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煤炭 > 正文

咏煤炭是什么诗

爱笑的高跟鞋
无情的水杯
2022-12-31 02:22:30

咏煤炭是什么诗

最佳答案
愉快的心锁
大方的鸡翅
2025-09-12 02:16:19

《咏煤炭》是明代于谦作的一首七律。诗中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最新回答
懦弱的大米
爱笑的月饼
2025-09-12 02:16:19

1七言绝句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5首及第220首被中国中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收录。

2《咏煤炭》是明代大臣于谦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表现作者的抱负。

忧心的板栗
爱撒娇的小懒猪
2025-09-12 02:16:19
《煤》朱自清

你在地下睡着,

好腌臜,黑暗!

看着的人

怎样地憎你,怕你!

他们说:

“谁也不要靠近他呵!……”

一会你在火园中跳舞起来,

黑裸裸的身体里,

一阵阵透出赤和热

啊!全是赤和热了,

美丽而光明!

他们忘记刚才的事,

都大张着笑口,

唱赞美你的歌r

又颠簸身子,

凑合你跳舞的节。

1920年1月9日北京

《煤》写于1920年1月,在写作《羊群》之后不到一个月。在朱自清思想和创作发展的历程中,这是一篇重要的作品。经过对人生、社会、道路的探索、思考,他有了新的发现:那被深压着地下底层的煤,拥有巨大的能量。

煤,在这里当然是一个象征的形象。诗的第一节写煤在黑暗的地下睡着,看到它的人都讨厌和怕它的腌臜,不愿靠近它。第二节写煤在火团中燃烧,黑裸的身材发射出赤和热,使世界美丽而光明。第三节写人们改变了认识,以歌声赞美煤,并随同它的节拍跳舞。全诗的象征意义浅显易解:伟大的创造力潜藏在被压迫在底层的劳动人民之中,虽然它们的身体是乌黑的、赤裸的,但它将会发出光和热来照耀光明的世界。诗中所写的原先人们讨厌煤的“腌臜”而不肯靠近,指的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轻视工农群众的劣根性。当时是有这样的一些知识分子嫌工农的手“脏”脸黑,不肯接近,但一旦认识到工农的伟大力量,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就会改变,而与工农相结合。

咏煤的诗,古今都有。明于谦的著名七律《咏煤炭》是这样写的:“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位明代诗人咏物言志,借吟咏煤炭的品格,抒发自己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怀,赞颂为人类造福而甘愿自我牺牲的献身精神。现代诗人朱自清咏煤,已经不是咏物言志,抒个人的怀抱,而是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借煤的外形和内在的潜力,形象地表达一种理性的认识,已经超出了个人的抱负,是对下层民众的颂歌,它的内容和观念都是现代的,二者属于不同的时代。

郭沫若的《炉中煤》是“五四”时期的名篇,引人兴趣的是,它和朱自清的这首煤,都写于1920年1月,这两首同时却分别写作的作品,都以煤为咏吟对象,都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二者内容又有所不同。郭沫若咏的是炉中煤,朱自清咏的是地下煤郭沫若仍是托物言志,以炉中煤的形象比喻自己炽烈的爱国感情,朱自清则以地下煤的形象象征被压在底层的劳动者及其创造光明世界的巨大能量。比较起来,朱自清的诗涵蕴的思想更深刻一些。

朱自清这首诗毕竟又没有郭沫若那首诗的影响广泛,这是为什么呢?我以为原因在这首诗的艺术性上,整首诗是散文化的,完全不讲韵脚和节奏,语言不够精炼、生动,缺乏形象的描写,在构思上也创造不出意境,因而唤不起共鸣,也不耐回味。艺术上的粗糙,使它不能成为人们传诵的成功之作。“五四”早期新诗有许多是偏重于理性的直白,那时的倡导者过于强调口语,也多有散漫化的弊病,为了打破旧体诗的束缚,连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如简炼、形象、意境、含蕴和韵味,也一同抛弃了。其实,这些正是诗的特质。朱自清的其他诗作,有时也注意自然的韵律节奏和形象化,并没有完全这样散漫,这种情况的出现,也许是在探索新诗体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吧?从中我们也可以吸取有益的经验。

时尚的河马
犹豫的帅哥
2025-09-12 02:16:19
古诗(律诗)格律知识

古代诗歌,其作品蔚为大观,其种类也纷繁芜杂,在这里,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古体诗。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因此,本文就将古诗格律的讨论,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押韵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例(一):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里的“苔”、“栽”和“来”的韵母都是“ai”,自然属于“同韵”,所以,它们是押韵的。

例(二):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昼出耕耘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中的“麻”、“家”和“瓜”的韵母分别是“a”、“ia”和“ua”,但其主要韵母都是“a”,在古韵中属于“同韵”字,所以,它们也是押韵的。

例(三):山行(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较“斜”、“家”和“花”三个字的读音可以发现,“xie”和“jia”“hua”不应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作“sia”(相当于xia),因此在当时,它们也是押韵的。所以,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官方颁布的“韵书”来押韵的。

律诗中,一般是在二、四、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三、五、七句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多般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例如:

(一) 送魏大将军(唐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将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二) 咏煤炭(明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一)诗中“戎”“雄”“中”“功”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入韵。(二)诗中“金”“深”“沉”“心”“林”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押韵,且首句即入韵。

二、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这种“交错”包括: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基本格式。它们是:

(一)五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律诗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办法。

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了解。

第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的禁忌。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三、对仗

诗歌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对偶就是将同类概念或对立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还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地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主要有:

1、工对

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就更工整了。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时。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例如毛主席《送瘟神》(其二):“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红”对“清”,“着意”对“随心”,“翻作”对“化为”,“天连”对“地动”,“五岭”对“三河”,“银”对“铁”,“落”对“摇”,都非常工整;而“雨”对“山”,“浪”对“桥”,“锄”对“臂”,名词对名词,也还是工整的。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纤巧。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同义词比一般正对自然更“劣”。像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缘”与“为”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

2、宽对

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决定的。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这类情况是很多的。稍为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李白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就是这种情况。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这种情况。现在再举毛主席的诗为证:

赠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3、借对

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又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沧”对“白”,就是这种情况。

4、流水对

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例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时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风了。

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独自的规则,即: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是要求对仗的,而首联的对仗可用可不用(五律首联对仗的较多,七律也有但较少),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例外,那一般是流水对)。例如:

(一)恨别 (唐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诗首联对仗,(二)诗尾联对仗,但这两句是一气呵成的,是一种流水对,还是和一般对仗不大相同的。

了解了律诗的常规格律要求之后,我们可以借此顺利地进行“诗歌排序”练习。一般说来,在进行这类工作的时候,我们有以下一些规律可以遵循:(为了方便讲解,我们以《钱塘湖春行》一诗为例)

钱塘湖春行(诗句已打乱)(唐 白居易)

乱花渐欲迷人眼 谁家新燕啄春泥 孤山寺北古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 浅草才能没马蹄

第一步,找出“韵脚” (“同韵”的平声字)。本诗中“韵脚”有:泥、西、低、堤、蹄。

第二步,将八句诗组成四“联”。本诗的四联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处早莺争暖树”、“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和“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

第三步,依据“联”的平仄规则(对句句尾字为平声字),确定出句和对句的顺序。因而将上边四联调整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四步,本诗只有两联对仗,因此,对仗的两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即为“颔联”或“颈联”。

第五步,本诗有五个韵脚,也就意味着全诗首句即入韵,所以,带有两个韵脚的联“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应为首联。剩下的一联自然就是尾联了。

第六步,依据诗歌内容,诗人由“水面初平云脚低”开篇,先写“高、远”之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再写眼下“低、近”之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后与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相合。因此,“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为全诗颔联,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则为全诗颈联。

第七步,排出顺序,并检验格律。本诗押“i”韵,首句入韵,中两联对仗。诗句在平仄上符合“粘对”规则。

原诗顺序应为:

钱塘湖春行(原诗)(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外,了解了律诗的常规格律要求之后,我们还可以借此顺利地进行“诗歌补白”练习。例如:

请选出填入下边诗歌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

登庐山(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__吴起白烟。

陶__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__?

选项:A 东 公 田 B 东 公 耘 C 三 令 田 D 三 令 耘

解答:平常说“东吴”较多,但依据对仗原则,应选“三”与前句的数目字“九”相对。“陶公(尊称)”和“陶令(县令)”都无大碍,但是依据“粘对”规则,应选“令”与前句的仄声字“下”相粘。最后,再依据押韵原则,应选“田”与全诗的“韵脚”(音“an”)同韵。故答案为C。

古诗格律相当复杂,单就“律诗”而言,也不是可以仅借数言可蔽之的。我们应该在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多多诵读古诗,培养古诗语感,以便更好地加以掌握,从而有利于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

爱听歌的绿草
老实的钥匙
2025-09-12 02:16:19
年代:元

作者:王冕

作品:墨梅

内容: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七律·即事 其一

元·王冕

滦水城头六月霜,东华门外草皆黄。

旌旗影动千官惨,斧钺光沈万马忙。

青象不将传国玺,紫驼只引旧毡房。

诸郎不解风尘恶,争指红门入建章。

七律·即事 其二

元·王冕

白草黄沙野色分,古今愁恨满乾坤。

飞鸿点点来边塞,寒雪纷纷落蓟门。

风景凄凉只如此,人情浇薄复何论。

知机可有桑乾水,未入沧溟早自浑。

七律·纪梦

元·王冕

十有一月三十夜,清梦忽然归到家。

对母徐徐言世事,呼儿故故问生涯。

庭前修竹不改色,溪上老梅都是花。

起坐山窗听茶鼎,又思风雨客三巴。

七律·会友

元·王冕

昨夜朔风吹地动,起看长剑雪花明。

读书空堕英雄泪,得酒时浇磊块情。

相见抵须言客况,论交殊不愧前盟。

汉家四海承平久,何必区区论贾生。

七律·过渔浦

元·王冕

十八里河船不行,江头日日问潮生。

未同待诏于金马,却异看花在锦城。

万里春风归思好,四更寒雨一灯明。

故人湖海襟怀古,能话旧时鸥鹭盟。

七律·即景

元·王冕

江北春深野草芳,江南春浅柳枝黄。

凫鸥得水竞出没,寒雀受风相颉颃。

适意漫提如意舞,醒时不异醉时狂。

昨朝孺子拦街笑,笑杀人间马子长。

七律·送宇文子贞

元·王冕

郊居暂辍簿书劳,尚植忠良翊圣朝。

风月一坛光滟滟,天人三策锦飘飘。

清声足重江潮望,直笔宁辞馆阁招。

洛下诸郎竞才俊,岂能无意说渔樵?

七律·次韵 其一

元·王冕

老吾濩落忘机久,江湖鸥鸟弗猜疑。

黄花围宅如元亮,白雪满床无子期。

身后虚名定何益,世间多事不须知。

故人有约来招隐,莫待秋风老桂枝。

七律·次韵 其二

元·王冕

野人住处无车马,门外蓬蒿抵树高。

石脚云生三伏雨,屋头松撼五更涛。

田园入画真堪笑,薪水供厨只自劳。

匣底豪曹苔欲满,夜来忽作老龙号。

七律·雨中遣兴 其一

元·王冕

黯黯阴阴没大荒,髑髅无语剑生芒。

青山有梦客千里,明月故人天一方。

鹿走平原沙莽莽,龙飞沧海雨浪浪。

相望多少相思意,倚遍危楼尚慨慷。

七律·雨中遣兴 其二

元·王冕

故人何日是归年,又听刚风洗瘴烟。

骄马北驰沙似雪,冥鸿南去水如天。

莫愁弦绝蒲萄馆,且喜歌生□□田。

好在岳阳楼上望,洞庭明月正婵娟。

七律·雪后

元·王冕

今日登高不见山,乾坤混混太清寒。

旧时月色无人识,新岁梅花正好看。

多苦将军居塞北,更怜羁客在长安。

老夫欲语不忍语,倚遍危楼十二阑。

七律·满目青山轩

元·王冕

满目青山似画图,道人于此即安居。

不知世上功名好,但觉门前车马疏。

风月四时同笑傲,乾坤千古一蘧庐。

我生亦有林泉癖,欲老衡茅愧不如。

七律·次韵

元·王冕

生民日日叹零丁,惟听中朝说太平。

万里江山云莽荡,五更风雨剑悲鸣。

桓温岂解知王猛,徐庶从来识孔明。

箫管莫吹关塞曲,野花闲草不胜情。

七律·竹西轩

元·王冕

青山隐隐带江流,江上轩窗面面幽。

来客不辞三径雨,乘凉常得四时秋。

青天影动朝阳凤,落月光移隔水楼。

夜半梦回环佩响,却疑歌吹在扬州。

七律·江月楼

元·王冕

永嘉城郭如斗样,魁峰兰若倚青霄。

江空月色上楼白,风挟海声连地摇。

高僧居此兴不浅,闲客登临思亦饶。

我欲与君飞舞去,更呼仙子共吹箫。

七律·林壑亭

元·王冕

会稽林壑东南胜,结构新亭亦壮哉。

树密不知云出没,山深常听水喧豗。

清幽可许渔樵隐,游赏岂无王谢来?

我欲题诗追李杜,风流不是出群才。

七律·送僧归闽

元·王冕

九月三吴树叶红,闽中浑未觉秋风。

上人忽动乡关念,对客莫辞途路穷。

白发岂无诸老在?青山还与旧时同。

到家检点经行处,应喜庭松雨露浓。

于谦的诗

【暮春客途即景】

雨中红绽桃千树,

风外青摇柳万条。

借问春光谁管领?

一双蝴蝶过溪桥。

这首诗描绘是暖风芳草、红桃青柳、清新秀丽之景,吐露的是个人感伤,体现的是诗人风致。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荒村】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除夜宿太原寒甚】

寄语天涯客,

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

只在屋东头。

【暮春遇雨】

暖风吹雨浥轻尘,

满地飞花断送春。

莫上高楼凝望眼。

天涯芳草正愁人。

淡淡的荷花
舒适的小松鼠
2025-09-12 02:16:19
机,电,材,料--可都是机电的专业词

既然是学机电的

干吗还要动嘴皮子?

动手+动脑--万岁!!!!!!

回答者:zcs005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1-22 12:02

ddd

回答者:夜啸孤狼 - 初学弟子 一级 11-22 12:03

机缘一去不复返

电闪雷鸣为哪般

材材伊伊处处有

料想你是在失恋

哈哈,我也不会啊。

回答者:枣阳十二郎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1-22 12:11

机缘一去不复返

电闪雷鸣为哪般

回答者:zjh18 - 试用期 一级 11-22 12:24

机遇不是坐等待,

电闪稍纵即已逝.

材中最爱和氏碧,

料无打磨亦顽石.

律诗谈不上,供你参考吧.

回答者:oldfarmers - 举人 四级 11-22 13:12

我们先讲近体诗,后讲古体诗,这是因为彻底了解了近体诗之后,才能更

好地了解古体诗。第一,古体诗既然是以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为其特征的,

我们就必须先知道近体诗的格律是什么,然后能知道什么是古体诗。第二,自

从有了律诗以后,古体诗也不能不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要先了解律诗,然后能

知道古体诗所受律诗的影响是什么。

在这里,我们先谈律诗的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韵书的历史,这里用不着详细

叙述。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

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诗的用韵。一般人所谓“诗韵”,

也就是指这个来说的①。诗韵共有 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

入韵17韵。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②,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谈平声韵;至于仄声韵,

留待下文讲古体诗时再行讨论。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

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上平声15韵: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乐冬这两下韵

(以及其他相似的韵)在读音上有什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我们只

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

们依照韵书,在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举应试的

时候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风气,平常写律诗的时候也遵守它了。在《红楼

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指定用寒韵。香

菱正在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的时候,探春隔窗笑说着:“菱姑娘,

你闲闲吧。”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错了。”这一段故事可

以说明近体诗用韵的严格。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宽韵如支韵、真韵、先

韵、阳韵、庚韵、尤韵等,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

窄韵的律诗是比较少见的。有些韵,如微韵、删韵、侵韵,字数虽不多,但是

比较合用,诗人们也很喜欢用它们。

现在我们举出几首律诗为例③:

送魏大将军(一东)

[唐]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喜见外弟又言别(二冬)

[唐]李益

十年离别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月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筹笔驿(六鱼)

[唐]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 △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元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终南山(七虞)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钱塘湖春行(八齐)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去脚低。

△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月夜忆舍弟(八庚)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送赵都督赴代州(九青)

[唐]王维

天官动将星,汉城柳条青。

△ △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④。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咏煤炭(十二侵)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 △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五律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七律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由于第一句

押韵与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用邻近的韵也行。这

种首句用邻韵的风气到晚唐才相当普遍,宋代更成为有意识的时尚。现在试举

两个例子: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山园小梅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喋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两首诗用的都是十三元韵,但是杜牧《清明》第一句韵脚却用了十二文韵的

“纷”字,林逋《山园小梅》第一句韵脚却用了一先韵的“妍”字。这种首句

用邻韵的情况,在王维、李白、杜甫等盛唐诗人的律诗里是少见的。

以上所述律诗用韵的严格性,只是为了说明古代的律诗。今天我们如果也

写律诗,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

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

①《佩文韵府》等书,也是按这个诗韵排列的。 ②刘长卿、白居易、韩偓等

人写了一些仄韵律诗,因为这种诗的罕见的,这里不谈。 ③我们有意识地举

一些在今天看来不必分别,而前人在律诗中严格区别开来的韵,如东与冬,鱼

与虞,庚与青。其余的韵可参看下文举的例子。窄韵不举例。 ④杨炯《从军

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龙庭”就是“龙城”。这里不用“龙

城”,而用“龙庭”,因为“城”字是八庚韵,“庭”字是九青韵。

回答者:10岁小兵 - 秀才 二级 11-22 13:22

楼上的好强 人家要的是诗

回答者:liuxhy237 - 初入江湖 三级 11-22 13:31

晕菜了~~~~~~~~

回答者:燕子_王 - 助理 二级 11-22 13:37

楼上的好强 人家要的是诗

诗来了!!

机关万重须明辨,

电光如昼惊层巅。

材秀岩危成叠翠,

料定青山不改颜。

好歹押韵了吧。。。

回答者:秦蘅 - 举人 五级 11-22 14:05

机遇总在转瞬间,

电弛云涌九重天.

材亦才者栋梁智.

料事谋略帷幄先.

回答者:快刀唐方 - 经理 五级 11-22 14:06

机缘二人来相会,

电闪一心苦乞求。

材木成林恋无心,

料定今夕两眼泪。

人言君傻有呆福,

千里双脚踏实地。

花丛躲藏莫摘采,

人生本就一真心。

(也是八字谜:天气变冷,保重身体)

有点牵强,呵呵

回答者:huayunxiaoli - 助理 三级 11-22 14:14

机动车辆日趋多,

电话手机满街响。

材干劲舞任我游,

料到再作别样红。

在当今日新月异的发展天地,希望有志之士能创出不凡!

回答者:landie777 - 助理 二级 11-22 15:15

急求律诗一首

悬赏分:20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4 天 19 小时

可以依次以机,电,材,料为首字作首七律或五律,要求表现一种积极向上的风貌,或者可以依次把上述四个字嵌入首句首字,次句次字,然后以此类推

希望高手多多帮忙

答案若好还有追加分

问题补充:一者,脚踏实地是必然必须必要的;同时,宣传也不能是空的

二者,是要积极向上风貌的,可别愤世嫉俗一愤青啊

提问者:___1008___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答复共 12 条

机,电,材,料--可都是机电的专业词

既然是学机电的

干吗还要动嘴皮子?

动手+动脑--万岁!!!!!!

回答者:zcs005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1-22 12:02

ddd

回答者:夜啸孤狼 - 初学弟子 一级 11-22 12:03

机缘一去不复返

电闪雷鸣为哪般

材材伊伊处处有

料想你是在失恋

哈哈,我也不会啊。

回答者:枣阳十二郎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1-22 12:11

机缘一去不复返

电闪雷鸣为哪般

回答者:zjh18 - 试用期 一级 11-22 12:24

机遇不是坐等待,

电闪稍纵即已逝.

材中最爱和氏碧,

料无打磨亦顽石.

律诗谈不上,供你参考吧.

回答者:oldfarmers - 举人 四级 11-22 13:12

我们先讲近体诗,后讲古体诗,这是因为彻底了解了近体诗之后,才能更

好地了解古体诗。第一,古体诗既然是以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为其特征的,

我们就必须先知道近体诗的格律是什么,然后能知道什么是古体诗。第二,自

从有了律诗以后,古体诗也不能不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要先了解律诗,然后能

知道古体诗所受律诗的影响是什么。

在这里,我们先谈律诗的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韵书的历史,这里用不着详细

叙述。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

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诗的用韵。一般人所谓“诗韵”,

也就是指这个来说的①。诗韵共有 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

入韵17韵。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②,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谈平声韵;至于仄声韵,

留待下文讲古体诗时再行讨论。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

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上平声15韵: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乐冬这两下韵

(以及其他相似的韵)在读音上有什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我们只

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

们依照韵书,在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举应试的

时候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风气,平常写律诗的时候也遵守它了。在《红楼

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指定用寒韵。香

菱正在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的时候,探春隔窗笑说着:“菱姑娘,

你闲闲吧。”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错了。”这一段故事可

以说明近体诗用韵的严格。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宽韵如支韵、真韵、先

韵、阳韵、庚韵、尤韵等,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

窄韵的律诗是比较少见的。有些韵,如微韵、删韵、侵韵,字数虽不多,但是

比较合用,诗人们也很喜欢用它们。

现在我们举出几首律诗为例③:

送魏大将军(一东)

[唐]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喜见外弟又言别(二冬)

[唐]李益

十年离别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月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筹笔驿(六鱼)

[唐]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 △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元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终南山(七虞)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钱塘湖春行(八齐)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去脚低。

△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月夜忆舍弟(八庚)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送赵都督赴代州(九青)

[唐]王维

天官动将星,汉城柳条青。

△ △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④。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咏煤炭(十二侵)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 △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五律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七律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由于第一句

押韵与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用邻近的韵也行。这

种首句用邻韵的风气到晚唐才相当普遍,宋代更成为有意识的时尚。现在试举

两个例子: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山园小梅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喋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两首诗用的都是十三元韵,但是杜牧《清明》第一句韵脚却用了十二文韵的

“纷”字,林逋《山园小梅》第一句韵脚却用了一先韵的“妍”字。这种首句

用邻韵的情况,在王维、李白、杜甫等盛唐诗人的律诗里是少见的。

以上所述律诗用韵的严格性,只是为了说明古代的律诗。今天我们如果也

写律诗,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

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

①《佩文韵府》等书,也是按这个诗韵排列的。 ②刘长卿、白居易、韩偓等

人写了一些仄韵律诗,因为这种诗的罕见的,这里不谈。 ③我们有意识地举

一些在今天看来不必分别,而前人在律诗中严格区别开来的韵,如东与冬,鱼

与虞,庚与青。其余的韵可参看下文举的例子。窄韵不举例。 ④杨炯《从军

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龙庭”就是“龙城”。这里不用“龙

城”,而用“龙庭”,因为“城”字是八庚韵,“庭”字是九青韵。

回答者:10岁小兵 - 秀才 二级 11-22 13:22

楼上的好强 人家要的是诗

回答者:liuxhy237 - 初入江湖 三级 11-22 13:31

晕菜了~~~~~~~~

回答者:燕子_王 - 助理 二级 11-22 13:37

楼上的好强 人家要的是诗

诗来了!!

机关万重须明辨,

电光如昼惊层巅。

材秀岩危成叠翠,

料定青山不改颜。

好歹押韵了吧。。。

回答者:秦蘅 - 举人 五级 11-22 14:05

机遇总在转瞬间,

电弛云涌九重天.

材亦才者栋梁智.

料事谋略帷幄先.

回答者:快刀唐方 - 经理 五级 11-22 14:06

机缘二人来相会,

电闪一心苦乞求。

材木成林恋无心,

料定今夕两眼泪。

人言君傻有呆福,

千里双脚踏实地。

花丛躲藏莫摘采,

人生本就一真心。

(也是八字谜:天气变冷,保重身体)

有点牵强,呵呵

回答者:huayunxiaoli - 助理 三级 11-22 14:14

机动车辆日趋多,

电话手机满街响。

材干劲舞任我游,

料到再作别样红。

在当今日新月异的发展天地,希望有志之士能创出不凡!

回答者:landie777 - 助理 二级 11-22 15:15

我也来回答: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采纳则获得悬赏分以及奖励20分。 积分规则

回答字数在10000字以内

参考资料:

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匿名回答

©2006 Baidu

回答者:lijitai123 - 助理 二级 11-22 15:50

[机]遇谋事皆在人,

闪[电]易逝耀乾坤。

精英[材]质担大任,

孰人能[料]吾超群?

机遇成事皆在天,

电光石火转瞬间。

材乃天生必有用,

料远若近易克难。

回答者: 今易安 - 探花 十级 11-22 15:50

机缘不尽苍天弄,

电光雨后便晴空!

材经磨砺方是宝,

料得云散终化龙!

回答者: 一番春梦 - 举人 五级 11-22 15:59

机遇不是坐等待,

电闪稍纵即已逝.

材中最爱和氏碧,

料无打磨亦顽石.

回答者:鼕天快乐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1-22 16:30

sbadai d

回答者:compurter - 试用期 一级 11-22 16:31

呵呵 这个我是真的不会啊 不过楼上的几位是不是………………

回答者:錵鈊de莮孩 - 童生 一级 11-22 16:35

看罢各位大哥的作品本人捧腹大笑 人才辈出啊 !!竟然五金店的老板也玩起了高雅 !哈哈!

回答者:残月水星 - 秀才 三级 11-22 16:50

回答者:磁悬浮拖拉机 - 门吏 二级 11-22 18:26

回答者:欣云凝缘 - 初入江湖 二级 11-22 21:56

机机复叽叽

电电一点点

材材挽财财

料料必寥寥

呵呵 打油诗 给199块就可以了

回答者:cxcxcx5 - 童生 一级 11-22 22:22

送魏大将军(一东)

[唐]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喜见外弟又言别(二冬)

[唐]李益

十年离别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月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筹笔驿(六鱼)

[唐]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 △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元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终南山(七虞)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钱塘湖春行(八齐)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去脚低。

△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月夜忆舍弟(八庚)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送赵都督赴代州(九青)

[唐]王维

天官动将星,汉城柳条青。

△ △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④。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咏煤炭(十二侵)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 △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回答者:jimmyy3144 - 魔法学徒 一级 11-22 22:49

机电材料

机翼逸飞豪中天

电闪雷鸣霸无边

材种齐俱君万选

料得世事易解难

呵呵,考虑到你们可能是个机电材料中心,所以,帮你写了这么一首,不知楼主意下如何?

紧张的墨镜
娇气的学姐
2025-09-12 02:16:19
《大饥行》年代: 元 作者: 揭傒斯去年旱毁才五六,今年家家食无粟。

高囷大廪闭不开,朝为骨肉暮成哭。

官虽差官遍里闾,贪廉异政致泽殊。

公家赈粟粟有数,安得尽及乡民居。

前日杀人南山下,昨日开仓山北舍。

捐躯弃命不复论,获者如囚走如赦。

豪家不仁诚可罪,民主稔恶何由悔。七绝·莲花赞杨 华 半山初热石榴红,一水新鲜绿叶丰。早把浊情葬泥里,唯开廉洁在花中。

五绝·潭蒋世鸿 清清潭里水,独处静中幽。方寸甘长守,不堪入浊流。 七绝·万年青陈锦绵 身在荒郊喜自青,华堂入住不凋零。有沙有水长知足,进也青青退也青。 七绝·叹鱼陈锦绵 湖海江河任你游,龙门跃过几风流。若非馋嘴吃香饵,怎会娇腮挂钓钩! 《书愤》(其一)

洁净的路灯
殷勤的路灯
2025-09-12 02:16:19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押韵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例(一):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里的“苔”、“栽”和“来”的韵母都是“ai”,自然属于“同韵”,所以,它们是押韵的。

例(二):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昼出耕耘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中的“麻”、“家”和“瓜”的韵母分别是“a”、“ia”和“ua”,但其主要韵母都是“a”,在古韵中属于“同韵”字,所以,它们也是押韵的。

例(三):山行(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较“斜”、“家”和“花”三个字的读音可以发现,“xie”和“jia”“hua”不应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作“sia”(相当于xia),因此在当时,它们也是押韵的。所以,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官方颁布的“韵书”来押韵的。

律诗中,一般是在二、四、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三、五、七句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多般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例如:

(一) 送魏大将军(唐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将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二) 咏煤炭(明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一)诗中“戎”“雄”“中”“功”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入韵。(二)诗中“金”“深”“沉”“心”“林”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押韵,且首句即入韵。

二、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这种“交错”包括: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基本格式。它们是:

(一)五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律诗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办法。

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了解。

第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的禁忌。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顺心的香水
贤惠的麦片
2025-09-12 02:16:19
1. 关于壮志的诗句古诗

关于壮志的诗句古诗 1.关于壮志的古诗

1.满江红。作者:张炎,年代:宋,体裁:词。

近日衰迟,但随分、蜗涎自足。底须共、红尘争道,顿荒松菊。

壮志已荒圯上履,正音恐是沟中木。又安知、幕下有词人,归心速。

书尚在,怜鱼腹。珠何处,惊鱼目。且依然诗思,灞桥人独。

不用回头看堕甑,不愁抱石疑非玉。忽一声、长啸出山来,黄粱。

2.春日思归。作者:李频,年代:唐,体裁:七律

春情不断若连环,一夕思归鬓欲斑。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

音书断绝干戈后,亲友相逢梦寐间。却羡浮云与飞鸟,因风吹去又吹还。

3.北窗。作者:陆游,年代:南宋。

白首微官只自囚,青灯明灭北窗幽。五更风雨梦千里,半世江湖身百忧。

壮志已孤金锁甲,倦游空揽黑貂裘。灞亭夜猎犹堪乐,敢恨将军老不侯。

4.读谢灵运诗。作者:白居易,年代:唐,体裁:五古。

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

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

岂唯玩景物,亦欲摅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谕。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

5.水调歌头。作者:李曾伯,年代:宋,体裁:词。

壮志小鹏背,万里欲乘风。马瘏裘敝,老来无复旧游重。

楚尾吴头蜀口,三十载间陈迹,衮衮水之东。休说射雕手,且学钓渔翁。

奚为者,聊尔耳,此山中。壶觞自引,不妨换羽与移宫。

蓬矢桑弧何事,朝菌大椿皆分,识破色俱空。掬润弄明月,长啸倚青松。

2.关于壮志的古诗有哪些

《过零丁洋》——文天祥——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曹操诗全集 (北魏) 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年代:宋 作者:岳飞 作品:满江红 内容: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陆游 南宋的著名爱国诗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闻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元稹 唐——《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作者】:徐再思——元 《人月圆·甘露怀古》[黄钟 ] 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

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 远人南去,夕阳西下,江水东来。

木兰花在,山僧试问:知为谁开?。

3.描写壮志豪情的古诗诗句有哪些

1、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6、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8、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9、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

10、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11、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12、原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1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4、浊酒难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1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9、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2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2、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23、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24、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25、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26、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27、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8、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

2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0、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4.关于壮志的诗句

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2、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绝句》

5、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8、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1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龟虽寿》

1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12、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3、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东晋】陶潜 《读山海经》

14、会挽雕弓如满月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苏轼《江城子》

1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16、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17、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18、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杨继盛《言志诗》

19、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20、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曹植《白马篇》

2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杜甫

23、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24、镇心帷车坐,偏愁云气晴。客行殊望雨,敢说为苍生。--洪亮吉《悯旱》

25、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26、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戴熙《题画竹》

2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2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30、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 《石灰吟》

31、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文天祥

3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

33、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5.关于壮志的古诗有哪些

《过零丁洋》——文天祥——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曹操诗全集 (北魏) 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年代:宋 作者:岳飞 作品:满江红 内容: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陆游 南宋的著名爱国诗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闻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元稹 唐——《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作者】:徐再思——元 《人月圆·甘露怀古》[黄钟 ] 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

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 远人南去,夕阳西下,江水东来。

木兰花在,山僧试问:知为谁开?。

6.壮志凌云的诗句

志存高远气冲霄汉,壮志凌云响彻九天。

扶摇直上气贯长虹,百折不挠扭转乾坤。

平步青云同辉日月,淡薄名利游刃有余。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

世界踩在脚下,雄心涌动在胸口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

志存高远气冲霄汉,壮志凌云响彻九天,

扶摇直上气贯长虹。百折不挠扭转乾坤,

平步青云同辉日月,淡薄名利游刃有余

.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

———梁启超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转帖)

7.有关少年壮志的诗句

1、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2、劝学

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3、风

唐代: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4、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5、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8.有关雄心壮志的古诗词

1、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透天香气袭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黄巢诗《不第后赋菊》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俱往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的古诗作品《沁园春·雪》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绝句》(《乌江》)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7、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8、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9、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秋瑾《对酒》1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1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1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13、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1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15、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咏煤炭》16、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1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18、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 1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20、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9.古诗中雄心壮志的诗句

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明)杨继盛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

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功决不还。

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千三越甲可吞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