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能到底是可再生还是不可再生能源
地热能是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具有自我恢复原有特性,并可持续利用的一次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氢能、风能、波浪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地热能也可算作可再生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泛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资源,叫“非可再生能源”.如煤和石油都是古生物的遗体被掩压在地下深层中,经过漫长的演化而形成的(故也称为“化石燃料”),一旦被燃烧耗用后,不可能在数百年乃至数万年内再生,因而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除此之外,不可再生能源还有,煤、石油、天然气、核能、油页岩。
拓展资料:
地热能(Geothermal Energy)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地球内部的温度高达摄氏7000度,而在80至100公里的深度处,温度会降至摄氏650度至1200度。透过地下水的流动和熔岩涌至离地面1至5公里的地壳,热力得以被转送至较接近地面的地方。高温的熔岩将附近的地下水加热,这些加热了的水最终会渗出地面。运用地热能最简单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这些热源,并抽取其能量。
地热能是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利用、循环再生的一种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潮汐能、地热能等。
地热能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地球内部的温度高达7000℃,而在80至100公英里的深度处,温度会降至650至1200℃。
透过地下水的流动和熔岩涌至离地面1至5公里的地壳,热力得以被转送至较接近地面的地方。高温的熔岩将附近的地下水加热,这些加热了的水最终会渗出地面。
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热能。它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地下水的深处循环和来自极深处的岩浆侵入到地壳后,把热量从地下深处带至近表层。在有些地方,热能随自然涌出的热蒸汽和水而到达地面,自史前起它们就已被用于洗浴和蒸煮。通过钻井,这些热能可以从地下的储层引入水池。 房间、温室和发电站。这种热能的储量相当大。据估计,每年从地球内部传到地面的热能相当于100PW•h。不过,地热能的分布相对来说比较分散,开发难度大。实际上,如果不是地球本身把地热能集中在某些地区(一般来说是那些与地壳构造板块的界面有关的地区),用目前的技术水平是无法将地热能作为一种热源和发电能源来使用的。
严格地说,地热能不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而是一种像石油一样,可开采的能源,最终的可回采量将依赖于所采用的技术。将水(传热介质)重新注回到含水层中可以提高再生的性能,因为这使含水层不枯竭。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明确的结论,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地热点可采用某种方式进行开发,让提取的热量等于自 然不断补充的热量。实事求是地讲,任何情况下,即使从技术上来说地热能不是可再生能源,但全球地热资源潜量十分巨大,因此问题不在于资源规模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有适合的技术将这些资源经济开发出来。
地热能是指贮存在地球内部的热能。其储量比目前人们所利用的总量多很多倍,而且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该区域也是火山和地震多发区。如果热量提取的速度不超过补充的速度, 那么地热能便是可再生的。高压的过热水或蒸汽的用途最大,但它们主要存在于干热岩层中,可以通过钻井将它们引出。
地热能在世界很多地区应用相当广泛。老的技术现在依然富有生命力,新技术业已成熟,并且在不断地完善。在能源的开发和技术转让方面,未来的发展潜力相当大。地热能是天生就储存在地下的,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既可作为基本负荷能使用,也可根据需要提供使用。
地热能的利用自古时候起人们就已将低温地热资源用于浴池和空间供热, 近来还应用于温室、热力泵和某些热处理过程的供热。在商业应用方面,利用干燥的过热蒸汽和高温水发电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利用中等温度(100℃)水通过双流体循环发电设备发电,在过去的10年中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该技术现在已经成熟。地热热泵技术后来也取得了明显进展。由于这些技术的进展,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较快的发展,也使许多国家的经济上可供利用的资源的潜力明显增加。从长远观点来看,研究从干燥的岩石中和从地热增压资源及岩浆资源中提取有用能的有效方法,可进一步增加地热能的应用潜力。 地热能的勘探和提取技术依赖于石油工业的经验,但为了适应地热资源的特殊性(例如资源的高温环境和高盐度)要求,这些经验和技术必须进行改进。地热资源的勘探和提取费用在总的能源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成熟技术通过联合国有关部门 (联合国培训研究所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艰苦努力,已成功地推广到发展中国家。
b、太阳能与地热能都是可再生能源,不符合题意;
c、石油与天然气都是不可再生能源,符合题意;
d、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水能是可再生能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C、石油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符合题意;
D、地热能是地壳内的放射性物质的衰变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属于可再生能源,不合题意.
故选C.
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
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煤,石油,天然气 。
这是当前人类的分法,
导语:到了冬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会施展出各路本领来抵御严寒,暖气,地暖,电热器等层出不穷。地暖相对于传统的取暖方式来说,不仅受热更加均匀,而且对于热能的利用率更高所以地暖广受大家欢迎。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地方,地暖的铺制,比较费时,所以就发明了电地暖,电地暖相比于地暖来说更加的方便快捷。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什么是电地暖以及电地暖的优缺点。
什么叫电地暖
电地暖是地板辐射采暖的简称,英文为Radiant Floor Heating,是以整个地面为散热器,通过地板辐射层中的热媒,均匀加热整个地面,利用地面自身的蓄热和热量向上辐射的规律由下至上进行传导,来达到取暖的目的。电地暖因其不同的特性分为几类:发热电缆、电热膜地暖、碳纤维地暖、碳晶地暖、电热板、自发热地板等。
电地暖由发热电缆、温控器,地面辅材等构成,该取暖方式广泛用于高档别墅,以电为能源,由电能直接转换成热能,热效率基本为100%,以辐射方式传递热量,具有舒适,节能,安全环保等特点。
电地暖采用的发热电缆是一种效果比较好的节能的末端。同时电能又是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太阳能、风能、核能、水利等能源进行发电。一般白天是用电高峰,而多数家庭主要是用于夜间取暖 ,这样可以采用一种控制装置来平衡峰谷,达到更加节能的效果。第二,电能又是一种清洁能源,使用电能,可以减少空气当中的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排放,现今国家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政策,都大力提倡电采暖方式。
电地暖的优点
1、电地暖建设不占地
从根本上解决了锅炉房的占地、燃煤堆灰及管网建设,而且可将建锅炉房的占地规划成商品房,又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
2、电地暖使用更环保
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小区内没有了煤灰,烟尘,燃烧废气,天更蓝,草更绿,更不会有分户燃气取暖造成的低空排放及回流污染。
3、电地暖缴费更方便
从根本上解决了物业部门最头痛的取暖费收缴难的问题,居民以购电的方式上缴费,管理更方便。
4、电地暖维修更省力
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水暖带来的跑、冒、滴、漏、暖气片冻裂,以及传统存在的水平垂直失调等问题,无须专门设立维修机构,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5、电地暖寿命更长久
从根本上解决了锅炉房大、中、孝维修保养以及第二次投入,而发热电缆的寿命与建筑物同寿。
6、电地暖施工更简单
发热电缆系统施工简单,与土建不交叉,该系统可与装修同步进行。
7、电地暖投入更灵活
可分期投入资金,不必像建锅炉房一样一次性投入过多,减少资金占压。
8、电地暖生活更现代
创造现代家居,体现现代生活,满足个性需求,多卖房,快卖房,收益多多。
电地暖的缺点
1、大户型存在用电增容的问题
电采暖是按照平方计算功率的,采暖面积越大,其使用功率越大,家庭用电负荷越大。对于一些大户型来说,尤其是采暖面积超过100平米的户型,在加上客户家中的其他电器,可能要考虑增容的问题,一般老的小区这一问题比较突出。这一问题是制约电采暖的主要的问题。
2、电地暖初次造价较高
目前的情况下,在采暖面积较大的情况下,电采暖的初次造价比水地暖和散热器的造价高,但整体算下还是发热电缆的投入较少,看你怎么看待了。
3、电地暖维修麻烦
电地暖同水地暖一样,是属于隐蔽的工程,一旦出现问题,维修比较麻烦。所以一般电地暖安装时在整个安装中多个环节需要测试验收。
4、电地暖市场混乱
目前发热电缆电地暖比较混乱,不利于用户的选择和市场的正常发展。
5、不提供生活用水
造价高,不能提供生活用水。
结束语:通过小编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什么是电地暖以及电地暖的优缺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电地暖是我们现在经常见到的一种电力取暖设备,不仅可以有效的起到取暖的作用,而且操作比较方便,移动也比较便捷。小编推荐大家选择一些大品牌的电地暖,因为大品牌的电地暖无论从质量还是售后服务来讲,都是比较可靠的。希望通过小编上面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了解到什么电地暖以及电地暖的优缺点!
地热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长寿命放射性元素(主要是铀238 、铀235 、钍232 和钾40等)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热在地球上有不同的呈现形式。按照其储存形式,地热资源可分为蒸汽型、热水型、地压型、干热岩型和熔岩型5大类。
在离地球表面5000米深,15℃以上的岩石和液体的总含热量,据推算约为14.5×1025焦耳(J),约相当于4948万亿吨(t)标准煤的热量。地热资源按温度的高低划分为高中低三种类型。中国一般把高于150℃的称为高温地热,主要用于发电。低于此温度的叫中低温地热,通常直接用于采暖、工农业加温、水产养殖及医疗和洗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