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倒查20年涉煤腐败,挽回了哪些损失?
内蒙古倒查20年涉煤腐败,挽回了哪些损失?
各位网友们大家好,内蒙古倒查20年涉煤腐败,挽回了60亿的损失,这个数字让人触目惊心,内蒙古煤炭地质勘察有限责任公司上下贪墨成风,连续4任领导都有贪污腐败的迹象,21人相继被查。
其实不得不说内蒙古的贪污腐败十分严重,不论是在哪个行业,其实都有贪污腐败的现状。主要是因为内蒙古属于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导致很多人任意滥用职权,官场风横行。而如今才被查出来,其实作用也没有很大,无非起一个杀鸡儆猴的作用。查出来的一些官员大都是六十岁以上,该享受的东西也都享受过了,所以我建议我们应该加快检查力度。
对于贪官,我们普通民众表示很无奈,明明知道他们想干什么,但是却无从下手。就拿当地的教育来说,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我的初中,有部分老师校外补课,上课不好好讲课只有补课的时候才会说重点,导致很多人被迫补课,而告到当地教育局却也不了了之,原因是人家的丈夫就是教育局的官员。所以很多我们当地的学生都被迫补课,但是内蒙古教育这个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教育条件,贪污腐败实在严重。
所以一个地区想要发展起来,靠的应该是教育,而我们内蒙古只有一所211大学,并且也不是一所好的211大学,这让很多的大学生都很无奈。我相信大部分这些偏远地区的学生都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这个地区,所以就需要教育条件的支持,这也是为什么鄂尔多斯不惜重金都要聘请清华北大的老师,为的就是让当地的孩子们可以走出这个圈子。
你看到的“挖空”是指矿井的工作面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工作面推进过后上层岩层出现断裂垮落,导致地下水系破坏甚至地面沉降。这个范围很小,是正常采煤的影响,不属于事故,除了露天采煤和充填采煤外所有矿井都会有的现象。你所说的“鄂尔多斯煤”指的是“鄂尔多斯——榆林煤田”,范围数千数万平方公里,煤田划分为井田开发, 互相留有保护煤柱,不可能出现你所想象的“挖空”的情况。近年来煤炭资源开发基本是科学的、规范的、有计划的,不用担心。
()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特点,有些煤矿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安全生产。(2分)个别企业经营者思想道德素质低下,无视劳动者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6分)国家有关部门宏观调控不力。(2分) ()①该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重工业比重过大,高能耗、高污染,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6分)②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就业结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实现粗放形向集约型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6分) |
略 |
一、煤炭开发现状概述
鄂尔多斯以煤炭资源丰富而著称,已探明储量2300亿t,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6,内蒙古自治区的1/2,如果计算到地下1500m处,总储量约有1万亿t(王再岚,2005)。
(一)鄂尔多斯煤田分布状况
鄂尔多斯煤田地跨陕、甘、宁、晋、内蒙古5省(区),是我国最大的多纪煤田,按地域大致分为7个含煤区:
1.鄂尔多斯东缘含煤区
位于晋、陕两省交界处,基本上沿黄河分布,北至晋、陕、蒙交界,南止禹门口附近,东界大致在偏关—离石—蒲县一线,相当于煤层露头位置,西界在禹门口—绥德—佳县—神木一线,煤层垂深2000m。南北长450km,东西宽50~100km。地理坐标东经110°15'~111°30',北纬35°55'~39°36'。包括陕西府谷、吴堡与山西河东煤田河津、保德、偏关、离石、柳林、乡宁共8个矿区/煤产地,含煤面积18813.7km2。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太原组与山西组。太原组与山西组煤的煤类从长焰煤到无烟煤均有。
预测可靠级资源量1194.12亿t,可能级372.42亿t,推断级390.41亿t。埋深1000m以浅的资源量626.09亿t,其中可靠级601.95亿t。
2.鄂尔多斯北部含煤区
位于内蒙古西南,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北至黄河河套南缘,东至晋蒙交界的黄河向南拐弯处,西至贺兰山西麓,南止蒙陕省区界,地理坐标东经106°40'~111°30',北纬37°38'~40°13'。包括准格尔、东胜煤田及乌兰格尔煤产地,含煤面积62368.5km2。
该区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太原组、山西组与中侏罗世延安组。太原组为中灰、特低硫煤山西组为中灰、特低硫煤太原组为中灰、中硫煤延安组为低灰、特低硫优质不粘煤。
全区预测资源量可靠级2627.3亿t,可能级6794.68亿t。埋深浅于1000m资源量985.83亿t,其中可靠级951.14亿t。
3.陕北含煤区
位于陕北中部,西北至陕蒙交界,与鄂尔多斯北部含煤区相连,东南至中侏罗世延安组与晚三叠世瓦窑堡组煤层的可采边界,地跨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定边、吴旗、子长、安塞、延安、富县等市(县)。地理坐标:东经107°15'~110°45',北纬36°05'~39°16'。该区包括新民、神北、榆神、榆横、安边、定边6个煤产地,以及子长三叠纪煤田的子长、牛武煤产地,含煤面积28765.1km2。
含煤地层为中侏罗世延安组与晚三叠世瓦窑堡组。其中延安组煤为特低磷、中、高发热量的不粘煤和长焰煤。
全区10个预测区预测可靠级资源量853.18亿t,可能级12.07亿t。埋深1000m以浅的资源量252.43亿t,其中可靠级240.36亿t。
4.鄂尔多斯西部含煤区
位于甘肃东部及宁夏东南的固原、灵武及盐池地区,地理坐标:东经106°25'~108°40',北纬35°25'~38°20',包括甘肃华亭煤田及安国—峡门、庆阳、砂井子及宁夏固原、盐池、灵武—马家滩等6个煤产地,含煤面积21818.14km2。
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山西组与中侏罗世延安组。山西组煤为中灰、特低硫气煤。延安组煤多为低—中灰、低硫长焰煤。
全区预测资源量可靠级1819.65亿t,可能级685.58亿t,推断级168.63亿t。埋深浅于1000m资源量218.54亿t,其中可靠级68.88亿t。
5.桌子山、贺兰山含煤区
位于宁夏北部,北跨内蒙古桌子山与阿拉善左旗,南至韦州,沿黄河两侧分布,包括宁夏萌城、韦州、石沟驿、横城、石炭井、石嘴山市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桌子山8个煤田、煤产地。地理坐标东经:105°46'~107°11',北纬37°07'~39°52'。含煤面积4752.28km2。
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太原组、山西组与中侏罗世延安组。石炭-二叠纪煤以焦煤与贫煤无烟煤占多。太原组煤为中灰、中硫、低磷、高热值动力、炼焦用煤。山西组煤以中灰、特低硫煤为主。延安组煤为低—特低灰、特低硫、高热值烟煤、无烟煤,汝箕沟优质无烟煤驰名中外,为特优质无烟煤基地。
全区预测资源可靠级296.32亿t,可能级318.49亿t,推断级111.14亿t。埋深浅于1000m的预测资源量208.98亿t,其中可靠级117.55亿t。
6.渭北含煤区
位于渭河北岸,关中平原东北部。东以黄河为界,与鄂尔多斯含煤区南端的山西乡宁煤产地相邻,南部及西部分别至嵯峨山、将军山、尧山、露井一线与嵯峨山—凤凰山一线的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底界露头线,北至太原组埋深-1300m标高。含煤区东西长200km,南北宽30~55km,含煤面积8010.6km2。地跨韩城、澄城、合阳、白水、蒲城、洛川、黄陇、宜川、宜君、铜川、黄陵、旬邑等12个市(县)。地理坐标:东经107°55'~109°35',北纬39°45'~36°05'。渭北含煤区即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自东而西分为韩城、澄合、蒲白、铜川等4个矿区。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太原组、山西组。
19个预测区预测可靠级资源量105.57亿t,可能级113.05亿t,推断级194.63亿t。埋深1000m以浅的资源量102.08亿t,其中可靠级89.91亿t。
7.黄陇含煤区
位于陕西中西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北起陕甘边界,南至中侏罗世延安组剥蚀露头线,东至葫芦河,西止陇县峡口,地跨黄陵、旬邑、彬县、永寿、麟游、凤翔、千阳、陇县等县,地理坐标:东经106°35'~109°15',北纬34°46'~35°05'。黄陇含煤区即黄陇煤田,自东而西有黄陵、焦坪、旬耀、彬长、永陇5个矿区、煤产地,含煤面积5230.5km2。
含煤地层为中侏罗世延安组,煤类多为中低灰、低硫、低磷长焰煤、不粘煤与弱粘煤。
10个预测区预测可靠级资源量40.64亿t,可能级27.70亿t,推断级30.36亿t。埋深1000m以浅预测资源量68.34亿t,其中可靠级40.64亿t。
(二)鄂尔多斯煤矿区分布状况
鄂尔多斯能源基地煤炭开采区主要分布黄土高原的陕西韩城—铜川—彬长—黄陵等渭北煤矿区、陕西神府及内蒙古东胜煤矿区,甘肃的平凉华亭煤矿区,宁夏的灵武、石嘴山、石炭井煤矿区,内蒙古乌达、乌海、包头石拐煤矿区等。其中侏罗纪煤矿区主要分布在陕北的焦坪、彬长、黄陵、神北、新民、榆神矿区和蒙西的东胜矿区,这些矿区储量丰富,煤质优良,煤层埋藏浅且稳定,构造简单,是我国21世纪前期主要煤炭开发区。
(三)鄂尔多斯煤炭资源开发状况
该区煤炭资源开发程度较高,盆地所跨五省区均不同程度地对区内煤炭进行了开发利用,煤炭产能超过200万t/a的主要煤矿区有6个,宁夏的石炭井产能589万t/a,乌达289万t/a和石嘴山270万t/a陕西的铜川521万t/a,韩城365万t/a。盆地内陕西省的煤炭企业有70多个,但一半以上为小型煤矿。2000年煤炭产量达3156万t。甘肃省的陇东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中西部,目前开发利用的煤田主要有华亭县华亭煤田和崇信—华亭县安口新窑煤田。两个煤田2002年产量达823万t。宁夏位于盆地的煤炭企业100多个,以小型矿山为主,占90%以上。2002年煤炭产量达到1531万t。在内蒙古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内的大中型企业共有40家,2001年产量达3671万t(李新玉,2005)。
二、石油资源开发现状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富含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及砂岩型铀矿的大型综合能源盆地。盆地内石油总资源量85.88亿t,其中可采储量约24亿t,探明程度仅20%天然气总资源量10.70万亿m3,探明储量1.18亿万m3,拥有苏里格、乌审旗、靖边、榆林4个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的世界级大气田。
(一)勘探历程
盆地的石油勘探历史悠久,陕北的延长油矿是我国发现最早并投入开发的油田。从1907年延长县钻探的我国大陆第一口石油陆井(延1井)算起,石油勘探历经95年的漫长岁月,可分为6个发展阶段。
1.初始勘探阶段(1907~1949年)
这一阶段长达42年之久,经历了清末官办(1907~1911年)、中美合办(1914~1919年)、民国官办(1932~1934年)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办矿4个时期。许多中外地质学家对盆地进行过石油地质调查,但工作零星,主要限于陕北浅油层分布区,累计钻探浅井52口,进尺1.2994万m,采油6035t。
2.区域勘探阶段(1950~1960年)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陕甘宁地区的石油勘探十分重视,着眼全盆地,整体规划,分阶段实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先后组建94个地质队/年,68个物探队/年(含地震、重磁力、电法、大地电流),对全盆地进行区域地质、物探普查、详查及细测。1954年完钻的郎9井钻入二叠系石千峰组423m,井深2646m,延长组钻遇168m厚的含油层。1955年完钻的延伸1井钻入奥陶系306m,建立了盆地东部比较完整的地层剖面。通过以上工作,基本查明了盆地轮廓、地层分布及生储盖组合,盆地周缘发现265个局部构造,404处地面油苗,对盆地含油远景的认识取得很大进展。1959年首次在马家滩构造延长组第二段钻遇长8油层,初产原油0.507m3/d1960年李庄子构造延安组延5油层获工业油流,实现了盆地西部找油的突破。
3.盆地西缘构造油藏勘探阶段(1961~1969年)
60年代,石油勘探的重点由三叠系转移到侏罗系,有构造油藏为勘探目标,在灵武、盐池、定边地区发现了一批新油田。
1965年,在李庄子构造发现了延6~8新油层,李探8,15两口井分别获日产19m3,20m3的工业油流,开创了盆地石油勘探的新局面。
1966年,位于马家滩构造的马探5井第一次采用压裂改造工艺,获得工业油流,为改造延长组低渗透油层,提高单井产量开辟了新途径。
1967~1969年进一步向南发展,1967年于家梁构造获得油流1968年发现马坊、大水坑两个油田,1969年发现王家场、大东两个油田。
此外,地质部第三普查大队在盆地腹地的庆阳、华池、吴旗地区钻探庆参井、镇参井、华参井、志参井、吴参井也见到好的含油显示,其中,庆参1井延长组油层经压裂改造,日产油3.1t。发现新的含油领域。
4.盆地南部侏罗系古地貌油藏勘探阶段(1970~1979年)
1970年石油部在盆地南部部署18口区域探井,庆阳、华池、吴旗地区4000km2范围钻探的9口井,均发现油层,6口井获工业油流,展示了盆地南部石油勘探的良好前景。
为了全面加快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步伐,1970年9月,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长庆石油勘探指挥部,在盆地南部10万km2范围内,以陇东、灵盐、陕北3个地区为目标,开展大规模的石油会战,按照“区域展开、重点突破、分区歼灭”的部署原则,先后组建离了区域侦察、围歼马岭、扩大华池、发展吴旗、出击姬原、钻探两河、进军定边等战役,完钻石油探井1252口,进尺198.3万m,520口获工业油流,探井成功率41.5%,建立了侏罗系成藏模式。探明或控制马岭、城壕、华池、南梁、吴旗、直罗、下寺湾、东红庄、红井子、马坊、大水坑、李庄子、马家滩、摆宴井14个油田。发现元城、油房庄、王洼子等26个新油藏。新增含油面积483.8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171万t,为年产130万t奠定了基础。
5.盆地东部三叠系三角洲油藏勘探阶段(1980~1994年)
三叠系延长组的勘探从科技攻关入手,通过对延长组沉积体系、砂体分布、储层演化及石油富集规律的研究,提出了“东探三角洲,西探水下扇”的战略方针,首先对安塞三角洲进行整体解剖,用5年时间,投资7100万元人民币,钻井126口,发现安塞油田王窑、侯市、杏河、坪桥、谭家营5个含油区块,连同侏罗系新增含油面积206km2,探明地质储量1.0561亿t,可采储量2122.7万t,成为盆地第一个亿吨级大油田。连同其他地区,15年累计含油面积409.8km2,探明地质储量2.0923亿t
6.开拓进取,石油勘探大发展阶段(1995~2005年)
7年来,石油勘探按照“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商业储量为目标,立足三叠系,兼探侏罗系立足全盆地,主攻陕北”的发展战略,大打勘探进攻仗和科技攻坚战,陕北及陇东的石油勘探都取得重大进展,新增含油面积1411.9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7.0356亿t,7年新增石油探明储量占历年探明石油储量的70%,是盆地石油储量增长的最快时期,为石油产量的大幅度增长创造了条件。
其中,陕北地区的勘探以三角洲成藏理论为指导,探明靖安大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6335亿t,成为盆地第二个亿吨级大油田。安塞油田的二次勘探硕果累累,新增石油探明储量2.1050亿t,相当于以往探明储量的2倍。陇东地区发现西峰、南梁油田午6井区、镇北等新油田华池等老油田的含油面积进一步扩大,探明储量大幅度增长。特别是西峰油田的发现,开创了特低渗透油层勘探的新局面。
(二)开发历程
1.初始阶段(1907~1969年)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的历史悠久。从1907年延1井获工业油流、发现延长油田算起至1949年,石油开发虽经过清末石油官场(1907~1913年)、民国实业厅、资源委员会(1914~1934年)、陕甘宁边区政府(1935~1949年)3个时期,但都处于初始阶段,规模小、不正规,产量小,42年间累计采油仅6035t。正规的石油开发始于1953年延长油田的开发,采用100m井距的井网,裸眼完井后,以爆炸含油段为增产措施,月产量10t以上。1954年投入开发的永坪油田埋藏浅、物性差,含水高,埋深仅200~500m,采用50~100m井距,裸眼完井,初期井均日产油0.096t。
2.起步阶段(1970~1979年)
1970年李庄子油田的开发及1973年马岭油田的开发,拉开了盆地石油现代化开发的帷幕。马岭油田的开发,采用压裂投产、早期注水、抽油开采的新工艺,原油产量稳定增长,鄂尔多斯盆地原油产量由1971年的7万t,上升到1979年的113万t,突破了百万吨大关。
3.稳定阶段(1980~1990年)
80年代,盆地的原油产量处于稳定发展期。1980年,原油产量上升为141万t,其后虽有华池、元城、油房庄、樊家川等油田投入开发,增产幅度不大,盆地的原油产量稳定在(160~180)万t之间。
4.大发展阶段(1991~2005年)
90年代,随着安塞、靖安等油田的投产,鄂尔多斯盆地原油产量进入快速增长期,年年迈上新台阶,1991年超过200万t,1996年超过300万t,1997年达到476万t,2001年达到836万t,2002年突破千万吨,截至2004年达到1326万t(图3-1)。
(三)开发程度
截至2005年底,鄂尔多斯盆地共发现安塞、靖安、马岭、华池等47个油田,探明含油面积2720.3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3.453亿t,可采储量2.40131亿t。40个油田投入开发,动用地质储量7.695214亿t,可采储量1.58217亿t,剩余地质储量5.757791亿t,可采储量8826.71万t,采油井总数19039口,采油开发总数16344口,注水井总数2306口,注水开发井数2981口,累计生产原油7223.188万t。
图3-1 鄂尔多斯盆地历年石油产量直方图
(四)石油开采现状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在原石油工业部“多层次开发”政策指导下,随着安塞以北油区勘探成功,鄂尔多斯盆地原油开采范围迅速扩大,产量逐年递增,其中延安市原油年产量已达近200万t。
1.开发层次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在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了长庆油田、延长油矿管理局和县区石油钻采公司(在陕北地区存在)3个层次并举共同开发的格局。其中,除长庆油田采用原油集中输运、污水集中处理回注外,其他几乎全部采用单井或集中排污的方式。延长油矿管理局所属油井集中输运,在选油站脱水,脱出的含油废水经简单隔油处理外排。县区石油钻采公司由于其开发商来源复杂,不易统一作业规程,绝大多数采用非常简陋、落后的脱水技术,脱出水含油浓度很高。
石油开发管理混乱最严重的地区是陕北延安榆林地区。该区也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1993年以来,由于管理混乱,部分县级政府违法越权发放石油开采证,因而形成了除国有长庆石油勘探开发局和延长油矿外,还有以各种形式名义挂靠在延长油矿名下的各县钻采公司及个体采油者,陕北地区已成为全国唯一有民采从事石油开采的地区。不同企业的石油采收率见表3-1。
表3-1 陕北地区不同企业石油采收率表
从表3-1可见,长庆油田公司与延长油田同在同一地区开采低渗透石油,由于民采开发的规模小,开采技术水平低,其石油平均采收率为8%。长庆油田公司一次采收率是20.5%,通过注水驱油等工艺技术后二次采油累计采收率可达30%,即地方及个体采收率仅相当于长庆油田公司总采收率的26.67%,换言之,造成了73.33%的资源无法获取,造成了宝贵的石油资源浪费与破坏。
2.油田渗透率低、面积大
鄂尔多斯盆地主要开采侏罗系延长统和三叠系延长统两个含油层系,均属世界罕见的超低渗透油田,平均渗透率只有0.49mD。这一特点决定了该地区油井单井产量较低,油井采出油含水率波动范围大,并且随开采时间的延续,采出油含水率呈增加趋势。另外,油田面积大,油井分散在各个河谷、沟岔、山峁,造成石油类污染范围广、难以治理。
3.水土流失严重,非点源污染普遍存在
鄂尔多斯盆地采油区属黄土高原的丘俊沟壑区,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石油类非点源污染对该地区水环境将造成严重的污染。
在地质历史上,沼泽森林覆盖了大片土地,包括真菌、蕨类植物、树木和其他植物。但是在不同的时间,海平面会发生变化......
通常,当水位上升时,是由于被淹没和死亡的植物。如果这些植物被不透氧的沉积物覆盖,植物就没有完全分解,形成的有机形式在地下。随着海平面的升降,会产生多层有机地层。
后来温度长的地质作用增大,压力变大,有机层最终会转化为煤。由于深度和埋藏的时间差,煤的形成是不同的。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整合走的是一条以矿权为核心的关闭与整合协同发展的路子。通过煤炭资源整合、技改和关闭不合格小矿,一是实现了煤矿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整合后,全自治区地方煤矿全面淘汰落后的开采工艺,最终地方保留煤矿500座,煤矿年产规模将达到30万吨以上,平均资源回采率将提高15%左右,年节约煤炭资源4000万吨,相当新上30多座百万吨矿井。二是明晰了产权,全面实现资源的有偿使用。通过资源整合,建立现代企业模式,明确了各煤矿的产权,同时也加大了煤炭资源有偿使用的力度。三是彻底解决了国有矿山内的小矿问题和遗留下来的上下开采安全问题。四是矿山布局日趋合理,煤矿 “多、小、散”的状况得到了全面治理。五是安全管理水平和技术装备得到全面提升,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全面加强。成功模式有:
3.3.5.1 边整合边关闭———鄂尔多斯煤炭资源整合模式
鄂尔多斯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与晋、陕、宁三省 (区)接壤,面积8.73万平方千米,含煤面积约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70%,约占全自治区煤炭储量的60%。2005年全市生产销售原煤1.5亿吨,居全国地级市之首,煤炭工业已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该市原有地方煤矿矿井532个,通过整合关闭最终达到300个,其中有135个保留矿井,剩余的397个矿井整合为165个,并按照符合规划、就近整合、实现规模开采的原则合并资源。整合煤矿各方签订的 《煤矿资源整合协议》规定,由其中的一个采矿权人办理采矿许可证,其他煤矿在整合后不主张权属利益的,保留煤矿申请扩大范围,其他煤矿申请注销原来的采矿许可证;煤矿整合的各方签订的 《煤矿资源整合协议》中以合股形式或者在整合后的煤矿中主张权属利益的,应先设立新的煤炭企业,由新设立的企业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参与整合的各煤矿全部注销现有的采矿许可证。
鄂尔多斯市积极采取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出台相应政策,全力推动煤炭资源整合与技改工作。一是能够主动整合并进行技术改造且回采率达到要求的煤矿,市、旗 (区)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资金补贴。二是对整合矿井周边及井田间不宜再设新矿业权的闲置边角资源,配置给整合煤矿,支持其扩大生产规模。三是对积极参与整合的矿井,政府在电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优先配套。四是对符合整合条件并主动参与整合的煤矿,各有关部门及时出具相关材料,为其办理采矿权合并手续。五是已进行资源整合的矿井,采用多井口生产或到2007年年底没有完成机械化开采改造,其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依法组织关闭。六是对具备整合条件但拒不整合的,如果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依法组织关闭。七是在开采工艺选择上,优先鼓励露天开采和机械化综合开采;对实行露天开采或机械化综合开采的煤矿,市、旗 (区)两级政府分别给予煤矿专项补贴100万元。对于资本金充足、抵押担保齐全、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好的煤矿,同等条件下,政府优先协调解决露天开采煤矿、机械化综合开采煤矿的银行贷款问题。
鄂尔多斯市在煤炭资源整合中,坚持五项原则,确保整合工作顺利推进。一是坚持煤炭资源整合与促进采煤方法改革和提高回采率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煤炭资源整合,为保留矿井设置适合机械化开采的井田面积,要求整合的煤矿必须采用先进的采掘工艺,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实现正规化开采。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整合后的联合矿井根据资源赋存状况、地质条件,按照 “宜大则大、宜中则中、宜小则小”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井型和采掘方式。三是坚持合理规模、高产高效的原则。整合后的煤矿,只保留一套有效证照,形成一套独立生产系统,尽量利用原有井巷工程设施,避免重复建设。确实需要重新建井的,应严格按照设计建井,多余井口一律关闭。严禁借整合搞多井口生产,防止出现 “假整合”现象。四是坚持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运作”的原则。各煤矿以资源为基础、以产权为纽带,采取联合、收购、兼并、重组等形式完成整合工作。整合中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和技术、资金、管理等优势,引导、鼓励、支持重点煤炭企业对地方小煤矿实施兼并、联营、参股、控股、收购,通过资产重组形成区域性的煤炭集团,提高煤炭产业的集中度和整体素质。五是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对易于整合和能实现规模开采的煤矿,以及煤炭延伸和加工转化搞得好、有潜力的企业,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倾斜。
3.3.5.2 先关闭后整合———乌海市煤炭资源整合模式
在内蒙古自治区除鄂尔多斯市以外的各盟 (市)均采用这种整合方式。各盟 (市)先对不具备生产安全条件的煤矿实施关闭,再由地方政府对煤矿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处理关闭中产生的各种矛盾,明确采矿权主体,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按照自治区备案意见办理采矿权。如乌海市原有矿井100余处,通过关闭保留矿井仅23个,把关闭后的煤矿资源再规划成10多个矿区,引入有实力的企业设置采矿权。
一、煤炭开发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适用技术研究
煤炭开发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适用技术,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矿区,以及矿区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结合当地气候、地貌、经济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治理技术进行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如在广泛收集资料以及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大柳塔矿区存在的最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地面塌陷与地裂缝二是煤矸石山堆放及自燃三是水资源破坏问题。铜川矿区除存在地面塌陷、地裂缝、煤矸石山、水源污染问题外,还面临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问题。下面以大柳塔矿区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煤矸石山堆放、水资源破坏问题,以及铜川矿区存在的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问题为例,探讨两个重点区煤炭开发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适用技术。
(一)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的治理适用技术
1.矿区土地利用分布状况
大柳塔地区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接壤地区,属盖沙黄土丘陵区和黄土丘陵区。大柳塔镇农业人口平均14.2人/km2,耕地(水浇地和川地)为15亩/km2,山地为18亩/km2,为地广人稀的地区。土地面积的70.5%为草灌地、沙地和基岩区,综采形成的塌陷区系整体冒落,与原有的丘陵地貌难以区分,在这些地区塌陷治理的重点是对较大的地裂缝进行回填。
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塌陷对耕地的破坏性作用,以及对塌陷区耕地的治理与恢复利用。据2005年7月31日的SPOT5卫星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徐友宁,2006),大柳塔矿区耕地面积占整个矿区面积的15.8%,其中包括旱地6.6%和水浇地9.2%。旱地分布于沙丘间滩地、台地、低缓丘陵、沟谷平原,面积24.84km2,主要作物有玉米、黍子、糜子、土豆、谷子、向日葵等。水浇地主要分布于乌兰木伦河以及水源地的沟谷中。如双沟、母河沟、活鸡免沟、郝家沟、哈拉沟等。主要作物为玉米、黍子、糜子、土豆、谷子、蔬菜、瓜类、药柴等植物,面积9.24km2。这些农耕地在整个矿区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却是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对耕地的破坏需要重点治理。
2.地面塌陷与地裂缝治理适用技术
根据大柳塔矿区的地貌及土地利用情况,对草灌地、沙地及基岩区等,可对大的裂缝进行简单填充即可,塌陷坑、洞等只要不影响煤炭开采,就不需要特别治理,可待其自然稳定,与当地的丘陵地貌自然融合即可。
对于农耕地则需要应用一些工程治理技术配合生物治理技术等,恢复耕地的使用。鉴于大柳塔矿区煤矸石中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及氟化物,故不能用其对塌陷坑、洞等进行充填复垦。因此,对大柳塔矿区塌陷农耕地的复垦可以采用简单的挖深垫浅法以平整土地后,恢复耕地适用。再配合泥浆泵复垦技术或者酸碱中和法、绿肥法等简单价廉又有效的生物复垦技术,使复垦后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及入渗性、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适宜,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二)煤矸石山治理适用技术
1.矿区煤矸石性质与存在问题
神东矿区各煤层均属低变质煤,煤岩类型属半亮型、半暗型及暗淡型煤。其成分为亮煤、暗煤,夹少量镜煤及丝煤,有机质总量达到98%以上,易燃。煤中有害成分低,绝大多数为特低灰及低灰、特低硫,特低磷,高发热量煤。煤矸石和选煤矸石是以煤层夹石、伪顶、伪底岩石为主的黑矸组成,在开采矸石中混入煤炭增加了矸石的可燃性,机械化程度愈高,混入的煤矸石愈多。因此,即使在矸石含硫低的情况下,矸石中混有易燃的煤后,在外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矸石堆的自燃在所难免。调查区前柳塔大柳塔煤矿矸石堆场就存在矸石自燃现象。
矸石在堆场存放的过程中,遇到大风天气容易产生风蚀扬尘,其扬尘条件主要取决于其粒度、表面含湿量和风速大小。根据气象统计资料,该地区年平均风速1.7m/s,春季多风,一年中风速超4.8m/s的频率在5.53%左右,说明矸石堆在特定条件下是可以起尘的。
另外,煤矸石中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及氟化物,因此随意堆排、不采取措施复垦,矸石扬尘、降水淋溶会对土壤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2.煤矸石山综合治理适用技术
对于煤矸石山自燃问题,预防最重要。鉴于大柳塔矿区选煤机械化程度高的实际情况,防止煤矸石自燃最有效的措施是有效剔除混入其中的煤屑或煤块。此外,针对矿区煤矸石存在重金属污染可能性的问题,采用分层堆积,覆土复垦再绿化的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对已经自燃的煤矸石山,针对火区范围、自燃严重程度、地理环境,以及施工作业条件等的差异,选择合理有效的矸石山自燃治理方案。从国内外工程实践来看,以注浆法为主,辅以表面密封和压实及灌注泡沫灭火剂的综合措施是目前较为成熟、有效的矸石山自燃治理技术。
近年来大柳塔矿区为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在矿井设计和建设阶段考虑和实施矸石矿渣井下处理技术,在井下消化处理全部矸石(叶青,2002)。
井下矸石矿渣处理就是用矿用铲车配合无轨自卸胶轮车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矸石矿渣就近排至联巷、排矸巷、施工巷,以及其他废弃的巷道内,并配以其他的安全辅助措施。
(1)大巷延伸、平巷开口及平巷胶带机头硐室施工阶段矸石的处理
根据排矸量就近在预留永久煤柱内开掘井下排矸硐室,并尽可能充分利用矿井原有的废弃巷道。
(2)掘进过程中煤层变薄或其他构造时矸石的处理
按照设计,两条临近平巷之间每隔50m开一条15m的联巷,除生产过程中必须预留的联巷外,其他均可作为排矸巷。如果预留的联巷仍不足以排矸,根据需要,就近在平巷煤柱内开掘深8m左右,与联巷同断面的排矸巷。对于一些废弃的施工巷,也作为排矸巷使用。排矸时,在矸石少的情况下,直接由矿用铲车将矸石铲至排矸巷矸石多的情况下,先由无轨自卸胶轮车将矸石倒至排矸巷,再用矿用铲车将其堆积,最大限度地利用排矸巷。
为防治矸石自燃,在所有堆满矸石的排矸巷口处砌上挡墙。对排满掺有碎煤的排矸巷,煤矸表面一律用黄土覆盖严密为了防止矸石二次污染,要设置隔水层巷口打上永久密闭,以防自燃。
采用矸石矿渣井下处理技术,降低吨煤成本,不占用土地,杜绝了煤矸石中有毒有害物质在风化和淋滤作用下对环境和水体的污染杜绝了煤矸石的自燃,降低了空气中硫化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达到了很好的经济、生态环境效益。
(三)矿区水资源综合利用适用技术
1.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水资源破坏情况
矿区位于毛乌素沙地与陕北黄土高原的接壤地带,地势呈西北高而东南低,西部及北部为沙丘沙地、沙丘草滩和风沙河谷,东部及东南部为黄土梁峁丘陵区。矿区地下水类型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烧变岩裂隙孔洞含水岩组,侏罗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三大类。煤炭开发影响的含水岩组主要是:第四系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和烧变岩含水层。
由于煤炭资源的开发活动,对区内水资源的破坏情况是全方位的:地下采煤导致的地表塌陷及地裂缝改变了包气带岩土结构,矿井疏干排水使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发生了变化,导致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体干涸,水质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在总量和质上影响矿区可用水资源。矿区受影响最大的为风积沙含水层,部分区域含水层已经疏干,原有的含水层变为深厚包气带。现状条件下对区内地下水的影响范围受天然含水层规模控制,有数百米到数公里不等。在乌兰木伦河西侧,由于风积沙和黄土含水层规模较小,影响范围小而在乌兰木伦河东侧,特别是在敖包十里一带,含水层规模大,采矿对地下水的影响范围大(徐友宁,2006)。
2.矿区水资源综合利用适用技术
大柳塔矿区在神东煤炭公司的有效管理下,已经基本实现了矿井水的资源化。具体措施是采用先进技术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同时,结合矿井水和采空区及其充填物的特点,重点开发了矿井水采空区过滤净化技术,并在大柳塔井田成功实施,取得了客观的经济、环保生态效益。
尽管大柳塔矿区成功实现了矿井水的综合利用,然而由于矿区地处西北干旱沙漠地带,降水少,蒸发多,水资源量天然不足,再加上煤炭开发造成的水资源破坏问题,使水资源的损耗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亏空,因此还需要考虑其他途径进行矿区水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
国内外有关学者针对这一现状,已经把目标转移到对土壤水利用的研究上。但这些研究均处于基础理论研究阶段,涉及的内容包括:塌陷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塌陷区土壤水分运移机理研究、采矿造成的土壤水污染研究等。真正提高到塌陷区土壤水利用方面的研究还没有。2005~2007年,张发旺负责开展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采矿塌陷条件下包气带水分运移机理研究”(项目编号:40472124)开展了神府东胜采煤塌陷区包气带水分运移及生态环境研究,得出一些初步成果,对煤矿区土壤水资源的保护与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采煤塌陷区土壤水的综合利用问题,提出适用于大柳塔矿区土壤水综合利用的保护治理方案,为矿区节约生态用水做出一定贡献。
(四)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适用技术
1.矿业城市发展现状
铜川矿务局是1955年在旧同官煤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煤炭企业。全局在册职工30041人,离退休人员32691人,职工家属约21.6万人。由于生产矿井大多数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建成投产的,受当时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所限,所建矿井煤炭储量、井田范围、生产能力小,服务年限短。80年代以来先后有9对矿井报废,实施关闭,核减设计能力396万t。目前全局8对矿井生产核定能力965万t/a,均无接续矿井。东区部分矿井资源枯竭,人多负担重,生产成本高,正在申请实施国家资源枯竭矿井关闭破产项目。生产发展接续问题日益突出,企业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2.资源枯竭矿业城市转型适用技术
参考国内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经验,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对于铜川矿业城市的成功转型至为重要。
(1)以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为核心推进其经济转型
具体有:充分挖掘现有煤炭资源的利用潜力加强共伴生资源、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积极申请接续矿井,延长煤炭资源开采期,延长开采时间根据自身功能定位和特色及市场需求,尽早发展接替产业(如旅游业),最终形成产业结构多元化格局。
(2)以推进就业和完善社保为重点推进其社会转型
具体措施有:培训下岗职工的技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自主创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等。
(3)以改变矿业城市环境为目标推进其环境转型
具体措施有:将废弃矿井、露天矿坑等因地制宜地改造成矿山公园,以改善矿业城市的居住环境,并促进矿业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二、石油开发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研究
在鄂尔多斯油田开发区内大量存在以含油污水、落地原油、含有废气泥浆等形式的石油类污染物,这就意味着如不及时采取措施,石油类污染将成为该地区的主要污染方式,污染程度将会进一步加深,生态环境将会进一步恶化。分析研究以往研究成果和本次研究结论认为,含油污水、落地原油、含有废气泥浆对当地地下水的直接污染不存在,对地表水的污染程度相对较小,而对土壤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土壤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对人们的生存与生活有重要意义应受到普遍关注。根据黄土区的土壤性质及污染状况,再加上该地区地质、气候及城市规划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可以考虑采用生物修复处理技术。通过分析调查测试,发现黄土土壤中生存有大量的微生物菌群,这为利用微生物修复油污土壤提供了先天条件。
因此,本着这样的事实,通过以落地原油造成土壤污染为突破口和示范,开展该地区微生物原位修复土壤的试验,为黄土地区的生态恢复探索可行性方法。
(一)修复黄土区石油污染土壤应考虑的因素
在陕北和陇东地区,土壤的油类污染情况比较严重,而且由于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使用量不断增加,土壤的石油污染会越发普遍和严重。鉴于以上分析,黄土区土壤石油污染修复应考虑以下几点因素:①污染场地的气候特征,地质结构,土壤类型②根据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性质的差异,采用适宜的修复技术③修复效果、时间、难易程度及费用④所选方法应适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⑤尽量采用低成本、无污染、高效率、操作性强的技术⑥因地制宜开发新技术。
(二)修复方法的选择
对于黄土区,土壤容易吸附石油类污染物。一方面从石油类污染物的性质来说,石油类是大分子疏水黏性物质,故石油分子易于到达土壤表面且极易于黏附于土粒表面,而黏附于土粒表面的石油类污染物更易于黏附更多的石油类污染物同时石油类比水轻,且水中的石油类以溶解相和乳化油为主,分散性较好易于被土壤颗粒胶体所捕获并吸附而且石油类在水中溶解度较低,根据吸附的经验规则溶解度越低吸附量越大最后水中石油类在水湍流状态下是以极细小的微粒存在的,其吸附机理除了油分子以分子间力和电荷力等作用下与颗粒的吸附外,更主要的是整个油粒在颗粒物上的黏附,所以使油以较大的速度在短时间内达到吸附平衡,这也是油吸附的特点另一方面从黄土的性质来说,一般多孔介质吸附速度主要取决于颗粒的外部扩散速度和空隙扩散速度。颗粒外扩散速度与溶解浓度成正比,也与吸附剂的表面积大小成正比,与吸附剂的粒径成反比,空隙扩散速度一般与吸附剂的颗粒粒径更高次方成反比。而黄土以粉粒(0.05~0.005mm)为主,颗粒粒径较小,具有更大的外表面积和较小的颗粒内扩散距离,致其吸附速度较快。正是由于黄土区具有这样的特点,在对黄土区石油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时就需要采用一种高效、经济、生态可承受的清洁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在生物降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清洁技术,它是传统的生物处理方法的发展。与物理、化学修复污染土壤技术相比,微生物修复可通过环境因素的最优化而加速自然生物降解速率,无疑是一种高效、经济、生态可承受的清洁技术,是治理石油污染最有生命力的方法。
鉴于上述,目前在黄土区采用微生物技术修复石油污染的土壤较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