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太阳能光伏 > 正文

湖北随州100千瓦光伏发电多少

强健的牛排
敏感的吐司
2022-12-31 11:55:29

湖北随州100千瓦光伏发电多少

最佳答案
合适的蜡烛
受伤的香氛
2025-08-17 14:47:24

300度电。

华东地区,平均一年每天的发电量大约是3度电/kW,所以100kW的日平均发电量约为300kWh,也就是300度左右。但是具体的会根据气象条件等有所差异。

最新回答
彩色的电脑
无辜的黑米
2025-08-17 14:47:24

晶星光伏质量很好。

1、湖北晶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具备生产能力:多晶硅1500吨-年,多晶铸锭1000吨-年,硅片5000万片-年,晶体硅光伏组件1GW-年,产业规模居省内领先水平,处于全国上游地位。

2、公司是集电子半导体材料、光伏产业多晶硅、铸锭、切片、太阳能组件、光伏发电系统集成生产、加工、制造、安装、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底公司总资产25亿元。

3、湖北晶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1月,位于湖北省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公司注册资金6.5亿元。

难过的冰棍
害怕的秀发
2025-08-17 14:47:24
随州在2012年以前非常缺水电。

1、随州,无油、无煤,缺气、少电,是湖北省唯一没有大型电源点的地级市,一直依靠襄阳、孝感电网通过长距离220千伏线路供电。

2、2012年,随县开建二妹山风电场,随州新能源发电起步。华润、华能、中广核等能源巨头来随争风。

3、2014年,湖北最大的光伏发电站——淅河马鞍山100兆瓦地面光伏发电站开工。

4、随州新能源发电风光并进。截至目前,随州新能源总装机107.84万千瓦,居全省第一,其中风电57.01万千瓦,光伏发电50.83万千瓦。

干净的雪糕
现代的导师
2025-08-17 14:47:24
光伏扶贫项目补贴情况及结算方式:

1.已纳入国家扶贫补贴目录的扶贫光伏发电项目按国家政策执行;补贴费用为供电企业垫付

2.未纳入国家扶贫补贴目录的居民扶贫光伏发电项目按普通光伏电价补贴标准并按并网投运时间执行相应的补贴标准,补贴由供电企业先行垫付(可输入“光伏发电项目补贴标准”查询各并网时段的普通光伏电价补贴标准);

3.未纳入国家扶贫补贴目录的非居民扶贫光伏发电项目补贴费用待纳入国家补贴目录并收到国家补贴资金后再转付,供电企业不垫付。

注:未纳入国家扶贫补贴目录的居民扶贫光伏发电项目,以并网时间按普通光伏项目对应标准支付上网电费和补贴费用,待项目纳入国家扶贫补贴目录后,供电企业会按照程序及政策文件要求,对扶贫补贴目录的居民扶贫光伏发电项目按普通光伏项目管理至今的发电量及度电补贴差额(即光伏扶贫补贴与光伏普通补贴差额部分)给予补助。

希望我们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轻松的鞋子
合适的裙子
2025-08-17 14:47:24
摘要光伏发电额定功率是1千瓦,光伏发电与阳光照射强度有关,假如光照强度正常,一天若光照时间为10小时,则一天能发电能量=1000瓦×10小时=10000瓦时=10度电。即光伏发电1千瓦一天能发10度电。具体应根据日照强度和时间而定。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10F.context('wywContentAnswerPayChatList-3824541619', [{"content":null,"ctype":1,"type":1},{"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1},{"content":null,"ctype":1,"type":2},{"content":null,"ctype":1,"type":1},{"content":null,"ctype":1,"type":2}])光伏发电一千瓦一天能发多少度电?光伏发电额定功率是1千瓦,光伏发电与阳光照射强度有关,假如光照强度正常,一天若光照时间为10小时,则一天能发电能量=1000瓦×10小时=10000瓦时=10度电。即光伏发电1千瓦一天能发10度电。具体应根据日照强度和时间而定。哦,谢谢!好的哦!给个赞哦给了赞!谢谢啦❤️

知性的镜子
现代的心情
2025-08-17 14:47:24

塔克拉玛干沙漠光照条件那么好,有没有可能变成我国的光伏能源基地呢?有可能!

塔克拉玛干沙漠拥有良好的光照条件,如果未来远距离输电技术更加成熟,那么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如果善加利用,只需要大概占个5%左右比较适合光伏的面积去建设,那么塔克拉玛干沙漠基本上就有可能成为我国最大的光伏能源基地了。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我国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也是世界第二流动沙漠,整个沙漠面积达到了33万平方公里,这个可是一个巨大的面积。要知道,全球第四大经济强国德国的面积为35.76万平方公里,而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日本大概为37.8万平方公里,这就意味着仅仅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基本上就接近了日本和德国的国土面积了。

而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属于流沙沙漠,那么其中不见得都适合建设光伏基地,那么如果有5%左右的面积可以建设光伏产业,那么基本上就可以成为我国最大的光伏能源基地了。

一般来说,现在根据我国光伏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来说,一般一平米光伏板发电量可以达到200瓦,那么10000平米相当于2000KW,1平方公里相当于20万千万装机容量。那么这样来说,如果塔克拉玛干沙漠5%的面积,就相当于是1.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那么就可以安装33亿千万太阳能装机总量的规模了。

而2022年上半年,我国电力装机总规模大概为24.4亿千瓦,其中新型电力装机总量为11.3453亿千瓦,占到整个装机规模的46.5%。在新型电力装机中,光伏累计装机3.367亿千瓦,大概占到13.8%,风电累计装机3.42亿千瓦,水电累计装机3.9999亿千瓦,核电累计装机0.5553亿千瓦。

从上述可以知道,如果塔克拉玛干沙漠中5%的面积铺上太阳能发电装置,那么就可以达到33亿装机总量了,这个已经比我国现有的24.4亿千万要高不少了,到那个时候,当然可以成为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基地了。

而且对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来说,如果架空铺设太阳能发电装置以后,那么光伏板子的下面,就没有太多的光照了,这样就可以种植一些植物等等,甚至还可以种植庄稼,而时间长了,那么沙漠也就可能变成绿洲了,不仅可以采用光伏发电,而且光伏电站也可以种植庄稼,这样一来,显然沙漠的生态环境可能比现在也要更好一些了。

但是沙漠发展太阳能发电业务,也要考虑输电和储能的问题,太阳能发电装置白天发电量巨大,但是到了晚上没有了太阳,就不能发电,这样一来,太阳能发电装置如何能够24小时为电网输电就是未来需要考虑的问题了。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用到储能装置,或者是熔盐储能,或者是电池储能,或者是其他更低成本的储能方式,而只要储能能够以比较低的成本解决,那么太阳能发电必将会发展的更好和更快。

综上所述,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可能成为我国重要的光伏发电基地的,如果计算一下,只要5%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铺上太阳能发电装置,那么基本上就比我国现有全国电力装机容量24.4亿千万要高的多了。而且发展太阳能电站,不仅可以发展经济,而且还可以种植庄稼,可以很好的改善和绿化沙漠环境,可以说也是一举多得的事情了。

个性的宝马
体贴的小鸭子
2025-08-17 14:47:24

▲ 光与热,点亮了敦煌。摄影/徐海洋

风沙 萧素 ,却沉淀了绿洲的生机

沙地干燥,却滋养了瓜果的水灵

飞沙轻盈,却塑造了 历史 的厚重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敦煌的气质,那一定是 “极致” :极致的山水、极致的气候、极致的位置,造就了极致的人文风物。

▲ 敦煌鸣沙山下的驼队,是中国人对丝路的想象之一。图/视觉中国

如果祁连山是大西北沙海戈壁之中的 “生命之源” ,那由祁连山、天山等诸多山脉滋养出的一片片绿洲,就是沙海里的码头;如果说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 “黄金航道” , 敦煌,就是河西走廊最 西段 的中国门户。 向西望去,她连接起边疆与世界,因为丝路,她的底蕴,远不止莫高窟。

从“沙州”到敦煌绿洲,极致的生命奇迹

两千多年了,敦煌仍然在时间长河中矗立。

在敦煌四周,罗布泊已成旷野,古楼兰化作遗迹。无论是西出敦煌的玉门关还是悬泉置、汉长城,皆成古迹 ,那一望无垠的戈壁浅滩,黄沙莽莽,仿佛随时都能把敦煌这个“海市蜃楼”吞没。

▲ 罗布泊无人区戈壁滩风貌。摄影/XXN摄影 图/图虫创意

事实上,敦煌的另一名称,就是 沙州 。

这一名称,与有着五彩沙的 鸣沙山 脱不开干系:前凉张骏曾改敦煌郡为沙州,北周保定三年改敦煌县为鸣沙县,郦道元《水经注》云: “(敦煌城)南七里有鸣沙山,故亦曰沙州也。” 敦煌西有沙漠,北有戈壁,南有远望黄色的鸣沙山,东有雨后蓝紫色的三危山……

沙包围了敦煌,但也塑造了最初的敦煌。

▲ 沙漠绿洲,党河流经敦煌市内。摄影/徐海洋

沙,可称是敦煌时间沉积的主角 ,也是地质变迁的记录仪:青藏高原阻挡住来自西南的湿润空气,西北大地的山岩裸露于地表。曾经的湖泊逐渐干涸,来自蒙古高原的强风则自北向南长驱直入,河湖的遗迹形成极致的雅丹地貌。一排排风蚀垄脊如同沙海里搁浅的鲸群,成为岁月的纪念碑。

▲ 雅丹地貌。“雅丹”在维吾尔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丘”,在干旱区中多见。摄影/徐海洋

与此同时,风吹不走的砾石堆积成戈壁;搬了个家的沙,则变成虎视眈眈的库木塔格沙漠;粒度更细的黄土随风远行,远者经由盛行西风带的长期作用下,成为孕育华夏民族的 黄土高原 的一分子,有些则累积在 祁连山脉与沙漠交界地带 ,等待着发光发热的一刻。

▲ 大泉河,莫高窟的“母亲河”。摄影/徐海洋

敦煌南侧的祁连山脉截住太平洋来的暖湿气流,为敦煌乃至丝绸之路黄金一段—— 河西走廊 带来生机。这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降水丰富,还发育有3300多条冰川,诸多河流开枝散叶,伸入由沙漠和戈壁组成的海洋。

自西汉起就设立的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河西四郡” ,便是建立在因祁连山的冰川融水和降水形成的绿洲之上,成为华夏文明向西伸张的臂膀。

▲ 甘肃酒泉,祁连山。 图/视觉中国

这其中,敦煌的母亲河—— 党河 ,虽然不是祁连山水系中径流量最大的,却胜在年复一年的稳定。当它自山谷冰川奔流而下,进入低洼开阔的敦煌盆地时,流速骤然减缓,就形成了大面积的冲洪积扇。在这片扇叶的边缘,水土丰茂,万物生长,沙漠中的翡翠—— 敦煌绿洲 ,形成了。

▲ 敦煌,党河峡谷。摄影/吴健

在敦煌,水喜欢与大地“捉迷藏”。这里风与水变幻多态,土地疏松,地表的河流很容易下渗,变为地下水。但在地下一定深度,便会遇到“隔水膜”,一层致密的泥质岩层,地下水就会在这之上流动,直到党河边缘地势低洼又疏松的地方,便会化身活泼的泉水,比如,那座千年以来“沙泉共生”的 月牙泉 。

▲ 鸣沙山,雪后的月牙泉。摄影/武帆

水,同样是莫高窟的“生命之源”。窟前流经的 大泉河 (宕泉河),发源于祁连山脉西段野马山,是疏勒河的支流,一千六百多年以来,为莫高窟提供天然的泥塑黏土,成为窟顶防沙林带的水源,也滋养了一代代莫高窟的建设者与保护者们。

▲ 疏勒河,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第二大河,敦煌“母亲河”党河即其主要支流。摄影/徐海洋

如果没有 山谷环抱的地势 和 源于祁连山水系的滋养 ,恐怕作为丝绸之路咽喉的敦煌即使身处交通要道,也难以发展成一个殷富之地,无法进展为一个文化、宗教、经济、军事的中心,而那些灿烂的 历史 文明之宝、甚至月牙泉的美或许也并不会惊鸿出世、留存至今。

风行水上,聚沙成洲,敦煌,可称是人类文明开拓与坚守的一隅缩影, 如此极致的敦煌,自能诞生极致的风物。

“风与光”:造就敦煌 “风物实验室”

公元前139年,张骞凿空西域,带来了敦煌这个名字,更为深远的影响,则是改变了中国人的饭桌。 从被汉武帝痴迷的葡萄,到当今最能代表中国的水果——西瓜 ,都或早或迟经由丝路,路过敦煌,并成为了她生命力的一部分。

▲ 葡萄种植基地。摄影/徐海洋

被沙漠戈壁包围的敦煌绿洲,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2.2毫米, 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 。但也正是这种特殊气候,让敦煌成为了培养极致风物的“实验室”。

比如说铭刻在人类基因里的—— 甜 。

在敦煌,获得甜是一件最为简单不过的事情,毕竟这里在自然条件上是一个非常“风光”的地方。

▲ 风与光,在敦煌都物尽其用,图为风力发电机与光电板的“合影”。摄影/朱华

甘肃北部与新疆相接,都有大片的戈壁,也都有丰厚的风力资源。从敦煌去嘉峪关的路边,就能看到大片的 风车群 立在远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敦煌大面积的、百万千瓦级的光电博览园中,一眼望不到边的每一块 光电板 ,都在尽力利用着富足的光与热。

▲ 光伏发电。摄影/徐海洋

光热点亮了敦煌这座绿洲小城。更带来了在绿洲里流淌的甜蜜。 敦煌的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大,加之疏松通气、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如同新疆一般,成为了瓜果的乐园。

▲ 李广杏,相传为李广西征时,杏仙为解将士干渴而使此地长出的果子。摄影/乔兆福

李广杏这种果中“飞将军” ,便可见敦煌风物的 历史 悠远,如今最令敦煌人更骄傲的水果,还是葡萄。今天在敦煌,有六成的耕地种着葡萄,主产的无核白和红地球,或皮薄无核,黄绿可人;或果实浑圆,脆甜适口。人们皆知吐鲁番有个葡萄沟,却不一定知道敦煌阳关镇,是 “中国第二葡萄沟” 。

▲ 敦煌的葡萄有多美?制图/刘震宇

有了丰收,敦煌人进而借助干旱的气候,为风物赋予时间。 葡萄干、杏干、桃干 ,每一口地上长出的 “甜破嘴”,都如同被蜜蜂“蜇”了一般甜。特别是杏干用小火几次煮制后过滤,就能做成橙红透亮的 杏皮水 ,别有一种酸甜的西域风味。

▲ 敦煌夜市上的果干。摄影/刘运泽

来自丝路游商和四方民族的技术亦为此助力,又进而由敦煌人的双手流传,无论来自中原的醪糟米酒,还是源自西域高昌等地的熬制蒲桃酒(葡萄酒),亦或青藏高原上吐蕃时期的青稞酒技法……在敦煌人的“实验室”里, 来者不拒 。

▲ 敦煌,一个吃瓜的好地方。制图/刘震宇

时至今日,丝路的故事依然在敦煌生机勃勃: 夏季去敦煌必吃的各种瓜,堪称是一条丝路联通世界的缩影 :西瓜演绎了非洲“东游记”;来自新疆的哈密瓜早在东汉永平年间就是“敦煌献异瓜种”;白兰瓜自美国渡太平洋而来,从移民城市兰州北上扎根。就在2020年7月10日, 4.6吨的敦煌甜瓜顺利出口柬埔寨,实现了首次出口,也不负曾经的贡品之名。

敦煌的面,舌尖上的“丝绸之路”

但在敦煌成为日常印记的,还有一种比丝绸之路这个词更源远流长的事物,那就是—— 面 。

在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4000年前 世界上最早由小米和高粱做成的面条 ,2500年前的 小麦面条 则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出土,面这种古老风物从西北出发,进入 河西走廊在祁连山母亲庇佑下的绿洲沃土 ,跨过陇东与秦岭,进入八百里关中平原,并在中原大地上天女散花。

▲ 敦煌夜市,工艺品小吃一条街。摄影/余生吉

自从石磨在汉朝时被发明。小麦的坚硬就变成了面的延展可塑,仿佛丝绸之路一般柔软多姿,令人遐想,更是成为接连世界与中国的某种网络。从日式拉面到西西里岛的意面, 面 成为了一座历久弥新的“欧亚大陆桥”。

▲ 敦煌黄面制作。 摄影/余生吉

而 历史 里的那个敦煌,就堪称是一座古今中西 “面食博物馆”。

如果古人能从莫高窟的壁画和敦煌文书里跳将出来,来到今天的敦煌,大概会迅速适应口味—— 饼、馄饨、凉面、撒子 ……仿佛千年以降的时间,在这里变得不徐不疾。

▲ 敦煌壁画里的面食非常多元。 制图/大仙工作室

这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明星 “胡饼” ,油揉进面,上炉烤制,松软可口,是敦煌人最普遍的主食,“胡”这个字,标明它是自西而来的旅客,但它更为人所知的终点,却在白居易的诗歌里:“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 沙葱牛肉饼。摄影/胡慧君

今天的敦煌人仍然喜欢吃面,相比于那碗令游客津津乐道的 驴肉黄面 ,他们更喜欢吃看起来很西北的 “干粮” ,一如 历史 上主要的敦煌面食——“饼”。干粮好像是大型的饼干,又好像是加硬版的面包,但一口咬下去,在嘴里细嚼,马上就会沉浸在一份麦香中。干粮还有加糖的、加辣的、豆沙的、胡椒的,和最不容错过的沙枣口味……不过哪种奇怪的调味,在包容的敦煌,似乎都不足为奇。

▲ 驴肉黄面,硬度和嚼头是关键。 摄影/花啾

| 风吹面低见牛羊:敦煌的“双面”故事 |

面是农耕文明的象征,牛羊等肉食是游牧民族的骄傲。而这两种风物在敦煌同样重要。一如敦煌在丝绸之路咽喉上的两种面孔: 对于内地,敦煌就像西域;对于新疆乃至广义的西域,敦煌又像中原。

▲ 羊生长的基地——南泉湿地。 摄影/徐海洋

羊肉粉汤 ,开启敦煌人的美好一天。一大碗醇香透亮的羊肉汤里,有鲜嫩的羊肉片、白而透亮的粉条和萝卜,汤面上飘着翠绿的葱花香菜,闻着就让人垂涎欲滴。除了羊肉汤还有羊杂汤。如果羊肉、羊杂都不能满足,还有羊肉合汁,羊肉粉汤有的它全有,再配上丸子、夹沙、木耳、炸豆腐条,绝对的羊肉粉汤plus。而不论哪一碗羊肉美味,总是少不了那个 烙得焦黄的饼。

▲ 羊肉粉汤。 摄影/花啾

一碗作为正餐的敦煌焖饼,就带了三分新疆味 ,又加入了 “空中乱撒,恰似雨点一般”的馎饦(bótuō)牌古代元素:羊肉、鸡肉、牛肉、驴肉,混入各式香料调味炖煮,再在上面放上擀薄的大片“面饼”,淋上汤汁,盖上锅盖继续焖煮。最终肉质软烂入味,而面饼饱吸肉香和滋味,顿时有副喧宾夺主的架势。

▲ 鸡肉焖饼,样子是不是有一点像大盘鸡?供图/敦煌宾馆

在丝绸之路起点长安风行的臊子面;可溯源自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馃子”;春季万物生发时的一碟榆钱饭;夏季烈日灼烤的“救星”浆水面,它们都活跃在敦煌人的饭桌上。就像丝路远不止是一张线路明确,方向恒定的地图, 在敦煌这个路口,它拥有着无限种可能。

敦煌风物,为何如此极致?

敦煌的风物,诞生于极致,又在寻常中令人可亲。 那它们到底是什么味儿呢?

也许 敦煌的 “形象代言人”飞天 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她/他在来到敦煌之前,经历的是一趟世界奇妙之旅:曾为古印度神话的天人天女,在佛前“天女撒花”,藉由中亚的犍陀罗文化与希腊罗马远望,在丝路上与中原飞仙同游,最终在盛唐画师“吴带当风”的妙笔里,成为沉凝世间的 绝世宝藏,中国符号。

▲ 飞天舞韵。 摄影/唐华

没错,敦煌的风物,有的就是一种从古到今似乎都没变的—— 让各地区、各民族、各文化都在此相会的连通感。 敦煌并没有“摩登”都市的气质,再多的书卷文章也不会把她染得有字字珠玑的气韵,她更像是时间在沙海中沉积的一座灯塔,守望着中国门户,又因一条丝路,联结起天南地北的人事风物:

▲ 敦煌夜市。 摄影/徐海洋

城市边缘如同极光一般起伏的沙脊;路边排排齐整的白杨与戈壁滩的小植物;探出大眼脑袋的骆驼棚;地平线上如红玉般的日落;汇聚五湖四海来客的沙洲夜市……这里所令人着迷的,远不止“大”敦煌的苍凉浩渺。

虽为方寸绿洲地

不阻风物万里游

▲ 龙头琴,最早起源于西藏,如今也成为敦煌风物的一部分。 摄影/雄兵

文丨两仪生四喵 苹果

编辑 | 苹果

图片编辑丨陶子

地图编辑 | Paprika

制图 | 孙大仙工作室、刘震宇

版式设计 | 杨柳青

审稿专家

敦煌研究院 杨秀清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 文化学院 沙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