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煤碳产能2022
六盘水全市共有煤矿191处,产能规模9503万吨/年,全年煤炭产量约6000万吨左右。到2025年六盘水市预计原煤产量达1亿吨,除电煤等必须保障的计划外,可以为焦化产业提供不少于5000万吨原煤供应,能够支撑2000万吨焦炭生产的原材料供应。
将通力合作优化煤炭企业生产、项目建设等核准审批政策,落实地方稳产保供责任,充分释放先进产能。通过核增产能、扩产、新投产等,今年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
自去年9月份以来,我国已核增煤炭产能2.2亿吨左右,并增加应急产能约1亿吨。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再“出手”,明确发挥煤炭的主体能源作用,并新增3亿吨煤炭产能,彰显了强化能源稳价保供的坚定决心。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把新增煤炭产能解读为鼓励和扩大煤炭消费,更不能误读为是给“双碳”目标变相松绑。
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021年,虽然煤炭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比重有所下降,但仍高达56%。从今年的供需形势看,我国煤炭供给体系质量提升、供给弹性增强,运输保障能力加强,煤炭市场供需总体上将保持平衡态势。但是,由于国际能源供需形势错综复杂,安全环保约束、疫情反复、极端天气、水电和新能源出力情况等因素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二是设施保障,增速改造。分片区加快煤矿供电线路和变电站的建设工作,为实现两化建设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督促煤矿企业加快机械化改造速度,按照时间节点完成验收,形成煤炭生产量新的增长点。
三是狠下决心,平衡采掘。县工能局、安监局加强煤矿安全监管和服务工作,生产矿井在除了采区开拓掘进以外,在同一采区、同一煤层中,在确保通风系统合理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一至二个掘进头,为煤矿的瓦斯治理和水害防治争取时间和空间,彻底解决煤矿采掘作业不平衡,采掘失调带来的煤炭产量不稳定,煤矿职工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四是加强调度,细化目标。积极协调督促县内煤、电双方执行长协合同,及时协调煤炭供需双方在煤炭运输、煤炭采样、煤质化验、煤款支付等方面存在的分歧,做到煤电一体化共同发展、互利共赢、风险并存,达到煤电不分家的目的,为煤矿企业的安全投入和煤炭生产树立信心。
五是强化职能,先进管理。加强煤矿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引导煤矿企业积极学习和引进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管理模式、采煤方法、采煤工艺、瓦斯抽采技术、围岩支护技术,不断提高煤矿智能化。
近日,山西省政府公开发布了《山西省焦化产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主要目标包括: 严格控制焦化建成产能,力争全省焦炭年总产量较上年度只减不增;2019年10月1日起,全省焦化企业全部达到环保特别排放限值标准;到2020年,全省焦化行业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40%以上,炭化室高度5.5米以上焦炉产能占比达到50%以上,焦化装备水平明显提升。 我们对方案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并点评如下:
(1)2018年最后四个月山西省焦炭产量或存在压减空间。 文件指出,要严格控制焦化建成产能,力争全省焦炭年总产量较上年度只减不增。根据统计,2017年山西省焦炭产量8383.1万吨,月均产量698.6万吨,2018年1-8月山西省焦炭累计产量6090.5万吨,同比增加484万吨,月均产量761.3万吨,如果控制全年产量和上年度一致,则9-12最后四个月均产量为573.2万吨,较前8个月的月均产量下降25%。
(2)环保方面明确了排放标准和最后达标期限。 文件要求,2019年10月1日起,全省焦化企业全部达到环保特别排放限值标准,凡未完成的依法责令停产、整治。根据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2012年版本)规定,若达到特别排放限值,焦炉烟气颗粒物排放15mg/m3、二氧化硫30mg/m3、氮氧化物150mg/m3。而根据主要上市焦企公告,大部分只是达到新建企业标准(颗粒物30mg/m3、二氧化硫50mg/m3、氮氧化物500mg/m3),可以预见未来1年焦化企业要不选择加大环保方面的成本投入,要不面临停产关闭。对于错峰生产方面,文件要求按照环保设施运行情况、承担供热供气情况、长期排污达标情况实施差别化管理,避免“一刀切”,基本符合近期政策指导方向。
(3)到2020年5.5米以上焦炉产能占比要达到50%以上,预计将淘汰一定的4.3米产能。 文件指出,到2020年,全省炭化室高度5.5米以上焦炉产能占比达到50%以上。根据2017年末山西省经信委公布的《山西省焦化产业布局意见》,已建成焦炭产能14487万吨,其中炭化室高度5.5米以上大机焦产能3717万吨,占比26%;4.3米普通机焦产能9516万吨,占比66%;热回收焦炉产能1254万吨,占比8%。假设焦炭总产能不变,则需要淘汰炭化室4.3米的产能约3500万吨,4.3米的淘汰比率约为37%。
(4)严禁新增产能,明确了产能置换比例,鼓励落后产能加快退出。 文件指出,严禁以任何理由新增焦化产能指标,坚持市场化原则,严格实施产能减量置换,确保建成焦炉产能总体稳中有降。2018年底前完成焦炉淘汰的,其焦化产能按现有100%置换;2019年底前完成淘汰的,按现有90%置换;2020年底前完成淘汰的,按现有80%置换;2020年后完成淘汰的,按现有50%置换。同时支持焦化企业“上大关小”,对置换自有焦炉产能实施“上大关小”的新项目,2018年备案的,按100%确定置换产能量;2019年备案的,按90%确定置换产能量;2020年备案的,按80%确定置换产能量。
(5)新建产能项目执行高标准要求。 新建焦化项目,捣固焦炉必须达到炭化室高度6米及以上,顶装焦炉6.98米及以上,并且明确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精深加工方向,配套干熄焦装置,制定焦化生产废水零排放措施,其他条件要满足最新焦化行业准入标准。鼓励围绕焦炉煤气综合高效利用、煤焦油深度加工和粗苯精制三条产业链,拓展延伸产业链。
小结及投资观点: 此次山西省出台的焦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有意控制焦炭总产量,明确环保排放标准及最后达标期限,大致确定了4.3米焦炉产能的淘汰比率,明确了产能减量置换的比例,为山西省焦炭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从投资角度来讲,我们认为焦炭行业短期来看环保限产稳定了行业利润,中期来看去产能将重构煤焦钢产业链利润格局。 建议重点关注低估值的煤焦一体化龙头企业开滦股份、山西焦化,以及独立焦化厂龙头金能科技、陕西黑猫等。
风险提示: (1)焦化行业环保限产不及预期风险;(2)下游高炉限产超预期风险;(3)经济增速不及预期风险;
(文章来源:中泰证券)
据高建民介绍,河北省人民政府近日印发《河北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在工作目标上,《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河北全省设区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28%以上,河北省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达到63%以上,平均重污染天数较2015年减少25%。此外,石家庄、邯郸、邢台市力争退出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10位。
高建民称,河北污染是典型的结构性污染,去产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2013至2017年,河北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累计压减炼钢产能6993万吨、水泥7057万吨、煤炭4537万吨、玻璃7173万重量箱。
高建民称,河北省严格落实压减任务,签订压减产能责任书,分年度制定压减计划,建立压减项目清单,落实到企业、设备出清“僵尸企业”,对11家钢铁“僵尸企业”出清8家的基础上,2018年底再出清3家,对煤炭“僵尸企业”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2019年全部出清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在保定钢铁全部退出的基础上,2019年廊坊、张家口钢铁企业全部退出,2020年承德、秦皇岛退出50%左右的钢铁产能。
为了保障河北省去产能工作有序进行,该省坚持运用严于的环保、质量、能耗、水耗、安全、技术等标准,倒逼产能退出。并加大资金支持方面,对提前完成钢铁、煤炭产能压减任务的企业,给予梯度额外奖补,对承担产能压减任务的水泥、平板玻璃企业,可以异地购买产能。
1. 煤炭安全生产评价指标
组成:百万吨死亡率、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反映职业健康的职业健康检查率、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达标率。
(1)百万吨死亡率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指标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矿井评审办法》评价指标。百万吨死亡率是指每生产100万吨煤炭企业发生死亡的人数。百万吨死亡率反映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情况。
(2)较大以上安全事故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指标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矿井评审办法》评价指标。较大以上生产事故反应矿井较大以及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情况(根据2007年4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3号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3条规定,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煤炭生产实现科学产能要求矿井不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一票否决制)。
(3)职业健康检查率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职业健康统计指标。按照2011年5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煤矿职业安全统计制度》,职业健康检查率是指按照职业健康监护规范的要求,在报告期内煤矿接触职业危害(煤尘、矽尘、噪声、高温和化学毒物)的从业人员中应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的人员比例。 职业健康检查率=职业健康体检人员接触职业危害的从业人员×100%
(4)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达标率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职业健康统计指标。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达标率是指报告期内具有国家认可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对于煤矿作业场所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煤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噪声、高温和化学毒物)的作业点进行检测的结果满足国家规定限值要
求的作业点数比例。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达标率=满足国家规定要求的作业点(个) 矿井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点(个)×100%
2. 煤炭绿色开采评价指标
组成:反映资源节约的采区回采率、反映废弃资源回收利用的煤矸石、矿井水和瓦斯利用率、反映矿山节能环保程度的吨煤开采综合能耗、塌陷土地治理率
指标含义和计算方法:
(1)采区回采率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矿井评审办法》与环保部《煤炭采选业清洁生产标准》(HJ 446-2008)评价指标。采区回采率是指考核期内一个采区的采出煤量与采区动用储量之比,采区采出煤量包括采区内所有工作面采出煤量与掘进煤量之和,采区动用储量是指采出煤量与损失煤量之和。 采区回采率=采区采出煤量(t)采区动用储量(t)×100%
(2)废物回收利用率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指标与环境保护部《煤炭采选业清洁生产标准》(HJ 446-2008)评价指标。废物回收利用率主要由煤矸石、矿井水和抽采瓦斯利用率组成: 煤矸石综合利用率=当年生产煤矸石的利用总量当年煤矸石生产总量×100% 矿井水利用率=年矿井水利用总量年矿井水生产总量×100% 抽采瓦斯利用率=当年抽采瓦斯利用总量当年矿井抽采瓦斯量×100%
(3)塌陷土地治理率
环境保护部《煤炭采选业清洁生产标准》(HJ 446-2008)评价指标。塌陷土地治理率是指对于在矿山生产建设过程中所造成的塌陷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土地面积占矿区塌陷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塌陷土地治理率 = 已恢复治理的土地面积塌陷区土地总面积×100%
(4)原煤生产综合能耗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指标与国家发改委《煤炭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2008)评价指标。原煤生产综合能耗是指煤炭生产所消耗的各种能源经折算后,以标准煤(单位标准煤热值为29.076兆焦)量表示的煤炭生产能源消耗。
3. 煤炭生产效率评价指标
组成:采煤、掘进机械化程度、原煤工效、矿井综合单产(主要从矿井生产过程中巷道掘进、工作面回采的机械化水平,原煤生产人员的生产效率及工作面生产规模等方面进行评价)
指标含义和计算方法:
(1)采掘机械化程度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矿井评审办法》与环保部《煤炭采选业清洁生产标准》(HJ 446-2008)评价指标。掘进与回采是煤矿开采的两个关键环节。采掘机械化程度是反映矿井掘进、采煤及运输的机械化整体水平,是评价煤炭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核心指标。
采煤机械化程度 = 机械化采煤工作面产量回采产量×100% 掘进机械化程度 = 机械化掘进工作面进尺(m)掘进总进尺(m)×100%
(2)原煤生产人员效率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矿井评审办法》评价指标。原煤工效体现了矿井生产中人员的整体工作效率,原煤工效不仅受到采掘机械化水平的影响,还受到煤层赋存条件尤其是煤层厚度的限制。因此不同煤层厚度原煤工效的评价标准不同。
原煤生产人员效率计算公式: 矿井原煤工效(t/工)=报告期原煤产量(计效产量,t)报告期参与计效的原煤生产人员工作日数(工日)
(3)矿井综合单产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矿井评审办法》评价指标。矿井综合单产是指矿井中各个工作面平均每月生产原煤产量的综合平均值。该项指标主要反映矿井单个工作面的平均生产规模。
矿井综合单产(t/工)= 矿井回采月平均产量(t)回采工作面个数(个)
根据《中国煤炭科学产能评价研究报告》所说,由于煤炭科学产能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因此,科学产能评价指标以及指标的评价标准应是动态和开放的。小编对此十分赞同,科学产能这个“新生儿”,需要在各位专家朋友的帮助和建议下完善,需要根据社会和行业的技术文明进步不定期调整。
一、行业状况
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决定了煤炭是中国能演消费的主体,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占比维持在70%左右。长期看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能源消费将保持稳定增长,但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节能减排的政策的实施将使能源消费增速放缓。因此长期看煤炭行业仍具有持续增长潜力,但增速将放缓。短期看煤炭行业将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煤炭资源整合、运输通道建设、行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受国内经济影响。2014年初以来我国煤炭需求直线下滑,煤炭企业库存快速上涨,价格连续发生下滑。2014年四季度在一系列“为煤企解困”政策的推动下,煤价略有回调,单“高库存,低需求”的现状并未改变。2015年以来,受需求下降、供大于求的影响,煤炭价格持续下降,降幅较大。
二、行业前景
总体来看,目前受国民经济景气度下行以及行业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我国煤炭行业整体处于下行周期,但在国家经济的整体格局中煤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会轻易动摇。在包括取得国际能源定价权方面,我国也更加需要做强做大资源类企业。从长期看,我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煤炭需求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煤炭市场将会呈现供需平衡的基本格局。随着国家各项行业政策的实施和推进,煤炭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煤炭工业的规模化、现代化也将得以强化,为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市场供求及产品价格变动
1、煤炭供给
我国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3%,储量较为丰富,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目前我国煤炭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情况。2014年全年我国原煤产量为38.7亿吨,较上年同期下降2.5%,为2000年以来首次下降。2015年全国原煤产量继续负增长,同比下降3.28%2016年全国原煤产量创下近6年来的新低,仅为33.64亿吨,同比下降10.22%。从内蒙古、陕西、山西等三大煤炭主产区来看,煤炭产量总体同比出现一定幅度下降。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文件指出从2016年起,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确需新建煤矿的,一律实行减量置换。在近年来淘汰落后煤炭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3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适度减少煤矿数量。因此,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预期未来几年煤炭供给将处于收缩的状态。
2、煤炭需求
从煤炭需求方面来看,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电力、建材、钢铁、化工四大行业,合计约占煤炭需求量的九成。受经济复苏低于预期、美联储加息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国内方面政府坚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全社会对钢铁、电力、建材、化工等耗煤企业的需求增速也随之放缓。此外,政府对高耗能产业节能的政策力度日趋增大,单位工业增加能耗呈下降趋势,对煤炭需求的增长也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1)从2016年开始,用3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
(2)2016年起,全年作业时间不超过276个工作日(简称“276个工作日”政策);
(3)2016年起,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确需新建煤矿的,一律实行减量置换。
在当前的去产能政策和煤价响应机制下,未来煤炭价格有望保持相对稳定;但若取消“276个工作日”政策,预计煤价将下跌。
所以我国煤炭工业短期供应宽松与长期总量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资源分布不均。企业要抓住我国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机遇,关注煤炭总量问题,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科学化水平的战略高度谋划新发展。坚持“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 促进安全高效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使得煤炭工业能早日走出困境局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