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煤炭资源领域专项巡视是怎样发现问题的?
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上的消息,从2020年3月23日至6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派出7个巡视组,采取“一托二”方式对7个盟市、4个厅局、3个国有企业开展煤炭资源领域专项巡视,结果发现了大量的问题。那么,巡视组是如何发现问题的?
在2020年5月,巡视组来到某盟市进行巡视,然后直接调阅了该地72处煤田2008到2012年间编制的火区勘察报告。通过认真比对后发现,有一部分不同行政区域、不同火区的勘察报告,在测值立体图、异常值直线图等多处雷同,存在造假嫌疑。经进一步调查,巡视组做实了某单位以假报告通过审批开采煤矿、骗取拨款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巡视期间,巡视组的工作人员每天中午都会定时打开征求意见箱和邮政信箱,及时收集材料,研判信息。
事实上,早在巡视之前,巡视组的成员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据巡视组的同事介绍:“进驻前,18个巡视协作机制成员单位向巡视组通报情况,移交被巡视党组织有关问题和情况;进驻后,我们和党员干部广泛谈话,同时接收大量群众来电来信来访,为迅速打开局面备足了‘粮草弹药’。比如我们在下沉之前,召开组务会对通报情况和收到的信访举报进行深入分析研判,下去后奔着问题而去,这样发现的问题就会越精准,震慑作用也就越大、越持久。”
巡视组在巡视的过程中,并不是执着于用什么方法发现问题,而是只要有利于快捷、精准发现问题,什么方式管用就运用什么方式,机动灵活、出其不意,让人摸不着规律,这也极大地增强了震慑力。
巡视组的特点是:发现问题“快”、移交问题“快”、处置问题“快”。据巡视组同志介绍:“我们确定了基本打法:精准聚焦、围点打援。对一些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问题通过个别谈话、下沉了解、明察暗访等方式从外围掌握情况。紧接着,我们通过从财务、票据等方面入手,锁定了违纪违法事实。”在巡视的过程中,巡视组建立了边巡边查的机制,对于涉煤领域反映具体、可查性强的问题线索,现场巡视期间就要快速移交、快速处置,进一步扩大了震慑效应。据了解,截至目前为止,巡视组一经发现了并移交了涉煤领域问题87个,其中有30个已经完成了整改,可以说效果还是非常好的,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总而言之,内蒙古煤炭资源领域专项巡视就是通过稳扎稳打、深入调研的方式发现问题的。
随着我国新发展理念的逐渐贯彻,各地政府开始了实施众多环境防治措施。
内蒙古深化涉煤领域专项整治,此次整顿的力度怎么样?
在广阔的内蒙古高原上,随着煤炭资源领域专项整治的深入推进,乌兰满来梁等露天煤矿越来越多,实现了复垦和绿化。
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分布广,储量大,易于开发。随着煤炭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资源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也在滋生蔓延。官煤勾结和滥采现象突出,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也污染了政治生态。自去年2月以来,自治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围绕煤炭资源领域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重塑了清新空气的政治生态,恢复了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
利用煤炭资源严惩腐败20年回顾在专项整治中,内蒙古纪检监察机关整理了2000年以来煤炭相关问题的线索“回眸”,对腐败问题、作风问题以及背后的责任问题进行了回顾。随着20年来调查的深入,发现了一些权钱交易和腐败的线索:“靠煤吃煤”、“官煤勾结”等权钱交易被曝光,“煤老虎”出现,大量违法违规行为得到严肃处理。鄂尔多斯拥有全自治区三分之一的煤炭资源和全国近六分之一的探明储量,成为此次专项整治的重点。鄂尔多斯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刘桂华在一个国有煤矿改造过程中,以“债务转移”的方式将整个煤矿转让给个人,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市委书记、原市煤炭局局长郭,掌握地方煤炭项目审批权限8年,退休后被调查5年3个月。
准格尔能源局原党委书记、局长王军因收受贿赂880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80万元。专项整治以来,12名科级干部自愿投案自首,“靠煤吃煤”的旧弊端逐步消除。
此次的整顿力度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对任何形式的贪污腐败通通不放过。
“倒查20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派出7个巡视组,采取“一托二”方式对7个盟市、4个厅局、3个国有企业开展煤炭资源领域进行专项巡视,他们发现了一批高质量的问题和问题线索。那么,内蒙古煤炭资源巡视人是如何发现问题的呢?
巡视组开始行动了解情况,他们查阅了该地72处煤田在2008-2012年期间编制的火区勘察报告。经过了认真的比对后,他们发现一部分不同的行政区域和不同的火区的勘察报告,在测值立体图、异常值直线图等多处都出现相同的地方,怀疑存在造假行为。在进一步调查之后,他们确定该单位在开采煤矿、骗取拨款等问题的审批方面,为了通过审批而做出假的报告。
在巡视组在现场巡视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某转制企业在某些方面有异常情况:但看这家企业转制时的资产评估报告、转制的批复文件等,看似没有什么问题。深入了解之后,发现这个企业在转制前,一个煤田探矿权评估存在问题,这个企业没有按照要求采用效益法评估,而是采用的是成本法评估,才会产生的差价巨大。
本轮专项巡视的突出特点:发现问题“快”、移交问题“快”、处置问题“快”。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巡视办有关工作人员的介绍中说道:“巡视过程中,我们建立了边巡边查机制,对涉煤领域反映具体、可查性强的问题线索,现场巡视期间就要快速移交、快速处置,进一步扩大了震慑效应。”在巡视组向被巡视党组织反馈巡视情况后,被巡视党组织接下来就要进入整改期,并且相关部门会对被巡视党组织的整改工作进行跟踪指导和日常监督。
倒查20是从2020年开始算起。
2020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开展了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对涉煤领域腐败“倒查20年”,掀起反腐风暴。此后,内蒙古多名煤“老虎”落马,自治区纪委监委数次通报“四连发”“六连发”,反腐力度引发全国关注。
调查成果
在煤炭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内蒙古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也不断滋生蔓延,涉煤腐败成为当地政治生态最大“毒瘤”。少数党员干部伙同不法商人,把煤炭资源当“唐僧肉”、“提款机”,大搞权力自肥、以权谋私。
比如,有的领导干部通过企业改制等方式,将国有煤矿据为己有,攫取暴利;有的利用权力, “老子前台批煤、子女后面捞钱”;还有的以资源为筹码,借机搞攀附、“架天线”、结权贵,谋取职务提拔,等等。
内蒙古这次对煤炭资源领域腐败倒查20年,释放了一个鲜明的信号,“终身负责制”不只是停留在文件上的理念,而是正在切实被执行。煤炭领域因为关涉自然生态、政治生态两个领域,自然应该成为先行先试的领域。这种追责理念,其实应该在更多地方、更多领域落地生根,成为一根很现实的“高压线”。
按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纪检监察建议,内蒙古今年2月以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明确提出“要对2000年以来全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全方位透视会诊”。倒查20年,内蒙古此轮煤炭领域反腐的决心可见一斑。
扩展资料:
煤炭反腐倒查20年,4个月内蒙古6煤炭局长落马!
据了解,自2020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决定倒查20年涉煤腐败以来,内蒙古涉煤“大虎”纷纷落马,先后有退休7年之久内蒙古霍林河煤业集团原总法律顾问李永先,曾担任过锡林郭勒盟煤炭局局长、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政协副主席的张志军、鄂尔多斯市煤炭局原局长郭成信等多人被查。
据“能源100”粗略统计,截至2020年6月30日,4个月里内蒙古已有14名直接与煤炭相关的“大虎”落马,担任过煤炭局局长的“老虎”有6人之多。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江苏网-“倒查20年”释放的追责信号
内蒙古对煤炭领域的腐败倒查了20年。
按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纪检监察建议,内蒙古今年2月以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明确提出“要对2000年以来全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全方位透视会诊”。
内蒙古此次对煤炭领域腐败问题大起底,受理相关问题线索的时间跨度长,涉及的单位和人员范围广、反腐败不存在“既往不咎”而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内蒙古这次对煤炭资源领域腐败倒查20年,释放了一个鲜明的信号,“终身负责制”不只是停留在文件上的理念,而是正在切实被执行。
扩展资料
接受调查的政府官员和企业高管已有9人:
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日前发布的消息显示,自2月28日内蒙古开展倒查20年涉煤腐败以来,短短1个多月,接受调查的政府官员和企业高管已有9人。
其中,已退休7年之久的内蒙古霍林河煤业集团原总法律顾问李永先被调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政协副主席、曾经担任过锡林郭勒盟煤炭局局长的张志军涉嫌严重职务违法犯罪,正在接受监察调查。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内蒙古倒查20年涉煤腐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