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考研方向选择
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研究能量的转化、传递等。工程热物理偏理论,研究热力学定律、传热传质理论等。热能工程偏工程,研究换热设备等。有些学校招的这两专业的研究生并不是按专业严格培养,比如有的研究生是工程热物理专业却干着热能工程专业的事,一些情况下学生就是替老师干活。动力机械研究发动机等,流体机械研究水轮机等。毕业后要是能进研究所就很好了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一个一级学科,属于工学范畴。主要学科方向有热力循环理论与系统仿真、热流体力学与叶轮机械、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汽车动力总成与控制、工程热物理、制冷空调中的能源利用、低温系统流动传热、煤的多相流燃烧热物理等。
此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很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力系统设计研究院所、火力发电厂、热电厂、动力设备制造企业、高等院校以及有关能源、环保方面的公司和政府管理部门。
2、流体机械、流体工程、电站运行管理、液压气动、航空航天、给排水、能源利用等行业有关的研究单位、公司、企业。
3、汽车、发动机、船舶、摩托车、拖拉机、工程机械、发电、军用车辆、农业机械及林业机械等生产企业。
4、在高等院校、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研究、设计、策划、生产、教学和管理工作。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1、学科方向不同:
热能与动力工程包括:工程热物理过程及其自动控制、动力机械及其自动化、流体机械及其自动控制、电厂热能工程及其自动化四个二级学科。
主要涉及热能动力设备及系统的设计、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环境保护、制冷空调、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工作,面向及培养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主要学科方向有热力循环理论与系统仿真、热流体力学与叶轮机械、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汽车动力总成与控制、工程热物理、制冷空调中的能源利用、低温系统流动传热、煤的多相流燃烧热物理等。
2、学科综合性不同:
“热能与动力工程”是多门科学技术的综合,其中包括现代能源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相对于单一性。
3、学科侧重不同: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注重与化工、生物、信息、环境等学科的交叉与结合,发展学科新生长点,包括燃料电池与燃气轮机联合发电、石油替代途径与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节能、纳/微系统输送和温控、生物质气化发电、光催化制氢和电动汽车多能源动力控制系统等。
热能与动力工程人才就业侧重于热力发电厂及电力公司、电力设计研究院、大中型用能企业、政府规划和环保部门、制冷和空调设备企业、高等院校等领域,从事设计、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环境保护、清洁能源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类型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热能与动力工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职研究生就业前景较为广阔,具体详情如下:
1、选择性较多:
该专业研究方向较多,其中有汽车动力总成与控制、制冷空调中的能源利用、低温系统流动传热、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等。学员进修时,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方向的深层次学习。
2、可学到与实际接轨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学员通过不同方向的学习,可掌握与实际接轨的专业知识。比如,学员可以学到关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以及受到现代对应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运行、设计等能力,进一步增强专业水准。
就业优势:
1、就业几率高:
据了解,在职研究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就业方向较多,学员能在内燃机厂、物流调控、大型机械厂、造船厂、发电厂、汽车制造厂等等从事工作。因此就业面广,就业几率大。
2、提高就业竞争力:
随着每年高校毕业人数的增多,因此类似专业人数都有大批投入到了就业行列当中,这就导致了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增大。
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研修不同于本科阶段,其涉及研究领域较多,学习范围广,最重要的是学员可学到前沿性的专业知识,增强专业能力,这样对就业者本身来说,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获取好的就业单位。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要求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和现代实验技能,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其它实际应用能力;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能力;能胜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公司企业和其它单位的科研、开发、教学和技术管理工作。
二、学制和学习年限
硕士生的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5年,课程学习学分有效期自研究生入学开始为5年。
三、研究方向
1.压力容器与结构完整性技术
2.过程装备与材料工程
3.洁净煤技术与能源环境工程
4.流体动力机械及工程
5.传热、传质强化与节能技术
6.多相流动、气化与燃烧
7.能源转换技术与新能源
四、课程设置和学习
1.本学科硕士生应完成不少于36学分的课程学习,一般在入学后的前4个学习单元内完成。
2.根据资源共享和学科交叉的原则,硕士生可选修其他高校具有优势、符合本学科培养要求的课程。经导师和学院核准后,学校承认校外学分。研究生可多选本学科的专业核心课、选修数学或其他同类学科的专业课作为本学科的专业选修课,学分认可。
3.课程设置表中设置的课程有一定的选修空间,在学习年限内未能按要求完成课程学习者,予以退学。
4.每门课程的选修人数至少6人才能开课(专业招生人数少的除外)
五、中期检查
1.硕士生中期检查在第3学期初进行,由学生所在学院负责。
2.中期检查前必须完成本学科学位课程的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3.中期检查的内容包括课程学习的学分和成绩、思想表现、参加学术活动情况和开题报告等。考核前必须完成至少两次文献分析报告,通过实验技能考核。
4.开题报告: 硕士生应首先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实际调查,把握学科发展前沿,重视文献知识产权,写好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并在硕士点导师组统一安排的开题报告会上作公开报告、答辩,经审核通过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
六、提前攻博
为使创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鼓励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提前攻博。提前攻博的相关条件和实施办法按照《华东理工大学关于优秀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的暂行办法》的规定进行。
七、论文发表
按《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学术成果要求的规定(2013年4月17日发布)》。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前至少须在国内外核心期刊或国际学术会议(不含双边学术会议)上发表与学位论文有关的1篇学术论文(不含摘要)。学术论文须以华东理工大学为唯一或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和论文通讯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均须为华东理工大学。一篇学术论文只能用于一名研究生申请学位,且研究生署名须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时的第二作者。
八、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具体体现,是硕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
研究生从事学位论文的工作内容及其所产生成果的知识产权属华东理工大学。与外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或联合开展学位论文的,根据合作合同判定。
学位论文的评阅、答辩和学位申请与授予等工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华东理工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