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新能源华北分公司是央企还是私企?
三峡新能源华北分公司是央企。三峡新能源华北分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70285MA3DFTK887,企业法人徐淑芳,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三峡新能源华北分公司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主要的经营范围是: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投资、建设、经营、生产运营、安装(凭资质证书经营)、检修维护、技术咨询、培训服务、碳汇交易(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禁止的项目不得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三峡能源官网-详细介绍
陈艺林,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30年生,中国海南省海口市人。《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分类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植物志》、《太原植物志》学术顾问,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理事和该会科技委员会委员。
刘仁伍 ,海南侨中1972届校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管理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海南大学兼职教授。曾任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行长,现任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
陈蔚文,学历研究生(法国巴黎第七大学Xavier一Bichat医学院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台盟中央常委、广东省委会主委,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所长。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
陈英华,1985年7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当时为广州中医学院)医疗专业,在学生科任科员,1990年10月起历任学生科副科长、学工部代理副部长、教务处代理副处长,1993年10月任党委组织部副部长,1996年6月任党委组织部部长,1998年10月任人事处处长,1999年7月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首席教授。
陈川熙,海军工程大学副校长。海南侨中高中1968届校友,1969年2月入伍,1969年6月入党。历任解放军某师某团排长,副连长司令部参谋,副科长,某营营长;1999年6月任海军工程大学副校长。2001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海军少将军衔。
伍业刚,博士,美国生态学家。海南侨中67届校友。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硕士学位,1987年赴美留学,1991年获博士学位,1990年到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2009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客座教授研究员。现为美国生态工程公司主任生态学家。
李本钧,历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广东省揭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国侨联副主席。现任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副部级)。
王光兴,椰树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第八、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海南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海口市第十、十一、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中国首届创业企业家等荣誉。
姚小芹,海南侨中高中1956届校友,国家级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资深委员。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一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多年从事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及部件研究,船用内燃机设计、研究、制造。
张海国 ,海南省政协副主席,男,1950年11月生,汉族,海南海口人,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学位,1973年11月参加工作,197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四届海南省委委员,省政协副主席。
近期的A股市场可以用“风光无限”来形容,继光伏之后,新能源领域的风电板块热度持续上升。
自5月份以来,风电指数持续走高,板块指数累计涨幅超过35%。
消息面上,宁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开展宁夏老旧风电场“以大代小”更新试点的通知》,老旧风电场改造市场有望打开。
这是继能源局在《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启动老旧风电项目技改升级”之后的第一份地方性试点,这一消息直接将风电技改中“以大代小”规划落实层面,为运行年限、效益指标、设备容量、项目核准等一系列细则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风电行业继续保持高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年初至今风机招标总容量36.2GW,其中上半年风机招标总量31.5GW,比去年同期增长168%。
从2021上半年的装机数据来看,风电的装机同比增长72%,装机超预期。2021年上半年,风电装机数量为10.84GW,而20年同期装机数据为6.32GW,装机数据好于预期。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2021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预计2021年将新增风电装机量50GW,至少能跟2020年持平,预期从35GW上调到50GW,市场对风电的悲观预期有所修复。
风电为新能源的重要形式,在碳达峰、碳减排驱动下,行业发展有望加速。
从中报净利增超100%的公司中,特变电工和中材 科技 上半年实现净利润均超过10亿元。
净利增幅方面,江特电机以6442%的净利增长幅度位居第一,其次是金开新能和天奇股份,分别以2320%、587.2%的净利增幅分列第二、第三。
其他中报净利增幅靠前的风电概念股还有时代新材、华电重工、韵达股份、银星能源等,中报净利均超100%。
估值方面,最新滚动市盈率低于30倍的公司共计有6家,分别是福能股份、润邦股份、中闽能源、中材 科技 、时代新材。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近期部分风电概念股备受市场资金追捧,股价累计已有较大涨幅,投资者应理清相关公司的基本面,切勿追高!切勿追高!切勿追高!
江特电机: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81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6442%;
风电配套电机龙头公司,具有可靠性高、高防腐C4-H、性能特性软等特点,可取代进口电机,20年风力配套电机的市场占有率高达60%,年产量超10万台。
金开新能: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19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320%;
主营业务为新能源电力的开发、投资、建设及运营,目前主要包括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两个板块;全资子公司丝路创新通过丝路大成运营风电电站项目;
天奇股份:上半年实现净利润7786万元,净利润同比增长587.2%;
核心子公司江苏天奇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大型风力发电机铸件、大型柴油机铸件及燃气轮机铸件,具备生产加工世界最大单重75吨12MW海上风电轮毂的能力;
时代新材: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34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585.6%;
中国中车旗下,风电叶片规模位居国内第二和国内拥有最强独立自主研发能力的的叶片制造商之一;公司率先研发生产了海陆两用风力发电叶片;
华电重工:上半年实现净利润7176万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93.2%;
公司致力于成为国内一流的海上风电工程系统方案提供商;已取得电力行业工程设计(风力发电)乙级资质,具备海上风电工程EPC总承包的施工、设计资质;已以 EPC 总承包模式承建广东揭阳海上风电项目。
运达股份: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28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39.5%;
中国风电发展史的拓荒者和创新者;公司主营业务为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研产销,主要产品为2.XMW、3.XMW、4.XMW、5.XMW和6.XMW系列风电机组;20年风电行业销量3628.3MW。
银星能源: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08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20.2%;
中铝旗下宁夏第一家从事风力发电的企业,在风电检修运维方面具很大的竞争力;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风电设备制造、风电后市场检修安装服务和风力发电,拥有宁夏境内及陕宁蒙边界区域的贺兰山、太阳山、牛首山、红寺堡、麻黄山、大水坑、阿拉善左旗、冯地坑、朱庄等12个风电场;
大连重工: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836万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09.5%;
公司风电齿轮箱研发工作起步较早,是业界首批研发兆瓦级风电核心部件的企业;
公司拥有增速机、电控系统、偏航和变桨驱动器、主机架、轮毂等风电关键部件的批量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线,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兆瓦级风力发电设备核心部件研制基地。
特变电工: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1.06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37.6%;
世界领先的新能源系统集成商;公司新能源业务包括为风能电站提供设计、建设、调试及运维等全面的能源解决方案及风能电站的运营;
润邦股份: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04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81.1%;
海上风电装备业务主要产品包括各类海上风电安装作业平台、海上风电基础桩、海上风电钢结构等;
全资子公司润邦海洋设计建造的国内首座适用于近海海域自升式风电安装作业平台“华电1001”号,是第一艘国产化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润邦海洋具备年产20万吨海上风电基础桩的产能规模。
振江股份:上半年实现净利润8794万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51.7%;
公司主营风电设备和光伏设备零部件,与西门子等全球知名企业合作;风电设备零部件产品包括机舱罩、转子房、定子段、制动环等;
福能股份:上半年实现净利润9.49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49.1%;
福建省风力发电龙头;公司是以清洁能源发电和高效节能热电联产为主的电力企业,控股 26 个风电项目,投运总装机100.60万千瓦,核准在建海上风电项目装机77.9万千瓦,规模位居福建省前列;
金力永磁: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2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48.8%;
全球领先的风电应用领域磁钢供应商;公司是我国最早参与制定风力发电机低速永磁同步发电机国家标准的磁钢供应商之一;风力发电领域客户主要有金风 科技 和西门子-歌美飒等;
湘电股份:上半年实现净利润6335万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33.4%;
电工行业产品配套能力、科研开发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风机销售位居行业第一梯队;
公司主营风力发电设备整机及零部件,核心产品包括双馈风力发电机、兆瓦级系列风力发电机组等;拥有国家海上风力发电技术与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风力发电机研发(实验)中心;
中闽能源: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15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24.2%;
福建省最早介入风电项目前期工作和开发建设的风电企业之一;公司风电场主要位于风资源质量较优的福清、平潭、连江等地;
20年控股运营总装机规模81.83万千瓦,其中在福建省内风电装机容量68.88万千瓦,占福建省风电装机规模的14.17%;
嘉泽新能: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53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14%;
宁夏地区规模领先的民营风力发电企业;公司主要从事集中式风力、光伏发电的开发运营,风电项目主要集中在宁夏、新疆、河南等地;20年风力发电并网容量为1361.5MW,在建及待建风力发电项目 242.5MW;
九州集团:上半年实现净利润8632万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07.6%;
在电力成套设备行业有近二十年的专业化发展;公司风电业务主要以BT方式开展,BT总包的亚洲新能源金湖县100MW风电项目已全容量并网,亚洲新能源宝应县100MW风电项目部分并网,阳信万融新能源有限公司阳信风电项目一期部分并网;
公司自持可再生能源项目大庆世纪锐能风力发电投资有限公司48MW风电项目及大庆时代汇能风力发电投资有限公司48MW风已全容量并网发电。
中材 科技 :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8.4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03.2%;
国内风电叶片行业领军企业,具备年产10GW以上风电叶片生产能力;公司1MW-8MW的6大系列产品通过GL、DNV等国际认证,适用于高低温、高海拔、低风速、沿海、海上等不同运行环境;
注意:上述公司根据业绩报表等公开资料整理归纳,仅作为分享以及交流学习,不作为买卖依据;
(上述部分公司近期股价已有较大涨幅,切勿追高,切勿追高,切勿追高!)
大家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码字不容易,认同文章观点的朋友可以点赞,点赞支持一下,谢谢!
大家也可以点击顶部蓝色关注我,有问题也可以给我发消息,每个交易日都会给大家分享最新的股市资讯,每天第一时间就能看到。
一、2021年全球新能源市场将发生巨大变化。
1、2021年和2022年,异常高的新增产能成为“新常态”,可再生能源占全球新增产能的90%。
2、太阳能光伏的发展将继续打破纪录,到2022年,新增将达到162 GW。
3、比2019年前水平高出近50%。
4、2020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增长90%以上,达到114 GW。虽然2021年和2022年市场增速有所放缓,但仍比2017-2019年平均水平高出5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市场(以下简称“中国”)增长将因开发商急于在补贴取消前完成项目导致的非正常扩张而放缓。然而,全球他个地区弥补了中国的放缓,并保持了可再生能源扩张的步伐。
二、复合增长率高达80%的新能源赛道
预计2025年换电市场规模将达到3324亿元,2021-2025年换电站建设、运营、换电设备对应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80%-107%,十四五期间换电模式将进入高速增长期。根据东方证券2025年9月2日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将有22000个换电站,形成2631亿的换电运营市场。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31%至780万辆,其中换电车占比有望达到30%。根据这一销量,预计2025年将有电站2.2万座,运营市场2631亿座,电站设备市场693亿座,总规模约3324亿元,对应2021-2025年电站建设、运营、换电设备复合增长率80%-107%,换电模式在“十四五”期间将进入高速增长期。
综上所述由于联邦税收抵免的延长,对美国的最新预测是乐观的。美国新的减排目标和基础设施法案如果获得通过,将促进2022年后可再生能源的扩展(超出本预测的新时间范围)。
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
拓展资料
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控股子公司。成立于2004年9月23日,首批机组于2005年8月份并网发电。经过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和科学的管理整合,截至2010年6月30日,公司总装机容量为271.7万千瓦,成为中国领先的以风电业务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公司。
公司主要从事风力发电等新能源的开发、设计、投资建设、经营管理,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新能源相关设备的研制、销售、检测与维修、与新能源业务相关的培训、咨询服务等。
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4年9月23日,首批机组于2005年8月份并网发电。
经过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和科学的管理整合,截至2010年6月30日,公司总装机容量为271.7万千瓦,成为中国领先的以风电业务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公司。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是在原国家电力公司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而成的特大型发电企业集团。2015年12月20日,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荣获“全国先进生产力典范企业奖”。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先后成立了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大唐河南发电有限公司、大唐四川发电有限公司、大唐贵州发电有限公司、大唐云南发电有限公司、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大唐甘肃发电有限公司、大唐新疆发电有限公司等区域子公司。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在山西、西藏、上海、宁夏、辽宁、内蒙古、浙江、福建、江西、广东、重庆等地设有分公司。
2019年9月19日,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南宁签署《新时代全面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伴随海洋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对地区 社会 经济民生贡献进一步增大,以海上风电为代表的等千亿级海洋新兴产业集群,成为我国加快发展的海洋重点产业之一。
千亿级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全球海上风电报告》称,2019年是海上风电行业有史以来发展最好的一年,全球海上风电全年新增装机量6.1吉瓦,全球累计安装量达到29.1吉瓦。中国在亚太地区海上风电的增长中贡献了主要力量,2019年以3.3吉瓦的累计装机容量排名全球第三,2020年上半年包揽了亚洲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的70%以上。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新增205吉瓦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中国将超过英国成为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并带动整个亚太地区将成为推动全球海上风电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海上风电领域可通过大规模投资、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刺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等来促进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全球风能理事会首席执行官表示,未来10年内,若将海上风电纳入经济复苏的发展战略,该领域将创造约90万个工作岗位。
来自《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0》的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伴随2019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进一步迈向高端化、智能化,成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以海上风电等为代表的千亿级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初具雏形。2019年,海上风电产业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全省25个近海浅水区海上风电项目已全部核准,在建的近海浅水区海上风电场共18个。全产业链发展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集海上风电机组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运营维护、专业服务于一体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阳江、中山、粤东、汕头、揭阳的产业基地初具雏形。海上风电作为推动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六大产业之一,纳入加快发展、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并通过专项资金持续投入,全面提升其 科技 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
2020年,在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 社会 发展“双胜利”的关键时期,广东海上风电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为落实“六稳六保”发挥了重要作用。2月底,三峡集团以580亿元投资、1.7万个就业岗位,创造国内海上风电一次性开工建设规模之最,其中广东阳江项目的“超级工程”将建成亚洲最大海上升压站,投产后的电能将接入南方电网,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 社会 全面发展、广东省能源结构转型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海上风电名企将亮相海博会
聚焦海上风电产业及其全产业链的发展,被誉为“中国海洋第一展”的海博会今年将在六大板块之一的“海洋资源开发”,展示以海上风电为代表的海洋资源开发新技术新项目,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中国广核集团、中国海洋石油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深圳赤湾胜宝旺工程有限公司、北京玖天气象 科技 有限公司等国内海上风电领域知名企业将携最新技术和设备亮相。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是国际一流的清洁能源集团、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提供商与服务商,在核电、风电、太阳能及其他清洁能源项目和节能技术领域迈出了率先 探索 的步伐。其将核电AE模式创造性地引入海上风电工程建设,带动海上风电装备、施工等全产业链发展,满足广东万亿海上风电产业的需求。目前,中广核新能源在国内已储备海上风电资源超1310万千瓦,在建项目容量93.4万千瓦,2019年新增开工项目超240万千瓦,进一步夯实了其海上风电产业龙头企业的地位,也为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提供了成功实践。
来自传统海洋强国的挪威船级社,今年也将为海博会带来其海上风电的装备展示。近年,挪威将目光瞄准了海上风电。挪威油气海上安装承包商Ocean Installer新成立了海上风电业务部门,半潜运输公司OHT于2020年8月在中国的招商重工购置2+2座风电安装船,该船能够在最深65米水深的海域安装风电机组。
中海油集团2019年初按下海上风电业务重启键,计划每年拿出3%-5%左右的投资额用于获取风电资源,推动转型发展,目前中海油风电项目已锁定广东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和山东沿海地区。
广州打捞局在海上风电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2020年8月,广州打捞局负责施工的国内首个吸力筒导管架风机基础在阳江市阳西沙扒300MW海上风电项目顺利安装。吸力筒技术在海上风电场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工程施工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减少海上风电对大型海工装备的依赖,在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有效降低海上施工风险。
此外,深圳赤湾胜宝旺工程公司将展示的导管架、风力发电设备及沙盘模型,北京玖天气象 科技 公司将展示的海上风电开发水文气象智慧服务系统,为海博会的海上风电领域的应用场景带来更多元素。
未来,海上风电产业将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无论是产业链上游的原材料生产与零部件制造商,还是中游的整机与相关塔架海缆等重要设施制造商,或是开发、设计、施工单位,都将借助自身产品和配套技术,依托海博会的平台,在深远海风电项目上寻得发展商机。(一鸣)
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以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而获得的,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与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生产规模较小,使用范围较窄。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划分是相对的。
近日,上海、广东、福建、重庆、天津、山东等多个省份发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多种化工新材料。
一、重庆市
1.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概述
先进有色合金:电子、 汽车 、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用新型高强、高韧、耐蚀铝合金材料及大尺寸制品,高性能镁合金及其制品,钛合金结构件及紧固件,铜合金精密带材和超长线材制品等高强高导铜合金。
高端合成材料:聚氨酯泡沫塑料、聚氨酯弹性体、水性聚氨酯涂料、合成革等聚氨酯产品,尼龙66、尼龙6、长碳链尼龙等聚酰胺产品,PET、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产品,PMMA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产品,VAE、PVB树脂等聚烯烃产品,聚碳酸酯产品,聚甲醛产品,BDO产品,以及合成材料主要原料。
其他新材料:玻璃纤维及制品、 碳纤维材料、气凝胶材料、石墨烯材料、功能性膜材料等。
2.具体内容
(1)先进有色合金
加快氧化铝项目建设,积极谋划电解铝、再生铝项目,构建与后端铝加工制造能力相适应的上游材料本地供应保障体系。推动现有铝加工企业加强铝合金纯净化冶炼与凝固技术研究、高强高韧大规格型材板材加工技术等技术研发,规划实施好高端铝材系列项目,不断丰富铝及铝合金产品种类;
加快航空用高强韧钛合金工程化、产业化步伐,积极引育上游原料企业,进一步完善本地钛合金产业体系。发挥镁合金领域技术优势,推动现有企业加快高性能镁合金及变形镁合金、镁合金锻件、耐蚀镁合金等产品开发,拓展应用场景,进一步壮大镁合金产业;
推动现有铜加工企业加快精密带材和超长线材、铜合金引线框架、电子铜箔等铜合金产品开发。
(2)高端合成材料
发挥本地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AA(己二酸)产能优势,加强环氧化合物、聚醚多元醇等项目规划建设,推动PTMEG(聚四氢呋喃)、聚氨酯树脂等领域现有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完善壮大聚氨酯产业链;
依托本地AA产能优势,加强ADN(己二腈)—HDA(己二胺)、尼龙66盐(己二酸己二胺盐)、尼龙66(聚己二酰己二胺)等产品规划建设, 积极引育长碳链尼龙、耐高温尼龙等领域企业,打造聚酰胺产业链;
依托本地MMA(甲基丙烯酸甲酯)项目优势,加强丙酮等原料项目规划建设,扩大MMA产能,积极引育PMMA(聚甲基丙烯酸)领域企业,打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产业链。依托本地PTA(对苯二甲酸)条件,加强EG(乙二醇)、PG(丙二醇)、BG(丁二醇)等原料项目规划建设, 推动企业进一步提升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产能,加快PET工程塑料产品开发,打造聚酯产业链;
依托乙炔、醋酸乙烯产品和技术优势, 发展VAE(醋酸乙烯—乙烯共聚)、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T-PVA(热塑性聚乙烯醇)树脂、PVB(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EVOH(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树脂等聚烯烃产业链;
依托碳酸二甲酯项目,结合规划建设的MTO(甲醇制烯烃)项目和丙酮项目, 规划发展双酚A项目,打造聚碳酸酯产业链;
依托甲醇资源和POM(聚甲醛)技术优势, 扩大POM规模;
依托本地乙炔资源, 发展BDO(1,4—丁二醇)、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下游环节,壮大可降解塑料产品规模。
(3)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利用原料基础,推动相关企业研发制造 高性能PVA(聚乙烯醇)功能纤维、差别化氨纶、特种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PU(聚氨酯)超纤等产品。 推动现有玻璃纤维及制品企业加强无碱玻璃纤维先进池窑拉丝等技术研发,加快超细、高强高模等高性能玻璃纤维与制品,增强性复合材料,以及微纤维玻璃棉高效绝热及过滤材料、微纤维棉衍生品等产品开发。面向 汽车 、智能终端等整机产品结构件需求, 积极引育碳纤维、陶瓷纤维等其它高性能纤维及增强复合材料领域企业。
(4)气凝胶材料
以硅基气凝胶为切入,延伸上游有机硅源、无机硅源、功能性硅烷等气凝胶前驱体及基材产业链,形成气凝胶产品集群及多种硅基化学品的新型高端硅产业基地。加快气凝胶绝热毡、气凝胶隔热板、气凝胶隔热纸等产品开发,积极拓展气凝胶在航空航天、管道保温、建筑建材、新能源 汽车 、冷链物流、高 科技 服装等领域应用场景。加强超临界干燥技术、常压干燥技术、铝基气凝胶、锆基气凝胶和碳基气凝胶等技术储备,不断丰富气凝胶产品种类。
(5)石墨烯材料
推动现有石墨烯企业加强石墨烯大规模制备工艺改进优化,加快导电剂、导热膜、散热剂等产品开发,积极拓展石墨烯在环境治理、节能储能、电子信息、保温隔热等领域应用。
(6)电子化学品
发挥重庆市化工产品功能因子多的特点,发展精细化学品。面向电子、 汽车 等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引育电子用化学品、新型涂料等领域企业。
(7)未来材料
发挥重庆市在碳基材料和半导体两个领域技术积累优势,以碳纳米管材料为切入,积极引育纳米材料领域企业,搭建纳米材料在集成电路、新能源、医药等领域应用场景,争取实现工程化应用。加强智能材料、仿生材料、超材料、低成本增材制造材料和新型超导材料等领域研发布局。面向空天、深海、深地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推动现有企业加强极端环境所需特种材料研发,形成一批创新成果。
二、上海市
1.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概述
重点发展化工先进材料、精品钢材、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制造领域,延伸发展设计检测、大宗贸易等服务领域。推动先进材料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加强材料基础研究、工程化转化和产业化应用衔接,系统性开展材料综合性能评价、质量控制工艺及工程化研究,加快布局公共研发转化平台和中试基地,提升材料企业创新和产学研联合转化能力。建设新材料应用中心,强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关键材料的自主保障,完善上海市新材料产业重点指导目录,着力打造与战略性、基础性、高技术竞争性地位相匹配的现代化材料产业体系。
2.先进材料产业集群重点领域
(1)化工先进材料
以安全环保、集约发展为重点,支持化工先进材料产业链向精细化、高端化延伸,提高高端产品占比; 大力发展高性能聚烯烃、高端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黏合剂等先进高分子材料,重点突破高端表面活性剂、电子化学品、高纯溶剂、催化剂、医药中间体等专用化学品 ,加快布局创新平台,支持龙头企业搭建面向产业链上下游的中试共享平台,支持建设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到2025年,以上海化工区为主要载体,努力建设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绿色化工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2700亿元。
(2)精品钢材
以绿色转型、精品提升为重点,优化钢铁产业产品结构,巩固提高第二、三代高强度和超高强度 汽车 用钢、高能效硅钢、高温合金等产品技术优势;突破高性能能源与管线用钢、高品质耐磨等高端产品的制造与深度开发技术,发展短流程炼钢;发展以特种冶金技术为核心的耐高温、抗腐蚀、高强韧的镍基合金,以及钛合金、特殊不锈钢、特种结构钢等。到2025年,以宝山基地为主要载体,打造高附加值精品钢材产业集群,产业规模保持1000亿元左右。
(3)关键战略材料
以强化保障、应用带动为重点,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突出应用需求带动, 提升先进半导体、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温合金、高性能膜材料、先进陶瓷和人工晶体等关键战略材料的综合保障能力; 支持重点应用领域企业建设市级新材料应用中心,开展重大战略项目的协同攻关。到2025年,打造若干百亿级关键战略材料产业集群。
(4)前沿新材料
以前沿布局、示范应用为重点, 加快高温超导、石墨烯、3D打印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研发、应用和产业化 。建成中国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示范工程,建设上海高温超导产业基地,推动高温超导带材向量产阶段转化并加快应用; 加快石墨烯在消费电子、智能穿戴、交通轻量化和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推进3D打印专用高分子材料、陶铝新材料、金属粉末等专用材料及成型技术的开发应用。 到2025年,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前沿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
(5)先进材料服务
以检验检测、平台服务为重点,推动先进材料企业提供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鼓励科研机构开展早期研发介入合作和定向开发服务,加快先进材料配方、设计等环节的攻关,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围绕原料检测、环境试验、质量检验、工艺分析等领域,发展第三方综合性检验检测服务;推进材料领域的大宗商品贸易平台和资源综合利用平台建设,提供涵盖大宗商品信息发布、采购、销售、配送、供应链金融、物流跟踪等在线服务。到2025年,打造先进材料专业化、高端化服务品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广东省
1.绿色石化发展要点概述
(1)提升炼油化工规模和水平,支持高质量成品油、润滑油、溶剂油等石油制品和有机原料发展;
(2)以工程塑料、电子化学品、功能性膜材料、日用化工材料、高性能纤维等为重点,加快石化产业链中下游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和化工新材料研制。
(3)围绕安全生产、绿色制造、污染防治等重点,加快推进石化原料优化、能源梯级利用、可循环、流程再造等工艺技术及装备研发应用,加快推进单位产品碳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逐步形成粤东、粤西两翼产业链上游原材料向珠三角产业链下游精深加工供给,珠三角精细化工产品和化工新材料向粤东、粤西两翼先进制造业供给的循环体系。到2025年,石化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打造国内领先、 世界一流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2.绿色石化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
(1)炼油石化
依托广州、惠州、湛江、茂名、揭阳等市,加强油气炼化,发展上游原材料。
a.广州
加快推动中石化广州分公司绿色安全发展项目投资建设,促进油品质量升级,建设园区化、集约化、技术先进、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的石化基地;
b.惠州
以中海油惠州石化炼油、中海壳牌乙烯和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为龙头,大亚湾石化园区为依托,建立上中下游紧密联系、科学合理的石化产业链;
c.茂名
以中石化茂名炼油和乙烯项目为核心,茂名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茂南石化区为依托,形成高质量成品油、润滑油、溶剂油、有机原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液蜡等系列特色产品;
d.湛江
以中科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巴斯夫新型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加快石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清洁油品、基础化工材料,形成较完整的炼油、乙烯、芳烃等石化产业链;
e.揭阳
加快中石油广东石化项目及相关石化项目建设,加强与大亚湾石化区联系合作,重点发展清洁油品、化工原料等产业。
(2)高端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
依托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江门、惠州、中山、肇庆、茂名、湛江、揭阳、汕头、汕尾、清远等市,发展下游精深加工产业。
a.广州
巩固精细化学品及日用化学品发展优势, 发展合成树脂深加工、高性能合成材料、工程塑料、化工新材料、日用化工等高端绿色化工产品;
b.深圳
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新型合成材料、工程塑料、特种化学品;
c.珠海
建设丙烷脱氢、顺丁橡胶、润滑油调和、丁辛醇、丙烯酸、精细深冷胶粉等天然气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 重点发展新能源锂电池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等新材料产业;
d.佛山
重点发展高档涂料、高纯试剂、粘合剂、气雾剂、专用化学品、稀释剂等;
e.东莞
着力发展日用化工材料、高附加值中间原料、氟硅材料、高性能纤维等产品;
f.江门
以珠江西岸新材料集聚区为重点, 发展涂料及树脂、油墨、造纸化学品、塑料助剂、食品添加剂等产品;
g.惠州
着力推动炼化深加工、 高端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的发展 ,加快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
h.中山、肇庆
重点发展日用化学品、林产化工、合成树脂、粘合剂、涂料等产品;
i.茂名、湛江等市
依托上游炼化基础,向上中下游延伸,推动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发展;
j.揭阳
加快发展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功能复合材料及高端精细化学品;
k.汕头
加强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汕尾、清远加快发展玻璃钢材料、航空材料、稀散金属、光电子材料、助剂、涂料等产品。
四、山东省
1.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
光威碳纤维高效制备成套装备项目、山东蓝湾功能高分子材料系列项目、石炭纪纳米材料产业园项目、尼龙12新材料及深加工项目、日照航空航天超轻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项目、中材锂电池隔膜项目、航空航天用钛合金材料研发制造项目、风电叶片拉挤梁和深海设备保护装置新材料项目、潍坊增材制造产业化项目等。
2.发展内容
聚焦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推动新材料产业品类实现智能化、轻量化、高端化,建设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地。
做大做强氟硅材料、新型聚氨酯、特种橡胶、合成树脂等高分子材料,建设万华全球研发中心,打造烟台、青岛、淄博、滨州等先进高分子材料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高端功能陶瓷、特种玻璃、高性能玻璃纤维等无机非金属材料,依托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等科研机构,推动应用于航空航天、高铁、5G、风电新能源等领域的耐磨、耐高温、低介电新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打造淄博、东营功能陶瓷新材料和泰安高性能玻璃纤维产业基地。 大力推动碳纤维T700、T800的产业化,积极开展碳纤维T1000、T1100、M60J、M65J、M40X的技术攻关,将威海、济宁、德州、泰安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碳纤维产业基地。 开发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和医用金属材料及重大工程结构与基础设施用镁铝合金、高品质先进铜合金、纳米金属等特种金属材料。布局新一代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研制推广使用激光、电子束、离子束驱动的主流增材制造工艺装备。
五、福建省
突出精深加工、高值应用,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着力做大做优先进基础材料,突破一批关键战略材料,提高新材料产业的支撑能力。
1.先进基础材料
大力推进有色、石化等量大面广的基础性原材料技术提升,重突破先进基础材料关键共性技术,推进优势产能合作,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基础材料由大变强。
(1)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重点
以高强高韧铝合金、高强变形镁合金、高强高导铜合金、耐蚀耐磨铜合金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为重点,发展重大工程急需、严重依赖进口的新一代大品种有色金属材料。
(2)化工新材料重点
巩固发展高性能聚烯烃、高端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新型涂层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大力发展氟新材料;提高化工新材料整体自给率,加快精细化工的绿色工艺和产品开发,重点突破高端表面活性剂、电子化学品等高端精细化工产品。
(3)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
建设国家级特种陶瓷材料生产研发基地,加快碳化硅纤维、氮化硅纤维和透波/吸波材料、陶瓷先驱体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4)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重点
突破高性能碳纤维、对位芳纶纤维的系列化、产业化技术,提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芳砜纶纤维的产能,加速研制聚苯硫醚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开发纤维增强和颗粒增强的树脂基、金属基、陶瓷基先进复合材料及构件。
2.关键战略材料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我省产业提升需要,重点发展一批关键战略材料,提高材料成品率和性能稳定性,完善原辅料配套体系,产业化和规模应用。
(1)稀有稀土功能材料重点
引导厦门钨业、星技等企业大力发展稀土永磁、储氢、发光、催化等高性能稀土材料和稀土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稀土产品附加值。加设龙岩、三明稀土工业园,延伸稀土深加工及应用产业链,推汀金龙稀土永磁材料三期项目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加快建设
中国厦门钨材料生产应用和研发基地,推动硬质合金材料、涂层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重点发展硬质合金工具、刀具、数控刀片、整体刀具等高端产品。发挥三祥新材等企业作用,开发镁铝合金轻量化产品,发展纳米陶瓷材料、氧化锆功能陶瓷、氧化锆结构陶瓷高性能研磨材料等。
(2)锂电新能源材料重点
发挥厦钨新能源、青美、杉杉等企业作用,发展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和电池构件、包材等配套材料,研究开发高能量密度电极材料。推动厦门、三明、宁德等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建设,扩大锂电正极材料生产规模。加强钴、锂资源跟踪开发,加强冶炼副产品(伴生产品)中相关元素的应用提升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富锂锰基材料和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安全性、性能一致性与循环寿命。建立废旧电池回收体系,为电池材料生产提供保障。
(3)石墨烯重点
以福州和厦门为创新核心区,以厦门火炬高新区、泉州晋江和三明永安为产业集聚区打造两核三区产业发展格局加强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和微纳结构测量表征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聚焦复合材料、能源材料、导热材料、电子信息器件、环保 健康 产品等石墨烯应用材料与功能器件领域开展应用技术研发,重点突破超薄石墨烯导热膜的低成本、连续成卷生产技术,石墨烯分散技术、表面修饰技术,以及石墨烯功能材料的产业化应用技术。
六、天津市
1.新材料发展要点概述
面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高端装备材料、节能环保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六大重点领域。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400亿元,年均增长8%,建成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
2.发展内容
(1)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
扩大8-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和外延片产能,加快6英寸半绝缘砷化镓等研发生产。开发生产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功率光纤材料,提升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水平。 推动ArF光刻胶、正性光刻胶材料绿色发展,改进光刻胶用光引发剂等高分子助剂材料性能,提升抛光液材料环保性。推进聚碳酸脂类改性材料在智能硬件壳体应用,增强产品美观性、耐磨耐热性和绝缘性。
(2)生物医用材料
加大钛合金椎弓根钉、纯钛接骨板等脊柱植入材料开发力度,提高关节类、创伤类骨科植入材料性能。重点开发生物仿生纳米药物控释材料,增强纳米粒子靶向、缓释、高效性能。 发展医用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等医用高分子材料,提升医用泌尿植入管、医用导管性能水平,提高密封塞等药用包装的安全性。
(3)新能源材料
重点突破高端钴酸锂等锂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发展硅碳附件、中间相炭微球等负极核心材料,推进六氟磷酸锂电解液材料生产线落地。 引入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企业,研发长寿命高分子质子交换膜,发展高性能碳纤维纸等气体扩散层基材。推进太阳能光伏硅材料扩大产能,加快发展铜铟镓硒等太阳能薄膜电池材料。
(4)高端装备材料
积极开展首批次应用示范,推进高强度止裂厚钢板及船用耐腐蚀钢产业化技术开发。面向国产大飞机需求,引入先进航天材料生产技术和工艺,发展飞机风扇、反推装置用碳纤、玻纤等高性能纤维材料。开展镁铝合金薄板产业化制备技术攻关,加快轻量化镁铝合金材料在 汽车 车身、底盘、轮毂等领域应用。开发综合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提升智能制造装备传感器、伺服电机用钕铁硼永磁体、钐钴永磁体性能。
(5)节能环保材料
发展混合基质膜、高性能中空纤维膜等气体分离和水处理膜材料,拓展膜材料在水污染、空气污染治理领域应用。推进硅气凝胶、碳气凝胶技术革新,降低气凝胶生产成本,扩大气凝胶在建筑节能、保温领域应用。重点开发低辐射镀膜玻璃、热反射镀膜玻璃等高档节能玻璃,加速产品优化升级。加快天津市生物基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进生物基聚乳酸材料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
(6)前沿新材料
深化与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推进石墨烯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石墨烯防护装甲材料、石墨烯导电浆料、石墨烯弹性体材料等。推进高温超导电缆材料开发,革新高温超导薄膜技术,推动超导技术实用化。发展三维(3D)打印用合金粉末材料、纳米陶瓷材料,开发粉末雾化制备关键技术和快速制模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