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品牌排行十强有哪些?
新能源汽车排名前十名有:小鹏汽车P7、唐新能源、蔚来ES6、小鹏汽车G3、欧拉好猫、汉、蔚来ES8、Aion LX、几何A、宏光MINIEV。
1、 小鹏汽车P7
定位中型纯电动汽车的小鹏p7整体外观设计比较前卫,前脸采用封闭式中网设计,和很多新能源车型一样,保持简约的设计风格。小鹏p7的内饰依旧和外观一样简洁,整体营造出更具家、更前卫的座舱氛围。最长续航里程达到706km,国内目前的顶尖水准。
2、 蔚来ES6
蔚来ES6是一款中型纯电SUV,相比ES8来说它的价格更加容易让人接受。感官方面,ES6的外观内饰都很有档次感,空间的表现也很不错。驾驶方面,蔚来ES6的感受会比较模糊,介于运动和舒适之间,这一方面仍需改善。
3、小鹏汽车G3
作为小鹏汽车的第一款上市车型,小鹏G3具有很多比较前卫的智能型的理念。它的外形比较时尚,配置水平非常高,获得了不少年轻互联网消费者的青睐。小鹏G3的搭载了145千瓦的前置电机,能够提供300牛米的扭矩,最高365公里的NEDC续航里程完全能够满足城市用车的需求。
4、汉
比亚迪汉定位为品牌旗舰轿车,分别有纯电动ev和混合动力DM版本,两者在外观造型上有一定的差异,动力必定也是比亚迪汉的最大亮点,混合动力DM版本由2.0T涡轮增压发动机与电动机组成,百公里综合油耗可达1.4L,官方百公里加速仅需2.9秒,性能十分强劲。
5、蔚来ES8
蔚来ES8是一款中大型纯电家用SUV,而且性能也非常强悍,百公里加速只要4.4秒。作为家用车,蔚来ES8主打豪华感和舒适性,与传统豪华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缺点,就是ES8的体积太大吨位太重,所以能耗偏高。
新能源汽车前十名品牌:特斯拉、宝马、比亚迪、腾势、北汽、奇瑞、上汽荣威、广汽新能源、小鹏、蔚来。
1、特斯拉
特斯拉是目前新能源汽车关注度最高的品牌之一,如果不是特斯拉产量早期遇到麻烦,特斯拉的销量也许会更高。而特斯拉目前推出的车型均为纯电动汽车,作为世界上电动车行业标杆,特斯拉几乎每推出一款新能源汽车都会备受关注。
2、宝马
虽然宝马在新能源汽车中,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缺少强劲车型,目前只有一辆宝马i3微型车充当门面,不过宝马也继续努力探究新能源汽车方面。在巴黎车展上,宝马全新纯电动SUV宝马iX3亮相,届时将会成为首款国产纯电动SUV。另外宝马公司新能源战略中提到,将会在2025年前推出25款新车型,其中12款为纯电动车型。
3、比亚迪
比亚迪是国内发展新能源汽车比较成熟的品牌,其中同时掌握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及充电配套、整车制造等核心技术,从2008年起推出很多销量不错的车型,比如秦、唐、宋、元等等。另外比亚迪还与奔驰戴姆勒双方合资共同打造的中国首个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品牌——腾势。
4、腾势
腾势是比亚迪与戴姆勒合资双方共同打造的中国首个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品牌。或许很多朋友对这个新能源汽车品牌不太熟悉,但是从推出的产品腾势500可以看到,虽然价格稍贵,但是纯电续航还是领先大部分新能源汽车。
5、北汽
北汽作为国内纯电动汽车的领航者,北汽新能源以及连续五年销量位居国内纯电动汽车榜首,推出的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分为各个级别,比如低级别300公里、中级别400公里、高级别500公里,满足各类消费者使用需求。
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以下为详细分类:
1、纯电动汽车 纯电动汽车(Blade Electric Vehicles,BEV)是一种采用单一蓄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的汽车,它利用蓄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通过电池向电动机提供电能,驱动电动机运转,从而推动汽车行驶。
2、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HEV)是指驱动系统由两个或多个能同时运转的单个驱动系联合组成的车辆,车辆的行驶功率依据实际的车辆行驶状态由单个驱动系单独或多个驱动系共同提供。因各个组成部件、布置方式和控制策略的不同,混合动力汽车有多种形式。
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FCEV)是利用氢气和空气中的氧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在燃料电池中经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电能作为主要动力源驱动的汽车。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实质上是纯电动汽车的一种,主要区别在于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不同。一般来说,燃料电池是通过电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化学反应所需的还原剂一般采用氢气,氧化剂则采用氧气,因此最早开发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多是直接采用氢燃料,氢气的储存可采用液化氢、压缩氢气或金属氢化物储氢等形式。
4、氢发动机汽车 氢发动机汽车是以氢发动机为动力源的汽车。一般发动机使用的燃料是柴油或汽油,氢发动机使用的燃料是气体氢。氢发动机汽车是一种真正实现零排放的交通工具,排放出的是纯净水,其具有无污染、零排放、储量丰富等优势。
5、 其他新能源汽车 其他新能源汽车包括使用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的汽车。目前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主要是指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常规混合动力汽车被划分为节能汽车。
“有些企业拿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却根本没有实力生产汽车,而是借着‘资质’四处找投资;而很多有能力、想要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却得不到生产资质。”在日前举行的2018智能汽车国际研讨会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道出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解释了相关部委暂停发放资质的原因所在。从2017年5月22日至今,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大门已经关闭了整整一年时间,背后原因众说纷纭,但都避不开对已领取生产资质的15家新能源车企项目进展不一、表现悬殊的问责。
一方面是部分获得资质的企业,迟迟未进入市场,除了北汽新能源和江淮大众以及知豆,其他企业丝毫没有成为市场主流车企的迹象。
另一方面,对资质近乎“饥渴”的新造车企业,尤其是产品进度推进较快,以及融资金额排名前列的一二梯队,却又迟迟无法得到资质。为了抢新车上市的进度,一些新造车势力甚至被倒逼迂回生产——— 寻求代工或收购有资质企业。可以说,近两年冒起的新造车势力,如果说之前仍处于“PPT造车”阶段时,没有领到生产资质实属合理,那么过去一年资质发放近乎停摆后,让逐渐走向量产、走向市场的新造车企业,无奈地成为了被“歧视”的一方。在新能源车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把资质给到对的人,依旧有待破局。
停审 现有新能源产能严重超标
从2016年3月17日北汽新能源拿到首张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再到2017年5月22日江淮大众获得最后一张生产资质,短短14个月时间,发改委共发放15张新能源牌照。业内曾经普遍认为新能源生产资质发放10个最合适,随着兰州知豆拿下第11张牌照,渴求新能源一纸准生证的新造车势力欣喜若狂,加快递交申请,以期占得先机。然而,这扇资质大门却在江淮大众领到第15张牌照之后,在没有正式文件的情况下关闭了,至今仍无重启的迹象。
为何发改委暂停发放新能源生产资质?这必须从发放新能源牌照的初衷说起。
发改委发放新能源生产资质,本是为了扶持一批有竞争力的优质企业,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也即是“鲶鱼效应”来搅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不过,从目前拿到牌照的15家新能源企业的进展来看,产品推出普遍缓慢,竞争力弱,根本无法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更遑论对传统车企造成冲击,完全辜负了国家的期望“目前审批工作处于暂停状态,主要原因是之前国家层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审批规则相对宽松,审批速度过快,获批的企业实力参差不齐。”一位消息人士解释说,发改委应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从2017年5月开始暂停审批工作至今。
拿到新能源生产资质的15家车企分别是: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国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知豆、速达、合众、陆地方舟及江淮大众。按照传统车企、新造车、汽车产业链三大势力划分的话,传统车企势力有5家企业,分别是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江淮大众、江铃新能源、金康新能源;新造车势力最多,有7家之多,包括前途、知豆、云度新能源、河南速达、合众新能源、陆地方舟、国能新能源;剩余的万向集团、长江汽车、敏安汽车则属于汽车产业链势力。
南都记者统计发现,这15个获得新能源准生证的“天之骄子”,现有产能加起来达到91万辆。据不完全统计,正在排队等待资质审批的新进入企业超过了20家,产能是这15家车企的两三倍之多。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我国新能源车销量将达200万辆,而现有的新能源产能已经严重超标。新能源造车热急需降温,从狂热回归理性。
事实上,拿到发改委生产资质的15家车企,并非都可以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他们还需通过工信部的考核,产品被列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即拿到工信部的“生产资质”,方能上市销售产品。而这15家车企中,获得工信部生产资质的只有6家,分别是云度新能源、北汽新能源、江铃新能源、兰州知豆、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原因是很多车企的生产基地建设缓慢,始终无量产车影踪。
尴尬 15家车企仅6家有车在售
记者调查发现,在领取牌照超过一年时间以上的今天,有量产车型上市销售的只有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奇瑞新能源、云度新能源、江铃新能源、兰州知豆等6家车企,另外还有前途汽车、江淮大众、合众新能源、陆地方舟4家车企计划在今年推出首款量产车型,而其余5家车企中,除了重庆金康此前表示首款产品将于明年推出市场之外,敏安、万向、速达、国能都尚无十分明确的上市时间表,也常被称为“僵尸企业”。
有产品在售的6家车企中,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江铃新能源均出自传统车企。其中,北汽新能源早已是行业的佼佼者,其目前最受瞩目的大事并非产品或销量,而是上市。事实上,北汽新能源2009年创立之初,就被北汽集团规划为未来独立上市公司来运营,甚至从2014年开始筹备上市。今年4月27日,北汽新能源与成都前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SST前锋)的关联交易方案获批,这意味着北汽新能源这一国内新能源整车巨头终于登陆A股。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在本届北京车展上明确了北汽新能源的上市时间表———2018年第三季度。
公开数据显示,去年北汽新能源全年销量达到了10.3万辆,位居比亚迪之后,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排名第二。依托传统车企的开发平台和技术沉淀,奇瑞新能源和江铃新能源也双双排进去年新能源销量榜前十,其中奇瑞共销售3.68万辆新能源汽车,江铃则售出3万辆,分列第六名和第七名。
在去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前十车企中,有四家车企获得新能源生产资质,除了上述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以及江铃新能源之外,另一家就是近两年在新能源市场大放异彩的知豆。兰州知豆旗下已有H1、D1、D2、D3等车型上市,2017年实现销售4.25万辆,排在奇瑞新能源和江铃新能源前面,在去年排行榜中名列第四,仅次于比亚迪、北汽新能源和上汽乘用车。成立于2015年的知豆电动汽车有限公司,2017年估值超过12亿美元,目前累计销量逾10万台,占据新能源乘用车逾10%的市场份额,纯电动乘用车13%的市场份额,足迹遍布意大利、法国、德国等近20个国家。在今年由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科技部、中关村等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中,知豆以宁波首家“独角兽”企业的身份亮相,未来发展前景备受看好。
云度新能源则在去年迅速推出首款量产电动车π1,今年3月再神速推出π3,并在刚刚结束的北京车展全球首发A+级纯电SUVπ7,据称这款车将于明年上市销售,将具备L3级别自动驾驶能力。
涉足乘、商两个汽车领域的长江汽车,也高调参加刚刚结束的北京车展,带来9款产品,包括3款乘用车和6款全新纯电动物流车。据了解,长江汽车依托母公司香港五龙电动车集团在电池材料、电池生产、乘用车/商用车/客车生产、汽车设计全产业链的优势,目前在北京、上海设有研发中心,在天津、辽宁建立了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在重庆建立了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在中国、昆明、贵州建立了整车生产基地,甚至在美国有海外生产基地,整车年产能达10万辆,在15家获资质车企中与江淮大众并列第一。
统筹策划:南都记者 钟键挺 张泽彤
采写/制表:南都记者 何羽 钟键挺 实习生:贡芊芊
编辑:张泽彤
各大新能源企业纷纷投向换电模式
各大新能源企业纷纷投向换电模式,充电便利性严重影响用户的出行体验,从满足用户角度出发,建设更为便利的充电网络是企业的职责所在,各大新能源企业纷纷投向换电模式。
各大新能源企业纷纷投向换电模式1较慢的充电速度、充电需要排队,一直都是阻碍大家购置纯电车型的大难题。在续航焦虑不再是最大困扰的当下,如何解决充电慢及充电难的问题,成为了大家亟待解决的难题。除了快充模式,直接更换动力电池的“换电模式”,成为了各家新能源相关企业新方向。
高压直流快充的模式,是目前大部分新能源车企都已选择快速补能方式。目前,除部分入门级纯电动车,市场上的绝大部分新能源车型都具备快充功能。不少采用快充的模式车型,能以30分钟左右的时间,从30%给车辆补电到约80%。
不过,快充依然难以满足大家对补能速度的需求,大家希望越快越好。原本只有少数几家企业专注的“换电模式”,也开始被其他企业重视起来。
长期小众的换电模式
目前,市场上的运营换电的企业很少,已知的只有杭州的时空电动和上海奥动新能源。前者的换电业务,更多的是服务于网约车司机,后者也很类似。
在2017年底,蔚来汽车的首款车型ES8上市,为突破充电效率问题,蔚来汽车靠着强大的资本力量,大手笔进入换电模式,以此来缓解用户的里程焦虑。同时,蔚来资本甚至投资了奥动,以支持其换电模式的发展。
据了解,截至目前,湖南区域已布局31座换电站。长沙蔚来ES6车主陈先生介绍,自己偶尔往返老家岳阳,不仅可以通过快充充电,赶时间的时候还可以采用更换电池的模式。
换电赛道玩家增多
除了蔚来,吉利汽车同样也开始看好换电。2021年12月,吉利汽车与力帆科技共同出资,推出换电服务品牌。今年,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特别提出,要加大电动汽车换电体系建设。
此外,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也在积极布局换电赛道,其子公司时代电服在1月发布了换电服务品牌EVOGO乐行换电。在宣布进军换电市场3个月后,宁德时代的换电业务正式落地。4月18日,宁德时代发布消息称,旗下换电品牌EVOGO在厦门启动服务。厦门成为宁德时代换电服务落地的首个城市。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超8.1万家换电相关企业,其中2021年换电相关企业全年新增4.5万余家,同比增长147%。
换电更适用于运营
不过,换电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消费者。汽车是私有属性很强的产品,大家都不希望自己买的新电池,去换成市面上多次流转的旧电池。同时,节假日等密集充电的情况下,换电站也同样会遇到电池包不够的情况。
行业内更看好换电模式在运营车辆上的应用,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 许艳华对媒体表示:运营类车辆,包括出租车、网约车,另外短距离运输的重型卡车比较适合换电,因为这些运营类的车,要求的是时间和效率。
各大新能源企业纷纷投向换电模式24月21日,广汽埃安通过线上发布会的形式正式宣布,该品牌位于广州南大干线的首个超级充换电中心正式落成,同时广汽埃安还宣布将通过增建充换电中心等多种形式,将广州市打造成全球首个“埃安超充之都”。
据官方介绍,该级充电中心主要有以下核心亮点:
可充可换
充电: 配备A480超充桩,采用全球最高480kW充电功率,最大电流可达600A,超200km续航只需充电5分钟
换电: 广汽埃安独创螺栓式快换结构,实现2.5min快速换电
可实现全自动无人泊车和无人充换电,车辆自动打开充电盖、充电桩自动会插拔充电枪
光伏发电+智慧储能,实现全面清洁能源的循环自给,官方称可实现“零碳”排放
广汽埃安称,广汽埃安计划2022年内在广州市辖区内建成220座充电站,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1000座,实现1.5km半径覆盖。未来广汽埃安还计划将超级充电站拓展到全国约300个城市,基本实现对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全覆盖。
对于充电站能不能适应于其他品牌车型,主播介绍称是可以的.,但是不同品牌充电时间或许不一样。
为什么瞄准充换电市场?
3月22日晚间,广汽集团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设立广汽能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构建充换储能源补给生态和电池循环利用生态,搭建智慧高效能源云平台,推动研究储能系统技术、“车—站—网”协同互动的智慧充换电服务技术及产品开发应用,项目总投资49.6亿元。
对于如此大手笔的原因,当时广汽集团分析称,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私人市场高速增长,影响新能源汽车购买的续航、安全痛点基本得到解决,补电不便利、售价高、残值低等问题正逐渐成为现今影响销售的关键因素。
确实,充电便利性严重影响用户的出行体验,也制约超充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2021年中汽协的数据统计,40%的用户抱怨充电时间过长占比,72.5%的用户吐槽充电桩数量少。一位极氪001的车主甚至向第一电动吐槽称:每次充电我都想换回燃油车。
因此,从满足用户角度出发,建设更为便利的充电网络是企业的职责所在,而且一旦新能源汽车在补能体系上实现了“充电比加油更方便”,新能源汽车将比预想中更早地替代燃油车,形成“技术-市场-商业-配套”的良性循环。
从企业利益角度思考,充换电市场巨大的空缺背后有着巨大的资本想象空间。
据国元证券测算,到2030年,充电桩增量预期将超5000万台,未来十年充电桩市场的总投资额将达到近万亿元。同时,2025年换电站将有望达到2.5万座、运营市场规模有望超2678亿,将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最大的蓝海。
广汽埃安称,与当前主流的120KW快充桩相比,一座超充桩的建立,将提升350%的电网服务效率,土地资源利用率将提升5倍,以及节省25%的电力资源和降低近20%的建站投入。
从突破技术门槛出发
此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能源行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永东曾提到:“提高电流可以实现大功率充电,但电流越大电缆发热越多,安全隐患越严重,提高电压是下一代的传导充电技术整体解决方案。”
为此,埃安打造了车端全球最高的900V高压平台和6C倍率的超充能力,以及全球充电功率最大的480kW超充桩。经过实测,搭载6C超充能力超倍速电池技术的超充车AION V Plus,实现了“充电5分钟,行驶207公里”的成绩,并获得了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的权威认证。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加快商业模式落地,让更多消费者抢先享受到超充带来的高效充电体验,埃安还将在4-5月份于广州、海南率先推出“AION V Plus限时限区域推广”活动,用户选购AION V Plus70超级快充版,在已降2万元的基础上,还能再享受1.8 万元的优惠,只需19.16万元。
截至4月21日,埃安已携手南网、中石油、城投、交投、华为、巨湾、中国充电联盟等企业参与首个超充之都的建设,并建成了南大干线超级充换电中心;目前,该充换电中心已实现光伏发电和智慧储能,将成为埃安持续科技创新、探索未来能源补给体系的试验田和全球示范基地。
至于为什么选择广州?主要是因为其具备其他城市所没有的天然优势。
首先,汽车产业是广州第一大支柱产业,广州“十四五”规划鼓励大力推广超充,形成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电网络体系。广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政策优势明显;其次,广州新能源市场渗透率为40.01%,位列全国第一。
而埃安稳居广州市场领头羊,市占率一度超36.8%,流量优势明显;再次,广州作为大湾区几何中心,拥有包括埃安在内的庞大汽车产业上下游集群,技术优势明显。
此外,作为国企和产业链“链主”企业,埃安无疑是连接政府、上游产业链以及普通用户的最有效纽带。埃安发起打造超充之都,不仅得到了广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更得到了产业链十余家关键核心企业的积极响应,形成了强大的超充联盟。
当然,在巨大的蛋糕面前,想要分割的绝对不止广汽埃安一家,像头部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电池巨头宁德时代都已经开始在充换电领域大力布局,虽然与广汽埃安的技术上有所区别,但是三家的目的都是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完成充电、换电,都是构建更为便捷的补能网络。
可以预计的是,接下来进军充换电网络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
各大新能源企业纷纷投向换电模式3日前,蔚来、宁德时代两大巨头宣布加码换电赛道。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充电缺口日益扩大,换电赛道进入快速发展期。对于换电模式存在的动力电池包标准不统一等“痛点”,应加速推动换电模式标准化、通用化,进一步推动换电产业发展。
动作频频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超8.1万家换电相关企业,其中仅2021年就新增4.5万余家,同比增长147%。
4月18日,蔚来宣布,其南京江宁欧尚换电站正式上线。至此,蔚来已在全国累计建成900座换电站。
宁德时代则宣布EVOGO换电服务在厦门正式启动。预计到今年年底,公司将在厦门完成30座快换站投建。今年1月,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时代电服发布了换电服务品牌EVOGO及组合换电整体解决方案。组合换电整体解决方案由“换电块、快换站、APP”三大产品共同构成。
此外,今年1月24日,吉利控股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力帆科技共同投资6亿元组建的合资公司——重庆睿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已在重庆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并取得了重庆两江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
随着巨头加速入场,换电赛道引起了投资者高度关注。近日,多家上市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就换电领域布局回复投资者提问。其中,*ST猛狮表示,新能源汽车换电设备公司目前没有规划生产,但有计划参与运营;万马股份表示,公司参与设立的白鹭充换电基金,投资范围包括电动汽车充换电等领域。
前景广阔
换电赛道发展前景广阔。截至今年3月,全国换电站保有量达到1451座。但相比充电模式,换电模式体量相对较小,发展潜力巨大。
方正证券预计,到2025年换电乘用车销量将超280万辆,换电商用车销量将达50万辆,配套换电站需求约28000座,对应765亿元市场规模,配套电池需求约55GWh,对应388亿元市场规模。
换电模式具备诸多优势,包括补能效率高、大幅缩短补能时间等。“换电模式可以有效提升运营效率。”某电动重卡企业相关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对于网约车、物流车而言,时间就是金钱,而换电模式能够大幅缩短补能时间。”
同时,换电模式下电池由运营商统一管理,在适合的温度下以稳定的电流统一充电,可以有效提高电池安全系数。
方正证券指出,在“车电分离”的模式下,客户以租赁方式获得电池使用权,可以降低用户初次购车门槛。
政策扶持
换电模式加快渗透,但仍然面临不少“痛点”。
相比充电模式,换电站的运营成本较高。同时,动力电池的规格标准统一短期难以取得突破。不同车企之间,电池包尺寸、重量、锁止机构、接口定义都不相同,造成不同车企的车型换电站难以兼容。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建议,优化换电项目高压新装(增容)审批流程,落实压缩报装时限要求,放开一址多户,加快建设周期。同时,加速推动换电模式标准化、通用化。
换电模式获得政策大力扶持。3月18日,工信部发布的《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加快构建完善电动汽车充换电标准体系,推进纯电动汽车车载换电系统、换电通用平台、换电电池包等标准制定。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围绕矿场、港口、城市转运等场景,支持建设布局专用换电站,加快车电分离模式探索和推广,促进重型货车和港口内部集卡等领域电动化转型。探索出租、物流运输等领域的共享换电模式,优化提升共享换电服务。
比亚迪 实力强劲
提起比亚迪,估计没有人会不知道这个品牌。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标志性龙头企业,比亚迪始终走在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最前沿。比亚迪在上海、西安、深圳等城市建设有自己的汽车研发、生产、组装中心,独立研发新能源汽车所具备的锂电池等动力电池组。
国际方面,比亚迪已经踏遍亚洲,远销欧美。与日本、韩国等汽车行业高度发达的亚洲国家,签订了比亚迪纯电动大巴售卖协议;签售荷兰、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数十辆纯电动大巴车,而且在美国比亚迪纯电动大巴,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节能车型,这些都是比亚迪实力的见证。
目前,比亚迪旗下有比亚迪秦、唐、元、宋、e5、EV等一系列的新能源汽车车型,价格在10-30万元之间不等,续航多在300-500km,能够满足于不同人群的汽车需求。正因为如此,据乘联会统计,比亚迪新能源汽车2018年销量已经连续4个月排名第一位。
想买新能源汽车的朋友可以着重考虑比亚迪,因为实力、口碑都是很不错的,而且一号车新能源汽车平台新近上线推出了注册购车立减3000元活动,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更便宜、更划算。
北汽新能源 价格亲民
提起北汽新能源,关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人一定也不会陌生。据乘联会统计,2018年前4个月北汽新能源累计总销量仅次于比亚迪,位于第二名。而且就单单车型销量方面,北汽新能源EC系列位居排行榜第一名,其市场影响力可想而知。
据悉,北汽新能源(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世界500强企业北汽集团旗下的新能源公司,是国内纯电动乘用车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市场销量最大、用户覆盖面最广、品牌影响力最大的企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北汽新能源已掌握整车系统集成与匹配、整车控制系统、电驱动系统三大关键核心技术,旗下EU5 、EX360、EC200、EC180、EU260、EX260、EV160、EH300、物流车等多款产品已投入市场或示范运营。
目前,北汽新能源价格多在5-15万之间,众多车型也有购车立减3000元的活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一号车新能源汽车平台查看。
知豆汽车 微型电动车车代言者
说到知豆,估计大部分人会不太认识这个新能源汽车的品牌。
知豆是一家纯自主正向研发新能源汽车的公司,从他的名字我们可以得知,知豆汽车是一款微型纯电动车,专业为都市男女量身打造城际化精致出行需求,它车身小巧、外观精致;它内饰齐全、配置较高;它设计时尚,城市中穿行,停车方便;它价格不高,实属遮风挡雨、代步买菜必选车辆。
目前,知豆旗下有D2、D2S、D3等三款新能源汽车车型市场在售,补贴后售价在3-10万元之间。
腾势汽车 中高端电动车引领者
这个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估计更少人知道了,不过腾势汽车来头可不小。
腾势汽车是由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比亚迪与世界豪华车制造巨头德国戴姆勒共同设立的合资企业,成立于2010年,总部位于深圳市。依靠比亚迪业界领先的动力电池技术和驱动技术和戴姆勒奔驰的历史悠久、享誉世界的整车制造科技技术,腾势立志为消费者生产便利舒适、高级别安全性、世界级精良制造工艺的电动乘用车。
目前,腾势汽车主打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出腾势500、腾势400等车型,续航里程超过500km,市场售价20-30万元左右。
红点新能源小编从国外汽车网站 INSIDE EVs获得了2019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情况。2019年,全球共销售2209831辆新能源乘用车,占所有乘用车销量的2.5%(2018年为2.1%)。
2019年销售的新能源车型中纯电动车型仍是绝对主流,占比超74%,与2018年相比增长5%。插电混动车型占比26%,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下降。
2019年全球主要新能源市场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0万辆,仍是当之无愧的新能源汽车大国,在全球销量占比达60%。而其余份额则被其他地区市场瓜分,其中美国新能源总销量为32.5万辆、欧洲为56.4万辆、日本为4.4万辆、加拿大为5.1万辆、韩国为3.4万辆
全球新能源销量特斯拉淡定夺
比亚迪、北汽、上汽紧随其后
2019年,特斯拉旗下车型全球交付量达367820辆,在全球新能源市场中占比达17%,其中12月单月交付量为63148辆,12月和全年销量均获第一,与第二名拉开明显差距,依然处于金字塔顶尖的位置。
全球销量第一档是特斯拉,而比亚迪则独占第二档。2019年比亚迪全球销量为229506辆,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达10%,虽然与特斯拉的竞争中再次败下阵来,但仍是国内当之无愧的销量一哥。
而北汽、上汽和宝马处在第三档,销量均突破10万辆。其中北汽新能源在2019年全球销量为160251辆,凭借12月单月销售36323辆的强势表现,稳住全球销量第三。上汽集团紧随北汽新能源之后位于第四位,2019年全球销量为137666辆。主要依靠5系新能源的宝马集团在2019年全球新能源销量为128883辆,宝马5系新能源在2019年全球单车销量中位列第六。
从销量数据上看,包含丰田、大众、日产、吉利在内的新能源乘用车企全球年销量超5万辆以上的厂商占前20名的一半,并且前20名的销量占2019年新能源乘用车总销量的66.84%。值得一提的是,大众凭借12月的强势表现, 成功跃居第六位,尝试与中国电动三巨头(比亚迪、北汽、上汽)掰掰手腕。
单车销量特斯拉Model 3一骑绝尘
北汽新能源EU系列销量排名均创新高
在单车销量方面,特斯拉Model 3在2019年全年交付超30万辆,达30075辆,在全球新能源市场一骑绝尘;2019年12月单月更是交付53742辆。在美国本土市场特斯拉Model 3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欧洲最受欢迎的纯电动车型也是Model 3,今年1月正式以国产身份进入中国国内市场后也取得较大反响,网传国内特斯拉的体验店门庭若市,可见补贴后不足30万的特斯拉Model 3的受欢迎程度。
北汽新能源EU系列凭借多车合作的方式,2019年全球销量达111047辆,是除特斯拉Model 3外唯一销量达6位数的车型,与2018年相比排名上升14位,双双创下历史最好记录,稳稳守住亚军的位置。
除以上二者外,日产聆风、比亚迪元EV/S2、宝骏E系列和宝马530e/Le销量均突破5万辆。日产聆风在最后阶段战胜了比亚迪元EV,荣获季军,而上汽宝骏E系列和宝马e/le的上升速度也非常迅猛,但无论是单车为王还是抱团作战,能占据全球销量排行榜前列,表现均值得称赞。
在销量排行前20名的车型中,奇瑞eQ EV总销量位39401辆,总排名上升一名,位列丰田普锐斯PHEV之前、排在第12位,保持稳定发挥。广汽新能源Aion S总销量为32126辆,排名第16位,展现出极强的市场潜力,2020年的销量值得期待。
红点观察
全球范围内,燃油车的排放法规日趋严格,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升温,各大车企均加速各自的新能源建设以及新能源产品投放。对2020年的全球新能源市场,红点新能源小编持乐观态度,不出意外特斯拉还将揽下冠军,比亚迪也不逞多让,而后面3-10名的排名无法预测。
而相对于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国内新能源市场的销量情况。从销量数据中可以看出,部分车企仅在中国国内销售,仍在全球销量排行榜上占据一席之地,可见中国市场之大。年初疫情爆发、补贴退坡以及特斯拉和合资品牌强势入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情况将会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当前正处企业战略转型与产品结构转型期的北汽蓝谷,仍处在战略性亏损阶段。在强大“朋友圈”及高质量产品加持下,在一系列改革组合拳锤炼下,该公司有机会实现高端转型以及产业和资本上的双突围
《投资时报》研究员 周运寻
新能源 汽车 作为长期增长趋势明确的产业赛道,一直为资本市场投资者所看重。自2020年3月末起,A股新能源车指数(399417.SZ)逐级攀升,一举从1763.28点大幅上涨至2021年1月27日的3860.75点,增幅达119%。
产业链上诸多公司同期股价也大幅走高,如比亚迪(002549.SZ)、长城 汽车 (601633.SH)期内股价上涨超三倍,江淮 汽车 (600418.SH)、长安 汽车 (000625.SZ)、北汽蓝谷(600733.SH)等整车制造企业股价涨幅亦接近翻番。
分析人士认为,在政策利好推动下,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中技术领先、竞争优势明显的细分行业和公司,将在2021年全球电动化同频共振的背景下,跟随产业链进入新一轮成长。
然而,正如节能与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召集人、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日前在中国电动 汽车 百人会论坛(2021)上所言,我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更需要创新思路、持续推动。而这正暗合北汽蓝谷目前的发展阶段。
2021年1月29日晚间,北汽蓝谷发布2020年业绩预告。该公司预计年内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0亿元到-6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62亿元至-67亿元。
对于业绩预亏,北汽蓝谷方面表示,2020年外部环境变化、市场竞争加剧叠加补贴持续退坡,加重了公司的业绩压力。面对消费升级,公司提早规划、主动应对,优化产品结构推出新产品,并加大对私市场营销力度,市场转换短期带来公司业绩下滑。同时,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公司持续保持大力度研发支出,导致2020年研发费用增加。
分析人士认为,北汽蓝谷作为一家整车企业,处在产业链中游,其既要承担上游转嫁的成本压力,又要接受下游的竞争挤压,作为一家处于急速转型中的企业,亏损已在意料之中。
上述一系列运作,在帮助北汽蓝谷整合产业链的同时,也可促进成本端的降低并提升该公司的竞争力,这无疑为其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行业政策利好 研发成果显著
近期,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频频传出利好消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要求,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 汽车 新车销量占比需达到25%。中汽协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能源 汽车 累计销量达到136.7万辆,同比增长10.9%,创 历史 新高。
同时,地方层面也纷纷出台政策鼓励新能源 汽车 消费。国家与地方的政策体系逐渐成型,给予新能源 汽车 行业发展极大的支持。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电动 汽车 百人会论坛(2021)上,中国电动 汽车 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亦提出,电动化是 汽车 动力百年来的重大技术变革。在种种技术突破的助推下,新能源 汽车 即将迎来全方位突破的关键转折点。
以电池应用为例,经过多年研发攻关,北汽新能源50kWh级电池能量密度最高能达到180Wh/kg以上,已经实现能量密度提升100%。2020年10月,北汽新能源旗下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ARCFOX极狐首款量产车ARCFOX极狐αT正式上市,其电池系统最大容量为93.6kW·h,能量密度达到行业领先的194Wh/kg,NEDC综合工况续航达到653km,彻底打消了用户的里程焦虑。
在应对冬季续航的问题上,北汽新能源也跑在行业前列。2020年1月,北汽新能源成功完成极寒环境下新能源 汽车 关键技术验证工作,让我国新能源 汽车 在全气候电池、低温增焓空调、全气候整车控制三项核心关键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无疑为新能源 汽车 突破严寒禁区、加快推广普及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尽管现阶段面临经营挑战,但该公司仍在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保持了较高的投入。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该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4%。
事实上,北汽蓝谷的研发成果已经开始“走出去”。
2021年1月13日,北汽蓝谷发布公告称,旗下全资子公司北汽新能源拟就其基于BE21纯电动 汽车 产品平台所开发的ARCFOX αT车型的电子电气E/E架构相关知识产权,与斯太尔美国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技术许可协议》,许可斯太尔美国使用E/E架构知识产权。据悉,斯太尔美国是麦格纳国际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本次技术许可费的固定价款为1.92亿人民币。
业内资深人士认为,此次知识产权技术许可,标志着北汽新能源电动 汽车 相关技术得到了国际先进制造企业的认可。这也有助于北汽蓝谷在技术研发领域的国际化进程推进,利于企业在国际范围内的知识产权共享及深化发展。
牵手行业巨头 转型中急流勇进
新能源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互相联动、共同发展。而北汽蓝谷作为一家整车企业,处在产业链中游,其既要承担上游转嫁的成本压力,也要接受下游的竞争挤压,对于处在急速转型中的该公司来说,业绩压力不容忽视。
2016年北汽蓝谷就已坚定不移地走上高端化发展路径,虽然要经历战略升级、产品迭代的痛苦蜕变,但急流中勇进,北汽蓝谷已与麦格纳、华为、宁德时代等建立深度合作,为公司实现质的飞跃提供支撑。
为了对标国际一线标准、打造世界级的电动车平台,北汽蓝谷选择麦格纳,成立了蓝谷麦格纳高端制造基地。
该基地是麦格纳在全球布局的第二个工厂,基于北汽镇江工厂升级改造而成。基地全面导入了麦格纳MAFACT(Magna Factory Concept)生产制造体系,可通过标准化流程及目标管理,将欧洲百年制造核心工艺与管理技术进行100%复制,在硬件层面充分保障产品的世界级品质。
整车制造牵手麦格纳之外,软件方面,北汽蓝谷亦与华为合作,深度 探索 自动驾驶领域。在电池技术方面,北汽蓝谷则与宁德时代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建“1800伏特创新实验室”,围绕行业痛点打造高性能高安全动力电池产品。
上述一系列运作,除了可以帮助北汽蓝谷实现产业链整合外,也可助力公司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持续贯彻落实“产品向上、品牌向上”战略目标的北汽蓝谷,聚合全球优质资源打造出的高端智能新能源 汽车 品牌ARCFOX极狐,自“出生”就已自带光环。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前述提到的极狐品牌首款量产车型ARCFOX αT已于2020年10月底正式上市,目前正处交付后销量爬升阶段。该车型搭载了全球首个商业5G技术架构—IMC架构,拥有653公里超长续航、4.6秒百公里加速、哈曼4K超大屏影音系统以及华为5G 科技 互联等配置。
北汽蓝谷总经理刘宇表示,“伴随着ARCFOX等新产品陆续投放,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将会有所回升。而在2021年上半年,北汽蓝谷旗下又一款新车ARCFOX αS即将上市,两个产品先后推出可有效衔接拉高销量。”
行业资深人士认为,当前处于企业战略与产品结构转型期的北汽蓝谷,仍处在战略性亏损阶段,重构核心业务为的是谋求未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随着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期,在强大“朋友圈”及高质量产品的加持下,在一系列改革组合拳的锤炼下,北汽蓝谷有机会实现高端转型以及产业和资本上的双突围,向世界级新能源 汽车 技术创新中心和世界级新能源 汽车 企业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