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新能源产业 > 正文

驼马新能源怎么盈利的

舒心的耳机
坚定的汽车
2022-12-31 12:43:41

驼马新能源怎么盈利的

最佳答案
从容的冬瓜
曾经的泥猴桃
2025-08-13 23:39:26

电池。驼马新能源盈利主要是靠电池。利润的主要来源其实是动力电池企业。因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主要技术突破点在于电池领域,如果能够实现电视技术的突破的话,整个新能源汽车品牌并能够获得巨大的技术优势,所以这个行业的盈利点主要都在于动力电池企业。

最新回答
精明的冬瓜
谨慎的钢笔
2025-08-13 23:39:26

利润的主要来源其实是动力电池企业,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上下游企业来说,很多企业只不过赚一个加工费而已。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虽然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行情非常火爆,我们上半年的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也在破新高,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新能源汽车企业并不赚钱,新能源企业附近的上下游企业的盈利空间也不大。特别是对于下游的企业来说,因为上游的生产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在进一步提高,所以很多下游企业的经营情况非常艰难,这个现状似乎并不符合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火爆行情。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上下游企业并不赚钱。

这让我们国内的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情况非常好,很多品牌甚至已经把自己的车型卖到国外。尽管如此,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上下游企业并不赚钱,有些企业也在盈利的边缘苦苦挣扎。对这些企业来说,因为很多企业并没有掌握原材料和技术的核心优势,所以这些企业的盈利空间非常窄。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盈利点主要是在于动力电池企业。

如果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产业链来看的话,几乎50%以上的利润都被动力电池企业赚走了。因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主要技术突破点在于电池领域,如果能够实现电视技术的突破的话,整个新能源汽车品牌并能够获得巨大的技术优势,所以这个行业的盈利点主要都在于动力电池企业。

以我个人来看,新能源汽车行业不应该是赔钱做买卖的生意。特别对于那些主动拓展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我们需要尽可能保证这些企业的盈利空间,同时也需要主动推出更多的帮扶措施。

鲤鱼眼睛
无辜的小兔子
2025-08-13 23:39:26

现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是比较好的,但是上下游企业的盈利方式是不同的,主要是在电池方面。因为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中总成本是比较高的,能够达到60%,现在的动力电池价格也比较高,有一部分的新能源企业以及其他的企业基本属于亏损状态。

可以发现今年的公司是盈利比较少的,主要受到的影响比较多,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上下游企业主要的联系方式就需要一些基础的盈利方式,而并没有科技核心技术,这个时候价格可能会低一些给公司产品的成本压力带来的也比较大,导致公司的净利润也会下降,但是电池行业整体上都属于盈利状态,虽然会受到影响。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是比较好的,而且相关企业都有零部件企业,但是这些企业都在抱怨,不赚钱会发现只有头部盈利。在2022年的上半年就遇到了疫情的影响,所以这个时候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能够完成260万辆也是非常不错的,渗透率比较高,今年预计销售量可能会超过600万辆,在上半年的时候中国的汽车产业出现了下滑。可以发现新能源汽车行业中一些企业处于赚钱状态比较特殊的企业,就有比亚迪和特斯拉。

因为这两家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内,盈利并不是特别的乐观,也要实现弯道超车,有短板就需要补起来。国内的一些新能源汽车规模是比较大的,首先就以比亚迪为例,从盈利方向可以发现两个人的差距是比较大的,根据业绩预告就能够发现,而一些新能源的企业表现出不如比亚迪还处于亏损状态,所以其他的企业是需要进一步改变的,从而实现盈利。

火星上的冰棍
帅气的红牛
2025-08-13 23:39:26
好赚钱。在新能源产品中的轻卡配置前景良好利润很高,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英勇的蜜粉
傲娇的芹菜
2025-08-13 23:39:26

蔚来的汽车每销售一辆亏损10万,卖出那么多车子,亏损25亿,这个所谓的亏损不是说这个车子的直接制造成本真的比销售价格还高,而是说车子的厂商他在研发管理以及日常活动等方面的消耗,最终都要摊在这个车子成本上面,车子就会亏损。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毛利率本来就比较低,而国内的这些新能源汽车厂商他们卖的车子普遍也不是那种豪车类型的,所以它利润空间不高,像国外的。劳斯莱斯这种车子它制作成本确实是比较高,但它成本可能是500万,它卖能卖到一千万,不可能是它的成本1000万,它就卖1050万。人家的品牌溢价比较高,国内的一些新能源汽车厂商没什么品牌溢价,利润空间本来就有限的。

再加上现在受到新能源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影响就是其他的厂商也在推性价比的车子,同样配置的你卖10万块就有厂商敢卖95000,那就会有个新的冒头的厂商,他敢卖9万。这种情况下本身车子技术方面又不具备足够多的优势,价格方面跟人家差太多怎么卖东西啊,所以迫使这些厂商进一步下降自己的利润空间。本来就微薄的利润现在变得更少了,把研发成本之类的往这个车子的售价和成本里面一摊,那这种可能就是亏损的。

亏损是正常的,厂商赚钱它是一个长线的,赚钱不是咱就想象着今年做了100万,明年做了100万,那样他今年可能是亏了25个亿,但是他今年的研发出了成果,到明年他可能突然就能挣50个亿,有短线的亏损是很正常的,尤其是这种大的企业。因为就算是世界500强,他也不敢保证自己的企业每一年都是赚钱的。

听话的小蝴蝶
火星上的萝莉
2025-08-13 23:39:26

一天基本上的利润在1000左右,一个月也就是3万,80万的投资差不多要2-3年收回,后面才开始营利。2-3年回本不算慢,比投资商铺要快的多。

在快充桩上充电,国家电网的,一般50元以内。如果是慢充,在家里充的话,也就25元左右 ...

微笑的奇异果
粗心的白猫
2025-08-13 23:39:26

“上市3天,收获了6000个订单。”

不久前的成都车展上,刚刚宣布正式开启新能源转型的哈弗交出了第一份成绩单。

在新势力、新品牌们新车上市动辄两三万预订量的当下,在不少人看来,哈弗的数据多少有点不够看。

暂且把新势力数据的可靠性放在一边不谈,事实上,外界认为哈弗数据亮点不足的原因,或许还在于有比亚迪月销十数万辆的成绩在前,人们对哈弗这个曾经的“SUV领导者”的转型自然多了一份期待。

谈到哈弗转型的销量目标,在此前接受采访时,哈弗CEO李晓锐曾提到,“希望年底前H6车型里燃油和新能源的比例至少做到四六开”。

但是这四成,究竟是新增数据还是从现有的燃油车销量中转化而来,李晓锐并没有明说。

这种不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哈弗当下的处境。

作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后来者,哈弗想要演好“新能源SUV专家”的新剧本,仍然面临挑战。而这些挑战,也是所有转型者都难以避免的困境。

NO.1

[ 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 ]

在哈弗H6混动车型发布之后,一时之间,H6 PHEV与同级别热销车型比亚迪宋的对比成为了网络热点。

就在媒体们纷纷列出各种角度,对两款车型进行对比,预测谁会是接下来的销量王者时,有多位业内人士提到,混动H6最大的竞争对手可能是燃油版H6自己。

“只要燃油版H6还在大卖,差不多样子的混动版可能很难走量。”

挑战来源于价格。

以HEV版本为例,一位哈弗终端销售人员表示,“同等配置差不多比燃油版贵3万,如果想靠省油把钱省出来,差不多要开6万公里,也就是大约6年。”在他看来,拿这样一笔账,并不太容易说服消费者。

PHEV版本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在8月22日的发布会上,哈弗共发布了两个PHEV版本的车型,55km续航版预售价16.88万元,110km续航版17.68万元。

有分析师直言,“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只是多了一块电池价格就高四五万,是很难接受的。”

再加上最近几个月来,燃油车优惠幅度增大、购置税减免,少有优惠的混动车型价格优势更不明显。

虽然PHEV版用车成本优势更为明显,但正如上述分析师所说,对于原本想买燃油车的用户,在没体验到混动优点的情况下就让他们为燃油经济性买单,实现起来同样很难。

“车是不错,就是希望正式上市价格能再低一点。”发布会之后,多位消费者在各大汽车论坛上写下类似的留言。

在H6混动版上市前的沟通会上,价格问题也是媒体们最为关心的方面。“现在消费者买混动,要求就是不能比油车贵太多”,有媒体人直言。

对于以了解消费者和市场需求著称的长城而言,这一现状想必是了然的。问题在于如何把价格打下去。

在沟通会上,面对成本问题,哈弗CTO吕文斌曾大吐苦水。一边是“长城集团的造车理念,做产品一定要做到极致”,而另一边“电池都在涨,现在又供不应求”。“成本问题对我们来说是苦不堪言” ,吕文斌说到。

NO.2

[ 两条路线的battle ]

在哈弗H6 PHEV开启预售之后,曾有不少人将其与比亚迪宋Pro及宋PLUS进行对比,指出其入门价格要高出不少。

与此同时也有人直言,从哈弗的定价策略来看,他们或许并不打算“让HEV和PHEV努力去平替燃油车”。

关于哈弗H6混动版的价格策略,李晓锐曾解释为“哈弗切入新赛道,会在成本管理上做很多工作”,但“并不想用降低成本的方式,丢掉原来的优势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心智”。

除此之外,更多的考量或许还在于不同的定价策略背后,是两条不同的企业发展路线。

有投资人士表示,比亚迪的定价策略,是依托技术积累和成本控制优势“直接把所有利润砍掉,只保留利润基本点,以白菜价出售产品,破釜沉舟All in新能源”,只为快速占领市场。

而对于一向稳健经营的长城来说,盈利能力一直是其注重的因素。

今年年初,由于A00级车型成本上涨,长城毅然停产了销量不错的黑猫、白猫等低端车。这也使得今年上半年欧拉的销量仅同比增长12.52%,远远落后于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107.8%的平均增速。

但从财务角度来看,长城却实现了毛利率的向上。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长城的毛利率增长至18.4%,比在新能源市场上春风得意的比亚迪毛利率(16.3%)更高。而吉利由于加大新能源领域的投入,毛利率下滑至了14.6%。

NO.3

[ 混战下的新挑战 ]

不过,不同的路线选择在带来不同财务回报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发展挑战。

这边的长城想要保住利润,而另一边有业内人士表示,

比亚迪已经把10-20W的新能源车型利润空间压缩到了最低,其他车企还想在这个市场寻求盈利不太现实。

再加上吉利、长安等其他竞争对手,都已经进入了坚决转型的阶段:

长安深蓝SL03推出之后,实惠的价格甚至抢走了比亚迪的大量订单,以至于后者破天荒地发布了针对SL03的竞品话术;

吉利方面发布内部目标,计划今年下半年单月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达到30%。帝豪L不仅停产了燃油版本全面推广混动,终端的优惠幅度也扩大了5000元;

五菱星辰将混动车型的价格压到了10万元以下,“基本压着BOM成本“;

即使是比亚迪,随着产能增长,秦DM-i车型终端不仅有了现车,还有了几千元的优惠。

“只要阶段性利润不转型就是等死,主动转型(面临巨额亏损)又像是找死。”面对进退维谷的局面,大部分的自主品牌也依然站在了变革的一边。

甚至不只是自主品牌。

面对自主品牌混动车型的冲击,“接下来丰田可能要出大招了,它会把卡罗拉的价格拉到8、9万,把HEV车型降到现在燃油车的价格,就算赔钱也要保量”,有知情人士透露。

到那时,要利润还是要销量,恐怕将是所有品牌新能源转型首先要作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