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17项目标
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
1990年以来,极端贫困率下降了一半。成绩虽然显著,但在发展中地区有五分之一的人仍旧生活在每天1.25美元贫困线以下,千百万人每日收入勉强高于这个水平,还有许多人有返贫的风险。
贫困不仅是缺乏收入和资源导致难以维持生计,还表现为饥饿和营养不良、无法充分获得教育和其他基本公共服务、受社会歧视和排斥以及无法参与决策。经济增长必须具有包容性,才能提供可持续的就业并促进公平。
人类在彻底消除贫困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
·有12亿人仍处于极端贫困状态
·在发展中地区有五分之一的人仍旧生活在每天1.25美元以下
·每日生活标准在1.25美元以下的人绝大多数生活在两个地区:东南亚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高贫困率常见于脆弱和受冲突影响的小国
·世界上五岁以下的儿童中,有四分之一的身高低于其年龄段的正常值
·2013年,每天有3200名儿童由于战乱要逃离家园寻求庇护 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
现在是重新思考我们如何种植、共享和消费粮食的时候了。如果方法得当,农业、林业和渔业可以为所有人提供营养的食物,并创造体面收入,同时支持以人为本的农村发展和环境保护。目前,土壤、淡水、海洋、森林和生物多样性正在迅速退化。气候变化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增加干旱和洪水一类的灾害风险。许多农村妇女和男人单靠自己的土地已经入不敷出,迫使他们迁移到城市寻找机会。
如果要为今天9.25亿饥饿人口和预计到2050年新增加的20亿人口提供营养,全球粮食和农业系统必须作出深刻的改变。粮食和农业部门提供了发展中的关键解决方案,这也是消除饥饿和贫困的重点。
全球饥饿人口现状:
·世界上有8.05亿人,即地球人口的九分之一食不果腹,无法享受健康、活跃的生活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饥饿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那里有13.5%的人营养不足
·亚洲是饥饿人口最多的大洲,占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二。近年来南亚所占比重已经下降,但西亚的比重略有上升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饥饿现象(占人口比重)最普遍的地区,有四分之一的人营养不足
·营养不良导致的死亡占五岁以下儿童死亡总数的近一半(45%),达每年310万人
·世界上有四分之一的儿童发育不良。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可升至三分之一
·在发展中世界,有6600万的小学学龄儿童饿着肚子去上学,仅非洲就有2300万
食品安全现状:
·农业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雇主,为目前全球40%的人口提供生计。农业是农村贫困家庭的收入和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
· 全球约有5亿个小农场,大部分实行旱作,提供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食品消费的80%。投资于小农妇女和男人是增加对最贫穷国家粮食安全和营养,以及为本地和全球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途径。
· 自1990年以来,约75%的农作物多样性已从农田里消失。更好地利用农作物多样性可以促进更多的营养膳食,增强农业社区的生计和更有抗灾能力及可持续的农业系统。
·全球有13亿人没有电用,他们大部分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能源贫困在许多地区是对减少饥饿和确保世界可以生产足够的粮食来满足未来需求的根本性障碍。 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
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所有人的福祉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各国在增加预期寿命和减少导致母婴死亡的常见病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在加强提供清洁用水和卫生设施、消除疟疾、肺结核、骨髓灰质炎和艾滋病毒/艾滋病的传播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但是,还需要加倍努力,以根除一系列疾病,解决多种顽固和新出现的健康问题。
儿童健康现状:
·虽然人口增长了,但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1270万下降到2013年的630万,每天儿童死亡人数减少了17000
·2000年以来,麻疹疫苗已经挽救了1400多万人的生命
·尽管全球在降低儿童死亡率方面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进步,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在儿童死亡方面所占比例正在上升。每5个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就有4个发生在这两个地区
·出生在贫穷家庭的儿童5岁之前死亡的机率几乎是出身在富裕家庭儿童的两倍
·如果母亲接受过教育——即使是仅接受过初等教育,其孩子比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母亲的孩子更容易存活下来
产妇保健现状:
·1990年至2013年间,产妇死亡率下降了45%
·在东亚、北非和南亚,产妇死亡率下降了近三分之二
·在发展中地区,产妇死亡率仍是发达地区的14倍
·更多女性接受产前护理。在发展中地区,产前护理覆盖率从1990年的65%上升到2012年的83%
·发展中地区只有半数的孕妇获得了推荐的护理次数
·青少年生育率在大多数发展中地区出现下降,但进展速度有所放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避孕药具使用量大幅增加, 2000年代增加更多
·越来越多妇女的计划生育需求正在被慢慢满足,但是需求增长的速度很快
与艾滋病毒/艾滋病和其他疾病作斗争:
·2012年970万人接受了挽救生命的艾滋病毒/艾滋病药物治疗
·大部分地区新的艾滋病毒感染人数正在下降
·2001年至2012年每100名成年人(15至49岁)中新的艾滋病毒感染人数下降了44%
·每小时有50位年轻女性感染HIV病毒
·年轻人对于艾滋病毒知识的掌握水平及安全套使用率仍然较低
·2000年至2012年间,由于大幅扩大的疟疾干预措施,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42%
·自2000年以来的十年中,避免了330万因疟疾导致的死亡,挽救了300万婴幼儿的生命
·得益于更多资金协助,越来越多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儿童能够在驱虫蚊帐内睡觉
·1995年至2012年间,肺结核治疗挽救了约2200万人的生命 确保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
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是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各国在增加各级教育机会、提高入学率尤其是女童入学率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的读写算技能大幅提高,但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更大的步伐,来实现普及教育的目标。比如,世界在初级教育阶段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但在所有教育阶段都实现这个目标的国家很少。
优质教育面临的挑战:
·发展中地区的小学入学率,小学教育适龄儿童失学人数为5800万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一半以上的儿童还没有上学
·在小学阶段辍学的儿童中,有50%生活在受冲突影响的地区
·世界上有7.81亿成年人和1.26亿青少年缺乏基本的读写算技能,其中60%为女性 实现性别平等,为所有妇女、女童赋权。
虽然各国依据千年发展目标在性别平等方面取得了进步(包括初级教育中的男女平等),但世界各地的妇女和女童依然在遭受歧视和暴力。性别平等不仅是一项基本人权,也是世界和平、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让妇女和女童获得教育、保健、体面工作并参与政治经济决策,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造福整个社会和人类。
性别平等工作现状:
·在南亚,1990年小学阶段男女生入学比例为100:74。2012年,男女生入学比例实现平衡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洋洲和西亚,女童进入中小学依然面临诸多障碍
·在北非,非农业部门的有偿就业中,妇女占五分之一以下
·在46个国家,目前妇女在议会中至少一院的席位占到30%以上 人人享有清洁饮水及用水是我们所希望生活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有足够的淡水让我们实现这个梦想。但由于经济低迷或基础设施陈旧,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其中大多数是儿童——死于供水不足、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相关的疾病。
水资源缺乏、水质差和卫生设施不足也对粮食安全、生计选择和世界各地贫困家庭的教育机会造成负面影响。干旱困扰着世界上一些最穷的国家,使饥饿和营养不良状况日益恶化。到2050年,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可能生活在受到周期性或反复缺少淡水影响的国家。
清洁饮用水和卫生设施现状:
·自1990年以来,约有17亿人口获得了安全饮用水。然而,全球还有8.84亿人仍然没有获得安全饮用水
·大约有26亿人无法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如坐厕或蹲厕
· 每天,平均有5000名儿童死于可预防的与水和卫生相关的疾病
· 水电是最重要和最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占全球总电力生产的19%
· 约70%所有可用水用于灌溉
· 洪水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所有与自然灾害相关总死亡人数的15%
确保所有人享有水和环境卫生,实现水和环境卫生的可持续管理。 确保人人获得可负担、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
能源是当今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处于几乎每一个主要挑战和机遇的核心。无论任何职业、安全、气候变化、粮食生产或增加收支,对所有人来说获得能源是必不可少的。可持续能源为我们改变生活方式、改善经济运行和保护地球提供了绝佳良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带头推动的“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倡议旨在确保普及现代能源服务,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效率和使用。
可持续能源面临的挑战:
·有五分之一的人仍然无法使用现代电力
·30亿人依靠木材、煤、木炭或动物废弃物做饭和取暖
·能源供应、转换、传递和使用,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中约占60%
·降低能源碳强度,即每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是实现长远气候目标的一个关键 促进持久、包容、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和生产性就业,确保人人有体面工作。
世界人口中约有半数仍旧生活在每天大约两美元的水平。在许多地方,有工作不意味着能够摆脱贫困。进步的缓慢和不均衡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和调整消除贫困方面的经济社会政策。
持续缺乏体面的就业机会及投资和消费不足侵蚀了作为民主社会根基的社会契约,即“进步所得,人人有份”。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仍将是几乎所有经济体2015年之后长期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要求社会创造条件,使人们得到既能刺激经济又不会危害环境的优质就业,也要求为所有达到工作年龄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及像样的工作环境。
经济增长与保障就业方面的挑战与目标:
·全球失业人口从2007年的1.7亿人升至2012年的2.02亿人,其中有7500万是青年男女
·有将近9亿工人,即劳动人口的三分之一,生活在两美元贫困线以下;要想脱贫,提供稳定和有足够收入的工作是唯一途径
·在2016至2030年期间,全球需要为刚进入劳动市场的人提供4.7亿个就业岗位 建设有风险抵御能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包容的可持续工业,并推动创新。
在许多国家,交通、灌溉、能源和信息通信技术等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对可持续发展和社区赋权至关重要。人们早就认识到如果要提高生产力以及健康和教育水平,就需要投资于基础建设。增长速度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也需要继续投资建设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来加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除政府拨款和官方发展援助外,我们也鼓励私营部门支援有资金、技术和技能需求的国家。 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
国际社会在帮助人们摆脱贫困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步。最脆弱的国家,包括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继续在脱贫方面取得进展。但是,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卫生教育服务和其他生产性资产的分配差异巨大。
此外,虽然国家之间的收入不均可能减少,但国家内部的收入不均却在增加。人们日渐认识到,如果经济增长不具包容性,而且没有兼顾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即经济、社会和环境,则经济增长就不足以减少贫困。
为减少收入不均,我们建议各项政策在原则上具有普适性,但要兼顾贫困和边缘化群体的需求。
减少不平等方面的现状与挑战:
·在1990年至2010年间,考虑到人口规模,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不平等平均上升了11%
·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的家庭——占总人口的75%——如今生活在收入分配比1990年代更加不平等的社会中
·有证据表明,不平等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损害增长和脱贫、公共和政治领域的人际关系、个人满足感和对自身价值的认知
·收入不平等的加剧并非什么不可避免的现象;一些国家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成功遏制了或减少了收入不平等
·如不考虑到结果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之间脱不开的干系,就无法有效应对不平等
·在一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进行的调查中,各国的决策者们承认,不平等的程度在他们各自国家总体上处于高位,而且有可能威胁到社会和经济的长期发展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证据表明,与出生在最富裕的五分之一人口中的儿童相比,出生在最贫困的五分之一人口中的儿童5岁之前死亡的概率是前者的三倍
·全球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已有很大改善,但残疾人产生灾难性健康支出的概率是一般人的五倍
尽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孕产妇死亡率总体上下降,但农村地区的妇女分娩时死亡的概率仍是城市妇女的三倍 建设包容、安全、有风险抵御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及人类住区。
城市在各种观念、商业、文化、科学、生产力、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枢纽的作用。城市在最佳状态运行时,人们能在社会和经济方面得到提高。然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挑战,其中包括以何种方式在创造就业机会和繁荣的同时,而不造成土地匮乏和资源紧缺。
城市常面临的挑战包括拥堵、缺乏资金提供基本服务、住房短缺和基础设施的下降。城市面临的挑战可通过不断繁荣和发展,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及减少污染和贫困的方式解决。我们期望的未来,还包括这样的城市:它能为所有人提供机会,并使大家都能获得基本服务、能源、住房、运输和更多服务。
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目前全球人口的一半约35亿生活在城市中
·到2030年,近60%的世界人口约50亿人将居住在城镇地区
·今后几十年约95%的城市扩张将发生在发展中世界
·目前有8.28亿人居住在贫民窟,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上升
·世界上的城市面积只占地球陆地的2%,但能源消耗却达60-80%并产生75%的碳排放量
·快速的城市化对淡水供应、污水处理、生活环境,和公众健康都带来了压力
·但高密度人口的城市可以带来效率的提高和技术创新,同时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 确保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
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是指促进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建造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以及让所有人有机会获得基本公共服务、从事绿色和体面的工作、改善生活质量。它的落实有助于实现总体发展规划,减少未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成本,加强经济竞争力和减少贫困。
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旨在“降耗、增量、提质”,即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通过减少整个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环境退化和污染,来增加经济活动的净福利收益。这个过程需要多方参与,包括企业、消费者、决策者、研究人员、科学家、零售商、媒体和发展合作机构等。
可持续消费和生产也要求从生产到最终消费这个供应链中各行为体的系统参与和合作,包括通过教育让消费者接受可持续的消费和生活方式,通过标准和标签为消费者提供充分的信息,以及进行可持续公共采购等。
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面临的挑战:
·每年,据估计在全部食物产出中有三分之一,即相当于13亿吨、价值1万亿美元的食物,在消费者和零售商的垃圾桶中腐烂,或由于运输和收获不当变质
·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使用节能灯泡,世界每年会节省1200亿美元
·如果到2050年全球人口达到96亿,就可能需要差不多三个地球来提供目前的生活方式所需的自然资源 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目前,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有史以来最高的。因经济和人口增长引发的气候变化正在广泛影响各大洲、各国的人类和自然系统。大气和海洋升温,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预计21世纪地表温度将上升;如不采取行动,本世纪的升幅可能超过3摄氏度。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到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和消除贫困工作,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棘手问题。拿出负担得起、可升级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将确保过去几十年的取得的进展不会因气候变化而停滞,并确保各国经济的健康和复原力。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告诉我们:
·自1880年至2012年,全球气温上升了0.85℃。为清楚起见,气温每上升1度,粮食产量就下降约5%。从1981年到2002,由于气候变暖,全球玉米、小麦和其他主要作物的产量均每年大幅下降4000万吨
·海洋升温,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从1901到2010年,由于暖化和海冰融化,全球海洋面积扩大,海平面平均上升19厘米。自1979年以后,北极的海冰面积以每十年107万平方千米的速度缩小
·以目前的温室气体浓度和排放水平来看,除非出现一种情形,否则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很可能比1850-1900年高出1.5℃。世界的海洋将会变暖,海冰将继续融化。预计到2065年,海平面将平均上升24-30厘米,到2100年,平均上升40-63厘米。即使现在停止排放,气候变暖的多方面效应也会持续几个世纪
·自1990年以来,全球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几乎上升50%
·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排放量的增长速度高于此前三个十年中的每个十年
·目前还有可能通过一系列科技手段和行为改变,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平均气温之上2摄氏度
如果在制度和技术上作出重大变革,把全球暖化控制2摄氏度之内的机会就会超过一半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及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世界上的海洋,其温度、化学成分、洋流和生物,驱动着全人类居住的地球系统。我们的雨水、饮用水、天气、气候、海岸线、我们的许多食物,甚至我们呼吸的空气中的氧气,最终都是由海洋提供和调控的。纵观历史,海洋一直是贸易和运输的重要渠道。对海洋这一重要的全球资源的认真管理是建设可持续发展未来的一个主要方面。
保护与管理海洋资源的现状与挑战:
·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的近四分之三,占地球全部水资源的97%,若以体积衡量,海洋占据了生物在地球上所能发展空间的99%
·超过30亿人的生计依赖于海洋和沿海的多种生物,包括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人口,对他们来说,捕鱼是其主要的生活和商业活动
·在全球范围内,海洋和沿海资源及产业的市场价值估计每年达3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5%左右,估计63%的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由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提供
·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有近20万种,预计实际的数量则可能要成百上千万
·海洋吸收约30%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缓冲着全球暖化的影响
·海洋蕴藏着世界上最大的蛋白质资源,超过26亿人口,主要靠海洋为他们提供蛋白质
·海洋渔业直接或间接雇用2亿多人
·渔业补贴是由于许多鱼类物种的迅速耗竭而做出的预防努力,旨在保存和恢复全球渔业及相关职业,导致海洋渔业生产每年比预期损失500亿美元
全球多达40%的海洋被认为受到了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包括污染、渔业耗竭、沿海栖息地的丧失 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森林管理、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现象、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森林占地球表面30%,其作用除了保障粮食安全和提供防护外,还对抗击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同时它也是原住民的家园。每年森林面积减少1300万公顷,而旱地不断退化则导致360万公顷的土地荒漠化。由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引起的毁林和荒漠化,为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挑战,并影响到千百万人的生计和脱贫努力。目前正在努力对森林进行管理,抗击荒漠化。
森林资源现状:
·包括2000多个土著文化在内的16亿人靠森林谋生
·超过80%的陆生动植物和昆虫生活在森林中
荒漠化威胁:
·有26亿人直接依赖农业生活,但有52%的农业用地受土壤退化的一定影响或严重影响
·土地退化影响全球15亿人
·耕地丧失速度估计是历史速度的30到35倍
·由于干旱和荒漠化,全世界每年丧失1200万公顷耕地(每分钟23公顷),这些土地本可以生产2000万吨粮食
·全球有74%的穷人直接受土地退化影响
生物多样性挑战:
·在8300个已知动物品种中,8%已经灭绝,22%濒临灭绝
·在8万个树种中,作为潜在利用对象加以研究的不到1%
·鱼类为大约30亿人提供20%的动物蛋白。仅10个品种就占海洋捕捞渔场产量的30%,仅10个品种就占水产养殖渔场产量的50%
·人类膳食的80%以上来自植物。仅5种粮食作物就提供人类能量摄入的60%
·微生物和无脊椎动物对生态系统服务至关重要,但人们还不太了解或认同它们的各种贡献 促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和平和包容社会、为所有人提供诉诸司法的机会,在各层级建立有效、负责和包容的机构。
2012年,在里约+20大会上,各国重申将自由、和平和安全以及尊重人权纳入基于千年发展目标的新的发展框架,强调公正、民主的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目标十六,致力于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平和包容的社会,为所有人提供司法救济途径,以及在各级建立有效和问责的体制。
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方面的挑战:
·在1990年至2010年间,考虑到人口规模,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不平等平均上升了11%
·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的家庭——占总人口的75%——如今生活在收入分配比1990年代更加不平等的社会中
·大幅减少世界各地一切形式的暴力、降低相关死亡率
·制止针对儿童的虐待、剥削、贩卖和一切形式的暴力和酷刑
·促进国际和国家层面的法治建设,确保所有人平等获得司法救济
·到2030年大幅减少非法资金和武器流通,加强对赃物的追缴,打击一切形式的有组织犯罪
·实质性减少一切形式的腐败和贿赂行为
·在各级建设有效、问责和透明的体制
·确保各级决策的回应性、包容性、参与性和代表性
·扩大和加强发展中国家对全球治理体制的参与
·到2030年,为所有人提供法律身份,包括出生登记
·依照国内立法和国际协议,确保公众知情权、保护基本自由
·利用包括国际合作在内的各种手段,加强国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相关制度建设,提升各级机构能力,预防暴力、打击恐怖主义和犯罪
推动和执行非歧视性法律和政策,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强执行手段、重振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一项成功的可持续发展议程要求政府,私营部门与民间社会建立伙伴关系。这些包容性伙伴关系基于原则和价值观、共同的愿景和共同的目标:把人民和地球放在中心位置。不论在全球层面,地区层面抑或国家层面,地方层面,这些包容性伙伴关系都不可或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报告《2030年享有尊严之路》中指出,成功将依赖新的议程激发和调动重要行为体、新的伙伴关系、关键相关人员和更广泛的全球公民的力量。
“为此,我们将需要这样一个议程,符合人们的经验和需求,可以得到理解和赞同。在国家一级接受议程和目标的方式应确保将千年发展目标转变为更广泛和更具变革性的可持续发展议程,有效成为国家和区域愿景和计划的组成部分。”——《2030年享有尊严之路》
报告称,促进可持续发展全球关系必须建立在《千年宣言》、2002年蒙特雷的国际发展筹资进程以及2002年约翰内斯堡启动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商定的基础之上。
迫切需要采取行动,调动、转移并释放数万亿美元私人资源的变革力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部门需要包括外国直接投资在内的长期投资,其中包括可持续能源、基础设施和运输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公共部门需要确定明确的方向。必须调整能引来这些投资的审查和监测框架、条例和奖励结构,以吸引投资和加强可持续发展。最高审计机构和立法监督职能等国家监督机制应得到加强。
加强伙伴关系方面的现状与挑战:
·2013年的官方发展援助数额为1348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产品有80%免税
·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保持稳定,约占出口收入的3%
·过去四年间,非洲的互联网用户增加了一倍
·世界的青少年30%是“数字原住民”,上网时间至少有五年
但还有40亿人无法上网,其中90%来自发展中世界
2015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以减贫为首要目标的《2015年后发展议程》。
中国的减贫实践为世界提供诸多可以参考借鉴的经验,贡献了人类反贫困的“中国样本”。 坚持改革道路,保持开放合作,腾飞的经济与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相关信息:
国家通过土地制度保障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通过取消农业税费、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为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构筑了稳固的保障线。这些都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经验,也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手段。
特别是在扶贫政策设计方面,中国敢于大胆改革,将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进步服务于政策的精准执行,建立完善周密的扶贫政策体系。以精准扶贫为代表的新时代反贫困战略,核心目的就在于“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成为解决转型期中国社会矛盾的重要社会政策。
《巴黎协定》涵盖长期目标、减排目标、资金援助、透明度审查、损失评估等多项内容。根据协定,各缔约国要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在此基础上再做出升幅小于1.5摄氏度的努力。各缔约国同意“尽可能快地”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期在21世纪下半叶,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能自然地被森林和海洋所吸收。各缔约国所取得的相关进展,每5年要得到一次审查。此外,协定敦促缔约国中的发达国家继续为欠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到2020年,这些国家每年要提供总额为1000亿美元的援助款,协助后者减排或适应气候变化。
《巴黎协定》的达成,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与欢迎。《今日美国报》13日称,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盛赞该协定是“世界的转折点”,为削减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设定了“宏伟目标”。他说:“该协定代表我们拯救地球的最好机会。”美国媒体认为,《巴黎协定》的促成也是奥巴马在总统任期内所取得的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该协定“为全球的未来迈进了一大步”。德国总理默克尔认为,该协定是国际社会在历史上首次达成共识、同心协力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3日表示,《巴黎协定》确立了2020年后以国家自主贡献为主体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安排,重申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平衡反映了各方关切,是一份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协定。
不过,欢腾的庆祝活动过后,一个疑问仍然留在人们脑海中——新协定对地球到底真正意味着什么?美国《纽约时报》称,密切关注巴黎气候会议的科学家不怎么乐观地表示:仅通过协定“根本无法拯救这颗星球”,极地的冰盖仍然面临融化的危险,海平面仍在不断升高,部分区域的人类生存环境也仍然面临危机。英国“现在就要全球正义”组织负责人尼克·迪尔登也表示,这样的协定被标榜为“巨大的成功”是相当离谱的事情。在该组织看来,该协定“几乎不具备任何约束力”,全球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弱势群体的权利,根本谈不上得到保障。
当然,令学界认同的是,巴黎会议是全球变暖问题被提出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政治体系首次对环境威胁做出了“合乎比例”的应对方式,让政界和学界在这一问题上站在了同一个认知高度。美国知名环境科学家克里斯托弗·菲尔德说:“我认为会议成果将会改变世界。我们没有解决问题,但至少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媒体分析认为,《巴黎协定》虽然不是环境问题的“解药”,但它起码意味着“进入了疗程”。
此外,《纽约时报》还认为,《巴黎协定》将间接影响全球经济,地缘政治可能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比如,该协定将大大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帮助节能企业或新兴能源企业扩大市场、促进能源技术革新为致力于该类技术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相对贫穷的国家虽然技术存在不足,但并不缺乏阳光和风力等再生能源资源,这些国家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明星国”能源技术更新缓慢的发展中国家,将陷入竞争劣势。世界一些主要石油输出国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唐新华13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根据《巴黎协定》,各方将努力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的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这意味着2050年全球将实现“碳中和”,即相对碳排放实现零增长。同时,这也意味着全球能源消费模式将发生巨大改变,低碳、绿色的清洁能源消费模式将逐渐成形。
唐新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在《巴黎协定》中承诺到2030年国内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60%至65%,这意味着中国势必将加速推进能源结构的转变,压缩煤炭和其他化石能源的使用,转而使用其他绿色能源,同时推进煤电清洁化和各类低碳技术的应用。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低碳”二字也将贯穿始终,绿色交通工具和用电模式将得到大力提倡,而这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减弱雾霾对社会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 2011年的活动
计划
2011年4月4-5日在IRENA全体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2011年工作计划的预算。根据该工作计划,其2011年的工作包括:
知识管理和技术合作(KMTC):IRENA 正在建立一个知识库、鼓励地区合作、为可再生能源行业建立一个平台、鼓励南北和南南技术合作。
政策咨询服务和能力建设(PASCB)以可持续方式鼓励可再生能源投资
创新和技术(IITC):IRENA正在创建技术职称平台,以降低成本,推广标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发展成员国
2011年仍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加入进来。截至2011年11月29日IRENA已有85个成员国(包括欧盟)和149个签约国。
活动类型
2011年期间,IRENA的活动逐步开展起来。自从今年4月Amin接任总裁以来,进展明显加快。可再生能源可用性评估、可再生能源数据库和与若干著名可再生能源组织的合作关系逐步建立起来。其更加活跃的网站显示出该机构已步入正轨。
1. 在西非经济体和南非区域发展组织以及国际可持续发展学院的合作下,塞内加尔和莫桑比克被选为可再生能源可用性评估国家。
2. 在确认可再生能源信息的缺失问题后,IRENA已经开发了一个地图统计数据库,它已经被用来生成太平洋和非洲国家可再生能源概况。该数据库收集所有在线参考资料,并以地图形式展现,可清楚地表示不足。它是联合太阳能和风能方面的清洁能源多边部长工作组和日内瓦的世界气象组织开发的。
3. 在资源评估方面,已经确认融资方法是瓶颈。目前正在与世界银行能源管理援助项目(ESMAP)协商融资机制。并且正在与南部非洲发展组织(SADC)和纳米比亚政府协商地图数据库的方法论示范。这套数据库将不断扩展和升级,吸收UN和IEA数据库的可再生能源产量信息。为了收集IRENA成员国关注的信息,已经开发出一套问卷。
4. IRENA开始在一系列国际会议上发出自己的声音。9月7日在新西兰奥克兰太平洋领导人会议期间,IRENA总裁指出汤加、托克劳群岛、库克群岛已经等已经在朝着他们的能源目标努力。IRENA是它们的可靠的支持伙伴。
5. 为了发挥它的影响力,IRENA还加强世界上的机构和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它正与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合作,通过10-15个案例,分析研究风能领域的最佳政策支持方法。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的研究计划也将开展。它与REEEP签署了备忘录,共同构建IRENA的可再生能源学习平台(IRELP)。将与REEEP联合开发和执行能力建设、政策和融资信息交换项目,促进地区成功商业模式的复制推广,在知识管理和宣传战略方面合作,并导入超越活动。
一年来IRENA的活动简要回顾
2011年6月29日,IRENA 和 RETD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 Deployment)在伯恩召开研讨会,讨论2015-2050年的能源情景及其短期内对可再生能源政策需求的影响。
2011年7月8日,IRENA举办高层非洲可再生能源论坛,讨论可再生能源在非洲的机遇和挑战,战略合作伙伴、最佳实践和促进可再生能源投资。会议发布了IRENA论文Scenarios and Strategies for Africa。
2011年7月12日,IRENA管理理事会正式就职,作为一个政府间组织正式成立。
2011年8月25日,IRENA和REEEP签署谅解备忘录,决定加强彼此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
2011年9月13日,IRENA的第一次政策与战略委员会在马来西亚科伦坡举行会议,向IRENA管理理事会汇报。
2011年10月7日,IRENA的创新和技术中心(IITC)在德国伯恩正式成立。
2011年10月18日,IEA在奥斯陆举行Energy for All: Financing Access for the Poor会议。IRENA总裁Amin作为评委参加。
2011年10月28日,IRENA与澳大利亚政府、世界银行在悉尼召开为期三天的讨论会,讨论岛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及IRENA的工作。太平洋岛国是其2012年的关注重点。会议上各个岛国和地区表达了希望IRENA在该地区发挥领导作用,成为该地区的“可再生能源一站式商店”。IRENA计划2012年1月在阿布扎比的IRENA和太平洋领导人会议上进一步讨论有关想法。
2011年11月14日,IRENA管理理事会第二次会议。该会议每年召开两次,由管理理事会向全体大会汇报。第二次会议由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副秘书Martin Hoffman主持。总裁Amin报告了IRENA2011年的活动执行情况。委员会讨论了2012年的工作计划和预算草案,以及中期战略草案。2012年的工作计划和预算草案将交2012年1月的全体大会第二次会议讨论。中期战略草案将在1月交由成员国进一步提出意见,那时IRENA的若干高级成员国官员将出席。理事会对2011年4月成立以来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成员国表示希望IRENA继续成为世界范围内可再生能源中心和可再生能源知识中心。
2011 年11月27日,在德班COP17期间,IRENA召开了一系列媒体讨论会,向媒体介绍可再生能源面临的关键问题。讨论会是与南非能源部、国际续发展学院、南非可再生能源研究所合作组织的。来自私营公司、政府和国际组织和媒体的专家讨论了最新的可再生能源投资趋势、创新的融资方案可再生能源对于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2011年12月6日,在COP17期间,IRENA与世界气象组织签署备忘录,将联合执行可再生能源潜力评估活动,主题是可再生能源对全球气象服务的贡献。这个动议从去年坎昆会议期间发起。合作将把世界气象组织的科学知识、网络和技术能力与IRENA的知识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号召力结合,来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精确的可再生能源潜力地图将使IRENA能够为它的成员国提供关键的决策信息。IRENA与世界气象组织将交换出版物,并相互就科学、技术、管理和发展开展咨询。IRENA将利用世界气象组织的资料评估目前尚无资料的国家和地区的可再生能源潜力。
2011年12月1日,IRENA在印度班加罗尔组织了两天的讨论会,主题是农村电气化的商业化解决方案。来自20个国家的50多个代表参加了会议,探讨促进当地可再生能源的企业家精神的最佳方法。讨论会为企业家、政策制定者和其他参与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它使IRENA认识到在解决能源贫困中小企业的潜力,在会议中发现的好做法可以复制到其它地区。
2011年12月8日,IRENA与南非能源部在德班发布一篇新的工作论文Prospects for the African Power Sector。论文试图为非洲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成本和机会提出有见解的观点,通过对市场、成本和其它核心因素的分析来确定发展趋势、机会和关键技术。
宗旨
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促进转让与改变能源结构、加强节能减排、影响气候变化相结合,推动南南合作,促进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立足发展中国家,面向全球,消除贫困,维护和提高能源安全,共同推进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与繁荣。
任务
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促进和转化成熟、适用、先进的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与产品。举办和承办国际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适用技术培训班,提高发展中国家有关公共机构、企业及个人开发利用太阳能技术的水平和能力。 举办和承办地区性或国际性太阳能技术会议、论坛及展览展示等活动,搭建技术、产品及信息交易和交流转让平台,促进发展中国家在太阳能利用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速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进程。 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选择适宜地区或企业建立,太阳能技术产业化研发基地、具有区域性或国际水准的测试中心及试验示范推广项目。 与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研发机构、企业等合作,建立涉及全球的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标准、政策、资源、市场、人才、研发机构与企业的数据库或名录,为工程、技术和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与有关国际机构或非政府组织合作,调研、编写并出版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年度报告。 组织有关国内外研发机构和企业承担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项目或联合攻关项目,以解决目前或将来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存在的难题。 调研或组织调研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推广应用、测试方法与标准、优惠政策、人才与资金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