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什么时候能实现自给自足?
首先,中国石油自给自足是不可能的事,我国经济实力已经不是30年前的那个时期了,那个时期我们不光可以完全使用自己的资源,还有大量资源出口给西方国家换取发展国民经济所需的宝贵外汇,现在我国不光已经不再向外出口石油资源,甚至一半以上的石油需求依赖于进口,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体现,美国什么时候不是往外面买资源的!?其次,中国即便有石油,也应当尽量使用外国的资源,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总有用完的一天,如果今天我们把自己的家底就用干净,那明天那些还有石油的国家就可以对中国狮子大开口,作为战略储备,我们必须留着一些石油资源,这也是为子孙后代留点家业。因此,我们不光石油不应当自给自足,还要大量采购石油,扩充自己的石油储备,美国的石油储备可以支撑其国家1年的消耗,我们的连3个月都支撑不了,所以更加要多买石油!
中国能源战略进入转型加速期时间:2014年04月09日。 环境和安全倒逼的战略转型,以及全球能源技术创新下的多元化趋势,将共同推进中国能源体系加速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相对于“总量趋势”而言,“边际增量”具有更重要的投资意义,包括:能源供给的低碳化、能源消费的绿色化、以及能源系统的智能化。
1991年。
在我国处于能源自给有余的阶段时,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都处在自给有余的状态,特别表现在煤炭。
能源转型:
中国能源转型的路线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摆脱煤炭依赖,跨跃油气时代,融入新能源电气化的未来,正如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提出的,要通过三步走实现我国的能源变革转型,即增量替代,存量替代,全面转型。
化石能源开发利用的外部影响特点是,有限的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危害公众身体健康和排放温室气体,化石能源制约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
能源既是经济的一部分,又是经济运行的基础,能源对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生态环境,人们生活和社会文明有重大影响,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从全球视野探索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必须研究国际现代化,事关中国全局的能源,其未来20年的发展战略应是国际化,这是面对中国能源态势的必然选择。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把能源作为关系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摆在重要地位,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长期的、共同的努力下,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能源供给能力逐步增强。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一次能源生产能力很低,1949年仅为0.237亿吨标准煤。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能源生产快速发展,2005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0.6亿吨标准煤,是1949年的87倍,是改革开放初的3.29倍,约占全球能源总产量的13.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煤炭,产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05年达到21.9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68倍、改革开放初的3.5倍。石油和天然气,2005年,原油产量达到1.81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1508倍、改革开放初的1.74倍,居世界第6位。天然气产量达500亿立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初的5000倍、改革开放初的3.64倍。电力,2005年底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4747亿千瓦时,分别为1949年的275倍和576倍,1996年起稳居世界第二。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小水电的装机容量达380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8000万平方米,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核电从无到有,发电装机近700万千瓦;年产沼气约80亿立方米,已拥有户用沼气池1700多万口。
第二,能源消费结构有所优化。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费迅速增长,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达22.25亿吨标准煤,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近年来,通过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出现了两个趋势:一方面,煤炭消费的比重趋于下降,由1990年的76.2%降到2005年的68.7%;另一方面,优质清洁能源消费的比重逐步上升,1990?2005年,油气消费比重由18.7%提高到24%,水电及核电由5.1%提高到7.3%。
第三,能源技术进步不断加快。解放初期,我国能源工业技术装备基础极其薄弱。以石油勘探开发为例,当时全国只有8台浅井钻机、40多名技术人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石油天然气工业,从勘探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到生产加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复杂段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煤炭工业,已具备设计、建设、装备及管理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和大中型矿区的能力,综合机械化采煤等现代化成套设备广泛使用,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1990年为65%,目前已超过80%。电力工业,火电单机容量从1978年的5万和10万千瓦级,发展到目前主力为30万和60万千瓦级机组,百万千瓦超临界、超超临界及核电机组正在成为新一代主力机组。三峡左岸最后一台机组国产化水平达到85%。从电网看,500千伏直流输电设备实现了国产化,750千伏示范工程建成投运,电网发展进入了大规模跨省跨区送电和全国互联的新阶段。
第四,节能环保取得进展。在党中央、国务院"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方针的指导下,我国节能提效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单位GDP能耗总体下降,按不变价格计算,目前万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4%。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逐步降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乙烯综合能耗下降65%,粗钢综合能耗下降37%,火电供电煤耗下降16%。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综合效率有所提高,目前达到33%,比198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同时,能源领域污染治理得到加强。新建火电厂配套建设了脱硫装置,已有火电厂加大了脱硫改造力度,电厂水资源循环利用率逐步提高,东北等地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加快建设。
第五,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2002年出台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确定了改革的总体目标,目前已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煤炭生产和销售已基本实现市场化,煤炭价格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基本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一体化。能源需求侧管理取得积极成效,推广完善了峰谷电价、丰枯电价、差别电价办法,引导电力、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的大型企业制定了节电改造、优化用电方案,这对近两年顺利完成迎峰度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六,能源立法明显加强。近年来,相继出台了《电力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制定和完善了《电力监管条例》、《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标志着能源法制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能源开发利用正在走向依法管理的轨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工业快速增长,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左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但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
一方面,因为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不高,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拥有量较低。而从世界范围看,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仍将是能源供应的主体。
近年来,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上升较快,特别是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32%上升至目前的57%。石油海上运输安全风险加大,跨境油气管道安全运行问题不容忽视。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增加了保障国内能源供应难度。能源储备规模较小,应急能力相对较弱。
另一方面,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均会进一步加大能源需求,保障能源供应压力也将随之增大。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美国在中东屡次发动战争,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控制能源。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并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而繁重,而在国际上的能源安全与保障会也遭遇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中国如何保障能源安全,是战争夺取,还是合作共享?《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中给出了答案:“能源安全是全球性问题,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可能离开国际合作而获得能源安全保障”。
中国历来以和为贵,讲的是“和气生财”。在能源领域同样如此。中国能源企业遵循平等互惠、互利双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参与境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能源工程技术服务合作。同时,中国在能源领域坚持对外开放,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鼓励外商以合作的方式,进行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开展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鼓励投资建设新能源电站、以发电为主的水电站和采用洁净燃烧技术的电站,以及中方控股的核电站。
1、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碳排放、实现低碳发展。按单位热当量燃料燃烧后排放的二氧化碳计算,煤炭是石油的1.3倍,天然气的1.7倍,核电、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低排放或者零排放。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将明显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2、“十二五”能源结构调整目标的制定,重点是围绕实现中央提出的非化石能源比重增加和碳减排两个目标展开。我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曾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一是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二是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而能否实现这样的减排目标,能源“十二五”结构调整的目标能否实现是关键。2015年煤炭实现能源结构中占比63%的目标,也就是5年内降低7个百分点,天然气从3.9%到8.3%的增长幅度,增长一倍多,任务非常艰巨。
中国能源工程集团总部位于上海,在北京、天津、重庆、山东、浙江、四川、新疆等地拥有多家控股和参股企业,业务足迹遍布美国、俄罗斯、白俄罗斯、马来西亚、南非、巴基斯坦、印尼等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能源工程集团拥有电力、化工石化、医药、建筑、环境、市政等行业,涵盖工程勘察、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监理等领域的多项甲级、乙级资质和证书,具备提供从规划咨询、工程设计、工程承包到运营管理的整体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