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动力工程 > 正文

小学教坛新秀事迹材料

包容的大门
粗心的洋葱
2022-12-31 00:18:30

小学教坛新秀事迹材料

最佳答案
斯文的小熊猫
火星上的硬币
2025-09-14 11:35:10

事迹材料是指党政军机关为了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属于事务公文。教坛新秀是对于新老师的一种肯定的赞扬。下面是小学教坛新秀事迹材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教坛新秀事迹材料 篇1

刘xx,男,中共党员,内蒙古工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讲师,现任机电系能源与动力工程教研室副主任。入职3年来,主讲了《风力机理论与设计》、《风力机空气动力学》等7门课程。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经过自身的努力,在教书育人、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教书育人

入职3年来,共承担了《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MATLAB程序设计与应用》、《风力机空气动力学》、《风力机理论与设计》、《流体力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工作量饱满,总的理论教学工作量约1024学时,超额完成了学院要求的额定工作量。

二、专业建设

201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11年9月实现首批招生,在校全日制本科生632名,预计2014年9月学生数达810名。同时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即热力发电厂和新能源技术方向,专业建设难度较大。在教研室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刘雄飞参与的主要工作如下:

1.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2011版)。

2.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十二五”建设规划。

3.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

4.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

5.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三、实验室建设

刘雄飞老师全程参与了机电系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制定了实验室建设规划,联系实验设备厂家并做调研,参与了实验室招标和验收工作。规划建设9个实验室,目前已建成6个:

热力发电厂方向:热力发电厂仿真实训室、热力发电厂模型室、热工仪表实验室(待建)、泵与风机性能测试实验室(待建)、热工实验室(待建)。

新能源技术方向:风光互补发电测量控制实训室、大型风电场模型室、大型风机辅助教学及仿真实训室、新能源创新实验室。

四、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

在学院实习经费紧张、企业不愿接待学生实习的大环境下,刘雄飞老师主动承担联系实习的任务,历经半年时间,联系十余次,经过努力终于获得了企业的同情与支持,最终与宝丰能源动力公司、宁夏发电集团银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银仪风力发电场及鄂尔多斯电力集团电厂三公司,建立了良好而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顺利完成了我院2011级、2012级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任务,并于2013年12月,选送43名11级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到鄂尔多斯电力集团电厂三公司进行顶岗实习。

五、科研、论文及教材

作为一线教师,刘雄飞老师努力争当一个科研型、教学型教师,边教学边研究。并积极投身科研工作。主要工作如下:

(一)科研

1、主持自治区级重点科研项目:“小型组合新翼型风力机叶片设计及其综合性能的研究”(项目编号:NGY2013135)

2、主持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新型高效率光伏发电材料及风光互补”科研项目一项。

3、主持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浮动式风力发电机”科研项目一项。

4、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团队,指导学生参加了二〇一三年度“认证杯”国际数学建模大赛,荣获三等奖。

5、2013年7月至8月,带领创新团队中两位主要成员在银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光伏组件车间,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企业实习,并成功联系了一项横向课题“植物叶片式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的研究”。

6.参与了自治区教改课题《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创新工程的实践性研究》科研项目一项。

(二)学术论文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篇,第一作者发表6篇,其中EI检索三篇。

(三)教材

1.为宝丰能源动力公司编著培训教材2部:《电厂锅炉生产技术》、《汽轮机生产技术》。

2.参编教材《工程流体力学》1部。

六、获奖

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经过自身的努力,刘雄飞在从教几年来获得了若干奖项。

1、2011年12月,被评机电系二〇一一年度“先进教师”。

2、2012年12月,我院第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二等奖。

3、2012年12月,被评为我院优秀教师。

4、2013年6月,在我院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5、2013年11月,指导学生参加了二〇一三年度“认证杯”国际数学建模大赛,荣获三等奖。

6、2013年12月,被评为我院优秀教师。

7、2014年5月,我院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二等奖。

小学教坛新秀事迹材料 篇2

认识体育老师刘xx的人都说他好相处。刘xx说话风趣幽默,但工作起来毫不马虎,作风严谨。他总是能坚守原则,认真做事,清白做人,给同事和领导留下深刻的印象。

2013年起,他到离家十几公里外的塘栖第二中学担任副校长。由于家离学校远,他每天提前到校上班,基本上早上六点半已到校,经常下班时间到了还在办公,为的是为师生多做一点事情,多解决一点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多关注学生在校的德育品行教育。有付出有会有回报:2013学年,他分管下的塘栖二中德育、安全和音、体、美、劳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田径在区第43届运动会中取得团体总分第二名,获是余杭区第18届中小学艺术节团体二等奖,乒乓球队获得余杭区余杭区男、女团体总分冠军,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全校中考体育平均分达到28.04分,全区名列前茅。2014年荣获浙江省中小学乒乓球联赛女子团体二等奖等,学校被评为余杭区5A级平安校园,浙江省健康教育促进铜牌学校,余杭区首批特色品牌学校。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刘xx总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敢为人先。他多次执教省市体育教学研讨课多篇论文在国家公开杂志刊物上发表在德困生放弃学习时,主动长期结对联系,帮助他们,使德困生获得了新生。

刘xx的身体力行是对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最好诠释。

小学教坛新秀事迹材料 篇3

我叫唐慧聪,是16年暑期新上岗的教师,担任五一和六一班英语老师。我热爱教学工作,所以大学上的师范院校,毕业后如愿以偿的成为一名老师。在踏上岗位之后,我积极备课,尽快的熟悉学生。上岗以来,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摸索班级管理的门道,成为学生们的好朋友。“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是我一直秉承的理念。我曾多次对学生说:“认真能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

最初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是彷徨、迷茫的,从一名学生变为一名老师,身份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当我进到班级看见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目光,面对勤劳朴实家长的殷切希望,我彷徨的念头顿时烟消云散了,我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没有工作经验,我就虚心向老优秀教师请教,学生成绩不理想,我就放弃休息时间认真为学生辅导,培优补差。与此同时,我也积极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时刻补充自己,更新知识储备。生活上关心学生起居、饮食,学生一周有五天时间在学校,每天和他们在一起,既是良师,又是益友。

现在我心中正孕育着一个美好的梦想,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扎扎实实的学好英语知识,更希望他们明天成为祖国的人才,我要奋斗,我要真正成为一个让学生热爱英语的人,我会不停歇学习,争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最新回答
温暖的西装
结实的金毛
2025-09-14 11:35:10

人性经历 学习经历

1985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热能工程专业,

1990年西北工业大学获工程热物理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0年至1994年任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讲师,

1994年晋升为副教授。

教育教学

本科生专业课《工程热力学》,《热工设备》

研究生专业课《高等工程热力学》,《热流体学》,《先进流体与传热计算技术》

研究方向

工程热力学系统,传热学,航空发动机冷却防护技术,空气系统,镟转盘腔及空气预镟系统,热流量计,流量计,温度测试技术

科研项目

[1] "非圆形扰流柱换热与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 1999~2001年,航空基础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 非圆形扰流柱换热与流动特性及其镟转效应的实验研究,国防科技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重点实验室项目,2000 年~2002 年

[3] "高压涡轮盘腔内流动与换热最佳化研究",罗罗公司德国分公司合作项目,2000 年~2005 年

[4]气冷叶片供气系统设计与分析技术,2008年~2011年

[5]"封严篦齿结构设计和试验研究",2012~2014。

[6]"有增压轮的预镟系统流动、温降特性研究",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公司项目,2012~2014。

[7]"高压预镟系统流动传热研究", 2012~2015。

学术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EI收录20余篇。代表性论文:

1."套用TVD格式分离求解不可压N-S流动",《航空动力学报》,第9卷,第1期,1994年1月

2."转轮式干燥剂除湿器性能的相似分析与计算",《太阳能学报》第15卷,第2期, 1994年4月

3."转轮式干燥剂除湿器数学模型及RDEH程式",《太阳能学报》, 第15卷,第3期 1994年7月

4."转盘-静盘腔内层流流动的相似分析及N-S方程数值解",《航空动力学报》第9卷,第4期1994年10月

5."转轮式固体干燥剂制冷空调系统的数值计算与分析",《太阳能学报》,第17卷,第1期 1996年1月

6. "带有微型涡轮的镟转盘腔局部换热特性" ,《推进技术》2005年6月 Vol. 26,No. 3,

7."新型热流计测量技术的探索研究",《计测技术》, 2007 年第27卷,第2 期

8."带微型涡轮的镟转盘腔内流场的数值仿真研究"《计算机仿真》,第24卷,第11期

9."带盖板预镟进气系统的温降实验误差分析"《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Vo l.10, No.26, Sep.2010

10."带盖板的预镟系统温降和压力损失数值研究",《航空动力学报》 , 2010年 11期

11."带盖板预镟系统的流动实验",《推进技术》,2011 年10 月第32卷第5 期,Oct. 2011,Vol. 32 No. 5

12. "Two and Three Dimensional Computation of the Flow Field in a Rotating Cavity with Micro Turbine "RR/AVIC Technical Symposium April 8-10,2003

13."镟转对非圆形扰流柱换热影响的数值研究"《第十三届燃烧与传热传质专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航空学会专业分会燃烧与传热传质专业委员会,2005年10月,云南,昆明

14. "非圆形扰流柱换热和流动特性的实验与计算研究"中国国防科技报告,编号GF-A0041692M,中国航空科技报告,编号HK-JB003781M

15."镟转涡轮盘腔中等转速下内部流场分布实验" 《推进技术》,2006年8月,Vol.27 No.4

16.《工程热力学》,2006年9月,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国防科工委"十五"规划教材

荣誉获奖

(1)回流式传热风洞和扇形孔气膜冷却流动和传热实验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1996年科技成果三等奖

(2)航空发动机中的传热与冷却技术研究

国家教委1997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3)气冷叶片流动与有/无气膜时端壁换热的试验研究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1999年科技成果一等奖

(4)复合式气冷叶片外换热分析与实验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1999年科技成果二等奖

(5)高主流湍流度下涡轮叶片外换热的实验和分析研究

陕西高等学校2003年科学技术二等奖

(6) "层板叶片传热机理研究"获2006年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

(7)《工程热力学》教材获2011年西北工业大学第八届优秀教材奖励,2011年10月

(8)《工程热力学》教材获2011年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

舒适的鞋垫
忐忑的小馒头
2025-09-14 11:35:10

王峰,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1年重庆大学制冷专业本科毕业获热能工程学士学位,并于当年攻读本校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提前攻读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方向新能源技术及应用;2004年留校任教;2006年前往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进修核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课程并协助建设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专业;2007年被评为讲师;2008年博士毕业并获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微型反应器中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过程传输特性研究”被评选为2009年度重庆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被评为硕士生导师;2010年破格评为副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专项自然科学类项目1项,重庆大学校级研究项目4项;作为主研人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横向课题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和录用学术论文50余篇,已申请发明专利1项,获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主要从事新能源化工及材料中的热物理问题研究。主讲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基础课《核反应堆物理分析》等课程,从留校至今讲授过《冷藏库设计》、《制冷装置设计》、《热泵技术》、《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学》、《核反应堆物理分析》等课程。

神勇的黑裤
俭朴的小海豚
2025-09-14 11:35:10

答:能源与动力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属于能源与电气学院。 主要用来培养能源动力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学习热能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接受现代热能与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热力系统的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从能源与动力工程毕业后可以在水利水电、流体机械、电力、动力工程等相关设计院、发电厂、制造厂和研究机构从事工程设计、 科研、教学、设备制造、安装检修、运行管理、技 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其中以各流域水电开发公司、水电厂、抽水蓄能电站为主要就业单位。

河海大学动力工程系介绍

一、基本情况

  动力工程系现有教师22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动力工程系的支撑学科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和机械工程学科,其中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是在原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学科基础上发展而来,历史悠久,早在六十年代初就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教授。动力工程系下设水力机组过渡过程控制与计算机仿真研究所、流体机械流动计算及优化研究所、流体机械测试与诊断技术研究所、水工金属结构(水工机械)安全检测与诊断技术研究所、热能工程研究所等五个研究所。

二、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

该学科特色明显、历史悠久、综合实力强,具有流体机械及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教师中拥有教授职称的5人(其中博导一名)、副教授职称的3人,讲师及以下职称的6人。

近五年负责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重点计划项目、“948”项目、部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及生产委托科研项目10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机械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5项等。在国内外主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6部。

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包括:流体机械性能及优化;水力机组过渡过程控制;水轮机调节系统分析及微机调速器开发研制;水电厂计算机仿真;流体机械测试与诊断技术;复杂热力系统优化运行技术;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现代空调技术。

本学科开发了水电站水力――机械过渡过程计算研究通用程序,所有国内大型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都购买了该软件,应用于所有大型水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过渡过程计算。

拥有高水平、高精度、多功能的“水力机械多功能试验台”、“水力机械动态模拟试验台”各一座,两座试验台都是“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已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上海、江苏、广东、福建等地的市政工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中水力机械多功能试验台已通过江苏省科技厅的鉴定,具有A级精度(±0.4%)。试验台不仅可以做立式、卧式水轮机、水泵的能量特性、汽蚀特性、飞逸特性和水流内特性等试验研究,而且还可以做正向、反向水轮机、水泵的能量特性、汽蚀特性、飞逸特性和水流内特性等试验研究。

本学科还开发出成熟的产品:水轮机微机调速器(采用STD总线工控机、可编程控制器和工业PC);水轮机调节系统对象实时仿真和现场测试系统;水电站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水电站、泵站现场测试系统。

扩展资料

河海大学(Hohai University),简称“河海”,位于江苏省会南京市,是一所有百年办学历史,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教育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以及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拥有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

河海大学官网

诚心的超短裙
大意的煎饼
2025-09-14 11:35:10
这两所大学实力相当,河南理工大学稍强一些。但就能源与动力工程这个专业而言,两所大学都不行。判断一个大学的专业强弱,首先看他在这个学科和专业有没有博士点或者硕士点,如有博士点,说明这个学科在全国也不差;如果仅有硕士点,那这个学科和专业在省内也算好专业;如果既没有博士点,有没有硕士点,那这个专业就非常弱了。这两所大学在这个学科并未获得硕士点,说明实力很不行。药学这个专业,建议报考东北电力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大学。

兴奋的小蝴蝶
苗条的钻石
2025-09-14 11:35:10
中国矿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品牌专业介绍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更新时间:2007-1-4点击:2602

中国矿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简介

中国矿业大学是直属教育部管理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学校坐落于在江苏徐州南郊风景区。创建于1909年的中国矿业大学经过九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学校设有19个学院,59个本科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就是其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之一。

一、历史与现状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在原中国矿业学院矿山机械专业和电厂热能动力工程专业基础上建设发展起来的。

1953年以我国著名流体机械专家汤德全院士为首,在当时的北京矿业学院机电系成立了流体机械教研组,这就是中国矿业大学动力工程专业的前身。1988年在流体机械教研室、热工教研室、射流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矿业大学热能动力工程教研室,并于1988年9月开始招收首批电厂热能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1997年,热能动力工程教研室发展成为动力工程系,1998年根据教育部专业调整目录,电厂热能动力工程改名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下设热能工程及自动化、流体机械及环境工程、制冷及空调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方向,主要满足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热能动力工程类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形成了覆盖动力工程多领域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

目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所在学科拥有流体力学博士点、流体机械及工程和动力工程专业硕士点,每年招收本科生120人。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中包括江苏省精品课程12门,校级精品课程8门,实验室拥有江苏省高等学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与CAD实验室、30万千瓦和13.5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仿真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建立的CFD数值计算中心、动力工程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工程训练中心等一系列实验中心,为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了良好的平台,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夺得了包括2005中国机器人大赛舞蹈组冠军,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特等奖等一系列国家级/省级科技竞赛大奖。

专业的科学研究突破了流体机械、热能动力工程、制冷与空调技术等动力工程传统领域,沿伸到了矿井流态化开采、火灾综合治理、矿井深部开采降温、新能源开发等领域,走出了一条立足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科研之路。

近20年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本科毕业生1300多人,涌现出了以“徐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卫荣章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陆续成为了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动力工程领域的骨干力量,为本专业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中国矿业大学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煤炭行业和淮海经济区已将形成了自己人才品牌特色优势。

二、富于进取的教师团队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拥有专职教师20名,全部是中青年教师,其中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助教2人,实验师4人,4人曾出国留学访问。

三、“精品化”的课程体系改革之路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一直坚持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课程内涵,教学改革一直向“精品化”的目标迈进。目前本科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基础课教育拥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4门专业课程为中/英双语教学课程,两门专业课成为中国矿业大学赴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留学生必修培训课程。

“精品化”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还要求教学能跟随时代发展潮流,因此专业建设要求尽量使用新教材,同时逐步实现教学实现多媒体化。目前整个教学体系中新教材/参考书使用率超过70% ,其中双语教学原版教材2部,多媒体课件使用率达60%以上。

四、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20年的发展中,一直坚持改革,以建构主义为理念,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专业涌现出以郑之增、李德波等同学为代表的一批动力工程专业科技标兵,先后夺得了包括2005中国机器人大赛舞蹈组冠军,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特等奖在内的一批国内、省内奖励,体现出该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提倡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生涯设计,因材施教,从而实现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专业培养模式具有下列四个特点:第一,课程设置采取灵活的模块化专业教学体系。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本科生开设了热能动力工程、制冷与空调技术、流体机械等三个主业方向模块。各模块中的选修课可以打通使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灵活选择。几年来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的各专业中,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选修的课程数一直名列第一。第二,紧密和现场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先后与10所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除了完成实习,还直接把个别专业课的课堂开设在实习基地,教师可以依据实际设备现场授课,同时邀请有经验的现场人员为学生讲解有关实践知识,使学生的实践能有综合性地提高。第三,强化实验室建设。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利用世行贷款建立江苏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机械基础与CAD实验中心;利用教育部的专项投资建立大学生工程实践训练中心;和清华大学联合建立了CFD数值计算中心;建成了能模拟火电厂30万千瓦和13.5万千瓦机组运行的仿真中心;建成了向全校学生开放的流体力学实验室;在网络上运行了工程热力学虚拟实验室等等。这些实践环节的投入大大强化能力。第四,积极引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专业教师积极吸引或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使学生尽早接触科研活动第一线,学习有关思路和方法,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实践证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是成功的。

五、立足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服务意识

近20年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一直立足煤炭行业及淮海经济区开展教学活动,为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培养了大批动力类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的毕业生以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踏踏实实的敬业态度赢得了用人单位的良好口碑,涌现出以“徐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卫荣章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中国矿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煤炭行业和淮海经济区已经形成了自己人才品牌特色优势。

在科研方面,中国矿业大学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立足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的需要,专业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10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1次,省部级奖励6次。这些主要科技成果全部服务于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为煤炭行业和淮海经济区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六、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高素质人才的高端人才发展之路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与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是江苏省第一个成建制向国外派出留学生学习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项目的成功实施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动力工程专业与杜伊斯堡大学动力专业有关专家的学术交流活动,中方教师展现出的优秀学术素养,给德方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实现了中国矿业大学留学生的派出。自2001年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与德国杜伊斯堡大学达成了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协议以来,现已派出本科生5批,研究生两批,共170人。2005年又和德国乌珀塔尔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双方首先拟在学生交流、教师培训方面展开合作。国际合作办学为专业高端专业人才培养构筑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并为专业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随着国际化办学的深入,专业教学也逐渐向国际接轨。目前专业主要专业基础课全部实现双语教学。其中《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两门课的双语教学,已经得到有关部门认可,成为中国矿业人大学学生赴德国杜伊斯堡大学学习前的必修培训课程。

良好的国际交流氛围也吸引了国际知名公司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重视,国际著名的ITT(国际电报电话)集团飞力泵业公司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设立了奖学金,专门资助该专业勤于实践、品学兼优的学生。

中国矿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正不断进取,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而努力。

能干的野狼
内向的戒指
2025-09-14 11:35:10

冯培恩,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工程机械专业本科,1985年获联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浙江大学机械设计研究所所长、副校长。在国内率先开始工程机械CAD的研究。从事设计方法学、优化设计与工程机械设计的跨学科研究,开辟优化方法学的新方向。首先提出以全系统、全性能和全寿命周期优化为目标的广义优化设计理论,方案智能生成和柔性优化方法、基于多Agent的分布式协同优化技术、基于区间分析的系列化设计方法等;建立原理解特征模型和智能概念设计目录,提出基于基因工程的概念设计策略。开展工程机械机器人化技术的研究,首创集工况监测与故障查找、节能控制、远程无线遥控和局部自主智能操纵于一体的液压挖掘机器人。在国内外正式发表200余篇论文,出版一本德文专著、多本中文著作及译著。研究成果先后荣获10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或荣誉。现兼任联邦德国工程师协会会员,英国《Engineering Design》编委,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挖掘机械研究会理事长,国际机器与机构理论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现代设计法研究会CAD学会副理事长,中德合作《工程设计》主编,《中国机械工程》编委会副主任等职。还兼任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和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

俞小莉,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与浙江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5.08留校任教。1995.07-1996.01日本北海道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6.04-1997.03香港理工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车辆工程中的热、机疲劳可靠性、车辆热管理、车用动力能源多元化等。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军工项目、省部级项目和重大横向项目等近4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第2)、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在研项目主要包括国家安全重大基础项目、军品配套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重大横向项目)等。 现任浙江大学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所长,浙江省内燃机学会理事长、浙江省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农机学会常务理事、能源与动力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省科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测试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兵工学会高级会员、发动机专业委员会委员。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

郝志勇,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毕业,天津大学博士,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博士后(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资助),德国汉诺威大学访问教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天津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内燃机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汽车与发动机NVH和CAE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7年最早在国内开设了内燃机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生课程,1996年在国内最早开创了内燃机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及热力发动机噪声控制研究博士生培养方向,已培养研究生70多人,多年一致致力于打造我国发动机自主开发品牌(ANVL)。作为课题负责人已先后完成了数十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7项,省部级10多项,有七项研究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作为负责人完成的科研项目“内燃机气缸压力无孔测量系统”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动力机械装置振动主动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先后获得天津市发明金奖、国际发明展银奖以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动力轴系扭振实验台”获得天津市优秀发明奖和全国发明展金奖以及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内燃机声振信号测量及其对工作过程识别的研究”获得天津市自然科学三等奖(2003),“阶梯轴系扭振弹性波主动控制的研究”和“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危害及其控制的研究”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热机结构动力学系统与热力学系统的耦合性能影响研究”,“柴油机等强度轻型化设计开发”,“汽车低噪声轻量化设计研究”以及“镁质车体前端NVH性能设计与开发”等一些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EI、SCI检索70多篇。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参加完成的项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个人曾荣获光华科技奖、容闳科技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天津青年科技奖、通用汽车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奖、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和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研究方向:汽车与发动机振动噪声控制、汽车与发动机轻量化设计、发动机现代设计方法、发动机整机设计开发、汽车与发动机进排气系统设计、发动机橡胶液压悬置设计等;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消息来源:浙江大学汽车与发动机振动噪声实验室网站)。

周晓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从事车辆工程、振冲噪控制与信号处理、机械设计与制造、无损检测、自动化及计算机辅助测试与控制、机电一体化、机器视觉及可视化方面的教学、科研和系统开发工作。承担或完成了与此相关的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应用项目。其间取得了包括基本理论与方法,新技术与软、硬件应用系统在内的较为系统的成果;据国际联机查新检索鉴定认为部分成果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所开发的一些具有先进水平或填补空白的应用系统,已服务于国防、航空、汽车等工业领域。中国无损检测学会理事。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浙江省无损检测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方向:制造自动化与光机电一体化、检测、信息处理与质量保证、车辆检测、试验与控制、车辆制造过程自动化、车辆虚拟仪器、虚拟测试与仿真。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制造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消息来源:浙江大学机能学院网站)

宋小文,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车辆工程专业)。1989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应用数学系计算几何与图形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6年留校任教于浙江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1.11~2003.2 美国 Brigham Yang University 计算机系,高级访问学者。主讲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图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双语)”、“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承担和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市级项目、企业横向合作项目4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篇,EI收录论文1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协助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曾荣获浙江大学奖教金、工会工作积极分子等荣誉,担任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2010-2012)、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计分会全国模具设计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与模具分会副秘书长。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工作研究领域——设计理论与方法: --产品建模及设计规划; --创新设计理论; --基于模拟的分析及优化设计技术; --图形图像信息处理与分析。 车辆工程: --车身数字化设计与空气动力学分析优化; --底盘系统数字化设计与性能分析优化。 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 --模具现代设计方法; --模具性能仿真及分析优化。办公地点: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

胡树根,男,教授,毕业与浙江大学。先后从事与制造业信息化项目、模具设计制造技术、逆向工程技术、计算机辅助测控技术、基于数值模拟的成型工艺参数智能设计、计算机辅助排样优化系统、计算机辅助模具报价分析、汽车零部件设计、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车轮随即侧滑仿真分析及悬架参数优化、EPS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研究、汽车转向技术。车辆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汽车数字化设计与分析、汽车模具设计分析与制造、汽车现代制造技术。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

许沧粟,男,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内容:柴油机喷雾雾化、激光点火机理研究、汽车电子等。办公地点: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212室,现带的研究生有周旋、胡洋洋、王洪涛、刘阳训、钟安昊。

熊树生,工学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注册机动车鉴定评估师,国家级能源与动力实验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1994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内燃机专业,1997年硕士毕业于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0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后留校从事教学科研,研究方向为新能源的车用及多元化利用。现为中国内燃机学会、中国沼气学会会员,国家基金委评审专家、浙江省及杭州市政府采购评标专家,杭州市汽车仲裁院仲裁员,江西省涡旋机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曾到阿根廷、墨西哥进行短期合作研究。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国防军工项目以及企业的重大研究开发项目,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氢燃料发动机、CNG、LPG、沼气、煤气等气体燃料发动机及汽车、柴油车的颗粒捕集再生装置、混合动力系统、纯电动汽车、涡旋机械、新型发动机等,还开发了机动车检测测试系统。在国家一级刊物或国际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的十多篇,申请专利近40项,其中发明专利三十多项,获省部级和教育厅科技进步奖各一项。先后担任《汽车构造》、《汽车专业英语》、《汽车电子应用》、《汽车检测与诊断》、《汽车性能与评价》等课程的主讲教师,指导《汽车认知实习》和《汽车驾驶实习》,是劳动部“二手车鉴定估价师”、“汽车碰撞估损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培训讲师,现为《内燃机学报》特邀编委,国际氢能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兵工学报》评委,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特聘教授。获浙江省高校第五届教学大赛优秀奖,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学院第三届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2008年浙江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2010年能源系教学竞赛二等奖,浙江大学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务工作者等。曾任台州市科技局局长助理,丽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助理,现挂职浙江省龙泉市,任龙泉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市长助理。研究领域: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消息来源:浙江大学个人主页)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

朱绍鹏,女,副教授,2003年7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控制系,2006年3月在日本千叶大学电子机械系统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10年3月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系统设计与管理专业获系统工程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入选浙江省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研究方向: 1.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匹配及控制。 2.新能源汽车商业运营模式创新。 3.车辆系统动力学分析及控制。教学工作: 本科生课程:《模型驱动开发与控制系统设计》、《系统论》、 《现代电动汽车技术》 奖励荣誉:1.电动汽车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3。2. 浙江大学2011-2012学年优秀班主任,2012。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

李道飞,男,副教授。1999年9月-2003年7月:于 吉林工业大学 汽车工程学院 攻读 车辆工程专业 本科学位;2003年9月-2008年6月:于 上海交通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攻读 车辆工程专业 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6月-2010年7月:助理研究员,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2010年7月-2015年12月:助理研究员;2016年1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期间:2011年8月-2011年11月:访问学者,University of Missouri;2014年-2016年:Visiting Schola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Michigan;研究方向:1、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2、智能车辆、自主/半自主驾驶 3、新能源汽车及其控制系统 - 气动-内燃混合动力 - 电动车辆。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