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是什么
双碳战略是中国提出的两个阶段碳减排奋斗目标(简称“双碳”战略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先导。这就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广大科技人员要乘势而上、选准目标、奋力攻关。
拓展资料:
碳市场
1、2021年7月15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公告称,根据国家总体安排,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将于7月16日(本周五)开市。
2、根据生态环境部测算,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全国碳市场推出后,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3、全国碳市场目前唯一的交易产品为碳排放配额。在市场启动初期,将只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之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暂时不允许机构和个人参与。
4、在7月14日举行的国新办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称,发电行业作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是考虑到发电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同时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比较好。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以后,将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气候投融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中国碳市场地方试点起步于2011年。当年10月,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七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2013年起,七个地方试点碳市场陆续开始上线交易。
6、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
双碳目标的含义与意义如下:
目标含义:这个目标的含义是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其中2030年前碳达峰是近期目标,是迈向碳中和的基础和前提;2060年前碳中和是长期目标。
目标含义意义:“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有利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中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努力兼顾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同步进行。
相关信息:
双碳目标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展示了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新努力和新贡献,体现了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
双碳战略最早出现在官方文件中的是碳达峰。双碳战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不仅是技术问题,也不仅是单一的能源、气候环境问题,而是一个影响广泛和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势必对今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从长远看,实现“双碳”目标有利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我国要实施双碳行动原因如下:
1、国内方面,国家通过调整可获取资源的结构,可以有效的摆脱我国经济发展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通过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革新,可以彻底拜托能源束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国际能源竞争力。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再增长,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通过开启碳资产、碳交易等市场机制与金融手段,促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获取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国际能源发展地位,与金融话语权。
2、国际方面:随着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德国率先提出工业4.0,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都纷纷提出自己的工业回归计划,中国也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我国以与各国制造技术的竞争与较量愈加激烈。
这场竞赛不仅关系到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更是一场科技与工业的全球革命,如前三次工业革命一样将改变人类世界的发展历程,这不仅关系到我国是否能成功从制造业大国升级为制造业强国。
是关系到未来中国是否会因为科技与工业落后于人,再次重历被时代车轮碾压的屈辱历史;与此同时,全球气候问题,又给这场发展竞赛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限制,那就是能源排放权,从某种意义上讲排放权就等同于发展权,中国除了要在智能制造领域突破,更需要发展从高碳转向低碳的新工业。
而新工业的崛起,就需要建立大规模的新能源生产与消费网络,同时依靠新技术、新材料的革新,摆脱能耗和重污染的枷锁,通过参与全球市场机制,调整中国在全球的政治、经济与金融地位,提高国际话语权。
“双碳”战略意义
“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有利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
中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努力兼顾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同步进行。
主要机遇包括:经济全面绿色转型升级,构建形成高质量的以创新驱动和绿色低碳为导向的绿色产业经济体系,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终端能源利用电气化技术快速发展。挑战是我国能源禀赋多煤、贫油、少气,电力供给结构短中期仍将以煤炭为主导,转型难度大,交通、工业、建筑等部门脱碳关键核心技术仍待突破。
五种常见的可再生能源
如今,得益于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了努力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人类开发了越来越多样的绿色能源。下面是五种常见的可再生能源介绍。
太阳能发电
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5000多年来,一直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能的用途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取暖到为太空中的卫星供电。但是,目前家庭房屋和各类建筑中,仍然缺乏能效高且价格低廉的太阳能发电设备。
太阳能电池板的工作方式非常简单,它是由数百万个太阳能电池组成的面板。当太阳照射到这些电池板时,通过吸收太阳光,将太阳辐射能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或间接转换成电能。这些电能可以为家庭供电,并且价格十分低廉。
风力发电
人们看向大海时,会发现海平面上有很多风力涡轮机。虽然它们可能不是最吸引人的,但它们效率非常高。因为欧洲和一些地区有绵延不绝的海岸线,所以风力发电在这些地方比较普遍,
风力涡轮机就像喷气发动机的进气口。当空气进入时,首先会遇到一套固定的叶片,它能把空气引导进一套可转动的叶片。空气推动叶片并出现在另一边,此时空气流动的速度比在涡轮机外流动的速度更慢。遮蔽物做成合适的形状,以便其引导在外面相对流动较快的空气进入转子后面的区域。快速流动的空气加速缓慢移动的空气,使涡轮机叶片后的区域变成低气压,以吸纳更多的空气通过它们。
水力发电
水力发电系(Hydroelectric power)利用河流、湖泊等位于高处具有势能的水流至低处,将其中所含势能转换成水轮机之动能,再借水轮机为原动力,推动发电机产生电能。水的高度,水的重量,甚至水的流动速度都可以用来发电。
地球上有大量的河流和不同类型的水流,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大量安装水力发电站。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生物柴油可以为 汽车 、公共 汽车 和商业车辆提供动力;生物质发电机可以提供家庭用电,此外,人们每天都发现新的生物质能。
地热能
地热能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因为放射性粒子会慢慢衰变,所以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并且只要地球还在旋转,地热能就会一直存在,完全不用担心它们会耗尽。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一是构建全球竞争力。
如今,化石能源不断消耗并带来了重大环境问题,探索发展绿色低碳的新能源已经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初心。所以“双碳”战略不仅仅只是应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更是助力中国将经济推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实现弯道超车绝佳机会。
二是中国经济的内在需求。
从能源主要品种进口消费来看,除电力基本稳定,其余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基于新冠疫情对国际社会经济产生的冲击和俄乌为代表的政治环境波荡来看,启动能源资源内循环发展,保障稳定国内能源供需是很有必要的。而面对化石能源不可再生与环境影响问题,发展绿色新能源才是保障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是符合全球一致的政策与利益。
气候变化带来的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等频发事件,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减少碳排放量已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识。我国积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正是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生态负责的决心与担当。
双碳是中国提出的两个阶段碳减排奋斗目标(简称“双碳”战略目标)。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先导。这就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广大科技人员要乘势而上、选准目标、奋力攻关。
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
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需要消耗能源。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长邵敏介绍,碳达峰就是我们国家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而到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这就是碳中和。
扬州首个企业双碳项目获批立项,承担的专业科技示范项目,围绕碳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和愿景,以“碳中和”领域的关键技术为突破口的行业游泳者,着力提高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项目聚焦目前我国环氧乙烷生产技术进步和锂电池供应链在新能源产业链发展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致力于开发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切换96%的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将达到我国碳和二氧化碳的峰值利用率,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扬州科技力量。
项目的成功立项,是扬州推进“双碳”目标的又一“绿色举措”和“绿色荣誉”。扬州将围绕双碳目标重大技术需求,加强“双碳”领域关键技术突破,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支持城市产业高质量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绿树环绕,工厂整齐统一,巨大的全封闭煤仓,蓝白相间的烟囱,两座高耸的冷却塔正迎着纯净的蒸汽,这是记者眼中的淮河能源集团盘基电厂项目部沙盘演示现场,很快这个沙盘就会成为真实的场景。淮河能源集团围绕国家“2030年达到碳峰值、2060年达到碳中和”的要求。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提高煤炭等化石能源利用效率,着力替代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及时跟进研究‘碳顶和碳中和’相关政策,从战略高度推进相关工作,明确‘十四五年’规划中碳资产管理和新能源发展的目标、路径和措施。”年初,淮河能源碳资管暨新能源发展专题会议呼吁发出强烈声音,要提前布局和规划,抢占新能源发展资源。在大幅度提高瓦斯利用率、降低煤炭消耗的同时,为探索瓦斯梯级浓缩利用,实现矿山资源全利用奠定了基础,对企业实现国家“碳峰、碳中和”目标下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