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行业前景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前景分析如下:培养良好的品德、身心健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系统掌握储能科学与工程知识,能够从事储能、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和节能环保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和生产技术管理。
并能在中国储能产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内容:
储能科学与工程,依托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特色和能源与动力产业的优势,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面向国家能源革命的战略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该专业是教育部2020年批准的新兴特设专业。
一是加强科技融合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融合创造新领域,三是多行业领域的应用实践。
能源动力类专业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0501;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0502T;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0503T;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0504T。扩展资料
一、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致力于传统能源的利用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如何更高效的利用能源。能源既包括水、煤、石油等传统能源,也包括核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以及未来将广泛应用的氢能。动力方面则包括内燃机、锅炉、航空发动机、制冷及相关测试技术。2012年教育部新版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调整热能与动力工程为能源与动力工程。
二、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具有很宽的'专业知识面,是一个能源、环境与控制三大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
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具备能源工程、传热学、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基础知识,掌握新能源转换与利用原理、新能源装置及系统运行技术、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方面的新能源科学领域专业知识,能在国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开展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四、储能科学与工程
储能科学与工程,是2020年我国高校新设置的本科专业,学位授予门类为工学,修业年限为四年。开设大学有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和吉林东北电力大学。
能源动力类专业包括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现在大家谈论比较多的就是能源与动力工程这个专业了,做为传统工科,就业率还是很高的,只不过与现在热门的行业相比较之下,很多人都不想从事这个行业,尤其是热能这个方向。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就业大方向主要包括三个:热能方向、动力方向、制冷方向,每个方向也可以分出不同的行业。
热能方向:火电厂、核电厂、冶金等
电厂热能属于电力行业,毕业生就业也多偏向国企,如行业中著名的“五大四小”、“两大电网”等。一般应届毕业生进入电厂后都是从事运行岗位,职业发展路线是从巡检→副控→主控→值长,再晋升就是运行部副部长和部长,属于电厂中层。运行工作比较特殊,需要轮班和倒班,比较辛苦。很多毕业生选择考电网,电网工作没有发电类的辛苦,但考电网难度较高,大多也只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动力方向:内燃机,涡轮机等。
船舶动力(涡轮机)是船舶制造行业。著名的船舶集团有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上海外高桥、上海沪东、上海江南造船、中远船务、葫芦岛造船厂、STX造船、川崎造船、三星造船等造船厂及其设计院。
汽车火车动力(内燃机)是汽车机车行业。著名的公司有一汽、江淮汽车、吉利、奇瑞、BYD等。
制冷方向:空调、压缩机、制冷设备等。
压缩机、空调等属于家用、商用电器业。著名的公司有海尔、三星、西门子等。
总的来说,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后去向最多的行业是发电、输电业、汽车制造业、发动机、涡轮机与动力传输设备制造业;岗位是电厂操作员、发电站变电站和中继站的电子和电气修理技术员、暖通技术员。如果考研做研发类的岗位,211及以上研究生会有机会去不错的设计院。最后,如果想要从事电力行业,最好还是进国企大型企业,福利待遇等更有保障。想要进国企,对于应届生来说,秋招就是个非常好的时机。建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机电一体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新能源等专业的同学们,关注一下这篇文章,80+国企名企校招信息汇总,秋招春招捡漏拿offer。
毕业生主要面向新能源、环保、机械、设备、重工、化工、矿产、地质、汽车、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等涉及储能材料、器件与储能系统开发、制备和应用的行业从事创新研究、技术开发、生产设计、工业制造、项目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旨在精准培养覆盖电源、电网、用户、居民以及社会化功能性储能设施等方面,国家迫切需求的“高精尖缺”人才。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工科专业。
本专业结合当前我国对储能领域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依托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通过能源动力、环境、电气、机械、材料、物理、化学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掌握储能科学与工程的扎实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具备设计、研发、生产和管理能力的储能领域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
开设院校
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天津:天津大学
河北: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辽宁:辽宁科技大学、沈阳工程学院
吉林:东北电力大学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上海:上海理工大学
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江苏理工学院
福建: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
山东: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湖北: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湖南:长沙理工大学
重庆:重庆大学
四川:西南石油大学
云南:大理大学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
青海:青海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储能科学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