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新能源产业 > 正文

“一哥”易主

任性的铃铛
糊涂的蜜粉
2022-12-31 02:15:29

“一哥”易主?比亚迪销量击败特斯拉,能否提前锁定全球销冠?

最佳答案
飘逸的棒球
唠叨的香水
2025-09-12 04:35:42

“一哥”易主?比亚迪销量击败特斯拉,可能会提前锁定全球销冠。比亚迪是国产汽车,它的销量是很高的,甚至击败了特斯拉,这也足以证明消费者对比亚迪汽车的认可。特斯拉汽车因为频繁出现事故,导致大家对这个品牌汽车已经有些抵触,大家害怕购买特斯拉汽车出现危险,所以不再考虑这个品牌的汽车,导致该品牌汽车销量下降。

经常在新闻上看到特斯拉汽车刹车失灵的消息,这也对该品牌汽车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大家害怕自己成为那个倒霉蛋。大家在选择汽车的时候会看汽车的品牌性能,性价比等等,特斯拉的汽车价格较为昂贵,和比亚迪相比没有任何优势。比亚迪汽车价格较为适中,有较为便宜的车型,如果家庭条件一般,那么可以购买性价比高的车型,当做是代步使用。

如果家庭条件好有着较多资金,那么就可以购买高配车,这样在开车的时候也更加舒适。车的品牌有很多,价格也都是不相同的,用户可以根据家庭的需求购买。普通群众一般都会购买性价比较高的车代步使用,毕竟在消费者的心目中,车只是一个代步工具,没必要买太好的。只有一部分有钱人会追求车的品牌,购买豪车彰显自己的身份。

现在越来越流行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更加省钱,这也是比亚迪能够成为销冠的原因。大家纷纷购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这样就可以节省一笔邮费。现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也较为成熟,大家不用再担心,车开在半路会出现没电的情况。车企之间的竞争力是很大的,如果品牌车的质量不过关,那么就会损失一大部分消费者会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最新回答
过时的洋葱
冷艳的棒球
2025-09-12 04:35:42

2022 年的第一个月,比亚迪喜迎“开门红”!

2月3日,比亚迪公布了1月销量。数据显示,比亚迪乘用车1月全系销售95180辆,同比增长126.1%。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售92926辆,同比增长367.6%。在2021年全年实现近60万的销量基础上,再度实现自我突破,以强大的技术实力继续领跑新能源汽车市场。

纯电、混动携手并进,雄霸新能源“一哥”宝座

 

新能源细分领域,比亚迪充分立足中国国情,贴合广大消费者的用车需求。继续坚持EV纯电、DM混动“两条腿,齐步走”的战略布局。在国内新能源领域以“纯电为主”的技术路线下,比亚迪借助深厚的技术沉淀,在纯电市场持续发力。1月销量46386,同比增长220.7% 。

同时,比亚迪并没有忽视部分消费者对于插混车型的需求。DM-i主打“以电为主”,兼顾续航与动力,适应多元的用车场景,打破合资车在混动领域的垄断地位 。

在DM-i超级混动技术的持续推动下,比亚迪DM车型1月销售46540辆,同比增长760.6% 。并与EV纯电车型一同形成强大的竞争壁垒,长期雄霸自主新能源市场“一哥”宝座 。

在EV SALES / EV VOLUMES公布的11月全球新能源车型销量排行榜,比亚迪DM车型与EV车型各占两席。分别是位列第四、五名的秦 PLUS DM-i 、宋PLUS DM-i与第八、九名的秦PLUS EV、汉EV。可见除了国内市场,比亚迪新能源早已名扬海外。

 

旗舰实力向上突围,汉唐销量双双爆发

 

王朝车系旗舰车型——汉,销量延续了一贯的强劲态势,1月销售12780辆,连续五个月实现销量破万。作为一款成交均价超25万、定位中高端的自主品牌中大型轿车,汉不断击破行业天花板,重新定义中国市场豪华格局。

 

 

而在乘联会公布的12月销量数据中,比亚迪汉以13701的销量,位居中国市场中大型轿车销量排行榜的第二位,是中国汽车市场唯一一款能与德系 BBA正面对抗的自主品牌豪华中大型轿车,攻破合资品牌在该级别市场的包围圈。

表现同样令人瞩目的,还有同为王朝车系旗舰车型全新一代唐,1月销量高达9060。满血开挂,充分显示出全新一代唐强大的产品力。

 

其中,全新一代唐DM销量达到8847,同比增长481.3% 。主打大空间、高驾乘质感、高智能的唐DM-i车型,成了唐家族销量增长主力。充分满足用户对超低油耗、超长续航的需求,牢牢锁定20万以上SUV市场头部阵营地位。

 

细分市场多点开花,各系销量再创新高

 

除了旗舰车型以外,细分车型1月份销量成绩也十分亮眼。秦PLUS DM-i、秦PLUS EV销量分别为18450与7086 。在秦PLUS DM-i、秦PLUS EV的推动下,秦家族1月份销量高达26542 。

 

值得一提的是,长久以来,国内A级轿车市场的竞争,可以说非常激烈。比亚迪秦PLUS 已经连续两个月,入围中国市场A级轿车销量排行榜的前三甲,打破合资车在该市场的长期垄断。

自去年3月上市以来,秦PLUS凭借对市场需求的充分理解以及自身强大的产品力,已连续斩获诸多行业荣誉:A级新能源轿车月度销冠、A级纯电轿车月度销冠、年度最佳新能源车型等等。

在DM-i等黑科技的加持下,宋家族1月份销量高达22449,其中,宋DM实现销售16411辆,同比猛涨2719.8% 。此前,宋PLUS DM-i已经两个月获得全国插混车型上险量冠军。

 

而去年底刚刚上市的宋Pro DM-i预售首日即斩获近两万订单。宋Pro DM-i上市之后,将进一步充实宋的车型体系,推动宋销量更上一层楼。

作为e平台3.0首款量产车型,海豚凭借高颜值、大空间、低能耗的特点,自上市以来,销量节节攀升,继去年12月销量破万之后,1月份再度刷新纪录,单月销售10602辆。

元Pro 1月销售6596辆,继续延续上一年强大的销量增长态势,占据国内小型SUV市场主流地位。元旦刚刚开启预售的元 PLUS,目前预售订单已破万。相信元 PLUS的上市,将让元家族的产品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并向A级SUV市场发起进攻。

 

品牌助力,销量、客单价实现双稳涨

 

2021年,在汽车行业普遍“缺芯”的大环境下,比亚迪汽车的销量仍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2022年的第一个月,比亚迪汽车销量再次取得佳绩,完美实现“开门红”。

在汉、唐旗舰车型的推动下,比亚迪乘用车的客单价已经突破了 15万元大关,成为自主新能源品牌乃至自主品牌的标杆,实现了销量、客单价双稳涨,树立品牌自信,推动品牌一路向前。

 

同时,消费者、行业对于比亚迪的认可度也在逐步提升。近日,全球著名品牌价值评估和咨询机构Brand Finance发布2022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榜单,比亚迪位居中国汽车品牌榜首,凸显比亚迪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引领全球汽车行业的变革。

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时代趋势,而“油退电进”也成为了全球汽车行业发展的主旋律。身为“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的比亚迪顺应时代号召,充分发挥在新能源领域独特优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与目标。

健壮的电灯胆
无语的大白
2025-09-12 04:35:42
转眼间,7月份过去了三分之一,各大厂商6月销量也陆续出炉。其中作为自主品牌领头羊的比亚迪,近日就公布了它6月份销量数据,其乘用车总销量达到49765辆,同比增长率高达52.2%,环比增长10.2%,可见在国内市场中比亚迪仍然是呈现稳步增长的成长态势。

具体来看,可以发现比亚迪各大阵营的销量差异还是很大。其中,传统的燃油车市场中,比亚迪销量为9649辆,整体成绩中规中矩,但这也就意味新能源市场中,比亚迪再次创造了 历史 新高,事实也确实如此,其总销量突破4万来到了40116辆,相比去年同期有着207.1%增长,环比上个月也有26.6%微弱涨幅。

正是凭借6月销量在新能源市场中创纪录的40116辆成绩,比亚迪力压新能源“一哥”特斯拉(6月33155辆),成功夺得中国新能源市场销冠的位置。那么问题来了,在如今竞争越来越严苛的市场环境下,比亚迪又是凭什么率先拔得头筹,甚至赶超一众强势的合资品牌,成为整个行业中的领头羊呢?在笔者看来其实是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自身原因,一个是市场原因。

先从自身原因来说,可以发现EV纯电车型和DM混动车型的占比虽然均是在50%左右,但哪种车型更受欢迎,其实一目了然。因为其中EV纯电车型的销量为20016辆,同比增长了102%,而DM混动车型销量为20100辆,同比增长却是高达536.7%。这也就是说插混车型,已经开始逐渐成为比亚迪的主力输出,而这主要得益于比亚迪领先的超级混动技术。

今年年初,比亚迪正式发布了DM-i超级混动系统,和比亚迪唐此前使用的DM-P系统不同,DM-i超级混动系统主打高效节能,且同步开启秦PLUS DM-i、宋PLUS DM-i、唐 DM-i这三款全新DM-i车型预售。其中,作为首发车型的秦PLUS DM-i便凭借市区亏电油耗最低3.8L/100km,满电满油续航超1100km,以及零百加速7.3秒的优异表现,斩获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通过近半年左右的发展,比亚迪超级混动家族的市场潜力也逐步体现。据6月数据显示,秦PLUS DM-i销量达到9269辆,环比有着67.3%上升;而比亚迪宋家族在DM-i系列车型的加持下,6月份的市场销量也达到14365辆,其中宋DM系列更是有着414.2%的同比大增表现。由此可见,随着超级混动系统的到来,比亚迪的市场活力算是上了一个全新台阶。

当然比亚迪6月能够取得如此成就,也离不开此前一些老牌车型的加持。比如主打入门级市场的比亚迪e系列,6月交出3972辆,累计销量超过6万辆;去年中旬推出的比亚迪汉系列,如今销量表现也是水涨船高,6月斩获8386辆,累计销量超过9万辆。而经典老将比亚迪唐家族,随着全新超级混动车型的到来,市场表现也有所回暖,6月份交出3139辆的答卷。

从比亚迪6月销量来看,我们能发现自主品牌通过这些年努力耕耘,已经在新能源领域追赶上了合资品牌的脚步,至少目前的市场主导权仍然在自主品牌这边,而不是大众、丰田,要不然比亚迪也很难拿下6月销量第一名。毕竟大家都身处同一起跑线,自主品牌就不见得比合资品牌差,再加上理想、蔚来、小鹏这些新势力,近期也有不错的市场收获,可见未来国产车占据新能源主导权的概率还是很大,而比亚迪会不会持续领跑,咱们不妨拭目以待。

清爽的钢铁侠
激昂的美女
2025-09-12 04:35:42

都说传统车市“金九银十”,今年新能源车的“银十”可不一般哦!成色十足。怎么说?

速看E哥简报~

第一名!宏光MINI

五菱宏光MINI“人气王”又一次被证实,10月销量再次迎来新高,达到20631台,足足比9月高6136台,再次锁定销冠位置!毕竟能红遍年轻人潮流文化圈的可不是吃素的!(字幕:可别说,这个新能源汽车销量王的位置有可能就被我稳坐了!)

第二名:特斯拉model 3

10月特斯拉又双叒叕降价,以为会重登冠军宝座,哪知销量还是一万出头的水平,“绝招”毫无用处?如果要想完成15万辆的年交付量,那接下来2个月的压力大喽!(字幕:失算失算!是看透了我还可以降再低是吧??我会让你们如愿的!)

第三名:欧拉R1

瞄准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黑猫”10月6269台成绩亮眼,相比去年10月大涨287.5%,和9月一样坐定季军位置,接下来欧拉将丰富产品市场,将有欧拉好猫上市,提升欧拉品牌新能源市场占有率~(字幕:等着吧!以后就是“众喵”一起冲刺销量榜~)

第四名:比亚迪汉EV

比亚迪的主力车型汉EV10月销量5055台,自7月上市以来全国各地的订单量和交付量不断攀升,有刀片电池护体,后面销量还可能“飙升”~(字幕:谁说我是订单积压才有这销量的?)

第五名:奇瑞eQ

纯电里的“常青树”,继“金九”后“银十”攻势更加劲猛,销量4745台,不错不错,每月销量都在攀升!(字幕:羞羞,请期待我后续的表现~)

第六位:埃安(Aion S)

10月销量4630台,相比9月销量上涨了些,但是排名靠后了!凭借销量“稳扎稳打”在销量榜前排待了很久,虽没冲击榜首的实力,但却有自己一定的小优势,小日子也过得不错。(字幕:嗯,这个实力是指我是网约车首选??)

第七位: 比亚迪唐DM

唐DM10月相比9月回归榜单进步了不少,以3718台的销量迈步前进,作为一款插电混动车型,2.0T涡轮机和电动机给了唐DM热销的实力,相信未来这款车在细分市场上,还会有不错的表现。(字幕:稳步向前最要紧,我可不要再次跌落了!呜呜)

第八位:理想ONE

理想ONE10月销量3692台,连续三个月刷新单月交付量纪录,实在牛!同时,10月新增订单量也创下历史新高。从1月至10月,理想ONE已累计交付21852辆,后续还是很有看头的!(字幕:打破续航焦虑选我肯定没错~)

第九位:全新秦EV

全新比亚迪秦EV排名第九,10月销量达到了3526辆,和第八名的理想ONE差距不大,入门级车型12.99万元,性价比还算不错!续航里程超过了400公里,日常出行还是妥妥的。(字幕:我就没有其他优点了吗??)

第十位:科莱威CLEVER

科莱威以3054台的销量排名第十位,乍一看还以为是哪个低速电动车厂推出的老年代步车呢,原来人家来自大名鼎鼎的上汽荣威,和宏光MINI EV一样,也是个微型电动车,补贴后售价4.6万,比宏光MINI EV略贵,不过续航也更长,能达到302km。(字幕:谁说我销量上升和上海限行令有关的??我可是凭实力的~)

都说“金九银十”,按照10月成绩来看,这“银的成色”还是蛮足的!

整体看下来都是熟悉的名字偏多,但细究不难发现,它们可以被分成三个风格:自带气场型、专打痛点型,和稳扎稳打型,但不管是哪个型,上榜的都是有其“亮点”,能稳稳待在榜单上的更是有不可取代的“核心”,你说是不?

我们期待下11月有哪些“好汉”上榜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害怕的康乃馨
朴素的航空
2025-09-12 04:35:42

继市值上超越中国石油后,宁德时代就一直处于“风暴眼”中。

昨日,据财联社报道,宁德时代将向现代 汽车 集团专属平台“E-GMP”打造的二款车型供应动力电池,供货时间将于2023年开始。

对此消息,宁德时代虽然并未做出回应,但其股价却很快发生了变化。据Wind数据显示,昨日宁德时代收盘股价大涨8.18%至404元/股。

而在6天前,宁德时代连发多个公告表示,“投资不超过120亿元建设四川宜宾动力电池制造基地”、“投资不超过120亿元建设广东肇庆动力及储能项目”和“投资不超过50亿元建设福建宁德一汽动力电池生产线扩建项目”,合计投资总计290亿元。

受此消息利好的影响,自次日开盘高开3%至379元/股后,2月4日收盘股价继续上涨至388.5元/股,涨幅达到1.97%。

早在2月1日,宁德时代就发布了一份“非公开发行股份上市流通提示性公告”,公告表示将解除限售和实际可上市流通的股份,占其目前股本总数的5.25%,而解禁上市流通日为2月4日。

据界面新闻统计,这次宁德时代的解禁市值为4332.89亿元,几乎占到其发稿前总市值9555.5亿元的一半。 虽然目前解禁股持有者并未表态是否会减持,但资本市场对此依然表示担忧。

其实,自宁德时代超越中石油后,其股价就一直上演着“过山车”的走势。 而这背后,或许反映着宁德时代“内忧外患”的不稳定现状。

宁德时代2020年12月31日-2021年2月9日K线图,截图自Wind

受疫情影响,去年新能源 汽车 的销售受阻,动力电池行业由此受到波动,需求和装机量随之下滑。正因如此,宁德时代2020年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表现并不优秀。

此外,在上月接连发生的宁德时代旗下电池工厂的爆炸事件,也让其陷入短暂的动荡之中。

而在外部市场方面,随着新能源 汽车 行业的发展,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却逐年加剧, 宁德时代虽依然坐在“一哥”的位置上,但身边的威胁并不少。

先不说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国内动力电池厂家的追赶,LG化学及松下等海外电池厂商近几年也开始逐鹿国内市场、并紧追宁德时代。

宁德时代市值一度超越中国石油,外界将此视为新能源 汽车 将逐步代替燃油车的信号。

在群雄并起的时代里,宁德时代是否能坐稳动力电池“一哥”的位置?

“基本满意。”

十四年前,曾任中国石油董事长的蒋洁敏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这样表示,彼时的中国石油的确能撑得起这个评价。

2007年11月5日,中国石油在A股风光上市,首日开盘价一度被投资者推高到48.6元/股,也用71181亿元的市值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值公司。

殊不知,这家昔日里全球第一市值的公司,却在十四年后被一家制造动力电池的厂商在市值上所超越。

据中国能源报报道,就在去年12月21日,宁德时代的股价涨幅超12%,当日收盘股价为325元/股,市值也随即达到了7571亿元。一周后,在12月30日,宁德时代股价涨幅达到10.39%,收盘股价为340元/股,市值也达到7920亿元,一举超越中国石油当日7558亿元的市值。

宁德时代与中国石油市值对比图,数据来源于Wind,连线出行制图

今年开年后,这样的涨势还在继续。1月4日收盘时股价实现高涨15.09%至404.1元/股,这之后,股价继续飞涨直至到1月7日,收盘股价达到413.23元/股,市值达到9626亿元的新高。

不过,就在宁德时代正向万亿市值冲锋之时,却被踩下了“刹车”。

1月7日,据“宁乡发布”微博称,当日晚间湖南邦普循环 科技 有限公司(简称“湖南邦普”)老厂车间发生爆炸起火事件。据“某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数据显示,该公司属于宁德时代控股的子公司。

作为当事方的宁德时代对此事故虽很快做出了回应,但由于这家公司主要负责宁德时代电池产业中回收部分的业务,受此影响宁德时代次日收盘时股价为404.5元/股,降幅达到2.11%,市值在一天内蒸发203.32亿元。

此后一周,股价的颓势继续延续。 1月11日股价继续走低,当日收盘价为390元/股,降幅为3.58%;期间虽有小幅反弹,但股价的降幅并没有得到缓解,在八天后收盘股价降到366.11元/股的低点,当日市值也跌至9000亿元以下。

到了1月20日,宁德时代股价回涨至收盘价391.4元/股,涨幅一度达到了25.29%。 在业内看来,这一回涨与前日其公布的专利有很大关系。

1月19日,宁德时代公布了两项与固态电池相关的发明专利。据专利文件可以看到,这两项专利都与固态电解质相关,将有利于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的发挥。自上月初蔚来推出150kWh固态电池包后,宁德时代这一专利成为这一领域又一进展。

宁德时代固态电解质相关专利信息,截图自“某企业信息查询平台”

受此消息的利好影响,此后几天宁德时代的股价一路走高,于1月22日重回400元股价,当日收盘价为408元/股,市值也重回9100亿元之上。

但很快,宁德时代的股价再次由于爆炸事件而陷入“泥潭”之中。

1月20日晚间,德方纳米控股子公司曲靖市麟铁 科技 有限公司(下称“德方纳米”)发布公告称,当日上午其一个室外尾气吸收塔发生爆炸。据德方纳米曾披露资料显示,其公司在2014至2016年均为宁德时代的前五大供应商。此外,据“某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数据显示,宁德时代占其公司总股本的40%股权。

这之后,宁德时代虽然对此爆炸事故很快做出回应,并表示只是参股关系,未参与其公司的生产运营, 但也没有挡住股价的下跌。

就在事故发生的下一周,宁德时代的股价再次下跌,自1月25日收盘时的396.95元/股降至1月29日收盘时的354.11元/股,降幅达到了4.27%,这也是宁德时代在上月股价的最低点。

而到了本月初,宁德时代股价继续走低。2月1日,其股价收盘价为350.33元/股。但随着宁德时代连发多个扩产公告后,及时将股价的下跌再次止住。 自2月2日发布公告后,宁德时代股价开始回调,至2月4日收盘时,股价较2月1日股价已回涨38.17元/股。

至此,从宁德时代于去年12月超越中国石油、股价也随即达到了413.23元/股的高点后, 截至本月5日收盘其股价已上演了多次起伏,堪比坐上了“过山车”。

其股价的不稳定,或许也反映着宁德时代颇具挑战的现状。

在目前动力电池这个赛道上,已坐到“头把交椅”的宁德时代压力也不小。

去年10月,宁德时代发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27亿元,同比增长了0.8%;实现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4.24%。这也是宁德时代去年前三季度首次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

虽然宁德时代在第三季度交了一份较为好看的“成绩单”,但也无法遮盖住前三季度的颓势。据财报数据显示,宁德时代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15.22亿元,同比下降4.06%;实现净利润36.82亿元,同比下降2.07%。

对于宁德时代去年前两季度的发展不利,与疫情不无关系。

随着去年年初疫情的爆发,去年上半年新能源 汽车 的产销量大幅降低。据中国 汽车 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新能源 汽车 产销量分别为39.7万辆和39.3万辆,分别同比下降36.5%和37.4%。

“去年上半年突发疫情及政策影响导致新能源 汽车 销量集体下滑,而动力电池装车量也随之下降,从而影响电池供应商收入。”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曾对北京商报这样表示。

在外界看来,随着疫情逐渐被控制,其营收和净利润应该会得到回升。 但对于宁德时代而言,事情并不是如此简单,曾作为“立身之本”的技术路线已摇摇欲坠。

早在2011年,宁德时代就在福建宁德市成立,但在彼时的动力电池赛道上,已然慢了许多,它前面已有比亚迪和国轩高科两个已实现“自给自足”的玩家。

作为宁德时代创始人的曾毓群自然也看到了这点,于是在公司创立之初,就另辟蹊径——没有将当时市场普遍认可的磷酸铁锂路线作为主打路线,而是选择了成本更为高昂的三元锂路线。

就在曾毓群做出这个选择后,政策也帮了他一把。

在宁德时代成立的一年后,中央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 汽车 产业规划(2012-2020年)》,规划提出到2015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要达到150Wh/kg以上,而在那时只有三元锂电池能达到这一指标。

于是,在政策红利的“加速”下,宁德时代于2017年借势超越了比亚迪和国轩高科,一举成为了动力电池行业的“一哥”。 在这之后,宁德时代继续在三元锂电池方面做着研发,并在两年后推出并量产了“811电池”。

宝马iX3搭载的宁德时代811电池,图源宁德时代官微

简而言之,811电池即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中镍、钴和锰三者配比为8:1:1的三元锂电池,这一电池可以将能量密度提升至170Wh/kg,并有效的提升装载此款电池的新能源 汽车 的续航里程。

811电池虽有诸多优点,但自推出后就一直备受质疑。

首先就是电池的安全性。据未来 汽车 日报报道,去年国内市场发生了超过20起新能源 汽车 自燃事故,这其中多为装载三元锂电的车型。而随着去年比亚迪与宁德时代的一场“针刺试验”,更将宁德时代的811电池的安全性送上舆论的焦点。

“按照目前的技术,811电池系统做到不起火几乎不可能。如果要做到单体电芯不起火,估计会采用固态/半固态电池,或者较大地牺牲能量密度。” 新能源 汽车 行业专家傅振兴对车市物语这样表示。

除了安全性之外,三元锂电池目前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步被挤压。

据中国 汽车 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去年1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1月,国内三元锂电池共计装车5.9GWh,同比累计下降8%;磷酸铁锂电池共计装车4.7GWh,同比累计增长上升13%。按照这个趋势,2021年磷酸铁锂的装机量大概率会超过三元锂电池。

正如如此,去年业内一度有传言称“宁德时代会放弃811电池”,宁德时代虽然对此进行辟谣, 但三元锂电池的安全性和市场份额受挤压等“内忧”问题依然存在。

相比于“内忧”的困扰,对于宁德时代而言,“外患”或许更具有威胁。

其实,宁德时代前几年之所以可以坐到“一哥”位置上、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威胁,还要得益于政策的扶持。

2015年,工信部推出动力电池“白名单”,国内新能源车企只有采用“白名单”中企业的电池才能获得补贴,进入“白名单”之中就有宁德时代。

借此,宁德时代在政策的扶持下驶入发展“快车道”。2019年,包括华晨宝马、宇通客车、中通客车、厦门金旅、北汽、中车集团、吉利在内的各个车企,宁德时代电池的装机比例都在90%以上。

但随着当年工信部取消了“白名单”,挡在外资动力电池企业面前的“墙”被推倒,这些企业就此进入国内市场再无阻碍。 而作为国内动力电池行业“一哥”的宁德时代,首当其冲地迎来了LG化学、SK等外资电池企业的挑战。

据SNE Research 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8月,LG化学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占全球市场的15.9%,排名第一,宁德时代以15.5%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这之后,宁德时代虽夺回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第一的位置,但LG化学和松下依然在其身后紧追。

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数据来源于SNE Research,连线出行制图

其实,随着宁德时代在市值上超越中国石油后,在业内看来一个新的能源时代就随之开启。但对目前的宁德时代而言,除了要面对自身“内忧外患”的问题之外,还要思考一个“老问题”—— 如何继续稳住动力电池行业“一哥”地位?

“对于许多竞争对手而言, 汽车 电池通常只是他们的几个业务领域之一。但对我们来说,一切都要围着电池转,我们必须成为这个领域的最强者”。

在宁德时代创立不久,在被媒体问到对于公司及未来的思考时,曾毓群曾这样回答道。

但要让宁德时代做到这点,其实并不简单。

这是因为在新能源 汽车 行业自发展以来,就存在着一个惯例—— 鸡蛋不会放在同一个筐里。 简言之,就是任何一家车企并不会只选择一家动力电池厂商作为供应商,而是同时选择几家。

就拿特斯拉为例,就目前其电池供应商就已经囊括松下、LG化学和宁德时代国际三大电池巨头。 “为保证其电池供应稳定,我们会选择多家电池供应商来供给电池。”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对媒体这样表示。

而作为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头部企业的宁德时代,同样并不是车企的唯一选择。

大众2020年豪掷11亿欧元入股国轩高科,又选定万向一二三作为供应商;奔驰也投入千万欧元入股孚能 科技 。就连曾作为宁德时代的“伯乐”——华晨宝马也在去年7月选择了亿纬锂能。

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动力电池企业无法满足众多新能源车企的需求,为了实现生产,车企们不得不选择多家动力电池企业作为供应商。 即使到了2021年,这样供需之间的不平衡依然存在。

“未来5年,锂电产业市场将迎来井喷期,快速进入到TWh时代。”

就在上月召开的中国电动车百人会云论坛上,曾毓群曾给出了这样的判断。在他看来,2021年开始全球锂电池行业将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需求会有明显的提升,但反观供给端,目前全产业链的产能供给增长相对较慢,有效供给不足。

换句话说,随着新能源 汽车 行业的快速发展,也让动力电池行业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但行业的基本规则并没有改变—— 满足更多车企的需求,来抢夺更多市场。

而从今年初开始,众多新能源车企对于动力电池的需求就已呈现出井喷式增长。

特斯拉国产Model Y强势登陆国内市场,由于超预期降价一度导致官网瘫痪;紧接着,蔚来发布了新车型ET7,据蔚来联合创始人秦力洪对媒体表示,ET7订单量也超过预期。在之后,智己 汽车 也发布了自己的新车型,并开放预订。

特斯拉国产Model Y和蔚来ET7,图源特斯拉/蔚来官微

除此之外,像小鹏、威马、零跑等国内新能源车企、宝马、奔驰及奥迪等传统燃油车车企也都会在2021年推出旗下的诸多新车型。

从特斯拉、蔚来,再到小鹏、宝马等车企的高速放量,都在增大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动力电池厂商的电池供给压力。据高工锂电机构统计,2021年国内新能源 汽车 销量预期上调至197万辆,同比增速将超过52%,对应动力电池装机量达97GWh。

为了满足更多车企的需求和抢占市场,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企业们纷纷开始了扩产“运动”。

就在本月初,宁德时代就发布公告称,将在四川宜宾、广东肇庆和福建宁德投资建设动力电池基地及动力储能项目,合计投资总计290亿元。而在2020年12月底,宁德时代宣布,投资390亿在福建福鼎、四川宜宾、江苏溧阳三地增产扩产。短短几个月,就大手笔拿出近680亿元扩充产能。

紧接着,比亚迪也发布公告表示,将分别以现金的方式对旗下的子公司进行增资扩产。

除了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在扩产上进行加速,它们身后的动力电池厂商们也开始奋力紧追。

上月,中航锂电宣布投资50亿元、规划产能为10GWh的项目即将迎来正式投产,二期项目规划已在进行中。而在去年,国轩高科柳州1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也开始动工;蜂巢能源宣布投资155亿元在欧洲建立24GWh电池工厂。

然而,就在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厂商做着扩产的同时,也开始发觉仅仅通过原来的扩产办法很难赢得更多市场,因为从去年开始已有很多新能源车企已不甘被电池厂商“卡住脖子”,开始亲自下场布局电池业务。

去年9月,马斯克在特斯拉的“电池日”上发布了旗下的新能源计划,并表示在两到三年后,当实现自给自足后,不排除向外输出电池产品。再到今年,蔚来、智己 汽车 和广汽新能源均已推出的旗下新电池技术,连线出行曾在《特斯拉、蔚来、广汽的1000公里续航电池,是真技术还是新噱头?》一文中进行了详细阐述。

“虽然像蔚来、智己 汽车 等车企及品牌目前在电池方面,还在与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厂商合作,但在这些车企摸透电池生产工艺后,很大概率会真正自研电池,就像特斯拉那样,这样可以让成本降到更低。” 一位动力电池行业从业者对连线出行表示。

正因这样,宁德时代为了在新的时代下,继续稳住动力电池行业的“一哥”地位,不再仅对动力电池业务进行继续布局和研发,也开始向其他业务开始拓展。

据北京商报报道,自去年开始宁德时代投资了包括同类电池厂商,并涉足上游电池原材料端、证券、 汽车 制造、人工智能及自动驾驶等领域。而在今年1月,宁德时代还参与了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地平线的C+轮融资。

宁德时代投资地平线信息,截图自“某企业信息查询平台”

在业内看来,宁德时代开始向供应链上下游及新兴 科技 领域投资并不意外,参与投资和布局其他领域业务不仅可以稳固供应、平摊风险,也能提升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现在来看,随着新能源 汽车 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可以确定的是,宁德时代市值超越中国石油并不是发展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只不过,宁德时代要想在新能源时代下继续稳坐“一哥”位置,就 需要跟着时代变化随时主动出击。

风中的宝贝
忧心的苗条
2025-09-12 04:35:42

因为有些人骨子里就瞧不起BYD,见不得国产好崇洋媚外,外国的 比较圆,目前BYD是国产新能源的标杆,不是有句话以前没钱才买BYD,现在没钱买BYD,喷子车黑也多,我觉得那些喷子大部分都没有开过BYD的车,就跟在别人后面瞎起哄,我不是BYD的拖,也没拿过好处费我是车主,我觉得20多万以内的车不管是合资,还是什么车,性能秒杀一切,随便比什么都可以,配置也合资高太多了。我倒觉得国人就是太看重所谓的面子,不买个合资车就没面子,作死的贬低国产,我倒觉得现在花10来万买合资的才傻,配置要撒没撒,各种简配,就图所谓的面子。

首先来说的话,这是比亚迪自己的一个失误,在营销层面如果能够学习国内,比如说吉利以及哈弗等等的营销,我比亚迪的销量也就不会目前这么惨淡了,要知道一年销量才几十万,几乎是吉利 汽车 的1/3,可以看出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除此之外比亚迪的logo本身其实蕴含着身影,比亚迪的缩写其实是build your dreams的一个缩写,这里面蕴含着和福特 汽车 一样的普惠理念的问题,在于在国内普惠性价比其实就等同于没档次,没品牌!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是比亚迪自己的问题,怪不了别人,品牌是可以用钱砸出来的,营销方面对于品牌的提升或者整个产业销量是非常明显的。

其次我们说新能源 汽车 目前来看的话,确实还算不上主流,虽然对于比亚迪来说,新能源 汽车 已经接近于50%的销量,但对于整个 汽车 市场来说,能源 汽车 的存量或者说未来发展的前景,还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

加上本身我们说新能源 汽车 领域里,被特斯拉和国内移动互联网的造车厂商所抢走风头,比亚迪又输在了所谓的宣传之上和营销上。

事实上,国内的传统 汽车 厂商的比亚迪在电动 汽车 或者说新能源领域的沉淀和积累是非常充足的,同时由于电池方面的优势来看的话,即便是将来品牌升级,价格提升直面特斯拉也是不畏惧的这一点,确实是国内新能源 汽车 的中间力量,但问题在于比亚迪目前也不是没有短板首先就是电池的定位问题,比如说特斯拉所使用的松下应该算得上是新能源的顶级电池,比亚迪目前的整车售价还配不上这样的高级别电池。

其次则是在所谓的电控系统,我们知道新能源 汽车 2点最重要一点,可能就是电池本身,另一点则是电控系统,这一层面也只有特斯拉做的非常出色。

所以未来的比亚迪不仅要在电池方面努力,说在电控系统努力同样的还要两条腿走路,在营销宣传上面也是要加大预算,国内消费者真的是非常吃这一套的。

因为你叫比亚迪,你出生于中国!殊不知中国人有个特点,允许陌生人成功,却难以接受身边人发达,越近的人越不愿意承认他的成功,外人反而像偶像一样崇拜!还有一个心理现象,维护自己的选择,即使是错误的!

中国新能源一哥还有人忽视?,我就不要出这种无中生有的题目了!

一哥还能被忽视?

为什么有人忽略比亚迪也是新能源汽车?

题主这个问题全凭个人喜好和猜测,完全不把数据放在眼里,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说:“题主,你在无中生有,暗渡陈仓、凭空想象,凭空捏造、胡言胡语,无可救药……”

众所周知,在气温变暖、能源枯竭、大气污染等多方条件的触发下,全球 汽车 产业正在进行新一轮重构,新能源 汽车 成为了 汽车 产业的发展重心。全球各国相继提出了燃油车禁售计划表,出台各项政策孵化新能源 汽车 产业。对于 汽车 产业落后的中国而言,新能源 汽车 将是崭新的一条赛道,更是中国借此发展 汽车 工业的新机遇。所以,中国也抓住了此次机遇,大力培植新能源 汽车 产业,据新能源 汽车 国家监测平台统计,截止到2019年3月,国家平台累计注册的新能源整车企业就高达到了635家(其中成功注册486家,通过“平台符合性检测”有450家)。截止2021年2月底,中国新能源 汽车 累计销售高达550万辆,产销量连续6年排名全球第一,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 汽车 产销最大的国家。

比亚迪,是中国最早布局电动 汽车 的车企之一,至今一直保持国内新能源 汽车 领先地位(2016-2019,比亚迪新能源 汽车 曾连续4年全球销量第一,截止2020年连续8年中国销量第一),并且,于今年5月19日,比亚迪的第1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且是国内第一个进入新能源 汽车 100万俱乐部的 汽车 品牌。目前为止,比亚迪占中国新能源 汽车 市场高达17%的份额,也就是相当于,在中国的大街上,每6辆新能源 汽车 就有一辆是比亚迪品牌。

所以,题主你所提的“为什么有人忽略比亚迪也是新能源汽车?”这个问题依据是什么呢?

哭泣的音响
勤恳的钢笔
2025-09-12 04:35:42

小米也要造车了。

从传统车企转型,到蔚来、小鹏这些新势力入局,再到传统制造企业如格力宣称也要造车,新能源 汽车 的这条赛道,越来越拥挤。

而房企跨界造车,可以说是里面画风最为清奇的一股势力了。 地拿了,厂建了,但往往万事俱备,只欠车了。

这种奇特的状态成功引起了国家部委的注意。

去年年底,在一份名为《关于开展新能源 汽车 整车生产及项目情况调查的通知》中,国家发改委重点点名了恒大、宝能这两家跨界造车的房企:

神奇的是,被点名的这两家房企到了今年,状况忽然就多了起来……

最近,我们走访了宝能 汽车 在广州的生产基地——广州宝能新能源 汽车 产业园。

大门口,“建一流企业、树百年品牌”的标识相当醒目。

口号喊得响,身体却很诚实。

虽然肉眼可见地搭起了铁架子, 但真的就……只有铁架子,而已。

时值中午,除了门口的保安,园区里面人烟稀少,也没看到什么进出的车辆。

一旁的建设项目用地信息公示牌上, 原计划去年4月就该竣工的地块,现在还看不出什么动静。

根据规划,广州产业园2018年底开工建设,2019年底完成基建工程并开始工艺设备安装,2020年第三季度首车下线。

但我们在现场看到的情况是,别说车了,人都没几个。

去年10月,旁边的TOD项目开盘时,还曾以宝能 汽车 产业园为卖点,大力描绘周边的产业带动力。

这次再去,案场销售竟然对产业园避而不提了,只轻描淡写地留下一句:

那块地离我们项目远,没有污染。

其实不仅在广州,放眼全国,昆明、昆山、贵州、西安等地的宝能 汽车 基地, 近期的建设都陷入了停滞。

资金链断裂的传闻一直不断,眼下的宝能,还真有点内忧外患。

宝,你还能不能啊?

如今来看, 宝能要做新能源 汽车 ,更像一个时代的选择。

“宝万之争”让宝能一战成名。2017年,擅长资本运作的姚振华又盯上了格力,没想到狙击未成,反而逼得监管机构对他下了手:

因违规使用保险资金,10年内禁入保险行业。

金融没得玩了,宝能最赚钱的两大业务,还剩地产。当时的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下半场,马上就要“房住不炒”了,还能怎么玩?

新能源 汽车 的风口被姚老板一眼选中。

转身,姚振华就开始了“实业报国”之路。他给宝能换上了三个新标签:

制造宝能、 科技 宝能、民生宝能。

并把“制造宝能”放在了首位。

适逢全国经济脱虚向实,宝能的转型, 既顺应了政策号召,又能名正言顺地进行产业勾地, 一步好棋啊。

于是,没有一点点造车功底,却自带“钞能力”的宝能,开启了大手笔买买买模式。

先是豪掷66亿,买下了奇瑞旗下观致 汽车 51%的股权,接着,又接盘了不断亏损的长安PSA(长安标致雪铁龙),顺便把它旗下的高端品牌DS收入囊中。

至此,造车资质和造车基地都有了。宝能 汽车 甚至布局了 汽车 产业链——零部件方面,先后投资了韶能股份、南玻集团等。

借着造车的名义,宝能不停在全国跑马圈地。

自2017年以来,宝能 汽车 先后在广州、杭州、昆明、西安等地吞下457万平方米用地,其中包含了约8万平的住宅用地。

几个产业园加起来,规划的年产能竟然达到345万辆!

这是什么概念呢?

2019年,全国最大的车企一汽大众累计年销量才200万台,“新能源一哥”特斯拉全球销量不到37万辆。

如果能顺利投产,相当于10个特斯拉。

但反观宝能旗下观致 汽车 的销量……真是相当的惨不忍睹了。

收购第一年,靠着卖给自己旗下的 汽车 租赁公司,观致达到最高峰的6万多辆。之后,销量一路下跌,到今年上半年,已经跌到几千辆。

按说,销量这么差,以 汽车 行业主流的“以销定产”模式,宝能的产能应该收缩才对。

但跨界造车嘛,当然不能按常理出牌。

规划产能起不来,大量的工业用地就勾不下来, 说到底宝能还是一家房企,就算实业报国,那还是得以房地产开发为主。

讲真,宝能暗地里也确实把“ 汽车 +地产”玩得贼溜。

比如,在广州基地,根据未来 汽车 日报此前的调查,虽然规划早就定好了,但禁不住这块地的位置太好,妥妥的地铁上盖。

于是建到一半又开始改规划, 从总装厂房硬是划出一块地,要建成写字楼。

“至今,广州基地还一直在改设计。”

emmm……

但跟西安比起来,广州还是显得小巫见大巫了。

西安宝能 汽车 基地建成以前,相隔1.8公里的“宝能 汽车 小镇”就先一步拿到预售证,公寓、别墅和LOFT卖得如火如荼。

连当地销售都直言不讳地说道:如果不是宝能在西安建了工厂,拉动了就业,政府肯定不会批地给我们。

建了产业园,就可以打着“产城融合”的名号,低价获得住宅用地和文旅商业用地,一边搞产业,一边卖房子。

甚至,除了主营房地产开发的宝能地产外, 宝能集团还有一个专门用于产业勾地的平台——宝能城发。

集团旗下的观致 汽车 、南坡玻璃、前海人寿,都是他们勾地的筹码。

在宝能签约杭州和昆明的 汽车 基地后,规模庞大的商业综合体、国际 旅游 度假小镇就马上推进了。

原以为低价拿地,实业报国,顺风顺水,没想到的是,经过四年的跑马圈地,外界一度以为不差钱的宝能,开始缺钱了。

7月末,一款21亿元“宝能系”民生信托产品出现实质性违约,撕开了宝能集团资金链的一个口子。

接下来,员工内部认购的多款理财产品也逾期暴雷了。

而一直为宝能 汽车 “输血”的集团子公司——钜盛华早已在生死线的边缘摇摇欲坠。

截至2020年末,钜盛华有4000多亿总负债压顶,一年到期的短期借款暴涨至126.6亿元, 但在手现金不到一半。

情急之下,“亲儿子”宝能地产不得不亲自上场,为 汽车 业务融资。

中粮信托发行的中粮信托—宝能 汽车 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里面的底层质押资产,正是绍兴镜湖新区蛟里1号地块的土地使用权。

肉眼可见的是, 造车业务正在把宝能集团的老底——金融和地产业务拖入深渊。

知乎、微博上,到处都是宝能欠薪、员工断缴社保的事件发酵。

某公众号相关推文下面,评论区堪称大型讨薪现场——

四年过去了,姚振华在造车大业上豪掷1200多亿,除了三款仍旧使用汽油和油电混动的观致 汽车 ,时至今日,一台新能源车的影子都没看到。

那宝能 汽车 的未来会怎样呢?

6月中旬,广州开发区国资委紧急驰援宝能120亿元,希望在广州打造宝能新能源 汽车 的总部基地。

十天后,宝能新能源 汽车 品牌“BAO”终于又有新进展:向公众征集Slogan。

前不久,姚老板又铁骨铮铮地再次许诺:宝能会坚决兑付每一分钱。

毕竟,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嘛。

但就最近有名的产城融合项目广州思科智慧城, 在差不多卖完房子之后,正式“升级发展”,抹去了“思科”——

我就想问:那宝能,会是下一个思科吗?

以上为正文,来自熊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