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煤炭行业脱困
煤炭行业已经到了非转型不可的地步。据《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指出,煤炭行业要认清目前的形势,加速以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积极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实现行业发展由生产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提升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突破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着力推进科技示范工程建设,着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总体来说,煤炭行业的确遭遇严重挑战,近况不佳。但基于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依然是中国主体能源这个现实,只要能够实现成功转型,还是有不错前景的。
投资过度是造成煤炭行业产能超前建设、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议从控制投资规模着手,从源头上限制煤炭产能扩张。制定相关金融政策,提高新增煤炭产能贷款利率,加大新增煤炭产能的投资成本和资金获取难度。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整体放缓,国内煤炭需求增幅出现明显下滑趋势,产能过剩的形势日益显现,2013年11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科学调控煤炭总量,坚决遏制煤炭产量无序增长。2016年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多地都在积极制定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的计划。煤炭行业产能要去多少、如何推进、人员怎么安置,都是社会各方关切的核心问题。2016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成为未来几年我国推动煤炭行业脱困升级的行动指南。通过探索煤炭产业产能过剩现状和化解产能过剩办法,提高产业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淘汰那些技术不过关、效率低的企业,从而提高煤炭的生产和使用效率,有利于稳定煤炭价格,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企业脱困和产业升级。
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现状分析
一是煤炭行业现状。受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变化、生态环境约束等因素影响,我国煤炭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2012年下半年煤市进入“铁锈时代”,作为煤市风向标的秦皇岛动力煤指数目前已经处于近十年来的低位,煤炭全行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目前,煤炭市场最大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数据显示,按照2015年煤炭消费量35亿吨估算,中国煤炭产能过剩22亿吨。
二是煤炭行业产能过剩量化描述。煤炭资源供大于求凸显产能过剩。由于供给和需求不匹配,导致我国煤炭产能过剩愈演愈烈。煤炭市场风险大大增加,煤炭行业以增加产量、扩张规模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煤炭采选业投资过度凸显产能过剩。2000年起我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直到2013年受“需求不足”影响停住增长脚步。煤炭“黄金十年”期间,这种跳跃式的投资行为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巨量煤炭洗选业投资过后,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煤炭需求下滑,而煤炭产量超前,投资下滑但数目依然庞大。
煤炭进出口状况凸显产能过剩。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进口煤炭量自2014年之后出现下降,这也凸显了煤炭产能过剩现状。中国市场对煤炭需求疲软,加之煤炭销售量降幅要快于煤炭产量的降幅,导致国内煤炭价格持续下跌,而进口煤价格则部分时间处于倒挂的状态。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21日表示,今年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将从2015年的1.08万处进一步减少到7000处左右。我国煤炭去产能任务有望在2018年基本完成,或有可能提前完成。
《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要求,在近年来淘汰落后煤炭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3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落后产能加快出清。截止到目前,我国钢铁、煤炭去产能2017年的年度目标都已经超额完成。
连维良指出,从总量看去产能进展顺利,但煤炭行业相对落后的产能仍然较多,结构性去产能的任务仍然艰巨。今后一段时期将是煤炭产能有增有去,先进产能有序增,落后产能有序去的格局。
“全面提高煤炭供给体系质量,要求我们主动从总量性去产能问题转向结构性优产能问题,从退出转向进退并重。通过先进产能有序地增,实现落后产能尽快地退,既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又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连维良说。
他指出,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这是今后一段时期煤炭行业发展和去产能工作需要深刻领会和牢牢把握的根本指导思想。
1月13日,国家能源局、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大型煤炭基地煤炭生产能力占全国总生产能力的95%左右;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到2020年,厚及特厚煤层、中厚煤层、薄煤层采区回采率分别达到70%、85%和90%以上;鼓励对“三下一上(建筑物、铁路、水体下,承压水体上)”煤炭资源、煤柱和边角残煤实施充填开采。到2020年,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不低于75%;在水资源短缺矿区、一般水资源矿区、水资源丰富矿区,矿井水或露天矿矿坑水利用率分别不低于95%、80%、75%;煤矿稳定塌陷土地治理率达到80%以上,排矸场和露天矿排土场复垦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新增煤层气探明储量1万亿立方米。煤层气(煤矿瓦斯)产量400亿立方米。其中:地面开发200亿立方米,基本全部利用;井下抽采200亿立方米,利用率60%以上。到2020年,原煤入选率达到80%以上,实现应选尽选;重点建设环渤海、山东半岛、长三角、海西、珠三角、北部湾、中原、长株潭、泛武汉、环鄱阳湖、成渝等11个大型煤炭储配基地及一批物流园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燃煤发电技术和单位供电煤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到60%以上;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在2013年基础上提高7个百分点,煤炭转化能源效率在2013年基础上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低阶煤炭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研究取得积极进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实现高效、环保、低耗发展;实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1月29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表示,政府将不再批准东部地区煤矿项目。
2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关于调整铁路货运价格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规定,大秦、京秦、京原、丰沙大铁路本线运输煤炭(指发、到站均在本线的煤炭)运价率每吨公里同步提高1分钱,即由现行9.01分钱提高到10.01分钱。取消马玉等3条铁路本线及跨线货物运输、长荆等10条铁路跨线货物运输特殊运价,改为执行调整后的国家铁路货物统一运价。
3月2日,由工信部、财政部共同推出《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初步设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力争节约煤炭消耗1.6亿吨以上。
3月2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煤炭深加工示范工程标定管理办法》为有序推进煤炭深加工产业化示范,进一步规范示范工程标定评价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提升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水平。
3月25日,国家能源局公布《关于促进煤炭工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并对优化煤炭开发布局、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加强煤炭规划管理等工作,提出十条具体意见。
4月14日,发改委等六部门下发了《关于开展煤矿违法违规建设生产情况核查工作的通知》,提出将在全国开展煤矿违法违规建设生产情况核查工作。将切实维护煤炭生产建设秩序,促进供需总量平衡。
4月14日,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公告,对可享受税收优惠的衰竭期煤矿和充填开采置换煤炭的定义、减税方式、备案资料等进行明确。
5月5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年)》提出,全国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标准煤/千瓦时;到2020年,原煤入选率达到80%以上;现役燃煤发电机组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10克标准煤/千瓦时,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到60%以上。
5月7日,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监局联合印发《关于严格治理煤矿超能力生产的通知》和《做好2015年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旨在遏制煤炭产量无序增长,调整产业供需结构。
6月3日,发改委、能源局和煤矿安监局共同下发的《关于落实违法违规煤矿煤炭相关治理措施的通知》称,需落实多项违法违规煤矿煤炭的相关治理措施,其中包括建立电煤合同执行与发电量奖惩挂钩制度。
7月9日,为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优化纳税服务,方便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促进煤炭资源税管理的规范化,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煤炭资源税征收管理办法(试行)》。
此外,自2014年7月14日,发改委联合煤炭行业相关单位、企业、政府等召开脱困工作联席会议,到目前已经连续召开了31次,会议中都将依法依规限制产量,改善供求关系作为重点工作来布置和研究。旨在改善国内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煤价大幅下跌的现状。
在当前的去产能政策和煤价响应机制下,未来煤炭价格有望保持相对稳定;但若取消“276个工作日”政策,预计煤价将下跌。
中商情报网:2014-11-20
据报道,随着煤炭行业脱困政策不断出台,煤企限产、进口关税恢复、清税立税等一系列煤炭救市政策。煤炭价格逐渐企稳回调,并出现小幅回调。分析认为,2015年煤炭市场供大于求压力仍然不小,预计社会库存高位和下游需求不旺仍会伴随着明年的煤炭市场,对煤炭价格形成遏制作用。预计明年,发热量5500大卡煤炭港口交易价会稳定在550元/吨左右的低位水平,不会出现大幅上涨现象。
1.经济运行平稳将影响煤炭消费数量。
我国宏观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今年,在房地产市场滑坡,内需及工业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下,下游需求未出现实质性好转,电厂耗煤保持低位,采购积极性不高,遏制煤价的上涨。明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继续进行,加之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推进,全国煤炭消费增速由前10年年均增长10%左右回落到3%左右,煤炭需求增速大幅放缓。预计明年我国宏观经济继续保持稳中趋缓,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煤炭需求预计难有较大回升,遏制煤价的大幅反弹。
2.煤炭企业产能超前,将加大供大于求压力。
“三西”煤炭基地产能释放,产量增加,加之前期经过兼并重组、资源整合的煤矿产量快速释放,大量资源被发运到港口和下游用户,市场供大于求压力还将加大。目前,煤炭市场供大于求、需求不足与产能建设超前、产量加快释放相互叠加,造成全国煤炭库存大幅增长,社会库存连续30多个月保持在3亿吨以上,其中,全国重点电厂存煤接近1亿吨,可用天数高达30天。明年的煤炭市场需要消化高位的煤炭库存,且用户采购渠道增多,并不缺少煤炭,煤炭市场供需平衡难以实现,影响煤价的上涨。
3.水电将继续对火电保持挤压态势。
今年水电运行良好,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水电发电量为7155万千瓦,同比增长20.8%,增速同比提高16百分点,水电出力增加减轻了火电厂的负荷预计四季度,水电运行减少的并不多。国家能源局表示,2015年水电总装机容量将超过3亿千瓦,同比增长约1000万千瓦,预计明年,我国华东、华南地区的外购电仍将保持增长势头,将减少煤炭消耗。
4.非化石能源替代作用加大。
国家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抑制了煤炭需求。今年以来非化石能源发电量保持两位数增长,而火电处于零增长状态。明年,溪洛渡-浙西、向家坝-上海、锦屏-江苏等跨区输电线路继续发力,使得四川、云南等地水电大幅输往华东华南地区,预计减少电煤消耗3000万吨以上。国家加大环保力度,非化石发电正值爆发性增长期,跨区域送电不断大幅提高。预计明年,各种非化石能源对煤炭的替代规模进一步加大,还将制约煤炭需求。
5.国内对进口煤已形成常态化采购。
虽然国家采取增收进口煤关税和提高质量准入门槛等措施限制进口煤,但随着内贸煤价格的回涨,煤炭进口数量或出现反弹,继续登陆国内市场,对国内煤炭价格的上涨形成遏制,尤其印尼、越南等国煤炭不受关税影响,凭借低价位的优势,仍会大举进入国内市场,加大供大于求压力,并遏制国内煤价的反弹。
6.港口运能提高,运输更加宽松。
随着曹妃甸煤二期、京唐港扩容工程等新增运输能力的投入以及神华准池铁路开通,各港口运能快速提高,堆场越来越大,存煤能力增强,库存压力也在加大。当前,北方港口和运煤铁路的运输能力将远远超过下游实际需求水平,运输实现宽松化秦皇岛港、唐山港与黄骅港之间,对准混、伊泰等低硫环保型煤炭的货源竞争日趋白热化。各港口必然加强与铁路部门的联系沟通,全力加快卸车,增加场存,吸引用户,造成各港口存煤不断攀高,市场供大于求压力加大。
综上所述,预计明年煤炭社会库存将缓慢下降,煤炭价格会摆脱低位徘徊,较今年有小幅上扬,市场形势进一步趋好。但受需求增速减缓和环保压力加大等双重因素影响,全年煤炭市场形势并不乐观,买方市场格局有可能长时间占据主导,煤价保持低位运行,沿海煤炭运输继续艰难前行。(来源:猪价格网)
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2015-2020年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我国煤炭产能为17.25亿吨,同比减少13788万吨,下降7.4%销量为16.22亿吨,同比减少14226万吨,下降8.06%。在国家监管趋严以及部分煤企自觉减产的作用下,煤炭产量得到一定控制,但煤企困境依旧存在。2015年上半年我国煤炭行业亏损面超过80%。31家上市煤企业绩亏损的达14家,亏损面为44%。
在此背景下,煤炭减产成为煤企“脱困”的主要手段。近期,煤化工“十三五”规划在初稿中明确了行业提高能效的要求,这有助于施压煤企进一步减产并通过技术升级达到国家要求。我国煤炭消费90%以上集中在电力、钢铁、煤化工、水泥、建筑、建材等工业领域,根据《行业部门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研究》可知,到2030年,在高能耗行业中,电力部门下降潜力最大,占届时全国煤炭下降潜力的50.3%,其次是现代煤化工部门,占全国下降潜力的14%。
除了煤化工之外,电力、钢铁、水泥等工业领域同样有产能过剩问题,随着煤困问题进一步凸显,国家层面对上述领域的整改升级工作正逐渐推进,煤炭行业减产空间未来将进一步加大。
一、行业状况
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决定了煤炭是中国能演消费的主体,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占比维持在70%左右。长期看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能源消费将保持稳定增长,但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节能减排的政策的实施将使能源消费增速放缓。因此长期看煤炭行业仍具有持续增长潜力,但增速将放缓。短期看煤炭行业将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煤炭资源整合、运输通道建设、行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受国内经济影响。2014年初以来我国煤炭需求直线下滑,煤炭企业库存快速上涨,价格连续发生下滑。2014年四季度在一系列“为煤企解困”政策的推动下,煤价略有回调,单“高库存,低需求”的现状并未改变。2015年以来,受需求下降、供大于求的影响,煤炭价格持续下降,降幅较大。
二、行业前景
总体来看,目前受国民经济景气度下行以及行业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我国煤炭行业整体处于下行周期,但在国家经济的整体格局中煤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会轻易动摇。在包括取得国际能源定价权方面,我国也更加需要做强做大资源类企业。从长期看,我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煤炭需求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煤炭市场将会呈现供需平衡的基本格局。随着国家各项行业政策的实施和推进,煤炭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煤炭工业的规模化、现代化也将得以强化,为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市场供求及产品价格变动
1、煤炭供给
我国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3%,储量较为丰富,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目前我国煤炭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情况。2014年全年我国原煤产量为38.7亿吨,较上年同期下降2.5%,为2000年以来首次下降。2015年全国原煤产量继续负增长,同比下降3.28%2016年全国原煤产量创下近6年来的新低,仅为33.64亿吨,同比下降10.22%。从内蒙古、陕西、山西等三大煤炭主产区来看,煤炭产量总体同比出现一定幅度下降。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文件指出从2016年起,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确需新建煤矿的,一律实行减量置换。在近年来淘汰落后煤炭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3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适度减少煤矿数量。因此,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预期未来几年煤炭供给将处于收缩的状态。
2、煤炭需求
从煤炭需求方面来看,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电力、建材、钢铁、化工四大行业,合计约占煤炭需求量的九成。受经济复苏低于预期、美联储加息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国内方面政府坚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全社会对钢铁、电力、建材、化工等耗煤企业的需求增速也随之放缓。此外,政府对高耗能产业节能的政策力度日趋增大,单位工业增加能耗呈下降趋势,对煤炭需求的增长也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