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是什么意思
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的意思如下:
1、新零售在现在说的“电子商务”会成为传统概念,未来会是线下、线上、物流结合的“新零售”模式。
就像,物流的本质不是快,而是降库存。只有线下、线上、物流真正结合,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收益。
2、新制造在现在的制造生产模式是B2C,而未来会转向C2B,即按需定制。
机器用的是数据,来让生产更加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企业应该注意IOT的变革对行业的影响。
3、新金融在此前我们遵循的是2-8理论,支持前20%的大企业,就能保证社会效益。
而互联网金融做的就是,支持那80%没有被触及的中小企业。
未来应该是这样的状况:“每个人想用钱,都能得到足够的钱。”这才是真正的普惠金融体系,这也是蚂蚁金服担当的责任,让信用变成财富。
4、新技术在过去以PC为主的芯片,现在都在变成以移动互联网为中心,那么未来也会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产生新的技术。
5、新能源在我们之前的能源是水电煤,而现在,数据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新能源、新资源。
扩展资料:
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的未来:
一、新零售在电子商务可能很快被淘汰,纯电子商务是个传统的概念,未来只有新零售。
线下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上去,线上的企业要走到线下去,和物流在一起建立新的零售模式,让企业库存降到0,才达到物流的本质。
二、新制造在未来讲究的是智慧化、个性化和定制化,第二次是IOT革命,未来的机器用的不是点,而是数据,B2C将变成按需定制。
三、新金融在过去的金融200年来支持了经济的发展,未来的金融将从28理论进化到82理论,支持占80%的中小企业、消费者的需求。
希望看到真正的互联网金融的诞生,基于数据的金融体系,产生真正的普惠金融。
四、新技术。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后,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诞生,为人来创造了无数想象的空间。
五、新能源。数据是人类第一次自己创造了能源。数据是越用越值钱的东西。
这五个“新”将会方方面面改变人类。
未来是知识驱动的技术革命、还是智慧驱动,从向外看转向向内看,未来100年人们应该知道什么是不要的,才能懂得什么是需要坚持的东西。
从规模和标准化驱动转向个性化驱动,过去20年我们把人变成了机器,未来20-30年,我们把机器变成人,未来不可怕,恐惧源于无知。
新能源产业创新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在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扩散为重点过程的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技术的开发或引进、消化吸收、生产、商业化到产业化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新能源产业创新是指某一项技术创新或形成一个新的产业或对一个产业进行彻底改造。产业创新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一个企业的创新行为或者结果,而是一个企业群体的创新集合。
新能源产业创新是对旧产业结构的创造性破坏。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把创新比作生物遗传上的突变,这类似于生物学上的突变理论,即不断从体系内部革新经济结构,不断地破坏旧的并创造新的结构的产业突变构成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按照熊彼特的理论,我们可以把产业创新看作是产业突变的过程。
需求是新能源产业创新的思想来源和动力源泉,产业洞察力或预见力是产业创新的起点和基础。产业洞察力是对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等的先见之明。产业预见能力是对市场需求长期的、累积的经由知觉、思考、感觉的过程升华而来的。企业培养产业预见能力的目的在于认识顾客的未来需求,从而确定产业创新的方向。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发动机,科技突破和技术创新的高级形式是技术革命,产业创新的高级形式是产业革命。以燃料产业为例,燃料产业经历了由木材一煤一天然气、石油一核裂变燃料一太阳能等的重大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产业内企业的竞争压力也会变成产业创新的动力,促进了产业细分和产业重构。企业家创新精神是产业创新的不竭动力,大多数新兴产业的诞生基本上是由少数几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所为。企业家拥有的共同特征就是产业创新能力。产业革命本质上是企业家革命,企业家是产业革命的灵魂。
产业创新需要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到市场创新最后走向产业融合。即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逻辑起点构成了新兴技术群。只有连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开发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才能使众多的企业进入该领域,实现产业创新,使企业层面的产品创新转化为产业层次的产业创新。市场创新的基本目的就是刺激市场需求,采取极富创造性的方法来使人们认识和接受新产品。塑造产业的竞争规则,如建立产品质量标准、确立产品的市场形象、建立分销渠道等,使企业可以遵循并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发展繁荣。开拓新的客户资源,市场容量是一个产业成长的基本环境。
新能源产业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市场需求只是给产业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但产业创新能否实现,还受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 技术要素 。技术要素是产业创新的关键性要素,技术创新是最本质的资源配置手段。由于技术的突破带来效率的提高,使需求得到更大的满足,产品的价格会更低,功能会更好,这可以刺激出更多的需求。 资本要素 。资本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要素,新产业的形成是资本要素的转移过程。只有建立起与高新技术产业相适应的、同传统产业资本相配套的风险资本投资机制,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增长才能保证。 人力要素 。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外部要素 等。
我国新能源产业走过了一条“从追赶到引领”的道路,大致经历了从引进、模仿,到集成、创新的升级过程是演化进程的生动写照。其背后的发展范式可以用“技术与市场(双重)追赶”导向的产业创新范式来加以刻画。我们学习欧盟的从能源绿皮书、智慧能源革命到节能减排新政策架构,日本的从节能领跑到新能源创新,美国:的奥巴马的绿色能源新政。在当今世界新能源战略实施浪潮中,各国既有共同趋势又有各自特征。包括应对全球气候环境挑战,开源节流,谋求安全、经济、清洁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并与摆脱国际疫情冲击、实现经济复兴相结合。当前我国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建设应用规模已居世界第一,新能源平价上网的步伐日益加快。借鉴“国家创新系统”(Freeman,1987;Nelson,1993;Lundvall,1992)和“产业创新系统”(Malerba, 2002,2006)的理论框架和分析逻辑,我们将这种创新范式提炼为 “追赶导向的产业创新体系”。在中国新能源产业创新进程中,多个主体及其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网络,以及所依赖的制度与政策要素构成了整个系统,不同要素在特定时期发挥了相应作用。
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有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高端装备(high-end equipment)、新材料(new materials)、生物(biology)、新能源汽车(new energy vehicles)、新能源(new energy)、节能环保(energy-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数字创意产业(digit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其中一半与能源有关联,新能源是实现能源革命和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政府将为这些新兴产业提供管理提升方面的政策支持,加强版权保护,并提供财政支持。2014年6月领导人提出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和能源体制四方面“革命”后,对于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选择上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多年来为实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目标,我国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电力、油气市场化改革、能源推广等方面最为亮眼的是可再生资源的蓬勃发展。其中风电、光伏、生物质等新能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但是问题也不少: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追赶发展至今,已经在若干领域形成了影响全球产业体系的关键影响力。与世界先进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不少新能源企业领域所面临的“大而不强”问题愈发严重。继续引进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的机会空间正在缩小,技术学习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新兴技术领域的发展和领先性产业相对滞后。直接扶持类政策过多、政策协同性不足等问题凸显。多数本土新能源企业在技术路线、市场定位、战略导向等方面形成的低端“路径依赖”,可能成为整个产业创新系统的“转型”瓶颈。同时存在恶性竞争,市场形成“欧美依赖症”,新兴行业“透支前景”。
所以在当前新能源战略目标出发,构建和完善我国更有效率、更富吸引力、更具开放性的新能源产业创新系统更为重要。要有系统性思维。要有持续优化的制度供给和政策保障。要尽快投入战略攻坚和重点突破:把握从产业技术追赶到创新引领这一重大转折性的跨越机会,既要充分挖掘过去积累的创新模式、创新潜力,也要积极利用日趋完善的产业组织体系以建立国家性产业竞争优势,更要重点关注产业重大技术及标准的战略选择、预警机制以及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缺位的问题。同时,高度重视因系统性缺陷引发产业创新链脱节、断裂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要有开放创新、多轨并举的创新体系定位。坚持供给创新。坚持需求引领。坚持产业集聚。坚持人才兴业。坚持开放融合。
新能源产业创新系统的路径就是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产业创新的途径中重要的路径之一。产业转移中产业创新主要是在核心技术方面形成自己的品牌,提高产业附加值,注意污染超标等问题。产业转移的过程是吸收和改造提高产业发展的过程。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指的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是有效的产业创新战略,是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产业融合是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具有生命力和创新力的发展方式,能有效地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融合中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生产工艺更加先进、生产过程更加合理、生产管理技术更加科学,从而使得生产者能以更加低廉的生产成本来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同时适应消费者所需要的个性化、多品种、高质量的产品。
首先,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如电力,煤炭等,这些新能源的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的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
其次,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长期困扰人类的动力不足的问题。内燃机的发明又促进了发动机的出现,发动机的发明又解决了交通工具的问题,推动了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的足迹遍布了全世界,也让各个地区的文化,贸易交流更加便利。
第三,通讯工具的发明。自从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之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不在局限与面对面的谈话。
最后,化工业的迅猛发展。炸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军工业的进步,并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煤炭中提取各种化合物,塑料,人造纤维先后被投入实际生活。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创新活动和创新体系本身,更取决于是否拥有良好的创新生态。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其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得益于一个精心构筑的创新生态系统。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硅谷的成功缘于形成了一个包含多种异质性组织和多条价值链的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必须突破区域与行业边界,构建多层次、多要素联动的产业创新生态。新能源产业也是如此。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不仅要鼓励企业等主体积极创新,而且要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享的创新生态。当前的新能源产业创新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产业跨界融合。跨界是指跨越原来区域划分、产业分类的边界以及跨知识边界、跨政策边界。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了产业跨界融合。二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兴起。如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共享、融合成为新经济的突出特点。这就要求通过跨界与耦合来构建产业创新生态。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关联关系。跨界耦合并不是对两个或多个产业的简单整合,而是在产业耦合渗透中形成产业共生创新网络。
产业创新生态的构建主要是在企业层面构建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产业联盟创新网络。大企业通过战略联盟与网络外组织保持创新关联,实现联盟企业的成长与技术创新网络的扩张,并逐渐演变形成创新联盟网络。也可以是在产业层面构建以集群联动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当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在产业上的关联性就会引发创新行为的关联互动,进而催生技术创新的集群效应,在产业集群间通过联动发展而产生创新合作,建立起多层次的有机联接,形成点、线、群、网相结合的集群创新体系,进而形成产业创新网络。也可以是在区域层面构建以共生发展为特征的产业创新生态网络,从整个区域层面建立产业创新协作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共生环境。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史玉波认为坚持新能源产业的创新、协同、多元化发展。
今年6月9日2020长三角新能源产业区域科技合作交流会暨省新能源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功能发布会在长兴县召开,会上长三角新能源产业创新联盟正式成立。上海科技交流中心主任王震表示:面对新形势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新使命、新机遇新挑战,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将依托专业优势,以服务长三角、服务长兴县企业创新创业为重点,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的互动对接,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
今年产业创新首次成为贡献最大指标,工业和信息化部年初发布的《2019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报告》值得关注的是,其中,对指数增长贡献最大的指标首次从产业发展规模转变为产业创新指标,对总指数分值上升贡献率高达90%,表明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产业发展进入“通过重研发,从低价值环节向高价值环节实质突破”的新阶段。对新能源产业也不例外,有待进一步观察。
7月2日,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海南博鳌召开。领导人致贺信指出,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不仅为各国经济增长注入强劲新动能,也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改善全球生态环境。领导人强调,中国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和相关产业发展,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希望各位嘉宾深入交流、凝聚共识,深化新能源汽车产业交流合作,让创新科技发展成果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和相关产业发展势在必行。
我们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和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能谷》新能源产业创新中心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的特点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创新要素高度聚集、创新行为高度活跃、创新主体高度互动的创新型网络组织。如果仅仅通过依靠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等引入外部资源,推动一些企业、机构在地理层面集中以及发展“房东”式孵化载体等传统路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将难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速度快、涉及主体多、创新过程复杂的新变化,将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需要通过获取集群内外部知识进行创新的新要求。推动组织结构由结群向结网提升、创新主体由扎堆向扎根转变,发展载体由经营场地向创新工厂转型,构建集群创新共同体
这是找准集群创新型合作组织建设这个“抓手”。要依托集群内的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通过组建集群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市场化运作的第三方机构等方式整合全产业链创新资源,促进企业、研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协同创新。这是强化集群内企业间非正式交流这个“推手”。要通过定期开展峰会、论坛、展览、沙龙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建立线上线下集群社区,推动集群内创新主体间的交流互动,增强创新合作的信任与意愿。这是用好创新合作信息平台这个“帮手”。要整合完善集群信息互联平台,通过提供技术并购、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委托技术开发等技术需求与供给的实时信息,搭建集群内创新主体间信息交流的桥梁,拓展创新主体间互动的广度与深度。
绿色将是我们促进中心的主色调,创新是我们促进中心的主格调,我们将以客户为中心,强化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主动响应等商业模式,构建创新智能型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精益化、个性化服务。合作是我们促进中心的主基调,共赢是我们促进中心的主步调,面对市场,我们将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努力构建多方参与,良性竞争,互利共盈的服务生态圈,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招强引优。围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剥离裂变。围绕平台型、生态型企业发展借势借力。
昨天一则宁德时代7月起将为特斯拉超级工厂提供动力电池消息使该股票大涨,细细看了一下,宁德时代24个月涨了9倍,再看特斯拉12个月涨了10倍。2020年6月10日,年轻的特斯拉超越百年老店丰田,股价一度突破1000美元,问鼎全球车企市值第一的宝座。这是汽车产业值得记住的一天,一个属于电动车的新时代已经到来。成立于2011年的宁德时代,在过去十年伴随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而成长,抢得市场红利。宁德时代的市值,也已经是中国最大的车企上汽集团的两倍,宁德时代的成功也让比亚迪看到动力电池的巨大潜力,比亚迪转换思路调整开放的战略,并在2020年推出刀片电池。宁德时代的崛起,离不开工信部2015年发布的“动力蓄电池白名单”。这份名单,将日韩电池挡在了电动车补贴目录之外,不少国内的整车企业放弃了使用价格便宜且有一定品质保障的日韩电池,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国内电池企业,迅速成为市场的“香饽饽”。新能源产业已经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产业了。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发改高技规〔2018〕68号)在战略性领域组建产业创新中心,服务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育成新产业、培育新动能,我们研究制定了《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我们推出了新能源产业创新共同体。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科创网络国际新能源产业促进中心已经上路,就像促进中心主任吴孟余教授说得那样这个促进中心当中有一个很大的示范中心,其中有上海能谷科创中心。有很多企业目前都进入到上海能谷的科创中心了,上海能谷科创中心做什么事情呢?它和其它园区有什么区别呢?有很大的区别,就是在所有的创新、大家都知道,我们有实验室的创新,有在工程当中的创新。但是还有什么呢?我们把一个不是产业发展成为一个产业、产业创新。我们就是从事产业创新,上海能谷也是从事产业创新的。所以这些企业,我们都好像目前是小树,我们希望成为森林,成为支撑绿色经济的支柱。
上下同欲者胜,与民同利者兴。节能、环保、低碳、绿色是人类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我们以新能源产业创新为突破点,打破专业人才、高端技术、转化应用、运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壁垒,开创了中国新能源产业集群化创新发展平台,成为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者、行业颠覆者和产业缔造者,同时我们也是美好环境的维护者、创造者。
19世纪早期,人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根据这一现象,对电作了深入的研究。在进一步完善电学理论的同时,科学家们开始研制发电机。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成一部发电机,后来几经改进,逐渐完善,到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的发明,实现了电能和机械能的互换。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机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1)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灯、汽车、飞机、电报、电话等。 (2)标志:电力的广泛运用。变化:电力逐步取代蒸汽动力,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电力被广泛应用于生活领域,众多的家用电器产品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3)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垄断组织的产生,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
一方面,现阶段新能源车新能源车 汽车 还未能像燃油车一样做到随时随地快速补能,新能源 汽车 后市场的配套建设仍有诸多待完善的空间;另一方面,对于新能源车的基技术和质量问题,尤其是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引发消费者担忧;还有一方面,面对智能化程度极高的新能源 汽车 ,消费者对个人隐私能否得到充分保护等问题也充满疑虑。
因此,在不断追求续航里程和智能驾驶配置之余,打造一款更加安全的新能源 汽车 成为消费者最大的期待。而这其中,电池的安全性就是关键。面对不时发生的新能源 汽车 电池自燃问题,一些行业巨头和专家学者决心要提高新能源 汽车 的安全性,降低故障率,让消费者买得安心、用得省心、开得放心。
正如最早在国内启动电动化技术研发的合资企业上汽通用认为:“新能源 汽车 不能将续航里程当做单一的发展目标,提升电池的安全性才是新能源 汽车 获得未来的根本。”新能源 汽车 要想收货未来,安全已经成为不可逃避要攻克的课题。
新能源 汽车 的电池安全性问题,似是老生常谈,却又不得不谈。电池之于新能源 汽车 ,就犹如发动机之于燃油车。作为 汽车 的心脏,电池的技术含量和质量高低,将直接决定整车安全指数的高低。
实际上,部分消费者对新能源 汽车 选择“拔草”,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对电池安全性的不信任。自燃、电池失效、易被磕碰和刺穿……与新能源 汽车 电池有关的安全事故,我们也时有耳闻。
在此现实环境下,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统计出了详实的数据,为提升新能源 汽车 电池安全性提供了可靠的方向。在今年7月6日举行的以“电动百年,进化新生”为主题的技术交流会上,北京理工大学以孙逢春院士为代表的学者们,以及来自行业的多名专家,就与上汽通用一起对此进行了一番探讨。
交流会现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魏中宝带来了一些十分有借鉴意义的研究成果。关于“新能源 汽车 火灾事故”的研究,魏中宝教授研究统计发现,起火原因占比最高的是“电池故障”,占比近33%,“交通事故或底盘碰撞”导致起火仅占15%左右。
而关于新能源 汽车 起火时的状态,“停置状态”占比最高,超过38%,紧随其后的是“充电状态”的27%和“行驶状态”的14.3%。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由新能源 汽车 电池引发的火灾事故,并不一定要在电池处于运作和充电状态中才会发生,碰撞、针刺等外界因素,也不是引发安全事故的首要起因。相反,电池本身的质量问题和故障缺陷,才是引发火灾事故的“头号杀手”。
这就需要注意到一个问题,关于新能源 汽车 电池的安全性,外因并非根本,内因才是决定性因素。因此,更高品质的电芯和更高质量的电池成组技术,以及更高水平的电池管理系统所组成的电池平台,才能代表更安全的新能源 汽车 能源系统。
在此基础上,上汽通用的Ultium智能纯电平台便应运而生。
实际上,代表目前电池安全技术天花板水平的Ultium智能纯电平台,其诞生并非偶然。
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912年,彼时,通用 汽车 就已制造出电动卡车。1996年,通用推出业内首款为电气化定制的量产纯电动车EV1。之后,雪佛兰Volt 沃蓝达、雪佛兰Bolt等新能源 汽车 陆续问世。深厚的 历史 底蕴和强大的研发技术,注定了通用的电气化之路进取而又稳重。
回到提升新能源 汽车 电池的安全问题上来,Ultium智能纯电平台对此已经有了可行的答案。
在电池热稳定性和热管理上,上汽通用带来远超国标的开发和试验标准,同时满足行业最高的ASIL-D级别的系统功能安全要求;其与供应商联手开发的专属电芯在保证了热稳定性之余,还大大降低了电池的衰减程度,从而提升电池的使用寿命。“Ultium智能纯电平台在对电池安全性的管理上,还能实现主动监测,一旦发现电池温度过高,会马上自动‘降温’。”一位上汽通用技术人员介绍道。
除此之外,Ultium平台还有电芯间“隔热墙”专利、抑制热扩散专利技术、集成式专利液冷系统、大面积防爆阀、模组和整包的专利防火设计、防拉弧这六大保护手段,实现了行业领先的热稳定性能,且支持全生命周期快充而对电池容量几乎没有影响。
此外,Ultium智能纯电平台还像钢铁侠一样自带“盔甲”。高强度材料制作而成的电池壳体,加上在发生碰撞事故后仍能保护电池包的防护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因物理撞击而造成的危险后果,而IP67防尘防水和IP6K9K高压喷水防护则能减少因使用不当和天气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真正实现了安全的基础上,Ultium智能纯电平台让智能化和网联化更具意义。比如,无线电池管理系统(wBMS)可降低电池的重量和体积,将更多可用的空间还给消费者;在OTA升级车机系统成为潮流的当下,Ultium智能纯电平台也支持远程无线升级。
“到2025年,我们将推出10款以上基于Ultium平台的国产新能源车型,别克、雪佛兰和凯迪拉克三大品牌都会覆盖,涉及轿车、SUV、MPV等众多主流车型。”上汽通用方面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搭载Ultium平台车型的国产化和相关零部件超过95%的本土化采购,无疑让相关车型的制造成本更低,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些安全而又智能的通用新能源 汽车 ,价格预计会非常亲民。
回到文章开头的观点,安全代表着新能源 汽车 的未来。我们可以看到,上汽通用的电动化之路,进取而又稳健,有“黑 科技 ”又不失安全。强大的技术基础加上多年来积累的市场口碑,上汽通用不仅带来了安全而又包容性强的产品,也毫无疑问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电动化之路。面向 汽车 市场的未来,上汽通用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
深圳坪山新区,比亚迪总部,六角大楼。出出进进的国内国外考察者,“很多人来考察调研云轨,几乎每天一个市长来”,比亚迪董秘李黔对全景网记者表示。
比亚迪总部门前的空中小火车,是展示试运行的 “云轨”,颇为吸睛。去年10月宣布试运行云轨业务的比亚迪,目前已签署意向订单超过10个城市,并在积极争取更多城市订单。
云轨业务是比亚迪的又一次创新和勇气,也是又一次的雄心和野心,“希望通过云轨业务,再造一两个比亚迪”。
在自己的传统强项电池领域,比亚迪也有大动作:准备开放自己的动力电池业务,向其他车辆制造商供应其电池。
横跨于IT、汽车、新能源、轨道交通4大产业,这家以技术创新为基因的企业一次次敢于先人一步。
比亚迪23年的成长简史
1994年成立的比亚迪,以做二次充电的镍电池起家,到了1997年,比亚迪开始做锂电池,相比较镍电池,锂电池的技术要求很高,当时比亚迪的年销售额只有几千万,面对的竞争对手是三洋、索尼、松下这样的日本知名企业。
这是比亚迪的第一次转型。2000年比亚迪拿到在手机界有如今天苹果地位一样的摩托罗拉的电池订单,2002年比亚迪拿到诺基亚的电池单子,由此比亚迪成为电池大王。
2002年,比亚迪股份(代码01211)在香港上市,发行价格是10.95元,当时是54支H股里面最高发行价记录,当时的H股都是1元、2元,算是给中国企业争了一把脸。
2002那一年,比亚迪的销售额是22个亿。
不甘心在手机电池领域舒适区呆着的比亚迪,又把目光标准了手机零部件,很快又在这一领域闯出名堂,2005年,手机零部件供给当时如日中天的诺基亚,2005年到2007年,比亚迪的手机零部件快速成长,2007年分拆出比亚迪电子(代码00285)在香港上市,如今的市值超过500亿,一年销售额有400个亿。
在电池和手机零配件业务之外,比亚迪更为出位的举动是去做汽车,和自己原有业务完全不搭边。
2003年,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牌照,开始自己生产汽车。这是比亚迪的第三次转型。此后,比亚迪的传统汽车业务也做得风声水起。
2007年,比亚迪又把眼光瞄准了电动汽车,此时,电动汽车根本不被业内人士看好,比亚迪是最早进入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国家政策也不明朗。比亚迪终于造出“一个概念型的电动汽车”,当时没有人相信它能够产业化。2008年,巴菲特接触比亚迪公司和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看中其研发和制造能力,以及比亚迪“前瞻性的梦想”, 2008年巴菲特投资比亚迪,比亚迪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2008年,比亚迪向市场推出第一台真正的双模电动车F3DM,到了2010年,推出纯电动出租车,2011年开始推出电动大巴。之后比亚迪电动车,开始逐步得到广泛的运用。2011年,比亚迪从H股回归A股,实现A股和H股两地上市。2013年,比亚迪电动汽车销售额到10个亿,此后,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红利, 2014年,比亚迪电动汽车销售额70个亿,2015年,190亿,2016年341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
2016年度,比亚迪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利润总额65亿元。目前A股总市值超过1800亿元,资本市场中国最具成长性的上市公司代表之一。
新能源汽车龙头的国际化之路
比亚迪前几年的发展是新能源汽车业务唱主角,也是增长最主要的动力。2017年上半年,补贴退坡、产品准入规则调整等政策影响,比亚迪2017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收入同比增长为1.97%。
李黔表示,“我们作为这个行业的领导者,我们有信心,一方面带动这个行业的高速成长,另外一方面我们自身也有非常强的信心,自身也会高速的成长。”
最新新能源汽车再迎政策利好,乘用车“双积分”政策出台,李黔对此的解读,“会对未来电动汽车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应该讲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
按照比亚迪的战略规划,新能源汽车2020年在比亚迪汽车业务中将占到90%,到2030年,将完全实现私家车电动化。
在国内新能源车企当中,比亚迪率先走出国门,在“国际化的道路上遥遥领先”。2013年开始,比亚迪开始在美国建立生产电动大巴工厂,之后是巴西、匈牙利、法国、厄瓜多尔等,最新消息10月初,比亚迪宣布其在美国加州的纯电动巴士工厂竣工并投产。该工厂年产能1500台,也是北美地区最大纯电动大巴工厂。
尽管比亚迪的营业收入超过九成是国内市场,但在国际市场,但比亚迪在国际市场的发展非常吸睛。比亚迪以公共交通为突破口,不断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和出租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在电动大巴领域,比亚迪在美国市场上罕有竞争对手。
在全球销售市场,比亚迪的电动大巴在包括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不断斩获新订单,目前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运行。
董秘李黔说 ,“比亚迪的电动汽车在海外的认可度从某种程度上是比国内的认可度还要高一些。国际化肯定是一个非常大的方向”,比亚迪的国际化业务已经有了好的开头,慢慢的是一个逐步开花结果的过程, “未来几年,我们可以陆陆续续看到,比亚迪的整个电动汽车在海外的量的提升过程,可能是呈现一个加速的过程,前面几年只是探路,是用小批量进行试运行”。
纵深拓展电池 布局原材料
比亚迪以电池起家,电池业务是一块重要基石。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的一句话,“比亚迪在动力电池领域是两条腿走路,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都在发展”,作为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比亚迪的动力电池一直只供应给比亚迪自己。今年5月,比亚迪宣布将具有核心技术的动力电池业务开放,向其他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供货,短短几个月过去,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预期年底前公布首份合同。
董秘李黔表示,公司电池产能扩张,有了富余产能,此时把供应链打开,有利于带来公司的收入、利润。
比亚迪本身就是新能源汽车厂商,其他新能源车企会意愿采购比亚迪的动力电池吗?“一些国内、国际的领导汽车厂商,他们对于比亚迪电池是非常的渴求。” 李黔还对记者表示,“目前电池,从整个供应链体系来看,还是属于一个有瓶颈的环节,我们来把这个链条节打开,对整个行业的推动还是非常大的。”
动力电池的竞争力,一方面是要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考虑如何控制电池成本。今年八月份,比亚迪牵手国轩高科共同成立新合资公司,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项目,被外界解读为,比亚迪加强在三元电池领域布局。由于三元电池的循环充放次数和稳定性快速提升,需求量大幅上涨,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商纷纷布局三元锂电池。
原材料方面,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去年,比亚迪在青海投资建设年产10GWH动力锂电池项目、年产2万吨动力电池材料生产及回收项目。值得注意的是,青海是全国锂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锂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
布局云轨轨道交通 再造比亚迪
去年底,比亚迪正式宣告进军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城市轨道交通业务被列入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之一。1000多人的研发团队,历时5年,累计投入50亿元,比亚迪成功打造的“云轨”由此进入公众视野。
目前比亚迪已经与10多个城市签约。比亚迪第一个商业化运行的云轨,银川云轨9月1日通车。
王传福曾表示, 比亚迪开发云轨,开发立体化交通,用以解决城市拥堵。未来比亚迪从电动车到云轨,希望通过技术把一些社会问题解决。
云轨属于中小运量的轨道交通,可以运用到三四线城市的主干线,一二线城市的机场线旅游线。云轨除了电网供电,自身也带有储能系统,车列全部是阻燃设计。据介绍,相比地铁,云轨造价更低,云轨在上下坡、急转弯的地方非常适用,适应性强,运行的噪音相比地铁钢轮要小。云轨可以两到八节灵活编组,每节运量可达160~200人。中运量的云轨单向一小时运输量为1~3万人。中运量的云轨符合三四线城市运量需求。
做电池和汽车再去做轨道交通,比亚迪的跨界是否太大了?市场前景如何?董秘李黔表示,云轨本质上也是一个电动汽车,“它也是靠电机驱动 ,云轨从技术上与公司还是有非常强的协同性”。
“假如一个三线、四线城市,一个城市比如有200公里,一公里平均2个亿,就是400亿的一个城市的规模,中国地级城市大概有273个,这就是万亿的市场,而这万亿的市场是刚刚起步,所以说我们比亚迪也对云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们非常有信心,在未来十年属于一个高速增长的产业,希望云轨能够再造一个,甚至再造两个比亚迪。”
一直坚持创新,从电池到汽车,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从新能源汽车到云轨,比亚迪一直带着技术创新的基因和理念前行,多年来围绕着新能源领域,如今迈入跨行业全产业链时代。董秘李黔认为,“多年来,比亚迪主要走的是内生性增长的道路,企业靠自身的研发,拼搏,再创新、再拼搏,来推动公司整个成长”。
新能源发展趋势:
1、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已进入不可逆的快车道
全球汽车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新能源化,或者说是电动化,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和企业的共识。过去,很多国家对这点存在争议和摇摆,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一直在增长,不断迈上新台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新能源化这个不可逆的态势已基本形成。
2、中国将在较长时间内处于领跑地位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研究预测,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突破500万辆;2025年将达到至少700万辆,乐观估计为900万~1000万辆。从100万辆到1000万辆,也就几年时间,这个发展速度创造了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之最。新能源汽车当前的保有量、增速以及所带动的产业规模,在过去难以想象。以动力电池为例,预计到2025年,中国电池装机量将达到600GWh。
3、中小城市与农村将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
过去,中小城市和农村消费者的第一辆车往往选择燃油车。进入电动化高速发展阶段,消费者的第一辆车很有可能是新能源车。因此,未来3~5年,继大型城市之后,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点,并成为市场增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碳减排、改善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机动化出行发挥巨大作用。
4、中国电动汽车真正进入市场化竞争阶段
2021年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分水岭。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2022年财政补贴将全部退出,所有车企将处于同一政策起跑线,竞争会更加激烈。补贴退出后,新上市的车型也会扎堆出现,特别是外资品牌车型。2022~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入新车型、新品牌扎堆涌现的阶段。
5、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正式合二为一
过去10年,汽车产业变革的主题是电动化。下一阶段,变革的主题将是基于电动化的智能化。电动化的普及要靠智能化来拉动,单纯的电动汽车不会成为市场卖点,只有更加智能的汽车才是竞争焦点。反过来看,只有电动汽车才能更完整地嵌入智能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的最佳载体是电动化平台。因此,在电动化基础上会加速智能化,“两化”在汽车上将正式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