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款“新能源”MPV推荐 有颜值有空间还省油
随着国内消费者用车需求的升级,轿车和SUV似乎已经很难满足消费者对空间、舒适、实用的需求,MPV已逐渐成为大家选购的目标。但在大家印象里,MPV似乎和低油耗没什么关系。难道就没有一款既能满足空间需求,用车成本又很低的MPV吗?有!当然有。
上汽大通MAXUS MIFA 9
指导价:26.99-37.99万元
MIFA 9脱胎于全新打造的品牌序列MIFA,其命名源自Maximum,Intelligent,Friendly, Artistic,象征着极致智慧、极致友好、极致审美,赋予其新能源品牌序列全新价值主张。MIFA 9高度还原了MIFA概念车的设计美学,配备一字贯穿式视觉符号头灯、“星河战戟”梦幻尾灯,看起来确实是MPV中比较带有科技感的作品。
车内部份,MIFA 9配备有宽幅、长卷三联屏,以及同级唯一“落地窗”等精致细节,成就太空美学座舱氛围。当然在这其中,科技感更是不可或缺,MIFA 9采用高通8155和联发科8666高性能双芯互通技术,带来全车十屏互动体验,可实现导航及音视频信息在多屏内的无缝连接。MIFA 9搭载的MAXUS–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具备了窄路通行、随心泊车等模块。
MIFA 9车身尺寸5270×2000×1840mm、轴距3200mm,空间表现宽敞,并且还搭载业内首创的三排座椅一键联动功能,可轻松实现车内使用场景快速切换。若切换至空间模式,车内的二三排座椅将自动滑到最前,释放最大后备箱空间。
MIFA 9搭载上汽集团全新一代智能电驱系统,采用90度宁德时代锂电池,续航里程520km,哪怕跨城旅行也无需“里程焦虑”。而至2023年,上汽大通MAXUS还将交付续航超过650公里的车型,让超长的续航里程,为用户解锁纯电新旅途。
岚图梦想家
官方指导价:暂未上市
岚图梦想家采用了六边形进气格栅设计,尺寸很大同时内部的直瀑式镀铬装饰也很有辨识度,给人一种很厚重的感觉。车灯设计延续了岚图FREE的造型风格,配备了贯穿灯带和可发光的岚图LOGO。
尾部设计方正,呈现出以稳为主的设计风格,扁平化设计理念打造的尾灯组还是很有看点的,点亮后辨识度也很高。尺寸方面,新车的长宽高分别为5315/1980/1810毫米轴距达到了3200毫米。除了申报图展示的白色车身之外,新车还可以选装双色车身设计。
内饰结合此前拍摄的实车来看,新车采用了贯穿式中控横屏设计,与岚图FREE上的基本一样。内饰配色比较丰富,浅蓝色和黑白双色的主色调,辅以玫瑰金饰条进行点缀,豪华感也十分出众。值得一提的是,新车将会搭载5G车载娱乐及办公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并支持整车OTA。
动力方面,根据申报信息来看,新车会搭载由1.5升发动机、电动机和电池组构成的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其中发动机功率100千瓦,电动机峰值功率为130/160千瓦,采用三元锂电池组。
本田奥德赛锐·混动
指导价:23.58-35.48万元
动感美学持续进化,区别于现有汽油版车型,奥德赛(ODYSSEY)锐・混动拥有高识别度的运动外观,以本田全球设计的飞翼式前脸为设计理念,搭配厚实的保险杠造型与运动包围,整体力量感十足;前大灯和后组合尾灯采用了混动专属的蓝色饰条;两侧前翼子板和车尾也加入了混动专属的HYBRID混动标识;尾部设计则延续大气风格,平直的尾翼造型使整体视觉感更为宽阔。
舒适空间也全面进化了,细节设计更凸显高级质感。奥德赛(ODYSSEY)锐・混动的内饰空间充分诠释了高品质与趣味感可以并存的人性化设计概念。豪华8英寸彩色智能屏集成Honda CONNECT智导互联系统,让行车操控更为便利。此外,豪华电动双天窗也为乘坐者带来真实可触碰的惊喜。
拥有7座大空间,空间组合灵活多变,奥德赛(ODYSSEY)锐・混动第二排特设尊崇航空级电动座椅,具备多重调节模式、“摇篮式”构造、超宽脚托(OTTOMAN)、“肩部可调靠背”构造、安全带座椅随动功能,将舒适的乘坐体验完善到极致。独具740mm双十字型超长导轨,可实现第二排座椅左右和前后方向移动,实现座椅位置调整的最大化,以灵活多变的座椅组合模式全面满足多样的乘坐需求。第三排魔术座椅可完全放平,大大扩充行李厢空间。
奥德赛(ODYSSEY)锐·混动首次搭载Honda第三代i-MMD双电机混动系统,在沿袭汽油版原有高价值的基础上,兼具优异的燃油经济性和丰富的驾驶乐趣,尽显混动MPV运动个性。i-MMD双电机系统由一台2.0L阿特金森循环DOHC i-VTEC发动机和两台电机、电动CVT搭配组成。最大扭矩达到315N·m,加上2.0L阿特金森循环DOHCi-VTEC发动机,综合最大输出功率达到158kW,在不同的驾驶模式下都能获得畅快的高性能驾驶体验。
广汽丰田赛那
指导价:30.98-40.58万元
国内版塞纳基本和海外版保持一样的设计风格,分层式的前脸格栅设计搭配两侧熏黑式锋利灯组,看上去非常凌厉,增加了新车的辨识度,前脸中间的蓝底“H”LOGO证明是混动车型的身份,整体看前脸造型属于比较精神酷炫的风格。塞纳的长宽高尺寸分别为5165mm、1995mm、1785mm,轴距为3060mm,侧面看上去,腰线的线条流畅走势平缓,显得整个车身非常的修长,配备了双侧电动侧滑门。此外,赛那的尾部造型设计凸凹有致,尾灯选用了LED光源,点亮之后具有很高的辨识度,还有新车的车顶尾部带有一体式扰流板。
新车的内饰基本也是延续海外版的设计风格,因为海外版本身设计就不错再加上想更快地引入国内,索性就直接拿来用了,整体看内饰的风格更偏重商务化一些,三幅式的多功能方向盘也可以为操作带来不少便利,无缝隙的纹理材质提升高级豪华观感的同时,还进一步提升了乘坐舒适性。驾驶位的分层式中控台和悬浮式中控屏的设计更符合现在人们的驾驶习惯。
赛那全系标配电动天窗、双侧电滑门、无钥匙进入、前排主驾驶座8向电动调节、第二排独立座椅、多温区自动恒温空调、PM2.5过滤、全速自适应巡航、驾驶模式切换、自动驻车等。
动力上,广汽丰田赛那搭载了丰田TNGA架构2.5L发动机+第四代THS系统E-CVT变速箱,发动机最大功率141kW,最大扭矩238N·m,电机功率134kW。综合油耗最低5.9L/100km,悬挂方面为前麦弗逊独立悬挂+后双叉臂独立悬挂,拥有更好的操控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本次推荐的四款车不论是纯电车型也好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也罢,再或是混合动力车型,都是目前关注度较高的车型,如果您正在考虑购买一辆能满足日常使用需求,同时用车成本够低的MPV的话,这四款车都是不错的选择。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选车荟,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长远是看好的,近期不乐观,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新能源汽车现状:1.续航里程太短,不敢出城,更不敢上高速,续航150公里的车只能到60公里以内的距离,因为还有返程。2.充电不方便,大部分小区没有充电桩,难道要从楼上吊一条电线下来?3,充电时间长,动辄7-8个小时,快充也要1小时,但快充次数多了电池容易坏。4,更换电池成本高,多长时间更换一次电池呢?大家都有骑电动车的经历吧,你家的电动车多长时间就换了?不要说汽车的电池比电动自行车的好太多,这个基本没人相信,因为锂电新突破的技术几乎没有。告诉你一个事实,电池成本占新能源汽车价格的三分之一,知道换电池要花多少钱了吧。5.有以上这么多的限制和不便,但新能源汽车动辄十几、二十几万的价格,让消费者望而却步!甚至更有不知天高地厚的新进入该行业的厂家,模仿个国外车型,加块电池就要价70万!!!这是什么样的决策者做出的决策?只能说是拍脑门!用屁股想问题。别说70万的新能源汽车,就是政府补贴后价格在15-20万就很难打开市场,不信走着瞧!这个价格可以买两辆传统烧油汽车,完全可以解决限号问题,至于环境污染,这个你懂的,大家不会为了这个过多损害自身利益,话说的不好听,但这是现实。有钱人另当别论!总之,新能源汽车发现是大势所趋,前途也很光明,但道路是曲折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要盲目乐观。
日前,我们从工信部获得了广汽新能源Aion V的申报信息。新车为一款中型纯电动SUV,搭载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和日本电产的电动机,最大功率达135kW。
Aion V为广汽新能源Aion系列的第三款车,新车沿用了家族式设计语言,整体呈现出比较强烈的运动气息。不过Aion V的前大灯组没有采用Aion S和Aion LX的T字型,而是换为直瀑式日间行车灯和转向灯。虽然新的设计能给用户带来新鲜感,但感觉目前的灯组没有T字型有辨识度,相对平庸一些。
Aion V整车长宽高分别为4586/1920/1728mm,轴距2830mm,定位为中型纯电动SUV。其车长比荣威的Marvel X略短,但宽度、高度和轴距都大于Marvel X。而和腾势全新的腾势X相比,虽然腾势X的车长远大于Aion V,但轴距仍比Aion V短10mm,这里也体现出广汽新能源GEP纯电动车平台的优势,能给车赋予更大空间。
新车与Aion LX相同均采用了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阻。后隐藏式门把手还与尾灯进行了贯穿式熏黑涂装,设计得颇有新意且时尚感很强。车身采用隐藏式的B柱和C柱设计,有效增强了车顶悬浮式效果。
Aion V的车尾造型相较车头来说更为厚重、敦实,车尾底部的扩散器既能优化气流,还凸显出新车的运动感。和Aion S以及Aion LX不同,Aion V没有采用贯穿式尾灯,车尾的布局到有些GE3的感觉。
新车将提供235/55 R19和245/50 R20两种轮胎规格和不同风格的轮毂供消费者选择。
针对不同车型,Aion V还提供前6雷达、后6雷达/后3雷达、前/后摄像头、全景天窗、带摄像头的外后视镜、双色车身、车门把手、后车门隐私玻璃、后角窗隐私玻璃、后风窗隐私玻璃、不同颜色天线、不同颜色行李架、不同颜色扰流板等选装配置。
动力方面,Aion V将搭载一台由日本电产汽车马达(浙江)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型号为TZ180XYA1201的永磁同步电机,最大功率为135kW。电池组将使用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虽然目前尚未公布电池容量和续航里程,但从广汽新能源Aion家族主打的长续航特性判断,Aion V的续航表现应该不会差。
编辑点评:之前以为广汽新能源下一款产品将会推出和几何C竞争的车型,但从Aion V的尺寸来看,新车是冲着荣威Marvel X和腾势X这一级别的市场而来。未来随着Aion V的问世,广汽新能源Aion家族将覆盖更全面的细分市场,获得不用需求用户的选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光明网讯 9月28日, 2020年“全球新能源 汽车 前沿及创新技术”评选结果在2020世界新能源 汽车 大会上发布。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 科技 委员会联合主席欧阳明高代表大会公布了本年度评选结果,共有7项创新技术和7项前沿技术入选。
本次评选于2020年2月份正式启动,来自全球新能源 汽车 主要技术领域的27位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世界新能源 汽车 大会 科技 委员会,负责本次评审工作。本次评选从整车集成与控制、动力电池、燃料电池、驱动系统、智能化、轻量化及新材料、能源供给、其他相关技术等8个技术方向共征集了百余项前沿及创新技术。
经形式审查后,有56项创新技术和51项前沿技术进入初评环节;经过初评后,有12项创新技术和10项前沿技术进入终评环节。经过最后评审,7项创新技术和7项前沿技术脱颖而出。
据介绍,此次获奖的7项创新技术已实现量产化应用,有效地提升了新能源 汽车 的技术水平;而获奖的7项前沿技术则展示了全球基础研究的最新方向,为今后新能源 汽车 科技 创新指出了新的方向。(战钊)
链接
2020年7项创新技术
1、高集成刀片动力电池技术
——弗迪电池有限公司
高集成刀片动力电池技术,是全球首创的具有高集成效率、高安全防护的动力电池技术。该技术突破传统拉深/挤出工艺制约,并攻克超薄铝壳焊接技术,成功开发长宽比为10:1、厚度为0.3mm的超长超薄铝壳刀片电池,打破传统电池系统的模组概念,利用刀片电池独特长宽比特征,实现超长尺寸电芯的紧密排列,获得超过60%的体积集成效率。与传统电池系统40%的体积效率相比,体积集成效率提升50%,使得搭载磷酸铁锂体系的纯电动 汽车 续航里程达到600km。同时,基于磷酸铁锂先天的安全优势,刀片电池的紧密组排设计、多功能集成包络设计和系统三明治式结构设计可以从多层级多维度保障动力电池系统安全。
2、面向海量场景的自动驾驶云仿真平台技术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该技术在计算节点中闭环运行全栈自动驾驶算法,并利用云计算的强大算力,支持一万个以上场景的并行计算,使得1000个测试场景的运行时间从2天大幅缩减至4分钟,并实现全自动化测评。在虚拟城市中数以千计的自动驾驶车辆不间断的持续行驶,并通过随机工况和激进交通流提升测试复杂度。云仿真节点中通过数据压缩、场景分割、网络策略模型、流量锁、全局帧同步等机制保证了仿真时序一致性和通讯效率。同时,为实现高精度场景建模,使用多传感融合技术自动计算三维模型位姿、网格和匹配纹理,自动化率超过90%,三维场景相对误差小于3cm。该技术实现了高并发、高效率、高容灾、低成本,保障数据安全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动力电池高效成组CTP技术
——宁德时代新能源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高效成组CTP技术打破了行业固有的“单体成组模组再成组电池包” 三级成组设计思维,从电池包结构高度集成、新工艺研发以及热管理优化等方面开发了全新的动力电池高效成组CTP技术,实现两级成组—“单体直接成组电池包” 。CTP技术将电池包的重量成组效率从行业平均水平70%提升至80%,体积成组效率从56%提升至65%,零件数量减少25%。同时,减少了传统模组的生产工序,生产效率提高20%。量产电池包重量能量密度超过170Wh/kg,同时在研产品电池包重量能量密度达到215Wh/kg。
4、一体化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技术
——上海捷氢 科技 有限公司
一体化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技术通过采用超薄金属双极板、低Pt催化剂、空气侧无外增湿及智能控制策略,有效缩小了燃料电池系统体积,降低成本。搭载该技术的燃料电池系统功率可达到92kW,体积功率密度达到956W/L,贵金属Pt载量为0.35mgPt/cm2,可应用于乘用车和商用车双平台,尤其是能满足作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的中重型货车功率的需求。同时,该技术通过建立质子交换膜中水含量状态的在线智能检测与控制策略优化,实现-30℃的无辅助热源的低温启动,可补足目前纯电动技术在寒冷区域应用不足的空白,形成优势互补局势。
5、800伏碳化硅逆变器技术
——德尔福 科技
该逆变器技术的核心是开发和应用了Viper电源开关。该开关高度集成了双面散热技术,并将原来的硅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电源开关更换为了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开关。与前几代逆变器相比,可以减少40%的重量,缩小30%的整体尺寸,提高25%的功率密度,同时可以减少最高70%的开关损耗。该技术下的逆变器可以赋能电压高达800伏的电气系统,相比如今最先进的400伏系统,因重量和损耗的较少,它可以提升电动 汽车 (EV)的行驶里程并将充电时间缩短一半。
6、基于升腾AI的自动驾驶云服务技术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华为自动驾驶云服务HUAWEI Octopus基于“升腾910”AI芯片和AI训练平台,通过软硬件加速,自动分析算法、并行仿真等技术实现车云协同的自动驾驶数据快速闭环。Octopus提供数据、训练和仿真三大服务。Octopus突破了真实世界时空的约束,在仿真空间更高效地运行算法,快速得到算法里程数据和性能评测数据,旨在降低自动驾驶开发门槛,让自动驾驶开发变得更智能、更高效、更便捷。
7、车用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技术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开发宽电流适应性膜电极、高效流体分配金属双极板和自调节集成化电堆结构,实现了燃料电池电堆的高比功率和高可靠性,电堆功率密度达到4.2kW/L,并完成了电堆及其关键部件的工程化开发,成功通过38项车规级验证。经电堆、发动机台架及整车的振动试验、环境标定试验、碰撞试验以及路况测试表明: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可以满足全天候环境车用要求,为氢燃料电池 汽车 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关键部件和技术支撑。
2020年7项前沿技术
1、高电压镍锰酸锂正极材料及电池技术
高电压镍锰酸锂材料具有高电压、高能量密度、低成本、高安全和快锂离子传导特性,是下一代动力电池的主流正极材料之一。在高电压下,电极材料与电解液之间剧烈的副反应是限制镍锰酸锂材料商业化的最大障碍,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就是构造稳定的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界面和耐高电压的材料体系,具体包含高电压正极材料表面改性技术,高电压镍锰酸锂材料电解液开发匹配技术,高电压辅助配套材料的匹配改性技术,这些技术也将推动电池行业向高电压、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的目标前进。
2、新型无氟碳氢质子交换膜技术
新型无氟碳氢质子交换膜表现出较强的化学耐久性,较高的离子交换率使其电导率是目前领先的全氟磺酸膜的1.5-2倍。同时显著降低了氢气的渗透,这不仅减少了寄生电流密度的损失,而且可以减少由渗透的氢和氧气反应所产生的过氧化氢。碳氢质子交换膜的低气体渗透性主要是由于碳氢聚合物的气体溶解度比含氟聚合物低,碳氢膜低氢气渗透率的特性,可以减少铂层带状化,增加催化剂层寿命。同时,减少氢气渗透降低了燃料电池系统对氢气排放的要求,提高了整体氢能效率和续航能力。
3、基于3D结构复合载体的铂基合金催化剂技术
本技术采用石墨烯为载体材料,以阳离子聚合物PDDA功能化的碳黑为间隔物,与氧化石墨烯通过静电作用自组装,解决制备过程中石墨烯片层发生堆叠的问题;经化学还原得到三维石墨烯/功能化炭黑复合材料,然后担载Pt及其合金纳米粒子,制得基于3D结构复合载体的铂基合金催化剂。制备的催化剂,具有独特的核壳结构可避免过渡金属的腐蚀,电化学活性、稳定性优异, Pt利用率大幅提高,成功实现了Pt用量及燃料电池成本的降低。
4、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技术
固态锂电池以其高比能、高安全等显著优势,成为未来新能源 汽车 发展的核心动力,设计和制备物理与电化学性能优异的固态电解质迫在眉睫。“刚柔并济”的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设计理念,是以尺寸热稳定性好的“刚”性材料为骨架支撑,复合电化学窗口宽、室温离子传输性能优异的“柔”性聚合物材料和高离子迁移数锂盐,有效解决了单一聚合物电解质尺寸热稳定性差和力学强度低,以及单一无机固态电解质界面传输和加工性能差的瓶颈问题,利用该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研制的固态锂电池具有高安全、高比能、高耐压、长寿命等突出特点,是未来新能源 汽车 动力电池技术的重要选择。
5、智能驾驶感知计算平台技术
智能驾驶感知计算平台是实现 汽车 智能化的基础,是机器替代人的眼睛识别外部环境,迈向无人驾驶的前提。智能驾驶感知计算平台基于车载人工智能计算处理器和视觉算法的深度融合优化,利用先进的车载视觉传感器、雷达等感知设备,支持针对复杂场景的细粒度、结构化的语义感知,对高度可扩展、模块化的三维语义环境重建以及透明化、可追溯、可推理的决策和路径规划。满足不同场景下高级别自动驾驶运营车队以及无人低速小车的感知计算需求,支撑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突破和应用示范。
6、高功率密度硅基氮化镓功率模块技术
硅基氮化镓功率模块具有较低内阻,较高功率密度,较高效能和良好高频切换特性等优点。以上性能可提高功率模块的散热性能,跟传统硅基组件相比可提高30%以上的效率,在应用上有很大的优势,可以有效减少驱动逆变器系统体积,降低系统成本。受限于单颗芯片输出电流较小,暂时无法使用于车用驱动逆变器。但通过芯片并联与应用高导热键合材料来降低热阻提升整体电流输出,可以实现高功率密度和每相可输出350A大电流的高功率硅基氮化镓功率模块。目前,硅基组件中MOSFET无法耐高压 、IGBT开关切断速度不够快造成能量的损失较大,随着硅基氮化镓成本的降低,未来在车载充电机,驱动逆变器,车辆到电网的电力储存等新能源 汽车 市场应用上氮化镓有较大的应用发展潜力。
7、扇形模组轴向磁场轮毂电机技术
扇形模组轴向磁场轮毂电机是具有扇形模组定子绕组、制动盘和电机转子一体化设计的新型轴向磁场电机。应用到乘用车上能有效降低轮毂电机的簧下质量,能有效结合液压制动以保证车辆制动安全性,能避免与现有车辆底盘悬架零部件的运动干涉。关键技术涉及扇形模组定子绕组设计封装技术、制动盘和转子一体化设计制造技术、电磁和机械耦合的NVH技术、扇形模组电机的控制技术。应用该技术可以形成独立转向的驱制动一体化零部件,可以形成分布式驱动系统和混合动力系统。
现在新能源是当前比较火热的专业,就业方向也是比较宽的。
1、太阳能太阳能(000591)具有环保,效率高无枯竭危险的特性,在使用上对地理位置要求较低,因此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发展快速。
2、生物质能生物质能源是近几年来发展快速的能源领域。其低污染性,分布广泛性,并且总量丰富,使得它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生物质能源在利用上目前仍以直接燃烧为主。
3、风能风能由于受地理位置限制和对面积要求较高,其应用没有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广泛。但风能发电成本低,在条件优厚的地区风能发电成为当地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一有利模式。
4、核能核能尽管不是可再生资源,但核能干净,无污染,几乎零排放的特征让核能发电在能量资源利用上颇受关注。目前我国正在运营的核电站13个,共22台机组。核电行业技术要求高,具备一级生产资质的企业少。
市场主流的新能源汽车类型:
1、新能源包括混合动力汽车:采用燃油和电作为驱动原料的混合动力。目前各大品牌基本都有此类车型,比如:奔驰S400、宝马5系等,这些混动车辆都会标有Hybrid字样。
2、纯电动汽车:此款车完全脱离了燃油,完全靠电作为驱动原料的混合动力。
3、燃料电池汽车:这款车也是电池车,是一种氢氧混合燃料电池,您可以快速将电池燃料灌满,无需充电等待。
4、氢能源动力汽车:此款车也完全脱离了燃油,利用氢能源替代了燃料。
5、太阳能汽车:这款车大家比较容易理解,通过太阳能电池板,转化成电能来驱动车辆。
2、按逆变器输出的相数分,可分为单相逆变器、三相逆变器和多相逆变器。
3、按照逆变器输出电能的去向分,可分为有源逆变器和无源逆变器。凡将逆变器输出的电能向工业电网输送的逆变器,称为有源逆变器;凡将逆变器输出的电能输向某种用电负载的逆变器称为无源逆变器。
4、按逆变器主电路的形式分,可分为单端式逆变器,推挽式逆变器、半桥式逆变器和全桥式逆变器。
5、按逆变器主开关器件的类型分,可分为晶闸管逆变器、晶体管逆变器、场效应逆变器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逆变器等。又可将其归纳为“半控型”逆变器和“全控制”逆变器两大类。前者,不具备自关断能力,元器件在导通后即失去控制作用,故称之为“半控型”普通晶闸管即属于这一类;后者,则具有自关断能力,即无器件的导通和关断均可由控制极加以控制,故称之为“全控型”,电力场效应晶体管和绝缘栅双权晶体管(IGBT)等均属于这一类。
6、按直流电源分,可分为电压源型逆变器(VSI)和电流源型逆变器(CSI)。前者,直流电压近于恒定,输出电压为交变方波;后者,直流电流近于恒定,输也电流为交变方波。
7、按逆变器输出电压或电流的波形分,可分为正弦波输出逆变器和非正弦波输出逆变器。
8、按逆变器控制方式分,可分为调频式(PFM)逆变器和调脉宽式(PWM)逆变器。
9、按逆变器开关电路工作方式分,可分为谐振式逆变器,定频硬开关式逆变器和定频软开关式逆变器。
10、按逆变器换流方式分,可分为负载换流式逆变器和自换流式逆变器。
新能源车一次能跑400公里左右,其充满电能跑多远与电池有关。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以下是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更多介绍:
1、以2020款北汽新能源eu5为例:其是北京汽车旗下的一款紧凑型车,车身尺寸是:长4650mm、宽1820mm、高1510mm,轴距为2670mm,车身重量为1640kg。
2、2020款北汽新能源eu5前悬架是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后悬架是多连杆式独立悬架,驱动方式是前置前驱,变速箱是电动车单速变速箱,电池类型是三元锂电池,单电机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