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海里究竟藏了多少中国的煤炭
日本没有在海里藏中国的煤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以及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中国出口给日本的煤炭在最高的年份也只占日本总进口量的19%,平均来看约占9~10%。日本的煤炭50%以上进口自澳大利亚,此外美国、加拿大、印尼都是日本的主要进口国;
日本在2002年关闭了最后一座煤矿,但在此之前,日本都是自产煤矿的;
日本关闭煤矿的原因,是由于本土开采煤矿的成本(包括经营成本、环境成本)远高于进口成本,而并非“保留本国资源”;
现在的技术无法保证将煤炭藏于水中,又可以长期的保证不会渗漏;
即使科技发展到能将煤矿资源长期藏于水中,但是放着大量的资源不用,却还要花费天价费用去维护,不是了解经济运作的人会做的事情。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经济来往增多,中国的优质煤炭就出口日本,日本就填到海里了。储备。在当时换回来一定的外汇,推动力我国经济发展。但现在似乎很少了,虽然好像还有煤炭出口日本的。不过,更多的是焦炭。现在看已经很不合理了。不可再生,国内需求量大,供应紧张。
大同是我国著名的煤都,生产优质烟煤。新开发的平朔露天煤矿产量也非常之大。大同烟煤历来有出口日本的贸易,又有大秦铁路直通秦皇岛港。海运到日本非常方便。我国南方发电用煤也是通过秦皇岛港海运过去的(铁路运输能力有限)。
日本的资源是他们自己攒下来的,他们用一半留一半。
石油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血液,只有石油流通顺畅,国家才能充分运转。从一个国家的石油储量,我们可以看到该国的发展方向。说到石油储备,我们不得不提到日本。作为东方的小岛国,日本的石油资源可以说是极为稀缺。为什么石油储量可居世界第一?您必须知道,日本有数十口油井,但是它们很小。这些油井中的大多数已被耗尽。现在只有五口油井,分别是:北海道255号,新泻县174号,长冈,尤里阿卡县117号,岩峰冲新泻县113,新泻东新泻县81。这些油井的年总产量油井只有一百万吨。与中国大庆油田的年产量5000万吨相比,这是一个小巫。
日本人很聪明,他们知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石油是捍卫国家的武器,也是强大的后盾。作为日本,油田的数量很少,储量也很小。那是他们的命脉,他们不敢走动!因此,日本的石油消费只能从国外购买,所购买的石油也要保留一点作为储备。一旦发生战争爆发,一旦海上生命线被切断,日本将陷入巨大的危机。根据对日本石油储量的保守估计,战略石油储量总计5.3亿桶,其中还不包括私人石油储量,这可以使日本至少提供160天的石油消耗量,远高于日本的任何国家居世界第一。
此外,日本仍然极度缺乏煤炭资源。就煤炭资源储量而言,它已经积累了数十年。日本的煤炭储量位于浅大陆架。据保守估计,日本储存在浅大陆架上的煤炭相当于一个大型煤矿。值得提醒的是,日本将存储所购买能源的一半,基本上使用一半。无论是煤矿资源储备还是巨大的石油储备,日本的危机感仍然值得学习。
日本的矿产资源少,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地质构造运动激烈且断层多,地面将近2/3为新生界及新期火成岩之喷出岩,导致矿床小、矿层薄、矿石杂质含量高。
从矿产资源的品种上看,日本并不是矿产资源贫乏的国家,日本具有世界上绝大多数矿产资源,但矿床太小,品位低,杂质含量高,大多属于“鸡窝矿”,很少有具备开采价值的大矿、好矿,包括煤炭、黑色和有色金属等矿产。
在日本的矿藏中,煤、石灰石、硫磺以及铜、铋等的蕴藏量相对较大。煤主要分布在北海道和九州。日本煤炭蕴藏量约为86亿吨,但已探明的可开采储量仅为10亿吨,这当中有2/3靠近海域,水份和瓦斯含量高,开采费用高。在金属矿中,铜的蕴藏量和开采量都居前列。铜矿区达2000余个,以本州岛为主要产地。
日本往海里填煤炭是在进行资源储备,担心以后的什么时候出现资源短缺。
如果你去过日本,你会发现日本许多沿海地区都有浮标。这个地区的水下是日本人用混凝土箱密封的煤。他们为什么把煤沉到水里?他们疯了吗?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这种客观的自然状态在日本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感。日本港口每天进出大量船只,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山西和东北地区的优质煤炭。
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没有进口我们的煤。取而代之的是,他们用巨大的混凝土盒子将煤炭密封起来,并储存在海里。据统计,他们这些年储存的煤炭相当于一个中型煤田。这不是最令人震惊的。日本几乎没有煤田。他们买了煤,慢慢地储存起来,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都知道,日本的森林覆盖率是世界上最高的中国的几倍。此外,与煤不同,木材没有用完。它可以再生、切割和再植。几年后,它又变成了木头。
但日本人不这么认为。他们严禁伐木。很多木材是从中国进口的。北海道札幌港的许多船只来自大连,装载着来自中国东北的原木。站在札幌的制高点上,我们可以看到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甚至在卸货的港口岸边。那些比原木还粗的树仍然完好无损地矗立着。一辆木材车经过一排排茂密的树木,被运到他们的城市。
日本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担心,如果有一天资源短缺,储存的能源将成为他们的救命稻草。日本人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确实值得我们一些国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