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太阳能光伏 > 正文

光伏产业两军对垒硝烟再起 八企业联手高举210大旗

大力的小熊猫
高挑的音响
2022-12-31 05:12:18

光伏产业两军对垒硝烟再起 八企业联手高举210大旗

最佳答案
紧张的银耳汤
无辜的钢笔
2025-09-03 01:48:53

光伏产业“182阵营”和“210阵营”间的尺寸之争进入两军对垒阶段。

11月27日,包括天合光能(688599.SH)、通威股份(600438.SH)、东方日升(300118.SZ)、中环股份(002129.SZ)、上机数控(603185.SH)在内的8家光伏企业共同发起《关于推进光伏行业210mm硅片及组件尺寸标准化的联合倡议》(下称210联合倡议)。

210联合倡议称,为推进光伏行业标准化,在210-220mm尺寸范围内应选择210+/-0.25mm作为唯一尺寸,同倡议依照该尺寸修订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以及光伏行业协会已有的组件尺寸标准。

参与倡议的企业认为,通过硅片210尺寸的标准化,产业链可以实现最好的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推动实现光伏发电全面平价上网。

“全面平价上网,指的是光伏电站传输给电网时,价格与火电、水电价格持平。今年是我国光伏发电平价从示范趋向市场化的关键阶段。谁能在这个关键时段整合更多产业链资源,谁就能在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后更据有市场主动权。”业内人士称。

这一倡议被业内视为针对此前“182阵营”发布的有关应建立尺寸为182mm的硅片标准,并纳入行业标准规范的倡议的回击。

业内人士指出,企业采用硅片尺寸的不统一,造成了产业链配套环节制造成本上升。不同规格尺寸的硅片,对应的适配辅材不同,对行业上下游协同造成阻碍。

值得一提的是,两家早前参与“182阵营”倡议的企业身影,出现在此次“210阵营”倡议当中,或意味着阵营内部出现松动,亦反映出当下两大阵营间角力的紧张局势。

两军鏖战

除天合光能、通威股份、东方日升、中环股份和上机数控外,11月27日参与联合倡议的企业还包括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环晟光伏(江苏)有限公司和润阳光伏 科技 有限公司。

从产业链环节来看,这8家企业涉及了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产业链环节。

参与倡议的企业认为,当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均看到210尺寸发展的巨大空间和机遇。通过硅片210尺寸,以及硅片、组件尺寸等的标准化,产业链可以实现最好的规模化效应,强有力的帮助上下游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供给,快速推进行业技术创新,降低产业链制造、光伏系统初始投资和光伏发电度电成本,实现全面平价。

“210阵营”的这一倡议也被业内视为针对“182阵营”的回击。

今年6月24日,隆基股份(601012.SH)、晶科能源(JKS.NYSE)、晶澳 科技 (002459.SZ)、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江苏润阳悦达光伏 科技 有限公司、江苏中宇光伏 科技 有限公司和潞安太阳能 科技 有限责任公司,7家光伏企业发布《关于建立光伏行业标准尺寸的联合倡议》。(下称182倡议)

182倡议称,“促进行业高效、规范发展,我们共同倡导建立几何尺寸为182mm*182mm的硅片标准,并在行业标准组织中将这一尺寸纳入标准规范文件,减少资源浪费,促进光伏产业的 健康 发展。”

隆基股份等7家企业彼时表示,“在此,我们共同倡议并呼吁广大同仁与我们一道,将以本倡议中的硅片尺寸(182mm)作为研发下一代硅片、电池、组件产品的标准尺寸,以推动整个行业建立基于统一标准的供应链体系,实现装备制造体系和客户应用体系的标准化,推动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这份有关建立182mm硅片标准的倡议被业内视为“182阵营”成立的宣告书。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182倡议的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和润阳光伏 科技 有限公司的身影也出现在了此次210倡议的名单中。或意味着当下两大阵营之中联盟并不稳固,阵营内部出现松动,亦反映出当下两大阵营间角力的紧张局势。

“这反映出部分企业对于硅片尺寸之争的态度,一些参与182尺寸宣言的企业实际上也并不排斥210尺寸。”业内人士指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182倡议发布后不久,包括天合光能、中环股份、上机数控、东方日升、晶澳 科技 等在内的39家企业曾于7月9日宣布成立“600W+光伏开放创新生态联盟”。

彼时,部分市场媒体将其解读为“210阵营”的站队表态。

但从名单来看,“182阵营”的持旗手之一晶澳 科技 却出现其中。业内人士指出,“600W+联盟成立时的宗旨更多是为了推动大功率组件标准化,和硅片尺寸标准之争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谁主沉浮?

硅片的大尺寸发展方向成为行业共识,但产业链各环节厂商下一步应接受的具体尺寸标准却陷入了182mm和210mm的论战之中。

基于上述原因,大硅片成为行业确定性的发展趋势,理论上210mm尺寸的硅片更大、降本增效的的优势更明显。

但值得说明的是,伴随硅片尺寸的变化,产业链上下游设备为达到兼容也要进行相应调整。而182mm和210mm这两大标准对上下游设备的兼容度要求差异显著。

“210mm尺寸硅片与存量设备已经无法兼容,不兼容的存量设备需要重新采购。但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组件供应商在布局新产线时将210mm尺寸的兼容性问题纳入了规划范畴。”上海地区分析师指出。

据申港证券研究所研报,硅片尺寸发生变化,下游电池片与组件环节均需做成配合调整。目前182mm和210mm的主要发展方向对上下游兼容度差异显著,182mm对目前组件产业链中存量设备的兼容度强于210mm。

研报显示,基于当前产业链的存量设备,在硅片拉棒环节,只有210mm需要更换设备;而在电池片环节,182mm和210mm均需要更换设备。

具体来看,在硅片拉棒环节,当前主流单晶炉热屏内径在270mm左右,此前156.75mm尺寸硅片产线升级至182mm尺寸产线无需更换设备,而210mm尺寸硅片的直径为295mm,无法兼容,必须重新采购。在电池片环节,虽然均需要更换设备,但182mm的升级成本更低。

而在组件环节,集装箱运输尺寸决定了极限,182mm的适应性更强。

“国内集装箱规格高度为2.39米,组件运输一般采用立式包装放置,这意味着两层182mm尺寸组件堆放空间仍有富裕,但是210mm尺寸组件放不下,182mm对空间的利用更有力。”业内人士解释称。

事实上,市场对于210mm尺寸的顾忌在于制造成本的投入、产能爬坡等方面。

据介绍,虽然210mm在成本和转换效率上具有优势,但无论是硅片环节自身,还是下游所需电池片、组件,产线都需要重新投建,增加了固定成本,且建设时间所需较长。

光伏行业研究机构PV InfoLink认为,光伏市场庞大旧产能的淘汰需要时间酝酿及进行,从2020年到未来2至3年间,市场很可能是呈现2至3种主流尺寸并行的形式。

“整体而言,尺寸的迭代仍是循序渐进,但为了让持续扩张的新产能、新产品寿命得以延续得更长,中长期尺寸的发展及产线的兼容能力仍是各厂家密切讨论的议题。”PV InfoLink指出。

这也意味着,硝烟中的两大阵营的对垒仍将继续,战局走向仍然扑朔迷离。

最新回答
糟糕的鞋垫
专一的保温杯
2025-09-03 01:48:53

是太阳能电池尺寸的区别。目前主流电池的尺寸是166m(166mm*166mm),还有正在兴起的大尺寸电池片,大尺寸分为182mm(182mm*182mm)和210mm(210mm*210mm)两个阵营。

光伏电池片尺寸越大,功率越高。但是大尺寸也带来载荷、热斑、大电流散热和线损等风险,还有搬运、安装和运输的困难。大尺寸有利有弊,不是越大越好,要找到一个最佳尺寸。

当前182和210量大阵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忐忑的煎蛋
唠叨的大船
2025-09-03 01:48:53

大概是9.83瓦。

光伏硅片尺寸直接影响下游电池片和组件尺寸。当前光伏硅片有5种主流尺寸,分别为156.75mm、158.75mm、166mm、182mm、210mm。大尺寸硅片通过增大硅片面积,放大组件尺寸,从而摊薄各环节加工成本。从原理上来说,硅片尺寸越大越好,然而结合产业链配套情况,硅片尺寸又存在上限。对于大尺寸的选择,目前市场形成182和210两大阵营:182阵营包括隆基、晶科、晶澳、阿特斯、江苏中宇光伏、潞安太阳能等企业;210阵营包括中环、天合光能、通威、爱旭、爱康、东方日升等企业。

无情的麦片
辛勤的奇异果
2025-09-03 01:48:53

春天刚刚来临,洗牌已经开始。

疯狂扩产,合纵连横,巨资跨界,以及激烈的“定价权”争夺背后,新的淘汰赛无可避免。

并非危言耸听!过往的一些产业 历史 证明:乐观的人越来越有钱,悲观的人越来越睿智—— 但是当所有的要素都翻转的时候,悲观的人站在了舞台中心,乐观的人走向了天台。

产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对风险的警惕乃至“未雨绸缪”,不可或缺。

当然,我们相信,包括曹仁贤、李振国、刘汉元、南存辉、沈浩平、高纪凡、瞿晓铧、朱共山、李仙德、蔡浩、杨建良、李贤义、王燕青、王一鸣等等一众历经跌宕与淬炼的 光伏企业家们,早已是胸中有沟壑,“洞若观火”,各有筹谋。

“洗牌”,从来不是贬义词,而是一个希望产业和充分竞争产业的正常现象。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一些企业被淘汰,一些企业留下,一些企业乘势夯实竞争优势,甚至加速加速走向寡头;在商言商,冰火两重,冷暖自知。

本文意在抛砖引玉,提醒行业同仁对风险与问题的重视,共同推动行业的 健康 发展。文中观点不妥之处,欢迎指正,欢迎拍砖和吐槽。 本文将从以下八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产能绝对过剩,部分企业必将被“洗掉”。

二、供应链的“战争”开打,“扛不住”的企业将被无情淘汰。

三、经营分化明显,部分企业承受巨大转型风险和经营压力。

四、集中度加速提升,寡头趋势已成,“马太效应”强者恒强,未来的光伏没有弱者的空间。

五、巨量资本“跨界”光伏,国有资本加速跑马圈地,强烈冲击光伏固有利益分配与竞争格局。

六、产业正式进入“后上市时代”,不仅是产业的竞争,更是资本的竞争,能否登陆资本市场,深刻影响企业竞争力与生死存亡。

七、中国逆变器行业正面临第五次大洗牌。

八、以下12种光伏企业可能被淘汰。

一.光伏产业链部分环节产能绝对过剩,部分二三线企业必将被“洗掉”。

2021年光伏新增装机到底会有多少?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预测是全球光伏装机预测150-170GW,国内55-65GW。彭博新能源的最新乐观预期是,2021年新增209GW,未来两年将分别达到221和240GW。

但即便最终实现如此的增量,光伏产业绝大部分环节的产能还是远超市场需求,形成“绝对过剩”。

“过剩”往往是竞争市场的常态,但绝对的过剩或巨量的过剩,必将引起惨烈竞争和强烈的洗牌。

“疯狂扩产”,这是过去2020年,乃至2021年的至今的主题词,且这一轮扩产潮涉及产业链的方方面面。最新的消息是:2月28日,保利协鑫与上机数控就颗粒硅研发及生产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扩产标的是30万吨颗粒硅。

从产业链环节来看,硅片、电池、组件环节的扩产极为激进,以至于六大组件企业2021年的合计出货量目标超过了今年全球的潜在需求。

我们再看几组数据:

1.黑鹰光伏统计发现,2020光伏新项目投资超4000亿!其中,单个项目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就多达82个,50亿元以上的有22个,100亿元以上也有15个,前三大投资项目投资预算都在200亿元以上。

2.截止2020年底,晶科投资350亿,隆基投资287.85亿,东方日升286亿,通威投资235亿,晶澳投资123.3亿,五家投资合计1282.15亿。

3.各组件企业扩产投资总额超过1075亿。

4.仅福斯特一家企业在2021年底就会拥有200GW的胶膜产能,加上其他家的产能,全行业胶膜也会达到300GW。

5.根据Solarwit治雨统计:2020年,中国光伏行业新增360余条电池产线,按照每条产线400MW的产能计,对应140GW+的新增电池产能。

6.根据Solarwit治雨统计:2020年,中国光伏全行业一年新增500条组件产线,折合200GW+的产能,一年扩张的产能就超越全球需求!

简言之:硅片、电池、组件环节, 过去一年的扩厂产能,已经超越当年全球的市场需求。 毫无疑问,在尚未导入可以令后来者居上的先进技术之前,随着产能的快速扩张,不同环节的龙头企业势必会利用成本以及规模优势掀起市场的淘汰赛。

可以预期,2021年,即使上述产能不能完全落地,光伏产业链上部分环节产能的绝对过剩已是必然,惨烈的洗牌也是必然。

二.供应链的战争贯穿全年,“定价权”的矛盾和争夺也贯穿全年,“扛不住”的企业将被无情清洗。

牛年春节后,以“涨价”为特征的定价权争夺战已经打响。

短短一周内,硅料涨幅超10%,硅片再涨3~4毛/片,组件预期涨5分/W。

光伏供应链的失衡已在去年加速凸显,尤其是对于那些日渐走向紧缺、供不应求的产业环节,供应链的争夺已尤为激烈。

综合机构、观察人士、协会等观点,2021年的光伏行业,上游硅料、玻璃等紧缺可能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

Solarwit治雨分析:透过硅料,已看到无数光伏企业的生死悲荣......组件环节将会是供应链的战争,因为硅料紧缺导致的供应有限, 诸多企业并不会缺乏订单而是缺乏交付能力; 那些没有来得及做硅料战略布局的企业将会在2021年面临有单没物料、没办法交付的窘境。

过去的一年至今,通威、东方希望、大全、协鑫、特变等五大硅料产商, 几乎都被上门“求粮”的人踏破门槛。 黑鹰光伏统计发现,截止2020年底,通威股份、江苏中能&新疆协鑫新能源、新疆大全、亚洲硅业、新特能源5大硅料巨头已签出86.73万吨硅料,折合到2021年约22.6——23.7万吨。通威股份、中能、大全、亚洲硅业4家企业虽然抛出20余万吨的扩产计划,但2021年产能释放仍然有限。

上游硅料紧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无疑会极大增加硅片、电池片、组件企业的焦虑——他们必须必须一手抢市场、一手抢供应——特别对于组件企业而言:是否要延续2020年“赔钱”供货的局面?上游涨价传导到组件企业,那么是要违约撕单与赔钱供货? 终端爆发,能否采购到足够的量来支持订单?

根据硅业分会的判断,正常情况下,原有产能2021年产量将达到43万吨;若新增产能如期投产,能带来约5万吨新增产量, 使2021年国内硅料总产量达到约48万吨左右。海外OCI和瓦克的产能8.7万吨,预期进口料将保持8——9万吨,年总供应量为56——58万吨。按1W组件对应3g硅料,预期可支持180——190GW的组件产量。

硅业分会对于2021年硅料供应状况的判断是“紧平衡”。 中信证券则预计硅料中短期供给有限,产能释放速度较慢;2021、2022两年内,硅料均“供不应求”,该机构预计:2021-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将达165/200GW左右,考虑1:1.2的容配比,预计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对应的组件需求为198GW和240GW。在单GW组件硅料需求量2900吨的情况下,上述组件规模对应的硅料需求约为58万吨和70万吨。

Solarwit治雨则判断是“紧缺”:至2021四季度,国内硅料产出只可以满足60%下游需求;硅料产能对应年初的180GW勉强会增长到2021年底的193GW,而 其他环节的产能则会增长的不成样子,纷纷冲破300GW大关!

以上图表是行业中硅料长约签单情况,基于这份长约汇总,Solarwit判断得出一个令人担忧的结论:全行业2021年有限的52.7万吨硅料产出已经通过长约锁定的方式锁定掉97%。

就是说:在之前没能进行过充分的硅料产能布局的企业,接下来都可能会面临无料可用的情况。虽然我们也看到了玻璃、硅片等环节有大量长约在,但锁定比例远没有达到硅料这样夸张的情况。

与硅料供应状况相似的,还有玻璃环节。去年连续的涨价事件让人记忆尤深。供应短缺,连续涨价背后,光伏玻璃扩张加速键直到2020年四季度才被按下。到2021年,对应部分核心环节动辄300GW的产能,玻璃的供应紧缺必将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而后是逐渐宽松,乃至再次陷入过剩。

对于上游材料“紧缺”、“紧平衡”,以及持续涨价,已有人和媒体呼吁“相关部门”加以调节。也有观察者呼吁“别让光伏玻璃划伤了整个行业”、“别让硅料烫伤了整个光伏行业”。等等。

但也有产业人士为上游硅料企业鸣不平: “光伏行业最赚钱的是硅料厂吗?硅片厂持续的高毛利为什么没有人来说话? 之前电池赚钱的时候也没人说话?硅料这刚刚赚了几天钱就要烫伤行业了?”

三.企业经营状况分化明显,有人喝汤就有人吃肉,部分二三线企业可能在新一轮的洗牌中被加速淘汰。

“形势一片大好”并不能完全概括一些光伏企业的经营状况。

从70余家已发布2020年经营业绩预告的企业数据可以发现,包括ST天龙、罗博特科、东旭蓝天、亿晶光电、协鑫集成、中利集团等10家以上企业均出现亏损,甚至巨亏。

其中,中利集团预计2020年度将亏损25.5亿元至28.45亿元。其公告显示,资产减值准备、刚性费用支出等是造成中利集团2020年亏损的主要原因。

“业绩预亏”还只是明面上最直观的数据,从多位角度来分析,进入十四五后,不少光伏企业依然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比如,截止2020年9月末,79家A股 光伏上市公司总负债规模为5600亿元 ,同比2019同期增长了684.2亿元。不少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偿债压力,部分老牌企业都发生了债务逾期,甚至部分企业被列入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过去的一年,不少企业面临着控制权转让、退市、破产重组等命运。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从企业经营发展角度而言, 你可能做了99件正确的事,却可能架不住一件重大失误的决策, 企业战略抉择必然要慎之又慎。

同时,在技术路线的抉择上,伴随市场剧烈变动,步子调整过慢也可能把企业一步步拖入泥沼。过去的两三年之间,亦有数家光伏巨头因过往战略决断、技术路线选择的失误或“滞后”而陷入企业经营转型的阵痛,未来走向如何,依然难有确定。

光伏行业一直都是一个“剩者为王”的行业,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高性价比产品代替低性价比产品,有竞争力的公司干掉失去竞争力的公司。而且由于光伏设备处于不断更新进步过程中,单位产能的投资额度必然会处于越来越小的趋势当中,光伏的“喜新厌旧”也成为必然。

四.产业集中度加速提升,寡头趋势无可避免,“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因更加凸显,未来的光伏市场,难有“弱者”的生存空间。

在过去一年,对外投资和扩产对凶猛的,往往还是那些龙头企业。

当比你优秀和强大的人,比你还努力。结局必然是“马太效应”,强者恒强。

除了疯狂扩产,光伏产业另一大“奇观”是合纵连横、“强强联手”。与此同时,通过各种合作模式携手“垂直一体化”,或者在产业链环节 “互踩地盘”,通过自身投资和扩产加强“垂直一体化”。

这原本就是一个迷信奇迹的商圈,但历经20年的产业跌宕至今,从企业竞争秩序来讲,进入十四五后,“寡头趋势”下,强者恒强,弱者愈弱,二三线企业已很难“逆势进击”,实现超越。

什么是寡头?解释得直接一点就是垄断者,是托拉斯,是上下游都能通吃。 曾经,资本规模化进入光伏产业,无竞争力企业规模化破产。而光伏“领导者”等计划推出后,政策的清晰导向与市场的压力,联合推动了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产业及 社会 资源也加速向领头企业聚拢和集中。

黑鹰曾做过大量统计分析,最近两三年,在所有光伏上市企业中,榜单前十名企业的营收之和、净利润之和、订单规模、筹资规模、对外投资现金流流出等等,均占据了整体比重的60%以上,部分数据甚至超过90%。

新一轮大洗牌启动的当下,每个光伏企业对于自身的“定位”都事关兴衰生死:我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在不同“强强联合”的利益联盟和条线上,我处于什么位置?我的中长期利益来源?假如失去最直接的利益盟友,我是否能继续发展壮大?

五、巨量资本“跨界”光伏,国有资本加速跑马圈地,强烈冲击光伏固有利益分配与竞争格局。

在政策的引导下,以及资本和媒体的推动下,光伏发电的热度已经超出了产业本身,引起许多圈外的公司跨界进入。

从过去两年进击光伏的资本来看,笔者认为有三大类:

其一,众所周知,以“五大四小”为代表的国有资本强势进击光伏电站投资环节,极大改变了下游的竞争格局,进入十四五,国有资本将是新能源电站投资的绝对主力。

其二,以中煤集团、神华集团、中国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十多家传统煤炭、油气企业为代表的大型传统能源企业,强势进击光伏产业链不同环节,迅速增加了光伏产业竞争格局的变量。

其三,过去的2020年, 一些与光伏“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开始跨界光伏。 甚至,这些“跨界”者中,刚刚出现了吉利集团的身影——这是继比亚迪后,有一家整车制造企业进入光伏领域。

以上这些“新势力”的进入,将强烈冲击光伏产业固有的竞争格局,产业蛋糕有可能将重新划分。

其一,光伏行业的技术进步以及市场对高效组件追求不断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产品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后进的跨界巨头确实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其二,中国光伏产业已走向成熟,市场格局脉络相对清晰,大的蛋糕已经瓜分完毕,这对于后进者来说,有机遇,但更是个挑战。

其三,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他们最大的短板就是资金链紧张,以及缺乏专业的光伏人才,很可能会在跨界征途中翻船。而 对于国企和央企巨头来说,钱对他们不是问题, 问题是并购的项目是否是优质项目,能否带动集团实现绿色转型是个挑战。

六.光伏正式进入“后上市时代”,能否登陆资本市场,很大程度影响企业的竞争水平和市场话语权。

对于很多光伏企业来讲,到底要不要上市?

事实的疑问是:能不能尽快上市?绝大多数企业都在想方设法登陆资本市场。

什么是上市?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把公司的所有权分成若干小份,放在市场上流通,机构或个人投资者如果看好公司的行业或者前景,就可以到公开市场上买入该公司的股票。

上市后,融资渠道变多,公司架构不同,对股东意义不同,企业知名度大幅提升。总而言之,企业的潜在竞争力大幅提升。

过去的两三年里,超过30家光伏企业实现了“资本梦想”的第一步,也即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并借由资本市场的力量,实现了大幅扩张和新阶段的发展。而那些想上市,但又一直没有上市的企业而言,其管理团队、创始团队、背后股东,都可能承受更大的压力,甚至焦虑。

黑鹰光伏团队曾详细统计中国光伏资本市场过往20年的一些数据变量,比如:

1. 20年前,中国光伏上市企业只有18家,总市值740亿元。

2. 如今104家光伏上市企业的董事长,平均年龄53岁。

3. 尚德电力曾连续6年“霸屏”市值第一。

4. 隆基股份上市首日的总市值只有59亿,到了2021年,一度超过4000亿。

5. 20年里,中国光伏上市企业对外总投资为13451亿。

6. 20年里,光伏上市公司或通过股权,或是债权直接融资4979亿元。

从上市时间来看,一些企业的上市“司龄”已超过25年。但彼时,多数企业尚未涉及光伏业务。

从年度上市企业数量来看,2010、2011、2017和2020年,光伏领域成功上市的企业最多。过去2020年,有多达16家光伏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过去的20年中,不少曾经辉煌一时的光伏上市企业,因各种原因被迫退出资本市场。比如,中电光伏、尚德、赛维、海润、英利等。

当然,最近三年,还有个“变局”,就是海外上市的光伏企业争相“回A”。截止目前,天合光能和晶澳 科技 均以成功回归A股,此外,阿特斯、大全、晶科均“在路上”。

目前104位光伏上市公司董事长,最年长的是大全新能源董事长徐广福,近年78岁;最年轻的是易事特董事长何佳,今年36岁。黑鹰光伏统计发现,中国光伏上市企业董事长的平均年龄为53岁。其中年龄超过60岁的董事长15位。“八零后”董事长8位。

“十四五”开局,光伏产业迎来新的发展,这不仅体现在产业层面,更体现在资本层面。能不能上市,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意义重大,甚至事关生死。目前,排队IPO的光伏企业有15家左右。相信2021年,在继续扩产的大背景下,光伏产业在资本层面的竞争和淘汰赛会更加凸显。

七.光伏逆变器进入第五次大洗牌,竞争格局剧烈变化。

在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中,逆变器的竞争历来激烈。从2018年531至今,逆变器行业的竞争格局已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企业突然行踪难觅,一些企业加速发展。此消彼长中,2021年,一些排序可能又要有不小的变化了。

我们可以数出一大堆近几年“消失”或“易主”的逆变器企业,比如:茂硕电源、欧姆尼克、追日电气、科陆电气、江苏兆伏新能源、中兴昆腾、中电长城等等。此外,最近几年的市场竞争的一大“奇观”,是多家世界500强企业陆续退出逆变器业务。

光伏逆变器行业的竞争极为残酷,甚至可以称为“血腥”。看看这组数据:2012年上海SNEC展会上,逆变器相关厂家多达439家;到了2013年则只剩下286家,而2013年4月至今,还出现在国内光伏逆变器采购招标的企业已仅有30家左右,而活跃在50%以上的国内招标项目的企业则已屈指可数。

根据以往的市场发展规律,一两年一次小洗牌,三五年一次大洗牌,进入光伏十四五前后,光伏逆变器行业的第五次大洗牌大调整正在提速。

中国的逆变器产业已经历四次大洗牌:

目前,中国的逆变器市场两大阵营已经形成:

新一轮洗牌到底有何特点和趋势?其一,借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的分析:市场会往分布式的微电网、家庭以及工商业等小型市场方面发展,同时,向大型电站项目的聚集也将更加明显。阳光电源将紧贴市场,将上述大小市场“两手抓”,迎难而上。简言之, 做大机的想抢占小机的蛋糕,做小机的也垂涎大型地面电站的份额。

其三,逆变器企业在资本层面的竞争愈加明显。过去两年时间,包括锦浪 科技 、上能电气、固德威等企业均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并借由此加大技术研发、产能扩张与国际化布局,由此实现更大发展。是否上市,将很大程度影响逆变器企业未来的竞争力、话语权和生词存亡。

八.以下12种光伏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和风险,可能被洗掉。

“整体前景一片光明”这话根本不能概括整个行业发展的真实境况。就如《动物庄园》里的 游戏 ,强者吞噬了弱者,拳头大的打赢了拳头小的,商业竞争极其残酷。

结合最近一年多,大量光伏企业财报数据,以及此轮洗牌和调整的特点,黑鹰光伏认为,以下12种光伏企业很可能在新一轮的产业整合与竞争竞争中面临巨大风险,并很有可能被陆续被淘汰。

小巧的哑铃
文艺的小兔子
2025-09-03 01:48:53
天合光能210至尊600W+产品具备四大核心优势,高功率、高效率、高发电量及高可靠性,最终形成完整的闭环,直接导向光伏电站更低度电成本。与市面上一般的540W组件相比,至尊670W组件最多可节省BOS成本6%,对应度电成本(LCOE)最多可降低4.1%。

经过国际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TüV莱茵和CPVT中国国家光伏质检中心在全球不同纬度、不同气温和不同的辐照条件下进行的实证测试,在高、中、低纬度不同环境下,600W+组件实测发电量均高于参考组件,单瓦发电增益在1.51%~2.1%。600W+组件的发电优势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得以充分发挥。还有不明白的话可以加速去知道了解下。

舒适的魔镜
舒适的抽屉
2025-09-03 01:48:53

近十年,在组件出货量方面,榜首位置九年为中国企业所占据。十年间榜首共涉及五家企业,中国企业四家,实力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不及。

尚德、英利、赛维的势弱

2011年对于中国光伏行业来说是较为特殊的年份,在此年欧美对中国光伏的“双反”拉开序幕。

2011年10月18日,德国SolarWorld美国分公司联合其他6家生产商向美国商务部正式提出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申请。

2012年7月24日,以SolarWorld为首的欧洲光伏制造商联盟(EUProSun),针对“中国光伏制造商的倾销行为”向欧盟委员会提起诉讼。

……

双反大棒终究落下。时有评价中国光伏产业状况为哀鸿遍野。恩孚商务咨询2012年跟踪数据显示:当年国内破产和停产的光伏企业超过350家,企业全线亏损,11家在美上市公司负债总额近1500亿元,半数以上企业停产或半停产。

此两年,中国光伏行业的传奇公司尚德、英利、赛维还榜上有名,2011年,尚德位列榜单次席,仅次于First Solar,英利居于第三位,赛维位列第九,天合、阿特斯、晶科分列五、六、八位。

First Solar此年居于榜首,有媒体评价其是幸存下来的 历史 最久的光伏板生产商之一。First Solar于1999年成立,其前身为Solar Cell,后被沃尔顿家族相关公司收购。沃尔顿家族为沃尔玛集团的拥有者。

但是仅仅一年后,FirstSolar的榜首位置便被英利所取代。但是在十年期间,FirstSolar只在2018年未进入前十榜单,实力可见一斑。

英利在2012年、2013年居于榜首。

在2013年1月8日,英利高调宣布了2012年自己成为出货量全球第一的光伏企业,全年出货量超2.2GW。英利在2012年的 “高光”表现或与国内市场的开拓密切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英利国内组件发货量超500MW,同比上涨27%。此外,在美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也收获到部分订单。

彼时,苗连生曾预计:2013年,英利国内市场份额有望达到40%。

其实,在2011年下半年,英利的欧洲市场比重已下降至45.17%,美国市场比重下降至10.31%,而中国市场比重则上升到36.71%。

经过2012之后,次年的英利依旧保持着榜首位置,组件出货量达到了3.2GW,相较于2011年1.6GW的出货量,实现了翻番。

但英利在2011年-2013年的业绩并不好看。2011年、2012年、2013年三年合计亏损近80亿。

英利并未如同赛维和尚德一样迅速“陨落”。

2014年,英利退居榜单次席。此年英利亏损2.09亿美元,组件出货量3.3GW。

2014年似乎拉开了英利“退”的序幕。2015年-2017年,英利连续三年居于榜单第八位。从2018年至今,再未进入榜单。但关于英利的消息从未中断。2020年,英利在市场上的声音逐渐多了起来,并有着相较不错的收获,也许未来仍会获得一席之地,无法妄言。

2014年,苗连生面对天合的追赶,“让”出了榜首位置,,坊间认为老苗更“靠谱”了。此年天合出货量为3.7GW,两者差距400MW。

英利让大家铭记的除苗连生之外,还有其赞助了2010、2014两届世界杯。在中国光伏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对英利的荣光,尚德在此时则显得有些落魄,虽然在此种大环境下,谁都过得不好。

2012年或者算是尚德高光表现的“最后一舞”,此年尚德位居榜单第三位。

2012年9月初,面对困境,尚德开始了减产裁员,太阳能面板产能从2.4GW降到1.8GW,削减幅度达25%。不完全统计,或将裁掉1500名员工。

但,尚德终究仍未能挺住。

2013年3月20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公告称,无锡尚德由于无法归还到期债务,依法裁定破产重整。尚德轰然倒下。虽然对尚德的败走有多重原因的解读,但是“双反”对尚德造成的冲击力和杀伤力巨大。

2013年,榜单上已不见尚德的名字。经过系列“折腾”,2015年至今,尚德间隔性出现在榜单中,只不过不复当年的荣光。

赛维的名字则在2012年的榜单中消失。姗姗来迟的2011年年报显示,赛维2011年共计亏损54.5亿元,其中资产减值损失28.2亿元,投资损失12.5亿元,扣除上述损失后实际经营亏损为13.8亿元。

2012年,赛维净亏损10.5亿美元。此年,赛维为诸多负面信息所围困,彭小峰也在该年卸任赛维LDK首席执行官。

2014年8月30日,赛维发布公告称公司已接受彭小峰辞任公司董事长及董事职位,即时生效。

2015年11月17日,赛维LDK宣布,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接受新余市城东建设投资公司及国家电网江西省电力公司赣西供电分公司的重整申请,要求赛维LDK四家子公司——江西赛维LDK高 科技 有限公司、赛维LDK高 科技 (新余)有限公司、江西赛维LDK光伏硅 科技 有限公司及江西赛维LDK太阳能多晶硅有限公司,开始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但不管如何,赛维的精彩为诸多光伏人所牢记。

2012年,媒体转载Maxim Group发布的研报:中国最大10家太阳能公司累计负债达到了175亿美元。亦有媒体统计,此10家企业包含英利、尚德、天合、晶澳、阿特斯、大全、昱辉阳光、赛维和中电光伏等。

另有相关数据显示: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面对机遇,更多人参与到光伏行业中来。仅2011年,我国光伏行业的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等环节拥有的生产商便由807家增至901家。而到2012年,我国破产和停产的企业超过350家。

在此期间,苗连生、施正荣、高纪凡、瞿晓铧四人齐聚的镜头定格,留下圈内的谈资。

掀起“血雨腥风”的SolarWorld在2011年位居第十位之后,前十榜单再无其踪影。作为德国的公司为何会频频发难,同样存有多种解读。

昱辉、天合、阿特斯的起落

欧美“双反”倒逼出了更强的中国光伏企业,随之国内光伏市场在系列积极政策的推动下开始发展。

2013年,被誉为光伏行业的“政策年”,据不完全统计,光伏相关的“大”政策就达到十余项。最具代表性的则是2013年7月4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 健康 发展的若干意见》。

《意见》进一步细化了“国六条”。并且指出2013年至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左右,到20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00万千瓦以上。2012年发布的《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中,2015年光伏装机目标为2100万千瓦以上。

此外,《意见》首次明确电价和补贴机制以及光伏准入门槛。

随后,各部门的匹配政策及相关细则陆续出台,国内光伏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形成。与之伴随的还有“双反”阶段性的收场。

经过2013年的酝酿,2014年,中国的光伏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2014年,我国光伏累计并网装机容量28.05GW,同比增长60%,其中,光伏电站23.38GW,分布式4.67GW。全国新增并网10.6GW(新增光伏电站855万千瓦、分布式205万千瓦),约占全球新增容量的四分之一,所用组件占我国组件产量的三分之一,实现了《意见》中提出的年均增长1000万千瓦目标;

天合的崛起并不突然,在2013年已经位居榜单次席。高纪凡能够出现在四巨头齐聚的局中,已经证明了天合的实力。天合也在此年将英利“推”下了王座。

据天合光能自身披露的数据显示,2014年,天合光能出货量为3.66GW,较2013年同期提高41.9%。全年净收入总计22.9亿美元,较2013年提高28.8%;毛利润3.856亿美元,较2013年提高76.7%;毛利润率为16.9%,较2013年提升4.6%。

其中,天合光能2014年Q4组件出货量近1.1GW,包括1.07GW对外发货量以及用于自身下游发电项目28.3MW的发货量,创造了新的记录。第四季度净收入为7.05亿美元,环比提高14.3%。

彼时天合预计:2015年Q1组件发货量为840MW-870MW,其中用于自身下游电站项目的组件量为60MW-70MW。2015年全年组件发货量目标为4.4GW-4.6GW,比提高20%-26%。此外,将在全球并网700MW-750MW项目,其中包括中国30%-40%分布式项目。

天合光能2015年年报成绩着实亮眼的。天合光能全年总出货量为5.74GW,同比增长56.8%。净营收30亿美元,同比增长32.8%。

同时,天合提预计2016年光伏组件出货量在6.3GW至6.55GW,其中下游项目供货量预计为450MW至550MW。

天合的登顶几乎是伴随着英利势弱而来的。阿特斯紧随其后,在2015年登上了榜单的第二位。当年出货量4.71GW,与天合有着1GW的差距。但在此年也是阿特斯最接近榜首的位置的一年。

对于阿特斯的“不思进取”,坊间很多声音认为瞿晓铧的性格决定了阿特斯的定位。瞿晓铧是一个性格稳健的人,做光伏可算作科班出身。业内人士评价:阿特斯是业内财务状况较为稳健的几家之一。也有着“如果最后仅剩几家光伏企业,其中一定会有阿特斯”的说法。

在2014年,有媒体报道阿特斯或将取代天合的榜首位置,但是最终并未成型。后伴随着晶科、晶澳,乃至隆基在组件方面的崛起,阿特斯排名进一步下滑。至今,阿特斯组件出货量连续三年位居榜单第五位。

2015年,榜单变化明显的还有昱辉阳光下滑到第十位,而协鑫集成则闯入榜单,且高居第七位。

2015年也是昱辉阳光截至现在最后一年在此榜单之上。

昱辉阳光的创始人为李仙寿。李仙寿为光伏业内较为知名“李氏三兄弟”中的大哥,二哥、三弟分别为李仙华、李仙德,李仙德则是在2016年居于榜首晶科的创始人。

2005年,李仙寿和创业伙伴创立昱辉阳光;2008年,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2009年宣布正式进入电池片、组件生产领域,拥有了由原生多晶硅到光伏应用系统的完整光伏产业链;2011年11月,昱辉阳光一个月整合20家光伏企业成立合资新公司。

2014年,昱辉发布公告称已成为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出口光伏产品双反调查的制定调查企业,股价应声而落,昱辉还是卷入了“双反”。这或者也为2016年退市警告、2017年太阳能制造业务的剥离埋下了伏笔。

“双反”之伤对昱辉来说虽然并不致命,但对昱辉阳光的业绩影响颇深,在此期间,昱辉的业绩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2015年,相关数据显示昱辉对外光伏组件出货量为1.6GW,实际收入为12.8亿美元,同比下降18.9%。预计2016年营收将低于2015,约为10亿美元至12亿美元之间,第三方组件出货量也将出现降低。

李仙寿曾表示“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将业务重心由制造业务转移至下游业务开发上来” ,这与后续的昱辉退出太阳能制造业的行动相呼应。退出举动被看做昱辉的“断腕自救”。

2016年,昱辉由于股价每股低于1美元而收到纽交所退市警告。此种状况也仅是昱辉当时境况的一点。此年,昱辉跌出了榜单。

2017年6月14日,昱辉发出公告称,李仙寿宣布收购该公司的制造业(包括多晶硅、太阳能晶片和太阳能组件制造)和LED分销业务,并承担该公司相关的债务。至此,以太阳能制造业兴起的昱辉“英雄谢幕”。

京瓷、夏普也是双双跌于2015年的榜单之外。2015年,2015财年全年,日本组件总发货为7.96GW,为2014年的81%,更是远远低于2013的水平。

晶科、隆基、东方日升的崛起

2016年,昱辉跌出榜单,晶科却登上榜首,兄弟二人的公司状况迥异。而在晶科建立之初,其目的主要是以期帮助李仙寿昱辉更好地发展。世事变化。

从2016年起,晶科开始了自己的“王者”征途。2016-2019,晶科连续四年蝉联首位。

2016年,据相关机构统计,晶科出货量在6.6-6.7GW,天合出货量在6.3-6.55GW。与晶科相差不大。

天合在2014、2015占据榜首之后,2016年以微弱劣势“输给”晶科,坊间认为此时的天合并非没有与晶科一战的实力,而是高纪凡的主动“退位”。

高纪凡在相关场合曾经说过,天合目标是全球最领先的组件供应商,一流的系统集成商,智慧能源领域的开拓者。由此来看,天合还是志在综合。

“有时候人为了保持第一,会做很多愚蠢的事情。”“做老大的不易来自于两个方面:引领者走在前面,有风雨来的时候你总是第一个被刮到;第二个,领先者有很多的酸甜苦辣。比如技术领先了,后面的人盯着你。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不行,你可能花了一个亿去开发一个新的产品,人家花几百万挖一个人就把你这个东西拿走了。”

高纪凡此几次表达,成为支持“让贤”这一说法的支撑。各种原因到底如何,除了当事人恐怕没有人能够给予确切答案,所以答案现在依旧算是一个“谜”了。

晶科登上榜首,同样并不奇怪。

在此十年中,晶科一直居于榜单之中,而且呈现上升的趋势。在登顶的前五年,晶科排名分别为第八位、第七位、第五位、第五位、第三位。

在2017、2018、2019三年,晶科组件出货量分别为9.7GW、11.6GW、14.3GW。此三年的第二位分别为天合、晶澳、晶澳。两者三年的出货量分别为9.1GW、8.1GW、10GW, 7.5GW、8.8GW、10.26GW。

在2018、2019两年,晶澳占据次席,天合位居第三位。

在此四年中,晶科都以较大的优势领先着第二位,后者并未对晶科形成足够的威胁。从2018年开始,中国的组件行业也正式进入了“晶晶”局面。两者的地位彼时看来并没有企业可以动摇。

恰在晶科登顶的第一年,隆基乐叶闯进了榜单,位列第九位。恐怕此时,没有更多的人可以想到,这个企业在几年后在中国光伏行业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并且从晶科手中抢走了王冠。晶科五连冠未能实现。对于晶科与隆基的关系,同样坊间说法颇多。一相关工作人员曾玩笑表示到——恨死你,却干不掉你。

2014年10月,隆基以近4610万的价格收购了浙江乐叶光伏 科技 有限公司85%的股份。浙江乐叶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在被隆基收购之时组件产能超过200MW。随后,隆基对乐叶进行了整合注册。2015年1月28日,隆基投资5亿元在西安成立乐叶光伏 科技 有限公司。至此,隆基正式切入组件环节。

也就是说,仅仅正式切入组件环节两年,隆基便进入了前十榜单,发展速度之快可见一斑。2016年,隆基组件销售额达57亿。

隆基2016年财报显示:隆基营收115.31亿,同比提升93.89%;全年净利15.47亿,同比提升197.36%;基本每股收益0.86元,同比提升177.42%;扣非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1.15%,同比增加9.18%;综合毛利率27.48%,同比提高7.11%。

2016-2019年,隆基的组件出货量分别为2.34GW、4.4GW、7.2GW、8.4GW。2020组件出货量,据相关媒体统计为22.7GW,晶科出货量则为19GW。至此,隆基将晶科挤下了王座。

纵观隆基近两年,发展速度迅猛。2019年8月28日,市值超1000亿;2020年7月24日,市值超2000亿;2020年10月9日,市值超3000亿;2021年1月5日,市值超4000亿。高瓴资本的进入,显示资本市场对隆基的看好。5000亿市值并非不可及。

2019年4月,隆基发布(2019-2021)产品产能规划,计划单晶硅棒/硅片产能2019年底36GW,2020年底50GW,2021年底65GW;单晶电池片产能2019年底10GW,2020年底15GW,2021年底20GW;单晶组件产能2019年底16GW,2020年底25GW,2021年底30GW。

从2019年开始,隆基进入了快速扩张阶段,尤其2020年,隆基更是屡屡与国企、央企达成合作,其他企业之间也是合作不断。据世纪新能源网不完全统计,在2020年,隆基涉及的扩产项目总容量超77GW,总投超269亿元。

晶澳2018、2019两年位居次席,2020年随着隆基的登顶,其下降一位,名列第三。

纵观晶澳,其在业内垂直一体化的发展程度上较为领先,产业链覆盖硅片、电池、组件及光伏电站等多个领域。所以即使在行业较为“凄惨”的2018年,晶澳也表现较为稳健。

2019年晶澳借壳成功归A后,受益于资本市场,晶澳更是发展迅速。在2020年动作屡屡,世纪新能源网粗略统计,晶澳扩产的项目达16个,总容量超151.6GW,总投超415.5亿元。

晶澳2020年三季度报显示:前三季度营收166.9亿元,同比增长23.51%;净利润12.91亿元,同比增长85.29%。第三季度净利润为5.9亿元,同比增长95.12%。业内较为看好晶澳2020年的业绩。

随着平价时代的迫近,降本增效成为摆在各家企业面前的重要的课题。

2019年,中环推出了“夸父”210mm硅片,从而带动着大尺寸组件的发展。2020年M10联盟成立。

东方日升跨入榜单是在2017年,截至2019年,组件出货量分别为2.8GW、5.07GW、7.3GW。名列榜单的第十位、第七位、第七位。同时据相关统计显示, 2020年东方日升依旧位居第七位。

随着2020年业绩预告的披露,东方日升的业绩“变脸”对其影响颇深,但其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并未遭到更大冲击,再匹以相对稳健的发展思路,业内依旧看好其2021年。

虽然多企陆续布局210组件市场,但是凭借多方面的东方日升理论上也拥有着较好的发展空间。

正泰在2020年闯入排行榜第八位。其在2019年已经有出色的表现,并以3.73GW的出货量位居我国组件出货量的第七位,前六位分别为晶科、晶澳、天合、阿特斯、隆基。

随着国内光伏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外组件企业的式微,正泰进入榜单也就不奇怪了。从2018年开始,尚德重新登上榜单,虽然排名不高,但依旧展现出较强的实力。

根据当前数据,2020年前十榜单中,中国企业占据八席,实力雄厚。

十年,组件市场虽有变化,但是强者恒强依旧是主基调。随着2021年的起始,光伏利好信息频出,未来,中国组件企业十席能够占据几席,隆基是否王冠依旧,日升能否业绩翻脸,天合又将演绎出怎样的精彩……这些都将是精彩的看点。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2021年的王座将会属于谁?

彩色的烤鸡
等待的月饼
2025-09-03 01:48:53
最大做到的是600瓦。基于210mm大尺寸硅片、应用了创新的无损切割技术和高密度封装技术,低电压,高组串功率,单串组件功率提升34%,最高功率可达670W,效率高达21.6%。引领行业正式迈入光伏600W+新时代。采用G12硅片(边距210mm)的半片组件可以实现近600W的组件功率,该产品的缺点在于高电流导致的内部损耗高、热斑及接线盒可靠性风险显著提高,而优势被认为是显著提升很多,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是专业的光伏行业垂直门户网站,涵盖光伏原材料、多晶硅、电池组件、零部件、光伏逆变器、光伏电站EPC、生产设备等细分市场。

内向的哈密瓜
有魅力的流沙
2025-09-03 01:48:53
1、通威股份

硅料和电池环节双龙头

公司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9.31%,毛利率24.24%,一季度营收265.62亿,同比增长41.75%,净利润 29.66亿,同比增长193.5%,当前总市值2206.66亿,动态市盈率37.20。

2、隆基股份

全球光伏一体化龙头

公司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6%,毛利率23%,一季度营收158亿,同比增长84%,净利润 25亿,同比增长32%,当前总市值4351.47亿,动态市盈率43.48。

3、中环股份

光伏硅片龙头,210大硅片

公司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7.44%,毛利率20.62%,一季度营收176.44亿,同比增长104.12%,净利润 14.80亿,同比增长174.92%,当前总市值1413.65亿,动态市盈率47.76。

4、迈为股份

国内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设备龙头

公司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10.68%,毛利率38.58%,一季度营收12.39亿,同比增长32.07%,净利润 2.52亿,同比增长33.17%,当前总市值707.28亿,动态市盈率140.30。

5、捷佳伟创

单晶PERC电池片工艺设备市场占有率优先

公司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6.73%,毛利率28.97%,一季度营收11.77亿,同比增长138.22%,净利润 2.11亿,同比增长145.6%,当前总市值649.85亿,动态市盈率76.88。

6、晶盛机电

晶体硅生产设备龙头

公司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5.23%,毛利率36.35%,一季度营收9.12亿,同比增长27.37%,净利润 2.82亿,同比增长109.71%,当前总市值777.64亿,动态市盈率69.06。

7、上机数控

全球光伏金刚线切片机龙头/单晶硅第三极

公司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7.95%,毛利率26.54%,一季度营收16.09亿,同比增长268.69%,净利润 3.15亿,同比增长402.17%,当前总市值681.12亿,动态市盈率54.13。

8、金博股份

单晶拉制炉核心部件坩埚组件产品龙头

公司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5.79%,毛利率62.48%,一季度营收1.99亿,同比增长117.88%,净利润 0.77亿,同比增长86.86%,当前总市值230.00亿,动态市盈率74.48。

9、奥特维

光伏组件设备市场龙头

公司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12.40%,毛利率38.39%,一季度营收9.23亿,同比增长109.2%,净利润 1.43亿,同比增长273.16%,当前总市值178.59亿,动态市盈率62.57。

10、爱旭股份

全球PERC电池的专业化龙头

公司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1.87%,毛利率9.71%,一季度营收30.07亿,同比增长64.09%,净利润 1.01亿,同比增长25.7%,当前总市值263.30亿,动态市盈率65.41。

11、天合光能

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商

公司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1.52%,毛利率12.27%,一季度营收85.22亿,同比增长54.86%,净利润 2.30亿,同比增长50.5%,当前总市值916.14亿,动态市盈率99.49。

12、晶澳科技

光伏组件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

公司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1.06%,毛利率10.78%,一季度营收69.56亿,同比增长51.52%,净利润 1.57亿,同比增长45.11%,当前总市值864.56亿,动态市盈率137.81。

13、福斯特

全球光伏胶膜龙头

公司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9.62%,毛利率25.22%,一季度营收57.16亿,同比增长69.29%,净利润 9.04亿,同比增长98.08%,当前总市值1191.16亿,动态市盈率65.91。

14、阳光电源

全球光伏逆变器龙头

公司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3.63%,毛利率29.56%,一季度营收33亿,同比增长81%,净利润 3亿,同比增长142%,当前总市值1998.29亿,动态市盈率129.18。

15、固德威

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的出货量位列第十一位。

公司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4.69%,毛利率37%,一季度营收4亿,同比增长99%,净利润 0.7亿,同比增长86%,当前总市值372.34亿,动态市盈率133.11。

高高的煎蛋
辛勤的星星
2025-09-03 01:48:53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末,成立初期公司名称叫作“常州天合铝板幕墙制造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也不是现在的光伏组件,而是生产金属幕墙、铝制装饰材料及氟碳喷涂原料。

2002年4月8日,天合幕墙才更名为天合有限;2006年,公司实控人高纪凡等人通过天合开曼完成了天合有限在美国的上市;2017年3月退市;2020年6月10日又在科创板上市,上市时的市值为355.91亿元。与预期相反的是,这家公司上市之后就开始“跌跌不休”,截止到9月10日,公司的市值为306.9亿元。

公司总股本20.68亿股,前十大股东占比72.13%(合计14.92亿股),股权相对比较集中,高纪凡等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可达到32%以上, 公司董事长高纪凡对公司具有相对控制权。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兴银成长,此公司与第10大股东兴璟投资的实控人均为兴业银行。兴业银行与公司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只是体现在股权上,在公司的经营运作中也都有兴业银行的影子。另外,当初高纪凡筹资增持公司股份的时候也是向兴业银行借了45.69亿元的贷款,期限60个月(2022年2月到期),年利率为6%。

截止到19年末,天合光能境内外子公司共311家,其中境外公司181家。虽然子公司众多,但公司的主营收来源还是母公司,母公司的营收占总营收的86%以上。公司的主要子公司中,除了一些投资公司外,其他子公司的主营业务都集中在组件、电池片和电站项目开发上。

公司的主营收业务是光伏组件的生产和销售,占总营收的70%左右,其中包括单晶和多晶组件。公司的组件出货量常年稳居世界前三,以对外出口为主,境外业务占比70%以上,其中销售占比最高的地区为美国和欧洲等传统光伏市场。

公司组件不算是纯粹意义上的一体化生产模式,硅片生产线是采用的铸锭工艺的多晶硅片生产,且产能很小,所以公司所需要使用的单晶硅片和一些大尺寸硅片都需要外购(这部分大概有3/4),并且未来没有扩产的计划,这也是公司产品毛利率较低的原因之一。但其中根本原因并非是硅片外购,而是组件制造过程中的制造费用和人工成本,这两部分的平均成本都要比同行业公司高很多。

19年公司组件毛利率为17.22%,其中多晶硅组件毛利率为14.44%、单晶组件毛利率为19.72%,同期同行业其他公司组件毛利率可达到20%以上;公司太阳能电池片现有产能12GW,目标产能20年底达到13GW、21年底达到26GW、22年底达到30GW,未来目标自产率在60%以上。具体电池片扩产规划如下:

19年底公司的组件产能为8.467MW,但产能利用率在86%左右。在本次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规划中,公司计划投入7亿元新建年产3GW的高效单晶切半组件项目。具体组件扩产规划如下:

但根据目前公司项目投资进度和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来看,上述产能规划能否实现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公司的产能落后于隆基、晶澳这两个同梯队的组件公司且上产能的动力明显不足,公司的在建工程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技改而不是新增产能。

近几年公司组件业务的变动幅度也比较大,但总出货量还是具备一定的优势地位。值得一提的是,组件客户中,阳光电源与中国电建一直是其大客户,不仅是组件业务,在EPC业务和光伏系统业务中,阳光电源与天合的交往也十分密切,不过,天合光能确实是一家很会与上下游客户建立良好关系的公司。

公司的光伏系统业务包括电站业务和系统集成业务,这部分营收占总营收的25%左右,其中以电站业务为主,系统集成业务目前仍在拓展之中,还没有达到大规模盈利的预期。

电站业务分为两种经营模式:一种是自建电站销售出去;另一种是帮别人建电站。

公司这部分的毛利率较低,但业务规模还算可以,业务方向偏向于海外,主要是日本、拉美的墨西哥和智利等地区。系统集成业务就是针对客户实际应用场景,为其打造最具效率的整套光伏发电系统,主要分为电站系统、商业系统和户用系统。目前还是电站系统应用比较广泛,但公司提前布局的分布式系统也许未来真的可以为其创造一些机会,而且这部分业务也可以增加公司一部分的组件销量。

发电运维和智慧微网业务是公司的新兴业务,是公司为抓住未来的智能化能源趋势而新增的业务方向。这部分目前来看体量比较小,近几年看不到爆发的希望。

比较奇怪的是,明明也算是光伏出货量前三强的选手,人们对天合的关注度远不如隆基和晶澳。在17年之前天合光能还算是一家很有竞争力的公司,18年美国201关税和国内531政策给了天合一记沉重的打击,之后就开始一蹶不振。

我们眼中的天合是这样的,一家从事装饰材料的公司,因为看到了光伏未来的发展潜力而转行建光伏电站,之后开始自己建工厂、做组件、做硅棒、做硅片。这样一个老牌的光伏企业,挺过了11年的行业危机,之后继续努力发展,同时开始拓展新业务,寻求新的盈利机会,但这一举措也使得公司一部分精力被分散出去。与此同时,其他组件公司加紧上产能,并专注于组件产业的发展,差距就这样拉开了。

另外,由于公司上市时间较晚,科创板的流动性也不强,使得公司的融资能力与其他公司也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普遍的共识是晶科、隆基、晶澳这三家企业未来会稳居组件出货量前三,天合也想要通过210尺寸的组件进行弯道超车,只不过210组件的壁垒不高,若下游需求真的上量的话,天合不一定能有竞争优势。

与其他组件企业一样,截止到6月30号,公司资产中占比最大的部分是固定资产,达103.78亿元,占比24.48%。

其中一半是机器设备,1/3是光伏电站。这些光伏电站是公司用作发电收入的储备,不对外销售。隆基、晶澳、天合这三家公司持有的电站量大致相同,每年的发电收入也相差不大。其次是货币资金,公司的货币资金有81.25亿元,其中可用货币资金为51亿元。第三大部分是公司的应收款项,其中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额度为49.7亿元,占总资产比值15.18%。

应收账款主要为一年内应收款项,且计提坏账比例相对比较合理,其中包含2-3亿的政府补贴款。与隆基、晶澳相比,虽然天合应收款项占总资产的比例较高,但应收款周转率并不低。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其他应收款中将近70%为应收双反保证金,总额达到11.21亿元。这部分保证金是公司为向美国出口组件而每年缴纳的双反保证金,美国海关根据实际货物进口额以“多退少补”的原则向公司结算,这部分保证金的账龄最多有4年之久,公司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共计13.65%,我们认为这部分应收款收回的可能性很小。

公司的存货价值55.32亿元,占总资产的13.05%,且近两年变化幅度不大,其中库存商品价值19.46亿元,光伏电站(用于出售)价值13.87亿元,合同履约成本12.81亿元。库存商品中大多都是光伏组件,这部分额度与晶澳差不多,而隆基价值52.6亿元的库存商品就显得有些突兀,但与其上半年100多亿的营收相比,这部分的风险性不是很大。电站开发销售算是公司的一个特色业务,隆基、晶澳的电站业务规模都远没有天合大,电站存货一般来说是没有跌价准备的。

相反,公司在持有期间还可以通过电站的发电量来获得额外收入,但此业务前期投入较大,且建设周期较长,很容易遇到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但因其市场庞大,所以很多家企业都在做,竞争较为激烈,这应该也是为什么隆基转向BIPV业务的原因,只是现在分布式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规模有限。

在公司负债表中,占比最多的首先就是公司的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截止到6月30日,公司的应付票据额度将近62亿元,应付账款将近45亿元,且近两年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除此之外,公司的短期借款为81.21亿元,截止到2020年6月30日,公司1年内到期的金融负债可达到205亿元!而公司的流动资产总计才265.58亿元。此外,公司的有息负债为116.13亿元,有息负债率达到27.39%,每年支付的利息可以达到3-4亿元。

由上图可知,16年公司还在纽交所上市的时候有息负债就很高,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应该与当时的融资能力(晶澳的有息负债也很高)和公司长期被占用的资金有关。

出乎意料的是,公司占用资金的大头并非是应收项目,而是巨额的存货。16、17年公司的存货分别为116和119亿元,其中占比最多是电站项目,也正是因为这些电站项目影响了公司的资金周转。但在18年,公司将电站以不到5%的溢价卖给了远晟投资(控股股东是兴业银行),这才给了公司资金周转的余地。

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16、17年,公司的关联方都会占用44亿元左右的资金,总而言之,在上市之前,公司的账务非常复杂。

在18年之后,公司开始在固定资产上进行大额投资,19年投入固定资产38.56亿元,并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约17亿元,但从20年半年度的非经常性损益上看,此金融工具并没有为公司带来合理的回报。20年上半年,公司继续加码交易金融资产,截止到6月末,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为31亿元,这就有点借钱炒股的意思了。

也许是存在与兴业银行的这层关系,公司每年都可以获得100亿以上的借款。

在一年内到期的200亿金融负债中,其中80亿为短期借款,100亿为应付票据和账款,下半年公司的日子应该不会好过,但除去这些有息负债,公司通过一些资本运作也许能度过难关,只不过再让其大幅度扩产能应该是没希望了。

将隆基、天合、晶澳这三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做对比。

(1)营业收入:隆基远超于天合和晶澳,天合稍强于晶澳;

(2)毛利率:天合的毛利率最低,隆基的毛利率稍强于晶澳;

(3)三费:隆基的费用率控制的最低,晶澳的费用率最高,可达到13%以上;

(4)净利率:隆基的净利率可达到20%左右,同样远远领先于其他两家公司,晶澳的净利率稍高于天合。晶澳的净利润亦稍高于天合,而隆基的净利润是后两者的4倍以上。

与其他公司不同,天合自今年6月份上市之后股价一直在震荡中下滑,市盈率也从起初的55.56降到了现在的32.30,当前分位点3.08%。虽然现在的分位点很低,但我们认为这个市盈率并不低,32倍的市盈率是光伏行业平均线偏上的水平,同期隆基的市盈率才35.66倍,而晶澳的市盈率还不到20。

从市值上看,截止到2020年9月11日,天合的市值为320亿元,稍低于晶澳的市值,而隆基的市值是2600亿元,市场对这三家公司的估值相差还是非常大的。

当前公司的PB为2.22,理性的来讲,这个市净率也不算低。

坚定的悟空
大胆的麦片
2025-09-03 01:48:53

人们为什么往往会高估一年发生的变化,但低估五年发生的变化?我认为主要是人的思维容易被当前看到的和听到的“真相”所迷惑!

文 / NE-SALON新能荟 张真人

过去的2021年,刚刚实现平价上网“成人礼”的中国光伏产业迎来了多重挑战:硅料、IGBT、玻璃、EVA、金属、海运的轮番供应紧张和涨价。笔者认为,上述挑战主要是全球疫情、美联储货币超发造成的全球通胀等因素叠加造成的。下面笔者将就自己对中国光伏产业链的理解,逐个分析上中下游未来一年的行情和竞争态势,供读者诸君参考。

一、 上游(工业硅、多晶硅、有机硅)

光伏产业的真正源头不是多晶硅料,而是工业硅。工业硅,又称结晶硅或金属硅,是由石英砂矿(硅石)和碳质还原剂(焦炭等)在矿热炉内冶炼成的产品,主成分硅元素的含量在98%左右(近年来,含Si量99.99%的也包含在金属硅内),其余杂质为铁、铝、钙等。金属硅有三大应用领域:1.特种钢冶炼的脱氧剂( 汽车 工业等行业应用);2.硅橡胶、硅树脂、硅油等有机硅(建筑、医疗、新能源等行业应用);3.进一步提纯为多晶硅(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芯片等行业应用)

由上可知,随着我国新能源 汽车 、半导体芯片、太阳能光伏、电力电子等产业的快速爆发,工业硅相关产业链将会持续井喷。

1.1 合盛硅业(SH603260): 目前有80万吨工业硅年产能,工业硅产能全球最大,拥有国内最完整的硅产业链条;

1.2 通威股份(SH600438): 通威股份旗下的永祥股份目前产能18万吨,2022年硅料总产能将达33万吨,是全球太阳能级多晶硅龙头企业;

1.3 硅宝 科技 (SZ300019): 硅宝 科技 的有机硅密封胶年产能达20万吨,是亚洲最大的有机硅密封胶生产企业,有望成为建筑和光伏两大领域有机硅密封胶双龙头。

二、 中游(硅片、电池组件、装备)

2022年全球硅片规划产能合计将超过450G,将远远超出下游装机需求。由于硅片领域的技术门槛不高,全球硅片产能将更加分散,因此硅片环节的高毛利时代即将结束,转入到比拼“精耕细作”能力的工业4.0时代。

2021年,由于硅料、玻璃、EVA等原料辅材轮番涨价,缺“料”的专业电池、组件企业生存艰难,毁约不断。但2022年随着硅料等原材料上游产能的释放,电池组件制造企业的盈利能力将得以逐步修复,可谓“利空放尽,苦尽甘来”。

随着近年来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带来了光伏行业整体景气度上升。再叠加大硅片、HJT/TOPCon等产业链技术快速升级迭代,因此行业领先企业纷纷抛出大规模的扩产计划,并都有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布局冲动。“在光伏制造这样一个没有明显护城河的产业,扩产可能是找死,不扩产必然是等死!为了不被上游原材料卡脖子,有时也不得不抢供应商的饭碗,进入自己不擅长的制造领域”,某知名光伏企业负责人向NE-SALON新能荟描述了光伏产业链的无序竞争现状:“行业内卷必然会造成全产业链大规模的产能过剩,但对光伏装备企业或是重大利好!”

2.1 中环股份(SZ002129): 单晶硅片总产能约88GW,210先进产能超75%,N型硅片全球市场占有率超60%,半导体区熔单晶硅片国内市占率超80%;行业率先导入工业4.0智能制造体系,以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拥有行业定价话语权,或将登顶2021年单晶硅片对外出货全球第一宝座。

2.2 爱旭股份(SH600732) : 2021年电池片产能约36GW,专注高效晶硅电池研发、制造与销售,大尺寸出货占比超70%,并创新性推出的双面电池“双面 双测 双分档”,推动双面技术发展。其新一代N型ABC电池平均效率高达25.5%,8.5GW新产能将于今年中期投产。

2.3 东方日升(SZ300118): 2021年电池产能13.5GW,组件产能达19.1GW,连续多年稳居全球一线组件品牌行列。东方日升作为异质结技术一线企业,在一年内三次刷新自己创造的HJT世界纪录,创新技术潜力值得期待。随着上游原材料供应紧张局面的逐步缓解,该公司2022年盈利能力大概率将强力反弹。

2.4 迈为股份(SZ300751):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全自动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生产线、异质结高效电池制造整体解决方案、OLED柔性屏激光切割设备、Mini/Micro LED晶圆设备、半导体晶圆封装设备等,其中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生产线自2018年起连续4年全球市占率第一。作为异质结电池产业化技术的主力军,迈为正向千亿市值高端装备企业迈进。

三、 下游(逆变器、电站 投资 、系统集成)

“硅料供应能力决定2022年国内户用光伏装机量的下线,而逆变器的IGBT供应能力则决定了其上线”,山东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张晓斌对NE-SALON新能荟说到。

受全球疫情、新能源车市场爆发等因素的影响,2021年下半年以来,光伏逆变器IGBT的供应开始出现极度紧张局面。很多逆变器厂商先是涨价,然后是惜售、毁约、断供,特别是IGBT用量特别大的户用光伏市场。据了解,部分光伏逆变器企业已经尝试在低功率产品上使用国产IGBT,而更多逆变器企业也正在马不停蹄对国产品牌IGBT进行测试,预计2022年将会逐步批量导入,逆变器“缺芯”问题或将在今年第二季度后逐步缓解。

前几年国内大型光伏电站投资由央国企主导,分布式光伏电站由民企主导。而在国家碳中和战略的推动下,更多央国企涌入分布式光伏投资领域,甚至是之前看不上的户用光伏市场。央国企携资金成本优势在分布式市场所向披靡,甚至有时为了完成新能源配额任务指标,不断突破投资财务模型底线,让参与竞争的民企投资商只能干瞪眼!而光伏“整县推进”的政策,更让本就热闹的分布式光伏市场掺入地方招商引资的利益诉求,最终在各地上演了一出出“暂停备案”的闹剧。2022年,分布式光伏市场“国进民退”的趋势无疑将愈演愈烈。

“在新能源领域,国进民退或许是一件好事。让大多数电站资产放在央国企手里,我们民营企业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做好前期开发、产品配套、工程实施、技术方案,以及售后运维等相关服务,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某民营光伏企业负责人向NE-SALON说到。

3.1 斯达半导体(SH603290): 全球IGBT模块市场排名第六,是唯一一家进入全球前十的中国IGBT领军企业,目前其产品已在新能源车、光伏风电等领域规模化应用。

3.2 正泰电器(SH601877): 正泰电器旗下的正泰新能源公司,累计投建光伏电站达8GW,运维总量超7GW,是中国最大的民营光伏投资运营商。

3.3 天合光能(SH688599): 天合光能旗下的天合智慧分布式能源公司,行业首创“原装光伏系统”标准,拥有1000+县级经销商,15000+乡镇服务网点,是国内最大的分布式光伏系统集成品牌。

结语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