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统计年鉴里各省能源消耗数据包括可再生能源吗
包括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能源一般是指可循环可转化的能源,如水、风可持续能源一般是指可持久供应且较稳定的能源。
是清洁能源,也是绿色低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是中国多轮驱动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加杠杆做乘数的工具现在已经没有了。
从2016年中央开始进行大力金融去杠杆之后,过去为房地产的经济活动提供杠杆、创造债务的“影子银行”,包括信贷之外的各种隐性债务和杠杆工具,这些结构都已经被剿灭了。所以,即便去年11月份开始,关于房地产层面的限制和约束放松,但乘数效应依然创造不出来。
2、加杠杆做乘数的利益机制也在消失。
金融领域是中国反腐的重点领域,去年中央巡视组进驻25家金融单位,所以,过去创造杠杆背后的利益机制正在被打破,没有激励和动机去加杠杆,去堆积债务。
3、家庭层面的“六个钱包”预期发生变化。
中共中央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之后,中国出现了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未来方向的变革。这个变革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意味着中国未来的财税体系正在发生系统性的变化,税收主体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出现明显变迁。
征税主体从企业层面会逐渐向资产和资本的层面转移。坊间议论的房地产税或遗产税、赠予税,包括未来可能涉及的资本利得税,都有可能在这样一个社会系统变革中纳入完善的体系,这些变化会极大地影响家庭部门的跨期经济决策,房子是跨期经济决策中最主体的部分。
供给冲击,比如我们在推进双碳过程中,体制成本的外溢、形式主义的外溢在去年的煤荒电荒、拉闸限电对经济造成滞胀困扰中都表现得非常明显。
应对冲击、稳定经济的四大建议:
一、抗疫政策改善,从今天来看对于稳定经济具有全局性的意义。稳定经济的核心是稳定就业,而对就业改善重要的是改变疫情冲击下经济流量急剧下降的局面。
所以,接下来中国的抗疫政策如何从过去的行政抗疫、社会管控有效转化到科学抗疫,这对显著改善经济流量和稳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有效缓解在房地产下行周期压力释放的时间窗口下地方财政悬崖的压力。
因为抗疫对社会的管制,正在耗费巨大的财政开支,这对于处于“财政悬崖”状态下的地方政府确实是不堪承受之重。最近出台的一些疫情诊疗方案的改变,恐怕是决策接下来稳定中国经济的重要抓手。
二、要稳定中国能源基本盘,稳定煤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可再生能源的新增不计入能耗指标,原料用能不计入能耗指标,通过弹性化地处理双碳能耗,今年能耗指标的释放能增长8%以上。所以如何减少供给冲击恐怕是今年着手稳经济的重要一环。
三、针对预期信心减弱的方向,在政策方面要进行比较大的策略性调整。尽管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变革的时间窗口,但阶段性策略调整恐怕是当前需要非常重视的方向。当前要以扶贫心态来呵护民营资本和私营资本的信心,这个方向恐怕我们要下大力气来做。
四、一定要重视外部条件,特别是全球格局。由于乌克兰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冲击,G2战略竞争格局的天平至少在这个时间窗口出现了明显的倾斜,我们一定要重视这样一个变化给中国所带来的潜在冲击和压力。所以,我们要有含章可贞的开放态度,智慧地化解由于外部条件的恶化带来的种种压力。
拓展资料:
一.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低风速风电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光伏产业为全球市场供应了超70%的组件。近年来,中国可再生能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3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介绍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二.近年来,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强大支撑。发电装机实现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分别连续16年、11年、6年和3年稳居全球首位。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去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2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9.5%,较2012年增长9.5个百分点,有力支撑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9%。
三. 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注入澎湃动能。章建华介绍,中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体系,包括水电领域具备全球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机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低风速风电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光伏发电技术快速迭代,多次刷新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等。
四.减污降碳成效显著,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基础根基。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达到6.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替代煤炭近10亿吨,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约达17.9亿吨、86.4万吨和79.8万吨,为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障。惠民利民成果丰硕,为决战脱贫攻坚贡献绿色力量。2012年以来,贫困地区累计开工建设大型水电站31座、6478万千瓦,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移民脱贫致富做出贡献。国际合作不断拓展,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中国贡献。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设备制造国,中国持续深化可再生能源领域国际合作。水电业务遍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光伏产业为全球市场供应了超70%的组件。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本年应交增值税-工业中间投入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即为总能耗除以工业增加值所得的数值,单位为吨标准煤每万元。
工业总产值是一年的。总能耗是指公司一年的能耗。
工业中间投入=原材料、燃料、动力+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财务费用。
扩展资料
单位GDP能耗的作用
一是直接反映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单位GDP能耗是将能源消耗除以GDP,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强度关系,即每创造一个单位的社会财富需要消耗的能源数量。单位GDP能耗越大,则说明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高。
二是间接反映产业结构状况、设备技术装备水平、能源消费构成和利用效率等多方面内容。从影响单位GDP能耗的因素可以看到,单位GDP能耗的大小也或多或少地间接反映了这些方面的内容。
三是间接计算出社会节能量或能源超耗量。将上年单位GDP能耗与本年单位GDP能耗的差与本年GDP(可比价)相乘,即可以算出本年的社会节能量或能源超耗量。当结果为正数时,表示本年比上年节能,当结果为负数时,表示本年比上年多用了能源。
四是间接反映各项节能政策措施所取得的效果,起到检验节能降耗成效的作用。将本年单位GDP能耗与上年单位GDP能耗相比,即为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可以间接反映本年度各项节能政策措施的效果, 起到检验节能降耗成效的作用。
单位GDP能耗由能源消费总量和国内(地区)生产总值这两个指标计算而得。
其计算公式为: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能源消费总量(吨标准煤)/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其中,能源消费总量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居民家庭在一定时间内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
这里所说的能源,是狭义上能源的概念,即从自然界能够直接取得或通过加工、转换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一次能源通过加工、转换产生的洗煤、焦炭、煤气、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和同时产生的其他产品;其他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其中,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是仅包括人们通过一定技术手段获得的,并作为商品能源使用的部分;核能仅包括作为能源使用的部分。
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为比较方便,在计算单位国内(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时,使用不变价计算的GDP。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能耗指标
新能源指标的意思是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得总体数量特征。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随着常规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质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
新能源汽车的优点:
1、节约燃油能源。一般是用天然气、石油气、氢气、电力作为动力。
2、减少废气排放,有效的保护环境。电动汽车不产生尾气,没有污染。氢能源汽车尾气是水,对环境没有污染。
3、效率高。一般新能源汽车采用新技术,新结构,使它的效率更高。
4、噪声低。
1、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存在,不经任何改变或转换的天然能源资源,即从自然界直接取得并不改变其形态和品位的能源。为原煤、原油、油页岩、天然气、核燃料、植物燃料、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等。
二次能源是指为了满足生产工艺和生活的特定需要以及合理利用能源,将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加工转换产生的其它种类和形式的人工能源。如由原煤加工产出的洗煤;由煤炭加工转换产出的焦炭,煤气;由原油加工产出的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等;由煤炭、石油、天然气转换产出的电力。
2、余热
余热是指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可被利用的热能。可能回收的余热种类有:高温废气余热,高温产品及高温热渣液的物理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气废水余热,化学反应余热。
3、耗能工质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消耗某些工作物质,而生产这些工作物质,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能源,利用这些工作物质就等于间接地消耗能源。另一方面,这些工作物质的使用能够替代或减少其它能源的消耗,而这些工作物质不属于通常所指的能源之列。例如,工业用水、压缩空气、电石、乙炔、氧气等等。这些工作物质被称为耗能工质。(注意:不同的行业对耗能工质有不同的规定范围)
4、能源计量
能源计量是指在能源流程中,对各环节的数量、质量、性能参数、相关的特征参数等进行检测、度量和计算。能源计量是能源统计的技术基础。能源统计建立在能源计量记录的基础之上,没有能源计量就没有能源统计,只有做好能源计量,才能做好能源原始记录、统计台帐,进行统计汇总和统计分析。
5、热量单位(焦耳、卡)
焦耳是热、功、能的国际制单位。我国已规定热、功、能的单位为焦耳。焦耳的定义为:1牛顿的力(1牛顿=1千克·米/秒)作用于质点,使其沿力的方向移动1米距离所作的功称为1焦耳。在电学上,1安培电流在1欧姆电阻上,在1秒种内所消耗的电能称为1焦耳。
卡是应淘汰的热单位。卡的定义是:1克纯水在标准气压下把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需要的热量称为1卡。热量的常用单位为20℃卡,简称卡,某些西欧国家采用15℃卡,我国采用的是20℃卡。在我国的现行热量单位中,卡暂时可以和焦耳并用。
6、燃料及发热值
燃料是一种可燃烧的物质,通过化学或物理反应(或核反应)释放出能量,燃烧时产生热量和动力。燃料热值也叫燃料发热量,是指单位质量 (指固体或液体)或单位的体积(指气体)的燃料完全燃烧,燃烧产物冷却到燃烧前的温度(一般为环境温度)对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燃料热值有高位热值与低位热值两种。高位热值是指燃料在完全燃烧时释放出来的全部热量,即在燃烧生成物中的水蒸汽凝结成水时的发热量,也称毛热。低位热值是指燃料完全燃烧,其燃烧产物中的水蒸汽以气态存在时的发热量,也称净热。我国是按低位热值换算的。
固体或液体发热量的单位是:千卡/千克或千焦耳/千克。气体燃料的发热量单位是:千卡/标准立方米或千焦耳/标准立方米。
7、标准燃料和标准煤
标准燃料是计算能源总量的一种模拟的综合计算单位。在能源使用中主要利用它的热能,因此,习惯上都采用热量来做为能源的共同换算标准。由于煤、油、气等各种燃料质量不同,所含热值不同,为了便于对各种能源进行计算、对比和分析,必须统一折合成标准燃料。标准燃料可分为标准煤、标准油、标准气等。我国以煤为主,采用标准煤为计算基准,即将各种能源按其发热量折算为际准煤。
标准煤亦称煤当量,具有统一的热值标准。我国规定每千克标准煤的热值为7000千卡。将不同品种、不同含量的能源按各自不同的热值换算成每千克热值为7000千卡的标准煤。
能源折标准煤系数=某种能源实际热值/标准煤热值
8、当量热值和等价热值
当量热值又称理论热值(或实际发热值)是指某种能源一个度量单位本身所含热量。当量热值是能源统计中经常使用的一个热值概念。
等价热值也是能源统计经常使用的一个热值概念,是指加工转换产出的某种二次能源与相应投入的一次能源的当量,即获得一个度量单位的某种二次能源所消耗的,以热值表示的一次能源量,也就是消耗一个度量单位的某种二次能源,就等价于消耗了以热值表示的一次能源量。因此,等价热值是个变动值。
某能源介质的等价热值=生产该介质投入的能源/该介质的产量
=该介质的当量热值/转换效率
9、工业总产值
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它包括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不包括非本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价值、本企业非工业活动单位的非工业产品价值和收入以及本企业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其出售的价值也不包括在产值内。
10、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是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是总产出与中间投入之间的差额。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的计算方法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分配法)。 1、能源购进、消费和库存统计
这项统计是视能源为消费资料,将能源作为原料或燃料消费时,由能源消费行为的企事业执行的报告内容。
2、能源加工转换统计
这项统计由有能源加工转换活动的工业企业或车间填报。它反映能源加工、转换过程中能源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定量关系;是计算综合能源消费量的基础。为计算、分析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挖掘节能潜力、编制能源平衡表提供资料。
3、能源经济效益统计
这项统计是为计算能源利用效率而进行的统计。包括产值能耗、人均综合能源消费量等等。
4、能源单耗指标统计
这项统计是为计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某一产品而进行的统计,分析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费的情况,以挖掘节能潜力和计算节能量。
从能量利用角度观察耗能工质可分两类: 一类通常称为能量形式来使用(如压缩空气、电石、乙炔等), 另一类通常不用作为能量使用的耗能工质(如自来水、深井水和氧气等),也就是说,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消耗某些工作物质,而生产这些工作物质,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能源,利用这些工作物质就等于间接地消耗能源。 另一方面,这些工作物质的使用能够替代或减少其它能源的消耗,而这些工作物质不属于通常所指的能源之列。例如,工业用水、压缩空气、电石、乙炔、氧气等等。这些工作物质被称为耗能工质。
单位GDP能耗作为约束性考核指标的提出,是促使各地区、各行业更加重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重视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正确认识和理解单位GDP能耗指标,既可以了解掌握节能降耗形势,又可以为分析研究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单位GDP能耗的计算:
1.单位GDP能耗,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当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为万元时,即为万元国内(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GDP能耗是一个派生指标,由能源消费总量和国内(地区)生产总值这两个指标计算而得,其计算公式为:
2.能源消费总量是指一定地域(行政或地理区域)内,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居民家庭在一定时期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
这里所说的能源,是狭义的能源概念,即从自然界能够直接取得或通过加工、转换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一次能源通过加工、转换产生的洗煤、焦炭、煤气、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和同时产生的其他产品;其他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拓展资料:
单位GDP能耗指标的作用:
单位GDP能耗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和社会活动中能源利用效率的综合性指标,表明了一个国家(地区)经济活动中对能源的利用程度,反映了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
1.直接反映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
单位GDP能耗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强度关系,即每创造一个单位的社会财富需要消耗的能源数量。单位GDP能耗越大,则说明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高。
2.间接反映产业结构状况、设备技术装备水平等多方面内容
利用数学分解公式,可以把单位GDP能耗变动分解为反映产业结构状况的结构因素、反映设备技术装备水平的效率因素等,因而单位GDP能耗大小也间接反映了这些方面的内容。
3.间接计算出社会节能量或能源超耗量
将上年单位GDP能耗与本年单位GDP能耗的差与本年GDP(可比价)相乘,即可以算出本年的社会节能量或能源超耗量。当结果为正数时,表示本年比上年节能;当结果为负数时,表示本年比上年多用了能源。
4.间接反映各项节能政策措施取得的效果
将本年单位GDP能耗与上年单位GDP能耗相比,即为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可以间接反映本年度各项节能政策措施的效果,起到检验节能降耗成效的作用。
影响单位GDP能耗指标的主要因素:
1.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等增加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经济增长。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的经济增长,相比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消耗较高,单位GDP能耗相对较大。
2.产业结构或行业结构
一般来说,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第二产业小得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相比于其他行业大得多,其中,重工业又较轻工业大得多。因此,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高的地区,单位GDP能耗也较小;主要以重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地区,单位GDP能耗也必然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