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煤厂平均每天产煤6吨2016年上半年产煤多少吨?
6万吨。一个煤厂每天产煤6吨2016年上半年产煤6万吨,煤炭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分布地域最广的化石燃料。构成煤炭有机质的元素主要有碳、氢、氧、氮和硫等,此外,还有极少量的磷、氟、氯和砷等元素。
一、行业状况
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决定了煤炭是中国能演消费的主体,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占比维持在70%左右。长期看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能源消费将保持稳定增长,但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节能减排的政策的实施将使能源消费增速放缓。因此长期看煤炭行业仍具有持续增长潜力,但增速将放缓。短期看煤炭行业将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煤炭资源整合、运输通道建设、行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受国内经济影响。2014年初以来我国煤炭需求直线下滑,煤炭企业库存快速上涨,价格连续发生下滑。2014年四季度在一系列“为煤企解困”政策的推动下,煤价略有回调,单“高库存,低需求”的现状并未改变。2015年以来,受需求下降、供大于求的影响,煤炭价格持续下降,降幅较大。
二、行业前景
总体来看,目前受国民经济景气度下行以及行业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我国煤炭行业整体处于下行周期,但在国家经济的整体格局中煤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会轻易动摇。在包括取得国际能源定价权方面,我国也更加需要做强做大资源类企业。从长期看,我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煤炭需求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煤炭市场将会呈现供需平衡的基本格局。随着国家各项行业政策的实施和推进,煤炭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煤炭工业的规模化、现代化也将得以强化,为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市场供求及产品价格变动
1、煤炭供给
我国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3%,储量较为丰富,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目前我国煤炭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情况。2014年全年我国原煤产量为38.7亿吨,较上年同期下降2.5%,为2000年以来首次下降。2015年全国原煤产量继续负增长,同比下降3.28%2016年全国原煤产量创下近6年来的新低,仅为33.64亿吨,同比下降10.22%。从内蒙古、陕西、山西等三大煤炭主产区来看,煤炭产量总体同比出现一定幅度下降。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文件指出从2016年起,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确需新建煤矿的,一律实行减量置换。在近年来淘汰落后煤炭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3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适度减少煤矿数量。因此,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预期未来几年煤炭供给将处于收缩的状态。
2、煤炭需求
从煤炭需求方面来看,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电力、建材、钢铁、化工四大行业,合计约占煤炭需求量的九成。受经济复苏低于预期、美联储加息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国内方面政府坚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全社会对钢铁、电力、建材、化工等耗煤企业的需求增速也随之放缓。此外,政府对高耗能产业节能的政策力度日趋增大,单位工业增加能耗呈下降趋势,对煤炭需求的增长也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根据《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划研究报告》建议,“十三五”末中国应该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将煤矿企业数量由2015年的6390家压缩到3000家以内。这意味着近半煤炭企业将淘汰出局。
据中国煤炭市场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1月份-11月份,国内煤炭业有49起并购,较2014年的31起多出58%。
11月份国内主产矿区动力煤和炼焦煤亏损面按矿井个数来看分别达到91%和 95%。而煤炭行业前5家、前10家以及前50家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例分别为27%、40%和73%,集中度相对较低。
煤炭行业产能淘汰、兼并重组正在进行中,但远远不足以抵消行业的下滑趋势,重组转型措施仍需加码。兼并重组将成为2016年煤炭行业的趋势所向。
截至2016年9月20日,已有24省(区、市)以及2大央煤企业明确2016年去产能的目标计划,合计共26464万吨,超过目标任务的5.85%。
(一)煤炭兼并重组将成趋势
根据政府调研、行业协会统计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分析数据,目前我国煤炭产能基本在40亿吨,在建产能11亿吨,这51亿吨产能的背后是煤炭消费增速的不断回落。当前化解产能工作要与淘汰落后产能结合,建立淘汰落后机制。此外,煤炭行业前5家、前10家以及前50家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例分别为27%、40%和73%,集中度相对较低,兼并重组将成为2016年煤炭行业的趋势所向。
(二)煤炭企业转型迫在眉睫
当前煤炭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生产集中度低,人均效率低,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煤炭的安全开发、洁净生产、深度加工仍面临诸多问题。煤企转型迫在眉睫,必须十分谨慎,一定要根据自身特点和能力,选准转型方向,一定要做好市场需求、技术储备、人才培养、销售网络等方面的准备工作,绝不可盲目转型,以免转型不成反拖累主业,造成更大的困难。
(三)退出机制要完善
截至2015年底,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跌至370元/吨,但2015年初则是525元/吨。面对煤炭行业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曾王显政表示,目前煤炭工业协会以及相关部门已经形成了煤矿退出机制政策建议的初稿,其中将以市场化为主的方式化解过剩产能。各产煤省要制定煤矿退出机制的具体政策和确定退出的规模,而这也将成为各省考核机制中的一部分。
2015年12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将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支持地方在淘汰煤炭、钢铁行业落后产能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等。根《时代周刊》报道称,该专项资金规模首期可能为300亿元,截止发稿就300亿资金如何分发等问题,有关部门还没有制定具体的标准。煤炭企业退出机制也将成为2016年煤炭行业的一大趋势。
1、2016年,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国内经济稳中向好,工业生产和消费增加,原材料消耗必然增加;
2、由于国内强势去产能、压产量导致国内煤炭供应收缩,煤炭价格上涨,进而再度增强了进口煤的价格竞争力
3、国内供应收缩,限产导致供需阶段性紧平衡,下游用户也需要增加部分进口来弥补国内供需缺口
2016年煤炭市场走势将受到以下几方面影响:一是宏观经济增速将持续放缓。二是非石化能源加速发展。三是主要耗煤产品产量可能还将下降。四是国内煤炭产能仍将过剩。五是煤炭进口的压力仍将存在。六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改变了传统的煤炭运销格局。
今年以来,供需矛盾愈加突出,价格下滑,效益下降,亏损面扩大,煤炭经济运行形势更加严峻。
对2016年产运需衔接需要注意四点:一是加强总量控制,二是努力稳定价格,三是确定好年度合同量,四是加强行业自律。
在经济减速的同时,新一届政府加强对环境及节能降耗的要求,要求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我们假设“十三五”期间GDP增速6.5%,能源消费增速2.5%,进行能源消费结构测算,预计到2016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将下降3%,消费总量达到33.79亿吨,占比61.6%;到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35.66亿吨,占比58.91%。
火电装机增长低迷和钢铁产能淘汰,造成电煤、炼焦煤需求疲弱:国家为了实现节能环保,加快电力结构调整,2005年以来对清洁能源给予了巨大的政策倾斜,促使了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不断上升。预计2016年全年全口径发电量5.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火电发电量占比71.89%;电力行业煤炭消费总量降速有所放缓,预计18.79亿吨,同比下降3%。另外国内钢铁产能过剩严重,产能淘汰未来五年将会成为常态,将不断抑制钢铁行业煤炭消费需求。预计未来五年粗钢产量将会逐年小幅下降,考虑工艺改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等因素,未来五年钢铁行业煤炭消费量将呈现逐年小幅下降的态势。预计2015年中国钢铁行业耗煤总量为6.74亿吨,同比下降3.3%;2016年耗煤总量为6.51亿吨,同比下滑3.5%。
煤价持续底部徘徊,行政去产能加速:整体看下游补库存意愿不强,而煤炭企业库存高企,煤炭价格承压,作为先行指标的国内海运费近期虽然有所反弹,但是势头并不强劲,揭示国内煤价短期内难以实现强势反弹,国内煤价在2016年仍旧会长期保持底部震荡徘徊的态势。而在煤炭企业大面积亏损,资金紧张的背景下,国家发改委和地方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帮助煤炭企业脱困办法调研,包括煤矿关闭退出,职工分流等措施,预计2016年行政去产能将会更大范围实现,中小煤矿加速退出市场。
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2015-2020年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我国煤炭产能为17.25亿吨,同比减少13788万吨,下降7.4%销量为16.22亿吨,同比减少14226万吨,下降8.06%。在国家监管趋严以及部分煤企自觉减产的作用下,煤炭产量得到一定控制,但煤企困境依旧存在。2015年上半年我国煤炭行业亏损面超过80%。31家上市煤企业绩亏损的达14家,亏损面为44%。
在此背景下,煤炭减产成为煤企“脱困”的主要手段。近期,煤化工“十三五”规划在初稿中明确了行业提高能效的要求,这有助于施压煤企进一步减产并通过技术升级达到国家要求。我国煤炭消费90%以上集中在电力、钢铁、煤化工、水泥、建筑、建材等工业领域,根据《行业部门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研究》可知,到2030年,在高能耗行业中,电力部门下降潜力最大,占届时全国煤炭下降潜力的50.3%,其次是现代煤化工部门,占全国下降潜力的14%。
除了煤化工之外,电力、钢铁、水泥等工业领域同样有产能过剩问题,随着煤困问题进一步凸显,国家层面对上述领域的整改升级工作正逐渐推进,煤炭行业减产空间未来将进一步加大。
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截止 2015 年底,全国煤矿数量 1.08 万处,其中,年产 120 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 1050 处,比 2010 年增加 400 处,产量比重由 58%提高到 68%年产 30 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 7000 多处,比 2010 年减少了4000 多处,产量比重由 21.6%下降到 10%左右。
煤炭市场“黄金十年”吸引了大量其他行业资本进入该领域投资,甚至一些与煤炭毫不相干的行业如房地产等都到煤炭行业淘金,大有“全民齐挖煤”之势。据相关数据,2006年以来,我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达3.3万亿元,按照800元投资一吨的产能,2.3万亿投资就有了40亿吨产能,加上目前全国在建煤矿在10亿吨以上,还有部分违规建设煤矿的产能,即使考虑今后一个时期,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全国煤炭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已经十分突出。可以说,投资过热是导致这一轮煤炭市场深度调整的根本性原因。
1、煤炭消费已抛弃野蛮生长
我国的煤炭消费在经过国家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的情况下,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下降。煤炭在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应用较多,例如钢铁、发电等领域,国家针对这些行业在产能和产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关停,直接导致我国的煤炭消费量在2016年下降至38.88亿吨。随着现代煤化工等领域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我国的煤炭消费量也开始复苏,2020年我国的煤炭消费量上升至40.41万吨。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煤炭消费产生的废气废水都有相应的发展,未来随着对煤炭的高效、清洁、绿色应用的不断进行,煤炭消费适度发展仍然有较大的空间。
注:国家统计局暂未公布2020年煤炭消费量,前瞻根据能源消耗标准煤和煤炭消费比例测算。
2、煤炭主要用于发电,煤化工消耗占比较少
目前,我国每年开采的煤炭资源主要仍用于发电领域,煤炭消费占比约为60%化工领域的煤炭消费占比仅约为8%,其他领域的消耗量较少。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我国的能源结构正在发生转变,煤炭用于发电的比例将会逐渐减少,而这些煤炭将会逐步向高效、节能、绿色的现代煤化工产业转移。可以预见,在未来煤化工的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经济性竞争力持续走强。在这种背景下,煤化工将会逐步取代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石油化工,进而发展成我国化工原料的主要来源。
注:上述数据结合国家统计局和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测算。
3、降低化石燃料消耗比重 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转型
长久以来,我国能源消耗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包括煤炭、石油等。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危机逐渐体现,我国加大了对于环境的治理,但是由于化石燃料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比重较高,成为了环境治理的阻碍。随着新能源的发展,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要对我国的能源结构转型,减少化石燃料的比重,加快清洁能源的建设。
4、能源结构转型之下 煤化工有望大幅受益
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化石燃料,能源结构转型之下,燃煤发电的比例将会减少。同时,这种背景下会出现煤炭产能产量过剩的情况,煤炭价格有望持续下降,而煤化工作为以煤炭为原材料的化工原料制造行业,下游应用领域广阔,产品需求较大,有望从中大幅受益。在保障能源战略安全和产能规划上,国家都有相应的政策规划出台。
5、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 有效替代油气资源
现代煤化工不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煤直接和间接液化制油和化学品、煤经甲醇制烯烃等技术可以作为石油化工的替代以及补充。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煤化工“十四五”发展目标中提到,根据经济性、技术可行性和生态环境容量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发挥煤炭的工业原料功能,有效替代油气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从能源安全的角度出发,煤化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我国进口石油的需求。根据中国科学报的数据,2020年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已经具备取代5%进口石油的能力,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将具备替代10%进口石油的能力。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