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程学院的知名校友
沈国荣:中国工程院院士、南瑞继保董事长
黄永达: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书记
费圣英:华东电网公司总经理
王海斌:广东鹰泰集团董事长
秦升益: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杨 植: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功尤:厦门银华机械有限公司任党委书记、总经理
刘洪: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文龙:江苏省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卓洪树:国家电网公司物资部副主任
石延森:大唐集团江苏分公司副总经理
黄卫国:江苏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
朱共山: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素有“电王”之称。
李树青:华能集团华东分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罗超:国华电力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顾干:华电江苏分公司党组书记
陈建社:国电江苏分公司纪委书记
施炎: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欧少明:广东肇庆供电局党委书记
牛汝涛:国家电网公司华东分公司总会计师
王国才:浙江广立钢结构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庆寒:原甲骨文(中国)公司高级顾问
孙守林:深圳南山热电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许杏桃:江苏泰州人,全国劳动模范
黄敖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顾精彩:河北邯郸恒山公司总工程师
张存亮:南京日上自动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张刚: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副所长、硕士
郁汉琪:南京工程学院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主任
周关华:杭州市电力局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周永南:南京汽车锻造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胥传普:上海电力公司副总经理
沈国民:国电江苏分公司副总经理
钱大阜:华电江苏分公司副总工程师
吴志明:华润常熟发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崔少银:国信连云港新海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吉立东:华电江苏分公司思政部主任
李宪强:国信淮阴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童希平:江苏省燃料总公司副总经理
孙志宏:华电扬州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国平:华能武汉阳逻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吴国庆:中电投清河电厂党委书记
胡文龙:江苏省电建一公司党委书记
张展和:南京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常务)
范新军:国电谏壁发电有限公司纪委书记
朱永超:国电泰州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朱培富:徐州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薛巨勇:射阳港发电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鲁 超:华能瑞金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吴 瑛:大唐下关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梁存敬:南京华润板桥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施 聪:江苏巨力钢绳有限公司董事长
石万里: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董德华:江苏省电力通讯公司党委书记
丁万奎: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陈庆:方天科技公司总经理
马奇胜:江苏省送变电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
邹建忠:南京供电公司工会主席
周志刚:无锡供电公司总经理
马爱杰:扬州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宋建华:泰州供电公司总经理
张绍宾:盐城供电公司总经理
孔珍宝:淮安供电公司总经理
温瑞华:连云港供电公司总经理
梁少华: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申泉:国电南自电力自动化公司总经理,兼国电南自总经理特别助理
蔡信:杭州市电力局 副局长/正处
王加兵:淮阴发电厂纪委书记
张真林:高淳县供电公司,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
朱承志:常熟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马灿明:张家港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郑建华:昆山市供电公司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
顾海林:太仓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魏义昌:新沂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蔺华:邳州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李庆宝:丰县供电公司总经理
戚正强:宜兴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储政伟:江阴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沈建朝:溧阳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张云:丹阳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周震:句容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封志宏:泰兴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褚鑫:姜堰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郭金根:兴化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田平:海安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朱建宝:海门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陈仲兴:如东县供电公司总经理
包重华:东台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唐云:大丰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单小明:建湖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陈跃光:射阳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成志明:阜宁县供电公司总经理
袁航:滨海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王耀东:响水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夏振华:金湖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张晓冬:盱眙县供电公司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
李广玉:洪泽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朱维成:涟水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李胜利:沭阳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张洪涛:泗洪县供电公司总经理
郑伦先:泗阳县供电公司总经理
殷开龙:东海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文益佃:灌云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孙涛:灌南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张会斌:安徽南陵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王金跃:浙江省嘉兴市平湖供电局副局长
许永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供电局副局长
刘振华:浙江省丽水市遂昌电力局副书记
王土福: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电力工业局局长
胡振等:温州电业局瓯海供电分局局长
吴栋发:贵州省都匀市丹寨县供电局局长
史磊:贵州省都匀市贵定县供电局局长
吴天明:上海申瑞电力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吴佑顺:扬州北辰电器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强:南京国电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详情: http://www.xbshw.com.cn/一、工程热物理(080701)
序号 姓 名 职 称 出生年月 学 位 毕业学校 研究方向 导师聘任时间 工作单位 总序号
1 李少华 教 授 1957.04 博 士 西安交通大学 两相流与传热 1992.09.14 东北电力学院 1
2 李振中 教 授 1956.01 硕 士 华北电力大学 锅炉燃烧与环境保护 2002.12.03 国家电站燃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3 王巍然 副教授 1964.02 博士生 吉林大学 凝聚态物理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3
4 辛国华 教 授 1956.07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燃烧理论基础 1994.05.10 东北电力学院 4
5 徐志明 教 授 1959.05 博 士 西安交通大学 节能理论与技术 1997.12.25 东北电力学院 5
6 杨善让 教 授 1938.11 浙江大学 节能理论与技术 1986 东北电力学院 6
7 周振起 教 授 1963.12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节能理论与应用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7
二、热能工程(080702)
1 陈向伟 副教授 1960.04 博 士 吉林大学 电站锅炉、节能、环保技术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8
2 付大鹏 教 授 1960.08 学 士 北京理工大学 电力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9
3 郜时旺 高 工 1972.02 博 士 西安交通大学 联合循环发电技术、气体净化技术、空冷技术 2005.08.29 西安热工研究院 10
4 胡 光 副教授 1950.04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锅炉设备、燃烧、环保应用技术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11
5 胡思科 副教授 1958.07 学 士 东北电力学院 供热系统的优化设计与运行调节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12
6 黄其励 教 授 1941.01 博 士 日本北海道大学 锅炉燃烧与环境保护 2002.12.03 国家电站燃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3
7 纪宏舜 高 工 1956.05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锅炉燃烧与环境保护 2002.04.11 东北电力科学院 14
8 解海龙 教 授 1954.03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1992.09.14 东北电力学院 15
9 李 勇 教 授 1964.01 博 士 东南大学 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1997.12.25 东北电力学院 16
10 李学恒 教 授 1946.02 吉林电力学院 清洁高效燃烧技术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17
11 刘东明 高 工 1961.01 硕 士 清华大学 电站锅炉 2002.04.11 东北电力科学院 18
12 卢洪波 副教授 1968.01 博 士 上海理工大学 锅炉技术与环境保护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19
13 吕 太 教 授 1957.04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清洁高效燃烧技术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20
14 曲振尧 高 工 1957.12 硕 士 山东省委党校 火力发电厂节能与环保技术 2005.08.29 山东滕州电厂 21
15 石志标 教 授 1960.06 博 士 吉林大学 热力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22
16 史明伍 高 工 1966.01 硕 士 上海机械学院 电站锅炉技术 2002.04.11 东北电力科学院 23
17 孙 键 教 授 1936.09 吉林电力学校 清洁高效燃烧技术 1992.09.14 东北电力学院 24
18 王 力 高 工 1962.01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电站锅炉技术及流化床 2002.04.11 东北电力科学院 25
19 王 擎 教 授 1964.12 博 士 浙江大学 清洁高效燃烧技术 1999.07.12 东北电力学院 26
20 王金铭 教 授 1955.04 东北电力学院 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27
21 武晓云 工程师 1963.02 博 士 日本冈山大学 空调节能与环保技术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28
22 张艾萍 副教授 1968.02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29
23 张炳文 副教授 1953.11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锅炉排烟热量的利用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30
24 张永兴 高 工 1957.01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电站锅炉、节能、环保技术 2005.08.29 东北电力科学院 31
25 赵立华 副教授 1964.01 硕 士 北京理工大学 热力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32
三、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
1 郭婷婷 副教授 1973.08 博 士 西安交通大学 流体机械内流的数值与实验研究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33
2 周云龙 教 授 1960.09 博 士 西安交通大学 锅炉水动力特性、油-气-水多相流动特性 1992.09.14 东北电力学院 34
四、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80802)
1 蔡国伟 教 授 1968.08 博 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力系统运行分析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35
2 曹国臣 教 授 1954.08 博 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继电保护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36
3 陈树勇 教 授 1962.00 博 士 电力科学研究院 专家系统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含风电厂的电力系统分析 1999.07.12 《电网技术》杂志社 37
4 邓集祥 教 授 1947.08 博 士 电力科学研究院 电力系统监测与控制 1992.09.14 东北电力学院 38
5 侯 勇 教 授 1965.01 博 士 清华大学 电机与电力电子技术应用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39
6 焦邵华 高 工 1972.02 博 士 华北电力大学 微机保护、配电网自动化、电厂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 2005.08.29 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 40
7 兰 华 教 授 1956.01 学 士 吉林工业大学 微弱小信号处理、理论电工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41
8 黎 平 教 授 1961.02 学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42
9 李 娟 副教授 1972.03 博 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及FACTS研究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43
10 李国庆 教 授 1963.08 博 士 天津大学 电力系统安全性分析与控制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44
11 李天云 教 授 1945.01 吉林电力学院 电力系统及电气设备状态监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994.05.10 东北电力学院 45
12 李秀卿 教 授 1954.01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电力系统规划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46
13 刘耀年 教 授 1951.01 吉林电力学院 配电系统PAS研究、神经网络理论及应用研究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47
14 穆 钢 教 授 1957.03 博 士 清华大学 商业化运营条件下的电力系统运行分析 1992.09.14 东北电力学院 48
15 聂宏展 副教授 1962.03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继电保护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49
16 宋家骅 教 授 1939.11 清华大学 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配电系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 1985 东北电力学院 50
17 王林川 教 授 1955.08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电力系统运行分析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51
18 张连斌 教 授 1958.03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微型机继电保护 1994.05.10 东北电力学院 52
19 张文生 副教授 1952.05 吉林电力学院 理论电工、电厂控制及供配电自动化技术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53
20 张宇辉 副教授 1962.09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数字信号处理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54
21 赵国梁 副教授 1963.12 博 士 日本北见工业大学 输电网络的火力发电机群起停计划问题的研究 2004.04.05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 55
五、高电压与绝缘技术(080803)
1 鲁志伟 教 授 1963.08 博 士 武汉大学 电力系统接地技术、防雷技术、外绝缘合成材料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56
2 郑良华 高 工 1964.01 硕 士 东北师范大学 高电压技术、高电压设备 2005.08.29 吉林电力科学研究院 57
六、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080804)
1 崔 实 教 授 1952.02 吉林电力学院 电机故障诊断、直流系统故障诊断及电机节能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58
2 党 克 研究员 1960.06 学 士 东北电力学院 机电一体化、发电设备状态监测、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59
3 韩学军 教 授 1953.07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电力系统自动化、计算机控制 1992.09.14 东北电力学院 60
4 任先文 教 授 1954.02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微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1994.05.10 东北电力学院 61
5 谭敦生 高 工 1956.01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电力电子应用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62
6 王建元 副教授 1971.01 博 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能质量、无功补偿、微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63
7 王义军 副教授 1969.01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计算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64
8 严干贵 副教授 1971.12 博 士 清华大学 电力系统仿真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65
9 曾令全 教 授 1955.01 东北电力学院 电力传动及控制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66
10 周 军 副教授 1967.05 硕 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微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67
七、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1)
1 韩 莉 教 授 1956.01 硕 士 东北师范大学 最优化理论及应用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68
2 刘广生 教 授 1956.04 硕 士 东北师范大学 最优化理论及应用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69
3 王建国 教 授 1963.01 博 士 华北电力大学 智能控制、工程软测量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70
八、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
1 陈立军 副教授 1968.05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检测与节能技术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71
2 沈继忱 副教授 1954.01 学 士 大连工学院 仪器仪表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72
3 孙灵芳 副教授 1970.03 博 士 华北电力大学 智能测控技术及装置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73
4 张 锐 高 工 1969.11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工程软测量 2002.12.03 吉林省电力科学院 74
九、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
1 高经伍 高 工 1955.12 学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现代测试技术及仪表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75
2 高庆吉 副教授 1966.02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机器人控制、机器人视觉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76
十、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1 敖丽敏 教 授 1956.02 博士生 东北电力学院 人工智能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77
2 陈晓娟 副教授 1970.09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通信与信息系统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78
3 陈毓华 教 授 1962.00 硕 士 软件工程及其应用 2002.04.11 美国HP公司 79
4 党德玉 教 授 1950.11 东北电力学院 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及其应用 1994.05.10 东北电力学院 80
5 金正淑 副教授 1954.06 吉林工业大学 软件工程及其应用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81
6 李锡祚 副教授 1963.08 博 士 韩国明知大学 计算机系统集成与电子商务、工作流管理系统 2004.04.05 大连民族学院 82
7 孟祥萍 教 授 1961.04 博 士 东北大学 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技术 2002.04.11 长春工程学院 83
8 牛 斗 副教授 1954.01 吉林大学 计算机监视技术与智能仪器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84
9 曲朝阳 教 授 1964.01 硕 士 大连理工大学 计算机网络技术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85
10 宋人杰 教 授 1963.03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多微机系统的应用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86
11 孙增友 高 工 1963.01 学 士 长春邮电学院 计算机与通信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87
12 王耀辉 副教授 1964.02 学 士 北京大学 数据库应用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88
13 杨英杰 副教授 1956.04 东北电力学院 通信技术及应用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89
14 于万钧 讲 师 1966.09 博 士 吉林大学 工组流技术、电子商务支持系统、软件系统体系结构及安全管理、复杂系统建模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90
十一、结构工程(081402)
1 甘凤林 教 授 1964.01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工程吊装技术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91
2 贾玉琢 副教授 1964.02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钢结构设计理论及其应用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92
3 鞠彦忠 教 授 1963.11 博 士 东北工学院 工程结构振动理论与试验研究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93
4 孔 伟 副教授 1965.06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输电线路设计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94
5 李永平 教 授 1956.11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工程吊装技术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95
6 刘士彬 副教授 1963.02 学 士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96
7 秦 力 副教授 1970.09 博 士 大连理工大学 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97
8 屈成忠 副教授 1967.11 博 士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基于性态与抗震设计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98
9 肖 琦 副教授 1962.03 学 士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配筋及组合砌体结构设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99
十二、应用化学(081704)
1 关晓辉 教 授 1962.01 博 士 长春科技大学 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1998.12.28 东北电力学院 100
2 李静红 副教授 1964.01 硕 士 吉林大学 光谱分析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101
3 李俊文 教 授 1953.06 吉林电力学院 热力设备水处理工程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102
4 刘景明 副教授 1963.09 硕 士 华东工学院 环境工程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103
5 秦玉华 教 授 1963.03 博 士 吉林大学 化学仪表及监控自动化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104
6 孙墨杰 教 授 1967.04 博 士 天津大学 分析测试技术仪器、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2003.03.31 东北电力学院 105
7 孙志民 高 工 1959.01 博 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水处理 2005.08.29 吉林市自来水公司 106
8 王德英 教 授 1959.11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107
9 王海涛 副教授 1968.01 博 士 吉林大学 电有机合成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108
10 袁世平 教 授 1945.06 吉林师范大学 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109
11 张万友 教 授 1957.11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 1994.05.10 东北电力学院 110
12 张瑛洁 副教授 1969.12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水处理技术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111
十三、技术经济及管理(120204)
1 陈庆吉 教 授 1949.09 东北师范大学 技术创新管理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112
2 丁乐群 教 授 1948.05 博 士 中国矿业大学 技术经济理论与实物务、电力技术经济、动力经济、电力市场 1993.06.02 东北电力学院 113
3 华 瑶 教 授 1956.01 吉林工业大学 市场营销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114
4 李凡生 教 授 1946.12 东北电力学院 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电力市场、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1994.05.10 东北电力学院 115
5 陆兴发 教 授 1963.12 博 士 东北师范大学 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116
6 孙 巍 教 授 1963.09 博 士 吉林工业大学 企业经济学 2002.12.03 吉林大学 117
7 王 欣 副教授 1964.05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经济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118
8 郗伟东 副教授 1964.01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产业组织理论、资本市场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119
9 邢跃群 教 授 1948.06 东北电力学院 技术经济、财务会计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120
10 姚洁 副教授 1972.06 硕 士 吉林工业大学 技术创新与知识经济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121
11 张 杰 教 授 1962.12 博 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运筹学优化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122
12 张喜荣 教 授 1963.01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电力经济管理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123
13 赵晓彤 高 工 1965.07 博 士 华北电力大学 技术经济分析、发电交易管理 2002.04.11 中国电力科学院 124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是2006-05-09在安徽省合肥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工业园纬D路7号。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401007885639594,企业法人王强,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太阳能与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产品、设备与系统,节能型光电与电子产品、设备和系统,锂电应急电源、电动工具、交通工具及锂电充电器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租赁;自营和代理产品和技术进出口业务;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储能产品、储能装置材料及器件研发、生产及销售;股权投资、资产管理。(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安徽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49325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4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优秀。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对外投资18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不会,挺好的,行业具体看个人喜欢。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属于能源动力一级学科,培养能源工程方面,包括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能源综合利用及节能、制冷及供热系统(汽源,热源,冷源,热力管网,燃气输配等热力系统)。
热电厂等工程方面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相关设备生产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本专业含电厂热能动力、城镇市政热能与动力工程(制冷与供热)两个专业方向。随着我国核技术及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核技术领域投入的不断加大,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核科学技术人才补充到相关单位。
能源动力就业主流方向
汽车行业,广汽、上汽、一汽等,收入中等偏上,15-20W稳定,可选择的岗位比机械车辆要少;
能源行业,发电集团中核、中广核、华能的电厂,收入看发电厂效益,广核收入应该是最高的,缺点是偏僻和倒班;家电行业,美的、格力、志高等10-15W左右居多,整比汽车行业差一点,有专门的制冷岗位。
哈工大动力工程系建于1954年,是我国最早的动力工程学科之一,1955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开始培养研究生,1994年6月,以哈工大动力工程系为基础,成立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能源学院)。1996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准按一级学科授予博士学位。2007年,该一级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拥有6个二级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2001年国家重点学科)、热能工程(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工程热物理、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
哈工大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设有一批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基地:
国家教学基地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流体力学)
国家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流体力学)
国防科工委重点专业1个:热能动力工程
国防重点学科1个:航天热物理
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发动机汽体动力实验室,动力机械及工程实验室,能源与环境工程实验室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燃煤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院领导:书记:段泽球——负责学院党委全面工作。
院长:廖胜明——负责学院行政全面工作。
副书记:王锡范——分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关工委工作。
副院长:周乃君——分管学科建设工作。
副院长:周萍——分管本科生培养与教育工作。
副院长:闫红杰——分管研究生培养教育工作。
副院长:邓胜祥——分管科研管理工作。
副院长:刘志强——分管社会服务工作。
院长助理:孙志强——协助院长作好实验室建设和平台建设工作
学院拥有一批造诣较深、成绩卓著的学科带头人。现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动量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为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1个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热工设备仿真与优化研究”是国家重点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热能工程”是湖南省重点学科。
本学科点现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成绩卓著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队伍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副教授20多人。 本学科点科研实力雄厚,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铁道部重点、霍英东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湖南省各类项目等纵向项目近100项,承担企业委托项目30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0多项,拥有发明专利50余项;条件建设卓有成效,建有“湖南节能评价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燃气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热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难冶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校内联合共建)”,拥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大型软件;对外学术交流活动频繁,与美国、加拿大、瑞典、挪威、丹麦、澳大利亚、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已经成为我国中南地区重要的热能工程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整体水平居全国同类学科前列。
学院与美国、加拿大、瑞典、挪威、丹麦、澳大利亚、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学院按“能源动力类”招生,涵盖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3个专业。现有教职工70余人,在校本科学生1100余人,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300余人。
能源与动力工程致力于传统能源的利用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如何更高效的利用能源。能源既包括水、煤、石油等传统能源,也包括核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以及未来将广泛应用的氢能。动力方面则包括内燃机、锅炉、航空发动机、制冷及相关测试技术。2012年教育部新版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调整热能与动力工程为能源与动力工程。
1培养目标
考虑学生在宽厚基础上的专业发展,将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分成以下四个专业方向:
(1)以热能转换与利用系统为主的热能动力工程及控制方向(含能源环境工程、新能源开发和研究方向);
(2)以内燃机及其驱动系统为主的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船舶动力方向;
(3)以电能转换为机械功为主的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方向;
(4)以机械功转换为电能为主的火力火电和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
即 工程热物理过程及其自动控制、 动力机械及其自动化、流体机械及其自动控制、电厂热能工程及其自动化四个二级学科。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 热工设备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 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 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学、工程热物理、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学、控制理论、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3人才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能源转换与利用和热力环境保护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适应和创新能力,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高级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该能源动力学科领域的科研、设计、教学、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学生应具备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宽厚理论基础、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与 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毕业生能从事 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方面的研究、教学、开发、制造、安装、检修、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也可在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4主干学科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流体力学
5主要课程
工程力学、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 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 传热学、控制理论、测试技术、燃烧学 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应安排40周以上。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硕士 博士
6专业实验
传热学实验、工程热力学实验、动力工程测试技术实验、流体力学实验 等
7知识结构
工具性知识
比较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外文科技写作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知识、方法与工具。能够进行中外文文献检索。
自然科学知识
掌握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学科技术基础知识
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 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计算机原理与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对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知识要求可适当降低)。
专业知识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因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1)热能动力及控制工程方向(含能源环境工程方向)
主要掌握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燃烧污染与环境、动力机械设计、热力发电厂、热工自动控制、传热传质数值计算、流体机械等知识。
(2)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
掌握内燃机(或透平机)原理、结构、设计、测试、燃料和燃烧,热力发动机排放与环境工程, 能源工程概论,内燃机电子控制,热力发动机传热和热负荷, 汽车工程概论等方面的知识。
(3)制冷低温工程与流体机械方向
掌握制冷、低温原理、人工环境自动化、暖通空调系统、低温技术学、热工过程自动化、流体机械原理、流体 机械系统仿真与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该方向所涉及的制冷空调系统、低温系统,制冷空调与低温各种设备和装置,各种轴流式、离心式压缩机和各种 容积式压缩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4)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
掌握水轮机、水轮机安装检修与运行、 水力机组辅助设备、水轮机调节、 现代控制理论、发电厂自动化、电机学、发电厂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原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水电厂计算机监控和水电厂 现代测试技术方面的知识。
也就是说,本专业学生应具有如下知识和能力,并根据培养规格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等基础性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应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若外语为英语应达到国家四级以上水平(含四级)。
(3)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力学理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学理论(热力学、传热学等),机械设计基本理论,电工与电子基本理论, 自动控制理论,能源动力工程基础理论等。
(4)熟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5)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运行等基本技能。
(6)具有一定计算机相关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熟练使用计算机工具,解决工程中的有关问题。
(7)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8就业方向
根据专业方向不同,毕业生可在大型企业、相关公司以及相关的研究所、设计院、高等院校和管理部门从事热能工程、动力工程、制冷工程方面的研究与设计、产品开发、制造、试验、管理、教学等工作。主要就业方向为发电厂、内燃机厂、汽车制造厂、物流调控、锅炉厂、大型机械厂、造船厂、空调厂、制冷设备厂、暖通工程等等!
9修业年限
四年开设院校( 非按排名排列)
中原工学院 郑州轻工业学院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郑州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长安大学
西北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武汉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湘潭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天津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新疆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
德州学院 大连海事大学 四川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南昌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广西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河海大学 苏州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山东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海洋大学 江苏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吉林化工学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邵阳学院 佳木斯大学
南京工程学院 江苏工业学院 江苏科技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扬州大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
重庆理工大学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哈尔滨理工大学 长江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哈尔滨商业大学 沈阳化工学院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西华大学 中国计量学院 山西大学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中北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电力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藏大学 陕西理工学院 长沙理工大学 南华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 河南城建学院 集美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青岛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烟台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河北理工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燕山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南昌工程学院
江西蓝天学院 平顶山学院 运城学院 贵州大学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武汉科技大学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 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科技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河南理工大学方科技学院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中北大学朔州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