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代码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专业代码是: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是西安交通大学创建最早、学科设置最齐全、师资力量最雄厚的学院之一,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锅炉专业、第一个汽轮机专业、第一个汽车制造专业、第一个制冷与低温专业、第一个压缩机专业等,创立了中国热能动力学科和内燃机学科等。
学院历经近百年的办学历程,特别是整体西迁以及各个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持续支持,前辈先师和数代“能动人”无私奉献、不懈努力,在能源与动力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始终站在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前列。
该专业是一个宽口径大类专业,专业地位与综合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享有较高声誉。专业所对应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被认定为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历次国家学科评估皆名列前茅的学院。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
010000 哲学
010100 哲学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010102 中国哲学
010103 外国哲学
010104 逻辑学
010105 伦理学
010106 美学
010107 宗教学
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020000 经济学
020100 理论经济学
020101 政治经济学
020102 经济思想史
020103 经济史
020104 西方经济学
020105 世界经济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200 应用经济学
020201 国民经济学
020202 区域经济学
020203 财政学
020204 金融学
020205 产业经济学
020206 国际贸易学
020207 劳动经济学
020208 统计学
020209 数量经济学
020210 国防经济
030000 法学
030100 法学
030101 法学理论
030102 法律史
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030104 刑法学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
030105 民商法学
030106 诉讼法学
030107 经济法学
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30109 国际法学
030110 军事法学
030180 法律硕士
030200 政治学
030201 政治学理论
030202 中外政治制度
030203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
030204 中共党史
0302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
政治教育
030206 国际政治
030207 国际关系
030208 外交学
030300 社会学
030301 社会学
030302 人口学
030303 人类学
030304 民俗学
030400 民族学
030401 民族学
03040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030403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030404 中国少数民族史
030405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040000 教育学
040100 教育学
040101 教育学原理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
040103 教育史
040104 比较教育学
040105 学前教育学
040106 高等教育学
040107 成人教育学
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
040109 特殊教育学
040110 教育技术学
040180 教育硕士
040200 心理学
040201 基础心理学
04020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40203 应用心理学
040300 体育学
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
040302 运动人体科学
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
040304 民族传统体育学
050000 文学
050100 中国语言文学
050101 文艺学
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050107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50200 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
050202 俄语语言文学
050203 法语语言文学
050204 德语语言文学
050205 日语语言文学
050206 印度语言文学
050207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
050208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050209 欧洲语言文学
050210 亚非语言文学
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300 新闻传播学
050301 新闻学
050302 传播学
050400 艺术学
050401 艺术学
050402 音乐学
050403 美术学
050404 设计艺术学
050405 戏剧戏曲学
050406 电影学
050407 广播电视艺术学
050408 舞蹈学
060000 历史学
060100 历史学
060101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060102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060103 历史地理学
060104 历史文献学
060105 专门史
060106 中国古代史
060107 中国近现代史
060108 世界史
070000 理学
070100 数学
070101 基础数学
070102 计算数学
0701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070104 应用数学
070105 运筹学与控制论
070200 物理学
070201 理论物理
070202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070203 原子与分子物理
070204 等离子体物理
070205 凝聚态物理
070206 声学
070207 光学
070208 无线电物理
070300 化学
070301 无机化学
070302 分析化学
070303 有机化学
070304 物理化学
07030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070400 天文学
070401 天体物理
070402 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
070500 地理学
070501 自然地理学
070502 人文地理学
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070600 大气科学
070601 气象学
07060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070700 海洋科学
070701 物理海洋学
070702 海洋化学
070703 海洋生物学
070704 海洋地质
070800 地球物理学
070801 固体地球物理学
070802 空间物理学
070900 地质学
070901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070902 地球化学
070903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070904 构造地质学
070905 第四纪地质学
071000 生物学
071001 植物学
071002 动物学
071003 生理学
071004 水生生物学
071005 微生物学
071006 神经生物学
071007 遗传学
071008 发育生物学
071009 细胞生物学
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071011 生物物理学
071012 生态学
071100 系统科学
071101 系统理论
071102 系统分析与集成
071200 科学技术史
080000 工学
080100 力学
080101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080102 固体力学
080103 流体力学
080104 工程力学
080200 机械工程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080204 车辆工程
080300 光学工程
080400 仪器科学与技术
080401 精密仪器及机械
080402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
080502 材料学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080600 冶金工程
080601 冶金物理化学
080602 钢铁冶金
080603 有色金属冶金
080700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80701 工程热物理
080702 热能工程
080703 动力机械及工程
080704 流体机械及工程
080705 制冷及低温工程
080706 化工过程机械
080800 电气工程
080801 电机与电器
08080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080803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08080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080805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080900 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901 物理电子学
080902 电路与系统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809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081000 信息与通信工程
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
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100 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081103 系统工程
08110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081105 导航、制导与控制
0812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201 计算机系统结构
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
081300 建筑学
081301 建筑历史与理论
081302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081303 城市规划与设计
081304 建筑技术科学
081380 建筑学硕士
081400 土木工程
081401 岩土工程
081402 结构工程
081403 市政工程
081404 供热、供燃气、通风
及空调工程
081405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
081500 水利工程
081501 水文学及水资源
081502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081503 水工结构工程
081504 水利水电工程
081505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081600 测绘科学与技术
081601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081602 摄影测量与遥感
081603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081700 化学工程与技术
081701 化学工程
081702 化学工艺
081703 生物化工
081704 应用化学
081705 工业催化
081800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081801 矿产普查与勘探
081802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081803 地质工程
081900 矿业工程
081901 采矿工程
081902 矿物加工工程
081903 安全技术及工程
08200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082001 油气井工程
082002 油气田开发工程
082003 油气储运工程
082100 纺织科学与工程
082101 纺织工程
082102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
082103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082104 服装
082200 轻工技术与工程
082201 制浆造纸工程
082202 制糖工程
082203 发酵工程
082204 皮革化学与工程
082300 交通运输工程
082301 道路与铁道工程
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082303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082304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082400 船舶与海洋工程
082401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082402 轮机工程
082403 水声工程
082500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082501 飞行器设计
082502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082503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082504 人机与环境工程
082600 兵器科学与技术
082601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082602 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
082603 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
082604 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
082700 核科学与技术
082701 核能科学与工程
082702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082703 核技术及应用
082704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082800 农业工程
082801 农业机械化工程
082802 农业水土工程
082803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082804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082900 林业工程
082901 森林工程
082902 木材科学与技术
082903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
083000 环境科学与工程
083001 环境科学
083002 环境工程
083100 生物医学工程
083200 食品科学与工程
083201 食品科学
083202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083203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083204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090000 农学
090100 作物学
090101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090102 作物遗传育种
090200 园艺学
090201 果树学
090202 蔬菜学
090203 茶学
090300 农业资源利用
090301 土壤学
090302 植物营养学
090400 植物保护
090401 植物病理学
090402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090403 农药学
090500 畜牧学
090501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090502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090503 草业科学
090504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090600 兽医学
090601 基础兽医学
090602 预防兽医学
090603 临床兽医学
090700 林学
090701 林木遗传育种
090702 森林培育
090703 森林保护学
090704 森林经理学
090705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090706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090707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090800 水产
090801 水产养殖
090802 捕捞学
090803 渔业资源
100000 医学
100100 基础医学
100101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100102 免疫学
100103 病原生物学
10010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100105 法医学
100106 放射医学
100107 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
100200 临床医学
100201 内科学
100202 儿科学
100203 老年医学
100204 神经病学
100205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100206 皮肤病与性病学
100207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100208 临床检验诊断学
100209 护理学
100210 外科学
100211 妇产科学
100212 眼科学
100213 耳鼻咽喉科学
100214 肿瘤学
100215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100216 运动医学
100217 麻醉学
100218 急诊医学
100300 口腔医学
100301 口腔基础医学
100302 口腔临床医学
100400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100401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100402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100403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100404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100405 卫生毒理学
100406 军事预防医学
100500 中医学
100501 中医基础理论
100502 中医临床基础
100503 中医医史文献
100504 方剂学
100505 中医诊断学
100506 中医内科学
100507 中医外科学
100508 中医骨伤科学
100509 中医妇科学
100510 中医儿科学
100511 中医五官科学
100512 针灸推拿学
100600 中西医结合
100601 中西医结合基础
100602 中西医结合临床
100700 药学
100701 药物化学
100702 药剂学
100703 生药学
100704 药物分析学
100705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100706 药理学
100800 中药学
110000 军事学
110100 军事思想及军事历
110101 军事思想
110102 军事历史
110200 战略学
110201 军事战略学
110202 战争动员学
110300 战役学
110301 联合战役学
110302 军种战役学
110400 战术学
110401 合同战术学
110402 兵种战术学
110500 军队指挥学
110501 作战指挥学
110502 军事运筹学
110503 军事通信学
110504 军事情报学
110505 密码学
110506 军事教育训练学
110600 军制学
110601 军事组织编制学
110602 军队管理学
110700 军队政治工作学
110800 军事后勤学与军事装备学
110801 军事后勤学
110802 后方专业勤务
110803 军事装备学
120000 管理学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200 工商管理
120201 会计学
120202 企业管理
120203 旅游管理
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
120280 工商管理硕士
120300 农林经济管理
120301 农业经济管理
120302 林业经济管理
120400 公共管理
120401 行政管理
120402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
120404 社会保障
120405 土地资源管理
120500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120501 图书馆学
120502 情报学
120503 档案学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80701 工程热物理
080702 热能工程
080703 动力机械及工程
080704 流体机械及工程
080705 制冷及低温工程
080706 化工过程机械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一个一级学科,属于工学范畴。主要学科方向有热力循环理论与系统仿真、热流体力学与叶轮机械、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汽车动力总成与控制、工程热物理、制冷空调中的能源利用、低温系统流动传热、煤的多相流燃烧热物理等。
此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很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力系统设计研究院所、火力发电厂、热电厂、动力设备制造企业、高等院校以及有关能源、环保方面的公司和政府管理部门。
2、流体机械、流体工程、电站运行管理、液压气动、航空航天、给排水、能源利用等行业有关的研究单位、公司、企业。
3、汽车、发动机、船舶、摩托车、拖拉机、工程机械、发电、军用车辆、农业机械及林业机械等生产企业。
4、在高等院校、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研究、设计、策划、生产、教学和管理工作。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清华大学的院校代号即院校代码为10003。清华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11工程”、“985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强基计划”,为九校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
清华大学专业代码概括:
085100建筑学085100建筑学硕士含论085900土木水利085300城市规划095300风景园林081300建筑学081400土木工程083300城乡规划学083400风景园林学081400土木工程08160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082300交通运输工程087100管理科学与工程085900土木水利081400土木工程081500水利工程087100管理科学与工程081400土木工程082700核科学与技术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080200机械工程082500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85500机械085400电子信息080700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5800能源动力080200机械工程080700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5500机械085800能源动力087100管理科学与工程085800能源动力080900电子科学与技术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085400电子信息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085400电子信息085400电子信息080100力学080700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2500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85500机械070200物理学082700核科学与技术083700 安全科学与工程085700资源与环境085800能源动力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081700化学工程与技术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025200应用统计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校名“清华”源于校址“清华园”地名,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
院系概况:
据2021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清华大学设有21个学院,59个系,开设82个本科专业。2021年4月,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22日正式成立。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当日宣读学院成立决定并致辞表示,集成电路学院为学校实体教学科研机构,隶属信息学院。
师资队伍:
学校有教师3485人,其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1743人,具有正高级职务的1381人,具有副高级职务的1648人。教师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图灵奖获得者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5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9名,16名教授荣获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52人入选青年学者,239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52人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学科体系: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8个: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中国史、物理学、世界史、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
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59个:哲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建筑学、法学、土木工程、政治学、水利工程、社会学、化学工程与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教育学、核科学与技术、体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医学工程、外国语言文学、城乡规划学、新闻传播学、风景园林学、中国史、软件工程、世界史、安全科学与工程、数学、网络空间安全、物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工商管理、生物学、公共管理、生态学、基础医学、统计学、临床医学、力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机械工程、中西医结合、光学工程、药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医学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护理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艺术学理论、电气工程、美术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设计学、心理学、天文学
仅有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的博士硕士点1个:天体物理
仅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心理学、大气科学、科学技术史、交通运输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
仅有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的硕士点1个: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教育、工程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金融、应用统计、法律、社会工作、体育、应用心理、新闻与传播、建筑学、工程、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工程管理、艺术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2个: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药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数量经济学、设计艺术学、专门史、分析化学、精密仪器及机械、环境工程、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妇产科学、肿瘤学、麻醉学、内科学、外科学(骨外科、胸心外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物理化学、外科学(普外科)
哈尔滨工程大学代码是10217,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哈尔滨工程大学(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简称“哈工程”,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海军共建高校,位列“双一流”、“211工程”、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北极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员单位,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联盟牵头单位,被教育部、总政治部列入“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占地面积140.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3.76万平方米,图书馆共有藏书733.77万册;设有17个学院(系、部),65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9个;有教职工2924人;有学生3万余人。
历史沿革
学校源自1953年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为主体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81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17个学院(系、部),设本科专业65个。
2022年2月,学校新增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智慧海洋技术专业。
学科设置
截至2019年9月,学校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2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25个;有国家一级、二级重点学科各1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个,黑龙江省一级重点学科11个;入选“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1个。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导航、制导与控制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现代舰船与深海工程
黑龙江省重点一级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9月,学校共有教职工2859人,其中专任教师179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1057人。教师队伍中现有院士8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7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9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8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6人,“龙江学者”支持计划入选者19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6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7个。
质量工程
截至2018年8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7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防特色紧缺专业和重点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29个,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学校荣誉
截至2018年8月,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创新平台
截至2018年8月,学校拥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其中2个是参与单位、1个是分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6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5个,还拥有国家CMA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国家级产业基地(研发中心)、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级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工业和信息化部协同创新中心、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科研成就
截至2018年8月,“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和国防“973”计划及“863”计划、国防预研和科研型号等一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00余项,获得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和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中国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
合作交流
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高校,2017年成为首批唯一“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项目委托培养单位,获高教学会“全国来华留学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12年,学校与乌克兰南方师范大学联合成立“孔子学院”,获2016年度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
学校每年资助400多名教师到中国以外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每年选派500多名学生到国际知名大学交流学习和访问。
2019年8月8日,教育部批准哈尔滨工程大学与英国阿伯丁大学合作举办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南京工程学院代码是11276,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学校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普通本科大学。学校是全国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服务特需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主要起草单位,也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首批试点高校,是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中国电力高校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2017年,学校成为江苏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在百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定位,形成了校企合作、注重实践、产学研相融的鲜明特色,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沈国荣院士为代表的10多万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机械、电力、能源动力与核工业等行业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学校牢固树立“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发扬“知行统一,创业创新”的校园精神,以服务地方、行业为主,以本科教育为主,以教学为主,在全国率先提出和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改革,相关研究与实践一直走在全国最前列,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与同类高校公认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改革发展的“领头羊”。
学校历史
机专历史
1915年,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创建;
1922年,改名为同济大学附设中等机械科;
1926年,改名为同济大学附设机师学校;
1933年,改建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
1935年,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50年11月,该校划归华东工业部领导;更名为同济高级工业学校;
1951年,由上海迁往南京;
1953年,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在机械科的基础上组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土木科迁出组建南京建筑工程学校(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1958年,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
1959年,南京机械专科学校改建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
1983年,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
1993年,南京机械专科学校更名为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1998年4月,由国家机械工业部划转江苏省管理;
电专历史
1946年,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创建(“苏高工”);
1953年,更名苏州电力学校;
1954年,更名南京电力学校,校址由苏州迁往南京;
1986年,南京电力学校升格南京电力专科学校,江苏电力职工大学创建(合署);
1992年,更名为“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南京工程学院
2000年6月,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南京工程学院。
2001年3月,原核工业部直属南京工业学校并入南京工程学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637人,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比48.9%。其中正高217人,博士学位教师706人,学校在职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4人,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116人次;获批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1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4月,学校设有19个教育教学单位,70个本科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机械、电气类专业为教育部首批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获批江苏省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江苏省重点专业16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产品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市场营销
省级特色专业(9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2个):机械工程、电气工程。
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工商管理、软件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
学术科研
截至2016年8月,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首批江苏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
2005-2007年,学校共承担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95项,“十五”以来,产业依靠学校的支撑,充分发挥产学合作的优势和产业园区的科技孵化功能,申请并获批准专利项目61个,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3项,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3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截至2015年7月,学校有科技产业7个,其中,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门系统高新技术企业——南京康尼新技术有限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并被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企业,另有两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
学术资源
截至2019年12月,图书馆有馆舍面积3.85万平方米,总阅览座位3500多席,累计馆藏纸质文献200万余册,中文现刊1300多种,中外文电子图书286万余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6.5万余种,各类数据库68(含子库)个。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有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两种。《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为江苏省一级期刊,获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社会科学版为省二级期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合作交流
学校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办学的力度,在加强同国内高校、企业交流合作的同时,积极拓宽渠道加强同国外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了与国外高校、企业间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交流关系。截至2016年8月,学校先后与德国、英国、爱尔兰、法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10所高校建立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关系。19世纪80年代,学校就与德国康斯坦茨工业技术大学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互派。2004年以来,学校又先后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格林菲斯学院等高校就学分互认等问题达成一致,按照“2+2”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联合办学,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辟了国际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
南京工程学院多年来,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十分注重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台湾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了形式多样的实验室、实验中心或培训中心,以“学以致用”为校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特色,不断探索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是学校的直属教学单位,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验室、实验中心。截止2008年,学校先后与八家企业进行九个项目的合作。已建成的实验室有:GE-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三菱电机自动化实验室、西门子先进自动化示范实验中心、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三菱电机激光加工机实验室、威诺斯汉数控机床实习中心、斯沃数控仿真实验室等
东北电力大学的院校代码是10188。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东北电力大学(Northeast-Electric-Power-University),简称东电(NEEPU),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是吉林省重点大学,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是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社会体育人才培训和科研基地。2016年加盟“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同年发起加入“中国智能量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电力高校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截至2019年7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
学校始建于1949年,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电力工科学校,1958年定名为吉林电力学院,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2005年学校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积极构筑并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19年7月,学校共有14个学院,50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工、理、管、文、法、经、教育、艺术8个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据2020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2个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060;9个“十三五”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6个“十二五”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8个“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
教学建设
截至2016年1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截至2019年12月,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学校有教职工1400余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5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人选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教学团队”1个。
科研平台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方针,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截至2016年1月,学校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内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文科基地等23个,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4个,吉林省院士工作站1个。
“十二五”期间,学校共主持国家863项目、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79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0项,同比“十一五”增长196.3%,其中一等奖5项;SCI/SSCI收录学术论文176篇,同比“十一五”增长266.7%,EI/CSSCI收录学术论文1318篇;公开出版学术专著57部;授权发明专利115件。为推动科技进步以及电力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合作交流
学校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韩国、德国等国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和学术交流。1998年获批培养外国留学生。2000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校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12年,教育部批准学校与英国史萃克莱德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11年,学校获批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实施院校。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院校。“十二五”期间,学校与8个国家和地区的21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承办了“第二届信息安全与智能控制”、“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与环境技术”等国际会议。
学校荣誉
截至2020年,学校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吉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涌现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一大批先进教师群体和以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为代表的优秀大学生群体。
学术资源
东北电力大学图书馆藏书以专业用书为主,非专业用书为辅,主要收藏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建筑工程、信息工程、应用化学工程、管理、艺术等学科方面的文献,逐步形成了具有该校专业特色的藏书体系。截止到2012年底,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为140万册,收藏中外文期刊3000余种。
图书馆购买的电子资源主要包括11个数据库,即: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读秀知识库、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中华数字书苑、Science-Direct数据库、IEL数据库、外文百链云图书馆。
优势专业及学科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化学、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自动化等。
“十三五”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9个):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设计学、智能制造工程。
“十二五”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6个):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8个):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结构工程、应用化学。
扩展资料
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奖学金”确定的17所高校为:
东北电力大学、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三峡大学、长沙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代码是10213。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简称哈工大,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九校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卓越大学联盟、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创始成员,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是首批设有研究生院、拥有研究生自主划线资格的高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学校始建于1920年,创办名称是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后历经中俄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时期,1928年,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有哈尔滨、威海、深圳三个校区;本部校园面积5212.35亩,建筑面积248万平方米。
工大校史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学校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1928年2月4日,学校隶属关系发生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
1928年10月20日,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苏共管。
创新单元
据2019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哈工大拥有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国际联合中心/科技合作基地,36个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
科研成就
据2020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哈工大参与了探月工程等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14项,在航天、机器人、小卫星、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馆藏资源
截止到2016年底,哈工大图书馆已拥有传统型馆藏340万册/件,电子图书279万种,132个数据库。其中:文摘数据库14个,外文全文数据库45个,中文数据库26个,中文电子书6个,外文电子书14个,多媒体资源6个,发现系统2个,免费电子资源19个,包括各种知名的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各类权威的专业学会出版物全文数据库。图书馆自建了2003年以来的哈工大学位论文全文特色库,并开始筹建国防工程文献特色库。馆藏文献信息已形成与学校院系设置相适应的多学科、多语种、多载体、综合性资源体系。图书馆(一区)藏书以工科为主,理工、管理学科相结合,图书馆(二区)藏书以土木工程、市政与环境工程、交通工程及基础学科为主,建筑分馆藏书以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科为主,同时各馆均兼有人文社科等学科的藏书。
师资队伍
截至2020年7月31日,学校专任教师总数为4165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1337人,占32.1%,具有副高级职务的1683人,占教师总数的40.4%。现有两院院士3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青年学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3人,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9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6人、青年拔尖人才2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2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2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4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7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4个。
学科建设
据2019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哈工大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9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6个。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光学、电机与电器、物理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飞行器设计、环境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先进装备制造科学学科群、城乡建筑可持续发展学科群、社会学、数学、物理学、光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院系概况
据2021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哈工大(本部)下辖24个学院,开办97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
2022年2月,学校新增经济学专业、整合科学专业、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增材制造工程专业、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智能体育工程专业、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专业。
质量工程
据2018年5月哈工大官网信息显示,哈工大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1个,国家精品课程27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教学和人才培养基地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动漫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设3个专业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工程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焊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国际交往
据2020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哈尔滨工业大学已经和45个国家和地区的435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罗格斯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项目;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法国里昂应用科学院、爱尔兰都柏林国立大学、丹麦工业大学、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等22所欧盟高校签署了学生、教师互换协议;与澳大利亚G8联盟高校保持着密切学术合作;与日本、韩国高校的学术合作进一步深化。
学校代码查询方法:
一、《报考指南》
高三毕业班的学生都会由学校统一组织订购《报考指南》这本书,书中全面的介绍了当年各个学校的招生专业、名额、往年录取分数线、学校代码等信息。
二、《招生计划》
高考结束后学校会统一发放《招生计划》,这本书里面的信息和《报考指南》差不多,也有关于学校代码等信息的介绍,对于考生来说,可以两本书参照着看,通过多方比较确定最终的报考院校。
三、官网查询
如果考生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考哪个学校,那么就可以登陆到学校官网查询院校代码。此外,考生也可以通过登录省教育考试院校的官网来查询院校代码信息。
青岛科技大学代码是10426。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青岛科技大学(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原化学工业部直属重点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 ,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高校,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是国内第一家设立橡胶专业的高等院校,亚洲唯一的橡胶专业领域高校。曾先后隶属国家轻工业部、国家化学工业部,现为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和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和“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被社会赞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迁至青岛。1958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为山东化工学院,开始了正式举办高等教育的历程。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1998年由化学工业部划转到山东省,2001年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并入,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投入使用,2016年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整建制并入。
据2021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形成了青岛、高密、济南“三地五校区”的办学格局,校舍面积9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7亿元。
院系设置
据2017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青岛科技大学设有4个校区31个院系,设有72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止到2020年1月,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院士2人、双聘院士1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2人,国家杰青3人,国家优青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9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团队领军人才”2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青年专家30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山东省学科带头人5人,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专家”4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3人,山东省杰青8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4人。
学科建设
据2020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有76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为代表的多个优势特色学科群。
重点学科
111计划(2个):橡塑材料与工程学科、生态化工过程与介尺度结构材料
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法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环境科学、材料物理、复合材料与工程
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2个):材料科学与工程(橡塑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山东省一流学科(4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青岛市重点学科(3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山东省重点学科(10个):化学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化工过程机械、应用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企业管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教学建设
据2016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青岛科技大学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4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有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52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6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专项支持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7门。
特色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山东省品牌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等
山东省特色专业:材料物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工商管理、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制药工程、材料化学等
对外交流
据2016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积极推行开放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同德、美、加、法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校开展合作,其中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学院,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在西海岸新区牵头建设中德合作双元制大学,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橡胶谷集团三方共建泰中国际橡胶学院,与德国朗盛、日本阿尔卑斯株式会社等国际知名公司共建研发中心、国际工程师培训中心、学士后流动站、大学生创业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硕士、本科等不同层次人才,逐步完善了国际化教育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国际化教育特色。
研究机构
据2016年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厅),7个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实验室(教育厅),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发改委),5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10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据官网2016年8月显示,该校先后获得1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杜邦科技创新奖,2011年以来科研经费连续5年过亿元,累计达到9亿元。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7个,分别是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烟台万华集团有限公司、赛轮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金王集团、青岛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岛高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馆藏资源
据2016年8月青岛科技大学图书馆显示,该校有崂山校区、四方校区和高密校区图书馆及5个院系资料室组。高密校区图书馆2013年底启用。三校区馆藏文献295.62万册,中外文数据库39个。
图书馆有书库6个,阅览室12个,阅览座位4247个,周开放时间98小时,每年平均借还图书21.1万册次;阅览室每年平均接待读者148万人次。
学校代码查询方法:
一、《报考指南》
高三毕业班的学生都会由学校统一组织订购《报考指南》这本书,书中全面的介绍了当年各个学校的招生专业、名额、往年录取分数线、学校代码等信息。
二、《招生计划》
高考结束后学校会统一发放《招生计划》,这本书里面的信息和《报考指南》差不多,也有关于学校代码等信息的介绍,对于考生来说,可以两本书参照着看,通过多方比较确定最终的报考院校。
三、官网查询
如果考生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考哪个学校,那么就可以登陆到学校官网查询院校代码。此外,考生也可以通过登录省教育考试院校的官网来查询院校代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