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第二代氢燃料车海外开售,全新Mirai在中国会有市场吗?
关于混动汽车,人们常常戏称“一种是丰田混动,一种是其他混动”,可见丰田在混动领域的影响力之强。其实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除了混动,丰田早期还重点押宝了另一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时至今日,丰田在这一领域同样有着行业领先的优势和战略布局。
日前,综合海外媒体报道,丰田第二代氢燃料车型——全新 MIRAI已在德国正式开售,新车提供三个版本,售价分别为63900欧元(约合50.5万元RMB)、66900欧元(约合52.87万元RMB)和73900欧元(约合58.4万元RMB)。
这次,丰田全面更新了全新MIRAI燃料电池的性能,根据氢装载量的增加,续航里程比以往车型提高约30%,或将达到650公里,甚至超越了不少燃油车的续航里程,性能大幅提高。
纵观整个汽车行业,在很多车企还并未涉及的氢燃料电池领域,丰田已经推出了第二代产品,当中的技术与战略构图可想而知。
值得注意的是,2020北京国际车展上,丰田向国内用户首次展示了全新FCEV“MIRAI Concept”概念车,该车是即将于今年年底上市的第二代MIRAI在研发阶段的最终车型,因此我们大胆猜测全新MIRAI进入国内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氢燃料汽车有何不同?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以往纯电动车(EV)、插电混动车(PHEV)和氢燃料汽车(FCEV)均可获得国家补贴,不过氢燃料汽车总是被公众习惯性忽视。
一般而言,氢燃料电池车主要由高压储气罐、氢燃料电池堆、燃料电池升压器、动力蓄电池组、驱动电动机和动力控制单元等组成。
工作原理可以简单理解为水电解成氢气和氧气的逆反应。
反应时,氢气通过燃料电池的正极当中的催化剂(铂)分解成电子和氢离子(质子),其中氢离子(质子)通过质子交换薄膜(Proton Exchange Membrane)到达负极和氧气反应变成水和热量,对应的电子则从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产生电能。
分析氢燃料电池整个运行过程中,相比传统汽车排放的碳化物、硫化物,氢燃料电池堆在生产电能的过程中只产生水,因此其最大的优势即为真正实现了“零排放”目标。
关键的是,氢燃料电池车加注氢气的过程非常快速便捷,专用的加氢设备3分钟即可加满,明显优于纯电动汽车的超长充电时长,与传统燃油车相当。
另一方面,因为不受传统发动机采用卡诺循环42%左右的热效率限制,氢燃料电池的效率可轻松达到60%以上;并且在续航里程上,氢燃料电池可以轻松超越传统燃油车的表现。
凭借零污染、可再生、加氢快、续航足等优势,氢燃料电池技术在理论上完爆石油与锂电池,被誉为车用能源的“终极形式”。
作为行业最早进入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主机厂,丰田在2014年推出了氢燃料电池汽车Marai,第二代车型计划于今年年底发布,关注度非常高,甚至有网友希望丰田能快速引入这台车。
▍引入国内的障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纵观全球范围内,氢燃料电池技术产业化一直很慢,迟迟无法落地,经常被放在2050年这个尺度的“远景”上去讨论。
即便是丰田Marai 第二代车型都即将发布,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步伐仍未到来。与氢能源汽车相关联的造车产业链、氢燃料、加氢站等等仍然有着诸多问题,制约着这一技术路线的推广普及。
首当其冲是高昂的价格。
早在2014年丰田的氢燃料电池汽车Marai 就已上市,到2019年6月底,全球销售还不到9000辆,原因之一是高昂的售价。该车此前的日本官方售价为723.6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7.3万元,政府补贴后售价523.6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4.2万,价格成了一道拦路虎。
高售价,来自于高成本。
氢燃料汽车中,氢分子要分解成氢离子,目前最理想的途径是采用强催化剂,铂金是效果最好的,但价格昂贵。据了解,世界上每年铂金的产量在400吨左右,其中70%用来做首饰,另外30%主要提供给高精尖端的工业使用,在汽车上如果用铂金做催化剂大规模产业化成本可想而知。
目前每千瓦时的电堆要使用0.3-0.5克的铂金,国内大多研究机构在这个水平范围,日本做得好些,他们可以把铂金研磨得很细,涂在碳板上也很均匀,每千瓦时目前只用0.25克铂金。
1千瓦时的电堆单体价格为1万元,匹配成能发电的燃料电池,1千瓦时的电堆价格为2万元,一台汽车匹配30-50度的电池,成本高得吓人。直接阻碍了终端消费者的接受度。
技术难度同样也高。
燃料电池的制造成本方面,电堆中的催化剂、膜材料等成本极高,目前国内在这一领域并未突破,依赖进口。目前,日韩在氢燃料电池领域的发展也相对领先,丰田、现代等车企从技术到销量都处于第一梯队。
又比如氢气纯度偏低。
氢气,大多数网友只在上中学时的实验室接触过,日常并不常见,氢燃料电池所需要的氢气对纯度有着较高的要求,至少要达到99.99%,甚至99.999%,纯度低的氢气会导致催化剂中毒,进而失效。
目前99%纯度的氢气大约1元钱1立方米,99.9%的要5元每立方,当达到99.99%纯度的氢气价格就飙升到了11元每立方。此前曾有日本媒体测算过,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加氢成本和汽油车相当,但氢气的纯度显然不能有丝毫马虎,国内目前能够满足这一纯度的氢燃料比例很少,大多需要进一步提纯。
再看,加氢站技术未获突破。
由于相关设备没有实现产业化,企业不愿意生产没有市场的设备,国内相关材料和技术也没有实现突破。比如,输氢管道就需要有特殊的技术,由于在较大压力下,氢分子会钻入金属中,金属材料会发生改变,出现氢脆,进而产生裂缝泄氢。
还有,加氢站成本也很高,若用户规模不起来,那就得持续亏本运营,这种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就非常难解决。此前江苏如皋修建了一座加氢站,投资大约1.2亿元。
高压加氢也需要专门的人才,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清路加氢站借用的是航空航天相关人员,普通加氢工需要经过特殊的培训才可上岗,由于氢气分子的特性,在制备、转运、储存等方面,操作不慎都容易出现问题。特别是氢罐的压力要达到70-90Mpa,一旦发生爆炸,方圆几百米都会一片狼藉。
国外就曾发生过多起氢爆炸事故:2019年5月韩国江原道氢燃料储存罐爆炸;2019年6月美国加州圣塔克拉拉储氢罐泄露爆炸;2019年6月,挪威奥斯陆地铁站附近加氢站发生爆炸。
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离不开加氢设施的建设,和氢燃料电池堆一样,加氢站相关设施及操作同样需要技术突破,特别是加氢站建设上需要审慎推进。
截至2020年7月,我国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过7200辆,建成加氢站约80座。不过,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仍面临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缺失、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加氢设施建设难等突出问题。
▍产业化“吹号人”
正如在混动领域占据了多个“第一次”,丰田这次在氢能源汽车领域也要扮演吹号人角色。
“没有挑战,就没有进步”,即便氢能源汽车目前面临着诸多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其绿色环保、能效高、低温性能稳定、加氢便捷的优势仍被一些车企看好,甚至被认为是新能源车的终极解决方案。
行业专家普遍认为,2020-2025年是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提升期,将推广适用于载重量大、长距离的中重卡城际旅游客车和中大型物流车,以及专用车辆。2025-2030年则进入快速发展期,推广将增加乘用车、长途客运、牵引车等车型,形成燃料电池汽车的全面推广。
我们大胆预测,全新Mirai引入国内正是时间问题。那么问题来了,为了环保的终极目标,有多少人会购买这么一款50万级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不久前,按照往年惯例,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公布了最新一年度的最佳安全车型榜单。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为严格的车辆碰撞测试机构,IIHS的评测标准一直以来对于大部分车来说都是“魔鬼”般的存在,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对全球消费者而言,其对车辆的安全测试结果向来都具有非常高的参考意义。
在2019年,总共有111款车辆获得了IIHS TOP SAFETY PICK认证,而这其中又有56款车型获得了最高安全级别的TOP SAFETY PICK +殊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去年是哪些车通过了IIHS的“炼狱式”考核,一路过关斩将成为赢家的吧。
评选标准,“副驾25%小偏置碰撞”是亮点
IIHS的TOP SAFETY PICK认证始于2006年,从2013年开始又细分出更加严格的TOP SAFETY PICK +顶级安全认证,其核心测试项目——正面25%小重叠面碰撞测试是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到了2018年,IIHS再次提高了碰撞测试标准,加入了“副驾驶侧25%小重叠面碰撞”测试环节——获得TOP SAFETY PICK+的车辆需要通过所有测试,并获得全部优秀(GOOD)评价。
TOP SAFETY PICK认证车辆的标准略有放宽,副驾驶侧25%小重叠面碰撞测试和大灯评级中获得良好(Acceptable)评价即可(依旧非常严格)。
另外,鉴于IIHS只针对美国市场在售车型进行碰撞测试评估,车型分类方式上与国内和欧洲都有所不同,这一点希望读者朋友稍微留意一下。
TOP SAFETY PICK+最佳车型
小型车部分(紧凑型):共计11款
整个榜单被日系与韩系给承包,其中韩系代表现代、起亚上榜5款车型,和斯巴鲁打个平手。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考虑到现代和起亚的海外版车型一般引入国内后都有较大改动,唯一具有一定参考性就是起亚2019款Forte(福瑞迪)这款车型。
中型车:共计7款
屠榜的依旧是日韩系品牌,在国内无人问津的斯巴鲁轿车成最大赢家,其中斯巴鲁力狮2019款、2020款均有上榜,传统日系三剑客则只有丰田凯美瑞在榜单上。而老款现代索纳塔、老款起亚Optima(K5)、马自达6、新凯美瑞在国内也属于主流车型系列,并且国产车型在品质方面也还算是在线,因此,IIHS这份榜单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豪华中型车:共计5款
在这一细分市场中,品牌开始呈现多样化,德系大厂开始发力,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所有上榜车型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宝马3系和奔驰C级国产版以及特斯拉Model3都属于热门车型,几个品牌的同款国产车型在安全性方面也有着较好的表现,而雷克萨斯ES350就更不必多说了,进口车型中的战斗机。
大型车:共计两款
比较可惜的是起亚高端系列Stinger4与国内消费者无缘,但采用了丰田TNGA新构架的亚洲龙,以及上面的新凯美瑞都证明了新平台在安全性方面的表现值得信赖。
豪华大型车:共计7款
这一细分市一直都是BBA为首的德系品牌天下,这一点从榜单上也有很直观的体现——奔驰E级、宝马5系、奥迪A6均有上榜。
另外,现代在美国市场推出的高端系列捷尼赛思也表现出了极高的车身安全素质,旗下三款车型G70、G80、G90全部上榜。反倒是印象中在这一领域表现还不错的美系品牌,只有林肯Continental(大陆)这一款车型。
至于日系豪华品牌,则是无一上榜。
小型SUV:共计8款
小型SUV市场,日韩系依旧保持优势,霸占了其中6个席位。其中,同样采用了TNGA平台的全新换代RAV4没有令人失望,也对得起它如今的爆款地位。
而像奥迪Q3、雷克萨斯UX这样的豪华品牌小型SUV,在品质方面还是延续了大厂该有的水平。另外,主打安全牌的沃尔沃在2019年推出的XC40也在品质方面也保持一贯水准。
中型SUV:共计6款
本次上榜的中型SUV里面,几乎所有车型都与国内消费者无缘——唯一有些关联的大众途观,也完全不具有参考价值(想想国产版在中保研那惨烈的碰撞测试成绩吧)。
亮点依然是韩系车,现代、起亚在2019年推出的全新中型SUV,在北美市场保持着极高热度的现代Palisade、现代圣塔菲表现亮眼,不知道相关高端车型入华能不能得到相应的高关注度。
豪华中型SUV:共计8款
豪华车型方面,大部分都是国内消费者熟悉的“老面孔”了,既有宝马X3、X5、奔驰GLC、GLE、雷克萨斯NX这样的热门车型,也有讴歌RDX这款小众车型。在榜单上还出现了即便在美国市场也属于极小众的氢燃料汽车——现代NEXO,看得出,不管任何车型,IIHS都是一视同仁,获得认可的只有硬实力。
大型SUV:1款
以往,消费者都认为大型SUV皮实耐造,在美国市场上更是主流车型,向来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战场,但这次比较出人意料的是,IIHS将最佳车型这个奖项颁给了奥迪首款纯电SUV e-tron,看来,有着传统优势的美系品牌需要加把劲了。
最后说说
从这个获奖名单看下来,会发现韩系品牌在美国市场的认可度有着惊人的大幅提升——这跟韩系品牌这几年在国内的整体状况简直大相径庭。
而新能源汽车随着竞争力提升,也开始与传统燃油汽车展开了正面较量。美国本土品牌在本次榜单上极低的出镜次数已令人唏嘘不已,另外,像是斯巴鲁这样在国外风生水起,而国内叫好不叫座的进口品牌,表现也让人大跌眼镜。
当然了,作为国内消费者,IIHS的这份榜单中,高档进口车的参考意义会更大一些,而引入国产化的合资车型,也有少数品牌存在偷工减料、区别对待的黑历史,因此,相应国产车型还需综合中保研C-IASI的报告结果,进行比对参考。
但不管怎么说,IIHS这家测评机构对于很多车企来说就是一面“照妖镜”,于我们中国消费者而言,能够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尤其对于那些全球车型来说,如果经得起最为严格的IIHS测试,还在国内机构测试中不及格的话,那就真的会打脸打得很疼了。
版权声明:本文为线外邦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环境保护又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环境保护也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北部的大都会区旧金山湾区南面,是高科技事业云集的圣塔克拉拉谷的别称。 硅谷最早是研究和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的地方,因此得名。 硅谷是当今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硅谷是世界高新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开创者和中心,该地区的风险投资占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硅谷的计算机公司已经发展到大约1500家。
《硅谷1-6》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TY4b2FJbTEl4pxfMgKYqg?pwd=o9e3
提取码:o9e3
故事发生在高科技产业云集的美国硅谷,在这里,最有资质成功的人往往却是最没有办法处理其“功成名就”的人,本剧主人公理查德(托马斯·米德勒蒂奇 Thomas Middleditch 饰)正是这样的人。
这样看起来似乎和标题有点不符:明明第三代半导体都这么热门了,怎么还是冷知识?其实也不难理解,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只要产品好用就行,至于几代半导体应该是不在意的。而且你要真问到什么是第三代半导体?或者问不同代半导体的区别是啥?笔者估计大多数人都是懵逼状态,所以说它是冷知识也没错。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全行业都在吹的第三代半导体到底是神马玩意儿!
第一代半导体,让计算机业彻底繁荣
要说到半导体这个名词的出现,那的确是比较久远了。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得说到上世纪的40年代,因为在1940年全世界第一颗电子晶体管诞生了,这也就拉开了半导体时代的大幕。最早大家用于半导体的材料是锗(Ge),如果查看一下半导体的历史,就会发现在上世纪50年代以及60年代,大家的半导体设备基本都是用锗这种材料。所以说锗应该算是半导体材料的老祖先了,这也是我们口中说的第一代半导体。
没错,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恍然大悟了:原来不同代半导体的区别就是材料!是滴,但是第一代半导体的材料并不是只有锗,因为大家用锗来打造电子晶体管的时候发现,这货发热有点夸张,还很不好控制,容易引起很多问题,设备出故障是一方面,但是热失控很容易引起重大事故,所以大家开始发展另一种半导体材料——矽,也就是我们说的硅。
知道为啥有一个叫硅谷的地方能被众人看成是科技领域的圣地?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因为在第一代半导体蓬勃发展的时候,矽就是成为了半导体的主要材料,而因为半导体发展而繁荣起来的圣塔克拉拉谷,也就被称为矽谷或者说硅谷了,毕竟硅谷最早是研究和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的地方。
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锗和矽都是半导体的主要材料。不过矽并非万能的材料,毕竟它有自己的物理极限,而且效率和耗电等方面,它已经慢慢无法满足一些科技发展的需求。而这个时候,是化学让半导体时代继续发展,化合物半导体的出现让半导体材料进入了第二代。
第二代半导体,化合物时代来临
之前说过了,当计算机业和电子业发展到一个地步的时候,矽或者说硅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物理极限的问题我们现在都知道,厂商一直追求的能耗比其实已经说明了问题,所以大家都在寻找矽之外的材料来继续发展半导体行业。这个时候化合物半导体终于进入了历史的舞台。
要说化合物半导体,还得感谢赫赫有名的贝尔实验室(不是那个野外求生的贝尔……),在上世纪70年代发明了化合物半导体。从此以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为主的化合物半导体一跃成为半导体市场的主角。这两货的优点也很明显,拥有超高的电子迁移率,外加上它们兼备高频、低杂音、高效率及低耗电等特性,简直就是矽的最佳替代者,所以这两种材料一下成为半导体市场的主角。
整个半导体产业因而进入了以这两种材料为主的第二代半导体时代,直到现在第二代半导体材料也大量用于各种半导体器材设备中。由于这两货的功能特点,直接为以后的微波射频通信半导体发展打下了基础,所以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得感谢这两种半导体材料,因为大量的射频芯片,都是用这两种材料打造的。
当然第二代半导体材料的问世,并不代表第一代半导体就彻底被淘汰,不同半导体材料现在都可以活跃在不同的领域中。毕竟一些设备和芯片第一代半导体就能搞定,成本还低,不需要第二代半导体或者下面要说的第三代半导体。所以从现在看来,每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并不是取代上一代半导体材料,而是让科技有更好以及更高端的发展。
第三代半导体,催化5G应用加速发展
第三代半导体其实和第二代半导体一样,都属于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而且这个材料我们还并不陌生,估计很多人都买过相应材料所制造的产品。比如说充电器,现在很多充电器用的材料都是GaN,也就是氮化镓,而这就是第三代半导体的主流材料。
第三代半导体主要是两种材料,分别是氮化镓(GaN)与碳化矽(SiC)。这两种材料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宽能隙,而能隙越宽,就代表着其耐高频、高压、高温、高功率及高电流的性能也就越强,同时还具备高能源转换效率与低能耗的特性。这样的特点性能,恰好符合目前IoT设备连接、5G场景及电动车等最新应用的需求。
由于目前各国都在研发5G应用、loT智能设备以及电动车等技术和产品,所以这种宽能隙的材料自然就成为大家发展的重心。行业有一句老话叫“得碳化矽基板者得天下”,由此可见第三代半导体的研发,对于全球科技产业有多么重要。当然之前我们就说过了,三代半导体并非彼此淘汰取代的作用,而是每代半导体材料都在往更先进更高科技的应用领域发展,这不代表老的半导体材料就彻底无用。
比如说第一代半导体的矽,多用在各种处理器、内存芯片、逻辑芯片、微电子晶体管上,我们也比较常见到;第二代半导体的砷化镓则经常用在射频芯片上。至于第三代半导体的材料,主要会采用在高频率的射频元器件以及高功率的半导体元器件上,应用范围则比较广,包括5G、IoT、环保、电动车、卫星通讯及军事等领域。特别是5G和电动汽车,被视为第三代半导体的最大发展动力。
5G和高功率设备,离不开第三代半导体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所谓的第三代半导体是什么意思,粗略地说就是用氮化镓和碳化矽这两种材料打造的半导体设备,就可以算是第三代半导体。当然这其中化合物的发展肯定不止是这两种,但这两种可以算是基础和主流。
那既然说5G、loT设备、电动车都需要第三代半导体,这里就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说5G基站,现在我国采用的Sub-6以及海外已经开始商用的毫米波,它们都需要海量的基础设施,这里就要用到大量的天线和射频元件,而以GaN为主要材料的半导体设备,就能发挥高频、高功率、大频宽、低功耗与小尺寸等优势。
去年全球GaN射频元件的市场为8.91 亿美元,而随着5G在全球的普及,这一市场在2026年将达到24亿美元。目前射频元件部分,很多还是采用的第二代半导体砷化镓以及金属氧化半导体为主材料,而GaN已经成为它们的主要竞争对手。现在GaN射频元件的主要材料是碳化矽基氮化镓GaN-on-SiC,NXP恩智浦半导体已经在去年开设了第一个6英寸的GaN-on-SiC晶圆厂;而过去的全球砷化镓代工大厂,也纷纷开始扩展GaN-on-SiC的产能,希望在未来的竞争中不落下风。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另一个好处,就是非常适合拿来作为功率半导体元件,我们之前已经介绍过它们的特性,耐高温高压、转化率高,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充电器都是用的GaN材料。目前GaN快充已然成为推动GaN功率元件成长的动力,很多手机厂商都已经配备GaN的快充充电器,比如说国内的OPPO就是如此。像小米以及其他外设厂商,也推出了多款GaN材料的充电器。
至于另一种SiC功率元件,目前市场比GaN还大,它和GaN特点相似,两者也经常结合起来为作为不同半导体设备的材料,比如之前介绍的射频元器件。不过SiC自己来做功率元件应用也是很广泛的,比如说作为有61%的SiC功率元件,都用于新能源汽车,另外像太阳能发电站以及各个充电站,也会用到SiC的功率元件。当然综合来看,电动车未来是推动SiC半导体发展的最大动力。
写在最后
关于第三代半导体,我们基本上就说到这里,虽然很粗浅,但是足以让大家了解到第三代半导体的意义,以及他们的特点和现在应用的范围。说实话,半导体虽然经历了三代,但是就和我们说的一样,这三代半导体是基于科技的发展而诞生,而不是说哪一代半导体是从上一代半导体的材料发展而来,所以他们没有互相淘汰的关系,虽然有竞争,但更像是处于平行状态,各自在各自领域发展。
目前第三代半导体发展最快还是中国、美国以及欧盟,特别是我国的科技企业,很早就开始涉足第三代半导体的研发,像比亚迪这样的公司,甚至已经有自己第三代半导体的晶圆厂;包括华为等公司,也在第三代半导体上积极投资。在去年我国第三代半导体的整体产值超过7100 亿人民币,在世界上的确处于领先地位。
对于我国来说,第三代半导体的发展的确相当关键,这不仅仅是因为未来的产业发展和市场有这么大的需求,同时如果在第三代半导体的研发上占据领先位置,也有利于解决我国在半导体上被海外卡脖子的窘境,真正站上半导体强国的位置!
美国高速公路很少收费。
美国高速公路就像它的名字———FREEWAY(直译为“免费之路”)一样,基本上不收费。全国8.9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只有大约8000公里是收费路段,而且收得很少。
在美国中西部地区,绝大多数公路甚至连收费站都没有。也许正因为便宜,美国高速公路的利用率大大高于中国。
美国第三大城市洛杉矶的交通部门做过统计,洛杉矶市每天光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就达400万辆。
有名的圣塔莫尼卡10号高速公路堪称世界上最忙碌的高速公路,这条路共有双向10个车道,每天有34万辆汽车通过。
最近,又是圣诞,又是新年,高速公路比平时更繁忙了,许多人不乘飞机,不坐火车,一家人开车十几个小时去别处玩,因为这样最“便宜”。
扩展资料:美国人每年交的税就包含了交通这一方面的费用。
美国于1956年制定的《联邦资助高速公路法》确立了交通专用的联邦燃油税,其出发点是基于“使用者付费”,即道路系统的主要受益对象是机动车辆的驾驶者。
因此他们要为道路使用行为支付合适的税费。 话说美国现在也为他们这条政策着急,因为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意味着这类汽车上高速是完全免费。
联邦资金由“公路信托基金”提供,这个基金的资金87.6%来自机动车燃油税。
这个税的好处就是,谁开车使用公路谁出钱,相对来说比较公平。法案还规定,州际高速公路的建设按照基金收入情况量力而行,不靠贷款修路。
自此法案通过后开始,美国征收的燃油税不再进入联邦政府的大金库,而是专门用于州际高速公路建设。
参考资料:人民网-美国高速路90%不收费归航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没有人能在亲耳听到如此骇人听闻的真相之后还能保持冷静。这几十个小时以来,白胜雪经历了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包括学成了天下无敌的绝世武功,他的返回,只是为了给世人一个交待,他想挑战地球上至高无上的大帝,只为了证明自己的意志。走进圣塔,他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应付即将发生的一切,然而当谜底揭开,他才发现原来他和存在这个星球上的所有生命一样,是生活在一个巨大而久远的谎言里。
一百万年前当未来1号和2号两个第六代机器人发觉了自身能源装置的缺陷又无法从根本上加以改变时,后来变成大帝的未来2号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制造出适应新能源的第七代机器人。
这个建议在两年后得到了实现,第七代机器人在输入晶核之后变得无比的强大,但他们天生只会服从于未来1号和2号。未来1号得到能源补充便带领着一批机器人开始了对整个星球的考察,他要将最完整的资料带回地球,而未来2号的任务则是设法修复宇宙飞船。
九年后未来1号返回的时候,却发现一切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