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研究生值得读吗
江苏科技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研究生值得读。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前身是江苏科技大学的动力工程系,是学校创办最早的三个系之一。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已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江苏科技大学现拥有轮机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热能与动力工程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中心下设热工基础实验室、动力装置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室、振动噪声实验室及轮机仿真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现有仪器设备500余台套,固定资产总值约1200万元,其中20万以上设备10余台套。目前实验室拥有船舶柴油机性能试验及船舶辅机试验等综合实验台架、船舶轮机综合仿真操作系统、轮机虚拟现实三维可视化数字系统、燃料电池SOFC堆实验测试系统、VCR便携式热成像仪(德国)、扭振测试分析仪、多种传感器、丹麦B&K多通道振动噪声测试分析系统、B&K 2250-H-003手持式噪声振动分析仪等。实验室配备有浪潮TS10000高性能计算服务集群工作站,拥有STAR-CD、AVL EXITE(POWER UNITE)、BOOST、FIRE、NASTRAN、ANSYS、COMSOL Multiphysics等大型计算分析软件。
学科涵盖工学、农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设有27个学院,97个本科专业。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近10000人。校园占地面积3000余亩,各类建筑面积120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1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藏书322万册,订阅各类数据库116个,自建特色数据库11个。
学校简介
学校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原江苏理工大学的前身镇江农业机械学院,是为贯彻毛泽东同志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重要指示,1960年由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分设独立建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刘坤一、张之洞等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
学校作为国内最早设立农机专业、最早系统开展农机教育的高校,坚持立足江苏、服务行业,始终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为使命。
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农机本科、硕士和第一位农机博士、博士后,为我国农业装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为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形成了“工中有农,以工支农”的鲜明办学特色和独特的文化情怀。
以上内容参考:江苏大学——学校简介
学院现有“轮机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水声工程”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与“土木工程”2个工程硕士领域;拥有“热能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核工程与核技术”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3个成人教育本科专业、2个专升本专业和3个专科专业。 其中“轮机工程”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和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重点建设方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为校级特色建设专业。建有“江苏省船舶与海洋空调冷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2个。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1000余人。
学院下设轮机工程系、动力工程系、人工环境系3个教学系,1个工程实训中心和5个研究所,并设有学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等管理机构,现有教职工45人,教授6人,副教授10人,高级实验师2人,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95%;拥有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1人,省 “333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培养人选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及各具特色的学术梯队,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学院依托行业优势,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预先研究和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科研体系,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镇江市社会发展计划项目等在内的纵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近40项。
学院现拥有轮机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热能与动力工程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中心下设热工基础实验室、动力装置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室、振动噪声实验室及轮机仿真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现有仪器设备500余台套,固定资产总值约1200万元,其中20万以上设备10余台套。目前实验室拥有船舶柴油机性能试验及船舶辅机试验等综合实验台架、船舶轮机综合仿真操作系统、轮机虚拟现实三维可视化数字系统、燃料电池SOFC堆实验测试系统、VCR便携式热成像仪(德国)、扭振测试分析仪、多种传感器、丹麦B&K多通道振动噪声测试分析系统、B&K 2250-H-003手持式噪声振动分析仪等。实验室配备有浪潮TS10000高性能计算服务集群工作站,拥有STAR-CD、AVL EXITE(POWER UNITE)、BOOST、FIRE、NASTRAN、ANSYS、COMSOL Multiphysics等大型计算分析软件。
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质量取信、特色取胜”的办学理念,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学院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江苏省高校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8项,正式出版教材15本。
学院充分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拓展学生素质,通过加大校企联合,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共同建设产学研基地、学生实习基地等15个。我院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三等奖各1项、全国“人工环境工程学科奖学金”大赛三等奖2项、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平均98%以上。
作为江苏科技大学最早创建的院系之一,学院经过多年的奋斗及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学院将秉承 “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和“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院风,不断努力,勇于创新,争取做出更大的成绩。
引言:有许多网友推荐了江苏省内比较好的专科学校,其中就包括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以及苏州职业大学,这些学校虽然是属于专科院校,但是无论是师资,还是学风方面,相较于其他专科学校都是比较好的,这些院校中所开办的一些专业,能够为社会提供一些实用型的人才,也让学生们的就业有了丰富的选择,所以这些学校非常值得选择。
一、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校这一所学校是长三角地区唯一的一所轨道交通高职院校,是当地轨道交通行业办学历史最长,影响力也最大的高职院校之一,被当地人誉为华东地区轨道交通方面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这所学校的前身也就是1941年南京特别市立的第一所职业中学。该学校中有运输管理学院,动力工程学院,通信信号学院以及软件与艺术设计学院。
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这一所大学是全日制公办的普通高校,全国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获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的荣誉称号,这所学校的前身也就是由近代时期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黄炎培所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从事职业教育,并且以此为名的学校。主要分为仙林、天堂和中山三个校区,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以及航空工程等学院。
三、苏州职业大学这所大学是在1981年开始建造,坐落于江苏,苏州也是一所公办全日制综合性的院校,是当地办学历史最悠久的职业大学之一。这所院校主要分为石湖,干将路盘山以及立社弄4个校区,占地多达1262亩,主要设有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等校区。同时,这所学校也是以勤、勇、忠、信为校训,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目前根据教育部公开信息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一批次、二批次的概念。南京理工大学是一所理工类院校,有工程力学、土木工程、工业设计等专业,建校69年。
学院介绍
“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全国专利工作试点示范高校等,是全国18所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B8协同创新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素有“兵器技术人才摇篮”的美誉。
学校由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分建而成,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有南京校区、江阴校区和盱眙校区(筹建),总占地4315亩,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设有19个专业学院;图书馆收藏280余万件印刷型文献;全日制在校生30000余名,留学生1000余名;有教职工3400余人,专任教师2100余人。
院系专业
截至2019年4月,南京理工大学设有机械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事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格莱特研究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以及钱学森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并与合作方联合创办了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和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两个独立学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4月,南京理工大学有教职工3200余人,专任教师2000余人,教授、副教授12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20人,外国院士4人,“万人计划”专家2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防科技卓越青年人才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其中召集人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4人,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双创计划”“江苏特聘教授”等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400余人。拥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3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9个、江苏省创新团队26个。学校具有教授任职资格整体审定权和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审批权。学校先后入选“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4月,学校有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领域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前1‰。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9个,江苏省优势学科6个,江苏省重点学科9个,工信部重点学科9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3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12个(覆盖38个本科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6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12月,学校设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共10门课程获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对外交流
为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南京理工大学先后与包括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100多所海外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各类交流合作。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举办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机器人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30多所海外知名高校签署了联合培养人才协议,每年选派300多名学生到海外短期学习交流或攻读学位。
南京理工大学注重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先后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建立了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俄罗斯乌法航空技术大学、白俄罗斯戈梅立国立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或实验室,每年来校开展合作研究、讲学等学术交流活动的境外专家学者达400人次之多。
学术研究
截至2019年4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级质检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4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1个,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
科研成果
“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33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15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共发表论文12660余篇,其中,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和工程索引(EngineeringIndex,简称EI)收录论文数分别达到1562篇、2886篇;出版学术著作281部;获得专利授权456项,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文化传统校徽
南理工校徽底色为紫色,校徽边框为同心圆,图案中心由盾牌、橄榄叶、校门缩影构成;盾牌是学校常用的代表图形,寓意守护正义、捍卫知识、勇于战斗,也与南京理工大学的兵工国防特色相吻合,而盾形之中的校门更是学校的直接象征,将校门纳入盾牌之中,也提醒着学子们时刻需要捍卫母校、捍卫母校的尊严与荣光;盾形之外采用交织的橄榄枝,橄榄枝体现了学校乐于与各国各校合作的办校心境,也体现了学校对于和平的期许。
校训
进德修业,志道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