2016年煤炭行业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煤炭贸易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国内煤炭价格继续维持下跌态势。原本传统的用煤高峰季也未出现煤价大幅反弹。秦皇岛海运煤炭交易市场发布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显示,截至12月23日,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平均价格为372元/吨,而去年同期为525元/吨,降幅达29%。
根据《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划研究报告》建议,“十三五”末中国应该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将煤矿企业数量由2015年的6390家压缩到3000家以内。这意味着近半煤炭企业将淘汰出局。
据中国煤炭市场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1月份-11月份,国内煤炭业有49起并购,较2014年的31起多出58%。
11月份国内主产矿区动力煤和炼焦煤亏损面按矿井个数来看分别达到91%和 95%。而煤炭行业前5家、前10家以及前50家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例分别为27%、40%和73%,集中度相对较低。
煤炭行业产能淘汰、兼并重组正在进行中,但远远不足以抵消行业的下滑趋势,重组转型措施仍需加码。兼并重组将成为2016年煤炭行业的趋势所向。
兼并重组、转型、退出将是2016年煤炭行业的三大发展趋势。
(一)煤炭兼并重组将成趋势
根据政府调研、行业协会统计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分析数据,目前我国煤炭产能基本在40亿吨,在建产能11亿吨,这51亿吨产能的背后是煤炭消费增速的不断回落。当前化解产能工作要与淘汰落后产能结合,建立淘汰落后机制。此外,煤炭行业前5家、前10家以及前50家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例分别为27%、40%和73%,集中度相对较低,兼并重组将成为2016年煤炭行业的趋势所向。
(二)煤炭企业转型迫在眉睫
当前煤炭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生产集中度低,人均效率低,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煤炭的安全开发、洁净生产、深度加工仍面临诸多问题。煤企转型迫在眉睫,必须十分谨慎,一定要根据自身特点和能力,选准转型方向,一定要做好市场需求、技术储备、人才培养、销售网络等方面的准备工作,绝不可盲目转型,以免转型不成反拖累主业,造成更大的困难。
(三)退出机制要完善
截至2015年底,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跌至370元/吨,但2015年初则是525元/吨。面对煤炭行业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曾王显政表示,目前煤炭工业协会以及相关部门已经形成了煤矿退出机制政策建议的初稿,其中将以市场化为主的方式化解过剩产能。各产煤省要制定煤矿退出机制的具体政策和确定退出的规模,而这也将成为各省考核机制中的一部分。
2015年12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将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支持地方在淘汰煤炭、钢铁行业落后产能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等。根《时代周刊》报道称,该专项资金规模首期可能为300亿元,截止发稿就300亿资金如何分发等问题,有关部门还没有制定具体的标准。煤炭企业退出机制也将成为2016年煤炭行业的一大趋势。
2016年煤炭市场走势将受到以下几方面影响:一是宏观经济增速将持续放缓。二是非石化能源加速发展。三是主要耗煤产品产量可能还将下降。四是国内煤炭产能仍将过剩。五是煤炭进口的压力仍将存在。六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改变了传统的煤炭运销格局。
今年以来,供需矛盾愈加突出,价格下滑,效益下降,亏损面扩大,煤炭经济运行形势更加严峻。
对2016年产运需衔接需要注意四点:一是加强总量控制,二是努力稳定价格,三是确定好年度合同量,四是加强行业自律。
在经济减速的同时,新一届政府加强对环境及节能降耗的要求,要求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我们假设“十三五”期间GDP增速6.5%,能源消费增速2.5%,进行能源消费结构测算,预计到2016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将下降3%,消费总量达到33.79亿吨,占比61.6%;到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35.66亿吨,占比58.91%。
火电装机增长低迷和钢铁产能淘汰,造成电煤、炼焦煤需求疲弱:国家为了实现节能环保,加快电力结构调整,2005年以来对清洁能源给予了巨大的政策倾斜,促使了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不断上升。预计2016年全年全口径发电量5.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火电发电量占比71.89%;电力行业煤炭消费总量降速有所放缓,预计18.79亿吨,同比下降3%。另外国内钢铁产能过剩严重,产能淘汰未来五年将会成为常态,将不断抑制钢铁行业煤炭消费需求。预计未来五年粗钢产量将会逐年小幅下降,考虑工艺改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等因素,未来五年钢铁行业煤炭消费量将呈现逐年小幅下降的态势。预计2015年中国钢铁行业耗煤总量为6.74亿吨,同比下降3.3%;2016年耗煤总量为6.51亿吨,同比下滑3.5%。
煤价持续底部徘徊,行政去产能加速:整体看下游补库存意愿不强,而煤炭企业库存高企,煤炭价格承压,作为先行指标的国内海运费近期虽然有所反弹,但是势头并不强劲,揭示国内煤价短期内难以实现强势反弹,国内煤价在2016年仍旧会长期保持底部震荡徘徊的态势。而在煤炭企业大面积亏损,资金紧张的背景下,国家发改委和地方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帮助煤炭企业脱困办法调研,包括煤矿关闭退出,职工分流等措施,预计2016年行政去产能将会更大范围实现,中小煤矿加速退出市场。
煤炭股已出现多波涨势。此外,另有观点认为,煤炭行业未来将进入供应短缺时代,叠加近期多家上市煤企披露的中报业绩均取得大增,均提振了近期煤炭股股价。
更为严峻的是,随着煤炭价格上涨,电价却没有上涨,所以有些工业产区发生了限电的情况!这就意味着如果明年电价上涨,那么每年都用电供暖的用户,将会在年初的时候支付一笔高额的电费!其实,早在很久之前。
煤改电供暖,煤改气供暖,煤炭供暖,就不再适合农村供暖了!因为,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每年,煤炭价格都会上涨,而且用煤炭供暖很不环保。现在已经有很多地方都不再让用煤炭供暖了,
如果被发现滥用煤炭,将会受到巨额的罚款!那么未来几年,用什么供暖,可以有效解决冬季供暖难题呢?因为,生物质颗粒的三大优势决定了它比煤炭更适合农村冬季供暖!
陕西煤业主要从事煤炭开采、洗选、运输、销售以及生产服务等业务,煤炭资源储量、产销量、年产规模、人员工效均排名国内煤炭行业前列。
近年因享受到改革政策红利,陕西煤业所在的陕北、彬黄矿区原煤产量不断攀高。陕西煤业发挥资源、技术等优势,逐步释放优质产能,原煤产量稳定持续增长。
宏观经济稳定复苏等因素带动煤炭需求增长。面对国内煤炭市场供给紧张的严峻形势,公司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做好煤炭增量稳价,保障能源供应,企业运营质量和效益增长均实现历史最好成绩。
从公司角度来看,陕西煤业铁路运输煤较少,多走地销,长协煤占比较低,在煤价上行周期中,公司盈利能力也有望带来利润弹性。同时,公司煤炭主业量价齐升,业绩有望进一步得以释放。
在产量方面,公司小保当二期(产能1300万吨/年)已经于2020年四季度投产,2021年产量持续释放。随着小保当二号矿井建设进入收尾阶段,公司资本开支有望进一步下降。
此轮煤价上涨或创今年新高。目前环渤海港口市场寻货较好,除部分电厂外,水泥、化工企业也在积极采购;与此对应的是,港口货源偏紧,优质煤紧缺,发货人报价抬高,主流成交继续上涨。
2016年以来国家核准的煤矿产能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展望“十四五”,在“双碳”背景下,煤炭新增供给或将进一步受限。产能置换、煤价机制与权益金等制度制约企业投资建矿意愿,融资环境不佳制约企业投资能力,新增供给受限或将进一步凸显存量煤炭资源价值。
煤炭生产开始增长了,其他主要用煤行业需求也下降了,就剩下发电还在撑着,煤炭价格到了缓一缓的时候了。但是近期煤炭价格仍在强势运行,理由就是缺煤,拉不上煤,那煤去哪里了?
同时,国外海运煤价格疯涨又反过来刺激了国内煤价的上涨。这一景象与2008年是何其相似,虽然国外经济恢复得不好,但市场上扔出来的钱却已经很多了。
从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初衷来看,就是要加强大煤炭企业的供给能力,提升煤炭行业生产集中度,确保市场稳定运行,但现在来看,效果并没有显现。
相反在煤炭企业多的年代,市场上的煤炭供给量却是比较充分的,上涨的价格很快会被多出来的煤量摊平。充分的市场竞争还是比较有利于价格调节的,或者建立有效的产能储备释放机制也是必要的,毕竟现在我国仍然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截止 2015 年底,全国煤矿数量 1.08 万处,其中,年产 120 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 1050 处,比 2010 年增加 400 处,产量比重由 58%提高到 68%年产 30 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 7000 多处,比 2010 年减少了4000 多处,产量比重由 21.6%下降到 10%左右。
煤炭市场“黄金十年”吸引了大量其他行业资本进入该领域投资,甚至一些与煤炭毫不相干的行业如房地产等都到煤炭行业淘金,大有“全民齐挖煤”之势。据相关数据,2006年以来,我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达3.3万亿元,按照800元投资一吨的产能,2.3万亿投资就有了40亿吨产能,加上目前全国在建煤矿在10亿吨以上,还有部分违规建设煤矿的产能,即使考虑今后一个时期,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全国煤炭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已经十分突出。可以说,投资过热是导致这一轮煤炭市场深度调整的根本性原因。
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2015-2020年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我国煤炭产能为17.25亿吨,同比减少13788万吨,下降7.4%销量为16.22亿吨,同比减少14226万吨,下降8.06%。在国家监管趋严以及部分煤企自觉减产的作用下,煤炭产量得到一定控制,但煤企困境依旧存在。2015年上半年我国煤炭行业亏损面超过80%。31家上市煤企业绩亏损的达14家,亏损面为44%。
在此背景下,煤炭减产成为煤企“脱困”的主要手段。近期,煤化工“十三五”规划在初稿中明确了行业提高能效的要求,这有助于施压煤企进一步减产并通过技术升级达到国家要求。我国煤炭消费90%以上集中在电力、钢铁、煤化工、水泥、建筑、建材等工业领域,根据《行业部门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研究》可知,到2030年,在高能耗行业中,电力部门下降潜力最大,占届时全国煤炭下降潜力的50.3%,其次是现代煤化工部门,占全国下降潜力的14%。
除了煤化工之外,电力、钢铁、水泥等工业领域同样有产能过剩问题,随着煤困问题进一步凸显,国家层面对上述领域的整改升级工作正逐渐推进,煤炭行业减产空间未来将进一步加大。
国家统计局发布《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初步核算,我国2016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3.6亿吨标准煤,比2015年增长1.4%。
《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工业企业吨粗铜综合能耗下降9.45%,吨钢综合能耗下降0.08%,单位烧碱综合能耗下降2.08%,吨水泥综合能耗下降1.81%,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0.97%。
在能源生产方面,2016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34.6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2%,原煤产量34.1亿吨,同比增长-9%,原油产量19968.5万吨,同比增长-6.9%,天然气产量1368.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
2016年全年发电量6142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6%,其中,火电发电量4437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水电发电量1193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6%,核电发电量213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9%。
2016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164575万千瓦,比2015年末增长8.2%。其中,火电装机容量105388万千瓦,增长5.3%;水电装机容量33211万千瓦,增长3.9%;核电装机容量3364万千瓦,增长23.8%;并网风电装机容量14864万千瓦,增长13.2%;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7742万千瓦,增长81.6%。
煤炭消费量下降4.7%,原油消费量增长5.5%,天然气消费量增长8%,电力消费量增长5%。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2%,比2015年下降2个百分点;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9.7%,上升1.7个百分点。
煤炭价格最高是2016年。
2016年,煤价疯长的3个阶段。受到国家276去产能政策、汽车超载超限政策、降雨季节以及煤矿安全检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煤炭价格经历了三次狂飙式上涨,分别是在2016年5月、9月、12月。最高突破600元/吨。
简介
春节前夕,为了保障春节过后煤矿正式生产之前的正常运行,许多下游用户大量补充库存,这使得煤炭价格一直处在高位水平。2017年3月份,“两会”召开,所有煤矿迎来新一轮的检查,神木地区炮采煤矿全部停产,部分国有大矿也实行自检自查,停止生产。
一时间,煤炭产能骤减,又出现了煤矿关闭、煤场没煤,拿着钱买不到煤的情形。煤价又经历了新一轮的涨潮,两周之内累计上涨61元/吨。
“分析”指出,在经历持续下滑之后,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中经工业景气指数趋于稳定。2016年四个季度,中经工业景气指数在平稳中略有回升,分行业来看,煤炭、石油、钢铁、化工等行业景气状况明显好转。2016年一至四季度,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上升3.4点,行业呈现加速回暖态势;中经石油产业景气指数上升2.2点,实现“触底反弹”;中经钢铁产业景气指数上升2.0点,第四季度景气指数已接近2014年之前水平;中经化工行业景气指数上升1.1点,走出“V”字底部。
“分析”认为,2016年,工业品特别是资源类产品价格有所恢复。2016年下半年,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价格同比先后由负转正,第四季度上述行业出厂价格分别同比上涨23.3%、11%、25.9%、9.6%、3.3%和2.5%。造成工业品价格恢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又有货币因素的作用,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6年,原材料行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经初步季节调整,2016年四个季度,钢铁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为-72.9%、110%、3733.6%、551.6%,扭转了2015年全行业亏损的局面;煤炭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1.1%、-37.1%、184.7%、371.8%,摆脱了连续17个季度同比下降的趋势;有色金属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2.4%、18.7%、48.4%和41.3%,在经历2015年下半年大幅下跌后,2016年经营状况明显好转;化工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6.2%、14.1%、12.9%和15.2%,好于上年平均水平;石油行业也实现了扭亏为盈。
“分析”判断,目前,工业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工业企业下行压力依然存在。高技术、新兴产业比重虽然不断提升,但带动作用仍有限,传统行业“去产能”形势还相当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