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碳排放交易所是在哪里
全国最早形成的碳交易试点位于北京。
2012年1月13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获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2012年3月28日,北京市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2012年8月16日,上海市碳排放交易试点启动,200家企业被纳入试点范围。
2012年9月11日,《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获批。
2012年11月,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启动。
2013年3月5日,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启动。
2013年5月底,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工作推动会举行。
2013年6月18日,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启动,成为国内首家正式启动碳交易试点的城市。当天,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率先上线运行,首日完成8笔交易,成交21112吨配额。
2013年11月5日,上海市发改委网站发布《关于做好本市碳排放挂牌交易相关工作的通知》称,上海市将于近期正式开展碳排放挂牌交易。
11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有色金属产业结构、用能结构明显优化,低碳工艺研发应用取得重要进展,重点品种单位产品能耗、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到24%以上。“十五五”期间,有色金属行业用能结构大幅改善,电解铝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30%以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确保2030年前有色金属行业实现碳达峰。
从文件部署的重点任务来看,有色金属行业需要在优化冶炼产能规模、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技术节能降碳、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建设绿色制造体系等五大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坚持电解铝产能总量约束
《实施方案》提出,以重点突破为原则,强化全流程、全过程碳减排理念,紧盯能耗量大碳排放量大的大宗品种、冶炼等关键环节、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脆弱重点区域,精准施策突破碳达峰瓶颈问题。其中,冶炼是碳排放核心环节,约占全行业碳排放总量的90%。而铝是碳排放重点品种,碳排放占全行业75%以上。
根据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我国有色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6亿吨,约占全国总排放量比重的5%,峰值预计达到7.5亿吨。铜、铝、铅、锌产量占有色金属行业总产量的97%,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有色金属行业的95%以上。其中,电解铝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5亿吨,占有色行业总排放的83.3%。
据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有关部门近年来联合开展清理整顿电解铝违法违规项目专项行动,关停、叫停大批违规建成、在建产能,坚持产能总量约束,严格落实产能置换,严控新增产能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化解电解铝过剩产能成果。
《实施方案》也将“巩固化解电解铝过剩产能成果”放在了重点任务中的首要位置。要求坚持电解铝产能总量约束,严格执行产能置换办法,研究差异化电解铝产能减量置换政策。压实地方政府、相关企业责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将严控电解铝新增产能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重要内容。
同时,由于电解铝行业的用能结构偏化石能源,60%以上产能采用燃煤自备电,产品碳排放强度远高于国外使用清洁能源的同类型产品,用电导致的间接排放占电解铝碳排放量的85%,占有色金属行业排放总量的50%以上。《实施方案》提出,要推动有色金属行业以气代煤、以电代煤,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鼓励电解铝等企业向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有序转移,推动燃煤自备电向网电转化,从源头上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
中原证券研报分析,截至2021年底,我国电解铝行业火电占比为82%,水电占比提升至16%。未来随着电解铝行业产能置换的进程加快,用电结构中火电的占比会进一步下降,水电等绿色产能的占比将会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电解铝企业主要分布在山东、新疆等地。根据上海有色网数据,2021年我国电解铝产量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山东、新疆和内蒙古,电解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20.7%、15.8%和15.2%。早在《实施方案》印发之前,山东、河南、内蒙古等多地就已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严控新增电解铝产能,新建电解铝项目须实施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
相较之下,云南具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前期受益于当地政府的电价补贴政策,高耗能的电解铝产线正逐步向云南等西南地区转移。截至2021年底,云南拥有电解铝合规产能约839.8万吨。由于转移的产能仍在逐步建设中,云南产能利用率较低,仅为61.4%,产量占比居第四位。
除了电解铝之外,《实施方案》还指出,铜、铅、锌、氧化铝等品种也存在冶炼产能盲目扩张风险,工业硅、镁等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亟待提升。对于消费需求增量有限的铜、铅、锌、氧化铝等重点品种,强调防范冶炼产能无序扩张;对于消费潜力较大的工业硅、镁等行业,强化政策引导,促进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发挥能耗、碳排放、环保等约束作用,通过提高新建和改扩建冶炼项目准入门槛,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由“以量谋大”向“以质图强”转变。
重点支持再生有色金属产业
光大银行宏观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新基建正逐渐成为我国扩投资、稳经济的重要抓手,其中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特高压、5G基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是有色金属消费的重要领域。在践行“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有色金属行业减排压力较大,而再生有色金属的循环使用就可以减少原材料在开采与初次冶炼时的碳排放,未来前景可期。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分析,“十四五”期间,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规模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其中,国内消费将推动汽车、家电、电子产品等更新升级,促进旧产品循环利用,废金属蓄积量快速增长。同时,这也是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向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有望继续保持较稳定的增长幅度。2021年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首次突破1500万吨。与原生金属生产相比,2021年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相当于节能3317万吨标煤。
《实施方案》也在建设有色金属行业绿色制造体系的重点任务中,首先提出要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充分挖掘“城市矿山”资源价值,利用再生有色金属能耗低、碳排放少的特点,在满足终端消费的前提下,通过替代原生冶炼产品降低碳排放。到2025年再生铜、再生铝产量分别达到400万吨、1150万吨,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24%以上。
以铝行业为例,再生铝单位产品能耗、碳排放分别为电解铝的5%、2%,且随着我国废铝快速回收期临近及废铝进口标准逐步完善,再生铝产量及消费占比将稳步增长,按照2025年再生铝产量1150万吨测算,将有效减少碳排放1亿吨以上。
目前,已有部分地区和企业率先形成了再生金属的优势产能。据再生金属分会统计,江西占全国再生铜产能的30%以上;河南、广东、江苏、重庆、山东五省市占全国再生铝产能的60%以上;安徽、河南、江苏、江西、内蒙古五省区废铅蓄电池处理能力占全国处理总量的60%。
目前,中铝集团、中信集团等中央企业已经把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上升到集团战略统筹规划的地位,中国五矿集团的国际再生铜铝原料贸易业务已经成熟;豫光金铅、万洋、金利等铅冶炼企业以及天能、骆驼、理士、超威等电池生产企业从事再生铅生产,上下游企业已形成紧密的协作关系。
同时,为进一步保障有色金属行业如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将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有色金属行业低碳发展相关的股权投资基金,推动绿色低碳项目落地。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健全企业碳排放报告与信息披露制度,鼓励重点企业编制低碳发展报告,完善碳排放信用监管机制。
目前,不包括重庆试点在内的其他六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已分配了10 亿多吨二氧化碳排放配额,大多企业对于分配制度大体满意。但是也有不少学者认为需要改进目前的配额计算过程和分配方式,最重要的是增加整个过程的透明度。由于碳排放配额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关系到企业生产成本和经营利润的重要资产,碳配额计算和分配的准确性、公允性、透明性,可以提升系统的公信力,并使得政策制定者和交易主体间的信息流动更加畅通,促进各相关行业准确理解规则,并贡献行业知识。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http://www.tanpaifang.com/tanzhibiao/201412/1941000.html
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重点行业被纳入到碳排放权交易的范围,全国将大力推广碳交易,碳交易市场将逐步启动。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告诉记者,未来的碳市场是一个不断完善的体系,将循序渐进式发展,从八大行业配额分配预估来看,排放量差不多将达50亿吨,是全国全口径排放的50%,这已经是全球第一的市场规模。
在八大重点行业中,哪一个是最具竞争力的领域?
首当其冲的是高资源消耗、高排放的化工行业。为了规避风险,将逐步推出有杠杆作用的期货产品、保值产品。
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设计,早在“十二五”时期就提出并试点。蒋兆理表示,中国把主要利益相关方,分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
从碳市场管理上来看,中国分为两级,分别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管理制度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市场运行的效率。蒋兆理认为,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各尽所能,各司其职,互相监督,中央政府负责碳排放的企业核算标准、配额分配的基本原则。
以及相关的第三方核查机构、交易平台的监管,并且对地方政府实施监管。而地方政府应严格按照中央统一的规则来实施配额分配,不干预配额规则的制定,这样就可以确保碳交易市场在一定的规则中运行。
重点排放单位是指:
1、属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
2、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以目前实际参与碳配额交易的单位来看,主要是电力行业。后续会拓至水泥、钢铁、电解铝、石化、化工、煤化工、建筑、钢铁、交通等行业和领域。 然后是双积分交易 目前国内特斯拉参与的相关交易叫双积分交易,主要是给传统企业出售NEV积分(新能源积分),购买对象主要是其他需要抵消CAFC负积分(油耗积分)或NEV负积分的车企。 最后是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光伏发电或林业能参与碳交易,但主要方法是要在碳交易中心申请CCER项目,其他需要抵消碳配额的企业可以购买,但购买的比例不得超过需要抵消配额的5%,所以CCER相对来说会比配额便宜一些,交易量也小。
拓展资料:
碳积分”是指欧盟设立的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企业或个人通过购买碳积分消除碳足迹,并与现实生活交互,实现零碳社区。通过政府主导,联合多家国内外机构,推动低碳生活影响力,对进行低碳活动的使用者给予积分奖励,普及低碳生活理念。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碳积分是一个衡量指标。因为不同新能源车对减少碳排放的贡献不同,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一个公平的方法来衡量生产商有没有卖出足够的“零排放汽车”。生产商每卖出一辆符合要求的新能源汽车,便可以获得一定的积分(积分数量与具体车型相关),每年按照政府规定缴纳足够份额的积分便可以不受处罚。
碳排放管理师可以提供碳排放监测、核算、核查服务,对企业的碳排放(主要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情况进行量化的监测、核算、核查,帮助政府部门掌握企业碳排放情况,一次制定碳排放配额的分配方案,对企业的碳排放进行有效监管管理。
拓展资料:
碳排放管理师可以说现在一个新风口有很多人也是为了自己以后能有更好的发展所以选择转行到这个行业中,为了增加自己以后在工作中核心竞争力度我们就需要考取碳排放管理师证书,这样企业才会放心的聘用你从事相关的工作。
人社部和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三大国字号联合为其正名,将碳排放管理员于2021年三月十八号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成为十八个新型职业之一。
央视带头联名推广,为了实现我们碳中和的目标,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从而对碳排放这样一个新兴职业进行大面积推广。
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全球降水量分布不均,冰川和冻土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全球化问题,不仅扰乱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了人类的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现阶段,碳排放管理师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政府部门和电力、水泥、钢铁、造纸、化工、石化、有色金属、航空等八大控制排放行业。
这八大行业目前在全国范围的数量大约是8000多家,全国36个试点城市,还在陆续增加中。
而首批接受专业化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全国只有六千多人,远远低于市场供求关系。
行业人员空缺巨大,就业前景一片大好。
目前关于碳排放类的工作岗位,绝对的高薪岗位啊,碳排放管理员年薪达到二十万,而且要求不高,只要大专(包含)以上文凭,从事过低碳相关的工作,普通的岗位也都在起薪一万左右,新职业新机遇,都是留给有前瞻性有准备的人,所以说趁现在入门标准不高的情况下考个碳排放管理员随时应对不时之需,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增添一道防火墙。
对于重点排放企业,碳排放管理师可以提供咨询和碳排放交易服务。
如果重点排放单位由于改制、改组、兼并和分立、新建、改扩建等原因,导致本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上年度变动达到5000吨或20%以上的情况,应当在一周内向市发改委书面申请配额变更,届时将对有关情况进行核实,确有必要的将按照《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配额核定方法(试行)》对配额进行调整。
但如果重点排放单位被依法责令关闭或取缔,或者弄虚作假、骗取排jin放配额,市发改委将收回其排放配额。值得注意的是,本市明确,重点排放单位可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其排放量,1吨核证自愿减排量可抵消1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什么是“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发改委资环处相关负责人举了个例子:“比如一家企业开发了风力发电项目,减少了1万吨二氧化碳排放,企业向国家发改委提起申请,通过审核并完成备案后可获得"核证自愿减排量"。”
作为配额交易的补充,“核证自愿减排量”使用比例不得高于当年排放配额数量的5%。其中,本市辖区内项目获得的“核证自愿减排量”必须达到50%以上。来源于本市辖区内重点排放单位和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非重点排放单位的固定设施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和制造业协同废弃物处理以及电力消耗所产生的“核证自愿减排量”,不得用于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