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什么
主干课程:气体动力学、燃气轮机原理、汽轮机原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船舶制冷技术、工程流体力学、机械设计、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内燃机原理、动力机械结构设计。扩展资料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热能工程、传热学、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方面基础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动力机械(如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水力机械)和动力工程(如热电厂工程、水电动力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空调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实验研究和安装、开发、营销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长路过。不过不是能动的,这个专业是
轮机学院的,是轮陆的。专业不错,能动专业就业很棒,方向应该是偏向于船舶、轮机那方面的,。但是不是说找工作时非得去船舶公司,,很多重工类公司都可以进的,
热能与动力工程分一般可分为3个方向:热工、热动、水动。其中热工和热动区别不大,工资待遇2000-4000之间。
水动主要是水电厂和水电施工单位,工资较高但是地处偏僻。
核能的开发与利用将为我们提供用之不竭的能源,尤其是运用核聚变原理开发的人造“小太阳”技术将为人类提供洁净、取之不尽的动力。而这项技术目前在世界上都还有待成熟和完善。
能源与动力工程就业方向:
1、热能方向:火电厂、核电站、冶金等电厂热能属于电力行业,毕业生就业倾向于国企,如业内著名的“五大四小”、“两大电网”。一般毕业生进入电厂后,从事的是运行岗位。
他们的职业发展路线是从巡视检查助理控制主控值长,然后升任运行部副部长、部长,属于电厂中层。操作比较特殊,需要倒班、换班,比较辛苦。
很多毕业生选择考电网。电网工作没有发电辛苦,但是考电网更难。大部分只需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核能属于核电行业。知名企业有中广核、CNNC、国家核电技术中心等。大一的工作多是运维,核电站一般都在偏远的地方,离城市很远。
冶金热能(加热炉、热处理炉)属于冶金行业。著名的冶金公司有宝钢集团(上海宝山区)、鞍钢集团(辽宁鞍山)、武钢集团(湖北武汉)、攀钢、本钢、莱芜、浦项等。钢铁有限公司及其设计院。
2、动力方向:内燃机、涡轮等。船舶动力(轮机)是造船业。著名造船集团有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上海外高桥、上海沪东、上海江南造船、中远造船、葫芦岛造船、STX造船、川崎造船、三星造船等船厂及其设计院。
汽车动力(内燃机)是汽车和机车行业。著名公司有一汽、江淮汽车、吉利、奇瑞、比亚迪等。
3、制冷方向:空调、压缩机、制冷设备等。压缩机、空调等。属于家用和商用电器。著名的公司有海尔、三星、西门子等。一般来说,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后去的最多的行业是发电、输电、汽车制造、发动机、汽轮机和输电设备制造;
他是发电厂操作员、电子和电气维修技术员以及发电厂变电站和中继站的暖通空调技术员。如果把考研当成研发岗位,211以上的研究生就有机会去好的设计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致力于传统能源的利用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如何更高效的利用能源。能源既包括水、煤、石油等传统能源,也包括核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以及未来将广泛应用的氢能。动力方面则包括内燃机、锅炉、航空发动机、制冷及相关测试技术。2012年教育部新版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调整热能与动力工程为能源与动力工程。
2、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主要课程
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理论、测试技术、燃烧学 等。
3、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学、工程热物理、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学、控制理论、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4、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存在问题,学生毕业后可到相关的国家机关、科研院所、流体机械制造企业以及水电行业、航空航天部门、水利部门及与流体工程设计相关的其他单位从事生产、教学、科研、销售、管理等工作。
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排名
1. 西安交通大学 A++
2.清华大学A++
3.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4. 上海交通大学 A++
5.华中科技大学A++
6. 东南大学 A++
7.天津大学A++
8. 北京科技大学 A+
9.重庆大学A+
10. 山东大学 A+
11. 华北电力大学 (保定)A+
12.华东理工大学A+
1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A+
14. 江苏大学 A+
15.兰州理工大学A+
16.上海理工大学A+
17. 大连理工大学 A+
18. 南京工业大学 A+
19.哈尔滨工程大学A+
20.青岛科技大学A+
能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是从事能源、动力等领域新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海水淡化系统理论研究与工业技术开发、工业系统与设备节能理论研究与节能技术开发、高效制冷技术与设备开发、能源系统优化与用能诊断、能源动力设备中的热物理过程分析、能源审计评估规划等能源科学与应用技术开发的专业研究机构,现有专职教师和科研人员40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5人。
本研究所由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4个二级学科组成,依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点,在上述4个二级学科中均可培养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现有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30余人,每年招收博士生、硕士生近百人。“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工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等机构挂靠本研究所。
能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面向我国能源发展主战场,承担着大量能源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目前承担一批“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还承担一批教育部、省市科技部门下达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国防、国际合作、企事业委托的技术开发项目等。在新能源水合物的研究领域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在MED海水淡化技术方面开展了高水平研究工作,完成我国首台万吨级海水淡化装置国产化技术研发项目,实现我国在 MED海水淡化装置国产化的重大突破;节能技术开发成果在国内外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国的节能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能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多次组织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教师和研究生与国外机构开展了合作研究、研究生联合培养、人员交流等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相应部门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能源与环境工程硕士点是大连理工大学为了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强烈需求,在引进国内外人才的基础上于2004年新成立的。隶属于能源与动力学院(院系代码请选010)。现有教师8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5人(兼职3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并计划继续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扩大教师队伍规模。
目前本专业拥有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低温实验室、核磁共振实验室、节能研究实验室及计算机室。并挂靠大连理工大学天然气水和物研究所、能源与环境研究所、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所、新能源与节能中心、中日CDM研究中心及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本专业的设立,跟踪世界能源学科发展的趋势,与国际教育接轨,将为我国培养目前极为短缺但又急需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能源与环境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气水合物等新型洁净能源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石油、天然气开采新技术,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城市交通污染控制技术,经济、能源及环境发展战略,能源与环境政策,清洁发展机制(CDM)等。
本专业中的大部分教师具有国外长期留学及从事相关专业研究的经历,对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具有深刻的了解,并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参与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预研,中船总国防预研重点项目,日本国经济产业省重大研究项目,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会,日本产业科学振兴财团等大型研究课题二十余项,以及大量横向科研课题。目前正在进行的课题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研究计划、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国际合作项目及地方政府研究课题与企业委托研究课题等二十余项。近十年来在国际和国内高水平杂志上共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励3项。
目前本专业仍保持着与国外大学及研究机关的良好合作,并有教师的不定期互访研究协议,研究生共同培养计划也已付诸实施。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宋永臣*,穆海林*,刘卫国、王大勇
注:标“*”者为博士生导师。
仅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