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哪位大侠提供给我一下迈巴赫和世爵这两家汽车公司的详细资料!
迈巴赫品牌首创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誉为“设计之王”的威廉?迈巴赫(wilhelm maybach)不但是戴姆勒-奔驰公司(梅赛德斯-奔驰公司前身)的三位主要创始人之一,更是世界首辆梅赛德斯-奔驰汽车的发明者之一。1919年,难舍汽车梦想的威廉?迈巴赫与其子卡尔?迈巴赫(carl maybach)共同缔造了“迈巴赫”这一传奇品牌——个象征着完美和昂贵的轿车。
迈巴赫
具有传奇色彩的品牌标志由2个交叉的m,围绕在一个球面三角形里组成。品牌创建伊始的2个m代表的是maybach motorenbau的缩写,而现在2个m代表的是maybach manufaktur的缩写。
要了解迈巴赫的历史,首先就得从威廉?迈巴赫父子的汽车人生谈起。1846年2月9日,威廉?迈巴赫出生于德国的海尔布隆(heilbronn),他有4个兄弟姐妹,后来全家搬到了斯图加特(stuttgart)。在威廉?迈巴赫10岁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小小的他成为了一个孤儿。幸运的是,在威廉?迈巴赫面临生活困难的时候,一家慈善机构在stuttgarter anzeiger报上看到领养启事并答应照顾他。在reutlinger bruderhaus和gustav werner上学期间,学校的创建者和负责人发现了威廉?迈巴赫在技术方面的天赋并很好地培养了他,这为威廉?迈巴赫日后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迈巴赫父子
1865年在小城鲁特林根(reutlingen),威廉?迈巴赫与“汽车鼻祖”之称的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在bruderhaus的车间内初次见面。年仅19岁的威廉?迈巴赫凭借自己在绘图方面非凡的天分,很快引起了戴姆勒的注意。相同的兴趣和爱好架起了威廉?迈巴赫和戈特利布?戴姆勒友谊的桥梁,两人成为亲密无间的挚友。
1869年威廉?迈巴赫接受戴姆勒的邀请来到了gasmotorenfabrik deutz公司,担任技术制图员的工作。1872年,戴姆勒作为技术主管进入由尼古拉斯?奥托创建的gasmotorenfabrik工厂。在奥托工厂着手四冲程发动机的研发工作,而年仅27岁的迈巴赫也被任命为设计室主管。
戈特利布?戴姆勒因与奥托本人在设计理念上的冲突愈演愈烈,在1882年离开了gasmotorenfabrik deutz,来到斯图加特附近的巴特坎施塔特(bad cannstatt)并购买了一处宽大且拥有一座房子的地产,其中一处小的花园被改造成了他的工作间。这年的10月份,威廉?迈巴赫也来到这里,并开始与戴姆勒着手研究和开发轻型高速内燃引擎。经过细致广泛的研究,威廉?迈巴赫发明了不规则热管点火系统,该系统是研发高速引擎的重要部分。但这一发明已被一位名叫沃特生的英国人申请过专利。于是不得不放弃这一成果,转而对市场上原有的内燃机进行技术改进,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发动机的转速得到大大的提升,这些发明专利为后来的商业化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继1883年的卧式引擎之后,一种配置垂直固定汽缸的叫做“老爷钟 (grandfather clock)的轻小型引擎问世,这种体积小、转速高的引擎前景被人们广泛看好。1885年这种新的引擎被第一次应用到自行车上,这实际上就是摩托车的先驱。并且在1886年,发动机首次被装在四轮马车上,成为著名的“汽油马车”。但是威廉?迈巴赫显然不满意将他的发明仅仅用在四轮马车上,他设想的第一个产物是一辆钢轮汽车。威廉?迈巴赫成功地在这辆车上装上滑动小齿轮的4速齿轮传动装置,从此滑动齿轮系统正式引入汽车制造中。这辆“齿轮传动轿车”出现在了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用户的广泛好评是对这项技术的最好验证。
当戴姆勒与duttenhofer 和lorenz在1890年建立daimler-motoren-gesellschaft公司时,迈巴赫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并于当年研发出蜂窝式散热器,这一有效的引擎冷却系统为现代汽车的发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法国人称呼他为“roides constructeurs”(发明大王)。然而,在1891年2月他以不能接受合同条款为由离开了公司。在随后的一年半的时间里威廉?迈巴赫继续在他的车间里进行设计工作,但是在资金方面由戴姆勒赞助。1892年这年秋天,在hermann酒店宣布了威廉?迈巴赫在这期间的一些重要的设计发明,包括喷嘴化油器,菲尼克斯引擎和对带传动系统的改进。英国实业家弗雷德里克-西蒙司对dmg公司施压最后使威廉?迈巴赫在1895年的10月份重新被任命为公司的技术主管。回到原来的职位后,威廉?迈巴赫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科技成就,例如,他发明了第一个四缸汽车引擎,在1898年到1899年间他发明了能产生6至23马力动力的五种不同型号的引擎。
在威廉?迈巴赫所有的设计发明中,最为杰出的一项就是在戴姆勒于1900年去世后发明的第一辆“梅赛德斯”汽车,并在1901年3月的“nice week”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辆车的诞生即归功于威廉?迈巴赫又归功于埃米尔?耶利内克(emil jellinek)。
“梅赛德斯”名字的由来也有一段小小的插曲。埃米尔?耶利内克时任奥地利驻法国尼斯(nice)的领事,是戴姆勒汽车的热情支持者,曾在1899年驾驶戴姆勒制造的凤凰牌轿车(phoenix)在法国尼斯汽车大赛上取得冠军。他给赛车起名叫“梅赛德斯(mercedes)”,这是他的小女儿的名字。他认为是这美丽的名字和美丽的女儿为他在比赛中带来了好运,于是建议戴姆勒用这个名字作为汽车的商标。戴姆勒为了感谢这个热心的支持者,便将这个名字装在了他的汽车上,果然销路很好。
这辆车是daimler-motoren-gesellschaft(dmg)公司以前所从未制造过的,并使世界从马车时代走入了汽车时代。同时,这一历史上“真正”汽车的设计概念为汽车工业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并开启了汽车工业设计之门。从那时开始,流线型轮廓,高性能,蜂窝式散热器,低发动机罩,长轴距,定位板式换挡机构,斜置转向系统,尺寸几乎相同的前后车轮,以及轻量化,都已经成了汽车工程设计的关键因素。
尽管奔驰车在随后的年头里获得很大的成功,但威廉?迈巴赫显然成了公司内部利益争夺的受害者。他的总工程师的职位被别人取代,并且他的工作活动也被限制。于是他在1907年愤然离开dmg公司。当齐帕林(zeppelin)lz 4飞艇于1908年的8月5日遭遇风暴后坠毁在echterdingen,威廉?迈巴赫答应给格拉夫?齐帕林(graf zeppelin)建造一个新的、改进后的飞艇引擎。后来,也就是在1909年3月23日他建立了luftfahrzeug-motorenbau-gmbh bissingen公司,技术主管就是他的儿子,同时也是迈巴赫创始人之一的卡尔?迈巴赫。卡尔?迈巴赫也参与了设计新引擎的工作。
时至1919年,迈巴赫父子在4个梅赛德斯轿车的底盘上建造了第一辆试验车w1,并进行了全面的实地测试,这就是第一辆迈巴赫轿车。随后他们又着手开发了w2型汽车发动机,该发动机缸径为95毫米,行程为135毫米,共有6个汽缸,最大输出功率为70马力(2200转/分)。1921年,卡尔?迈巴赫在柏林车展上公开表示:“我要造最昂贵的轿车”,从而正式确立了迈巴赫的市场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迈巴赫也成为汽车家族中最璀璨、最耀眼的一颗星。
柏林车展之后,新款轿车所取得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迈巴赫团队。1926年末,迈巴赫推出了w5型轿车,该轿车装备6缸直列式发动机,排量为6992毫升,功率高达120马力。稍后,该车的改进型(w5 sg)更装配了当时非常先进的带超速挡的变速器。当卡尔?迈巴赫45岁生日时,威廉?迈巴赫送给他儿子一件生日礼物——黄金手表,以表示对儿子成绩的认可。这块手表最早是埃米尔?耶利内克送给威廉?迈巴赫的,以鼓励其在汽车领域取得更大的发展。
而卡尔?迈巴赫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为了始终保持其品牌的绝对优势,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着手开发12缸轿车发动机。凭借在航空行业中积累的多缸发动机制造经验,卡尔?迈巴赫于1929年制造出采用150马力的7升v12发动机的迈巴赫“12型”。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著名的迈巴赫“齐柏林”ds 8的前身ds 7,它与“齐柏林”采用同样的发动机和双超速挡变速器。具有特殊意义的是,“齐柏林”轿车还是卡尔?迈巴赫送给父亲的一件厚礼。1929年,威廉?迈巴赫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但他心中仍然有着一个执着的梦想——创造出一个马力强劲的顶级豪华轿车。为了让父亲能够得尝夙愿,与父亲有着浓厚感情的卡尔?迈巴赫将原用于飞艇的发动机不断改进,终于在父亲临终前研发出齐柏林轿车。
1931年,“齐帕林”ds 8问世,它的长度约为5.5米,采用功率为200马力的8升发动机。作为迈巴赫的旗舰车型,“齐柏林”轿车代表了豪华轿车的巅峰,是当时声望最高的德国轿车:以无与伦比的 典雅风范和动力性能征服了世界。当然,拥有“齐柏林”轿车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该车的售价高达36,000德国马克,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这笔费用足以用来购买3幢独立式住宅。然而卡尔?迈巴赫并没有满足现状,他曾经表示:“对于那些品味非凡的客户而言,在为其定制车架、悬架、发动机、变速器、散热器、前围板和其他组件时,完美的技术细节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不论在车身制造方面,还是内部装饰及车身涂装方面,迈巴赫始终坚持只与该领域最优秀的配套厂及专家合作,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与消费者自身形象相得益彰的出色产品。
1941年,迈巴赫由于战争原因而被迫停产,从此进入到一个长达60年的沉睡期。截至1941年,这种高级轿车生产了1800辆左右,其车身完全按照顾客的要求精心设计和装备而成。当时,艺术品般的迈巴赫产品包括堂皇的豪华轿车、高贵的普尔曼轿车(pullman)、动感的2~7座跑车、时尚的敞篷车,以及运动型活顶轿车等。每辆迈巴赫轿车的内饰都各具特色,包括精美的皮革和织物内饰,精选的木材和油漆,以及众多的精致附件,这使得每一辆带有“mm”徽标的轿车看上去都各不相同。
而今,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超级品牌,已经在梅赛德斯-奔驰集团的强力支持下复出。不同于引领时尚的梅赛德斯-奔驰品牌,迈巴赫是作为该集团庞大产品金字塔中的最高端品牌展示在世人面前的。尽管沉寂了60余年之久,复苏后的迈巴赫不但魅力丝毫未减,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梅赛德斯汽车集团全球市场销售执行副总裁施密特教授表示:“迈巴赫品牌代表着无与伦比的优秀品质,匠心独运的制作工艺,不断突破的科技水平,以及卓尔不群的尊贵气质。这个传奇品牌再现市场,势必成为超级豪华轿车领域的新典范。”
经过半个世纪的沉默,这个历经沧桑的豪华品牌在2002年末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时至今日,迈巴赫的品牌已经远远超出了顶级豪华车的意义,正以无其左右的气势席卷着豪华车领域。
有人将复苏后的迈巴赫定义为“德国的劳斯莱斯”。这句话虽有道理但不确切。因为,劳斯莱斯这个英国汽车界的骄傲,已经归入德国宝马集团而成为“地地道道”的德国货。而另一个超豪华品牌宾利也已加入了德国大众集团。在这种背景下,不愿输给“老对手”的戴姆勒集团此时推出迈巴赫汽车,显然是一种战略考虑,它将迈巴赫作为超豪华车市场上的一把尖刀,而不让宝马独享这个市场。以产品本身来论,劳斯莱斯和迈巴赫应是旗鼓相当。况且,对于此类轿车来说,品牌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将远比车子本身的品质更为重要。
世爵
1914 年,世爵与荷兰飞机制造股份公司合并,从此世爵的标识正式确定为航空螺旋桨和辐轮的组合。“nulla tenaci invia est via”即“执著强悍?畅行无阻”的箴言至今都被世爵奉为真理。
早期的世爵汽车运用赛车和航空等各项革新技术以及精湛的工艺创造出汽车史上的传奇,而今世爵更是得以真传将汽车性能和品位的结合发挥到极致。他们的设计被飞机制造和空气动力学深深的影响着,不懈地为竞赛而努力发展技术。而世爵当今最出色的工程师们仍像他们的前辈般全手工打造每一辆汽车,而且所使用的原材料绝对都是顾客预先订制的全球最优质和最独特的材料。世爵的工匠们用心造车只为最有激情的驾驶者,对于那些慧眼独具的汽车鉴赏家来说,他们不仅是买了一辆车,而是一辆专为他们量身打造的体现极致身份和品位的象征,即使他们提出最苛刻的要求。世爵以其超凡的性能在众多的国际gt 汽车大奖赛中取得了优异的赛绩,其中就有最著名的勒芒(le mans)24 小时终极耐力挑战赛。
世爵对个性化有着最淋漓尽致的阐述:一个代表着美妙绝伦的艺术与无与伦比的技术完美结合的,创造出世间最华丽的表现形式和展现永恒魅力的事物。每一辆世爵都如同她的主人一样特立独行,同时人性化的体贴又贯穿始终:每一辆的底盘上都标有永久序列号作为身份识别,而且制造的每一项环节都如同对待车主性格的一个层面被详细分析打造并记录在车主的个人汽车证书上。通过工厂的个性化网页cam-system ╟ the spycam ,车主还能24 小时跟踪爱车组装的每一个步骤,获得绝对第一手的汽车资料,更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品位即时更新配置。我们真诚的希望您可以鉴赏到多年以来我们在工艺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发展,以及享受我们给予我们的汽车和她们的车主们的不断的体贴入微的关注。
世袭传承
在汽车工业发展初期,荷兰的一家汽车公司就已经成为他们国外同行的基准:结合驱动工程学和超级品质的科技创新,世爵汽车在竞争激烈的竞赛中胜出,并不断刷新时速记录,使得该品牌的汽车成为当时声望最高的汽车。
在1898 年,马车制造商雅克布斯(jacobus)和亨德里克—让(hendrik-jan)?势派克(spijker)兄弟二人在阿姆斯特丹制造了他们的第一辆使用奔驰发动机的汽车,出色的车身制造技术立刻为他们迎来了阵阵喝彩。同年为了向即将来临的荷兰女王威廉敏娜的加冕仪式献礼,势派克制造了著名的的黄金典礼马车,并沿用至今。从那时候起势派克兄弟进入他们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将世爵公司完全投入到汽车制造业当中。为了更加适应国外市场,他们将spijker 中间的“ij”改为“y”,从此公司名称改为世爵(spyker)。
1903 年世爵公司推出了在当时极为先进的60/80hp 车型。这是世界上第一辆拥有6 缸发动机和恒时4 轮驱动、4 轮制动的汽车。同时期世爵还推出了“防罩底盘”的专利技术,为每一辆世爵汽车装配了改进的底盘,这样汽车在非铺装公路上行驶时,能防止灰尘进入汽车内部,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产品。由于世爵汽车常常进行诸如此类的改良和创新,使得该品牌以其卓越的品质和过硬的技术而闻名于世。世爵车型特有的循环散热器,令该车在荷兰、东印度和英国等地都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因此世爵得到了“欧陆的劳斯莱斯”的美誉。
spyker racer 60 hp
1907 年,悄然推出的世爵14/18hp 的旅行车在蜚声赫赫的被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北京-巴黎拉力赛中荣获亚军,使得世爵汽车成为传奇,并且令世爵公司的声誉达到另一个的高度。
spyker 14_18 hp
黄金典礼马车交付以后,世爵就成为荷兰皇室最钟爱的汽车品牌。威廉敏娜女皇陆续购买了总共11 辆各型号的世爵。所有这些汽车都完全按照荷兰最高首脑的需求量身打造。到目前为止,世爵已经给全世界范围内的皇室、王公贵族、苏丹和酋长们提供了多辆独一无二的座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豪华车市场的需求开始衰退,因此世爵公司开始寻求多元化的生产模式,并与荷兰飞机制造股份公司合并。公司开始发展和生产航空器。在世界大战期间,世爵公司生产了100 架战斗机和200 台航空发动机1915 年,公司提出了“nulla tenaci inviaest via”(“执著强悍?畅行无阻”)的口号,并一直沿用至今。同时还推出了公司标识,即由一个水平的飞机螺旋桨穿越镌刻公司座右铭的辐轮。
spyker vi
一战结束后,世爵恢复了汽车生产。秉承其座右铭的宗旨,世爵继续生产创纪录的汽车。其中最著名的是世爵c4。该车拥有特别制造的引擎,出自德国的传奇工程师威尔海姆?迈巴赫(wilhelm maybach)。该车装有博世公司的高强度磁发电机的双点火系统,并且每个气缸装备两个火花塞的电池-线圈点火系统。c4 是具有超强马力和高可靠性的豪华汽车,在1921 年,一台标配的c4 打破了耐力赛记录,持续行驶36 天,运行了长达30000 公里。一年以后,著名的车手埃哲(selwyn edge)驾驶c4 以平均119 km/h 的时速又刷新了保持了15 年的英国布鲁克兰的双十二小时耐力赛纪录。
spyker c4
在1925 年,世爵公司中止经营和生产,但是她的名字却从未被人们忘记,世爵已经成为了高科技、超豪华、独一无二和极为可靠的汽车的一种标志和品牌。在其后的时间里世爵一直以世爵基金会的形式时刻关注着汽车界的发展并于20 世纪末开始了新的技术研究。新生的世爵公司和汽车都荣耀地继承了世爵所有的优良传统,她一如既往的为全球最成功的人士提供世界上最优秀的产品和情趣盎然的生活方式。
经典设计
世爵认为设计的细节应该强调汽车外形的美观性。但是在设计汽车时,又绝不仅仅是在创造一个外形,更多的是在外形设计上采用恰当的比例,营造出无法抗拒的魅力。
世爵 c8 spyder 的优异性能和独特外形吸引了媒体的广泛注意。当她于2000 年10 月18 日在英国汽车展览会公布于世后,凭借其优异的表现,立即获得了2000 年国际汽车工程协会颁发的工程杰出奖。
spyker c8 spyder
2006 年2 月28 日,世爵里程碑新产品“世爵d12 peking╟to-paris”超级多功能运动越野车(ssuv)在第76 届日内瓦国际汽车展上正式向全球隆重发布,这标志着目前只专注于生产两座跑车的世爵汽车又增添了新的车系。
spyker d12 peking to paris
世爵d12 peking-to-paris 源于三款具有代表性的世爵车型,每款车型都是公司光辉历史的浓沫重彩的篇章,它们分别是汽车史上最具创新性的车型—1903 年60-hp 世爵gp racer;1919年,世爵首次在公路车上采用飞机技术和设计的“aerocoque”车型;1907 年参加“北京至巴黎拉力赛”的世爵14/18hp。
这款恒时4 轮驱动的超级运动型越野车(ssuv),由目前国际最先进的6 升,w12 发动机为其提供强悍的500 马力,最快速度可达295 公里(185mph),并且0-100 公里(0-60 英里)加速令人惊叹地控制在5.0 秒之内,简直可以和跑车媲美。为了使其性能得到极致的发挥,提高ssuv 的操控型,让车主最大限度地享受驾驶乐趣,世爵d12 peking╟to╟paris 还采用多功能f1 拔片方向盘。
ssuv 采用全铝立体构架,装配专利技术24 寸“aeroblade”轮胎,车长4.95 米,宽2.0 米(不含后视镜),高1.77 米,这些保证了这款车的宽敞豪华,同时重量仅为1895 千克 ,油箱容积达100 升(22 加仑),又都充分满足车主远距离行驶的需要。
同所有世爵汽车一样,世爵d12 peking-to-paris 世爵仍然按照客户的要求量身限量订制其每一台专属座架,客户可以从数以百万计的搭配和配置方案中进行选择,继续享受至尊的独一无二。特别今人瞩目的是,其前后车门被设计为相对而开,这种设计一般只在超豪华房车中出现,而ssuv 中的采用更是再一次体现其奢华性。它给客户带来的不仅是舒适,更是华贵尊荣的无尚享受。当车门打开时,整个宽大绝美的内部空间展露无疑,内部由优雅的荷兰皇室hulshof 皮革包裹,其充满老式飞机怀旧色彩的仪表盘都使ssuv 散发独特魅力。而出人意料的是,世爵d12peking-to-paris 前所未有的采用全景玻璃顶蓬,由上而下将其细腻雅致的内饰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眼前,这一设计醒目张扬,再现车主的特立独行。
世爵今年最新车系、最新车型世爵d12 peking╟to╟paris 秉承世爵的优秀传统,运用最优质的材料以及最精湛的工艺,按客户要求,手工打造。不仅延续了世爵独有的皇家气质,高科技,超豪华,独一无二的风格,更是以性能强悍卓绝,设计流畅生动,内饰奢华独特,再一次续写了世爵的传奇。
完美工艺
世爵c8 是先进的中置引擎双座跑车,车身以轻量化结构和纯粹的设计元素为特色,同时更不可思议的采用了新工程技术防划伤功能。超强车架全部采用铝合金一次性铸压而成。车体外壳原型由全球手工技术最精湛且被奉为艺术的国度——英国的手工技师们倾心完成。世爵公司选择使用最好的材料制造世爵c8。汽车结构材料选择的是铝合金,一种经过高科技专业处理的无以伦比的合成材料。
body in white
c8的底盘是通过铝合金板的挤压和弯折进行制造的。车身面板是手工制造的经久耐用的铝合金板,其耐冲击能力不亚于钢板。所有的外部零件,比如后视镜、漂亮的进气口和轮毂等,都是由铝合金制造的。
每一块车身面板和世爵c8 部件都要通过编号进行标识,这些编号均须与汽车底盘编号相对应,因为每一辆世爵都是世爵最出色的工匠们全手工的倾心之作,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记录和审核,同时也是对工匠们荣誉的体现。
每辆世爵的个性特征通过非比寻常和让人惊叹的内饰突出展现。一进入驾驶舱,仪表和控制面板首先映入眼帘,仪表的设计充满了对老式飞机的怀旧色彩,传承了他们在航空制造领域光辉的历史。驾驶者一旦坐在驾驶位上,立刻就会被设计独特的变速杆吸引,这种独特的变速结构也更充分反映了每辆世爵车的唯一性。所有的世爵都是无钥匙启动。方向盘被设计成为铝制的“飞行刀刃”(注册商标),4 辐螺旋桨由方向盘中心对称展开, 周围包覆着优雅的hulshof 皮革。
hand-made
另外,充分展现世爵标志和细节设计的雅致的19 英吋全镁合金带中央锁止螺母的10 辐螺旋桨轮毂也可作为可选配置。豪华与高性能被充分的压缩到座舱中,大量的高品位铝饰和顶级的皮革相得益彰。车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订制任何一种符合自己品位的车体和皮革颜色。所有车身均经过超过15 层喷漆。philips 最新技术氙气大灯也在可选件列表中。
卓越性能
因为世爵 c8 的主要设计理念是,汽车的外形不能影响其功能,所以汽车上的每一个零部件必须具有所需的功能。
不仅如此,其他许多工程上的细节也显示出c8 是近乎极致的公路赛车。每辆世爵均采用目前最新型的底部设计能产生向下的压力,即使以最高速度行驶也能拥有超强的稳定性和良好的操控性。从车体的外部形态看,该车前面的导流板、后部的扩散器,在确保车辆稳定高速行驶的同时又体现出独具匠心的美感,突出了世爵追求外形和性能完满结合的理念。
每辆spyker 都装有电控倾斜上扬车门,由极端坚固的轻质单点铝合金铰链连接(专利)。前后车体可完全打开,显露出c8 完美的工程细节如前后可调节不锈钢独立悬挂系统。由强悍的4.2升全铝合金v8 引擎驱动的世爵代表车型为c8 spyder 和c8 laviolette,这无疑是这一类引擎中最紧凑且动力最强大持久的一种,体现着最高端科技的结晶如4 根凸轮轴,每缸5 气门,结合六速手动变速箱驱动后轮。直列式顺续6 速变速箱(专利)为可选配置。14 吋 ap 赛车盘式刹车配有6 活塞卡钳,提供强大制动力,同时采用koni 集团专为f1 方程式赛车生产的减震器确保无与伦比的驾乘感受。
c8 laviolette
世爵c8 双12 的名字来源于世爵公司上世纪初的众多竞赛胜利之一:著名车手埃哲(s.f.edge)驾驶世爵标准生产的车型在英国的布鲁克兰赛道打破了由他自己保持的双12 小时耐力挑战赛的纪录。1922 年,埃哲又想打破自己在1907 年驾驶napier 赛车取得的纪录,他要驾驶一辆标准生产型的汽车来完成创举,也就是一辆1922 年产的搭载六缸迈巴赫引擎的世爵 c4。
纪录的突破是尝试通过1922 年生产的标准型汽车来打破以前只能由赛车才能打破的纪录。由于那个时期布鲁克兰赛道只是在白天开放使用,所以24 小时的比赛是分为两天完成的,“双12纪录”因此得名。1922 年7 月19 和20 日两天,世爵的赛手埃哲以平均时速119 千米/小时跑完了1782 英里零1006 码(2860 千米)的距离,打破了长达15 年的纪录。
spyker c8 double12 s spyder
强大的性能也创造了新的世爵耐力赛车,世爵c8 spyder gt2r 在80 年后再一次证明标准生产车型也有能力创造赛车的胜利。世爵 c8 spyder gt2r 是在经典公路车型世爵c8 spyder 的基础上,改造而成。世爵 c8 具有完全密封的底部,可以产生不可思议的地面效应。因为许多gt 级竞赛规则禁止使用地面效应,所以世爵 c8 spyder gt2r 耐力赛车的底部完全平坦,没有文式通道和扩散器。因此,r 型装了一个可以完全调节的尾翼。
spyker c8 spyder gt2r
独一无二
建造像世爵c8 的这样的汽车不仅仅意味着要达到最高的技术标准,同时还意味着与她的驾驶者建立良好的互动联系。世爵制造全球最顶级汽车,令每位车主成为世爵荣耀大家庭的一份子,共同分享世爵的卓越品质、极致尊贵和无上激情。
世爵的工匠们用心造车只为最有激情的汽车爱好者,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不仅是买了一辆世界上最好的汽车,也是一个专为他们量身打造的体现极致身份和品位的象征。这就是世爵为世爵c8 提供多种选配件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每位车主都能让自己的需要在世爵c8 上得以实现,并且亲身投入到造车的过程中去的原因。
在订购世爵汽车后,该车的标识——底盘的编号也就和车主对应起来了。车主还可以通过厂方提供的个人网页获得该车每个重要部件的信息。在制造的过程中,该车的制造单可以随时更新,所以车主能够及时跟踪自己所订购汽车的制造过程和维护历史。通过车主的个人网页,也可以跟踪汽车在世爵制造工厂的制造和装配情况。在当今的整个汽车工业中,唯有世爵可以提供如此个性化的服务。我们也为能够制造出世爵c8 这样独一无二的跑车而感到骄傲。
casino monaco
spyker c8 spyder in italy
同样,我们也为能够拥有世爵车的车主感到自豪,要知道这是一辆“执著强悍·畅行无阻”的汽车。
不一定能在新能源这方面就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主要是新能源方向,而能源与动力工程的一些小方向主要是传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涉及方面非常广,能源与动力工程下分的小方向也非常多。
能源与动力工程研究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转化为电力、热能等二次能源的生产和利用过程;研究人工环境、制冷空调、低温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还研究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能源与动力工程伴随能源转换与利用过程排放的有害物质将造成环境污染,能源的生产必须高效、清洁。不仅对自动化控制十分依赖,而且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集合了热科学、力学、材料科学、机械制造、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科学、系统工程科学等高新科学技术。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具有很宽的专业知识面,是一个能源、环境与控制三大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以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遇上好老师当然是一种幸运和机遇。
结合我自身的经历和体会,我认为好老师分三种:
一、专业性强又有技巧的老师。
这种老师专业能力很强,在教授内容方面很会引导孩子的兴趣,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老师,我初中的语文老师-施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好老师。在给我授课的时候,她已经50多岁了。虽然已不年轻,她仍以一头乌黑靓丽的短发闻名我们整个学校。听施老师的课完全就是一种享受,所有的语文知识她都不是刻板的讲授。当时给我们讲授文言文的时候更是引经据典,使我们很容易就领悟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我们班的同学一直坚持每年春节去她家给她拜年的习惯,直至前几年老师离世。每每想起,仍觉得遇到她是我们的大幸运。
二、认真负责、亲切和蔼有爱心的老师。
这种老师专业能力不怎么样,但是对学生充满热情和爱心,多数都是刚毕业的新老师,跟孩子们能打成一片。虽然专业能力不是最强的,可是能激发出孩子们最高的学习热情。我家儿子的高中物理老师黄就是这么一位暖男。我去参加家长会时,虽然觉得黄老师在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略显紧张,心中略有担忧孩子们的学习。但是听到孩子们回家谈及他们“黄哥”时那娓娓道来津津乐道的样子,我还是逐渐认可了这位暖暖的大男孩。而且,孩子们经常为了给“黄哥”争个面子,跟其他班级竞争物理成绩,反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
三、专业能力还可以、认真负责的严厉老师。
这种老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人喜欢、有些人不喜欢。对于有些叛逆的娃来说,遇上这样的老师会适得其反。不过对于我来说,没有我大学时代英语老师的认真负责的监督和辅导,我估计现在还没过英语四级呢。
南京理工大学 教务处登录入口为 http://jwc.njust.edu.cn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南京理工大学简介
南京理工大学 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学校由创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名为 南京理工大学 。1995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获批成立研究生院;2011年,获批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2018年,王泽山院士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亲自为王泽山院士颁奖;2018年12月,学校成为工信部、教育部、江苏省共建高校。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厚德博学”的办学理念,秉持“进德修业,志道鼎新”的校训,弘扬“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的校风,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现有机械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事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格莱特研究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以及钱学森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并与合作方联合创办了 南京理工大学 紫金学院和 南京理工大学 泰州科技学院两个独立学院。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兵器与装备、电子与信息、化工与材料三大优势学科群,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领域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前1‰。现有国家重点学科9个,江苏省优势学科6个,江苏省重点学科9个,工信部重点学科7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3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12个(覆盖38个本科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6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具有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其中工程硕士涵盖26个工程领域;具有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授予权;具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博士、硕士学位的授予权以及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招生权。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30000余名,留学生1000余名。
学校坚持以师为本,师资力量雄厚。具有教授任职资格整体审定权和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审批权。现有教职工3200余人,专任教师1900余人,教授、副教授1200余人,其中,入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计划400余人,包括:两院院士17人,外国院士3人,“*”18人,“*”专家2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防科技卓越青年人才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其中召集人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4人,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4人等。拥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3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9个、江苏省创新团队26个。学校先后入选“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育人成果丰硕。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立足精英教育,培养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工程精英,造就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引领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社会中坚。60多年来,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8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13人当选两院院士。“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5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9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效显著,是全国18所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高校之一,是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时也是首批“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落户高校;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重大赛事中屡获佳绩,其中,在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中,学校以总分全国第一的成绩,成为第七个捧得“挑战杯”的高校。
学校坚持创新引领,科技优势突出。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瞄准科技前沿,在先进发射、高效毁伤、光电信息、远程压制、智能无人平台等国防科技领域代表着国家水平。学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级质检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4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1个,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并以此为依托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33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15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至此,学校自1978年以来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奖励已达到101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影响日益提升。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与100多所海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校获批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5个,建有国际联合实验室13个。学校与法国梅斯国立工程师学院共建中法工程师学院,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合作建立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与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等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白俄罗斯戈梅利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学校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设立了8个校外研究院,发挥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民用爆破、特种超细粉体制备、智能熔敷焊、印鉴真伪自动鉴别系统等技术,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社会各界通过基金会设立了60余项奖教金和奖助学金,支持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领域不断追求卓越。
学校办学环境宜人,基础设施一流。校园北依紫金山,西临明城墙,占地3118亩。校内曲塘潋滟,佳木葱茏,碧草如茵,景色如画,与中山陵风景区浑然一体,是修身治学的理想园地。校舍建筑总面积10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4.8亿元,各类基础设施齐全,后勤服务系统完善。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9.1亿元;图书馆藏有中外文图书文献250余万册。
华东理工大学是一本大学,该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具有理工特色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二、华东理工大学简介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入选高校之一是首批六所设有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创新性、综合类研究型大学之一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面积2652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2余万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量323.4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4.3万余种,具有CA、EI等84种大型中外文文献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市科委科技查新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学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学科,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加大对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的一流学科建设力度。学校学位授权点覆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11个学科门类,36个一级学科。有68个本科专业26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48个硕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80个博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拥有工商管理(MBA、EMBA)、公共管理(MPA)、法律(JM)、社会工作(MSW)、会计(MPAcc)、艺术(MFA)、金融(MF)、翻译(MTI)、药学(M Pharm)、工程管理(MEM)和工程(含18个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3个“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近2.5万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9379人(其中博士生1755人),全日制本科生15808人,来自89个国家的1358名各类外国留学生。现有教职员工3041人,其中两院院士6名,双聘院士4名,国家“”5名,“青年千人”6名,国家外专千人长期项目1名、短期项目1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特聘教授21名、讲座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1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8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组成员3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名,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为办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90门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建有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有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实验区,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项,建设“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68部,10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
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国际国内数模竞赛多次名列上海市乃至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两获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荣的高校之一,2016、2017年又获得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3项一等奖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在2016年“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数学、化学、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智能车、先进成图技术与信息建模、过程控制仿真、科技发明、英语辩论等方面的竞赛中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学校高度重视性研究,着力推动前沿和交叉领域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重大问题研究获得关键技术突破,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并在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特色鲜明。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55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9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16年超过7.2亿元。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65项,省部委科学技术奖700多项,摘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史上首个技术发明奖特等奖,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1800多项。取得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构建了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与美、德、英、法等2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长期学术交流关系及国际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学校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积极探索工程科技领军人才中外合作培养模式,依托“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广纳海外杰出人才。
学校一贯注重文化建设,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得“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奖”“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奖。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连续多年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65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近30万名毕业生,校友中2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张霞昌、国内首位荣获“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称号的应佚伦、“全国十大最美村官”方月萍、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高羽烨等各种荣誉的海内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江泽民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立足******,扎根中国大地,努力建设一流大学 !
赛车手都想跑得既快又可靠,实现这样的希望就必须设定清晰的目标。在赛车场,不同的引擎调校者和改造者有深浅不同的资历。所以需要找出其中最好的,把你的期望告诉他们。以下几点的问题剖析将会对你从事的项目有所帮助。
(一)你将进行何种类型的赛事?此问有助你选择适合的动力水平及组件来实现目标,同时又能保持赛车的可靠性。
(二)你需要引擎工作多长时间?“强化改造”本身可能不会提升动力,但对其改造是支撑高涡轮压力和高转速所必须的。提高涡轮压力而不对发动机进行强化,失败的后果将会是很昂贵的。
(三)引擎是否每天都需加载着97号汽油在街道上使用?辛烷、甲醇及赛车用汽油有助于防止高压下产生爆震。
(四)引擎怠速时是否需要运转顺畅?街用高性能凸轮(通常称一级和二级)能提升相当的动力,而只稍许牺牲怠速的表现。赛用凸轮则能产生更强劲的动力,但不太适用于日常的驾驶。
一般,人们都是从简单的外部引擎组件开始改造,然后根据所需引擎动力的不断增加来逐步配置内部的引擎组件。然而这样的行为是比较保守的,因为每一步的改装所增加的动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下子满足所需的全部。有时由于组件选择混乱,也会产生浪费。此文的说明适用于配置强劲动力的选择。在了解“强化改造”的前提下,增强动力的同时也收获良好的可靠性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再次强调,在增强动力的过程中,“强化改造”所需的组件是必需的,但它们自身并不提升太多动力。
中缸:
1、增大的缸径和机轴冲程可以增大容积和引擎扭矩。
2、赛用活塞可以更大强度地压缩空气和燃料混合物,火花塞点燃的时候可以更快地引起燃烧,以此会产生更大的扭矩和动力。
3、质地更轻的曲柄和连杆会产生更轻的惯性,从而产生更多的动力,促成更快的速度。
4、摩擦力不断减轻的活塞环和轴承会为行驶创造更多的净动力。
中缸+缸头:
1、高角度凸轮轴会使更多的空气进入气缸以产生更多的动力。
2、活塞向下运动前更快地打开进气阀,让更大流量的空气进入气缸。
3、关闭进气阀前,利用空气和燃料混合物自身的惯性以吸入更多,在压缩冲程前产生更大的动力。
4、更快地打开排气阀可使燃尽的空气和燃料混合物更彻底地排出引擎,有助于引擎重新吸入更多新鲜的空气和燃料混合物,为下次冲程提供更大的动力。
外部引擎组件:
1、更大的涡轮增压器把更多的空气推进缸体,也使燃尽的空气和燃料的混合物在排出引擎时更容易。
2、冷却器冷却进来的空气使其以更加密集的状态进入缸体。
3、一氧化二氮在高温的作用下产生氧气,这样可以注入更多燃油,以产生更大的动力。
4、高性能的歧管可以吸进更多的空气,而且在阀门重叠时经过改造的气道可以使更多的空气进入缸体。
5、节流阀可以减轻对气流的阻力。
6、改造后的排气头管使废气在流出时更容易。
7、大型的废气排放系统使废气更有效的排出引擎,及时为新进的空气和燃料混合物留出空间。
8、减速传动的引擎带轮使辅助的传动装置减速,像交流发电机、转向助力泵及水泵,以使动力更多地传至车轮。
9、更轻质的飞轮传输更多的动力至车轮。
10、冷空气感应器可确保从引擎外部吸入相对较冷的空气。
“强化改造”的组件在增速增压的过程中是必需的。
中缸:
4340合金钢K1曲轴
4340合金钢K1 H型连杆
JE或Wiseco铝活塞
氮化活塞环
图:高强度双头螺栓
赛用引擎轴承
高压力大容机油泵
防止燃油断供的油盘
引擎组件的润滑涂层
机轴、连杆和活塞平衡
中缸+缸头:
1、优质的正时链/带及耐受高速旋转的张紧装置
2、铜质阀门
3、高耐受性的轻质合金阀芯可防止活塞对阀门的冲击
4、高质量缸头螺栓和气缸垫在高气缸压力下仍会保持良好的密封性。
外部引擎组件:
你需要燃烧燃料产生动力
1、大容量喷油器,燃油调节器,及油泵,提供所需的油量以获得强劲的动力。
2、冷型火花塞可快速散发掉来自燃烧室的热量,减轻爆震。
3、大容量冷却器使燃油降温。
4、如果缸内在高压下点火不畅,用赛用火花塞/插线/线圈/接地系统的组合会比原装的组件表现出更好的性能。
电脑调教:这方面在以后的文章内将会做深刻说明。适量的燃油和恰当的点火时间是必需的,用Innovate的宽频氧传感器对ECU进行调校是必需的。凭借它们可以最快的时间发现有损引擎的问题。
此文仅介绍制造高性能 汽车 的基本原理。制造高性能 汽车 还有其它方面,例如各种组件、机械加工、装配技术、适合的组件选择和调整改装等。
如今,在有着“能源金三角”美誉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国家能源集团旗下世界首套、全球唯一的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制油示范工程已经安全稳定运行了10年。这里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为煤制油提供了可靠的原料,自主产权的“煤变油”技术更是点石成金,使黑色的煤炭化茧成蝶,华丽变身为清澈透明的高品质油品。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供应商,国家能源集团建设了世界首个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成为我国石油替代战略的重要成果,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关键技术的国家。
在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煤液化中心,记者看到比面粉还细的乌黑煤粉进入生产线,20多个小时后就能产出像矿泉水般清澈的柴油、石脑油等高端油品,这种奇幻的变化令人惊叹。“煤直接液化是以煤炭为原料,采用‘863’纳米级催化剂,在供氢溶剂的作用下,通过高温、高压液化反应及提质加工过程,使煤中复杂的有机高分子结构直接转化为液体燃料,生产出优质的清洁油品,主要产品有煤基直接液化柴油、汽油、石脑油和液化气,副产品有煤基沥青、粗酚、液氧、液氮和液体二氧化碳等。经过十余年的不断自主研发和工艺改进,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已经成为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现代化大型煤直接液化工业化生产企业。”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总经理王建立向记者介绍说。
然而,多年来 社会 上对煤制油存在诸多误解和质疑,到底煤制成的油品有什么优点、煤制油有没有经济性和实用价值?“由于我国航空航天煤油须采用特定油田的特定原油加工,国内此种资源非常稀缺。国家能源集团煤直接液化的油品具有‘一大三高四低’的特点,即大比重,高热值、高热容、高热安定性,低凝点、低硫、低氮、低芳烃。”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舒歌平如是说。由于煤直接液化油品区别于石油基油品的优异品质,使其成为军用和航空领域特种油品的重要选项,未来将在能源供给革命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我国能源安全和高端用油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我国的煤制油技术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离不开创新和创造。在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记者注意到该公司把创新能手和劳动模范的事迹挂在显眼位置,激励、发动广大职工,鼓励自主创新,而这正是世界首套煤直接液化项目的动力之源。
据了解,液化装置中高差压减压阀是连接加氢反应器与下游生产环节的“关卡”,对生产线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最初,生产线上的4套高差压减压阀全部为进口产品,单套购价880万元人民币,阀芯使用70个小时左右便碎裂失效。过去10多年里,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通过联合国内科研机构、生产厂家持续攻关,目前国产阀芯的使用寿命最新纪录达到2700多小时,远远超过了国外减压阀的使用寿命,整套系统可实现连续在线切换运行,每套国产产品的价格为200多万元,全套4台阀组节约2600余万元。王建立告诉记者,目前首条生产线的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8%以上,既解决了生产线长周期稳定运行的瓶颈,还带动了中国煤化工关键装备的研发制造能力提升,为国内现代煤化工产业规模化发展扫除了障碍。
对于煤制油, 社会 上有很多疑问,特别是在西北内陆生态薄弱地区开展煤制油需要大量的水资源,鄂尔多斯煤制油公司是如何做到环境友好的?该公司党委副书记李瑞光告诉记者:“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号召,主动担责,投资2.5亿元建设净水场,将经过净化处理的煤矿疏干水用于煤直接液化生产,实现了煤直接液化先期工程工业水源替代。在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同时,解决了煤矿疏干水的综合利用难题,充分体现了央企维护地方生态的责任担当。而且,我们集成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摸索出‘清污分离、污污分治、分质回用’的治理方法,吨油水耗由设计的10吨降到6吨以下,可以说煤制油是水耗极低的煤化工项目。”
同时,在能源转化率方面煤直接液化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煤直接液化制油的能源转化率近60%,远远高于其他利用模式的40%左右,是煤生产液体产品中最有效的技术途径。由于其生产过程实现了煤炭资源的清洁和高效率转化,实现了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王建立向记者介绍说。“此外,煤直接液化油品的低硫、低氮等特点,使油品燃烧废气所含的污染物极少。其中的硫氮排放小于1PPM,远低于国五标准10PPM的限值,甚至优于欧五标准,可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具有在城市和井下等环保要求较高场所使用的优势。”
在大力推进煤炭清洁转化的同时,国家能源集团积极关注二氧化碳减排和气候变化等重大议题。“我们建设了10万吨/年CCS全流程(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示范项目,将煤直接液化、气化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压缩注入封存到地下1500~2500米之间的咸水层,形成了二氧化碳捕集、输送、封存、监管等成套技术。”该公司总工程师陈茂山说。该项目每年可减少5100万立方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274公顷阔叶林吸收储存的二氧化碳总量,而且为实现大规模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奠定了技术基础。
做好现代能源经济文章,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打造“绿色引擎”,这是国家能源集团“煤制油人”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共同追求。近年来,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在前期发展成果基础上,充分挖掘产业优势,推动煤直接液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众所周知,煤直接液化工艺、设备和操作较为复杂,安全管控难度远高于传统石化行业,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在安全生产、职业 健康 管理等方面有着独到的做法。“项目投产以来,一直强化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运行,严格管控现场作业,自2008年底试生产以来,未发生过人员死亡及较大财产损失的安全生产事故,连续8年被评为集团安全体系建设一级单位,持续保持在集团安全管理第一方阵。”李瑞光告诉记者。
记者调研得知,在最近的两个生产周期里,煤液化装置单周期运行时间两次突破400天,分别达到420天和410天,远超310天的设计值。商业化运营以来,2011~2018年,企业累计生产油品665万吨,实现营业收入374.4亿元,利税合计73.6亿元,年均利税9.2亿元。国家能源局为公司开展的现场标定表明:煤直接液化工艺技术先进,装置设计合理,设备选择恰当,装置运行稳定、安全可靠,产品质量特点明显,能源转化效率高,三废排放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已取得明显的 社会 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