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印发《长江流域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其中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水利部所印发的《长江流域重要引水水源地名录》发布了,在此名录当中,多个地方都入选,因为这件事情其实就是在为大家的利益和名声做福祉,推进应急备用水源的建设,提升饮用水水源的保护,让大家饮水供水变得更加的安全。
保护生态水源,其实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而这一次水利部所发布的这个水源地名录当中,包括丹江口水库一共有300多个流域都是非常重要的饮水水源地,其中就包括了16省,还包括了22个太湖流域,其实在之前,自从我国的长江保护法颁布并且实施之后,水利部就开始针对各个地方的水源地进行排查进行复核,把一些非常重要的流域或者是饮水水源地都给收纳到了名录当中。
除此之外,该名录中还有一些信息是值得大家去关注的,那就是强化这个污染风险的防范意识,不管是个人还是私有企业,都应该去重视起来,去对一些水源地进行监测,让污染得到防治,让大家的饮用水变得更加的健康,只有饮用水健康了,大家的健康安全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饮用水的安全其实也关乎着大家的根本利益,此次名录当中有很多城市都入选其中,比如上海,湖北,四川,重庆,江西等等,安徽芜湖也成功入选受到关注,芜湖市其实也是属于我国的四大米市之一了,在名录当中的湾沚区青弋江水源地,也是芜湖的母亲河,同时也属于是长江下游的支流之一。
一个城市的建设,生态水源其实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大家不仅要保护环境,也要保护生态,保护长江,同时就是在保护自己,每一个人都是地球当中的一份子,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存在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引江济淮工程,我们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下,引江济淮工程涉及安徽、河南两省,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其中安徽境内输水线路长587.4公里,初步设计批复总投资875.37亿元。
引江济淮工程既是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等综合利用工程,也是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事关安徽经济 社会 的长远发展。它联通长江经济带、合肥经济圈、中原经济区三大战略区域,对于解决淮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状况,增强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水保障能力,构建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第二条入江通道,优化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恢复巢湖水生态功能,遏制淮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势头,改善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协调与合作,支撑皖北地区乃至全省经济 社会 可持续发展等,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引江济淮工程的重任之一是改善巢湖和淮河的水环境。一方面,促进巢湖水质与水生态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有助于维护淮河河道生态基流,抑制淮北中深层地下水超采,改善生态环境用水条件。
总体看,引江济淮项目2/3的工程量在合肥市范围内。按2014年第三季度价格水平估算,引江济淮工程总投资717亿元,其中合肥市辖区内工程投资约500多亿元。
工程建成后,惠及安徽13个市46个县区,供水人口4131万人,可改变淮河中游水资源短缺问题;发展航运——打造通江达海“水上公路”; 当巢湖水质好的时候,江湖水体进行一定的交换;如果水质达不到要求,则江水不经过巢湖直接汇入淮河, 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环境。
在不通火车和高铁的时代,海运/漕运可以说可以左右一个国家或城市的 历史 发展进程。
运河,从来就是一条城市的的生产线,对安徽的发展未来不可估量!
参考京杭大运河对 历史 进程的影响
京杭大运河,承载多少城市崛起史。从山东德州、临清、聊城,到江苏北部的徐州、淮安到扬州,再到长江以南的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境内的嘉兴、湖州、杭州,无数城市,皆因大运河而兴。
江淮大运河未来又将给我们留下怎样的记忆!
2016年底,被称为安徽版“千年大计”的——“南水北调”,引江济淮工程正式开工,这条沟通南北的水上大通道,连通长江、淮河、巢湖,被称作“江淮大运河”。
安徽简称皖来源于潜山(古皖国)的皖山皖水,又因长江流经安徽,又号称“800里皖江”,同时淮河流经安徽430公里,占了淮河全长的一半,故又自称江淮大地。
省城合肥为皖之中,处江淮之间,不东不西的安徽, 历史 都在江淮之间做文章,古有前秦天王苻坚战败淝水,从此中原再次四分五裂。再有张辽威震逍遥津,迫使吴国的战略重点从合肥地区转向荆州地区,直接促使孙、刘联盟破裂。近有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自此,合肥开始担任起指挥渡江战役的阵地,也即是是渡江战役的开端,从此中国得以统一。
说到江淮大运河,不得不说江淮分水岭,作为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界线。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100-300米之间。岭头在岳西县,横跨安庆、六安、合肥、淮南,岭尾差不多涵盖滁州全境。合肥所属肥东、肥西、巢湖等市县所在位置尤为典型,降雨从这里往长江或淮河分流,南麓流往长江,北麓汇入淮河,故称江淮分水岭。
曹操也曾想连通长江淮河。
相传近2000年前,曹操就从战略高度就看中沟通长江与淮河的重要性,在占据合肥时命手下修筑“新城”,一并开挖沟通这两水的运河,以方便攻吴时的物资航运和引水灌溉。然而,令曹操意想不到的事情是,穿越鸡鸣山麓的河道,今天挖好,过了一夜又被泥沙填满,周而复始,河道难成。最终疲于奔命的将军被曹操撤职查办,但是沟通江淮的念想打动百姓,人们怀念这位“失意”的将军,将当地称作“将军岭”。
到了唐德宗年间,宰相杜佑亦曾提出打通巢湖到淮河水道的奏议。
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成为第一条被大规模系统治理的河流,在安徽境内打通江淮的构想,再次浮出水面,淮委、省计委、交通等部门对引江济淮工程的研究论证更是从未间断。
1953年,毛泽东在安庆发表谈话时曾提出切开将军岭,沟通长江淮河的意见。
20世纪50年代初期,原淮委和安徽省水利、交通部门开始了沟通工程的查勘和初步论证;
1976年,水电部南水北调规划组编制的《南水北调近期工程报告》(初稿)中指出:“巢湖线作为引江济淮的调水比较适宜。”
1982年,国务院批转的《治淮会议纪要》指出:“应利用长江水源补充淮河水源。”
1995年,江淮运河列为国家规划的水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7年,江淮运河被列入全国规划中136条重要航道之一;
2004年9月,江淮运河被列入安徽水运发展规划,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
2010年时任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翁孟勇在合肥、巢湖等地考察水运建设时表态,交通运输部将支持安徽开展江淮运河项目前期工作,新开挖一条纵向河道,将安徽境内的长江、巢湖、淮河沟通起来,不论是交通部门说的“江淮运河”、水利部门说的“引江济淮”,还是环保部门说“引江济巢”,这个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江淮大运河”工程都是安徽几辈人的梦想。
7000万安徽人千年梦圆在今朝。
2016年12月29日上午,引江济淮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是一项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结合灌溉补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自南向北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段,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其中新开河渠88.7公里、利用现有河湖311.6公里、疏浚扩挖215.6公里、压力管道107.1公里。供水范围涵盖安徽省亳州、阜阳、宿州、淮北、蚌埠、淮南、滁州、铜陵、合肥、马鞍山、芜湖、安庆12个市46个县(市、区)和河南省周口、商丘2个市9个县(市、区),涉及面积约7.06万平方公里。工程估算总投资912.71亿元,总工期72个月。
一条江淮大运河,又将托起整个安徽怎样的城市发展印记!并最终为 历史 铭记。
引江济淮工程受益最大的是合肥,让合肥从此可以通江达海了,改变了合肥与周边兄弟省会城市武汉、南京竞争时的水运劣势,让合肥一举成为安徽水运交通枢纽城市,全国水运交通体系中关键节点城市,同时极大地降低合肥大宗货物对内、对外的运输成本。
安徽解放后选省会时,省政府报了两个备选城市,一是芜湖,二是蚌埠。芜湖位居长江沿岸,得水运交通优势;蚌埠位居京沪线,得铁路交通优势。因交通优势的带动,这两个城市当时也是安徽经济、城市建设基础最好的两个城市。
后来,伟人认为芜湖位居皖南,蚌埠位居皖北,不太适合做省会,认为合肥位居皖中,不适合做省会。从此合肥从一个人口不足5万,没有几条街道的小县城,一跃成为安徽的省会城市。合肥虽然作了省会,但长期以来在国内和省内一直没有存在感,外省人不认,省内人不服,地位非常尴尬。
导致合肥在全国、全省地位低,实力不足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交通条件太差。虽然位居皖中,但一不靠长江,二不沿淮河,途径安徽的中国两条干流没给合肥带来任何福利。在普铁时代,合肥也没有一条干线铁路经过,是一个弱弱的存在。导致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全国排名非常靠后,连省内芜湖、蚌埠、阜阳等城市经济实力都在他的前面。
合肥抓住了高铁建设的机遇,京港、京台、北沿江、郑合杭等国家高铁干线在合肥交集,一跃成为全国高铁米字型枢纽城市。引江济淮工程自南向北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段,线路总长723公里,工程把安徽境内长江、淮河两大干流串联了起来,把巢湖、沙颍河、合裕线、芜申运河等众多河湖水系联通了起来,让居于皖中的合肥向南可直达长江,向北可直通淮河,融入全省、全国水运网络。
终于动工了,我小时候就讲扒大运河,今年终于干了,江淮大运河正好通过我老家!
影响巨大!真正拥有自己的港口!可以通江达海!加速发展!
民生工程老百姓受益很大
不如把无为吸收合并过来,全力建设长江无为港,合肥一下摇身变成沿江大城市,与南京、武汉、重庆把酒言欢!
合肥可以实现了通江达海的目标,为下一步走出去打好基础!
必须的
建议引江济淮运河增设沿途重要城镇和 旅游 景点设置 旅游 码头,这样可以物尽其用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市水源单一,80%取自钱塘江,20%取自东苕溪,突发性水污染威胁和咸潮影响始终存在”,市政协常委、市水利设施监管中心高级工程师林蔚对杭州饮用水水源安全非常担心,她说,除钱塘江上游县(市)的部分地区属于水库水源外,杭州其他地区的饮用水基本是从钱塘江、苕溪上取水,且以Ⅲ类水体为主,一旦发生污染事故,杭州将面临断水的危险,“尽管杭州已在建设闲林水库作为应急备用水源,但闲林水库库容有限,备用时间仅6-8天,且仍属钱塘江水源。一旦发生突发水污染事件,势必造成水厂停水,给群众生活生产造成影响”。
目前,国内大中城市多数将水库作为供水水源,形成多水源保障城市供水的体系。全国直辖市、省会和副省级城市等36个大中城市中,以水库供水的有24个,地下水供水的5个,河道供水的7个,其中自河道下游取水的仅杭州、南京两地,林蔚介绍说。
市政协城建和人资环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也指出,西方发达国家,饮用水水源多数为地下水,或是经过严格保护的水库水及湖水,或者通过洁净江河沿岸的渗透井抽取地下河水。而省内除杭州和嘉兴两市外,其他市已基本实现水库供水,并且在积极寻求更多的水库水源。
“杭州水源地面临着上游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威胁,安全供水更显得形势严峻”,长期关注饮用水域安全管理的市政协城建和人资环委员会副主任张和平说,杭州饮用水主要取水口位于钱塘江下游河道,而上游流域面积较大,包括杭州、金华、衢州、绍兴、丽水五市、27个县(市、区),全省近1/3人口在杭州取水口上游,规模以上工业过万家,经济发展快,流域水环境承载压力大,水质安全情况复杂。而且新安江上游的安徽黄山地区,近年来工业发展较快,来水水质也常常超标,致使千岛湖呈富营养化程度加速、水质下降的态势。同时,杭州上游的县(市)也正经历快速工业化阶段,一部分化工、印染、造纸、电镀等传统行业能
长江多处水位创新低,出现汛期变干枯的状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受到高温的影响,水气蒸发的快,降水量少,从而导致这种状况的出现。
在8月15号的时候,可以根据相关消息了解到长江有多处水位达到了历史最低,在汛期的时候反而水都干枯了,这也是罕见的现象。根据水利部的一些消息,到7月份以来长江流域的降水量应该是一年中比较大的时候,但是跟往年同期相比血量明显减少,而且流域大部分的地区都有高温天气,并且高温的天气,热水一般超过半个月在中下游部分地区,高温天气也会超过25天,有些地区是连续高温没有降雨,这样的状况导致水流量明显减少。
现在的长江干流以及鄱阳湖还有洞庭湖,水位跟往年相比也会低4.7~5.7米,都有一些实测的记录,跟往年同期相比,达到最低部分地区的小型蓄水库出现严重不足的状况。在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等地,因为干旱耕地受旱面积也能够达到967万亩,其中有83万人因为旱情,供水也受到影响。长江汉口水位现在是17.22米,可以发现也是达到历史最低根据武汉的防汛抗旱相关指挥部的信息了解长江进入汛期之后,水位出现持续减退的状况,这种新现象非常的罕见。
而且长江流域的降雨量也在减少,因为上游的水比较少,再加上持续高温的情况蒸发量越来越大。在7月9号的时候,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武汉的降水量跟同期相比也在减少,而且降水值是偏低的。总的来看是因为受到天气的影响,水位明显下降,而且多个地方都会出现旱情,天气炎热并且蒸发量大,降水少,所以长江水源变少。
推广绿色出行 低碳成为群众性运动
上海世博绿色出行项目办公室发出呼吁:建议市民多选择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短距离优先考虑自行车或步行;尽量选用低排量、低污染、清洁环保型的机动车;多考虑结伴同行或“拼车”。
去年5月,碳计算、碳补偿等新名词开始走近上海市民。超过3万户上海家庭收到孩子从学校带来的绿色出行宣传页。家长纷纷签名承诺绿色出行。百万青少年、100家企业、100个社区、100个学校加入绿色出行活动……
“希望每个参观世博园区的人,都使用绿色出行公交卡”,主办方之一的美国环保协会的张建宇说。“世博绿色出行”活动自去年5月开始,延续至世博会闭幕后的明年3月,其历时之长、规模之大,创下群众性低碳运动历史之最。
大约7000万人次的国内外世博参观者交通出行产生的碳排放量,将占世博预计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绿色出行活动建议,从世界及国内各地来的宾客,做一做碳计算,进行碳补偿,实现碳中和。张建宇说,如果有效推动个人自愿碳补偿机制,最保守估计,可以实现碳补偿122.25吨,最多可以实现366.74万吨的碳补偿量。
改善生态环境 低碳理念贯穿世博建设
世博园区原是一处污染严重的工业用地。上海巧妙地将世博会选址与旧城区改造结合,工厂搬迁了,碳排放降低了,生态改善了。
世博轴底下的巨型蓄水池可以储存7000吨水,会期预计能为世博园区提供5万立方米的生活用水,相当于原来规划的用水量的一半;利用江水源和地源系统,园区空调运行费用将降低20%。
上海世博会园区内最大的钢结构项目——世博中心,玻璃幕墙北立面临黄浦江、无夏季阳光曝晒,透明中空玻璃幕墙实现自然采光,还能饱览浦江美景;南立面因日照充分,采用了可开启折线形玻璃幕墙和石材幕墙,其中双层玻璃幕墙中还精心设计了金属丝网和惰性气体,既有利于自然通风、遮阳保温,又不失通透性,创造性地解决了国内外大型公共建筑节能减排的世界性难题。据估算,世博中心总能耗低于国家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
大型场馆向来是耗能大户,但在世博园区,还将出现“零碳馆”。落户世博园区的中国第一座零碳建筑——上海世博伦敦零碳馆汇聚全国各行业最新节能减排技术,由可再生能源完全支撑运营:太阳能、风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黄浦江水将变身“天然空调”;连剩饭剩菜也可以用于发电……
节能建筑林立 低碳技术带来“思维盛宴”
上海将有超过1000辆的新能源汽车,在上海世博园示范运行,其中约300辆车为超级电容车、纯电动车,200辆为燃料电池车,在园区内服务,实现零碳排放;其余500辆车为包括混合动力车在内的低碳排放车,将在世博园区周边服务。
在开园之际,欣赏无数精妙的建筑、各国异彩纷呈的展馆之际,为气候变化焦头烂额的世人,也将集中领略到低碳技术带来的“思维盛宴”,开启对未来节能环保生活的美好想象,激发其呵护地球环境的信心。
西班牙馆,藤条材料既环保又传统;世界气象馆,墙体外层如人的皮肤,防风、防雨、透气;瑞士馆,大豆纤维制成的红色幕帷,能发电,能天然降解;丹麦馆,自行车是特有展品,还有一个将注入哥本哈根海港碧水的池塘,观众体验北欧“低碳生活”,大可以骑上自行车,或者脱掉鞋袜泡泡海水……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近日在北京表示,中国在促进低碳、绿色世博的实践上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专家预估将抵消世博会碳排放的60%—70%,目前正筹划进一步改善措施,力争在四到五年之内,实现碳平衡。
美国(The United States) 1946年,美国第一台地源热泵系统在俄勒冈州的波兰特市中心区安装成功。
1973年,美国阿克拉荷马大厦安装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并且进行全面的系统研究。
1978年,美国能源部(DOE)开始对地源热泵投入了大量的科技研发基金。
1979年,美国阿克拉荷马州能源部成立了地源热泵系统科技研发基金会。
1987年,国际地源热泵协会(IGSHPA)在阿克拉荷马州大学成立。
1988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商务部开始对地源热泵进行商务推广。
1993年,美国环保署(EPA)大力宣传地源热泵系统,加深美国民众对地源热泵的认识。
1994年,美国政府第一套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俄勒冈州国会大学安装,地源热泵从此在美国政府,军队,电力公司等得到了大量应用。
1998年,美国环保署(EPA)颁布法规,要求在全国联邦政府机构的建筑中推广应用地源热泵系统。美国总统布什在他的得克薪斯州宅邸中也安装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全球75%的地源热泵系统安装在北美地区。
美国:是世界上地源热泵生产、使用和发展的头号大国,
1985年:美国安装的地源热泵为14,000台;
1997年:45,000台;
2000年:400,000台;
2004年:670,000台;
2005年:1,000,000台。
加拿大:2005年地源热泵系统新增比例增加了50%。
瑞士、挪威:是世界上地源热泵应用人均比例最高的国家,应用比例高达96%。
奥地利:应用比例为45%。
丹麦:应用比例为35%。
日本:是亚洲地源热泵技术最先进,使用比例最高的国家。
中国(China) 1997年,美国能源部(DOE)和中国科技部签署了《中美能效与可再生能源合作议定书》,其中主要内容之一是“地源热泵”项目的合作。
1998年,国内重庆建筑大学、青岛建工学院、湖南大学、同济大学等数家大学开始建立了地源热泵实验台,对地源热泵技术进行研究。
2006年,1月,国家建设部颁布《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国家标准》。
2006年,9月,沈阳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地源热泵技术推广试点城市,到2010年底,实现全市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面积约占供暖总面积的1/3。
2006年,12月,建设部发布文件《“十一五”重点推广技术领域》。作为新型高效,可再生能源新技术的水源热泵技术被列入目录。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球表面浅层水源(地下水、海水、河水和湖水等)或地下土壤热源的低品位热源,通过热泵、制冷循环,制取冷量供夏天空调使用、制取热量供冬天取暖使用。
地源热泵制热要比常规的电制热或燃油、燃气制热经济,通常制取相同的热量,地源热泵的耗电量只有电热耗电量的1/4到1/5。因此,地源热泵市场广阔。
“十二五”期间,中国预计将完成地源热泵供暖(制冷)面积3.5亿平方米左右,届时整个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市场规模总计将超过700亿元。
能源局等4部委发布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指导意见〔2013〕48 号
到2015年,基本查清全国地热能资源情况和分布特点,建立国家地热能资源数据和信息服务体系。全国地热供暖面积达到5 亿平方米,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标准煤,形成地热能资源评价、开发利用技术、关键设备制造、产业服务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到2020年,地热能开发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标准煤,形成完善的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和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