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能的缺点是严重污染环境
A.生物质能是一种洁净能源,故A错误;
B.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故B正确;
C.解决农村能源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是充分利用好生物质能源,故C正确;
D.生物质能来源于太阳能,故D正确;
故选A.
在地球上面,我们之前的“蒸汽时代”,靠的是煤作为燃料。但是,缺点很明显,比如说煤的数量有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而且燃烧后会产生污染环境的气体,对我们的地球家园影响十分地不好。所以,我们发现出了一种清洁能源,那么它就是生物质能,它有很多优点,当然也有许多缺点,下面我就来列举一下。
优点:
1、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生物质能是一种十分清洁的能源,它是如何形成地呢?它就是将太阳能以化学能地形式储存在生物体内的一种能量形式。太阳能,我们都知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球上的生物也有很多,所以这种能源是无穷无尽的,它不像煤一样,总有一天会用完。
2、是一种很清洁的能源。
生物质能由于它独特的特性,使用后不会产生有害气体。而且它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能源,使用后产生的二氧化碳能够参与到光合作用当中,能够在自然界中循环,不会对自然界产生伤害。生物质能的使用,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是一种十分清洁的能源。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利弊,生物质能除了以上优点以外,还有以下缺点。
1、热值低。
与煤炭产生的热量相比,生物质能产生的热值实在是低。燃烧相同质量的煤与生物质,生物质产生的能量或许只有煤的三分之一。
2、建造成本高。
不像燃烧煤炭或其他物质一样,只需要一把火即可。但是要想生物质能投入使用,需要建设很多措施,所以,使用生物质能建设成本很高。
总之,我认为,我们还是要大力发展生物质能的,尽管它现在依然有许多缺点,但是,随着技术的提高,我相信这些缺点会被解决。
2、生物质燃料由秸秆、稻草、稻壳、花生壳、玉米芯、油茶壳、棉籽壳等以及"三剩物"经过加工产生的块状环保新能源。
3、生物质颗粒作为一种新型的颗粒燃料以其特有的优势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传统的燃料相比,不仅具有经济优势也具有环保效益,完全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首先,由于形状为颗粒,压缩了体积,节省了储存空间,也便于运输,减少了运输成本。
其次,燃烧效益高,易于燃尽,残留的碳量少。与煤相比,挥发份含量高燃点低,易点燃密度提高,能量密度大,燃烧持续时间大幅增加,可以直接在燃煤锅炉上应用。
生物质能就是所谓的破枝烂叶秸秆等等植物经过压缩而成的燃料。
优点:可持续性高,因为就是树枝树叶枯草秸秆,这些本来都是要烧荒烧掉的,现在做成燃料。
本来还有一个优点是成本低,但是,现在看来也不是很低。
燃烧可以更充分,简单来说就是产生更少的烟和粉尘。
缺点:燃烧设备比较贵。
含氢氧比重还是略大,简单来说就是燃值不太高,相对煤和油等化石能源来说。如果能把生物质能燃料做成机制炭反而变废为宝,极大的减少烧炭带来的污染问题,也能大大降低炭的价格,如果再进一步,就可以把制成的炭经过压合变成煤,极大降低煤炭污染问题,当然,成本比较高。
其实,生物质能燃料是折中办法
生物质能是指利用大气、水、土地等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有机体,即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有机物质通称为生物质。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生物质能的广义概念:生物质包括所有的植物、微生物以及以植物、微生物为食物的动物及其生产的废弃物。有代表性的如农作物、农作物废弃物、木材、木材废弃物和动物粪便。
生物质能的狭义概念:生物质主要是指农林业生产过程中除粮食、果实以外的秸秆、树木等木质纤维素(简称木质素)、农产品加工业下脚料、农林废弃物及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禽畜粪便和废弃物等物质。特点: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
生物质能的优点可分为以下几点
①生物质能可再生,生物质能根本就是来源于太阳能,而太阳能是无穷无尽的,并且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然后储存在生物体内,因此只要确保植物光合作用顺畅进行,就能生产出源源不断的能量。所以说生物质能是可以再生的。
②环境污染小,通常生物质能中含有对环境有害物质的含量非常低,而在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又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减少了温室气体,并且释放氧气,因此,提倡生物质能的应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自然的碳循环,对自然界就要很大的益处。
③原料丰富。生物质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预计,全球生物质能源潜在可利用量达350EJ/年(约合82.12 亿吨标准油,相当于2009年全球能源消耗量的73%)。
虽然说生物质能的优点如此突出,但是缺点也不是说没有的。
首先,生物质能的生产周期很长,依靠生物自己来获取能源,这个时间本来就不短,而且在后期加工处理中,经常是通过发酵提取等耗时耗力的手段来最终生成能源物质。样的生产效率远远比不上挖掘石油和采集天然气。
其次,生物质能的生产过程复杂,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比如像生产乙醇,使用的是废弃的农作物进行发酵,首先要收购(最好是已经超过了保质期的)农作物,然后再将其放置于发酵罐中进行发酵,在这期间要实时监控发酵罐中的温湿度,发酵出来的原液还需进行多次过滤,提纯,最终才得到目标产物,这样看来,生产过程比单纯的采集天然气等传统的能源生产更加复杂。所以相应的资金投入就会大大增长。
还有,生物质能受地域限制,像一些农业并不太发达的地区,所能利用起来的生物质能就很少,相应的在该地区推广使用生物质能就困难重重,而且又想要在该地区用上生物质能,所需的运输成本也会大大提高。
总的来说,现在大面积推广生物质能还是有很大的困难,但相信在以后 科技 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像生物质能这类清洁能源一定会普及到千家万户的。
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并且最大的优势是变废为宝。如果不处理,秸秆废弃物和畜禽粪污会污染环境,处理好了,可以变成清洁能源以及有机肥。有机肥还田之后实现循环经济。缺点方面就是从经济性角度,如果没有补贴,还不足以实现盈利。当然主要还是因为环保意识以及环保处罚力度不足导致的。
生物质能的优点:易燃烧,污染少,灰分较低。
生物质能的缺点:热值及热效率低,体积大而不易运输;另外,生物质能木质素、纤维素之类难降解有机物,因此利用、转化技术也更为复杂多样,特别是利用生物催化、转化的技术更为重要。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能源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按照人类开发利用能源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将环境污染问题分为以下三大类。
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大气环境是指生物赖以生存的空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能源开发利用过程排出的CO2、SO2、CO、NOx(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可改变原有空气组成,并引起污染,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加剧“温室效应”,同时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会形成“酸雨”,破坏森林植被,造成土壤酸化、农业减产。燃煤造成的粉尘、烟雾等对人体呼吸系统和自然景物都有不利的影响。
1)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SO2、CO2、NOx(氮氧化物)和烟尘等。
(1)SO2:
我国SO2污染物85%来自燃煤,其余的来自炼油厂、冶金工业和自然界。在大气中的SO2会转化为SO3,成为硫酸气溶胶或硫酸根,并再化合为硫酸盐。这些污染物弥散在大气中,可减少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并使植物产生病变;形成酸雨,导致河水酸度增加、土地酸化;SO2和粉尘在冬季早晨还会形成烟雾,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同时,SO2对金属,特别是对钢结构的腐蚀,每年给国民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
(2)CO2:
地球上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可使CO2和O2的循环达到平衡,但由于全球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烧去了大量含碳矿物燃料并生成CO2,再加上滥伐森林,结果使全球大气中的CO2含量正以每年0.4%的速率增加。按此速率增长,预计会出现由于温室效应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世界降雨分布量变化,使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
(3)NOx(氮氧化物):
NOx是高温燃烧过程中的产物,如排烟中产生的NOx。NOx会形成光化学烟雾,这种污染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
(4)烟尘:
燃烧煤炭时,烟尘的排放量最大,分别是燃油和燃气的6.15倍和9.76倍。当烟尘的颗粒直径在5~10μm(PM10)时会直达人的支气管区,而直径小于5μm的微粒可以到达人的肺泡区,导致人的心血管疾病和哮喘病增加。
2)温室效应
由于大气中的CO2容易吸收长波辐射,所以太阳的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层射入地面,而地面温度增高所放出的长波热辐射却被大气中逐年增加的CO2气体吸收,无法逸散出高空,地球就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毯子”,处于“温室”之中,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如图1.5所示。
图1.5 温室效应示意图
由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所引起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首先,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地球两极部分冰雪消融(图1.6),造成海平面上升,沿海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的大陆低地地区将会被淹没,一些海滨城市如上海、纽约、东京等将不复存在,部分岛屿将成为暗礁。一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被迫迁入内地,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化或沼泽化(图1.7和图1.8),不适于粮食生产。同时,海平面的上升也将会给江河中下游地区带来灾害,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积加速、洪水威胁加剧,使江河下游的环境急剧恶化。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出现异常,使某些地区出现干旱,某些地区降雨量增加,海洋风暴增多,飓风力量增强,风源向北扩展,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再者,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还会引起和加剧传染病的流行,使以前的致命病毒复活,威胁人类健康。
图1.6 冰雪消融
图1.7 盐化
图1.8 沼泽化
3)酸雨
酸雨是大气受到污染的一种表现,其成分极其复杂,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但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多数情况下以硫酸为主。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物理现象。能源在燃烧时,首先产生酸性气体,酸性气体经化学反应后形成酸性物质。酸雨的形成如图1.9所示。
图1.9 酸雨形成示意图
酸雨可溶解地面中的矿物质,供植物吸收。但如果酸度过高,pH值降到5.6以下时,就会产生严重危害。它可以使大片森林直接死亡(图1.10),农作物枯萎(图1.11);也会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离子结合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而且还可使湖泊、河流酸化,并溶解土壤和水体底泥中的重金属进入水中,进而毒害鱼类;加速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腐蚀和风化过程(图1.12);危及人体健康。
图1.10 酸雨危害森林
图1.11 酸雨危害农作物
图1.12 酸雨危害文物古迹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的总和。能源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能源的过程中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具体包括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土地、矿物、海洋、河流等天然物质要素以及地面、地下的各种建筑物和相关设施等人工物质要素的负面影响。滥伐森林烧柴、过度采集薪草、乱采滥挖矿产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等都属于能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化石能源的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煤炭开采会引发矿区土体坍塌、地表沉陷(图1.13)、地质灾害、洗煤水污染(图1.14)等;煤矿大量抽排地下水,会引发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居民和牲畜发生水荒,进而造成土地贫瘠和植被破坏。陆地石油生产时,产油区地面上的油井、集输站等生产设施如果发生原油泄漏,这些石油类物质进入土壤会造成污染。水利资源开发不当也会造成库区淹没、农田毁坏。开矿产生的重金属被植物叶面、土壤和水产品吸收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核能则会产生放射性污染(图1.15)。生物质能的过度采集和砍伐会导致森林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沙化,土地肥力减退,农作物减产等,最终陷入能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
图1.13 地表沉陷
图1.14 水污染
图1.15 核能产生的放射性污染
3.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人居环境主要指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能源开发利用引起的人居环境问题是指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干扰了人类生活的空间场所,造成居住环境偏离人们理想中的居住环境。破坏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最终都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