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名单
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名单有:交通运输工程;朱永明、王淑英、李玉民、翟运开、张建华、李冰、张炎亮。
管理科学与工程:翟运开 、李冰 、张炎亮 、张建华 、刘建华 、徐济超 、崔乐泉 、李凤梅、赵杰。
知识拓展:根据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现就博士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认定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认定依据。按照《郑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认定办法》(校研究生〔2020〕7号)文件精神执行。
认定原则。坚持标准、严格程序、不走过场,认定名单应公示一周并做好异议处理,确保认定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对于疏于管理、没有竞争机制、群众反映意见大,有不符合条件人员上岗的单位,将按文件规定扣减该单位下年度招生指标。
认定人数。根据年度招生需要确定,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师德表现、学术水平、科研任务和培养质量,择优选拔、分类认定,原则上小于等于下达给本单位的年度招生数。认定人员必须符合学校相关文件及招生单位实施细则要求。
中文名: 周俊杰
别名: 鲁岩,挥云斋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河南开封市
出生日期: 1941年
职业: 艺术家
主要成就: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代表作品: 《中国书法三千年》,《书法美探奥》,《周俊杰书法作品集》
目录
个人简介
作品与荣誉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1941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笔名鲁岩,室名挥云斋。自幼学书从柳公权入手,后习褚遂良并广临汉碑及晋人书札。小楷取法钟繇,创作以隶、草为主,笔势灵动,姿致逸生,时出新意。
编辑本段作品与荣誉
作品曾参加第二至四届书展,全国中青年书法展览,墨海弄潮展,当代书法展等一系列国内外重要书展;入选《当代著名书法家作品精选》、《当代书画名家》等二十余种大型作品集;为国内多家博物馆、碑林收藏、刊刻。有论文、评论40余万字,散见于国内外专业报刊。出版有《书法美探奥》、《周俊杰书法作品集》、《临帖通解》等。编写了《当代中国书法卷》、《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国书法、篆刻鉴赏辞典》、《中国艺术名家辞典》等辞书。 在专业刊物发表论文、评论三百余篇。书法作品参加国内外一系列重要展览,作品和传略被收入《当代著名书法家作品精选》等二十余种大型作品集中。1984年获首届“中原书法大赛”一等奖,1992年获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河南省首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为“中原书风”代表书家之一。友声书社顾问。
编辑国家重点图书《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共三卷),并分别为三卷撰写了长篇序论。为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三千年》(中、英、法文本)撰写了近现代部分。与沈鹏先生共同主编一百多万字的《当代书法论集》等多种学术论著。
周俊杰(5张)2001年8月,举办“周俊杰书法艺术展”,同时容宝斋出版八开大型作品集。曾应邀访问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多种文化交流活动。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评审委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理论委员会主任、郑州大学名誉教授等。
周俊杰书法3
周俊杰书法2
周俊杰书法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周俊杰(5张)
词条图片(4张)
开放分类:
书法 人物 书法家 教育 郑州大学
2.莲花味精集团工程师编辑本义项
周俊杰 目录
人物简介工作经历作品与荣誉编辑本段人物简介周俊杰 男,1964年2月生,河南省项城市人。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编辑本段工作经历1982年10月参加工作;1987年5月入党;1982年10月至1985年7月在周口地区广播电视局任技术员;1985年8月至1988年12月在周口地区味精厂历任设备管理科副科长、能源动力科科长;1989年1月至1991年10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学习;1991年11月至1995年12月在周口地区味精厂任机械动力处副处长1996年I月至今生河南莲花时精集团任设备能源处处长兼党支部书记;1996年12月至1998年11月在职就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编辑本段作品与荣誉他在国内报刊杂志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其《试论现代化设备管理》载入国家大型理论专著《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文选》一书,获同南省优秀学术成灵一等奖;《强立全员设备管理意识,推动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载入国家大型理论专著《新世纪的探索一当代中国发展文集》一书,获国家改革开放理论研究成果优秀奖;《化工行业“金种一子”在食品行业开花结果》在国家级刊物《发酵科技记识》发表,获河南省优秀答理成果一等奖;《强化管—理、节能降耗》获河南省节能优秀论文奖。在科技工作中荣获省(地)级科技成果奖五项、科技进步奖一项,其“工厂无泄漏、管理增效益”获国家轻工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二等奖;“设备备件的微机化管理”获国家轻工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三等奖;“开展无泄漏工厂达标”获河南省轻工科技成果一等奖。1996年荣获河南省轻工设备管理优秀工作者;1997年荣获河南省轻工生产统计先进工作者、周日地区百项职工技术协作成果者、项城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8年被选拔为项城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999年被周口地委、行署批准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被国务院体改办改革出版社、北京亚联经济研究所等单位评。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卓越人物”荣誉称号。2000年1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参加“二十一世纪中华英才人物”命名表彰大会、荣获“二十纪中华英才人物”荣誉称号,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等领导同志的亲自接见并合影留念,他的事迹传略载入《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人事出版社)、《中国当代科技专家大辞典》(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国跨世纪人才大全》(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中国专家人才库》(人民日报出版社)、《世界华人英才录》(全球华人专家名人远程交流协全中心)、《中国专家人才库》(人民日报出版社)、《世界华人英才录》(全球华人专家名人远程交流协作中心)等20余部大型辞书典籍。
3.化工设计院工程师编辑本义项
周俊杰 目录
个人简介主要业绩个人作品编辑本段个人简介周俊杰,工程师,男,1933年12月生,河南尉氏人。毕业于轻工部天津造纸工业学校。现任职中国石化总公司石家庄炼油厂石家庄石油化工设计院。编辑本段主要业绩1954年起在轻工部北京造纸设计院任职,参加保定钞票纸厂、开山屯造纸厂、广东江门甘蔗渣制浆设计工作。1957年起在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从事阔叶材生产粘胶丝浆的研究设计工作。后又任前郭炼油厂、吉林炼油厂油品储运设计项目负责人。1976年起在石家庄炼油厂设计院承担维护、扩建改造工程及石家庄石化贸易公司20万立方米大型油库油品储运设计项目负责人工作。编辑本段个人作品撰有《图算法的原理和应用》、《安全阀喷嘴面积图算法》、《地下埋地易凝油品输送管线停输时间计算图》及《对泵吸入端为密闭容器时泵有效汽蚀余量的一点看法》等论文。
4.郑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编辑本义项
周俊杰 目录
人物简介开设课程研究领域研究项目在研课题论文专著编辑本段人物简介周俊杰,男,河南省太康县人,博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系硕士研究生导师。编辑本段开设课程微机原理,CAE/CFD分析基础,数值传热学编辑本段研究领域在过程装备CAE/CFD分析,工业高效节能技术,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和设备仪器的智能化与虚拟化等领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编辑本段研究项目参与研究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内外知名企业横向课题等10余项。编辑本段在研课题高效紧凑换热器开发。编辑本段论文专著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其中EI和ISTP检索5篇,国内会议文章1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一项。[1]参考资料1. 周俊杰-郑州大学化工学院 .
5.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编辑本义项
周俊杰 周俊杰,男,1961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拟任省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台长(试用期一年);
6.河南省莲花味精集团设备能源处处长编辑本义项
周俊杰 周俊杰 1964年2月生,河南项城人,硕士研究生,河南省莲花味精集团设备能源处处长、党支部书记,高级工程师,中国未来研究会(CSFS)会员、中国河南国际人文科学研究交流中心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1991年10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毕业,1998年11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82年10月参加工作,在河南省周口地区广播电视局任技术员,1985年8月~1994年12月在河南省周口地区味精厂历任设备管理科副科长、能源动力科科长、机械动力处副处长,1995年1月任河南莲花味精集团设备能源处处长兼党支部书记。他在国内报刊杂志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其《强化全员设备管理意识,推动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在1997年第3期《发酵科技通讯》发表,1998年载入《新世纪的探索--当代中国发展文集》第二卷(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ISBN7-81055-368-2/Z.7),获国家改革理论研究成果优秀奖;《试论现代化设备管理》在1998年第3期《发酵科技通讯》发表,1998年载入《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文选》第二卷(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ISBN7-81055-382-8/F.302),获河南省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工厂无泄漏,管理增效益》在1998年中国发酵工程研究会《文献资料集》发表,1998年载入〈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研究文库》第二卷(中国文献出版社ISBN7-5073-0544一9/C.21),获国家轻工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二等奖;《设备备件的微机化管理〉在1998年第3期《发酵科技通讯》发表,获国家轻工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王等奖。他在科技管理工作中荣获省(地)级科技成果奖六项、科技进步奖一项,1996年荣获河南省轻工设备管理优秀工作者称号,1997年荣获河南省轻工生产统计先进工作者称号和周口地区百项职工技术协作成果奖,是项城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8年被选拔为项城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999年6月被周口地委行署批准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事迹传略载入《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管理者大辞典》、《中国跨世纪人才大全》、《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等大型辞书。 [1]参考资料1. 来源 .世界优秀专家网[引用日期2013-03-10].
7.荆门市商务局局长编辑本义项
周俊杰 姓名:周俊杰[1]男,汉族,湖北钟祥人,出生于1967年7月,大学学历,中共党员。
主要工作简历如下:
1984.12—1987.08荆门市物价局干部
1987.09—1989.07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物价系
1989.08—1992.12荆门市物价局干部
1992.12—1998.04荆门市物价检查所副所长
1998.04—2001.05荆门市物价检查所所长
2001.05—2005.05荆门市物价检查局局长(副县级)
(其间:2001.07—2003.06毕业于湖北大学经济学本科专业)
2005.06—2006.06荆门市物价局副局长
2006.06—2007.04湖北省发改委财贸处挂职副处长
2007.05—2009.04荆门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其间:2007.05—2007.05国家商务部挂职)
2009.04—2012.03荆门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荆门市招商局副局长
2012年3月至今荆门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国际贸促会荆门支会会长参考资料1. 领导介绍 .荆门市商务局[引用日期2013-04-29].
中文名: 周俊杰
别名: 鲁岩,挥云斋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河南开封市
出生日期: 1941年
职业: 艺术家
主要成就: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代表作品: 《中国书法三千年》,《书法美探奥》,《周俊杰书法作品集》
目录
个人简介
作品与荣誉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1941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笔名鲁岩,室名挥云斋。自幼学书从柳公权入手,后习褚遂良并广临汉碑及晋人书札。小楷取法钟繇,创作以隶、草为主,笔势灵动,姿致逸生,时出新意。
编辑本段作品与荣誉
作品曾参加第二至四届书展,全国中青年书法展览,墨海弄潮展,当代书法展等一系列国内外重要书展;入选《当代著名书法家作品精选》、《当代书画名家》等二十余种大型作品集;为国内多家博物馆、碑林收藏、刊刻。有论文、评论40余万字,散见于国内外专业报刊。出版有《书法美探奥》、《周俊杰书法作品集》、《临帖通解》等。编写了《当代中国书法卷》、《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国书法、篆刻鉴赏辞典》、《中国艺术名家辞典》等辞书。 在专业刊物发表论文、评论三百余篇。书法作品参加国内外一系列重要展览,作品和传略被收入《当代著名书法家作品精选》等二十余种大型作品集中。1984年获首届“中原书法大赛”一等奖,1992年获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河南省首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为“中原书风”代表书家之一。友声书社顾问。
编辑国家重点图书《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共三卷),并分别为三卷撰写了长篇序论。为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三千年》(中、英、法文本)撰写了近现代部分。与沈鹏先生共同主编一百多万字的《当代书法论集》等多种学术论著。
周俊杰(5张)2001年8月,举办“周俊杰书法艺术展”,同时容宝斋出版八开大型作品集。曾应邀访问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多种文化交流活动。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评审委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理论委员会主任、郑州大学名誉教授等。
周俊杰书法3
周俊杰书法2
周俊杰书法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周俊杰(5张)
词条图片(4张)
开放分类:
书法 人物 书法家 教育 郑州大学
2.莲花味精集团工程师编辑本义项
周俊杰 目录
人物简介工作经历作品与荣誉编辑本段人物简介周俊杰 男,1964年2月生,河南省项城市人。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编辑本段工作经历1982年10月参加工作;1987年5月入党;1982年10月至1985年7月在周口地区广播电视局任技术员;1985年8月至1988年12月在周口地区味精厂历任设备管理科副科长、能源动力科科长;1989年1月至1991年10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学习;1991年11月至1995年12月在周口地区味精厂任机械动力处副处长1996年I月至今生河南莲花时精集团任设备能源处处长兼党支部书记;1996年12月至1998年11月在职就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编辑本段作品与荣誉他在国内报刊杂志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其《试论现代化设备管理》载入国家大型理论专著《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文选》一书,获同南省优秀学术成灵一等奖;《强立全员设备管理意识,推动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载入国家大型理论专著《新世纪的探索一当代中国发展文集》一书,获国家改革开放理论研究成果优秀奖;《化工行业“金种一子”在食品行业开花结果》在国家级刊物《发酵科技记识》发表,获河南省优秀答理成果一等奖;《强化管—理、节能降耗》获河南省节能优秀论文奖。在科技工作中荣获省(地)级科技成果奖五项、科技进步奖一项,其“工厂无泄漏、管理增效益”获国家轻工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二等奖;“设备备件的微机化管理”获国家轻工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三等奖;“开展无泄漏工厂达标”获河南省轻工科技成果一等奖。1996年荣获河南省轻工设备管理优秀工作者;1997年荣获河南省轻工生产统计先进工作者、周日地区百项职工技术协作成果者、项城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8年被选拔为项城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999年被周口地委、行署批准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被国务院体改办改革出版社、北京亚联经济研究所等单位评。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卓越人物”荣誉称号。2000年1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参加“二十一世纪中华英才人物”命名表彰大会、荣获“二十纪中华英才人物”荣誉称号,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等领导同志的亲自接见并合影留念,他的事迹传略载入《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人事出版社)、《中国当代科技专家大辞典》(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国跨世纪人才大全》(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中国专家人才库》(人民日报出版社)、《世界华人英才录》(全球华人专家名人远程交流协全中心)、《中国专家人才库》(人民日报出版社)、《世界华人英才录》(全球华人专家名人远程交流协作中心)等20余部大型辞书典籍。
3.化工设计院工程师编辑本义项
周俊杰 目录
个人简介主要业绩个人作品编辑本段个人简介周俊杰,工程师,男,1933年12月生,河南尉氏人。毕业于轻工部天津造纸工业学校。现任职中国石化总公司石家庄炼油厂石家庄石油化工设计院。编辑本段主要业绩1954年起在轻工部北京造纸设计院任职,参加保定钞票纸厂、开山屯造纸厂、广东江门甘蔗渣制浆设计工作。1957年起在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从事阔叶材生产粘胶丝浆的研究设计工作。后又任前郭炼油厂、吉林炼油厂油品储运设计项目负责人。1976年起在石家庄炼油厂设计院承担维护、扩建改造工程及石家庄石化贸易公司20万立方米大型油库油品储运设计项目负责人工作。编辑本段个人作品撰有《图算法的原理和应用》、《安全阀喷嘴面积图算法》、《地下埋地易凝油品输送管线停输时间计算图》及《对泵吸入端为密闭容器时泵有效汽蚀余量的一点看法》等论文。
4.郑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编辑本义项
周俊杰 目录
人物简介开设课程研究领域研究项目在研课题论文专著编辑本段人物简介周俊杰,男,河南省太康县人,博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系硕士研究生导师。编辑本段开设课程微机原理,CAE/CFD分析基础,数值传热学编辑本段研究领域在过程装备CAE/CFD分析,工业高效节能技术,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和设备仪器的智能化与虚拟化等领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编辑本段研究项目参与研究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内外知名企业横向课题等10余项。编辑本段在研课题高效紧凑换热器开发。编辑本段论文专著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其中EI和ISTP检索5篇,国内会议文章1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一项。[1]参考资料1. 周俊杰-郑州大学化工学院 .
5.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编辑本义项
周俊杰 周俊杰,男,1961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拟任省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台长(试用期一年);
6.河南省莲花味精集团设备能源处处长编辑本义项
周俊杰 周俊杰 1964年2月生,河南项城人,硕士研究生,河南省莲花味精集团设备能源处处长、党支部书记,高级工程师,中国未来研究会(CSFS)会员、中国河南国际人文科学研究交流中心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1991年10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毕业,1998年11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82年10月参加工作,在河南省周口地区广播电视局任技术员,1985年8月~1994年12月在河南省周口地区味精厂历任设备管理科副科长、能源动力科科长、机械动力处副处长,1995年1月任河南莲花味精集团设备能源处处长兼党支部书记。他在国内报刊杂志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其《强化全员设备管理意识,推动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在1997年第3期《发酵科技通讯》发表,1998年载入《新世纪的探索--当代中国发展文集》第二卷(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ISBN7-81055-368-2/Z.7),获国家改革理论研究成果优秀奖;《试论现代化设备管理》在1998年第3期《发酵科技通讯》发表,1998年载入《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文选》第二卷(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ISBN7-81055-382-8/F.302),获河南省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工厂无泄漏,管理增效益》在1998年中国发酵工程研究会《文献资料集》发表,1998年载入〈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研究文库》第二卷(中国文献出版社ISBN7-5073-0544一9/C.21),获国家轻工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二等奖;《设备备件的微机化管理〉在1998年第3期《发酵科技通讯》发表,获国家轻工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王等奖。他在科技管理工作中荣获省(地)级科技成果奖六项、科技进步奖一项,1996年荣获河南省轻工设备管理优秀工作者称号,1997年荣获河南省轻工生产统计先进工作者称号和周口地区百项职工技术协作成果奖,是项城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8年被选拔为项城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999年6月被周口地委行署批准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事迹传略载入《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管理者大辞典》、《中国跨世纪人才大全》、《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等大型辞书。 [1]参考资料1. 来源 .世界优秀专家网[引用日期2013-03-10].
7.荆门市商务局局长编辑本义项
周俊杰 姓名:周俊杰[1]男,汉族,湖北钟祥人,出生于1967年7月,大学学历,中共党员。
主要工作简历如下:
1984.12—1987.08荆门市物价局干部
1987.09—1989.07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物价系
1989.08—1992.12荆门市物价局干部
1992.12—1998.04荆门市物价检查所副所长
1998.04—2001.05荆门市物价检查所所长
2001.05—2005.05荆门市物价检查局局长(副县级)
(其间:2001.07—2003.06毕业于湖北大学经济学本科专业)
2005.06—2006.06荆门市物价局副局长
2006.06—2007.04湖北省发改委财贸处挂职副处长
2007.05—2009.04荆门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其间:2007.05—2007.05国家商务部挂职)
2009.04—2012.03荆门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荆门市招商局副局长
2012年3月至今荆门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国际贸促会荆门支会会长
2021年9月17日,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万众瞩目下顺利着陆 !
据央视新闻消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火箭成功点火后,于 9月17日13点30分许, 平安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14时10分许,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出舱,平安凯旋。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神舟十二号从发射成功,到两次出舱,再到圆满完成空间站各项任务,成功返回地球,这一系列伟大创举的背后,除了航天员、航天各系统科学家和工作人员之外,我国的多所高校深度参与其中。航天员、空间站、核心舱、载人飞船、运载火箭、测控通信、空间实验室等各项任务环环相扣,在各项任务中,都有中国高校,承担关键性技术难题和科研任务。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等国防强校外, 中北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湘潭大学 等高校也在这次航天任务中,为“神舟”保驾护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个师生科研团队为神舟十二号贡献了科研力量。
苏东林院士团队 利用电磁干扰发射要素分析和电磁环境适应性测试评估技术,有效保障了空间站的安全运行。
从保强团队 研制的先进低热量超音频脉冲方波超声电弧智能化焊接装备技术直接用于空间站多部套铝合金管路生产。
马小兵团队 完成了空间站应用核心舱流体回路关键装备的系统可靠性分析验证和在轨极限应力寿命试验评估工作。
蔡国飙团队 开展了空间站核心舱霍尔推力器电推进羽流研究和空间站实验舱Ⅱ初样/正样阶段的化学推进羽流研究。
张弘团队 研制的可见光及红外目标探测跟踪器在返回舱着陆过程中完成返回舱及航天员的地面搜救保障任务。
汤海滨团队 承担“天和”核心舱用HET-80霍尔电推进发动机唯一的全周期寿命试验任务,电推进累积工作8240小时。
另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包括总指挥、副总指挥、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等在内的 三分之一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是北航校友 。他们从北航走出,扎根航天事业成长为领军领导人才,如——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 王永志 是北航首届毕业生;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 戚发轫 是北航首届毕业生;神舟飞船系统总指挥 袁家军 是北航飞机设计与应用力学专业1980级本科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 张柏楠 是北航宇航学院2012级博士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 郝淳 是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1981级本科生;载人航天总体室主任 李兴乾 是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1999级本科生、2003级硕士生。
王永志
神舟十二号发射任务,也有许多北航人的身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指挥 荆木春 ,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1980级本科生、1984级硕士生、2004级博士生;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张智 是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1983级本科生;中国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 黄伟芬 是北航1981级飞机设计专业本科生,副总设计师 吴志强 是北航1996级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副总设计师 张万欣 是北航1997级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载人飞船系统总体主管设计师 明章鹏 是北航高等理工学院2002级本科生、2006级博士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金属复合材料与工程研究所武高辉教授团队 和流体高压成形技术研究所的技术成果为保障航天员身着舱外航天服完成长时间的舱外操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哈工大航天学院庞宝君教授团队 开发的空间碎片撞击在轨感知技术在天和核心舱得到成功应用,该技术可在舱体遭到空间碎片撞击时,为航天员和地面控制人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保护航天员安全。
哈工大航天学院齐乃明教授团队 研制的多维、高保真零重力装调及试验的系列装备,圆满完成了核心舱机械臂总体装配和各阶段的地面测试。
哈工大材料学院王浪平教授团队 为空间对接机构上50余个核心零件的表面强化提供了设备条件,实现了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保障了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二号飞船与目标飞行器的可靠对接,并被航天八院授予“首次空间对接任务优秀协作单位”。
哈工大机电学院赵杰教授团队 研制的空间对接机构地面测试系列装备,圆满完成了空间对接机构研制各阶段的地面测试,其中团队首创对接过程瞬时动能等效的集约化模拟试验装置,解决了大质量飞行器对接过程全尺寸、高逼真模拟的工程化难题,确保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历次空间对接任务的万无一失。
哈工大化工与化学学院黄玉东教授 团 队 完成了神舟系列飞船12号逃逸系统发动机喷管扩散段关键技术的研制任务,极大提升了发动机喷管的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为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监测和保障航天员的 健康 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重要任务,而航天员在天和核心舱做 健康 监测所使用的超声设备,正是来自深圳开立医疗的X5彩色超声成像系统, 哈工大航天学院沈毅教授团队 参与了该项目的设计与研制。
值得一提的是,承担此次任务的航天院所,活跃着 一大批 哈工大校友 ,他们心怀航天梦想,在爱国奉献中为母校赢得了荣光。
北京理工大学
“北理工智慧”在此次神舟十二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北理工团队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和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 ,自2011年起持续为历次空间交会对接贡献力量。在此次任务中,为神舟十二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提供相对定位测量信息。 北理工研制的高效视频编解码技术 ,自2005年首次应用于长征火箭后,十六年来持续为“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提供技术及服务。 北理工参与研制的航天员全沉浸感虚拟现实心理舒缓系统软件 也有效地为航天员舒缓心理压力,保障航天任务顺利完成。
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是国外曾经对我国严密封锁的关键技术,经过北京理工大学航天电子技术团队创新技术思路,十年如一日的自主研发,如今的科研成果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另外,此次出征的航天员 刘伯明 ,2018年进入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此前,他曾于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
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公司五院,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总指挥 何宇 ,2007级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博士,本科毕业于 天津大学 电子系电子工程专业。此前,他圆满完成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3次国家重大任务,为空间站工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为航天强国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空间站系统副总指挥 敬铮 ,2000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制导与控制专业,他在空间站系统研制过程中,主要负责整个项目的管理工作。
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 朱光辰 ,1995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工程系火箭发动机专业。他在空间站研制过程中,组织完成了总体布局设计、总装设计、结构设计、大型试验工作。
载人飞船副总设计师 郑伟 ,199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2000年硕士毕业于光电学院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毕业后长期从事我国载人飞船总体设计工作,作为重要成员承担了出舱活动载人飞船、交会对接载人飞船总体设计工作。
载人飞船测控与通信主任设计师 黄克武 ,2011年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信息安全与对抗专业,黄克武带领团队执行神舟十号、十一号、十二号飞行试验,负责实现天地基测控通信,包括遥测遥控、导航定位、中继数传、图像话音、空空通信、返回信标等任务。
国防 科技 大学
国防 科技 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张青斌团队 在神舟十二号返回任务中参与了返回态势显示软件的研制与现场调试任务,为搜救指挥控制系统提供了空中飞行管道预测和落点区域预报等重要信息支撑,保障了此次返回搜救任务的圆满成功。
国防 科技 大学空天科学学院罗亚中团队 参与天宫空间站运营任务规划系统研制工作。该系统是实施空间站建造与运营核心地面系统,团队承担了总体层规划业务模型算法开发与软件研制工作。
国防 科技 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太空环境感知与应用团队 重点围绕中国空间站建设运行的太空环境保障体系开展了系列工作,参与了总体框架设计、需求指标确定、关键技术治理和建设方案拟制等工作,并重点针对地球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建模修正及效能评估等关键问题开展技术攻关。
国防科大电子科学学院新型天线技术团队研制的 两型天线, 使航天员的话一字不落传递到地球上,声音流畅自然、自带摄像机图像清晰流畅。从2014年开始,国防科大新型天线技术团队承担了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的遥测通信天线和图像传输天线研制任务。
国防 科技 大学作为大国工程的人才摇篮,也源源不断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周建平 ,1978年进入国防 科技 大学应用力学系学习飞行器结构强度设计专业,2006年起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长期从事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设计及技术管理工作,参与组织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任务(载人飞船工程)的研制和飞行试验技术工作,主持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空间实验室)和第三步任务(空间站)全面技术工作,为实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跨越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家 科技 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多个团队参与到神舟十二号科研攻关中。
航天员在整个任务期间的 健康 和安全是载人航天 探索 任务的核心问题, 航天员在空间中会受到空间辐射粒子的损伤,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丰俊东副教授 领衔的核技术与航天医学工程课题组,聚焦在航天特因环境(辐射、辐射失重复合效应)对航天员脑和视觉的影响及在轨诊断、防护技术方面研究。
航天器对接时存在一定的相对速度,由于航天器的质量大,对接机构内部采用了电磁阻尼器消耗对接能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王小涛副教授团队 研发了一套电磁阻尼器高低温测试系统,测试空间环境下电磁阻尼器的阻尼特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测试系统目前已经应用到包括神舟十二号飞船在内的多个神舟系列飞船任务中。
航天学院魏志勇教授领衔的“空间辐射环境探测及效应”课题组 面向空间站等长期载人航天任务,开展航天员的辐射剂量及损伤研究。课题组目前主要通过建立中国航天员数字人体模型,结合已有的空间辐射场模型和在轨实测数据,采用计算机建模仿真的方法,研究空间辐射场在航天员体内的辐射剂量,从外辐射场、内辐射场、损伤剂量等角度评估航天员的辐射风险,并提出防护措施,对航天员在轨工作的辐射安全保障提供支撑。
在本次神舟飞船发射任务中也少不了南航校友的身影,航天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载人航天器总体研究室系统设计组承担着我国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的总体设计工作,是我国飞船研制的中坚力量, 南航飞行器设计专业2012级博士李兴乾 担任总体室主任。 南航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1999级校友仲伟巍 担任中国载人工程航天员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 电气技术专业1988级校友林涓 、 航空飞行器设计专业1998级校友周智勇 担任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主任设计师。
中北大学
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研制的“地面测试台”和“黑匣子” 助力长征2F运载火箭成功升天,为航天强国建设增添新动能。
在地面测试阶段,有由仪器与电子学院研发的数据记录器及记录器地面测试台,完成了在飞行试验前期的大型地面试验数据记录及回收工作。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研制的交直流变换器测试台、模拟指令变换器测试台、图像综合控制器测试台、直流变换器测试台、指令变换器测试台、指令盒等地面设备,为箭上单机的考核与研制提高了效率,缩短了飞行试验的研制周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
长征2F运载火箭搭载的黑匣子,全部由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研制,主要承担了火箭飞行过程中关键部位力学参数的采集和多路图像数据的存储任务。
青岛理工大学
由 青岛理工大学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 研制的深空探测实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神舟十二号和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并持续在神舟十二号在轨飞行以及返回舱返回任务中发挥作用,为神舟十二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保驾护航。
此前,该团队已经成功为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交会对接任务,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交会对接任务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
西北工业大学
神舟飞船的舱内环境、仪表与照明系统和舱载人机设备的工业设计和工效设计与评价均由 西工大载人航天工业设计团队 完成。
空间站核心舱的乘员分系统中的多款舱载医学监测设备的工业设计任务均为西工大工业设计团队完成。乘员分系统直接服务于中国航天员,用于航天员的饮食 健康 保障,包括常规医监功能、饮食保障、身体操作力性能监测等功能。常规医监设备满足航天员的常规医监需求,为其长期飞行中的生理 健康 状态和功能提供全面有效的医学监督和保障。
工业设计团队参研的舱载设备中,无线生理信号检测装置可实现心电、呼吸、体温监测;睡眠监护仪用于采集中国航天员睡眠时的多路生理信号,为航天员睡眠质量的定期评价提供数据;12导动态心电监测仪用于采集中国航天员常规心电、运动心电、动态心电、抢救心电的12导同步心电信号;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护仪可实现中国航天员一导心电和二导脉搏的无创监测,协助完成航天员的脉搏量、心排量、外周血管阻力等各项血液动力学参数的 健康 监督。
郑 州大学
面窗组件 是宇航员在外太空活动时观察外界的窗口,可以说是宇航员的“眼睛”,它不仅要给宇航员提供一个清晰、良好的视野,也是航天员生命保障最关键的部件之一。
神舟十二号上有两套面窗产品为郑州大学研制,一套是发射过程中航天员所穿的舱内服面窗,一套是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作业所用的新一代航天面窗。从神舟七号到刚刚发射的神舟十二号飞船, 航天员使用的出舱宇航服头盔面窗和相关塑料件都是由郑州大学的团队所研制 。
2005年以来,郑州大学国家橡塑模具工程研究中心经过科研攻关,终于突破了航天和军工塑料制品的成型和模具技术,成功研制出太空工作站用新一代航天服面窗、新型战机光电作战头盔护目镜等关键防护装置,为“神舟”系列飞船与“天宫”实验室交会对接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作出重要贡献,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
东华大学
为保障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过程, 东华大学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 设计了系列专用服装以及空间站任务航天员舱内用鞋。其中包括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的工作服、锻炼服、休闲服、失重防护服、睡具等多个种类,这些专用服装不仅要确保实现多项特殊功能,还要融入中国特色设计元素,成为航天员亮相世界的“太空华服”。
这也是自2016年神舟十一号发射后,时隔五年,东华大学“ 科技 设计”再次陪伴航天员们踏上太空征程。
湘潭大学、湖南大学
2013年以来, 湘潭大学工业设计团队在马秋成教授带领下,先后承担了空间站系列载人航天装备的工业设计任务 。
湘潭大学 李江泳老师主持完成了 空间核心舱卫生区子系统工业设计项目 。空间站卫生间是航天员的生活设施,其工业设计旨在研究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下的姿态特征、行为轨迹,并考虑如厕的私密性和便利性,为航天员长期驻留提供良好的如厕环境。
湘潭大学 余从刚老 师 主持完成了 空间站任务航天医学实验领域机柜及单机产品工业设计项目 。航天医学实验机柜是进行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试验的科学实验柜,团队基于安全性、系统性、可靠性原则,在感观上进行了系列研究,旨为航天员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浙江大学
在太空长期驻留,确保航天员的 健康 是载人航天的重要任务。在天和号核心舱内部,搭载着一套 由浙江大学自主设计的专业生理参数检测仪器 ,为航天员的生命 健康 保驾护航。
项目负责人、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副教授叶树明 介绍,这套系统包含了心电四合一监测、睡眠监护、无创心功能监测等三种仪器以及相应的智能分析软件算法,是整个航天医监子系统中研发难度较高的一块内容。
清华大学
据清华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报道,此次共有 7位毕业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的校友 承担了主要发射任务和空间站航天员在轨工作任务。
聂海胜 ,中国首批航天员,2010年获得清华大学航天工程硕士学位,导师郑钢铁教授,担任神舟十二号任务指令长。
刘伯明 ,中国首批航天员,2010年获得清华大学航天工程硕士学位,导师庄茁教授。担任神舟十二号任务航天员。
王翔 ,1991年工程力学系本科生,1996年本科毕业,2001年力学学科博士毕业,导师姚振汉教授,现任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空间站总指挥。
容易 ,2001年工程力学系博士研究生,2006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博士毕业,导师王希麟教授,现任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长征2-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谷振丰 ,2002年工程力学系本科,清华力学2006年本科毕业,2013年博士毕业,曾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零号指挥员,本次任务负责发射现场指挥。
高旭 ,2001年工程力学系本科生,2005年本科毕业,2010年力学学科博士毕业,导师方岱宁教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总体副主任设计师。
薛辉 ,1999年工程力学系本科生,2003年本科毕业,2009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博士毕业,导师李志信教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工程师。
西安交通大学
空间机械臂是空间站重要设备,而视觉系统则是空间机械臂的“眼睛”。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团队为空间机械臂装上明亮的“眼睛” ,使空间机械臂在视觉系统的引导下顺利完成成舱段转位、悬停飞行器捕获、辅助对接、货物搬运、辅助航天员出舱等任务。
自2007年起,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大郑南宁教授 就带领科研团队参与空间站机械臂视觉系统研制。西安交大王飞教授是项目的承担人,他和团队齐心协力,从事空间站机械臂视觉系统设计、软件开发与硬件产品的研制工作。历时十余年的攻坚克难,先后圆满完成了原理、电性与正样产品的研制任务。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与“神舟”结缘已久。上海交通大学的 无线图像传输技术 多次成功保障了神舟的返回舱搜救指挥任务,护航“神舟”回家。其完整成熟的通信架构、稳定可靠的通信机制、灵活多样化的业务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基于机载的空空、空地宽带机动通信的技术发展,并将进一步实现向海洋通信、对地勘测、航空探查、空中安保、森林消防等立体通信应用领域的纵深拓展,为我国的特种通信事业作出贡献。
此次载人飞行任务,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生聂海胜 担任指令长,第三次出征太空。今年春天,聂海胜刚作为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他身着航天员制服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出现在毕业典礼上。聂海胜在4分多钟的发言里提到:“母校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要求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顺应时代需求,积极接受祖国的挑选。”
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
中国航天这关键一步背后,同样有着西电人的智慧和力量。 此次载人空间站建设任务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是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84届校友 。
杨宏是我国载人空间飞行器技术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历任载人飞船总体室副主任、总体副主任设计师、载人飞船副总设计师、“天宫一号”总设计师、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等职务,1984年毕业于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信息论专业。1991年起开始新型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1992年进入中国载人飞船总体室从事飞船总体设计工作。
此外,还有 包为民 、 杨孟飞 、 张荣桥 、 王志刚 、 熊群力 、 阴和俊 、 麻永平 等一大批西电航天人在这一战线拼搏,他们为中国航天梦蓝图的实现奉献着源源不断的西电力量。
西安理工大学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刘峰,是西安理工大学92级自控专业(现自动化专业)校友 。据刘峰介绍,本次发射根据任务特点,火箭采用的是发射一发备份一发,滚动备份的发射方式,发射完遥十二火箭,遥十三火箭就在发射场,处于应急值班的状态。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
空军航空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培养飞行人才为主体,航空飞行指挥与航空工程技术专业兼容的综合性军事高等学府,“十一五”期间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校本部位于吉林省长春市高教文化区的中心。
大学具有悠久的 历史 和优良的传统,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1946年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中,学校创造出中国空军史上“最先培训新中国第一批女航空员”、“最先承训双学士飞行员”、“最先培养空军侦察情报人才”等20多个空军之最。共培养各类人才14万余名,涌现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明,战斗英雄王海、张积慧、刘玉堤、杜凤瑞,空军机务标兵李光男, 航天英雄杨利伟、翟志刚和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刘伯明、景海鹏,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 等一大批英雄模范,先后有近300名毕业学员成长为军职以上领导干部。学校被誉为“飞行员的摇篮”、“英雄的摇篮”、“将军的摇篮”、“航天员的摇篮”。
再次热烈祝贺神舟十二号凯旋!
欢迎三位航天员回家!
新闻来 源:综合整理自各高校官网、央视新闻等
郑州大学 单崇新 厉害。
单崇新,1977年12月出生,河南长垣人。郑州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郑州大学金刚石光电材料与器件团队负责人。
任中国物理学会秋季会议组委会成员、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河南省科技委员会主任,任《Journal of Physics: Photonics》、《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中国光学》、《发光学报》等期刊编委。
单崇新教授主要从事金刚石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截止到2020年3月,发表SCI论文240余篇,论文被引用5500余次,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
研究成果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1)、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2)、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2)、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1)。
个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青年科技奖、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及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科院<>计划、中原学者、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河南省创新争先奖状、河南省优秀科技专家等奖励和荣誉。
蒋登高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化工热力学,精细有机合成,功能材料
在研究生创新教育方面,从2006年开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到2016年调整并形成了“研究生优秀论文奖励项目、研究生访学留学项目、研究生名师名家讲坛、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和研究生创先评优活动”等“非常6+1”品牌项目;2008年成立了郑州大学研究生创新中心,并于2010年由河南省教育厅挂牌成为河南省研究生创新中心,该中心遵循研究生“自行策划、自由探索、自我管理、自主创新”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生自主创新活动,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
在研究生德育和学生管理方面,坚持立德树人,把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教育全过程和培养工作各环节,每年评选表彰学校“十佳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等先进典型,举办研究生我知我行讲坛,强化优秀拔尖创新人才和骨干培训,完善奖助体系,不断健全学生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有力地保障了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郑宏* 颜卫亨 李建峰 石坚 傅光耀井彦林 魏雪英 陆宁
(*为博士生导师 )
副教授:
朱元祥 袁卫宁 刘青 吴涛 刘立国
王新华 苟伯让 成荣妹 曹照平 李潘武
郑天旺 马怀忠 刘鸣 王天贤 王步
来延肖 罗丽娟 李红 晏兴威 胡志平
谢媛芳 叶艳霞 李芳 李耕俭 孙香红
卢林枫 武贤慧 郭军庆 马玉平(高级实验师) 李晓光
王启耀 赵延军 冀德学(高工) 王希玲(高级实验师) 石晶(高工)
马淑芳(高工)
建工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09人,其中专任教师80人,实验技术人员14人。
教师职称结构:教授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博士生导师6人,国家专业指导委员委员会委员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副教授36人,高级工程师5人,高级实验师2人,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10余人。
教师学历结构:博士30人,硕士28人,学士21人,博硕士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73.4%,构建一支学历层次高的教师队伍。
教师年龄结构:30岁以下7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8.9%;30~40岁的33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41.8%;41~50岁的22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27.8%;50岁以上的17人, 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21.5%。
长安大学建工学院是不错的,就业也可以!
王光远——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组成员,国际结构控制学会中国分会主席,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陈淮——院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文核心期刊《世界地震工程》副主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高丹盈——副校长,河南省工程材料与水工结构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协会纤维混凝土专业委员会主任,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刘立新——全国混凝土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砌体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童丽萍——国际CIB学会会员,国际IABSE学会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层建筑学会会员,河南省优秀专家。
郭院成——副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理事,中国基建学会结构优化分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桩基础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李天——中国钢结构协会稳定与疲劳分会理事,《世界地震工程》编委,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郑州大学研究生院有:
1、安全科学与工程: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扎实的工科基础理论知识与安全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的安全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与创业精神、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层次人才。
2、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主要学科方向有热力循环理论与系统仿真、热流体力学与叶轮机械、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汽车动力总成与控制、工程热物理、制冷空调中的能源利用、低温系统流动传热、煤的多相流燃烧热物理等。
3、光学工程:研究电磁辐射的生成与性质、电磁辐射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其控制与操纵。从微波到X射线,横跨整个电磁波谱,对于每一个频率,研究者尝试发展出具有更优良性质的发光源。
4、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执政党的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各种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中国传媒大学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起点,也是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的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5、中国语言文学: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以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个多世纪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教授、作家、记者、剧作家等,对中国人文科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郑州大学-百度百科
郑州大学研究生院官网无导师的联系方式,但可以打电话至学校信息管理部门进行查询导师的电话或者使用学习校讯通查询。
郑州大学医科教育源于1928年的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52年河南医学院独立建院,开启了河南医学高等教育的先河,1984年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原郑州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61年郑州师范学院并入,1991年黄河大学并入;郑州工业大学成立于1963年,是原化工部直属重点院校;2000年7月,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
截至2018年3月,学校主、南、北、东四个校区占地5700余亩,开设46个院系、114个本科专业;有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5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教职工5700余人,专职院士8人;全日制本科生5.4万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9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