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至今,新能源赛道为何再一次大跌?当前新能源处于哪个发展阶段?
年初至今新能源赛道出现了大跌的现象,那是因为估值实在是太高。受到疫情的影响,估值出现了明显的提升。商家想将新能源汽车卖得更好,于是消费者便出现了互相猜测的现象。假如估值不够准确的话,那必定会在购买汽车的时候多出一笔额外的费用。商家在生产中心的时候其实是有完整的产业链的,不可能让市场的行情一直低迷下去。每一个东西都得进行合理的涨幅,才能够摸清楚市场当中的一些规律。
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和风光其实都是有一些好因素的,主要是看购车的补贴如何。假如一直刺激行情的话,那发展必定会持续往上。面对新能源汽车不能够抱有一定的质疑,要进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价格不能定得太高,要不然风光根本没有办法保持住。新能源产业链一定要进行很好的发展,那样才不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担忧。
大家购买新能源汽车是因为觉得非常方便,而且性价比比较好。充电比燃油要更加便宜,毕竟汽油已经越长越离谱。开车的人已经努力的节省自己的出行,不愿意轻易的将车开出去。面对这种情况无非就是希望能够省下钱,用这些钱可以买到一个很好的车子。燃油车最便宜的也就是10多万块钱和新能源只需要一半,对比起来会觉得十分划算。
总来说好的东西一般都是有利有弊,新能源不好的地方就是电池的续航能力不不是太足。有可能会出现半路没电的现象,会对自身起到严重的影响。如果能够很好的解决的话,必定会给消费者省下来一笔,那样会有更多的人去进行购买。加油站当中应该设置多一点的充电桩,来帮助消费者更好的充电。不用再担心车走到半路的时候没电该怎么办,对自己来讲也是很好的保护。
“新能源推广更重要的是观念普及”的论点:
1、观念普及消除人们对新能源的固有偏见,利于新能源推广。
我国纯电动汽车目前仍以政府政策扶持驱动方式为主,市场需求驱动力不够强。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也由于整车价格普遍高于传统动力汽车,纯电动行驶里程过短,市场接受能力劣于纯电动汽车。这表明人们对新能源接受力不够,对新能源持怀疑态度,消费观念仍停滞于过去。
其次,新能源产业缺乏合作机制和文化,各自为战,不利于实现各专业分工,没有互利共赢合作的观念而是一味地竞争,更是不利于新能源的推广。从新能源的产业端消费端来看仍是存在观念固化的问题,并对推广新能源产生了巨大阻力,由此可见消除固有偏见对推广新能源来说刻不容缓。
2、中国能源研发技术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与观念普及相比,技术引进不那么重要。
更为重要的是加强观念普及,多一些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我国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核能方面,我国已经建有的核电站分别有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等,运行情况良好。
对中国新能源发展,多名专家认为,中国在新能源的发展上占据了一定的制高点,但其核心技术和配套产业的开发仍有待加强。对于新能源未来的发展方向,专家们也给出了各自的意见。胥和平认为,目前我国的确在新能源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这仅是技术上的突破,要实现产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扩展资料:
对于推广新能源重在拓展新能源的影响力,提升新能源的普遍使用率。技术引进是指通过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转移,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从国外取得先进技术的活动。技术引进包括:
1、引进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制造技术。如购买设备制造图纸和工艺、产品设计、测试方法、材料配方等技术资料以及获得有关技术专利的使用权。
2、引进作为国内消化、吸收、研制、革新用的样机,如购买关键设备、成套设备或招包工程。
3、引进人才。如聘请外国专家、委托培训人员等。这需要双方基于各自优势展开合作,发挥双方最大优势,寻求合作的最大化,意为“走出去”
4、引进科学的经营管理技术,要积极地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装备等,俗称“引进来”。
燃油车淘汰赛拖拉了三年多,仍有80家企业停在乘用车榜单上。相比之下,从反超比亚迪,到抢走中国新能源市场三成份额,特斯拉只用了三个月,新能源淘汰赛来势异常凶猛。
不是没想到,是没想到这么快
当前,新能源领域最大的新闻是什么?本土新能源车企销量暴跌,特斯拉抢走三成市场份额。
乘联会最初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1.1万辆,同比增幅-77.7%,环比增幅-70%。其中,多家本土新能源车企承压,北汽新能源2月销售1002辆,同比增幅-65%。比亚迪2月新能源车型售出2805辆,同比增幅-80%。与此同时,特斯拉2月份在中国市场交付3958辆,约占中国电动汽车总体销量的30%。
特斯拉销量飘红是短期现象?非也。去年特斯拉销量反超比亚迪,今年1月国产Model 3首战告捷——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新能源淘汰赛已经揭幕。
据美国数据专家凯文·鲁克(Kevin Rooke)的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10月份,特斯拉累计向消费者交付了80.7954万辆电动汽车,比亚迪则累计交付78.715万辆,两者相差2.0804万辆。似乎在毫无察觉中,特斯拉超过了比亚迪,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另据报道,2020年1月国产Model 3以2605辆的成绩,成为当月中国电动车上牌量最多的车型。并且有消息称,中国消费者购买国产Model 3需等4个月左右。上述信息表明,特斯拉热销并非短期效应,而是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特斯拉并非单打独斗,奥迪、奔驰、宝马、大众、现代……诸多洋品牌新能源车已经到位,2020年大家都想在中国市场有所作为。
对于今年新能源领域的复杂形势,本土车企难道没有预判?当然有。去年12月,长城汽车副总裁、欧拉品牌总经理宁述勇告知《选车网》:“2020年新能源车市场进入‘三国杀’时代。合资公司的新能源车集体参战,‘造车新势力’批量交付,本土新能源车拓展市场,中国市场将开启新能源大战,此役决定着未来的市场格局。”
然而,三个月反超比亚迪,国产第二月即拿下三成市场份额,特斯拉来得实在太快;同时,车市下行叠加新冠疫情,把一部分本土新能源车企打蒙了,或许很少有人能想到这波淘汰赛来得如此凶猛。
告别补贴依赖,回归市场需求
本土新能源车企为何被特斯拉反超?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市场中摔打出来的马斯克了解消费者需求,而一部分追逐补贴造车的本土车企忽视了消费者需求。
据报道:“特斯拉的转折点则在2016年,此前特斯拉推出的三款豪华车,虽然赢得口碑和赞誉,但销量平平。2016年,特斯拉推出了入门级车型Model 3,顿时引爆全球购车热情,一周订单量就超过30万辆,并且产能一直跟不上。与此同时,消费者对Model 3的热情让特斯拉在资本市场身价猛涨。”特斯拉的成功说明,经过多年市场历练,马斯克找到了清晰的产品发展方向。
相比之下,一部分中国本土新能源车企则一直在为补贴忙碌。2015年,财政补贴政策掀起国内新能源汽车造车热潮,同时陆续开始的限行限购政策,逼迫一些城市的消费者不得不购买新能源汽车。政策推动下,2015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步入上升通道,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巨头企业脱颖而出。此后,虽然有识之士一再提醒:本土新能源车企要加快向市场化转型,但部分企业落实效果不佳。
而今,特斯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闯进来了,本土车企该何去何从?一方面,通过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尽快找到真正的消费市场扎下根来。中国工程院陈立泉院士建议称:“不要追逐太长的续航里程,而要发展城市出行代步用车,同时把车和电池分开,推广换电模式。”另一方面,连横破纵。《选车网》总裁管学军建议:“中后部企业积极寻找合作伙伴来消除自身短板,抱团取暖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批量成本,或许才能在残酷的淘汰赛中生存下来。”
新能源淘汰赛迅即到来。本土头部车企已被反超,中部车企快速滑落,末位车企被淘汰的速度将超乎想象。所以,对于本土企业而言,及时放弃依赖补贴的幻想,拥抱同行者共同寻找市场或许能够逃过一劫。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但除了纯电动 汽车 ,混合动力 汽车 (PHEV)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去年一年,理想、宝马、比亚迪、大众的产品在PHEV领域均收获了破万台销量。一款PHEV车型年销量破万,在当下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因为它比同款的燃油车售价要高出不少。
如果说2020年是新能源 汽车 的元年,2021年就是新能源 汽车 发力之年。这一年,新能源市场的玩家有哪些,将聚焦哪些领域?
我们盘点了截止到2021年2月,全球车企发布的2021年在中国市场的新车上市计划。整理出22家车企的新能源产品计划,其中有10家合资/外资品牌,12家中国品牌。在它们已公布的计划中,目前已有58款新能源车型将在2021年上市,其中包括33款EV车型、25款PHEV车型。
在这些新车计划的背后,我们试图找寻:2021年的中国新能源车市中,纯电阵营和插电混合动力阵营下,都有谁在站位?
核心观点:
1、2021年,PHEV和EV领域均有新入局者,两条技术路径下的新车数量平分秋色。
2、全年新车计划中,自主品牌更倾向推出纯电动 汽车 ;合资品牌的纯电车型和插混车型势均力敌。
3、对传统车企而言,主流车型“PHEV化”趋势明显。即便是声称要“All IN EV”的大众,也将继续推出PHEV车型——那是由其市场基盘带来的增量。
4、豪华品牌中,奔驰在2021年更聚焦纯电动领域。宝马依然强调“选择的权利”。奥迪的纯电动车布局更偏向于“打品牌”。
5、 丰田、本田在2021年将继续扩大自家混动阵营,两品牌新车布局对标明显。
6、 自主品牌中,长城和比亚迪在2021年将凭借全新混动架构平台主攻PHEV市场。
7、无论是PHEV路径还是EV路径,已有超过半数的企业选择构建全新平台生产新能源 汽车 。
8、中国车企倾向通过打造新品牌进入新能源市场。国外车企倾向将重点车型电动化。他们都将面临特斯拉的威胁。
一、大象转身何其难,合资品牌在发展纯电动车型的同时,仍需要兼顾混动车型——那是由其市场基盘带来的增量。
总体来看,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车型上的布局比较均衡。从车型规划上看,SUV车型数量略高于轿车数量(SUV:17、轿车:15)。从能源类型来看,纯电动车型的数量略高于插电混动车型(EV:19、PHEV:14)。虽然大部分车企都进入纯电动车的赛道,但是绝大部分厂商并没有放弃发展混动车型。
豪华品牌对新能源赛道也各有态度。
2021年是奔驰EQ车型发力之年。从目前公布的消息来看,奔驰计划推出4款纯电动车型,包括高价位车系EQS、EQE,和低价位车系EQA、EQB。高价位大型车使用EVA平台,低价位车型将使用BEV平台,两个平台都是全新的电动车平台。
宝马公司进入电动车领域时间较早,在2013年就推出纯电动车型i3,2014年推出i8混动车型。在2021年,宝马将推出i4和iX两款电动 汽车 ,覆盖轿车和SUV车型,持续完善i家族车型。
相比宝马、奔驰在电动车市场的积极且全面的布局,奥迪则显得“从容”很多,其2021年将推出的纯电动车型偏向于小众运动车型,或许是以打响品牌为目标。而作为奥迪的母公司,大众 汽车 早就喊话要“ALL IN”电动车,旗下大众品牌在2021年要推出使用全新MEB平台的ID.4和ID.6等多款车型。
大象转身何其难,即便是“ALL IN”电动车的大众也没有完全放弃插混车型。在去年推出了迈腾混动版之后,2021年大众将推出探歌混动版。BBA在今年也选择了继续对自家的高销量车型混动化。
和德系车企不同的是,日系车企目前给出的2021年新车计划以插电混动车型为主。不管是丰田还是本田,都是把销量较好的燃油车型改成插混版,扩大自家的插混阵营。日本车企混动技术成熟或许是其中原因之一。
丰田混动车型采用的技术是THS二代,这套系统的核心为E-CVT变速箱。工作时,行车电脑会根据工况条件调整变速箱内两个电机的工作状态,实现纯电行驶或混动行驶。2021年丰田推出的RAV4插混版和IZOA插混版采用的都是这个系统。
本田推出的皓影插混版和CR-V插混版采用的是i-MMD系统,这套系统和丰田的混动系统类似,只不过在设计上更为激进。i-MMD混动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一部具有发动机驱动功能的增程式 汽车 。在一般工况下, 汽车 都由电动机驱动,发动机的作用就是发电。在高速工况下,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轮,实现节油的目的。
日产目前的混动技术为e-power动力系统,和丰田、本田的技术都不同。其系统设计接近增程式,全车的驱动全部交给电动机,发动机的作用就是发电,给电池充能。和丰田、本田不同的是,日产也推出了一款采用全新CMF-EV平台的电动 汽车 Ariya。因此2021年日产或许会电动、混动双线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福特和现代也要在2021年进军电动车领域。福特在2021年会推出Mustang Mach-E车型,作为福特图腾级车型,这款车型的发布除了试水电动车赛道之外,也代表了福特电动化的决心。现代 汽车 则选择推出一款纯电动轿车和MPV车型,用意或许为 探索 电动 汽车 市场。
作为电动车领军人物的特斯拉,2021年会推出改款的Model S和Model X。根据现有的资料,新车型并不会采用矩形方向盘,但是会取消换挡拨杆,车辆的自动驾驶功能会根据导航信息和车辆周围信息选择前进或者后退。这次的改款或许是为了加速推广特斯拉的FDS系统而准备的,而特斯拉这次的改款也势必会在2021年推动自动驾驶系统的新一轮发展。
二、自主品牌在纯电动领域竞争激烈,长城、比亚迪推出新平台发展混动车型。
与合资品牌相比,自主品牌在2021年推出的纯电动车型更多,但多数为造车新势力推出的产品。
2020年,比亚迪、长城都推出了全新的混动平台,吉利也推出了全新的电动车平台。2021年这些车企都将在新平台上发力。总体来说,比亚迪、长城 汽车 站位插混阵营,上汽和吉利则是两手抓,小鹏、智己、广汽新能源、零跑和威马等新生品牌则站位纯电动市场。
长城 汽车 在2020年推出的三大技术平台,包括柠檬混动DHT、咖啡智能和坦克平台。2021年,长城旗下高端 汽车 品牌WEY推出的第一款 汽车 会使用柠檬混动DHT和咖啡智能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长城 汽车 WEY在在2021年的站位和走向。
如果说长城和比亚迪站位混动,那么吉利和上汽就是两手抓。
2021年,吉利集团除了旗下的领克品牌会推出纯电动车型ZERO Concept之外,几何 汽车 也将推出纯电动车型几何A pro。吉利发布的SEA浩瀚架构也会在2021年应用在新车型上。在混动车型上,除了领克已经推出的混动车型Q1 PHEV版之外,还会另推出领克EX11和EF1E两款混动车型。两款新车型计划搭载的混动系统由吉利和沃尔沃共同研发。该系统通过电机与双离合变速箱的配合实现各种混动模式,结构相比丰田THS和本田i-MMA更简单。
上汽乘用车目前给出的计划是在2021年推出三款新能源车型,其中包括混动车型荣威RX5 ePLUS和MG领航PHEV版以及全新纯电SUV MARVEL R。值得注意的是,混动车型都是由现有车型改进的,纯电动车则是全新车系。
相比之下,广汽集团在新能源路线上走得更坚决。 广汽新能源 汽车 总经理古惠南曾介绍,其新能源工厂在施工建造时, 连加油库的预留管道都没留,就是要彻底聚焦纯电动路径。2021年,广汽新能源计划推出三款纯电动 汽车 ,其中包括埃安Y和两款其他未透露名称车型。
和自主传统车企竞争的不止有合资品牌,还有国内的造车新势力。其中小鹏、智己 汽车 、赛力斯、零跑、ARCFOX极狐和威马都会在2021年推出一款纯电动车型,囊括了三款轿车和两款SUV。
在造车新势力中,岚图 汽车 推出的新车比较特别。2021年岚图将推出首款SUV产品岚图 FREE,但是这款 汽车 搭载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动力组成——纯电系统和增程系统。这也就意味着FREE既可以是纯电车型,也可以是插混车型。岚图在未来究竟会如何站位,就需要时间和市场来考证。
总体来说,目前自主车企期望通过建立新品牌进军新能源市场。吉利推出了几何品牌,广汽推出了埃安品牌,东风推出了岚图品牌,北汽也推出ARCFOX极狐。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上汽乘用车,在推出高端电动车品牌R之后又推出了智己 汽车 。其实这种决策可以让人想到互联网公司的赛马文化,也就是内部竞争,成功者会留下,失败者出局。
传统 汽车 推出的新品牌在面临国内造车新势力竞争的同时也需要面对国外 汽车 势力的竞争,这些新品牌未来会如何,2021年将成为关键的一年。
今年,经过一波又一波的潮起潮落,新能源再次重回宝座。是新能源长期确定性最强的赛道之一,也是市民关注的焦点。
基于以下基民关注度和基金业绩,选取市场上10只新能源主动型基金进行对比分析,看看不同新能源基金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反弹深度冲锋的是谁?谁最受机构青睐?
1.基金的基本情况
10只新能源基金的基本情况如下,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李锐管理的东方新能源汽车混合,规模最小的是赖中立、魏力管理的汇添富混合A。成立年份最长的是东方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10.64年,最短的是SDIC瑞士瑞信银行先进制造,成立3.56年。
2.基金经理比较
10只新能源基金的现任基金经理中,汇添富优选回报灵活配置混合A的基金经理赖中立,从业时间为9.8年,最短的是前海开源新经济混合A的基金经理崔小龙;管理规模最大的冯明远掌管9只产品,其次是崔陈龙,管理规模375.9亿,5只产品。
注:多基金经理默认计入第一位基金经理。
3.基金风格比较
基金换手率和前十大重仓股比例可以分析基金经理的持股周期和持股集中度。换手率越高,持有期越短,基金经理多为交易玩家。换手率越低,持有期越长,考验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从最新的2021年年报的离职率数据来看,姚志鹏、崔、石城的离职率较低,郑成然、李友、曹春林的离职率相对较高。
前十大重仓股比例最低的是冯明远管理的新奥先进制造。前十名持仓仅占18.39%,持仓非常分散,而曹春林管理的金创何新新能源汽车前十名持仓占比85.04%,集中度较高。
4.基金收益风险比较
十只新能源基金全部成立三年以上。对比各基金近三年的风险收益数据,近三年收益最高的是SDIC瑞银先进制造混合,收益率为339.30%,但同时,近三年最大回撤为50.22%。收益率第二高的是易方达环保主题混合,近三年收益率287.52%,回撤相对较小,为36.62%。
夏普比率衡量基金单位风险的回报。夏普比率越高,基金的性价比越高。10只基金中,夏普比率最高的是广发鑫祥灵活配置混合A,最近三年为1.77,夏普比率最低的是汇添富优选回报灵活配置混合A,夏普比率为1.06。
5.支架结构比较
机构持有人比例和员工比例可以看出专业买家和基金公司员工的偏好。10只新能源基金中,机构持股比例最高的是新奥先进制造股票,机构投资者持股62.84%,其次是广发鑫祥灵活配置混合A,机构投资者持股44.38%。
员工占比最高的是易方达环保主题混合,员工持股13%,其次是广发鑫祥灵活配置混合A,员工持股12%。
新能源基金的机构偏好分析:
1)新奥先进制造股票类型(006257)
基金经理冯明远掌管9只基金,管理规模410.75亿元。他的持仓比较分散,持股偏向大盘的成长方向。
2)广发享受混合a灵活配置。
基金经理郑成然从业2.25年,掌管5只基金,管理规模359.47亿元。他的持仓比较集中,偏向大盘的成长方向。
根据基金二季报最新观点,展望后市:利率方面,我们判断美股加息周期将于明年结束,整体维持相对宽松的预期。就上游商品涨价对下游和中游利润的压缩而言,上游周期性产品的利润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回过头来看,我们预计下半年到明年会有所回落,有利于中游制造业和下游需求的释放。从三季度到明年回顾,我们认为成长股将面临相对宽松的环境,即流动性相对宽松,上游价格下行拐点带来盈利修复,更适合成长股投资。
3)易方达环保主题组合
基金经理齐河从业4.64年,掌管6只基金,管理规模351.09亿元。他的持仓相对集中,有利于大盘的成长方向。
基金经理在基金二季报中表示,目前基金主要配置于包括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电力设备、电力等周期性成长行业的优质企业。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全球范围内新能源转型的紧迫性进一步提高,从而加速了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在选股层面,本基金秉承企业竞争力是长期收益来源的理念,继续精选上述板块中竞争力强、治理优秀的公司,配置和分享企业成长价值。
https://dfscdn.dfcfw.com/download/D25291687072898898521_w663h317.jpg
https://dfscdn.dfcfw.com/download/D25381240650264994671_w850h325.jpg
https://dfscdn.dfcfw.com/download/D25032675743317473520_w645h347.jpg
https://dfscdn.dfcfw.com/download/D25393552825570601305_w627h327.jpg
https://dfscdn.dfcfw.com/download/D24891134455589773622_w714h339.jpg
https://dfscdn.dfcfw.com/download/D25742060246570133488_w637h345.jpg
https://dfscdn.dfcfw.com/download/D25315801199380447894_w566h304.jpg
https://dfscdn.dfcfw.com/download/D25559167074212488502_w565h304.jpg
https://dfscdn.dfcfw.com/download/D24736295890428635939_w563h302.jpg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是一款高性能电驱轿跑SUV,搭载了驼峰智能增程系统。该系统由赛力斯自主研发,同时融合了华为DriveONE三合一电驱系统,使得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兼具低能耗、长续航、极致驾控等特点。
首先,和混动(HEV)以及插电混动(PHEV)相比,赛力斯华为智选SF5由于是增程式电动车,发动机只需在最高效率的转速区间工作,相比之下油耗更低。
和纯电动车相比,采用增程技术的赛力斯华为智选SF5,满电满油状态下NEDC综合续航里程超过1000km,可完美覆盖市区通勤、城市周边出行、长途行驶三大高频核心用车场景,解决用户对于续航和充电的焦虑。
和同是增程式的理想ONE相比,赛力斯华为智选SF5采用了1.5T的4缸发动机,比理想ONE的三缸发动机拥有更好的抖动控制以及NVH。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采用了铝合金底盘与前双叉臂后梯形多连杆独立悬架,为操控带来了相当不错的底子。
在动力方面,赛力斯华为智选SF5采用前后双电机智能四驱动力组合,峰值功率405kW,820 N·m的超高扭矩创造了0-100km/h 4.68秒。相比理想ONE的530N·m,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动力更强,跑得更快。
一、2021年全球新能源市场将发生巨大变化。
1、2021年和2022年,异常高的新增产能成为“新常态”,可再生能源占全球新增产能的90%。
2、太阳能光伏的发展将继续打破纪录,到2022年,新增将达到162 GW。
3、比2019年前水平高出近50%。
4、2020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增长90%以上,达到114 GW。虽然2021年和2022年市场增速有所放缓,但仍比2017-2019年平均水平高出5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市场(以下简称“中国”)增长将因开发商急于在补贴取消前完成项目导致的非正常扩张而放缓。然而,全球他个地区弥补了中国的放缓,并保持了可再生能源扩张的步伐。
二、复合增长率高达80%的新能源赛道
预计2025年换电市场规模将达到3324亿元,2021-2025年换电站建设、运营、换电设备对应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80%-107%,十四五期间换电模式将进入高速增长期。根据东方证券2025年9月2日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将有22000个换电站,形成2631亿的换电运营市场。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31%至780万辆,其中换电车占比有望达到30%。根据这一销量,预计2025年将有电站2.2万座,运营市场2631亿座,电站设备市场693亿座,总规模约3324亿元,对应2021-2025年电站建设、运营、换电设备复合增长率80%-107%,换电模式在“十四五”期间将进入高速增长期。
综上所述由于联邦税收抵免的延长,对美国的最新预测是乐观的。美国新的减排目标和基础设施法案如果获得通过,将促进2022年后可再生能源的扩展(超出本预测的新时间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