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动力方向)课程
课程设置如下:
大一上学期:
考试课:机械制图与公差、三年高职英语一、三年高职数学
考查课:德育一、大学语文、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一、 计算机信息技术上机一、英语听力一、体育一、形势与政策一、职业生涯规划一、机械制图课程设计
大一下学期:
考试课:机械原理与零件、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二、德育二
考查课:美育、心理学、AUTOCAD、计算机信息技术上机二、三年高职英语二、英语听力二、体育二、机械原理与零件课程设计、形势与政策二、职业生涯规划二、机加工实习、铸锻焊实习
大二上学期:
考试课:工程热力学、船舶柴油机、工程力学一(非机)
考查课:电工电子技术、三年高职英语三、英语听力三、体育三、金属工艺学、形势与政策三、职业生涯规划三、柴油机拆装实习
考证:英语A级,高校计算机二级VFP(省二)
大二下学期:
考试课:船舶辅机、动力装置、船机检修技术
考查课:船舶概论、动力专业英语、柴油机实习、机舱模拟实习、动力装置设计、形势与政策四、职业生涯规划四
大三上学期:
考试课: 安装工艺、管系及计算机放样、轮机自动化
考查课:船舶修造规范、船舶动力装置测试技术、生产管理、 辅机、管系和工艺实习、轮机模拟器综合训练实习、管工实习、船舶管路系统课程设计、形势与政策五、职业生涯规划五
大三下学期:
考查课:毕业设计、岗位实习
热能与动力工程是以工程热物理学科为主要理论基础,以内燃机和正在发展中的其它新型动力机械及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学、自动控制、计算机、环境科学、微电子技术等学科的知识和内容,研究如何把燃料的化学能和液体的动能安全、高效、低(或无)污染地转换成动力的基本规律和过程,研究转换过程中的系统和设备的自动控制技术。随着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节能、高效、降低或消除污染排放物、发展新能源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成为本学科的重要任务,在能源、交通运输、汽车、船舶、电力、航空宇航工程、农业工程和环境科学等诸多领域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方面人才在加强学生基础理论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计算机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注重全能训练,全面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潜力.
我国能源动力类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以交通大学为例,1952年院系调整时,当时设在机械系中的动力组就单独成立了动力机械系。由于受当时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在该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专业面曾一度越分越细。50年代初期只有锅炉、气轮机、内燃机等专业,以后又先后办起制冷专业与风机专业,制冷专业又细分出压缩机,制冷及低温专业。在50年代末又创办了核能专业,在60~70年代有些学校先后设立了工程热物理专业。这样能源动力学科中的专业就先后包括有锅炉、涡轮机、电厂热能、风机、压缩机、制冷、低温、内燃机、工程热物理,水力机械以及核能工程等11个专业,形成了明显的以产品带教学的基本格局。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中包含的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的前身为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该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对水患的治理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设立了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水电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一些专门的水利院校,1958年起在这些院校和西安交通大学水利系(西安理工大学水电学院的前身)设立了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以满足国家对水电建设人才的迫切需求。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后,该专业更名为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1984年该专业更名为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涵盖了原水能动力工程、水电站动力装置、水电站动力设备、水能动力及其自动化、机电排灌工程、水能动力与提水工程等专业,昆明工业学院、成都科技大学等一些院校都设置了该专业。1998年,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的专业目录,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并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新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包含了原来的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能源工程、工程热物理、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冷冻冷藏工程等9个专业。
客观上说,这种专业划分与当时我国计划经济的体制以及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适应的。过窄的专业面,但却培养了专业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因此,在当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体系的重建,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向现代化方向的发展和高新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先进科技、管理体系的大量引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当时实际存在的过细过窄的工科专业设置,总体上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必须进行专业调整。因此,在1993年原国家教委进行的专业目录调整中,将能源动力学科的上述前10个专业压缩为4个专业,即热能工程,热力发动机,制冷与低温工程,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保留。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将上述前4个专业进一步合并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单独设立,而在引导性的专业目录中,则建议将热能工程与核能工程合并。但当时我国大多数学校还是采用了热能工程与核能工程单独设专业的方案。因此,在2000年教育部设立的新一轮教学指导委员中,在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分设了三个委员会:热能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以及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能源动力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型产业,同时也是涉及多个领域高新技术的集成产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一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各个方面改革的深化发展,包括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机制的转换,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以及能源动力领域技术的发展,并考虑到我国核科技工业“十一五”以及到2020年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我国能源动力类以及核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能源动力及环境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头等重大的社会问题,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着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压力。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煤炭占商品能源消费的76%,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已经探明的常规能源剩余储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及可开采年限十分有限,200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化石能源剩余可储采比煤炭为92年,石油20.5年,仅为世界储采比的一半;天然气为63年,优质能源十分匮乏。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度逐年提高,能源安全面临挑战,存在着十分危险的潜在危机,比世界总的能源形势更加严峻。现在,能源资源的国际间竞争愈演愈烈,从伊拉克战争及战后重建,到中日双方在俄罗斯输油管线走向上的角逐等一系列国际问题,无不是国家间能源战略利益冲突、斗争的具体反映。因此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应该说更加迫切、更具重大意义。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能源资源是有限的,我国现有能源开发利用程度与效率很低,在清洁能源开发、能源综合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领域内,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未包括台湾省)为6.76亿KW,可开发容量3.78亿KW,相应年发电量19200亿KWh,均居世界第一;至2003年底水电装机容量达到9139万KW,年电量2710亿KWh,开发率按电量算只有14%,按装机容量算只有24.2%,远远落后于美国、加拿大、西欧等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巴西、埃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高耗能产品能源单耗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40%左右,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能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能源发展与保护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未来能源发展中,如何充分利用天然气、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逐步降低用于终端消费煤炭的比重,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十五"以及中长期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选择。特别地,我国核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行业。完善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是确立一个国家核大国地位的基本条件。它既是国家战略威慑力量和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外交利益所在,同时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核军工、核能、核燃料和核应用技术产业,是我国核科技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此相适应,如何培养适应上述21世纪社会需要的能源动力类以及核相关专业人才,是每个大学相关专业以及每位从事能源动力类专业教育的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常规化石能源的使用是能源动力学科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常规化石能源的使用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目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仍在整个能源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估计在今后几十年地时间内这一局面还不会改变。这些常规化石能源主要直接应用于火力发电,这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的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水污染和热污染等。据最近的报载,当前我国每年火力发电的煤炭耗量超过8亿吨,电厂的烟尘排放量约为350万吨,占全国烟尘排放量的35%。其中微细粒子(小于10微米)排放量超过250万吨,是影响大城市大气质量和能见度的主要因数,并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对能源动力生产过程中的这些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妥善处理和控制,实现其环境友好化,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能源动力技术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有相应的体现。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浙江大学已经将原来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名为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核能发电虽然没有上述火力发电那样的问题,但有其独特的问题,如辐射防护与保健、核废料的处置与处理等均与环境保护有关。迫于环境方面对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巨大压力,作为常规能源的水能由于具有清洁与可再生的特点,其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在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热能与动力工程"是多门科学技术的综合,其中包括现代能源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主要涉及热能动力设备及系统的设计、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环境保护、制冷空调、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工作,面向及培养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有五个专业方向:热能工程、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及工程、空调与制冷、大气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本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主干课程有机械类、电学类课程以及计算机组成技术、微机接口、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燃烧学、锅炉设计和计算、压力容器强度、透平机械原理、透平强度与振动、透平自动调节、液力传动、叶片式流体机械、空调工程、制冷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符合国际和国家海船船员适任值班标准要求,具备船舶电子、电气与控制工程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技能,熟悉海船运输安全和海洋环保相关公约和法律法规,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能在船舶运输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船舶电子、电气与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修造、管理和设计开发等工作,具有“诚毅”品格、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航海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备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规定的心理素质、健康标准和体能要求。
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英语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方向的外文书籍和资料,并能顺利地应用英语就国际航运事务和相关技术进行沟通交流。
掌握本专业方向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强电、弱电相关的基础理论(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控制基础理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PLC原理及应用)、电机学、机械基础等。
掌握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规定的船舶电子电气员职业能力标准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方向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熟悉国际和国家关于海船运输安全和海洋环保方面的公约和法律法规。
参加国家海事局规定的有关合格证训练项目、理论考试科目和评估项目训练,通过国家海事局考试并具备规定的海上资历后,可取得无限航区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证书。
主干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核心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程序设计基础理论、大学英语、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船舶电机与拖动、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PLC原理及应用、船舶局域网技术及应用、主机遥控与机舱监测、船舶电站及其自动化装置、船舶通信系统、船舶导航设备、船舶辅助机械控制系统、船舶电子电气专业英语、船舶电子电气专业英语听力与会话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海船船员专业合格证、船舶航行教学实习、工程训练、综合训练、毕业实习与论文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获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电气工程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电气行业及相关工业领域从事电气设备及其控制的运行管理、产品研发、工程设计与施工、系统集成以及设备检修等工作,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电学基础理论(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息处理与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运动控制系统、电气控制与PLC应用等方面知识等。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地综合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具有研究和解决电气设备及其控制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初步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
核心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陈嘉庚精神、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理论(C语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机与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运动控制系统。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工程训练、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论文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轮机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符合国际和国家海船船员适任值班标准要求,具备轮机工程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技能,熟悉海船运输安全和海洋环保相关公约和法律法规,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能在船舶运输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轮机工程相关设备和系统的运行维护、修造、管理和技术开发等工作,具有“诚毅”品格、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航海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备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规定的心理素质、健康标准和体能要求。
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英语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方向的外文书籍和资料,并能顺利地应用英语就国际航运事务和相关技术进行沟通交流。
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机电、液压设备和系统相关的基础理论(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轮机热工基础、轮机工程材料、电工学、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以及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等。
掌握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规定的船舶轮机员职业能力标准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方向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熟悉国际和国家关于海船运输安全和海洋环保方面的公约和法律法规。
参加国家海事局规定的有关合格证训练项目、理论考试科目和评估项目训练,通过国家海事局考试并具备规定的海上资历后,可取得无限航区船舶轮机员适任证书。
主干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核心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轮机热工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轮机工程材料、电工学、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轮机维护与修理、轮机英语、船舶电气设备及系统、轮机自动化;船舶管理*、船舶动力装置技术管理*、轮机英语听力与会话*、船舶电站及其自动化装置*;船体结构与制图#、船舶动力系统设计与安装工艺#、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与制造# 等。(注:上标*的课程是专为轮机管理方向开设的主要课程,上标#的课程是专为船机修造方向开设的主要课程,未标注的课程为两个修读方向共有的主要课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获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船舶与海洋工程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基本技能,侧重为各地方船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知识过硬、踏实肯干,能胜任船舶设计、制造、试验调试、检验、经营、管理等工作,具有“诚毅”品格、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如下知识、能力和素质。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船舶流体力学、船舶结构力学)、船体结构与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学、船舶工程材料与焊接、船舶与海洋工程建造技术、船舶静力学、船舶阻力与推进、船舶设计原理、船体强度与结构设计等基本理论。
熟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实践技能,具有船舶设计、修造工艺以及船舶监修监造的初步能力。
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较熟练使用计算机工具解决工程中的有关问题。
对于不同专业方向,培养规格又有所侧重
“船舶制造”方向的学生要求了解现代造船模式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结构设计、建造技术以及生产组织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船体生产设计能力。
“船舶舾装”方向的学生要求了解现代造船模式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船舶外装、涂装和舱室内装方面的知识和舾装生产设计能力。
主干学科:数学、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
核心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大学英语、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船舶流体力学、电工学、船舶结构力学、船舶静力学、船舶工程材料与焊接、船舶阻力与推进、船体结构与制图、船体强度与结构设计、船舶设计原理、船舶与海洋工程建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与建造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船厂实习、工程训练、毕业实习与论文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设置
集美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设有以下4个研究方向:现代轮机管理工程、船舶轮机自动化与仿真、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制造及可靠性、船舶与海上装置能源工程。2009年集美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获批成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的一级学科点;现有1个“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轮机工程”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1个“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学科现有双聘院士2名,教授19人,副教授20人;其中22人获得博士学位,9人具有海外留学或研究经历。依托“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热能工程”3个福建省重点学科,以及“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闽科计[2009]51号)和“福建省清洁燃烧与能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闽科计[2009]37号)2个省部级研究平台,集美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不断在学术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2008年以来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开展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3项、“86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以及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其它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近3年科研经费年均达到759万元/年。
现代轮机管理工程
有教授4人,博士5人,3人具有海外留学/研究经历;已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省部级和市厅级科研项目的资助;获得厦门市科技进步奖1项;科研到账经费累计达400余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100多万,取得较好的研究积累,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30余篇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其中近20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建有多个具有特色的学科研究平台和拥有多种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具备良好的实验研究条件。
特色一:运用系统仿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手段,研究船舶空调及冷藏设备的优化设计及控制,研究各类先进的节能技术在船舶空调及冷藏设备中的应用,对适用于船舶制冷设备的绿色环保制冷剂展开创新性的基础研究。建有较具特色的船用变风量空调系统实验台、绿色制冷剂及高温热泵实验台,在建船用冷藏集装箱性能及故障诊断实验台、船用转轮除湿空调实验台、船舶余热驱动的吸附制冷实验台等学科研究平台。
特色二:以研发适配于典型船舶(港口作业船、渡轮、邮轮、勘探船)动力系统特性的燃料电池推进系统中燃料高效储运技术为目的,开展由碳/催化金属/镁系合金制备复合储氢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探寻合成高效复合储氢材料的技术措施。拥有法国塞塔拉姆仪器公司的PCT ProE&E高压气体吸/脱附分析仪,建有性能先进的燃气(氢气、甲烷)高压吸附实验台。
特色三:采用实验和仿真相结合的手段,开展船舶柴油机的性能测试及燃烧性能分析;运用油液检测、振动信号分析等手段,对船舶柴油机的典型故障进行诊断研究;着力研究先进检测技术以及新型传感器、磁记忆技术在船舶动力装置性能测试和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建有船舶柴油机性能实验室,现有奥地利DEWETRON燃烧分析仪、AVL烟气分析仪等先进检测仪器设备。
船舶轮机自动化与仿真
有教授5人,博士5人,拥有福建省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建有船舶数字化设计中心以及船舶液压系统及元件性能测试平台,现有TRIBON、CADDS5、SB3DS 、ADAMS、ANSYS等专业软件;已承担省部级科技项目11项,其它横向课题7项,科研到账经费累计近565万元鉴定/验收成果6项,获软件著作权3个,发表学术论文41余篇,其中EI检索论文10篇。
特色一:应用神经网络方法进行船舶分段测量数据与设计模型数据坐标变化的误差分析,解决船体三维分段最优配准的数字化测量的关键问题,建立非线性最优配算模型与特征值分析方法,进行分段测量信息对船舶建造过程的误差预测,提高造船精度。现拥有船体设计与工艺设计开发平台,长期与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船舶数字化造船与精益造船研究,解决船舶分段无余量制造关键技术问题。
特色二:长期开展船舶系统可靠性安全性研究,重点开展散货船综合安全性评估新方法研究。将故障模式分析、独立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与检测技术相结合,进行系统加载试验与模拟加载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将仿真技术与半物理仿真技术运用于船舶制造与机电设备性能研究,重点对安全航运中船舶舵机机电系统进行可靠性研究,建立起具有研发、试验和测试为一体的国内唯一的综合性液压试验平台,以及先进的整机车载测试系统、港口设备分系统实验平台、船舶液压舵机模拟加载实验平台。
特色三:以无损探伤、材料分析、油液监测等检测技术,开展船舶及海上装备运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研究。依托船舶检验检测技术平台,进行动力装置的磨损、腐蚀及疲劳的模拟实验和仿真计算,以及对损毁设备零部件的失效分析,对设备进行可靠性评估及残余寿命预测。利用等离子体辅助球磨制备纳米功能材料的技术、纳米电刷镀技术以及特种焊接技术,对关键海上装备及船舶零部件进行先进再制造工艺的研究。
能源与动力工程是一级学科,一般有以下四个专业方向,考试科目都不一样的,具体如下:
(1)以热能转换与利用系统为主的热能动力工程及控制方向(含能源环境工程、新能源开发和研究方向);
(2)以内燃机及其驱动系统为主的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船舶动力方向;
(3)以电能转换为机械功为主的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方向;
(4)以机械功转换为电能为主的火力火电和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
即工程热物理过程及其自动控制、动力机械及其自动化、流体机械及其自动控制、电厂热能工程及其自动化四个二级学科。
扩展资料:
能源与动力工程知识结构
工具性知识
比较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外文科技写作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知识、方法与工具。能够进行中外文文献检索。
自然科学知识
掌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学科技术基础知识
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对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知识要求可适当降低)。
专业知识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因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1)热能动力及控制工程方向(含能源环境工程方向)
主要掌握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燃烧污染与环境、动力机械设计、热力发电厂、热工自动控制、传热传质数值计算、流体机械等知识。
(2)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
掌握内燃机(或透平机)原理、结构、设计、测试、燃料和燃烧,热力发动机排放与环境工程,能源工程概论,内燃机电子控制,热力发动机传热和热负荷,汽车工程概论等方面的知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能源与动力工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
Marine Engine Engineering
(专业代码:082402)
一、培养目标
为了建设造船强国以及开发海洋资源的战略需求,培养动力装置及自动化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使其具备动力装置及自动化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及测试技术,在动力装置及自动化领域中,具有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开展相关科研工作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
1、 动力装置动态特性仿真及综合优化; 2、 动力装置计算机监测与故障诊断; 3、 动力装置电子控制技术; 4、 动力装置减振与降噪; 5、 船舶主机与海洋工程结构机械智能化; 6、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用机械; 7、 可持续能源与海洋能源开发; 8、 海洋运载器与海洋工程结构环境控制。
三、学制和学分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5年,总学分≥32,其中学位课学分≥19。半脱产硕士研究生经申请批准其学习年限可延长半年至一年。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00509版)
Power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专业代码:080700)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为一级学科授权博士点,下设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流体机械与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六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设有叶轮机械研究所、内燃机研究所、汽车电子技术研究所、制冷与低温研究所、热能工程研究所,设有太阳能发电及制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一、培养目标
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本学科宽广而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地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发展动态和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概括。能独立地开展具有较高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科研工作,并有创造性成果。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
一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080703) 1、燃气轮机性能与计算机仿真 2、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3、叶片机气动热力学 4、热能动力系统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 5、内燃机增压、性能优化与控制 6、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 7、汽车动力系统与电控 8、内燃机结构强度与可靠性 (二)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080705) 1、制冷空调中的动态特性 2、制冷空调中的能源利用与环境控制 3、气体液化及分离技术 4、空调系统节能及其自动化 (三)热能工程学科(080702) 1、 多相流燃烧热物理 2、 大型电站锅炉的气固两相流实验诊断与数值模拟 3、 烟气脱硫中的气固液三相接触技术 4、 流态化与循环流化床燃烧 5、 火焰图像处理与燃烧控制优化 6、 能源生产的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7、 热力设备故障诊断 (四)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080704) 1、流体机械特性研究 2、流体机械及工程中噪声振动机理及控制研究 3、流体机械计算机优化设计系统研究 4、环境工程中分离技术研究 (五)工程热物理学科(080701) 1、先进热交换技术的理论和实践 2、传热传质及强化研究 3、能源可持续发展及生物能源的开发 (六)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082502) 1、 液体火箭发动机热过程 2、航空发动机性能优化
三、学制和学分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二年半;总学分≥32,其中学位课学分≥19。半脱产硕士研究生经申请批准其学习年限可延长半年至一年。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主要课程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概论、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工学、工程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检测技术与仪表、环境化学、电站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泵与风机、热力发电厂、热工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单元机组集控运行、能源动力装置基础、能源动力设备控制等。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毕业生能源的有效利用,能源环境的控制和保护,建筑人工环境领域的研究,设计安装运行管理等防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仪器仪表、机械、建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汽车及零配件
2、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3、环保
4、其他行业
5、物业管理/商业中心
6、计算机软件
7、采掘业/冶炼
8、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能源与动力工程英语是: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英语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其目的是为培养该专业学生的专业阅读与写作能力。
本课程介绍流体、热力学及热的传递、燃料燃烧、制冷空调、锅炉、汽轮机以及新能源等专业英语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并熟练应用热能与动力工程技术领域中最常用的专业词汇、特有的语法现象、学术论文的写作风格及翻译技巧,从而全面提升学术的专业英语阅读、写作和听说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能源利用、能源工程管理、光伏产品与系统的设计、实施、应用、维护与维修及管理等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新能源产品的分析、监测能力,掌握一般能源产品的生产、制备和检测方法。
能够了解各种新能源的操作环节、各种新能源特性和应用,并具备一定的设备、器件和系统操作技能具有在能源系统工程、能源低碳利用、能源生产过程及其相关各个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及管理工作的能力,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并具备创新思维和信息获取处理能力。
主要课程
现代材料科学导论、电子与电工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能源科学技术导论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半导体硅材料基础、计算机控制技术、现代分析检测技术、能源工程管理、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概论、能源生产过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