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木皮 > 正文

椿皮有什么作用

精明的猎豹
坦率的羽毛
2023-03-21 02:23:57

椿皮有什么作用?

最佳答案
聪明的蜡烛
高贵的哈密瓜
2025-08-24 15:16:10

功效作用

椿皮,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干燥根皮或干皮,分布于我国北部、东部及西南部,东南至台湾省。含臭椿苦内酯、11-乙酰臭椿苦内酯、臭椿辛内酯C,并含多种有毒生物碱β-卡波林衍生物。具有清热燥湿、收敛止带、止泻、止血之功效。常用于赤白带下、湿热泻痢、久泻久痢。

1.清热燥湿

椿皮有清热燥湿的作用,用于湿热带下,可与芡实、金樱子、苦参、黄柏、炮姜、车前子等同用。

2.燥湿止痒

椿皮有燥湿止痒的功效,用于疥疮,有燥湿清热止痒之功,可煎汤外洗。

3.涩肠止泻

椿皮有涩肠止泻的作用,用于久泻久痢,属于虚中有实者,可与诃子、木香、丁香等同用。《本草通玄》:椿皮,专以固摄为用,故泻痢肠风,遗浊崩带者,并主之。

4.固下止血

椿皮有固下止血的功效,①用于妇女阴虚火旺月经过多、经色紫黑等证,可与龟板、黄柏等同用,如固经丸。②治疗便血,可单用本品为末冲服。还可治赤白浊,赤白带,湿气下痢,精滑梦遗。

最新回答
闪闪的音响
坦率的玫瑰
2025-08-24 15:16:10

椿树其实有香椿树和臭椿树之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植物。香椿树刚发出的嫩芽非常鲜美,所以它比较适合当成蔬菜来食用;而臭椿树却具有一股比较难闻的异味,所以人们不会去食用,但是在传统的中医药里面,臭椿树的外皮可以入药使用,有着很多妙用。

比如在《药性论》之中就有记载,臭椿皮入药可“解赤白泻痢,疗痔疾泻血不止”,可见臭椿皮在帮助人们缓解各种痢疾之症,以及痔疮出血等情况有一定的作用。

而据现代的医学研究表明,臭椿皮在缓解多种妇科疾病方面颇有良效。比如女士常见的多种下体炎症、出血不止、赤白带下等情况,臭椿皮就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它对于肠炎、尿路炎症、肠道出血等情况也是有效的,可见古人的用法也是符合现代药理学的。

一、臭椿皮可以止泻痢

臭椿皮味道比较难闻,口感苦涩,且其药性也相对寒凉,苦味可以燥除体内肠胃的湿热、涩味则可以收敛止泻,加上其性寒而极能清热,故而对于肠道湿热蕴结及一些细菌等引起的痢疾、久泻不止之症,椿树皮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应用方法:民间一些地方在缓解赤白痢疾、久泻不止等情况的时间,就常会直接找些新鲜的椿树皮,然后捣至流出汁,将椿树皮的汁液同米汤送服即可有效缓解。传统中医里面则是常将椿树皮和木香、黄连等药材同用,虽然这几味药材的口感不佳,但是对于肠胃湿热型痢疾却有药到病除之功。

二、臭椿皮可以解带下

带下之症是妇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尤其是在古代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较低的环境下,加上女子缺乏卫生保健的意识,很多人就会患有带下之症,而臭椿皮就是一味常用的燥湿止带的中药材。

应用方法:古人在缓解女科带下之症的时间,常常就直接将椿树皮煎汤饮用即可见效;或者再同黄柏、鸡冠花等配伍使用,燥湿止带的作用更佳。此外,还可以用椿树皮和蛇床子、苦参、黄柏、薄荷叶等一同煎汤冲洗患处,也是有效的。

三、臭椿皮可以缓解下体出血

臭椿皮缓解出血的作用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其具有缓解痔疮出血的作用;二则是椿树皮对于女科常见的崩漏出血、经期血量过多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应用方法:比如人们常见的痔疮兼有出血情况的时间,古人就常将椿树皮研磨成细粉,然后用醋水调和制成丸剂内服即可;或者将椿皮和槐花炭、地榆炭等同用也是可以奏效的。而对于女士血虚、血热等引起的经血过多等情况,则可以将椿皮和龟甲、白芍、黄柏、海螵蛸等同用,有较好的养阴清热且止血的效果。

俏皮的便当
明亮的小蚂蚁
2025-08-24 15:16:10
【出处】《药性论》

【拼音名】Chū Bai Pi

【别名】 樗皮 (《日华子本草》), 臭椿皮 (《滇南本草》), 苦椿皮 (《陕西中药志》)。

【来源】 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根部或干部的内皮。 春季采收,挖取树根,刮去外面粗皮,以木棒轻轻捶之,使皮部与木部松离,然后剥取内皮,仰面晒干;或剥取干皮。

【原形态】

臭椿(《群芳谱》),又名:臭楮(《食疗本草》),山椿、虎目(《本草拾遗》),虎眼树(《四声本草》),鬼目(《本草图经》),大眼桐(《纲目》),樗树、白椿。

落叶乔木,高达20米。树皮平滑有直纹;新枝赤褐色,初有细毛,后稍脱落。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45~60厘米;小叶13~25,有短柄,披针状卵形,长7~12厘米,宽2~4.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斜截形稍圆,近基部外具2大锯齿,齿背面有油腺1枚,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破裂后有奇臭。圆锥花序顶生,长10~20厘米;花小,绿色,杂性,萼短5裂,花瓣5:雄花有雄蕊10,不具退化雌蕊;两性花及雌花雄蕊较短;子房由5心皮组成,花柱联合,柱头5裂。翅果长椭圆形,淡黄绿色。花期4~5月。果热期8~9月。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性状】

1樗根白皮(《近效方》)

又名:樗根皮(《本草拾遗》)。

干燥根皮,形状不规则,多呈扁平的块片状,或稍向内卷而成瓦片状或卷筒状,其大小、长短、厚薄均相差很大,长3~10厘米或更长,宽1~5厘米,厚5~10毫米。外表面黄棕色或稍浅,粗糙,皮孔明显,纵向延长,突起而微反卷,有时外面栓皮剩落,而露出黄白色皮层;内表面淡黄色至淡棕黄色,较平坦,密布排列较整齐的点状突起或点线状纵突起,有时破裂成小孔状。质坚脆,折断面不平坦,外侧现颗粒状,内侧微显纤维性,棕黄色。具油腥臭气,折断后较强烈,味甚苦而持久。

2樗木皮(《本草拾遗》)

干燥的干皮,较根皮厚而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等,厚约1.5~2厘米。外皮暗灰色至灰黑色,极粗糙不平,有裂纹,有时刮去栓皮,露出淡棕黄色皮层。其它与根皮相同。根皮及干皮均以内厚、块大、黄白色、不带外皮者佳,一般习用根皮。

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

【化学成份】根皮含苦楝素、鞣质、赭朴吩等。树皮含臭椿苦酮、臭椿苦内酯、乙酰臭椿苦内酯、苦木素、新苦木素等。种子含油约35%及2,6-二甲氧基醌、臭椿苦酮、臭椿内酯、查杷任酮、苦木素等。叶含异懈皮甙、维生素C等。

【炮制】樗白皮:除去栓皮,清水浸泡,捞出,润透,及时切丝或切成方块,晒干。炒樗白皮:先将麸皮撒入锅内加热,至烟起时,再将樗皮倒入拌炒至两面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樗皮100斤,用麸皮10斤)

【性味】

苦涩,寒。

1《本草拾遗》:味苦,有小毒。

2《本草衍义补遗》:性凉。

3《本草从新》:苦,寒,涩。

【归经】

入胃、大肠经。

1《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三经。

2《要药分剂》:入胃、大肠二经。

3《本草再新》:入肺、胃二经。

【功能主治】 除热,燥湿,涩肠,止血,杀虫。治久痢,久泻,肠风便血,崩漏,带下,遗精,白浊,蛔虫。

1《药性论》:治赤白痢,肠滑,痔疾泻血不住。

2《食疗本草》:主疳痢,杀蛔虫。

3《本草拾遗》:主赤白久痢,疳虫,去疥匿,主下血。

4《日华子本草》:止泻及肠风,能缩小便。

5《本草衍义补遗》:能涩血。

6朱震亨:治赤白浊,赤白带,湿气下痢,精滑梦遗,燥下湿,去肺胃陈积之痰。

7《医林纂要》:泄肺逆,燥脾湿,行气分湿热。

8《本草再新》:去肺胃之痰火。

9《现代实用中药》:内服治妇人子宫出血及产后出血、子宫炎、肠炎、赤痢、肠出血、膀胱及尿道炎症、淋病等,有消炎、制泌、止血之功;又治神经痛及肝脏、脾脏等之疾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研末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涂。

【注意】《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不可用,崩带属肾家真阴虚者亦忌之,以其徒燥故也。凡滞下积气未尽者亦不宜遽用。

【附方】

1治痢疾:椿白皮(樗白皮)一两,爵床三钱,凤尾草五钱。煎服。(江西《中草药学》)

2治慢性痢疾:椿白皮(樗白皮)四两。焙干研粉,每次二钱,每日二次,开水冲服。(《陕西中草药》)

3治肠风下血不止,兼医血痢:樗根皮,不以多少,用水净洗锉碎,于透风处挂令干,杵,罗为细末,每称二两,入寒食面一两,搅拌令匀,再罗过,新汲水和丸如梧桐子大,阴干。每服二十九,先以水湿药丸令润,后于碟子内用白面滚过,水煮五七沸,倾出,用煮药水放温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如神丸)

4治下血经年:樗根白皮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入酒半盏服。(《仁存堂经验方》)

5治赤白带下,膀胱炎及尿路惑染:川柏、椿根白皮(樗白皮)、知母、白术、生甘草、泽泻、生黄芪片,煎水服。(江西《中草药学》)

6治赤白带:椿白皮(樗白皮)、鸡冠花各五钱。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7治滴虫性 *** 炎:椿白皮(樗白皮)五钱。煎服;另用千里光一两,薄荷五钱,蛇床子五钱。煎水,外洗。(江西《中草药学》)

8治遗精:良姜三钱(烧灰存性),黄柏、芍药各二钱(烧灰存性),樗树根皮一两五钱。上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茶汤下。(《摄生众妙方》樗树根丸)

9治产后肠脱不能收拾者:樗根(取皮,焙干)一握。水五升,连根葱五茎,汉椒一撮,同煎至三升,去渣,倾盆内,乘热熏洗,冷则再热,一服可作五次用,洗后睡少时。忌盐、酢、酱、面、发风毒物,及用心、劳力等事。(《妇人良方》)

十治痔疮:椿白皮(樗白皮)三钱,蜂蜜一两。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⑾治疮癣:椿白皮(樗白皮)适量。煎水洗患处。(《陕西中草药》)

【各家论述】《本草通玄》:樗白皮,专以固摄为用,故泻痢肠风,遗浊崩带者,并主之。然必病久而滑,始为相宜,若新病蚤服,强勉固涩,必变他症而成痼疾矣。凡用刮去粗皮,生用则能通利,酸醋炙即能固涩。

【临床应用】

1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取鲜樗根白皮1两,煎2次,滤汁混合分2次服,为成人1日量。系统观察82例,治愈81例。服药后发烧多在3日内降至正常,腹痛及里急后重平均2天消失(配合复方樟脑酊内服),脓血便多在2~3天内减少,以后逐渐转为正常。曾对治愈中的48例作了随访,结果有2例在2个月后复发,再服上药治疗,3月治愈。或用100%椿根皮流浸膏,成人每次10~15毫升,儿童每岁1~2毫升,每日3次饭前服。如作保留 *** ,剂量较内服者增大1倍,用水稀释10倍使用。经治70例,痊愈68例,无效2例。平均治愈时间6.3天。体温辟至正常平均为1.35天,腹泻控制平均为2.4天,大便恢复正常平均为3天。

2治疗阿米巴痢疾

取干樗根白皮100克,加水至600毫升,煎汁浓缩至100毫升,成为1:1煎剂。日服3次,每次10毫升,一般7天为一疗程。临床可根据年龄、体质及病情酌予增减剂量及疗程。较重病例每日剂量可达60毫升,连续给药15天以上,亦未见不良反应。观察31例,经用药7~24天(平均8.5天),临床治愈30例,好转1例(病程20年)。经选8例随访观察,6个月未有复发者。

3治疗便血

取樗根白皮4两切碎,生绿豆芽、生白萝卜各4两搾取鲜汁,混合后加水煎汁过滤,冲入黄酒适量,临睡时炖温服。小儿酌减。经治30例,治愈27例,好转1例,无效2例。治愈病例中起病半月以内的22例,均服4剂治愈;起病在半个月至3个月的5例,均服8剂治愈。

4治疗溃疡病

将臭椿树皮剥下后,除去最外一层青皮,用内面厚白皮,晒干炒成老黄色研粉,制成丸、散,片均可。日服3次,每次2~3钱。419例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经治后临床控制185例(44.15%),显效89例(21.24%),有效101例,无效44例,疗效与制药方法有关,如用生樗白皮则疗效较差,炒成黑炭亦影响疗效。服药后有轻度口干、咽干,极少数出现恶心、呕吐。

5治疗蛔虫病

用50%煎剂,早晚各服15毫升,3日为一疗程;或用大剂,每服3克,每日4次,3~5日为一疗程。治疗前后与服药期间均不禁食油类,亦不服泻药。结果排虫率与粪检阴转率平均在60~70%之间。服药期间有14人出现轻度恶心,2人产生呕吐症状。45名服用丸剂的患者一度产生轻度腹泻,均于停药后自行消退。

6治疗子宫颈癌

取臭椿白皮1000克,麦糠500克,加水3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每次50毫升,日服3次。部分病例用煎剂行局部涂布。共治10例,临床治愈1例,系宫颈鳞癌Ⅱ°晚期菜花型,经服药20天后,宫颈肿物消失,两次活检均未发现癌细胞,宫旁肿痛亦消失;显效1例,有效5例,无效3例。

【备注】樗(臭椿)、椿(香椿)为两种不同科属的植物,但在历代《本草》中每见合并叙述,商品亦多将樗皮、椿皮统称椿白皮或椿根皮,盖因二者功用大体相同之故。目前使用较广者为樗白皮,仅在四川、陕西、湖北、贵州等地单独使用椿白皮,或椿皮、樗皮兼用。参见椿白皮条。

【摘录】《*辞典》

傻傻的小虾米
秀丽的枫叶
2025-08-24 15:16:10

樗白皮

(《药性论》)

【异名】樗皮(《日华子本草》),臭椿皮(《滇南本草》),苦椿皮(《陕西中药志》)。

【来源】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根部或干部的内皮。

【植物形态】臭椿(《群芳谱》),又名:臭楮(《食疗本草》),山椿、虎目(《本草拾遗》),虎眼树(《四声本草》),鬼目(《本草图经》),大眼桐(《纲目》),樗树、白椿。

落叶乔木,高达20米。树皮平滑有直纹;新枝赤褐色,初有细毛,后稍脱落。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45~60厘米;小叶13~25,有短柄,披针状卵形,长7~12厘米,宽2~4.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斜截形稍圆,近基部外具2大锯齿,齿背面有油腺1枚,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破裂后有奇臭。圆锥花序顶生,长10~20厘米;花小,绿色,杂性,萼短5裂,花瓣5:雄花有雄蕊10,不具退化雌蕊;两性花及雌花雄蕊较短;子房由5心皮组成,花柱联合,柱头5裂。翅果长椭圆形,淡黄绿色。花期4~5月。果热期8~9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本植物的叶(樗叶)、翅果(凤眼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春季采收,挖取树根,刮去外面粗皮,以木棒轻轻捶之,使皮部与木部松离,然后剥取内皮,仰面晒干;或剥取干皮。

【药材】①樗根白皮(《近效方》),又名:樗根皮(《本草拾遗》)。

干燥根皮,形状不规则,多呈扁平的块片状,或稍向内卷而成瓦片状或卷筒状,其大小、长短、厚薄均相差很大,长3~10厘米或更长,宽1~5厘米,厚5~10毫米。外表面黄棕色或稍浅,粗糙,皮孔明显,纵向延长,突起而微反卷,有时外面栓皮剩落,而露出黄白色皮层;内表面淡黄色至淡棕黄色,较平坦,密布排列较整齐的点状突起或点线状纵突起,有时破裂成小孔状。质坚脆,折断面不平坦,外侧现颗粒状,内侧微显纤维性,棕黄色。具油腥臭气,折断后较强烈,味甚苦而持久。

②樗木皮(《本草拾遗》)

干燥的干皮,较根皮厚而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等,厚约1.5~2厘米。外皮暗灰色至灰黑色,极粗糙不平,有裂纹,有时刮去栓皮,露出淡棕黄色皮层。其它与根皮相同。根皮及干皮均以内厚、块大、黄白色、不带外皮者佳,一般习用根皮。

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

樗(臭椿)、椿(香椿)为两种不同科属的植物,但在历代《本草》中每见合并叙述,商品亦多将樗皮、椿皮统称"椿白皮"或"椿根皮",盖因二者功用大体相同之故。目前使用较广者为樗白皮,仅在四川、陕西、湖北、贵州等地单独使用椿白皮,或椿皮、樗皮兼用。参见"椿白皮"条。

【化学成分】根皮含苦楝素、鞣质、赭朴吩等。树皮含臭椿苦酮、臭椿苦内酯、乙酰臭椿苦内酯、苦木素、新苦木素等。种子含油约35%及2,6-二甲氧基醌、臭椿苦酮、臭椿内酯、查杷任酮、苦木素等。叶含异懈皮甙、维生素C等。

【炮制】樗白皮:除去栓皮,清水浸泡,捞出,润透,及时切丝或切成方块,晒干。炒樗白皮:先将麸皮撒入锅内加热,至烟起时,再将樗皮倒入拌炒至两面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樗皮100斤,用麸皮10斤)

【性味】苦涩,寒。

①《本草拾遗》:"味苦,有小毒。"

②《本草衍义补遗》:"性凉。"

③《本草从新》:"苦,寒,涩。"

【归经】入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三经。"

②《要药分剂》:"入胃、大肠二经。"

③《本草再新》:"入肺、胃二经。"

【功用主治】除热,燥湿,涩肠,止血,杀虫。治久痢,久泻,肠风便血,崩漏,带下,遗精,白浊,蛔虫。

①《药性论》:"治赤白痢,肠滑,痔疾泻血不住。"

②《食疗本草》:"主疳痢,杀蛔虫。"

③《本草拾遗》:"主赤白久痢,疳虫,去疥匿,主下血。"

④《日华子本草》:"止泻及肠风,能缩小便。"

⑤《本草衍义补遗》:"能涩血。"

⑥朱震亨:"治赤白浊,赤白带,湿气下痢,精滑梦遗,燥下湿,去肺胃陈积之痰。"

⑦《医林纂要》:"泄肺逆,燥脾湿,行气分湿热。"

⑧《本草再新》:"去肺胃之痰火。"

⑨《现代实用中药》:"内服治妇人子宫出血及产后出血、子宫炎、肠炎、赤痢、肠出血、膀胱及尿道炎症、淋病等,有消炎、制泌、止血之功;又治神经痛及肝脏、脾脏等之疾患。"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研末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涂。

【宜忌】《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不可用,崩带属肾家真阴虚者亦忌之,以其徒燥故也。凡滞下积气未尽者亦不宜遽用。"

【选方】①治痢疾:椿白皮(樗白皮)一两,爵床三钱,凤尾草五钱。煎服。(江西《中草药学》)

②治慢性痢疾:椿白皮(樗白皮)四两。焙干研粉,每次二钱,每日二次,开水冲服。(《陕西中草药》)

③治肠风下血不止,兼医血痢:樗根皮,不以多少,用水净洗锉碎,于透风处挂令干,杵,罗为细末,每称二两,入寒食面一两,搅拌令匀,再罗过,新汲水和丸如梧桐子大,阴干。每服二十九,先以水湿药丸令润,后于碟子内用白面滚过,水煮五七沸,倾出,用煮药水放温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如神丸)

④治下血经年:樗根白皮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入酒半盏服。(《仁存堂经偏方》)

⑤治赤白带下,膀胱炎及尿路惑染:川柏、椿根白皮(樗白皮)、知母、白术、生甘草、泽泻、生黄芪片,煎水服。(江西《中草药学》)

⑥治赤白带:椿白皮(樗白皮)、鸡冠花各五钱。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⑦治滴虫性 *** 炎:椿白皮(樗白皮)五钱。煎服;另用千里光一两,薄荷五钱,蛇床子五钱。煎水,外洗。(江西《中草药学》)

⑧治遗精:良姜三钱(烧灰存性),黄柏、芍药各二钱(烧灰存性),樗树根皮一两五钱。上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茶汤下。(《摄生众妙方》樗树根丸)

⑨治产后肠脱不能收拾者:樗根(取皮,焙干)一握。水五升,连根葱五茎,汉椒一撮,同煎至三升,去渣,倾盆内,乘热熏洗,冷则再热,一服可作五次用,洗后睡少时。忌盐、酢、酱、面、发风毒物,及用心、劳力等事。(《妇人良方》)

⑩治痔疮:椿白皮(樗白皮)三钱,蜂蜜一两。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⑾治疮癣:椿白皮(樗白皮)适量。煎水洗患处。(《陕西中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取鲜樗根白皮1两,煎2次,滤汁混合分2次服,为成人1日量。系统观察82例,治愈81例。服药后发烧多在3日内降至正常,腹痛及里急后重平均2天消失(配合复方樟脑酊内服),脓血便多在2~3天内减少,以后逐渐转为正常。曾对治愈中的48例作了随访,结果有2例在2个月后复发,再服上药治疗,3月治愈。或用100%椿根皮流浸膏,成人每次10~15毫升,儿童每岁1~2毫升,每日3次饭前服。如作保留 *** ,剂量较内服者增大1倍,用水稀释10倍使用。经治70例,痊愈68例,无效2例。平均治愈时间6.3天。体温辟至正常平均为1.35天,腹泻控制平均为2.4天,大便恢复正常平均为3天。

②治疗阿米巴痢疾

取干樗根白皮100克,加水至600毫升,煎汁浓缩至100毫升,成为1:1煎剂。日服3次,每次10毫升,一般7天为一疗程。临床可根据年龄、体质及病情酌予增减剂量及疗程。较重病例每日剂量可达60毫升,连续给药15天以上,亦未见不良反应。观察31例,经用药7~24天(平均8.5天),临床治愈30例,好转1例(病程20年)。经选8例随访观察,6个月未有复发者。

③治疗便血

取樗根白皮4两切碎,生绿豆芽、生白萝卜各4两榨取鲜汁,混合后加水煎汁过滤,冲入黄酒适量,临睡时炖温服。小儿酌减。经治30例,治愈27例,好转1例,无效2例。治愈病例中起病半月以内的22例,均服4剂治愈;起病在半个月至3个月的5例,均服8剂治愈。

④治疗溃疡病

将臭椿树皮剥下后,除去最外一层青皮,用内面厚白皮,晒干炒成老黄色研粉,制成丸、散,片均可。日服3次,每次2~3钱。419例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经治后临床控制185例(44.15%),显效89例(21.24%),有效101例,无效44例,疗效与制药方法有关,如用生樗白皮则疗效较差,炒成黑炭亦影响疗效。服药后有轻度口干、咽干,极少数出现恶心、呕吐。

⑤治疗蛔虫病

用50%煎剂,早晚各服15毫升,3日为一疗程;或用大剂,每服3克,每日4次,3~5日为一疗程。治疗前后与服药期间均不禁食油类,亦不服泻药。结果排虫率与粪检阴转率平均在60~70%之间。服药期间有14人出现轻度恶心,2人产生呕吐症状。45名服用丸剂的患者一度产生轻度腹泻,均于停药后自行消退。

⑥治疗子宫颈癌

取臭椿白皮1000克,麦糠500克,加水3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每次50毫升,日服3次。部分病例用煎剂行局部涂布。共治10例,临床治愈1例,系宫颈鳞癌Ⅱ°晚期菜花型,经服药20天后,宫颈肿物消失,两次活检均未发现癌细胞,宫旁肿痛亦消失;显效1例,有效5例,无效3例。

【名家论述】《本草通玄》:"樗白皮,专以固摄为用,故泻痢肠风,遗浊崩带者,并主之。然必病久而滑,始为相宜,若新病蚤服,强勉固涩,必变他症而成痼疾矣。凡用刮去粗皮,生用则能通利,酸醋炙即能固涩。"

提醒您:樗白皮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昏睡的凉面
会撒娇的音响
2025-08-24 15:16:10
你说的中药里只有叫椿根皮的,功效是具有清热燥湿、涩肠止涩、收敛止血,固精摄带的功效。春根皮提取物为苦木科落叶乔木植物臭椿(的根皮或树皮)。 你说的白椿根和椿根皮应该不是同一种中药,中药里一般都是用的臭椿(的根皮或树皮)。

不安的火龙果
迷路的蜜粉
2025-08-24 15:16:10
【药 材 名】椿皮

【英 文 名】Tree-of-heaven Ailanthus

【拉 丁 名】Cortex Ailanthi Ailanthus altissima (Mill.)Swingle

【别名】樗皮,臭椿皮,苦椿皮,臭椿,臭楮,山椿,虎目,虎眼树,鬼目,大眼桐,樗树,白椿,樗根白皮,樗根皮

【名称考证】樗皮(《日华子本草》)、臭椿皮(《滇南本草》)、苦椿皮(《陕西中药志》)。臭椿 (《群劳谱》),又名:臭楮(《食疗本草》)、山椿、虎目(《本草拾遗》)、虎眼树(《四声本草》)、 鬼目(《本草图经》)、大眼桐(《纲目》)、樗树、白椿。樗根白皮(《近效方》),又名:樗根皮(《本草拾遗》)。

【科目来源】苦木科植物

【药用部位】臭椿的根部或干部的内皮。

【性味归经】苦涩,寒。①《本草拾遗》:“味苦,有小毒。” ②《本草衍义补遗》:“性凉”③《本草从新》: “苦,寒,涩。”

入胃、大肠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 “入心、肝、脾三经。”②《要药分剂》: “入胃、大肠二经。”③《本草再新》: “入肺、胃二经。”

【功效分类】收涩药

【功效主治】除热,燥湿,涩肠,止血,杀虫。治久痢,久泻,肠风便血,崩漏,带下,遗精,白浊,蛔虫。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研末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涂。

【用药忌宜】《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不可用,崩带属肾家真阴虚者亦忌之,以其徒燥故也。凡滞下积气未尽者亦不宜遽用。”

【用药配伍】配党参:补中益气配人参:补涩合用。

【炮制方法】樗白皮除去栓皮,清水浸泡,捞出,润透,及时切丝或切成方块,晒干。

炒樗白皮:先将麸皮撒入锅内加热,至烟起时,再将樗皮倒入拌炒至两面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樗皮100斤,用麸皮10斤)

制炭:取椿树皮丝,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黑色,内呈黑褐色为度,喷洒凉水适量,灭尽火量,取出,闷一夜。

蜜制:将蜂蜜置锅内,加热至沸,倒入椿皮丝,用文火炒至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椿皮丝500克,用炼熟蜂蜜90克。

【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四川、陕西、湖北、贵州等地单独使用椿白皮,或椿皮、樗皮兼用。

【药材鉴定】①樗根白皮(《近效方》)又名:樗根皮(《本草拾遗》)。干燥根皮,形状不规则,多呈扁平的块片状,或稍向内卷而成瓦片状或卷简状,其大小、长短、厚薄均相差很大,长3~10厘米或更长,厚5~10毫米。外表面黄棕色或稍浅,粗糙,皮孔明显,纵向延长,突起而微反卷,有时外面栓皮剥落,而露出黄白色皮层内表面淡黄色至淡棕黄色,较平坦,密布排列较整齐的点状突起或点线状纵突起,有时破裂成小孔状。质坚脆,折断面不平坦,外侧现颗粒状,内侧微显纤维性,棕黄色。具油腥臭气,折断后较强烈,味甚苦而持久。

②樗木皮(《本草拾遗》)干燥的干皮,较根皮厚而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等,厚约1.5~2厘米。外皮暗灰色至灰黑色,极粗糙不平,有裂纹,有时刮去栓皮,露出淡棕黄色皮层。其它与根皮相同。根皮及干皮均以肉厚、块大、黄白色、不带外皮者佳,一般习用根皮。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樗(臭椿)、椿(香椿)为两种不同科属的植物,但在历代《本草》中每见合并叙述,商品亦多将樗皮、椿皮统称“椿白皮”或“椿根皮”,盖因二者功用大体相同之故。目前使用较广者为樗白皮,仅在四川、陕西、湖北、贵州等地单独使用椿白皮,或椿皮、樗皮兼用。参见“椿白皮”条。

显微鉴定: 根皮粉末:浅灰黄色。① 石细胞大多成群或与纤维连结。类圆形、类方形、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有的边缘尖突,直径24-96μm,长至150μm,壁甚厚,有的壁厚薄不匀或一边薄、三边较厚,胞腔常含草酸钙方晶,直径11-48μm。②纤维直径20-40μm,壁极厚,木化。③草酸钙簇晶直径15- 56μm。此外,可见草酸钙方晶、淀粉粒、木栓细胞等。

【古籍考证】出自《 药性论》《本草图经》:“椿木、樗木,二木形干大抵相类,但椿木实而叶香可啖,樗木疏而气臭,膳夫亦能熬去其气。北人呼樗为山椿,江东人呼为鬼目,叶脱处有痕如樗蒲子,又如眼目,故得此名。”【化学成分】根皮含苦楝素(Mersosin)、鞣质、赭朴吩等。树皮含臭椿苦酮(Ailanthone),臭椿苦内酯(Amarolide)、乙酰臭椿苦内酯、苦木素(Quassin)、新苦木素等。种子含油约35%及 2,6-二甲氧基醌、臭椿苦酮、臭椿内酯(Ailantholide)、查把任酮(Chaparrinone)、苦木素等。叶含异槲皮甙、维生案C等。树皮含苦味成分臭椿内酯(a-marolide)、11-乙酰臭椿内酯(amarolide-11-acetate),另含脂肪酸(27%以上)、植物甾醇、转化糖、蜡醇、鞣质,并含非苦味成分shinjulactone C和methyl-4-methoxy-β-carboline-l-carboxy-late。

【原生形态】落叶乔木。树皮灰褐色。叶互生,羽状复叶,小叶13~25,卵状披针形,长7~12cm,宽2~4.5cm,先端渐尖,基部截形,近基部有1~2对粗齿,齿尖背面有1腺体,揉碎有臭气。圆锥花序顶生,花小,白色带绿,杂性。翅果扁平,长椭圆形,1~6个着生于1果柄上,每个翅果中部具1种子。花期6~7月,果期9月。生于山坡、路旁,或栽培于庭院、村边。

【参考出处】《药性论》,《本草图经》

【功效分类】收涩药

顺利的期待
温柔的帽子
2025-08-24 15:16:10
金石类:

伏龙肝:为久经柴草熏烧的灶心土。处方别名:伏龙肝、灶心土、灶中土、釜下土、釜月土、灶中黄土、釜月下土

樟 丹:为纯铅经加工制成的四氧化三铅。处方别名:丹、真丹、铅华、铅黄、国丹、朱粉、松丹、朱丹、陶丹、章丹、樟丹、彰丹、铅丹、东丹、黄丹、红丹、广丹、川丹、光明丹、桃丹粉

密陀僧:为硫化物类方铅矿族方铅矿提炼银、铅时沉积的炉底物。主含氧化铅。处方别名:金生、陀僧、金底、金生石、密陀僧、金陀僧、银炉底、淡银、银池、丹锭、炉底、金炉底、没多僧

龙 骨:为古代多种大型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处方别名:龙骨、花龙骨、五花龙骨、青化龙骨、生龙骨、煅龙骨

龙 齿:为古代多种大型哺乳动物的牙齿化石。处方别名:龙齿、龙牙、青龙齿、煅龙齿

硼 砂:为天然产硼砂经精制而成。主含四硼酸钠。处方别名:月石、西月石、黄月石、硼砂、蓬砂、鹏砂、盆砂、大朋砂

炉甘石:为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族菱锌矿。主含碳酸锌。处方别名:甘石、炉甘石、卢甘石、羊肝石、炉眼石、异极石、炉先生、浮水甘石、制甘石、飞甘石、飞炉甘石

磁 石:为氧化物类矿物尖晶石族磁铁矿石。主含四氧化三铁。处方别名:磁石、慈石、摄石、处石、玄石、元武石、灵磁石、活磁石、吸铁石、吸针石、指南石、煅磁石、醋磁石

禹余粮:为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的一种天然粉末状矿石。主含三氧化二铁。处方别名:禹余粮、禹粮石、余粮石、石脑、禹哀、白余粮、自然谷、太乙余粮、太一禹余粮、煅余粮、促余粮

云母石:为硅酸盐类矿物白云母矿石。处方别名:云母、云母石、千层纸、千层波、磷石、云珠

玄精石:为年久所结的小形片状石膏矿石。主含硫酸钙。处方别名:玄精石、玄英石、太乙玄精、太乙玄精石、太阴玄精石、阴精石、龟背玄精石

金精石:为硅酸盐类矿物水金云母矿石。处方别名:蛭石、猫金、金精石、金晶石、银精石、煅金精石

青礞石:为变质岩类黑云母片岩或绿泥石化云母碳酸盐片岩。处方别名:礞石、青礞石、白礞石、煅礞石

金礞石:为变质岩类蛭石片岩或水黑云母片岩。处方别名:金礞石、烂石、酥烂石、煅金礞石

蛇含石:为氧化物矿物褐铁矿的结核。主含三氧化二铁。处方别名:蛇黄、蛇含石、煅蛇含石

阳起石:为硅酸盐类矿物阳起石或阳起石石棉的矿石。处方别名:白石、阳石、羊起石、阳起石、石生

阴起石:为滑石片岩石棉类矿石。处方别名:阴起石、阴石、煅阴起石

钟乳石:为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族方解石。主含碳酸钙。处方别名:钟乳、石乳、公乳、芦石、夏石、虚中、钟乳石、石钟乳、滴乳石、煅钟乳、鹅管石、殷孽、孔公孽

混淆品:鹅管石:为腔肠动物笛珊瑚的石灰质骨骼。鹅管石、栎珊瑚、珊瑚鹅管石

花蕊石:为变质岩类岩石蛇纹大理岩。处方别名:花蕊石、花乳石、白云石、煅花蕊石

代赭石:为氧化物类矿物刚玉族赤铁矿的矿石。三氧化二铁。处方别名:赭石、丁石、钉赭石、代赭石、铁朱、朱土、土朱、赤土、血师、生赭石、煅赭石、醋赭石

海浮石: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等的骨骼。或火山岩浆形成的多孔状石块。处方别名:石花、水花、海石、浮石、浮水石、海浮石、浮海石、海南石、羊胆石、水泡石、羊肚石、火山浮石

寒水石: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的晶体。主含硫酸钠。处方别名:凝水石、白水石、凌水石、水石、冰石、泥精、盐精石、寒水石 另北方有用红石膏、南方有用方解石作寒水石的。

滑 石:为硅酸盐类矿物滑石矿石。处方别名:液石、共石、脱石、番石、夕冷、脆石、活石、化石、滑石、画石、滑石粉、飞滑石、原滑石

无名异:为氧化物类矿物软锰矿石。处方别名:土子、干子、秃子、铁砂、黑石子、无名异

黑 矾:为硫酸盐类矿物水绿矾矿石或化学合成品。主含硫酸亚铁。处方别名:黑矾、绿矾、皂矾、青矾、皂荚矾、滥矾、硫酸亚铁、煅绿矾、(煅制品又称:绛矾、矾红)

白 矾:为硫酸盐类矿物明矾石经加工炼制而成。成分是含水硫酸铝钾。处方别名:白矾、明矾、矾石、理石、石涅、涅石、雪矾、柳絮矾、生矾、白君、矾精、云母矾

枯 矾:为白矾经煅制脱去结晶水后的炮制品。处方别名:枯矾、巴石、煅明矾

胆 矾:为硫酸盐类胆矾族矿物胆矾的晶体,或为硫酸作用于铜而制成的含水硫酸铜结晶。处方别名:胆矾、石矾、蓝矾、兰矾、石胆、黑石、立制石、翠胆矾、铜筋、鸭嘴绿胆矾、硫酸铜

硇 砂:为氯化物硇砂族矿物硇砂的结晶体或人工制品。处方别名:硇砂、白硇砂、淡硇砂、岩硇砂、赤砂、黄砂、狄盐、气砂、狄砂、神砂、北庭砂、透骨将军、氯化铵矿石

混淆品:紫硇砂:为含有少量硫和锂的石盐晶体。紫硇砂、红硇砂

朱 砂:为硫化物类矿物辰砂族辰砂。主含硫化汞。处方别名:朱砂、辰砂、丹砂、汞砂、赤丹、洋尖砂、珠宝砂、劈砂、镜面砂、飞朱砂、朱砂粉

紫石英:为卤素化合物氟化物类萤石族矿物萤石。主含氟化钙。处方别名:萤石、氟石、赤石英、紫石英、煅紫石英

白石英:为氧化物类矿物石英的矿石。主含二氧化硅。处方别名:石英、白石英、煅白石英

琥 珀:为古代松科植物的树脂埋藏地下转化成化石样物质。处方别名:琥珀、松珀、煤珀、血珀、育沛、蜡珀、江珠、花珀、柳青、顿年、红松脂、烟煤精、琥珀屑、琥珀粉

赤石脂: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石族多水高岭石矿。处方别名:石脂、赤石脂、高岭石、五色石脂、赤符、陶土、红高岭土

白石脂:为硅酸盐类矿物水化硅酸铝矿。处方别名:白符、白陶土、高岭土、白石脂

大青盐:为卤化物类矿物石盐的结晶。处方别名:胡盐、石盐、寒盐、羌盐、青盐、大青盐、岩盐、戎盐

铅 粉:为铅经加工制成的碱式碳酸铅。处方别名:粉锡、借锡、水粉、胡粉、定粉、流丹、鹊粉、白膏、铅白、光粉、白粉、瓦粉、官粉、铅粉、宫粉、丹粉、锡粉、解锡、太乙粉

自然铜:为硫化物类矿物黄铁矿。主含二硫化铁。处方别名:然铜、自然铜、方块铜、石髓铅、黄铁矿、煅自然铜、醋自然铜

玛 瑙:为矿物石英的隐晶质变种之一。处方别名:马脑、玛瑙、文石

火 硝:为矿物硝石经加工炼制而成的结晶。处方别名:火硝、苦硝、焰硝、消石、马牙硝

石 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矿石。处方别名:石膏、石羔、冰石、白虎、生石膏、玉大石、软石膏、细石、煅石膏、熟石膏

硫 黄:为硫磺矿或含硫矿物冶炼而成。处方别名:硫黄、石硫黄、石流黄、石留黄、昆仑黄、黄牙、西丁、西土、倭硫黄

混淆品:石亭脂:为含硫矿物石硫赤矿。土硫、石硫赤、石亭脂

石 燕:为古代腕足类石燕子科动物中华弓石燕等的化石。处方别名:石燕、石燕子、燕子石、煅石燕、水飞石燕

石 蟹:为古代节肢动物蟹的化石。处方别名:石蟹、石螃蟹、蟹化石、煅石蟹、飞石蟹

红信石:为氧化物类矿物砷华矿石或炼制品。主含三氧化二砷。处方别名:人言、人信、红言石、红信、信砒、红矾、红砒、红信石、红人言

白信石:为氧化物类矿物砷华矿石或炼制品。主含三氧化二砷。处方别名:人言、砒石、白砒、白信、白信石、白人言、砒黄、土砷、升华粉称砒霜

雄 黄: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矿石。主含硫化砷。处方别名:雄黄、石黄、黄石、腰黄、雄精、熏黄、丹山、男精、黄食石、黄金石、天阳石、鸡冠石

雌 黄:为硫化物类矿物雌黄矿石。主含三硫化二砷。处方别名:黄安、雌黄、金精、阴黄、昆仑黄、帝女血

水 银:为液态金属汞。处方别名:汞、水银、姹女、赤汞、砂汞、灵液、活宝、加工类:

竹 沥:为禾本科植物青杆竹等新鲜竹杆经火烤灼后流出的淡黄色澄清液汁。处方别名:竹沥、竹油、鲜竹沥、淡竹沥、竹沥水、火泉、竹汁

冰 片: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干经蒸馏冷却而得的结晶。称“龙脑冰片”、“梅片”;由菊科植物艾纳香叶升华物制成。称“艾片”;由松节油和樟脑合成的称“机制冰片”、“合成冰片”。处方别名:冰片、龙脑、真龙脑、梅片、梅冰、梅花冰片、羯婆罗香、龙脑香、梅花脑、龙脑冰片、艾片、艾纳香、片脑、冰片脑、婆津香、艾脑香、机梅片、机制冰片、合成冰片

人中白:为人尿自然沉结的固体物。处方别名:人中白、秋石、淡秋石、溺?ぁ⒛绨??ぁ⑶?年冰、万年霜、秋白霜、盐秋石、白秋霜、咸秋石、秋丹石、盆秋石、童秋石、万年冰、中白丹、尿蜇白、飞人中白、煅人中白

人中黄:为甘草末置竹筒内,于人粪坑中浸渍后制成品。处方别名:人中黄、甘草黄、甘中黄、金汁

神 曲:为辣蓼、青蒿、杏仁、赤豆、苍耳加入面粉或麸皮后发酵而成的曲剂。处方别名:六曲、六神曲、神曲、陈曲、六丁曲、百草曲、麦曲、神?D、炒神曲、焦神曲

建 曲:为麦粉、麸皮和多种药物混合发酵成的曲剂。处方别名:建曲、建神曲、范志曲、泉州神曲

半夏曲:为半夏加面粉、姜汁制成的曲剂。处方别名:半夏曲、制半夏曲

红 曲:为曲霉科真菌紫色红曲霉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红曲米。处方别名:红曲、赤曲、红米、福曲

百草霜:为杂草经燃烧后附于锅底或烟囱内的烟灰。处方别名:百草霜、灶突墨、灶烟煤、锅底灰、灶额墨、灶煤、釜底墨

芜 荑:为榆科植物大果榆的种子加工后的产品。处方别名:芜夷、芜荑、?`夷、无茹、白芜夷、无夷、无姑、山榆仁、臭无夷

铁落花:为生铁煅至红赤,外层氧化后被锤落的铁屑。处方别名:铁落、生铁落、铁液、铁屑、铁花、针砂、铁落花

薄荷脑: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鲜茎叶经蒸馏而成的结晶物。处方别名:薄荷冰、薄荷脑

胆南星:为天南星粉与牛羊胆汁发酵加工而成。处方别名:胆星、胆南星、陈胆星

樟 脑:为樟科植物樟的枝叶、根干提炼而成的结晶。处方别名:樟脑、潮脑、韶脑、树脑、油脑、洋冰、脑子、樟冰

芒 硝: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经加工制成的结晶体。主含硫酸钠。处方别名:芒硝、朴硝、皮硝、盆硝、盐硝、盐消、水硝、水消、朴消石、硝石朴、海皮硝

玄明粉:为芒硝经风化而成的粉末。处方别名:元明粉、玄明粉、风化硝、白龙粉

青 黛:为爵床科植物马蓝、廖科植物蓼蓝、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茎叶经加工而成的粉末团块。处方别名:青黛、蓝靛、靛花、淀花、蓝露、花青、兰卿、靛青、蓝青、青靛、螺青、青蛤粉、青缸花、靛沫花

鹿角霜:为鹿科动物梅鹿、马鹿的角熬去胶质后的角块。处方别名:鹿角霜、角霜、鹿角双、鹿角白霜

阿 胶:为马科动物驴的去毛皮张熬制成的固体胶。处方别名:阿胶、东阿胶、驴皮胶、陈阿胶、覆盆胶、付致胶、盆覆胶、阿胶珠、蛤粉炒阿胶

黄明胶:为牛科动物黄牛的皮熬制的固体胶。处方别名:水胶、牛皮胶、广胶、明胶、黄明胶

白降丹:为经炼制成的二氯化汞和氯化亚汞的混合体。处方别名:白降、白降丹、降丹

红 粉:为粗制氧化汞。处方别名:升药、灵药、三白丹、三仙散、升丹、小升丹、三仙丹、红粉、红升

轻 粉:为粗制氯化亚汞。处方别名:轻粉、汞粉、水银粉、腻粉、峭粉、银粉、扫粉、扫盆粉、水银霜、粉霜、白粉霜、氯化低汞

银 朱:为人工制成的赤色硫化汞。处方别名:银朱、灵砂、水华朱、心红、猩红、紫粉霜

铜 绿:为铜表面经二氧化碳或醋酸作用后生成的绿色锈衣。主含碱式碳酸铜。处方别名:铜绿、铜青、铜锈

藤木类

苏 木:为豆科植物苏木的心材。处方别名:赤木、苏木、苏方、苏枋、苏坊木、红柴

樟 木:为樟科植物樟树的心材。处方别名:樟木、香樟、油樟、乌樟、香通

千年健:为天南星科植物千年健的根茎。处方别名:年见、千年见、千年健、千颗针

槲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的带叶茎枝。处方别名:寄生、槲寄生

混淆品:桑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带叶茎枝。寄生、桑寄生、广寄生、北寄生、寄屑、苑童、宛童、寓木、茑木、寄生草、寄生树、桑上寄生

松 节:为松科植物多种松的枝节。处方别名:松节、松树节、油松节

鬼箭羽:为卫矛科植物卫矛的具翅枝条或翅状附属物。处方别名:鬼箭羽、卫矛、鬼箭、?o矛、六月凌、四面戟、四面锋、神箭、篦风、鬼见愁

桂 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处方别名:桂枝、川桂枝、桂枝木、桂枝尖、广眉尖

桑 枝:为桑科植物桑的嫩枝。处方别名:桑枝、双枝、桑树枝

接骨木:为接忍冬科植物接骨木的茎枝。处方别名:接骨木、公道老、公公老

皂角刺: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棘刺。处方别名:皂丁、天丁、角针、皂针、皂刺、皂角刺

降 香:为豆科植物降香檀的心材和根。处方别名:降香、降真香、紫降香、紫檀、紫藤香、鸡骨香

檀 香:为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处方别名:檀香、白檀、黄檀、紫檀、浴檀、紫真檀、檀香屑、??香、真??、??娜、旃??、??香木

沉 香:为瑞香科沉香属多种植物含树脂的心材。处方别名:沉香、沉水香、伽南香、药沉、伽罗、蜜香、角沉、奇楠、崖香、栈香、煎香、落水沉、海南沉、海南香、奇南香、蓬莱香、生结香、异水香

川木通: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等的茎藤。处方别名:小木通、川木通、木通

混淆品: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东北马兜铃的藤茎。关木通、细木通、木通、炒木通、附支

金荞麦:为蓼科植物金荞麦的根及根茎。处方别名:金荞麦、野荞麦、天荞麦、开金锁、野荞麦根。

钩 藤:为茜草科植物多种钩藤的带钩茎枝。处方别名:钩藤、勾藤、勾丁、钩丁、钩耳、钩钩、勾仝、吊仝勾、勾勾、纯勾、单勾、双勾、双丁、双钩、吊藤、钓仝、嫩钩钩、倒挂金钩

鸡血藤:为豆科植物密花豆的茎藤。处方别名:鸡血藤、血藤、血仝、制血藤、鸡血仝

红 藤: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藤茎。处方别名:红藤、大血藤、大血通、红仝、八卦藤、大活血、红皮藤、省藤

雷公藤: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除去外皮的茎和根。处方别名:雷公藤、雷公仝

树脂类:

苏合香:为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干渗出的香树脂。处方别名:苏合香、苏合油、帝油流、帝膏、苏合香油

乳 香:为橄榄科植物乳香树等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处方别名:乳香、马尾香、天泽香、摩勒香、多伽罗香、滴香、滴乳、滴乳香、塌香、尔香、乳塌、乳珠、乳头香、金银香、杜鲁香、拙贝罗香、熏陆香、制乳香

安息香:为安息香科植物白花树的树脂。处方别名:安息香、安悉香、辟邪、命门录事

白胶香: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路路通)的树脂。处方别名:白胶、枫脂、胶香、枫香脂、白胶香

龙涎香:为抹香鲸科动物抹香鲸的肠内分泌物。处方别名:龙涎、龙涎香

松 香:为松科植物马尾松及同属植物树干中提取的树脂。处方别名:松枋、松脂、松胶、松膏、松香、松肪、黄香、松脂香

儿 茶:为豆科植物儿茶的枝干及心材煎液浓缩品。处方别名:儿茶、孩儿茶、儿茶膏、黑儿茶、铁儿茶、珠儿茶、棕儿茶、新儿茶、西谢、老儿茶、方儿茶、乌爹泥、乌丁泥、乌叠泥、

紫草茸:为蚧蛟科昆虫紫胶虫分泌的胶质。处方别名:紫胶、紫矿、虫胶、紫草茸

芦 荟:为百合科植物多种芦荟叶的汁液浓缩物。处方别名:芦荟、真芦荟、卢会、奴会、讷会、象胆、龙角、劳伟

天竺黄: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等的秆内分泌物。处方别名:竺黄、竹膏、竹糖、天竺黄、天竹黄、竹黄精、空??玄

干 漆:为漆树科植物漆树的树脂。处方别名:干漆、漆底、漆脚、漆渣、生干漆、炒干漆、干漆炭

血 竭: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的果实及树干中的树脂。处方别名:血竭、血结、血力花、麒麟血、麒麟竭、朱血竭、血竭花、骐??竭、海蜡、海脂石

代用品:为龙舌兰科植物剑叶龙血树、长花龙血树木材中的树脂。习称龙血竭

阿 魏:为伞形科植物多种阿魏的树脂。处方别名:阿魏、阿虞、阿为、薰集、哈菖呢、五彩荟、哈昔泥、彩魏、彩阿咪、魏去疾、臭阿魏、炒阿魏、制阿魏

没 药: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处方别名:没药、末药、密儿拉、克香、黑香

藤 黄:为藤黄科植物藤黄树干渗出的胶质树脂。处方别名:藤黄、玉黄、月黄、海藤、制藤黄

菌藻类:

五倍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等叶子上由五倍子蚜寄生而形成的虫瘿。处方别名:五倍子、五倍、五??、角倍、肚倍、??子、文蛤、百虫仓、百草虫、木附子

雷 丸:为多孔菌科雷丸的菌核。处方别名:雷丸、雷实、雷矢、木连子、来丸

昆 布:为海带科藻类海带或翅藻科昆布的叶状体。处方别名:昆布、淡昆布、海带

混淆品:海带草:为大叶藻科植物大叶藻的全藻。海带、海带草、大叶藻

石 花:为梅花衣科植物藻纹梅花衣的全体。处方别名:石花、石苔花、地衣

紫梢花:为淡水海绵科动物脆针海绵的群体。处方别名:紫霄花、紫梢花

猪 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处方别名:猪0、猪苓、粉猪苓、豕橐、朱苓、猪屎苓

茯 苓: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处方别名:茯0、茯苓、白茯苓、云苓、松苓、松薯、松腴、福临、伏灵、更生、不死面、朱茯苓

赤 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菌核的淡红色部分。处方别名:赤苓、赤茯苓、赤茯0

茯 神: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菌核生长中天然抱有松根者。处方别名:茯神、伏神、神木、茯神木、朱茯神

茯苓皮: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菌核的外皮。处方别名:苓皮、茯苓皮、0皮、茯0皮、云苓皮、松苓皮

马 勃:为灰包科真菌脱皮马波等的子实体。处方别名:马勃、净马勃、轻马勃、灰包、灰菰、马庀、马屁包、马勃绒、马粪包、灰菌、灰包菌

冬虫夏草:为麦角军科真菌冬虫夏草菌的子座及其寄生在蝙蝠蛾昆虫虫草蝙蝠蛾等幼虫体的复合体。处方别名:虫草、冬虫草、冬虫夏草、夏草冬虫

海金砂:为海金砂科植物海金砂的成熟孢子。处方别名:海金砂、海金沙、海金砂粉、竹园荽

海 藻:为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羊栖菜的藻体。处方别名:海藻、淡海藻、大叶海藻、小叶海藻、羊栖菜、海蒿子、马尾藻、海早、海肠草

木灵芝:为多孔菌科赤芝、紫芝的子实体。处方别名:芝、灵芝、灵芝草、木灵芝、紫灵芝、菌灵芝

桑 黄:为多孔菌科针层孔的子实体。处方别名:桑臣、桑耳、桑黄、桑黄菇

皮类

丹 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根皮。处方别名:丹皮、粉丹皮、牡丹皮、花王、洛阳花、花相、木芍药

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根皮。处方别名:五加、五加皮、木骨、五佳、五花、加皮、追风使、南五加

混淆品:香加皮:为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杠柳、杠柳皮、香加皮、北五加皮

地骨皮:为茄科植物枸杞的根皮。处方别名:地骨皮、骨皮、地骨、地仙、苦杞、仙杖、仙人杖、杞根、枸杞根、却老、却暑、山杞子根

青 皮:为芸香科植物橘的幼果或未成熟果实。处方别名:青皮、青柑皮、青橘皮

陈 皮:为芸香科植物橘的成熟果皮。处方别名:桔皮、陈皮、广陈皮、陈橘皮、新会皮、广皮、会皮、红皮、柑皮、贵老、橘皮、黄桔皮

桑白皮:为桑科植物桑的根皮。处方别名:桑白皮、白桑皮、双皮、桑皮、桑根皮、炙桑皮

椿白皮:为楝科植物香椿的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处方别名:椿皮、香椿皮、椿白皮、椿根皮、椿芽树皮

白鲜皮: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处方别名:白鲜、白鲜皮、白先皮、白癣皮、北鲜皮、白??、白膻、白羊鲜、地羊鲜

海桐皮:为豆科植物刺桐、刺木通的茎皮。处方别名:海桐皮、丁皮、钉桐皮、刺桐、刺楸、刺桐皮、鼓桐皮

冬瓜皮: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外果皮。处方别名:冬瓜、冬瓜皮、白瓜皮、东瓜皮

西瓜皮: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外果皮。处方别名:西瓜皮、水瓜皮、夏瓜、西瓜翠衣、青登瓜、翠衣

合欢皮:为豆科植物合欢的树皮。处方别名:合欢、合昏、合欢皮、夜合皮、萌葛皮

秦 皮:为木犀科植物白蜡、苦枥白蜡等的树皮。处方别名:秦皮、?q皮、北秦皮、苦枥皮、岑皮、蜡树皮、樊?财?

苦楝皮:为楝科植物苦楝的树皮或根皮。处方别名:楝皮、苦楝皮、苦楝根皮

紫荆皮:为木兰科植物盘柱南五味子的根皮。处方别名:子荆皮、紫荆皮、紫今皮、紫金皮

姜 皮:为姜科植物姜的块茎皮。处方别名:姜皮、姜衣、生姜皮

石榴皮: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果皮。处方别名:安石榴、酸石榴、石榴皮、丹若、若榴

川槿皮:为锦葵科植物木槿的茎皮。处方别名:木槿皮、川槿皮、白槿皮、川荆皮

地枫皮:为木兰科植物地枫的树皮。处方别名:地枫、地枫皮、钻地风

扁豆衣:为豆科植物扁豆的种皮。处方别名:扁豆衣,扁豆皮、眉豆皮

绿豆衣:为豆科植物绿豆的种皮。处方别名:绿豆衣,绿豆皮

大腹皮: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果皮。处方别名:大夫皮、大茯、大腹皮、槟榔皮、大腹毛、大腹绒、伏毛、腹毛、腹皮、槟榔毛、槟榔衣、枣儿槟壳

土槿皮:为松科植物金钱松的根皮或近根树皮。处方别名:土荆皮、土槿皮、荆树皮、金钱松皮

樗白皮: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根皮和树皮。处方别名:椿皮、樗皮、臭椿皮、樗白皮、樗树皮

棕 榈: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纤维皮。处方别名:棕板、棕?o、棕榈、陈棕、棕榈皮、陈棕皮、陈棕板、棕炭、棕灰、陈棕炭、棕榈灰、棕榈炭

橘 红:为芸香科植物橘及栽培变种的外果皮。处方别名:橘红、福橘红、川云江、云皮、会红、芸皮、芸红、广橘红、橘橘红

化橘红: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柚的近熟外果皮。处方别名:桔红、尖化红、化橘红、化红、柚橘红、柚皮、五爪红、大五爪、六爪、六爪红、七爪红、毛绿七爪、副毛绿七爪、毛化、化皮、化州橘红、赖氏橘红、薄橘红、柚皮橘红

厚 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凹叶厚朴的干、根、枝皮。处方别名:厚朴、川朴、温朴、烈朴、赤朴、筒朴、根朴、川根朴、鸡肠朴、枝朴、重皮、厚皮、紫油朴

杜 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树皮。处方别名:杜仲、思仲、思仙、石思仙、川杜仲、绵杜仲、厚杜仲、玉丝皮、丝连皮、乱银丝、鬼仙木

黄 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黄?Y的树皮。处方别名:元柏、川柏、柏皮、檀柜、黄柏、黄?Y、川柏皮、檗木、?Y皮

竹 茹: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淡竹的中间层。处方别名:竹二青、竹茹、淡竹茹、甘竹茹、竹茹球、竹茹丝、竹皮、姜竹茹

肉 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或枝皮。商品规格:5~6年幼树皮称“官桂”,10余年的称“企边桂”,老年树皮称“板桂”,加工过程中拣下的边条,除去栓皮者称“桂心”。处方别名:官桂:菌桂、筒桂、桂尔通、桂通、桂儿通、条桂。企边桂:清化桂。板桂:桂楠。其它称呼:桂、玉桂、肉桂、薄桂、安桂、牡桂、广肉桂、紫油桂、桂心、肉桂末、桂皮、油桂、牡桂、刁安、安边桂、大板桂、上油桂、蒙自桂、绿水桂、跤趾桂、黄瑶桂、丹阳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