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光伏电站运维,为何没能迎来光伏行业增长爆点
所谓爆点,往往用来形容新兴业态爆炸性突破的那一刻。
2014年后,交通领域的共享单车、 光伏电站运维 金融领域的智能投顾、汽车领域的自动驾驶都出现过人们口中的爆点。不难发现,这些爆点都离不开一个重要条件——互联网平台。
传统企业的一大痛点,在于聚合资源能力有限,而互联网平台恰好帮助交通、金融领域解决了这个痛点,然而,光伏却没这么幸运。
光伏行业“触网”的时间并不晚。2012年后,当互联网+趋势刚刚出现,企业们就在第一时间有所动作。这不仅是对一种趋势的追求,也契合了其迫切的自身需求——因为要做大,就需要长期掌握电站资源,而当时获取资源的方式无非两类:要不撮合,要不自投。如果仅靠人脉,肯定无法长期持续,而如果能借助互联网平台,更为快、准、狠地聚合资源,或能在光伏行业中尝试出一种更为有效的光伏电站运维商业模式。
于是,一批从运维入手,扩展到金融、建设、设计等产业链的诸多层面的平台出现。虽然或大或小、或专业或一体,但至今为止,我们却没有在它们之中看到真正的爆点。
为什么在有的行业可以做到,在光伏行业却会难产?
金融才是推手
在弄清原因之前光伏电站运维,我们先要明确一个问题:爆点究竟由谁来推动?
很多人可能会说,当然是行业自身,但凡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水平,加上互联网的助力,爆点即会出现。但是,在看似水到渠成的结果背后,实际上还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这种爆炸效果的最终实现,这就是资本。
有人曾如此比喻,只有资本和行业之间擦出火花,爆点才会出现。以智能投顾为例,为什么在各类金融科技模式中,只有智能投顾能脱颖而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以足够低的门槛、足够牛的技术吸取了大量资金,加上行业多年的技术积累,两者配合默契,才最终实现了用户的爆发式增长。
然而,如果盘点光伏与资本的两次碰撞,会发现两者的配合并不那么默契。
第一次是错过。
因为深受“双反”影响,云集在海外的电池组件厂商,在2012年后开始向下游扩张,希望从最初纯粹的制造商,转型为制造应用一体的全面解决方案供应商。当然,转型就意味着对资本的需求,但嗅觉敏锐的资本并不希望进入。
资本的担心可以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因为它忽略了光伏的一个重要特点——并非一个纯市场化产业,而是一个政策指导型产业。这种性质,决定着光伏的发展路径,会不同于常规市场化产业的路径。而此时的金融机构,却用了惯常的市场化产业模式去评估、去审视。在这种错位的认识之下,资本和光伏错失了一次碰撞的机会。
第二次是选错。
2014年年底后,信托、基金光伏电站运维和一些大资本开始发力光伏。让他们敢于进入的原因有二:一是政策保驾。2013年后,国家明文规定对光伏行业实施支持,在明确的补贴、上网等政策下,已经深谙行业性质的资本们看好光伏的投资前景二是回报情况。在分析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的发展现状后,资本根据推算得出,在规模效应之下,投资电站的回报率可以稳定地保持在8~10%。
但事后的结果证明,资本走对了路,却用错了力——用资本抵押、控制风险的模式来运作光伏项目,这种模式适用于常规能源,但并不适合新能源,对于光伏,必须要走项目融资、获得未来收益的模式。因此,产业认知错误,导致光伏和资本的火花仍然没有出现。
当下,这种错位仍在继续,在光伏线上平台就更为明显。
众所周知,资本需要的是创想、是故事。的确,光伏线上平台有很多美好的创想、爆发的机会,但遗憾的是,参与其中的企业却一直没能抓准资本最需要的“点”。这就造成一种“你有你的好想法,我有我的小算盘”的结果,最终推迟了光伏线上平台的光伏电站运维爆点的出现。
这个担忧主要来自于四个层面的严峻拷问:首先,“互联网+”内在特性如何?是否已经发育、成熟到可以全民推广的程度?其次,“互联网+”全面推广的新一代基础设施是否已经具备?第三,谁将是“互联网+”资源的主要配置者?第四,现在推进“互联网+”做法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如何才能把握好度?
在剖析这三个层次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申明我们的立场和初衷!首先,我们必须充分肯定“互联网+”本身的正确性。“互联网+”的理念完全是符合互联网发展趋势,也符合中国发展的实际与需要。“互联网+”也一定是解决当下中国转型与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甚至堪称灵丹妙药。其次,我们也充分赞赏政府的初衷和美好的愿望。本届政府有着难得的前瞻性,这是需要高度智慧和魄力的举措。最后,从我个人的私心来说,退一万步,政府把大把的钱浪费在“互联网+”领域,也比浪费在其他领域中强吧。总之,在各种主观思想的层面,我都赞赏政府对于“互联网+”的推动和鼓动。
那么,让我们回到客观、理性的三个担忧中来,一一冷静分析。
首先,“互联网+”内在特性如何?是否已经发育、成熟到可以全民推广的程度?“互联网+”的核心是通过互联网的创新技术、应用与模式实现传统各行各业以及整个社会各个层面的转型升级。所以本质上来说,“互联网+”是一种创新行为和活动。作为20年的网络旗手,我个人一直热衷于为推动互联网的发展摇旗呐喊,唯恐各方面推进得不够快。但是,面对“互联网+”汹涌的热潮,我自己也心里打颤。
我个人认为,经过20年互联网热潮的洗礼,今天的互联网革命已经深入人心,也深入各行各业。但是,我们客观说,“互联网+”依然处于发展的初期,远没有发展到技术、方法、应用和模式都比较成形的阶段,更没有到成熟的阶段。过去20年发展,互联网真正完成深层次变革的,包括人际通信和交流方式、信息获取和媒体形态、数字娱乐以及部分领域的电子商务。而即使是电子商务,大多数行业还没有形成比较通行的“互联网+”的成形、成熟的解决方案。而当下最热门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在线教育等等,更是处于探索和创新的初期,处于黎明前漫长隧道的中间。更多领域的互联网变革还在启蒙和启动过程中。
也就是说,真正的“互联网+”应用、方法和模式都处于非常初期的探索阶段,远没有到成形和成熟,可以没有到全社会、大规模推广阶段。互联网创新最大的教训之一就是“欲速则不达”,过快过急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即使是最具“智慧”的风险投资,在Web 2.0、团购、垂直B2C等方面,都因为急于求成、过度投资而给新兴行业最终带来几乎摧毁性的反作用。
“互联网+”与任何创新一样,其成长周期就像一个人,需要从婴儿、少儿、少年、青年等一步步成长,不能简单催熟,不能跨越阶段。“互联网+”变革每一个行业,都需要经过早期创新者和狂热者的磨练(试验市场,小白鼠市场),逐渐找到利基市场、汇聚一部分理想主义者用户(早期市场,发烧友市场),然后在进入实用主义者主导的早期大众市场之前,需要跨越一个生死鸿沟。跨过去,才一马平川,形成主流市场(包括实用主义用户构成的早期大众市场和保守主义者构成的晚期大众市场)。一个创新应用,从试验市场,到早期市场,再穿越鸿沟,抵达主流市场,一般最顺利最成功的案例,需要大致5年时间。
目前的客观现实是,绝大多数领域的“互联网+”应用还处于试验市场阶段,少数领域(医疗、健康、O2O、微商等)已经处于早期市场,个别的(新媒体、游戏、微信等)已经进入主流市场阶段。整体的“互联网+”浪潮真正达到全面主流化的程度,乐观说也应该需要10-20年时间,我们政府有这样漫长而悠久的耐心吗?
中国政府有着全世界都著名的超强动员能力,这一点我们都认可。如果,总理的“互联网+”一声令下,各行业、各省市、甚至区县、乡镇和村,都开始了全面的“互联网+”运动与行动。这个声势以及未来的资源调动程度,怎么估计都不算过度。目前这么强大的力量,对于处于试验阶段的“互联网+”应用,有助于启蒙和培育市场,但是稍微使用不当,就会是摧毁性的破坏。对于早期阶段的“互联网+”应用,也可以提供大力支持和帮助,但也很可能扭曲正常的发育和良性竞争。而对已经处于主流市场的“互联网+”应用,这种大力推进,积极的作用相对比较好,但是,也要警惕对于市场公平竞争的影响。
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从来不是缺席者也不是旁观者,而是非常关键而重要的力量。但是政府角色必须得当而正确。政府的干预和“调剂”是一门高超的艺术。这方面,首先需要政府具有高度的创造力!但是,我们政府的行为一般都是运动式的,暴风骤雨般的,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全然不讲究区域不同的特点和特色。如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快速演变、捉摸不定的“互联网+”,如果政府缺乏基本的创造力,通过转化成为政府文件那样千篇一律、概念高度雷同的动员、规划和行动纲领,将是多么让人胆战心惊的事情啊!“互联网+”的小身子骨能经得起如此热切的折腾吗?相对而言,光伏产业更接近传统制造业,技术比较确定、模式更是明了,所以政府在新兴的“互联网+”上面强烈用力,危险程度更高于光伏!
目前虽然“互联网+”的专家、理论家雨后春笋,但是还没有人真正把“互联网+”说透、说全面、说清楚。最早的始作俑者——腾讯,的确是中国目前最有资格做出涵盖社会、经济和生活等全方面的“互联网+”文章的企业,但是,还没能够拿出比较全面的东西。阿里巴巴是“互联网+”在传统行业方面最有发言权的,他们抢得先机,发布“互联网+”报告,出版“互联网+”图书,但是,里里外外还基本上是阿里巴巴集团的业务白皮书的简单包装。
今天朋友告诉我,目前出版的“互联网+”图书已经有20多本(未来一个季度,将会突破100本),让我把互联网实验室手头正在写的东西放下来,别去趟这趟浑水了。这么多“互联网+”的文章和书籍可以让你看到吐血,却没有人能够真正把“互联网+”的道法术讲清楚。可以肯定,这些书的生命周期都不会超过1-2年。根本的原因在于,“互联网+”还处于早期阶段,最根本的内容都还没有成为现实。道行不高却喜欢赶热潮的“专家们”,只可能堆砌出一本本让你越看越晕的文字,而这些东西如此能够去指导各行各业生死攸关的“互联网+”转型升级呢?
除了商业模式成形成熟之外,“互联网+”的全面推广还依赖于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与成熟,也就是云计算、大数据等作为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两个层面的基础设施要相对完备,才能避免千军万马在转型升级的大跃进道路上,不要陷入各种泥沼和陷阱。而事实上,今天“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还远没有建成,更谈不上完善。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哪一部分应该作为公共服务来提供,哪一部分作为市场化运作更合适,目前都还不明朗。缺乏基础设施强有力的支持,“互联网+”全民运动,风险大增,成本和代价更是惊人!
中国制造的崛起,依赖于我们政府在“铁公鸡”的大手笔投入,依赖我们各地政府“三通一平”“五通一平”等基础设施的强有力建设与支持。那么,“互联网+”运动的基础设施呢?这个倒是值得政府优先去思考和解决的。
首先,我们必须充分肯定“互联网+”本身的正确性,理念完全是符合互联网发展趋势,也符合中国发展的实际与需要。
当下中国转型与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
担忧分析
核心是通过互联网的创新技术、应用与模式实现传统各行各业以及整个社会各个层面的转型升级,但是现在依然处于发展的初期,远没有发展到技术、方法、应用和模式都比较成形的阶段,更没有到成熟的阶段。
进入实用主义者主导的早期大众市场之前,需要跨越一个生死鸿沟。形成主流市场(包括实用主义用户构成的早期大众市场和保守主义者构成的晚期大众市场)。
目前还处于试验市场阶段,少数领域已经处于早期市场,个别的已经进入主流市场阶段。
2)实现精准扶贫。2015~2017年三年光伏扶贫的开展,将使约200万户贫困群众在未来的20年获得每年3000元的稳定收入,相当于每年提供了60亿元的扶贫资金。
3)促进中西部融合。西部以低廉的能源、人力成本吸引光伏制造企业前去投资。目前硅料环节57%的产能在西部,2018年底时这一数字可能达到76%其他环节的新增产能基本也都在西部。同时,截止2016年底,全国40%的光伏装机在西部省份,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沙漠化土地,并能有效改善土地的沙漠化情况。
4)活跃民营资本,促进能源行业主体多元化。传统能源从开采到发电,基本是控制在国有企业手中。而光伏产业,尤其是分布式光伏,打破了传统能源的地缘因素,降低了准入门槛,为更大范围的中小企业与公众参与能源事业提供了可能。在持有量大的企业当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则各占半壁江山,而小规模持有人更是以民营企业为主。光伏发电的特点决定了其是促进能源行业主体多元化的主要力量。这种角色的转变将对能源系统的演进和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5)集约用地,普及可再生能源,布局能源互联网光伏发电与其他行业互补的发展新形式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发展转型的措施之一,并使原有建筑物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电、节能的功效,提高了利用率。户用光伏的发展,更是让可再生能源走进千家万户,让普通老百姓认识了可再生能源,提高了节能减排意识。分布式光伏的发展,为未来的能源互联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节约水资源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光伏发电的用水量仅是煤电用水量的50%,大力发展光伏发电,能有效节约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