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能源汽车又进入大家的视野,这预示着什么呢?
新能源汽车用户犹如一夜春风来
当下,大家走在大街上,各种绿牌的新能源汽车时不时就会进入你的视野。据市车管所统计,去年我市新增了7300多辆新能源汽车,今年增势更猛,截至6月17日新增数远高于去年同期。而在2017年前全市新能源汽车仅3131辆,其中纯电汽车2300辆,油电混合汽车831辆。
补贴与省钱让大家“拥抱”新能源汽车
近日,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2019年温州市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地方补助事项的通知》,规定消费者在市区(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洞头区、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灵昆街道、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购买新能源汽车,按照中央财政补助标准的50%给予地方补助。也就是说,大家购买新能源汽车,不仅国家有补贴,地方政府也给予补贴。
充电站建设开始向郊区和景区“渗透”
“这两年,市区的充电桩建设也在加快步伐。”温州交运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运营部人士说。公开信息显示,去年共有7家机构建成充电站49座,其中温州交运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和到乐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分别建成了19座和18座。温州的充电站每座普遍含有15个充电桩。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市区的充电站局部已达到每3公里1座,已基本满足目前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但充电站的密度远不及杭州与宁波。像杭州主要区域的充电站密度已达到每公里一座。
然而,大家驾驶新能源汽车到郊区或县市去,很难找到充电桩。知情人士透露,从我市新能源汽车使用人群看,郊区及县市的居民更喜欢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故障维修仍不能“抛弃”4S店
目前,燃油汽车的故障维修点遍布街头巷尾。也因此,不少燃油汽车车主在车的保修期过后,就不再选择品牌4S店维保,转而去普通汽修店,毕竟品牌4S店的维修价格比普通汽修店要高。
汽车领域相关人士表示,由于新能源汽车对电池组都有较长年限的保修或换新,用户也就不用担心电池组故障问题,可是对一般组件的保修时限与燃油汽车差不多,但新能源汽车往往布满“黑科技”,目前普通汽修点大多还无从下手维修。
上述汽车领域人士认为,目前路上跑的新能源汽车的车龄大多才一两年时间,出故障的频率本身就较低,但是再过两三年,不少新能源汽车车龄达5年左右,故障也会明显增加,若届时维修仍不能“抛弃”品牌4S店,也将会阻碍新能源汽车在我市的进一步发展。
1.灯光控制旋钮
2.后雾灯按键
3.前雾灯按键
4.背光亮度调节旋钮
大灯自动点亮
启动/停止按键位于“RUN”或“ACC”模式,灯光控制旋钮位于“AUTO”位置时,在车外光线较暗(如夜晚或驶过隧道等)的情况下,近光灯会自动点亮。
小灯
启动/停止按键位于“RUN”或“ACC”模式,转动灯光控制旋钮至
位置时,打开前后小灯、仪表和按键背光。
前大灯
启动/停止按键位于“RUN或ACC模式,转动灯光控制旋钮至
位置时,打开大灯近光灯。
远近光切换/超车
当灯光开关处于关闭、小灯或近光灯时,向方向盘方向扳动灯光手柄可开启闪大灯,松开灯光手柄,关闭远光灯。
当灯光开关处于近光灯时,向方向盘反方向推动灯光手柄可由近光灯切换成远光灯,且组合仪表上的蓝色指示灯
亮起,向方向盘方向抬起灯光手柄可关闭远光灯。
前大灯自动高度调节系统
前大灯自动高度调节系统会根据当前行驶的状况调节得到合适的大灯光束。系统根据车速和转向盘的转向角来自动向左或向右调节大灯光束。
雾灯
当灯光开关处于小灯位置或近光灯位置时前后雾灯均可点亮。
背光亮度调节
当灯光开关处于小灯位置或近光灯位置时,整车各按键背光灯亮起。向上旋转调节旋钮,增强按键背光。向下旋转调节旋钮,减弱按键背光。
调节亮度共分3挡,每旋转一次变化一次,最高可至3挡,最低至1挡。
转向灯
向下拨动灯光手柄打开左转向灯,同时组合仪表中的绿色指示灯
闪烁。向上拨动灯光手柄打开右转向灯,同时组合仪表中的绿色指示灯
闪烁。当方向盘回正后,灯光手柄会自动回位,外部转向灯和组合仪表中的转向指示灯熄灭。变换车道闪光信号
向上或向下拨动灯光手柄半挡,表示变道,组合仪表中的转向指示灯闪烁。松开手柄后,手柄自动回位,外部转向灯闪烁三次后熄灭。
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对于我们而言或许已经不再那么陌生,我们知道,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虽然外形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不论是工作原理还是驱动方式都是截然不同的,那么它的维修保养也与我们传统的汽油车不尽相同,这就意味着如果新能源汽车全面普及,传统汽车行业的从业者的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如果不能积极地学习转变,甚至有可能会面临失业的风险。
第一,新能源汽车的全面普及意味着燃油车市场占有率将会锐减,从数据上来看,目前我国汽车市场保有量已经趋近饱和状态,或者说一直处于缓慢增长的态势,电车的大面积扩张开来必然会大幅度地挤压燃油车所占市场份额,那么必然造成汽油、柴油销量的降低,从而使石油的开采、生产加工到成品油销售各个环节都将受到严重影响,相关从业者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第二,汽车后市场相关从业者或许将面临一场“优胜劣汰”的挑战,电车的工作原理和燃油车工作原理并不相通,电车更加侧重电子方向,而对于汽车故障的检修也是更加依赖于现代化检测设备,而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修了一辈子车的老师傅对汽车电子领域耕耘不深,更加偏向于机械方面,遇到棘手一点的电路问题根本摸不到头脑,如果他们不能很快地接受新的知识或者没有能力做出改变恐怕很难再适应这个行业。
第三,多个新兴行业将依托新能源汽车的全面普及横空出世,与电车紧密相关的话题就是如何充电,而这一难题在现在看来还并未被攻破,目前充电桩的安装涉及到财力、空间等一系列问题的制约,所以并未得到普遍应用,未来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新能源汽车有占有足够的市场,将催生出大量的相关行业从业者。
第四,汽车制造业或许将迎来第二次“春天”,如果新能源汽车全面普及,将有大量的燃油车被抛弃,这意味着汽车在短时间内会出现大量缺口,做到全面取代汽油车恐怕至少需要数年之久,到那时或许会有大量的人涌入汽车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将带动出一次狂热的就业浪潮。
汽车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新能源汽车能够全面普及将是整个汽车行业的又一次工业革命,同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或许也会被彻底改变。
由于传统的能源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新能源在现在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节约又环保,所以很多环保的新能源需求也就增加,成为了当下很受欢迎的产业,随着我国碳中和碳达峰的推进,碳中和碳达峰将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国策,新能源创业项目也得到了政府的提倡和支持,所以新能源领域的前景也是不可估量的,在未来的5到10年赛道中,不管是投资还是创业,新能源项目将是最好的方向之一。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新鲜出炉。
11月2日傍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下称《产业发展规划》,在发展愿景中指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与去年年底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的目标有所调低,从25%的目标下调为20%。业内专家认为新目标更易实现,销量预期和诸多指标下调背后,体现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更加务实和科学。除了弱化数量上的硬性指标,《产业发展规划》还重点强调关键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逐步从重量向重质方向改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告诉出行一客(ID:carcaijing),《产业发展规划》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表明国家对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视,强调了新能源在整个汽车工业中的发展地位,也再次重申了新能源是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
在退役大潮来袭前,动力电池梯次回收利用,这一规模达430亿的产业正逐渐得到应有的重视。《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加快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立法。绿色和平项目经理江卓珊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这对回收行业和循环产业是好消息,在新政策的风向下会更有信心投资发展。但还是需要汽车制造业和电池生产商的投入,他们对整个产业始终起着关键作用。
不止是新能源汽车本身,《产业发展规划》还试图推动探索新能源全产业链的布局和完善,鼓励新能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跨界协同,鼓励整车及零部件、互联网、电子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组成联盟,以及对内深化行业管理改革,对外扩大开放和交流合作和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等。将通过系统性手段夯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做大做强。
受该消息的影响,11月2日晚间美股开盘,新能源汽车中概股集体大涨。截至当日收盘,蔚来(NIO)股价涨8.96%,报价33.32美元;小鹏(XPEV)股价涨6.91%,报价20.72美元;理想(LI)股价涨13.44%,报收22.88美元。
此外,截至11月3日收盘,新能源汽车板块整体微涨,但是新能源整车企业比亚迪(002594,SZ)、北汽蓝谷(600733,SH)以及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300750,SZ)、国轩高科(002074,SZ)等股价微跌,股价表现低于行业预期。充电桩板块整体微涨,充电桩企业汉宇集团(300403,SZ)领涨20%。
在本次发布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力争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这一指标也与日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基本吻合,不过在路线图2.0中给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划。路线图2.0指出,2025年、2030年、203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达到汽车总销量的20%、40%、5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与去年年底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的目标有所调低,根据意见稿,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为25%。
对此,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向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产业发展规划》只是一个努力方向,硬约束性并不强,此前《规划(2012-2020年)》提出的50万辆新能源销量目标也是推迟一年才完成,20%相对来说更易实现。”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同样表示,“个人认为20%目标肯定能实现,25%的目标则是有希望实现。”
为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规划》还提到,“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主要有四个:福建、江西、贵州、海南。另外,按照环保部印发《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显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主要指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辽宁中部、山东、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海峡西岸、山西中北部、陕西关中、甘宁、新疆乌鲁木齐城市群,共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在此前意见稿中,该比例为100%,此外,新《产业发展规划》还取消了对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降至4.0L/100km的要求。销量预期和诸多指标下调背后,体现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更加务实和科学,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
本次《产业发展规划》就明确提出,要求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同时2025年,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
新能源产业的初衷是可持续发展,从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电耗这一指标正越来越受市场关注。在当前的新能源车型中,电耗较低的是欧拉黑猫、宝骏E100这类A00级别车型,基本上电耗控制在了10千瓦时/百公里以内,至于特斯拉Model S、蔚来ES8等大尺寸且高度智能化的车型,电耗甚至飙升至18千瓦时/百公里以上。
一位车企新能源研发工程师向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电耗影响最大的是质量和智能化系统,理论上尺寸越大的车电耗就越大,但实际上电耗还与轮胎阻力、风阻、空调系统、开车习惯、能量回馈等等有关。”而这些,都需要整个产业上下游共同进步提升。
值得留意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歌猛进的发展速度,无意中殃及了池鱼。在资本加持和产业转型的变革下,电动机的地位越发提高,研发岗位和待遇也水涨船高。这让传统的内燃机产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苏万华教授坦言,市面上借发展新能源来唱衰内燃机的论调,既不科学也很危险。容易内燃机导致人才断层和内燃机工业基础的丧失。事实上,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传统内燃机的发展并不决然相悖,内燃机仍积极拥抱电动化技术,如喷油泵、附件等都是电驱动的产物。
动力电池的回收问题,这头房间里的大象,如今正逐渐受到应有的重视。
据绿色和平组织的推算,2030年,中国将有超过1.1太瓦时(1.1*1^9千瓦时)的动力电池随电动汽车售出,这些充满电量的电池足够给新加坡全国供电一周有余。而以5年-8年的服役期,折损20%的电量为退役条件,未来十年间,中国乘用车及商用车的动力电池退役总量将达到705万吨,相当于705个埃菲尔铁塔的总重。
2021年至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阶段(2014至2018年)进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将进入报废期。是让退役电池发挥余热,作为丰富的能量载体,还是成为沉重的环境负担,现已成为摆在桌面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比普通电池,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更高、充放循环次数更多、应对极端气温的性能表现也更好。为此,退役的动力电池完全有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比如在发电、输配电环节、5G通信基站、云计算的数据中心等场景下,都可以作为储能电池使用。
绿色和平组织在《为自愿续航,2030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循环经济潜力研究报告》中提出,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梯次电池电量将达到32GWH,可以覆盖全国5G通信基站的备用电源需求。到2030年,中国退役动力电池进行梯次利用的总价值将接近430亿元人民币,潜力巨大。动力电池的生产需要大量镍钴锰等金属矿,通过梯次回收,不但能降低新采矿源带来的环境污染,还能保障国家层面的关键金属供应安全。
产业界已经开始行动。宁德时代联合百城新能源成立快卜新能源,布局储充检一体化快充站,通过电池AI在线检测技术,在不拆开电池包的情况下,分析、筛选出健康状态良好,长寿命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于储能电池、货车、物流车以及二轮车等领域。对于健康状态不佳的电池,可直接流向再生处理,环保、高转化率冶炼方法,将废旧电池中有价技术高效提炼。
从电池全价值链角度来看,《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诸如推进梯次利用,资源循环,建设标准化体系,这些建立健全的电池价值链循环体系必须的条件。但是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规模化仍需要各界扶持,相比电动汽车和电池产能,电池回收利用环节建设现状难以应对即将带来的电池退役潮。
中国已经出台了有关电池回收利用的法规尚不完善,比如工信部在2018年曾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及《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电池厂、整车厂、报废拆解公司和综合利用企业在设计、生产、回收、处理各环节的角色和责任,但缺乏配套的奖惩制度或许可证制度,导致政策落地执行效果有限。且现有电池溯源系统仅需要企业自主填报,缺乏监管约束,导致回收效果难以评价。
此外,动力电池设计和梯次利用缺乏统一标准,退役电池收集率低,影响供应稳定性等问题,都是横亘在退役电池梯次利用领域上的拦路虎。
据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出版的《中国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欧洲废旧锂离子电池收集率是45%,中国废旧锂离子电池收集率低于40%。半数以上废旧锂离子电池不知所踪。
《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将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和再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体系,鼓励共建共用回收渠道,并将加快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立法。
江卓珊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对于回收行业和循环产业,在新政策的风向下会更有信心投资发展,是对回收循环利用行业的利好消息。但还是需要汽车制造业和电池生产商的投入,他们对整个产业始终起着关键作用。
宁德时代控股子公司邦普循环,已经能够通过“逆向产品定位设计”技术回收废旧电池中的镍、钴、锰、锂等金属,将其还原成可重新用于制备电池的正极材料。核心金属总回收率可达99.3%以上,邦普循环共有生产线22条,产能规模达到8万吨/年。
江卓珊建议,有关部门推行生产者延伸责任制,设立奖惩机制让电池及新能源汽车生产商承担建设动力电池循环经济的责任。
事实上,《产业发展规划》并不只是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做出规划部署,而是为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进行了规划部署。《产业发展规划》指出,随着汽车动力来源、生产运行方式、消费使用模式全面变革,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正由零部件、整车研发生产及营销服务企业之间的“链式关系”,逐步演变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
“网状生态”的构建离不开基础建设和产业环境的支撑。在基础建设方面,《产业发展规划》指出:我国需继续推进充换电网络建设: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充电基础设施服务水平、鼓励商业模式创新。
眼下,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及“新基建”概念的提出,我国新能源基础建设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中国电动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显示,2019年8月到2020年7月,全国月均新增公共类充电桩约1.0万台。截至2020年7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34.1万台,同比增加27.6%。
据了解,当前充电桩的布局已经基本满足了公共交通、物流运输、私人出行等领域的充电需要。不过,目前充电桩等新能源基础建设的发展中仍存在分布不均衡、充电便利性不足等问题,充电难成为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制约条件之一。有分析指出,《产业发展规划》的颁布将加快解决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发展不完善的问题。
氢能源的体系建设成为《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提及的内容。《产业发展规划》指出,要求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根据氢燃料供给、消费需求等合理布局加氢基础设施,提升安全运行水平;开展高压气态、深冷气态、低温液态及固态等多种形式储运技术示范应用,探索建设氢燃料运输管道,逐步降低氢燃料储运成本。同时,《产业发展规划》也进一步明确了关于提升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技术以及推动商业化示范运行等内容。
事实上,早在2019年,氢能源首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氢能源上下游的投资和布局成为热点。中金公司认为,氢能源汽车是行业长期发展方向,该项政策的推出,将进一步加快了产业发展节奏,为氢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相关产业链带来一定投资机会。
陈士华分析认为,氢能源在《产业发展规划》中被多次提及也充分反映出国家对于氢能源发展的重视。“受到原材料的制约以及技术的限制,当前氢能源的发展还没有达成最理想的解决方案。不过从长远来看,氢能源是替代纯电动的最佳路线,只是其发展仍需要较长的时间。”
总体来看,《产业发展规划》对于新能源的支持范围不仅仅局限在新能源车辆本身,而是通过扩充产业发展重点,来进一步探索新能源全产业链的布局和完善。在产业环境方面,《产业发展规划》提出鼓励新能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跨界协同,鼓励整车及零部件、互联网、电子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组成联盟,以及对内深化行业管理改革,对外扩大开放和交流合作和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等。
受政策的带动作用,未来新能源全产业链的投资和发展将有更大想象空间。中信证券的研报指出,《产业发展规划》再次明确了电动车长期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投资确定性;从全球视野看,中国电动化供应链快速发展、最为完善,龙头企业已经供应海外,作为全球优质制造资产的价值凸显。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