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布木果的介绍
破布木果的用法用途是什么?破布木果(汉语拼音 Po bu mu go)是一种树的果实,树高2~10m,树皮灰白色,树枝淡黄色,叶圆形,较大,革质;果实形状与乳头相似,大小亦如乳头大小,成熟时黄色,晒干后变为黑色。多产于波斯湾国家。 生长习性:破布子生长势强,适应石灰岩、山坡地等贫瘠土壤栽培。但以湿润的壤土为佳。排水、日照需充足。每年果期后强剪整枝1次。性喜高温,生育适温为22-30℃。[1] 分布地区:产于中国西藏东南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及台湾。生海拔300-1900米山坡疏林及山谷溪边。越南、印度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及新喀里多尼亚岛有分布。 用法用途:主要为食用。破布木成熟果实的果皮含有胶质, 富含维生素,带有甘味和粘性。破布子的果实可以生食。但常见的食用方法是先将洗净的果实加盐水煮沸,经一个小时以上不停搅拌使果皮破裂。在产品呈糊状时加入其他调味料,冷却凝结后冷冻或腌渍保存。如此制作的破布子可以用来炒、油炸、煲汤、调制酱汁等。破布木果实能消减解除芒果毒性,还可去除鱼产品和海鲜类的腥味,常作为蒸煮鱼、肉的配料。
黄金檀是墨西哥黄金檀是紫草科破布木属的三出破布木。
产地墨西哥南部,因而也叫墨西哥黄金檀,市场上也有叫墨西哥黄花梨,黄金檀材质硬,光泽度高。金线随光线晃动,有猫眼荧光的效果。
黄金檀不是檀香树。黄金檀是紫草科破布木属的三出破布木,这种木材材质重硬,纹理美观,是世界木材市场上的著名树种。墨西哥黄金檀作为近年来才进入我国木材市场的一个珍贵品种,有着很高的利用价值和很好的市场前景。
优点
1、墨西哥黄金檀木材材质重硬,纹理美观,是世界木材市场上的著名树种。
2、墨西哥黄金檀原木长度多为2.5~3.9m,直径多在25~40cm之间,有的可达到70cm,但不多见。
3、墨西哥黄金檀原木端头为圆形,有的为梅花状。原木缺陷少。外皮浅灰色,呈现整齐的网状纵横裂纹,内皮红褐色。木材心边材区别明显。边材浅色,宽14cm。心材深褐色,略具香味。
造纸术相传是由东汉时代的蔡伦(63-121年)所发明,但是也有考古证据说明,造纸术早就存在,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发展者。
东汉的许慎在他编写中国第一部条理清楚、体系分明的字典《说文解字》里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这句说话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现在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纸的发明、发展及传播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在纸尚未问世之前,古代中国的文字资料有许多不同的载体。
甲骨,指龟甲与兽骨(大多使用牛肩胛骨,面积大而平整,利於刻划),主要应用於於商代,作为占卜之用。据学者郭沫若研究,认为甲骨文从初创到成熟,起码要经历1500年以上,所以其起源约可回遡至西元前3000年。
金,即指各种金属器具,应用得最多的为青铜,即铜与锡的合金,也有少量铁、金、银等,流传於先秦时期。当时文字多铭刻於钟、鼎等典礼仪式用品,故称为金文或钟鼎文。
石:以石为载体的文献包括碣、碑、崖刻等,从秦朝到现代都有应用。
竹、木:将竹或木头劈成长而窄的竹片(木片),称为竹简(木简),可用来记录文字,广泛应用於先秦至三国两晋时期。此外,还有以宽木板作为书写载体的,称为牍。
帛,是古代高贵的纺织品,由蚕丝制成,质轻、柔软而坚韧,是很理想的书写用品。但是产量少、价钱昻贵,一般人用不起。1972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年代约在西元前193年,内有帛书多卷,内容包含历史(如《春秋》)、哲学(如《老子》)、医学(经络、养生)等,是一笔珍贵的人类遗产。
纸的发展史
1957年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出土了公元前2世纪的古纸,世称灞桥纸。这是中国古代最早发明的纸。经鉴定,该纸是以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为原料制成的。制作技术较原始,质地粗糙,还不便於书写。
造纸技术改良者蔡伦蔡伦於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汉章帝建初年间,担任小黄门(较低品级的太监职位)。汉和帝即位之后,升任中常侍,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的谋划。蔡伦有真才实学,为官尽忠职守,多次不惜触犯皇帝的威严,进谏指出朝廷施政的得失。
后来,蔡伦担任尚方令,监督宫廷物品的制作。人们认为就是从这个时候,蔡伦开始接触东汉最好的手工工艺,并改进当时的造纸技术。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自古以来,书籍文档都是用竹简来做书写载体的,后来出现了质地轻柔的缣帛,但是用缣帛制纸的费用很高昂,而竹简又笨重,於是蔡伦想进行技术创新,改用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等廉价之物造纸,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为纸的普及准备了条件。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把改进造纸术的成果报告给皇帝,皇帝对蔡伦的才能非常赞赏,并把改进过的造纸技术向各地推广,汉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朝廷封蔡伦为龙亭侯,所以后来人们都把纸称为「蔡侯纸」。
蔡伦(约63年-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耒阳(今湖南省衡阳市)人。他改进了东汉时的造纸技术,被传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人。
蔡伦於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汉章帝建初年间,担任小黄门(较低品级的太监职位)。汉和帝即位之后,升任中常侍,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的谋划。蔡伦有真才实学,为官尽忠职守,多次不惜触犯皇帝的威严,进谏指出朝廷施政的得失。
后来,蔡伦担任尚方令,监督宫廷物品的制作。人们认为就是从这个时候,蔡伦开始接触东汉最好的手工工艺,并改进当时的造纸技术。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自古以来,书籍文档都是用竹简来做书写载体的,后来出现了质地轻柔的缣帛,但是用缣帛制纸的费用很高昂,而竹简又笨重,於是蔡伦想进行技术创新,改用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等廉价之物造纸,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为纸的普及准备了条件。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把改进造纸术的成果报告给皇帝,皇帝对蔡伦的才能非常赞赏,并把改进过的造纸技术向各地推广,汉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朝廷封蔡伦为龙亭侯,所以后来人们都把纸称为「蔡侯纸」。
后来,蔡伦卷入宫廷斗争,由於掌权的窦太后的授意,参与诬陷汉安帝的祖母。窦太后驾崩,汉安帝亲政后,要他到廷尉那里去自首。蔡伦为了避免受辱,於是洗浴全身,换上整洁的衣冠,服毒自尽。蔡伦去世后,葬於自己的封地龙亭(位於现在的陕西洋县)。
黄金檀不是红木。根据国家标准,“红木‘的范围确定为5属8类,29个主要品种。5属是以树木学的属来命名的,即紫檀属、黄檀属、柿属、崖豆属及铁刀木属。黄金檀紫草科破布木属的三出破布木,不属于红木。
黄金檀作为一种非常不错的家具用料,其油性,密度,稳定性都非常不错,在世界木材界也是非常出名的。木材材质重硬,纹理美观,是世界木材市场上的著名树种。原木端头为圆形,有的为梅花状。原木缺陷少。外皮浅灰色,呈现整齐的网状纵横裂纹,内皮红褐色。心材深褐色,略具香味。
扩展资料
黄金檀常用于制作枪托和刨切木皮,也用于高级家具、珠宝盒、工艺镶嵌、刀把等。在墨西哥这种木材常用于制作装饰盒、像框、牙刷、棋子、刀柄、首饰装饰件等。
黄金檀纹理色泽炫丽多变,有明显的虎皮纹,又酷似美洲豹纹路,毛孔细腻,油性好,可见黑褐色黏稠的树胶渗出,触感极佳,有清香味,很耐腐,能抗白蚁和其它菌虫危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金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木
1、紫檀木,产中国台湾、广东和云南(南部)。生于坡地疏林中或栽培于庭园。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缅甸也有分布。木材坚硬致密,心材红色,为优良的建筑、乐器及家具用材;树脂和木材药用。
2、龙凤檀,二翅豆,隶属豆科、香二翅豆属。常见的商品材主要有香二翅豆D.odorata。主要产于南美洲。木材系散孔材。心边材区分明显;心材黄褐至浅红褐色,常有带状细条纹;边材黄白色,厚2-4cm。生长轮略明显。管孔在肉眼下可见,散生。轴向薄壁组织在放大镜下明显,翼状、聚翼状及轮界状。木射线在放大镜下可见。
3、大乔木,高达20~27m,直径0.5~0.8m。本属100种,分布于热带美洲和非洲。心边材区别明显。心材红褐色至紫红褐色,常具黑褐色同心圆状条纹。边材浅红白色至浅褐色。生长轮不明显。光泽好。木材结构细,略均匀;强度较高;耐腐。干燥宜慢,略有端裂。气干密度0.89~1.04g/cm3。
4、破布木(学名:Cordia dichotoma Forst. f.)是紫草科、破布木属乔木,高可达8米。叶片稀全缘,两面疏生短柔毛或无毛;叶柄细弱,聚伞花序生具叶的侧枝顶端,花二型,无梗;花萼钟状,裂片三角形,不等大;花冠白色,与花萼略等长,退化雌蕊圆球形;核果近球形,黄色或带红色,2-4月开花,6-8月结果。
5、铁力木,铁力木或作“铁犁木”或“铁栗木”,在几种硬木中长的最高大,价值又较低廉。铁力木有时有花纹,似鸡翅木而较粗,过去家具商曾用它冒充鸡翅木出售。铁力木是较大的常绿乔木,树干直立,高可十余丈,直径达丈余。原产东印度。我国两广皆有分布:木质坚硬耐久,心材暗红色,色泽及纹理略似鸡翅木,质糙纹粗,棕眼显著。在热带多用于建筑,极经久耐用。
紫檀、龙凤檀、檀木、橄榄乌木、血木、巴西樱桃木、
巴西郁金香木、破布木、洪都拉斯红木、中国血榉。
扩展资料:
由于紫檀十分罕有,在古代只有王室成员才配拥有,故有“帝王之木”的美誉,亦是世界上最贵重的木材。
五招保养技巧
1、防潮防湿
只要是木头,就会湿胀干缩变形,这是由于细胞壁内吸附水量的变化引起的。
简单来说,木材中的水分与空气有个平衡点,木质外部空气含水量如低于木质内部水分蒸发,部分会引起开裂;如果空气湿度高于木质含水率,则木质反向吸收外部空气中的水分,引起膨胀,变潮引起雾化。
所以在秋冬季节,需要保养防止开裂;在春夏季节,尤其是梅雨季节需要防潮,一旦受潮,紫檀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膨胀雾化(紫檀木表面雾蒙蒙的,不油亮),怎么盘都盘不亮,所以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密封放置。
2、防水
入夏之季雨水较多,一不小心就碰上下雨,紫檀木避免淋雨。如果淋雨泡水,会使您长时间的辛苦盘玩毁于一旦。若不幸遭遇淋雨应立刻擦干放置阴凉通风处自然风干。
3、防晒
夏季温度高,如长时间在户外,为避免褪色,最好取下来避免长时间曝晒。
4、防空调
夏季室外温度高,而室内和车内多有空调,绝对不能放在空调口下,除了会雾化,还有骤热骤冷的环境极易引起开裂,所以为避免心爱的紫檀木开裂,尽量保持恒温,勿放置在空调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紫檀(豆科紫檀属乔木)
百度百科-木材
产地是中美洲墨西哥,包括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或许古巴也有;一种以纹理见长的的木种;纹理变化多样。皮质呈开散状,韧性很强、边皮是米黄色,一般的边皮厚度为3-4厘米;目前进入国内的主要是以原木为主,长约1.5-3米,直径一般为20-50厘米;阴干的密度为0.9-0.95之间(绝大多数不会沉于水),新料板料呈黄色、带黑褐色肋纹;一般2-3天后表面一层会氧化成黑褐色,如果要保持黄色底纹,在做好成品后就要上蜡;关于气味、开料时有些类似于胡椒的呛味,不过因人而异。谢谢
在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纪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片太笨重,于是便导致了纸的发明。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藤纸、鱼卵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鱼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
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来画像修谱。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由此可以断定: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时候就比较盛行了。)
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五代造纸业仍继续发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纸,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纸。到了明清,造纸业又兴旺和创新。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如康熙、乾隆时期的粉蜡纸,印花图绘染色花纸等,纸的制作,到了清代,已到了完美绝伦的地步。 造纸的过程)
一般印刷纸的生产分为纸浆和造纸两个基本过程。制浆就是用机械的方法、化学的方法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把植物纤维原料离解变成本色纸浆或漂白纸浆。造纸则是把悬浮在水中的纸浆纤维,经过各种加工结合成合乎各种要求的纸页。
造纸厂一般需贮存足够用4~6个月的原料,使原料在贮存中经过自然发酵,以利于制浆,同时保证纸厂的连续生产。经备料工段把芦苇、麦草和木材等原料切削成料片(供生产化学浆)或木断(供生产磨木浆),再把小片原料放到蒸煮器内加化学药液,用蒸汽进行蒸煮,把原料煮成纸浆,或或把木断送到磨木机上磨成纸浆,也可经过一定程度的蒸煮再磨成纸浆。然后用大量清水对纸浆进行洗涤,并通过筛选和净化把浆中的粗片、节子、石块及沙子等除去。再根据纸种的要求,用漂白剂把纸浆漂到所要求的白度,接着利用打浆设备进行打浆。然后在纸浆中加入改善纸张性能的填料、胶料、施胶剂等各种辅料,并再次进行净化和筛选,最后送上造纸机经过网部滤水、压榨脱水、烘缸干燥、压光卷取,并进行分切复卷或裁切生产出卷筒纸和平板纸。如果生产要生产涂布印刷纸,则需要干燥中部或生产成卷筒纸后经涂布加工而实现。
6 除以上基本过程外,还包括一些辅助过程,如蒸煮液的制备、漂液的制备、胶料的熬制及蒸煮废液和废气中的化学药品与热能的回收等。
灞桥纸:
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出土了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古纸。出土时,这是一叠纸片,有大有小,最大的有10×10厘米,最小的有3×4厘米,米黄色。经过反复科学检验,发现它主要是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制成的,也就是说,这是“植物纤维纸”。这座古墓最迟不晚于汉武帝时,即前140年至前87年,因此可以断定,在二千多年前,即公元前2世纪,我国已经生产并使用植物纤维纸了。这种灞桥纸,是考古发掘出来的世界上最早的纸。
蔡伦纸:
蔡伦,汉代造纸术发明家,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市)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宫为宦。东汉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元兴元年(105)发明造纸术。他总结前人经验,始有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造纸,称“蔡侯纸”,对改革和推广造纸术有很大贡献,后世传为造纸术的发明者。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左伯纸:
在蔡伦以后,别人又不断把他的方法加以改进。蔡伦死后大约八十年(东汉末年)又出了一位造纸能手,名叫左伯。他造出来的纸厚薄均匀,质地细密,色泽鲜明。当时人们称这种纸为“左伯纸”。可惜历史上没有把左伯所用的原料和制造方法记载下来。
藤纸: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产量,质量与日俱增。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
附:纸的历史
纸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在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纪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来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简牍)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木太笨重,于是便导致了纸的发明。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1957年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了一批称之为"灞桥纸"的实物,其制作年代当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之后在新疆的罗布淖尔和甘肃的居延等地都发掘出了汉代的纸的残片,它们的年代大约比东汉建初至元兴年间的宦官蔡伦所造的纸要早150年至200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纸的发明虽很早,但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政府文书仍是用简牍,缣帛书写的。至献帝时,东莱人左伯又对以往的造纸方法作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纸张质量。他造的纸洁白,细腻,柔软,匀密,色泽光亮,纸质尤佳,世称"左伯纸",其中尤以五色花笺纸,高级书信纸为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产量,质量与日俱增。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纸面有明显的纹路,其纸紧薄而匀细。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东阳有鱼卵纸,又称鱼笺,柔软,光滑。江南以稻草,麦杆纤维造纸,呈黄色,质地粗糙,难以书写。北方以桑树茎皮纤维造纸,质地优良,色泽洁白,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称棉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鱼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因当时把鱼网破布划为麻类纤维,所以统称麻纸。
为了延长纸的寿命,晋时已发明染纸新技术,即从黄蘖中熬取汁液,浸染纸张,有的先写后染,有的先染后写。浸染的纸叫染潢纸,呈天然黄色,所以又叫黄麻纸。黄纸有灭虫防蛀的功能。
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了。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 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来画像修谱。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由此可以断定: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时候就比较盛行了。唐代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和北宋时的澄心堂纸等,都是属于熟宣纸一类。嗣后宣纸一直是书写,绘画不可缺少的珍品,到明清以后,中国书画几乎全用宣纸。
同时,由于发明了雕版刷术,大大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造纸区域进一步扩大,名纸迭出,如益州的黄白麻纸,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纸,均州的大模纸,蒲州的薄白纸,宣州的宣纸,硬黄纸,韶州的竹笺,临州的滑薄纸。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栈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韧皮纤维作为造纸原料,这种纸纸质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
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经过砑光,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还有一种硬白纸,把蜡涂在原纸的正反两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块碾压摩擦,使纸光亮,润滑,密实,纤维均匀细致,比硬黄纸稍厚,人称硬白纸。另外政治家填加矿物质粉和加蜡而成的粉蜡纸;在粉蜡纸和色纸基础上经加工出现金,银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纸品,称做金花纸,银花纸或金银花纸,又称冷金纸或洒金银纸;还有 色和花纹极为考究的砑花纸,它是将纸逐幅在刻有字画的纹版上进行磨压,使纸面上隐起各种花纹,又称花帘纸或纹纸,当时四川产的砑花水纹纸鱼子笺,备受文人雅士的欢迎。另外,还出现了经过简单再加工的纸,著名的有薛涛笺,谢公十色笺等染色纸,金粟山 经纸,以及各种各样的印花纸,松花纸,杂色流沙纸,彩霞金粉龙纹纸等。
五代制纸业仍继续向前发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纸,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纸;此纸"滑如春水,细密如蚕茧,坚韧胜蜀笺,明快比剡楮"。这种纸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自首至尾匀薄如一宋代继承了唐和五代的造纸传统,出现了很多质地不同的纸张,纸质一般轻软,薄韧,上等纸全是江南制造,也称江东纸。纸的再利用开始于南宋,以废纸为原料再造新约,人称还魂纸或熟还魂纸,具有省料,省时,见效快的特点。
元代造纸业凋零,只在江南还勉强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纸业才又兴旺发达起来,主要名品是宣纸,竹纸,宣德纸,松江潭笺。清代宣纸制造工艺进一步改进,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纸。各地造纸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种原料,制造的纸张名目繁多,在纸的加工技术方面,如施胶,加矾,染色,涂蜡,砑光,洒金,印花等工艺,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 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康熙,乾隆时期的粉蜡笺,如描金银图案粉蜡笺,描金云龙考蜡笺,五彩描绘砑光蜡笺,印花图绘染色花笺,三色纸上采用粉彩加蜡砑光,再用泥金或泥银画出各种图案。笺纸的制作在清代已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
另外,我国从晋代开始朝廷就从邻国接受贡纸,如南越进贡的侧理纸(或称苔纸),是以海苔为原料,加上味甘,大温,无毒的侧理制成的越南纸。朝鲜进贡的高丽纸,鸡林纸为历代统治者所喜爱。到清代则有朝鲜的丽金笺,金龄笺,镜花笺,竹青纸,越南的苔笺,日本的雪纸,奉书纸,西方的金边纸,云母纸,漏花纸,各色笺纸,回回各色花纸等。
原因:墨西哥黄花梨木质特性与海南黄花梨相似。所以,盘玩过程要与盘玩黄花梨手串一样。
黄花梨手串的盘法:
1.刚买来的手串先不要上手盘,要先用搓澡巾用力的搓表面.这个过程需要持续2到3天,每天2到3小时即可.作用其实就是清洁表面的蜡层和脏色以及进行再抛光.
2.用柔软的棉布盘搓一个星期也算是抛光,这时软布表面会有痕迹这都是正常现象,一个星期后颜色会变淡.
3.自然放置一个星期,让珠子自然干燥,同时表面均匀的和空气接触形成细密均匀的氧化保护层.
4.开始手盘,这时的手一定是要刚刚洗过并且已经干透.汗手请不要直接盘,注意孔口周围一定要盘到.5一天可以盘30分钟左右,一个星期到两个星期后,可以感觉有挂嗒挂嗒的粘阻感,其实这是已经形成了一层薄薄的包浆.
5.这时就可以放置一段时间,再进行自然干燥,也让包浆进行一定程度的硬化,一般是一个星期左右.
6.重复4和5的过程5到6遍也就是3个月的时间,你会看到很有灵气的光泽,盘得有时会呈现较强列的反光,有些像玻璃光泽.
墨西哥黄花梨木质特性:硬度高,密度好,重量重,木质稳定,干燥性能良好韧性好,干缩性小,也具有耐磨耐腐的特性,木质结构均匀细腻。木质的边心材区别明显,边材颜色为灰白色或粉红色;心材为褐色或者深褐色,具有光泽,还带有深色的木纹。木材富有油质感,光泽度强,木纹清晰优美流畅,是一种优秀的木材。
墨西哥黄花梨又名墨西哥黄金檀,是紫草科破布木属的三出破布木,产地在墨西哥南部。这种木材材质重硬,属于高档硬杂木。纹理美观,是世界木材市场上的著名树种。
产地是中美洲墨西哥,包括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或许古巴也有;一种以纹理见长的的木种;纹理变化多样。皮质呈开散状,韧性很强、边皮是米黄色,一般的边皮厚度为3-4厘米;目前进入国内的主要是以原木为主,长约1.5-3米,直径一般为20-50厘米;阴干的密度为0.9-0.95之间(绝大多数不会沉于水),新料板料呈黄色、带黑褐色肋纹;一般2-3天后表面一层会氧化成黑褐色,如果要保持黄色底纹,在做好成品后就要上蜡;关于气味、开料时有些类似于胡椒的呛味,不过因材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