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末全国煤矿数量将控制在4000处左右
3月3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2020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
《报告》提出了“十四五”煤炭行业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末,国内煤炭产量控制在41亿吨左右,全国煤炭消费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全国煤矿数量控制在4000处左右。建成智能化生产煤矿数量1000处以上;建成千万吨级矿井(露天)数量65处、产能近10亿吨/年。培育3家到5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煤炭企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组建10家亿吨级煤炭企业。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原煤入选(洗)率达到85%以上;煤矸石、矿井水利用与达标排放率实现100%。
《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煤炭行业在资源开发布局、供给体系质量、行业集中度、 科技 创新能力、清洁生产等方面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退出煤矿5500处左右、退出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年以上,安置职工100万人左右。截至2020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减少到4700处以下、平均单井(矿)年产能提高到110万吨以上;全国建成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处以上,产量占全国的80%左右;大型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提高到98.86%,全国建成400多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
2020年,我国原煤入洗率达到74.1%,比2015年提高8.2个百分点;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利用处置率、井下瓦斯抽采利用率达到78.7%、72.2%、44.8%,比2015年分别提高11.2个百分点、8个百分点、9.5个百分点。
煤炭企业战略性重组步伐加快,国家能源集团、晋能控股集团、山东能源集团、中煤能源集团4家企业煤炭年产量均超2亿吨,陕煤集团、山西焦煤集团2家企业煤炭年产量均超1亿吨。
《报告》强调, “十四五”期间,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行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战略转型。煤炭行业需在十大重点任务上发力。
一是提高矿区地质保障程度。
二是优化煤炭资源开发布局。
三是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推动煤炭 科技 创新发展。
五是推动矿区生态文明建设。
六是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七是推动煤炭智慧物流体系建设。
八是推动老矿区转型发展。
九是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是强化煤矿安全与职业 健康 。
《报告》指出, 2020年煤炭供需关系出现了阶段性市场偏紧或宽松的现象,市场现货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波动,但煤炭中长期合同价格始终稳定在合理区间。 2021年全国煤炭供给体系质量将稳步提升,煤炭中长期合同价格将稳定在合理区间,煤炭市场将保持基本平衡态势。受资源、环境的约束以及极端天气不确定性的影响,不排除局部区域、个别时段、部分煤种出现供应偏紧的情况。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涉煤部分
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
推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推进以电代煤。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
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合理控制煤炭开发强度,推进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加强矿山生态修复。
推动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转型创新试验区建设,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
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
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
强化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 科技 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着力提升粮食、能源、金融等领域安全发展能力。
坚持立足国内、补齐短板、多元保障、强化储备,完善产供储销体系,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实现煤炭供应安全兜底、油气核心需求依靠自保、电力供应稳定可靠。夯实国内产量基础,保持原油和天然气稳产增产,做好煤制油气战略基地规划布局和管控。
加强煤炭储备能力建设。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立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监测预警和监管监察执法,深入推进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消防、民爆、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安全整治,实行重大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整改效果评价。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安全管理。加强矿山深部开采与重大灾害防治等领域先进技术装备创新应用,推进危险岗位机器人替代。在重点领域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全覆盖。
建设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和重点港口铁路专用线。
推动煤矿、油气田、电厂等智能化升级,开展用能信息广泛采集、能效在线分析,实现源网荷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用能需求智能调控。
稳妥推进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山西晋北、新疆准东、新疆哈密等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建立产能和技术储备。
(以上文字摘自《人民日报》3月13日刊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新华社:未来五年 智能煤矿数量将超1000座
提起挖煤,你会想到什么?
漆黑的矿井,沾满煤粉的矿工,随时可能发生的塌方和瓦斯爆炸……
这是煤炭开采留给人们的固有印象。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这意味着将推动煤矿、油气田、电厂等智能化升级。
煤炭是目前人们生活和工业生产最重要的能源,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
那么,煤炭是怎么生产的呢?
它分为采煤、洗煤、运输和销售四个环节,以前这些工作靠的是“矿工”。
“人工开采最大的痛点是安全,一例人员死亡事故可能就导致一个煤矿停产,而且从业人员越来越少,井下工人平均年龄超45岁,年轻人从业意愿低,招工难度大。”中煤集团 科技 环保部副总经理管增伦说。
近十年来,煤炭开采已进入机械化时代,相较于人工,生产效率已有极大的提高。
点着鼠标,推着摇杆,坐在办公室就能对井下几百米深处的设备发出指令,进行采煤作业——这是国家能源集团现在的煤炭开采画面,也是采煤从机械化向智能化转型的“雏形”。
未来五年,煤炭开采将开足马力向智能化转型升级。
“到‘十四五’末期,我国将建成智能化生产煤矿数量1000处以上,培育3至5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煤炭企业,组建10家年产亿吨级煤炭企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张宏说。
1月欧盟煤炭进口量同比降3.5%
欧盟统计局(Eurostat)数据显示,1月份,欧盟27国煤炭进口量接近550万吨,同比下降3.5%。
当月,欧盟包括英国在内煤炭进口总量为570万吨,同比下降6.6%。
1月份,欧盟国家中荷兰进口煤炭量最多,为210万吨,同比增长16.7%;波兰煤炭进口量超100万吨,同比增长2.35%;
另外,1月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煤炭进口量同比均略有增加,但其他地区进口量有所下降。当月,德国煤炭进口量为52.1万吨,同比下降34.6%。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的限制措施仍对需求前景产生下行压力,但近期由于欧洲风电能力整体较低,欧洲市场也面临煤电增加风险,从而带动煤炭消费增加。
顺势而为,捧起效益“聚宝盆”
实施“精煤致胜”战略意在何处?
在“双碳”背景下,加强选煤工作,是实现煤炭清洁利用,源头控制的关键环节;是兖矿能源应对复杂严峻形势,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产品升级,培育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亦是响应集团公司“提高煤炭洗选创效能力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部署的落地之举。
“技术工艺要注重效益。”2022年年度工作会上,兖矿能源党委书记、总经理肖耀猛着重强调。
今年年初,兖矿能源选煤管理中心召集权属矿井算了一笔“细账”,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精煤洗选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会为矿井带来多少效益。“量、本、利”测算后呈现出的可观数字,让各矿矿长“心动不已”。在确保完成保供任务的前提下,兖矿能源省内外13座选煤厂根据煤炭市场形势和现场生产条件,在确保电煤供应的前提下,加大原煤入洗力度,优化销售品种,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兴隆庄煤矿选煤中心,一张醒目的精煤产量和指标完成情况红黄图悬挂在墙。“生产比效率、质量比稳定、配煤比创效,化验比精准、标准化比境界,我们将‘六比六争’带入工作中,形成车间与车间比、班组与班组比、个人与个人比的浓厚氛围,实现‘量效比’同步增长。”该矿副矿长董军说。围绕“增精煤,提占比”的工作方向,兴隆庄煤矿1-5月份精煤产量超额完成考核任务。
紧盯过程,深挖创效“利润点”
“增精煤、减煤泥”是实现煤炭产品升级,挖掘潜在价值的关键。为此,兖矿能源牢固树立“大煤质”管理理念,将质量管理贯穿于煤炭产品生产全过程。强化源头提煤质,根据原煤质量及可选性变化,合理控制洗选系统带煤量,精准管控分选密度、分级粒度,提高分选精度和效率。在“降煤泥”过程中,以“应收尽收”为原则,发挥工艺灵活优势,构建原煤选前脱粉、煤泥全部分选、煤泥水两段浓缩分级回收的洗选全流程煤泥减量化生产模式,最大限度系统内回收煤泥,提高浮选系统抽出率,推进煤泥深加工技术。
“通过实施粗煤泥TCS分选系统改造,我们实现了从粗煤泥中回收部分精煤,精煤产率成功提高1.5%。”鲍店煤矿选煤中心主任李文学介绍。预计年度增效3000万元。
东滩煤矿采用洗选系统仓下接洗工艺,确保入洗量稳定可控,可实现原煤全入洗。该矿5月份精煤占比比年初提高了17%。
把关定向,用好管理技术“助推器”
兖矿能源加大精煤占比、煤泥占比等主要洗选创效指标考核力度。“一矿一策”细化考核目标,增强导向性、激励性,督促矿井强化洗选生产过程精益管理和质量精准控制。向0.1个灰分要效益,提高分选效率、精煤产品回收率和质量控制稳定率,做到煤炭资源价值“吃干榨净”,提升洗选创效水平。
为促进精煤质量和产率提升,济三煤矿加强对重介车间开机率的考核,严格抽查洗煤副产品,确保矿井效益最大化。煤泥占比持续走低,比2021年下降4%左右。
聚焦“清洁、高效、智能”生产,兖矿能源盯紧精煤产率、煤泥产率、介耗、药耗等关键指标管控,发挥技术升级和重介、浮选、压滤、洗水平衡等智能生产系统作用。科学测算、严格控制洗选设备投入和材料消耗,加快淘汰落后设备设施。按照“两增三降三提升”活动要求,以抓好15个技术升级项目高效运行作为效益提升主要手段,开展“济三煤矿煤泥回收系统技术改造”等7个选煤技改项目的后评价活动,最大限度挖潜技术升级项目在稳定精煤质量、降低矸石带煤率和煤泥产率等方面的创效能力,累计创效达1.05亿元。
煤炭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煤炭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兖矿能源(600188)、中国神华(601088)、晋控煤业(601001)、陕西煤业(601225)、山西焦煤(000983)、中煤能源(601898)、华阳股份(600348)、山煤国际(600546)等。
本文核心数据:产量、销量、市场规模、市场份额、规模预测
行业概况
1、定义
煤炭是指植物有机质伴随地球地壳运动,经堆积、沉积、压实等过程,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缓慢碳化反应所形成的黑色或棕黑色具有可燃性矿石,其主要成分为碳、氢、氧、氮、硫等。煤炭是冶金、煤炭、医药、建材等领域主要原材料,是供热、发电等领域主要燃料。
煤炭行业指从事煤炭开采、洗选、分级生产活动的行业。国内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山西、内蒙等地煤炭产量对全国煤炭总供给的影响显著。
按照煤炭的属性和用途,主要分为三大类:无烟煤、烟煤以及褐煤。
2、产业链剖析:大型能源集团前向一体化布局,下游主要应用于四大行业
煤炭行业产业链上游为设备和系统,主要包括采掘机、掘进机等生产设备以及相关的智能化系统中游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主要煤种有褐煤、烟煤、无烟煤等下游为应用领域,主要包含电力行业、钢铁行业、化工行业以及建材行业四大类行业。
从参与企业来看,上游包含华科电气、双环、圣亚机械等设备制造商中游包括国家能源、阳泉煤业、兖州煤业等企业,大型能源集团亦布局上游相关设备制造下游包括国家电投、山东钢铁等应用行业相关企业。
行业发展历程:目前处于高质量发展期
我国煤炭的有序发展可追溯至计划经济时期,建国后由国家规划发展,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煤炭行业逐渐实现市场化。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基于能源转型的需求,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鼓励智能化与清洁化发展
2021年以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矿山安全监察局等多部门陆续印发了支持、规范煤炭行业的发展政策,内容涉及煤炭行业历年的发展目标、煤炭开采的安全性建设、煤炭的清洁与智能化利用等方面:
2021年6月,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配套颁布《煤炭工业“十四五”标准化发展指导意见》、《煤炭工业“十四五”地质勘查指导意见》、《煤炭工业“十四五”基本建设的指导意见》等13个文件。
产业发展现状
1、我国煤炭行业规上企业数量逐年精简
依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来看,2013-2020年,中国煤炭行业规上企业数量呈下降趋势。行业主题数量规模逐年精简,到2020年,煤炭行业的规上企业数量下降至4331个。
2、我国煤炭行业供需缺口近年来有所缩小
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1-2020年,我国原煤的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6年我国原煤产量下降至近十年最低点,为34.1亿吨,主要由于煤炭行业进行结构转型升级。2020年,我国原煤产量为39.0亿吨,基本接近顶峰时期的产量。从我国煤炭的消费量来看,2001-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呈上升趋势。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为40.4亿吨,同比上升0.5%。整体来看,近十年我国煤炭消费量稳定在40亿吨左右水平。
近年来,我国煤炭的供需缺口正在逐渐的缩小。
3、我国煤炭市场规模呈波动态势
2021年3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2020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报告中披露我国煤炭行业规上企业的营收情况。具体来看,2015-2020年,我国煤炭行业规上企业的营收保持在2万亿以上的水平,但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我国近几年能源结构转型所致。2020年,我国煤炭行业规上企业的营收为20002亿元。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资源富足区生产企业集聚
从我国煤炭产业链生产企业区域分布来看,煤炭产业链中游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山西、贵州和内蒙古地区,贵州。山西和内蒙古是我国煤矿资源丰富的省市,贵州是南方地区多煤的大省。我国煤炭行业相关企业的分布与资源分布情况一致。
注:颜色越深代表相关企业数量越多。
从上市公司的区域分布来看,企业的分布数量基本与我国煤矿资源的分布一致,以贵州、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区企业数量为最。从上市企业情况来看,山西省的上市企业数量相对较多,有山煤国际(600546)、晋控煤业(601001)、华阳股份(600348)、潞安环能(601699)、兰花科创(600123)、山西焦煤(000983)等上市企业北京含有昊华能源(601101)、中煤能源(601898)、中国神华(601088)等龙头上市企业。
2、企业竞争:中国神华在产量与市占率方面位列第一
从产量的分布来看,2020年中国神华的产量占比达到7.5%,是国内相关上市企业中产量前列的龙头企业。陕西煤业和兖矿能源的占比均在3%以上。
注:占比依据企业煤炭业务产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比重而得。
从市场份额来看,中国神华占比为6.9%,排名前列,中煤能源以5.7%的份额排名第二。
注:市场份额依据企业煤炭业务收入占全国规上煤炭企业收入的比重而得。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智能化、“绿色低碳”转型,优质产能释放
从我国煤炭行业“两化融合”的文献数量来看,智能化占比超过1/3,且随着政策的重视程度提高,各大生产地均在布局智能化工作面。另外,目前我国煤炭行业处于高质量发展期,响应“3060”双碳政策的号召,煤炭行业逐渐向“绿色低碳”转型,带动优质产能发展,淘汰劣质产能。再者,近年来相关部门研究建立“基准价+上下浮动”的煤炭市场价格长效机制,我国煤炭售价弹性或逐渐趋弱。
2、未来煤炭规模有望接近21500亿元
依据《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我国未来煤炭消费增长率保持在1%左右,另鉴于中短期煤炭作为电力、钢铁、建材以及化工等行业不可替代的燃料和原材料,预计到2027年,我国煤炭行业的市场规模接近21500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