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智能化粮库如何炼成
通过与浪潮合作,中储粮粮库搭建了集智能出入库监管、粮情远程监测、库存数量监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新智能化粮库管理体系,实现对企业人、财、物和粮食购、销、调、存进行全方位监控,将国家掌握粮情周期由15天缩短为3天,切实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如此重大的职责谁来承担?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购销粮食达到2.6亿吨,管理粮食占到全社会库存的70%,用中储粮赵双连董事长的话说,中储粮作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承担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使命。
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化粮库,中储粮成立于2000年,是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大型重要骨干企业,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含中央储备油,下同)的经营管理,同时接受国家委托执行粮油购销调存等调控任务,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亟需顶层设计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粮食的重要性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对粮食行业支持和扶持力度的逐年加大,储粮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粮食储藏“管理靠上锁,入库靠肩扛,发热靠倒仓,烘干靠晾晒”的状况得到了全面的改善。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3年6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粮食收储和仓储设施建设工作。会议要求,提高仓储管理信息化水平,保证储粮安全。
因此,中储粮总公司为加强集团管控、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科技储粮、绿色储粮,积极顺应信息化时代需要,于2014年提出“智能化粮库建设规划”之顶层设计。去年一年,中储粮完成了114家直属库的智能化建设,2015年计划覆盖全部346家直属库,建成全球最大的智能化粮库。
粮食信息化哪家强?
浏览中储粮的网站,可以发现,智能化粮库以建设集智能出入库、仓储信息管理、粮情监测、数量监测、智能安防、资金管理6个必选系统和智能通风、智能气调、智能烘干3个自选系统为基本内容。通过粮库化智能化建设,实现对企业人、财、物和粮食购、销、存情况的在线监控。如此复杂的信息系统,必须一家了解中储粮信息化基础,系统集成、创新能力等粮食信息化综合能力强的企业来完成。
浪潮与中储粮自2004年中储粮总公司成立起开始合作,陆续完成了中储粮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辅助决策系统的建设,全面参与了中储粮总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信息化建设。
凭借强大的软硬件综合实力以及十多年的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经验,2014年,浪潮再次同中储粮携手,针对中储粮智能化粮库项目提出了完善的解决方案,覆盖六大必选系统及三个自选系统,并在总公司设立监管平台及数据中心,建设了轮换业务监管平台、粮情监测平台、远程监控平台,实现中储粮总公司对所有下属智能化粮库的远程可视化监管;并通过建设中储粮数据中心,集合中储粮业务财务信息及国内外粮油信息,计算形成各项指标,并将这些指标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展现出来,为中储粮管理运营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还可以对关键业务指标进行预警,帮助中储粮发现和预防企业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共建全球最大的智能化粮库。
物物相联,实时动态监测保障粮食安全
中储粮智能粮库的建设,使用了大量计算、传感、监控设备,利用多种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企业人、财、物和粮食购、销、调、存的全方位监控。通过建设以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核心的数据中心,推进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整合及服务,使信息化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了粮库的自动化、互联网化与智能化管理,推动了互联网+粮食模式的落地。
第一,智能出入库系统的建设采用图像识别、红外识别、电磁感应等物联网技术,在粮食收购和销售过程中,通过智能卡入门登记、封闭检验、过磅检斤无人值守、自动定等定价、自动计算扣量、手持设备出入仓确认等,实现出入库业务的自动化,流程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大幅提高了收购及销售效率。
第二,粮库借助互联网使资金管理系统与直属库银行账户链接,加强银行账户管控力度;借助于粮情监测系统、数量监测系统、智能安防系统的互联与配合,实现对粮情、存量数量异常状况以及人员违规操作进行实时、智能监测和预警。首先,在仓内部署数字测温电缆及数字温湿度传感器,实现对粮情的实时监测和实时预警;再利用数量监测系统将粮情监测系统对存粮数量的异常空仓和异常满仓发出预警信息;然后结合智能安防系统,对整个库区进行实时监控,保障库区安全,同时对违规作业起到威慑作用。
第三,除智能安防系统外,粮库可选用智能通风、智能气调、智能烘干3个自选系统,与粮情监测系统连接,智能解决粮库的通风、保鲜及进出粮水分问题,不仅可以提高仓储作业效率,而且极大减轻了仓储人员的工作强度。
第四,智能化粮库的建设,实现了数据的标准化、集中化,利用数据整合处理技术和数据仓库等多种大数据技术,结合量身定制的算法、模型,实现了对任意级别单位的完整业务管理信息的查询与分析,增强了总公司对基层粮库的垂直管控,为快速决策及风险管控预警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通过以上信息化建设,促使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与管理快速融合,加强了中储粮总公司的集团管控作用,进而确保了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调得动、用得上,浪潮信息系统的上马,将国家掌握粮情周期由15天缩短为3天,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打造中国人民信得过的“金字招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中国储粮郑州直库通过科技手段实现绿色储粮,保障小麦进货入库安全的报告引起广泛关注,让传统储粮打造“黑科技”数字化、智能化业务。笔者发现,不仅在粮食仓储方面,近年来,“黑科技”在粮食收购入库环节的应用,一直为粮库“四个现代化”建设不断努力。智能校准机器人:传统谷物校准原型的替代产品,集成机器人技术和国际领先的3D扫描技术,根据判断的谷物类型自动调整校准强度,并智能随机定量校准校准点。
专用探头结合多种传感器技术,应用流体力学原理,不堵粮、不伤车,完全实现无人自动采样。与在线检测系统集成,减少过去两个系统造成的瓶颈效应,全自动化操作,提高业务效率和可靠性。不完美粮食在线自动检测:国内首个根据国家标准实现任何粮食和粮食、粮食数量和重量两种不同方式的不完美粮食的在线检测。
基于云技术和大数据构建、5G通信技术实现的深度学习功能,可以动态提高测试的实时准确性。以“磁性车辆电子标签”作为餐车执行业务的唯一信息载体,利用4G互联网通信、GPS/北斗卫星定位系统以及多种传感器技术,实现餐车业务数据的自动和实时监控,全人、货物和车辆精确绑定,无需交换,诺亚、,弥补了传统“粮库一卡通”、“二维码”等单一电子监管的弊端。同时,将管理延伸到粮库外,在路上对卸粮车辆进行监控,直至运粮卡车到达预设的法定存储区,形成完整的物流监管环路。
粮食是季节性生产和日常需求的结果,因此需要储存短期收获的大量粮食,以供长期日常消费,这导致了粮仓的出现。王说,这也是粮仓的生物功能。春秋战国以后,粮仓的功能开始转向服务社会和政府。当时,粮仓具有价格控制、救灾、战争储存等功能,齐国管仲鼓励民众修建自己的粮仓,以解决粮食供应低、价格高的问题。这加强了齐国的粮食储备,大米价格自然稳定下来。
中储粮集团是专职从事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的“国家队”,守住管好保百姓饭碗的储备粮,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屏障。中储粮是如何保管好大国粮仓,让百姓吃上放心粮,颇有一层神秘的面纱。
7月10日,走进中储粮集团辽宁分公司,试图揭开这层面纱。在采访中发现,信息智能化已成为如今大国粮仓管理的重要特征。中储粮辽宁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解决基层管理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互联网与粮食储备业务深度融合,中储粮综合运用物联网、视频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粮情远程监测、智能出入库监管、库存数量监测等多个信息化平台进行系统集成,形成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管理体系。
在中储粮辽宁分公司,辖区全部直属库均开展了智能化粮库建设,安装了粮情远程监控系统,在分公司本部,可以即时穿透查询全省每个直属粮库每个粮仓粮食管理情况,使管理层具备了“千里眼”,高清摄像头下可以将仓内图像放大23倍,保管员反复检查都难以发现的微小害虫也无所遁形,实现了穿透管理。
保管好粮食,科技手段显得尤其重要。围绕如何将粮食仓储这一历经千年的传统行业向科技化、信息化、现代化管理转型,中储粮辽宁分公司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开展电子检温、谷物冷却、机械通风、环流熏蒸“四合一”储粮技术基础上,结合北方储粮实际,推广使用了内环流控温储粮、智能通风、空调控温储粮等新技术,实现了科学储粮、绿色储粮、智能储粮。
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就是通过冬季通风降低粮温蓄冷,夏季采用小功率风机将粮堆内部的冷空气从通风口抽出,通过保温风管送到仓内空间,降低仓温、粮温的储粮技术。该技术具有低碳、环保、清洁、绿色等特点。一方面能够确保粮堆温度恒定,另一方面又可有效节约能耗。冬季通风降温后整仓平均粮温在-5℃~0℃,全年粮食均实现低温、准低温储藏,并保持粮食的品质新鲜,实现绿色储粮、生态储粮,吨粮成本由过去的1.16元/吨下降到0.45元/吨。
空调控温技术是在夏季利用空调作为冷源,对粮堆进行缓释通风降温,从而降低仓内空间及粮堆表层温度的技术。该技术具有低耗、环保、绿色等特点,主要适用于储存水稻,最大限度确保仓内温度恒定,保持水稻的品质新鲜。据测算,应用该技术储存的水稻吨粮成本由过去的1.16元/吨下降到1.07元/吨。
智能通风系统技术是根据仓内外温湿度传感器检测的结果,远程自动控制轴流风机、自动仓窗、风机等通风设备,进行排积热通风、降温通风、降水通风的储粮技术,能够有效降低通风能耗及成本,提高通风效率和准确度,从而实现节能减损安全储粮的目标,同时大幅度减轻粮库保管人员的劳动强度,改善粮库工作环境。
中储粮这支经营管理大国粮仓的“国家队”,就是采用这些科学的手段,做到了守住管好保百姓饭碗的粮食。
来源:中国新闻网
完好仓容指符合《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相关要求的标准仓房的设计仓容。
粮食仓储设施统计内容包括库区面积、仓容罐容情况、附属设施情况、储粮技术应用及粮库仓顶光伏发电使用情况等,所统计的仓储设施必须是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
粮食储存期间,需根据粮情状况采取熏蒸杀虫或控温等技术措施,以确保储粮安全。在高温季节来临前,宜先实施熏蒸作业,再进行控温储藏。
粮食仓储介绍:
目前,粮仓使用的空调多为一体机或内置挂壁式空调,主要作用是调控粮面上部空间的仓温,进而抑制粮堆表层温度。
若熏蒸的同时进行空调控温,可能影响熏蒸杀虫效果。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统计内容主要包括投资项目状态、年度完成投资情况、年度仓储设施建设规模情况及年度完成粮食信息化项目情况等,所统计的项目必须与上年度填报内容紧密衔接。
粮仓设计仓容指仓房的设计储存能力,是按照标准小麦容重750kg/m³计算出的理论值,一般由粮仓设计单位确定。因粮仓建设年代久远等无法取得设计资料的,可按以下方法计算(粮食密度统一按750kg/m³):
散装平房仓的仓容=建筑面积×装粮高度×粮食密度×93%。
包装平房仓的仓容=建筑面积×堆包高度×粮食密度×70%。
筒状粮仓的仓容=[3.14×内径半径2×装粮高度+漏斗锥体体积]×粮食密度。
星仓仓容可按每4个星仓相当于1个筒仓的仓容计算。
二、《中央直属储备粮库项目建设监理实施意见》
三、《中央直属储备粮库项目建设包干责任书》
四、《中央直属储备粮库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国 家 粮 食 储 备 局
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五日
附件一:
中央直属储备粮库建设暂行管理办法
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中央直属储备粮库(以下简称中央直属粮库)建设的决定,在1999年夏收之前完成500亿斤仓容的建设任务,必须统筹安排,严格管理,打破常规,特事特办,故制定本管理办法。
说到粮仓您肯定不陌生?地下装配式粮仓您见过吗?平舆县开建中国第一个装配式地下粮仓,对我国粮食储藏的技术改进有何意义?
1、事件内容
在驻马店平舆,中国第一个装配式地下粮仓试验平台正在建设当中,按照规划设计,每个标准地下粮仓建成后可以存放5000吨小麦。该项目负责人介绍:传统的地上粮仓在建设过程中,占地面积比较大,出芽率低,3-5年时候能达到50%,地下粮仓恒温恒湿,在8-10年的时候,出芽率可以达到80%以上。
2、对我国粮食储藏的技术改进有何意义?
五十多年的粮仓建设史,积累了丰富的建仓经验,同时也有许多沉痛的教训。粮仓建设应将充分保障粮食储藏安全放在首位,从粮食自身的物理性质、生理特性、生态特点等方面考虑满足储粮安全的需要。仓型的选择应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气候条件、地质结构、粮种特点、粮库性质与功能而确定适宜的仓型,全国不能搞“一刀切”;仓房建筑结构及建筑材料应根据建仓的经济性及储粮的安全性选择应逐步提高我国粮仓的综合性能。
3、从古至今对粮食的重视
史记记载,楚汉战争后期“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疲)食绝”,这是因为汉军占领了秦朝著名的粮仓敖仓。而说动刘邦拿下敖仓的郦食其,留下了千古名言:“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敖仓在今天河南荥阳东北敖山,这里是秦朝储备和转运粮食的基地,到楚汉战争时还有大量存粮,它们落到刘邦手里,成了决定历史命运的砝码,现今依然是如此的道理。
后记:“从中长期看,中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随着优质粮食工程的深入实施,绿色储粮技术逐步推广,保质保鲜能力显著提高,目前我国粮食完好仓容超过1.3万亿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十七条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