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新能源车型被曝上牌仅3天自燃,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新能源汽车发生自燃已经不是第一起了,四川一辆买了7天的新能源汽车,在路边停放的时候就发生了自燃。幸好在车辆自燃的时候,周边以及车内没有人员和其他车辆的存在,进而没有人员和车辆的损失和伤亡,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但是汽车的起火原因并不明确。
汽车在碰到线路老化或者漏油以及出现设计缺陷等问题的时候都有可能会导致其发生燃烧的现象,对此新能源汽车发生自燃的消息要比其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多很多,尤其是在碰到猛烈的撞击之后,极大可能就会导致汽车内部的电池出现严重的变形以及泄漏。并且在高温的天气的炙烤之下,就很容易出现燃烧的情况。
除此之外在给新能源汽车充电等时候,如果充电时间过长或者所处的环境比较热也很容易发生燃烧的现象。对此四川的这辆新能源汽车发生燃烧的原因也可能是这其中的一种,但具体情况还是需要等鉴定结果出来之后才能够有明确的断决。毕竟这辆汽车是刚刚提了车几天的新车,车主也没有发生过一些碰撞甚至严重的交通事故,在没有外界因素的作用之下而发生的自然原因,极大可能就是由于设计问题或者是高温天气的影响而导致的。
在面对此种情况的时候,我们也不必要过于惊慌,更不应该做的就是应对自燃之后的消防以及及时的撤离,而该辆新能源自行车在燃烧的时候,其车主去干其他事情了,而且周围也没有人员的存在,进而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所以该辆说的自燃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只不过就是车主需要向保险公司进行索赔,进而维修自己的新车了。另外,建议在车辆出行的时候,建议大家要将汽车停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这样也能有效的避免自燃。
1、氢燃料电池企业亿华通发布2021年三季报,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7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89.49%,净利润亏损7203.11万元。综合对与亿华通此前的财报相比,可以发现,虽然公司营收呈现增长趋势,但业绩持续亏损。
2、亿华通是第一家登陆国内资本市场的氢能源公司。作为燃料电池的龙头企业,其业绩、营收和经营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多数氢能源企业的现状。业内有声音相信亿华通遇到的利润问题是行业氢相关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不可挽回的亏损也证明氢能的乐观情绪正在下降。但受访专家认为,亿华通有科创板上市企业的特殊性,亏损是正常现象。
3、亿华通三季度财报显示,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亏损5457.79万元,同比下降999.06%。值得注意的是,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销量主要受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影响燃料电池的配方周期和产业化能力呈现出较强的季节性特征。由于我国燃料电池产业尚处于商业化初期,这一特点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目前,亿华通市值已达192.47亿。张家港氢云新能源研究院院长魏伟表示:“市值的增长表明资本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亿华通和氢能源的发展。作为科创板上市公司,亿华华通公司拥有科创属性。为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将投入巨资研发费用。公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研发投入达1.1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4.90%。 “收入增长的规模和速度可能不足以覆盖其研发资金,作为氢能领域的成长型企业,亏损是正常现象,并不代表行业预期的下滑。”
4、氢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3-5年盈利能力将逐步提升。 事实上,氢能的发展正在得到各级政策的支持。8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近期由财政部发布的2030年通知国务院此前的碳达峰行动计划涉及氢能11个地方,包括利用氢能助力工业领域碳达峰、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金,最近公开说氢被用作在能源利用方面,替代电力、化工、冶金、材料、建筑和民生等传统大型行业使用的化石能源,将有助于产生大规模的碳减排效果,前景广阔。亿华通等氢能源企业盈利难的背后,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商业化进程缓慢。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最新汽车行业产销情况,今年1-10月,新能源汽车累计完成产销量分别为256.6万辆和254.2万辆,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40辆和953辆,同比分别增长45.3%和44.8%。与百万辆新能源汽车相比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惨淡。
5、上海燃料电池战略研究部高级经理吴家义表示:“西氢东输需要通过液氢和管道输氢等方式解决,急需国家层面的投资建设。”汽车商业化推广中心,合成氨、合成甲醇等化工产业也可转移至绿色制氢区,助力高效储运体系建设。吴家义认为,目前加氢站的滞后问题得到了缓解。中石化、中石油等能源巨头介入,但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一方面高,另一方面未完成运营成本也非常高,导致投资回报周期长。 要通过加快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提高氢价差和日加注率。薇薇乐观地预测,盈利困难是暂时的,在所有产业发展初期都会遇到。 他认为,随着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氢能的产业化速度和商业化进程将会加快继续加速。
除了满街赤橙黄绿的共享单车,另一种共享出行的方式或许正在带来更危险的交通隐患,更复杂的安全监管。
不久前在成都街头,有人租用共享汽车,行车时发生交通事故,撞倒3人,其中1人不幸遇难,另有一人膝盖骨折。至今,事故责任仍在认定过程中。
背后的隐患
4月25日晚,雨,成都街头发生了一起车祸。
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驾驶着共享汽车送朋友,准备前行时却发现车在往后倒,他踩了刹车,但车没有停下来,拉了手刹,也没能制动。汽车一路倒车,最终将位于车后方的3人撞到,致1人遇难,另1人膝盖粉碎性骨折。
这起造成一死一伤的交通事故引发热议。汽车是否出现了质量问题?驾车者的驾照12分已被扣完,借用朋友的账号租到车,车企是否该进行用户审核?“冒名驾驶”使得这起事故责任认定更加复杂。
5月16日,遇难者方面的代理律师助理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车辆质检结果还没有出炉,交警也还在调查之中没有给出结论。遇难者的丈夫表示,肇事司机没有经济能力,目前出事的共享汽车公司先行垫付了部分赔偿款,其他的,要等待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出炉后再商定。
“盼达用车”的运营方为重庆盼达汽车租赁有限公司,系重庆力帆控股有限公司持股60%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出行平台”。当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问到这起事故时,盼达用车CEO高珏表示,“(驾车者)过去一年扣掉21分,可想而知他的驾驶习惯有多恶劣。在自己驾照分数全被扣完,还会借朋友的车来开,完全无视法律。”
遇难者代理律师助理认为,不管车检结果如何,分时租赁车商始终有审核用户的责任和义务,而这部分目前是缺失的。记者体验了落地成渝两地的共享汽车,发现不只是“盼达用车”,其他平台的车内也没有相应的审核设施。高珏提到,目前“盼达用车”只能在注册时审核用户资质,要确认使用人身份就必须用车载摄像系统,但这个系统一方面是法律法规并无这方面要求;另一方面,车载视频本身成本非常高,同时这方面的技术还存在难题。
独立汽车咨询顾问张翔表示,共享汽车本就是无人值守的状态,如果需要人工审核就回到了传统的汽车租赁,但如果加入面部识别等科技元素,则推高了车企成本,目前看来可行性不大。
魏伟是有车一族,在他看来,遇到限行日会打车出行或者采用公共交通,那么谁更可能成为共享汽车的用户呢?魏伟分析,有驾照但缺少经济能力的人会成为常用用户,刚拿到驾照的也会考虑驾驶共享汽车练练手,前者遭遇事故难以赔付,后者增加了道路安全隐患。
责任难判定
汽车使用中,难免出现单车事故、行车剐蹭。因为共享汽车随取随用随还的特性,在这场分时租赁的“接力”赛中,如何追责到事故发生时对应的用户身上,如何判定事故责任,成为共享汽车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体验共享汽车期间,有市民对这一新鲜事物表示了兴趣。但当了解完使用方法后,该市民指着车上的刮痕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出现擦挂,像这样,或者出了事故,要怎么处理?”
记者采访多家共享汽车平台的客服得知,这个问题常被用户询问。对此,各家平台的处理办法大同小异。据客服反馈,即使用户撞了车,只要车还能正常行驶,就可以开到固定停车位,直到下一位用户或巡检人员发现问题,平台才会接到反馈。这时,平台再挨个向之前的用户确认用车情况。
然而,平台关于用户的记录只有行驶路径,并没有安装行车记录仪之类的设备记录用户行为。时间一久,车辆的维护难度就变得非常大。记者在成都的多个共享汽车点位看到,很多平台的车辆都出现了擦挂,磕碰痕迹明显。
根据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在车辆的租借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事故,除了肇事者之外,车辆所有人也有可能对事故的损害负有相应的赔偿责任。
多位律师告诉记者,行车发生事故,车企作为汽车的实际所有人,应该对此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当追查“元凶”实现有难度时,或者肇事者不具备赔付能力时,共享汽车公司也会承担垫付责任。
张翔认为,上述事故的确引发行业关注、反思,但毕竟是个例,不能因此否定整个行业的发展。万擎咨询CEO鲁振旺则告诉记者,在共享汽车面临的众多难点中,用车安全绝对是其中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只有解决了安全隐患,才不会增加一批“马路杀手”。
业内人士认为,一般这种情况,往往与该产品发行规模提早达到公司预期,为控制规模而提前结束募集有关。据了解,本次富国新兴产业的首募规模可能创下今年以来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发行的新高。为此,记者查询了相关数据,截至3月9日,今年发行规模最大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为中欧明睿,达49亿元,如果富国新兴产业创下新高的话,很可能超过50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富国新兴产业规模爆发与该产品踏准新兴产业行情无不关联。一方面是在国家宏观经济层面,新兴产业将是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特别是近期两会的“力挺”,“互联网+”计划的提出,将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至以往未有的高度,更使其成为热门投资主题之一。另一方面,在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利好因素作用下,新兴产业的表现也是给该基金的发行添足了火候。Wind数据显示,截止3月6日,中证TMT指数今年上涨35.36%,同期沪深300下跌1.56%。在此背景下,新兴产业主题基金受宠也在情理之中。
值得关注的是,富国新兴产业拟任基金经理魏伟也为购买新品的投资者吃下一颗“定心丸”。作为有着近10年从业经验的江湖老将,魏伟投资实力出众,在今年复杂震荡市中业绩始终向上。
数据显示,截止3月6日,其管理的股基富国低碳环保今年斩获了47.34%的回报,稳居417只股基冠军,同期股基均值为12.22%。需要指出的是,低碳环保是富国新兴产业覆盖的8大领域之一,富国低碳环保的靓丽表现直接反映出魏伟对于新兴产业的熟练把握。
除此之外,富国新兴产业更凭借对于产业的专注成为“香饽饽”。资料显示,该产品股票投资比例为80%-95%,其中投资于新兴产业不低于80%,涵盖节能环保、信息产业、生物医药、高端装备[-0.49%]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兴消费等8大领域,可在最大限度上分享产业红利。特别要指出的是,该产品年后第一天就开始发行,为想要通过年终奖等资金布局产业的投资者提供了提早入市的时机。
结合后市来看,新兴产业的行情并非“昙花一现”,而是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健康中国、跨境电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药等多个领域关键词频繁出现,这些都属于新兴产业,或存在中长期跑赢大势的投资机会。机构也表达了对成长行业的看好,“我们认为战略新兴产业代表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因此中长期坚定看好”。此时,投资者不妨借助富国新兴产业掘金行情。
经济变速换挡,布局新兴产业适应“新常态”:该基金规定投资于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信息产业、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兴消费等)的股票资产占非现金基金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目前,中国经济进入变速换挡时期,新常态下,服务业和新兴产业正逐步崛起,消费取代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仓位下限80%,风险收益特征明确:富国新兴产业基金股票投资占基金资产的比例为80%-95%,下限定在80%,实际仓位会高于这个水平,仓位浮动范围较小,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较为突出。在维持仓位变动幅度不大的背景下,基金经理可放下“择时”这把双刃剑,专心精选个股,通过对行业发展生命周期、行业成长潜力、行业景气度、行业竞争格局、技术水平及其发展趋势的把握,深入挖掘新兴行业中有价值的个股,力争获取超额收益。
管理人实力雄厚,基金经理业绩优异:截至2014年年末,富国基金管理公募资产(不含联接基金)950.07亿元,在94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4位。拟任基金经理魏伟,先后在华富基金、农银汇理基金任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自2014年3月起加入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14年7月至今在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权益投资部工作,担任富国低碳环保基金基金经理。富国低碳环保今年以来收益率高达47.08%,名列同期同类型459只股票型基金第一位。
投资建议:中国经济增速换挡表明决策层对于中等增速的容忍态度,为传统行业结构转型,新兴产业崛起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前景,投资者可通过投资新兴产业基金而降低择取细分行业及个股的机会成本,全面受益“新常态”下新兴产业的中长期价值成长。建议看好新兴产业,且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积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