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越南工厂最要分布在哪里
越南工业集中在胡志明市、河内、北宁省等地。
胡志明市是越南的经济中心之一,工业主要有纺织、机械、制糖、碾米、烟草等,它的工业总产值约占越南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胡志明市为了吸引外资,加快建设步伐,开辟了灵中出口加工区和新顺出口加工区。
河内拥有为数不少的中央和地方大小型企业,如河内机床厂和陈兴道机械厂、金星橡胶厂、升龙卷烟厂、统一电机厂,还有汽车修配厂、自行车制造厂、服装厂、碾米厂、轴承厂等等。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河内的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工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1991—1995年在19.1%,1996—2000年在15.9%,2001—2003年在20.9%。此外,现已有8个工业园区,正在兴建的有5个大型工业园区,16个中小型的工业群。非国有经济机构快速扩展, 据2007年3月的统计资料显示,现有私营企业48000家。河内建有自己的工业体系,拥有机械、化工、纺织、制糖、卷烟等工业部门,其中机器制造成为全国中心,如河内机器制造厂能生产各种精密程度很高的工作母机和新式农业机械供应全国,使河内已由消费城市变成了生产城市。
北宁省几年来,引进了佳能、日本ORIX金融集团、台湾Foxconn technology集团、越南—新加坡工业区等企业,全省外资企业工业总产值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
【题目】东南亚农业发展与环境问题
【类词】2002亚洲农业经济环境
【正文】
农业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东南亚国家粮食、工业原料、就业机会、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然而,东南亚国家的农业开发中使用的扩大种植面积、移民垦荒、增施化肥农药、开发森林以及刀耕火种等生产方式,虽然使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却带来了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
一、东南亚农业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
东南亚国家之所以重视农业发展,与其经济依附性、人口压力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的依附性。东南亚国家除泰国外,在二战以前均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长期成为帝国主义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这不仅造成东南亚资源不断减少,而且使该地区的经济畸形发展,工业落后,农业种植单一。东南亚国家取得独立后,这种单一的、畸形的依附型经济结构仍然存在。一是原料出口国的地位尚未根本改变,出口的初级产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一些可再生资源如农产品和木材,也是以大量消耗国家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为代价的。二是东南亚国家在金融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仍未改变。20世纪80年代初,发达国家实行紧缩政策,连续提高利率,使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猛增。由于债台高筑,东南亚国家不得不出卖宝贵的自然资源来还债。三是长期以来,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粮食不能自给,靠出口经济作物和资源来换取粮食。
人口的压力。二战以来,东南亚各国的人口增长很快,从1960年的1.95亿增加到目前的5.11亿。从1960年至1998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都增长了1倍以上。老挝1998年的人口是1960年的2.77倍,菲律宾是2.74倍,马来西亚是2.7倍,越南是2.54倍,柬埔寨是2.32倍,泰国是2.31倍,印尼是2.17倍,新加坡是1.93倍。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对食物、住房、教育、卫生保健、交通运输、自然资源占用等形成持续不断的高需求。
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物质的不断需求,发展民族经济,增强国力,东南亚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大规模开发土地,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开采森林资源,扩大出口创汇,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农业开发措施使用不当,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一)毁林开荒严重
为了扩大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东南亚国家均采取了毁林开荒的措施。二战以来,东南亚各国的耕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尽管各国人口在不断增长,但人均可耕地面积并没有下降多少,有的国家反而增加了。在1980-1996年期间,柬埔寨人口从640万增加到1027万,与此同时,人均可耕地面积从0.30公顷增加到0.37公顷;马来西亚人口从1376万增加到2117万,而人均可耕地从0.07公顷增加到0.09公顷。其他东南亚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但是,东南亚各国耕地面积的扩大是以森林、湿地面积减少为代价的。
菲律宾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用扩大耕地面积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50年代上半期耕地面积年均增加3.45%,60年代年均增加1.3%。由于当时菲律宾农业生产率极其低下,以扩大耕地来增加农业生产,其效果并不十分显著,60至70年代粮食作物的年均增长率只有0.7%,出口作物也只有2.5%。因此,在70年代以前,菲律宾的粮食未能达到自给。
长期以来,泰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是通过大量开发土地来实现的,是以森林面积锐减为代价的。耕地逐年增加,从1950-1952年的4140万莱增至1982年的9324.5万莱,1990年更扩大到14732万莱;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也从1950-1952年的12.3%,增至1982年的29%,1990年达47.4%,其中水稻种植面积约占全部耕地面积的60%。单季稻占了全部水稻的90%以上。与此同时,泰国的森林面积则逐年减少,从1975年的21800万公顷减至1992年的14574万公顷。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则从1951年的60%减至1971年的40.7%,1986年的30%,1995年更减至22.8%。除了森林商业砍伐以外,森林面积减少无不与耕地面积的扩大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移民安置失当
二战后,东南亚国家的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突出。一是土地分配不均,大地主和庄园主控制了绝大多数的土地,而大量的小农生产者只拥有少量的土地,佃农普遍存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曾进行了土地改革,但收效甚微。
这种毁林开荒,移民垦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东南亚国家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对安置过剩人口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新开拓的耕地多为荒地,如越南新开垦的荒地只有30%可以投入生产,产量相当低。从长远来看,对荒地和森林的过度垦植,会造成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在80年代,越南的许多地区,100%的土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流失,属于流失严重的竟达80%-90%。如越南北部的山地由于植被遭毁,年均损失1至2厘米的沃土层,流失100吨至200吨泥土。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尼等国家的移民开荒也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三)耕作方式原始
独立时的东南亚国家都是农业国家,技术水平低下,当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经进入现代化时代,而东南亚国家仍处于犁耕时代,以畜力耕作为主,人力耕作为辅,甚至一些国家的山区农民仍采用落后的刀耕火种和移耕的耕作方法。移耕,又称游耕,是一种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是指砍伐并烧毁一片森林,种上粮食或其他经济作物,收成二三季或在地力减退后便弃地迁居他处。再砍伐森林,种上农作物。如此轮番砍伐和耕种,通常在10年到20年轮种一回。
在印尼爪哇岛以外的一些岛屿上,部族农民大都采用移耕从事农业生产,一些山区有90%的土地用于移耕,胡椒、烟草、咖啡、橡胶、椰子等大部分经济作物都是由移耕小农生产的。在80年代以前,印尼的移耕农业平均每年毁林20万至30万公顷。根据1979年的统计数字,由于移耕而毁坏的森林面积达4300万公顷。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等中南半岛国家,山区的农民和少数民族也大都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从事农业生产。老挝人口中约有35%至40%是少数民族,他们居住在山区,其传统的耕作方式就是刀耕火种。在80年代以前,老挝每年因山民盲目毁林开荒而烧毁的森林达10万公顷之多。老挝政府曾动员山民移居到平原地区,但并没有得到山民的响应。泰国山民的刀耕火种也造成了大量的森林和水源被破坏,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泰国北部的森林每年被山民毁掉10万至20万莱。泰国林业厅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于1956年至1957年通过空中拍摄的调查显示,喃奔和清迈府海拔10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和松林有67%被毁坏,昌莱府的原始森林有65%被毁坏。从卫星拍回的照片中发现,1973年至1977年间,泰国北部的森林面积从95842平方公里减到68588平方公里,减少了27254平方公里,即每年减少5.69%。这主要是山区农民刀耕火种的结果。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多,移耕农民人数也随之增长,移耕轮回的周期则日益缩短,对森林和土壤的破坏也日益严重。1987年印尼外岛从事移耕的农民将近200万户,移耕的土地面积约为2800万公顷。目前,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在东南亚的一些地区仍在进行。
(四)森林开发过度
由于经济的依附性,为了筹集外汇,克服国内经济危机和资金短缺的困难,还清外债,更快地发展民族工业,东南亚国家不得不出口本国丰富的资源,以换取外汇,进口粮食、工业品和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但由于当时东南亚国家的加工技术落后,资源均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出口,附加值低,这使东南亚的原材料大批大批地出口。世界上有25%的热带雨林分布在东南亚。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木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和价格的不断上升,东南亚国家大规模地开发森林资源,出口原木、珍稀木材及其它木材产品,以换取大量的外汇。印尼从1967年开始大规模地把森林成片租给伐木公司开采,几十年来,其森林经营许可证发得太滥。在马来西亚,州政府有土地利用权和木材砍伐特许授予权,地方政府发放木材砍伐许可证和木材加工证以增加财政收入。泰国从1968年开始把全国将近一半的森林分割成500多块租借地供人采伐。东南亚国家每年砍伐森林的比例较高,年均森林面积减少量逐年增大,印尼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60万公顷增加到1990-1995年间的108.4万公顷。与此同时,泰国从24.4万公顷增加到32.9万公顷,马来西亚从25.5万公顷增加到40万公顷,菲律宾从9.1万公顷增加到26.2万公顷,缅甸从10.2万公顷增加到38.7万公顷。可见,与90年代以前相比,90年代上半期这些国家的年均砍伐量大多都增加了1倍,有些国家甚至增加了2倍。近年来,世界上6个森林减少最多的国家中就有4个是东南亚国家,它们的年均砍伐率是:泰国515300英亩、缅甸400500英亩、马来西亚396000英亩、菲律宾316100英亩。(参见表2)
森林虽属可再生资源,但其生长周期却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长期以来,在东南亚国家,追逐利润的跨国木材商和造纸公司、急于还清外债的政府以及想尽快脱贫的农民,在大量砍伐着森林,但森林的恢复和植树造林工作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森林的恢复速度远远赶不上砍伐森林的速度。由于各国政府对森林资源管理不善.使森林砍伐过度,从而导致森林面积逐年减少。印尼人口事务与生活环境国务部长埃米尔·萨林在1979年接见记者时说,“坦率地说,我们当时就是为了筹集外汇,顾不上植树育林问题。印尼开发中的错误,是从政府1967年颁布的森林基本法就开始存在了”。
移民垦荒、毁林造地、扩大耕地面积、耕作方式落后和大规模的商业性森林开发使东南亚森林面积逐渐减少,森林覆盖率日益降低,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印尼、柬埔寨、老挝和文莱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0%,缅甸、马来西亚为66%,只有越南、菲律宾、泰国不到50%。到1995年,这些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已大大下降,柬埔寨降至55.7%,缅甸是41.3%,马来西亚是47.1%,印尼是60.6%,泰国是22.8%,菲律宾是22.7%。由于木材资源的日渐减少,林业在这些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下降。泰国到90年代已从一个木材出口国转变为木材进口国,林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51年的5.1%,下降至1985年的1.3%,1990年更降至0.3%。菲律宾林业产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70年代开始一直呈下降趋势,1993年降至0.3%。
森林减少的影响是深远的,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是森林减少使东南亚水上流失严重,河流泥沙沉积量增多,降雨量减少,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经济损失。以马来西亚的沙巴为例,该地区曾有60%的森林覆盖率。但是由于大量砍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河流下游泥沙沉积量大,沙巴5条主要河流的沉积物每条河每年每平方公里超过200吨。沙巴最大的保水区——Kinabatangan流域,每年有800万吨沉淀物流到下游,这相当于每年每平方公里700吨的土地侵蚀速度,超过马来半岛吉兰丹河沉淀物的6倍。沙巴地区淤泥的大量沉积,对沙巴水电、运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菲律宾,由于高地森林砍伐后引起土壤侵蚀所造成的巨型水库的泥沙沉积,使用作水力发电的水库的使用寿命缩短了一半或一半以上,菲律宾供电不足、经常停电无不与这些情况有关。
二是森林减少,使蓄水能力下降,洪水、于旱、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近年来,东南亚的毁林地区的洪水和泥石流已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数以万计的人无家可归。由于循公河流域的森林和山地被不断地开垦和破坏,水土流失使沿河地区洪水和泥石流经常发生。处于湄公河下游三角洲的柬埔寨,一遇中上游气候反常,雨量增多,极易决堤,引发大面积洪灾,有“十年九涝”之称,洪水每年都给柬埔寨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如2000年底发生了该国40年来最严重的洪水,造成400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1亿美元。2001年柬埔寨西旱东涝,有14个省、直辖市和84个县、区受灾,造成57.2万公顷农作物受损,62人丧生.212.19万人受灾,32.5万人等待救济。森林的破坏和水土流失也使越南经常发生洪涝干旱。1996年洪水造成越南大约6亿5500万美元的损失,包括1000人死亡,84万公顷的田地被淹。2001年八九月间,越南南部的红河三角洲的洪涝至少造成108人死亡,6万多人无家可归,24万多人因水灾而面临粮食短缺,44.3万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物资救援。
而处于南部群岛的国家,热带雨林遭严重破坏后,水土流失也相当严重,经常发生如中南半岛的洪水、干旱和泥石流。菲律宾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高地不断地被开垦,使国家的水文系统遭受严重损害,洪涝与河流淤泥沉积影响到低地平原大部分地区。1983年,菲律宾遭受了30年中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干旱,5600平方英里的农田缺水,粮食收成比常年减少1/10。1991年的水灾使菲律宾2000人死亡(某些观察家说实际死亡人数3倍于此),50万人无家可归,主要原因就是高地的森林砍伐引起了巨大的泥石流。
开荒种地和刀耕火种如果管理不善,还容易引起森林大火。1997年和1998年发生在印尼东加里曼丹的严重森林大火,就毁灭了500多万公顷的森林。大火还引起了跨边界烟雾污染,客观上已影响到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国的空气质量,给这些国家带来了环境和健康问题。据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统计,1997年印尼森林大火产生的烟雾使东南亚国家损失了14亿美元,大多是用于短期治疗的费用。4万多人因呼吸系统疾病与烟雾相关的疾病而住院,而对儿童和老人所造成的长期危害尚难确定。这场大火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也造成了巨大损害。
三是森林资源减少也会使土地肥力下降,土壤盐碱化或沙漠化。在自然条件下,植物和腐烂植物形成了一个保护层,可固定土壤并减缓土壤的侵蚀和退化。但当森林被砍伐、土地被开垦后,保护层遭到破坏,矿物循环就会减少。尤其是热带雨林遭破坏后,由于没有树的遮掩和固定,滂论大雨会很快冲走土壤的养分,使得农业生产和森林恢复周期漫长而艰难。红树林和白千层林、珊瑚等一样,具有保护海堤、防洪、减缓土地盐碱化、减缓海岸侵蚀和防止风暴破坏的功能。1950年至1983年间,越南全国的红树林大约消失了37%。南部的明海省1983年大概摧毁了红树林面积的一半。越南的湿地多分布在湄公河三角洲,以硫酸盐土或富含黄铜矿的“潜在酸性土”为基础,由于红树林遭到破坏,加大了因黄铜矿氧化引起的土壤酸性化,不仅影响了本地区的农业生产,而且酸性化的土壤随着雨水流入下游地区和河流,也侵蚀了下游地区的土壤和水源。养虾场被酸性物质侵蚀了3至4年后,虾场和深层土壤中的酸性过重,结果造成土地既不能养虾,也不能种植红树林。筑堤养虾固然在短期内给越南的沿海居民带来了利润,但是对红树林的破坏却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失。1984-1993年,越南团红树林减少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9亿美元。泰国,在90年代初,由于森林的大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已使东北部的1800万莱士地盐碱化,这占了东北部地区面积的17%;南部地区已有260万莱土地盐碱化或呈现出酸性,50万莱土地受到侵蚀。其它东南亚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
四是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东南亚是亚洲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拥有上百万种物种的国家,印尼的植物和鸟类比整个非洲大陆还多。东南亚的热带雨林、红树林、湿地面积的锐减,动物栖息地的丧失,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的破坏,许多物种面临灭绝或已经灭绝。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97年,印尼哺乳类和鸟类有1955种,而濒危的种类有232种,占11%。而菲律宾鸟类和哺乳类种类中的濒危数量占了该国总数的24%,越南的比例是10%,马来西亚是9%,泰国约为9%。而在高等植物种类中的濒危种类占国内总数的比例,菲律宾是4%,泰国是3.3%,马来西亚是3.16%,越南是3.2%,印尼是0.8%。由此可见,东南亚几个具有丰富动植物物种的国家,近年来,濒危种类数量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参见表3)
(五)化肥农药滥用
由于技术落后,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物质需求,除扩大耕地面积外,东南亚国家还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以提高单位产量。原东盟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推行的“绿色革命”,除了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灌溉设施的投资外,还把增施化学肥料、杀虫剂和除草剂作为提高产量的重要举措,这曾使东盟国家的农业产量和农业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却带来了环境问题。在七八十年代,菲律宾大力鼓励农业增加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量,1972年,菲律宾政府制订了全国规划,由国家按补贴价格将化肥供给农民,其中用于粮食作物的肥料,定价标准比用于出口作物的肥料低45%。80年代中期,印尼政府的农药补贴占农用化学品费用总额的50%以上,而最大的农业补贴是用在化肥上面,从1978年到1987年,化肥施用面积每年增长12%,TSP施用面积每年增长17.7%。从1985年开始,实际化肥补贴比农业和灌溉开发支出的部分还要多。1980年政府对化肥的补贴预算总额超过1250亿盾(6800万美元),而到1988年实际财政补贴超过1万亿盾(5.5.亿美元)。印尼能从一个主要的大米输入国到1984年成为大米自给国,这主要归功于政府实行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等措施的农业绿色革命。泰国的农业之所以发展较快,除了扩大耕地面积、提高技术水平和机械化程度外,提高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每公顷耕地施用化肥量由1980年的18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42公斤,整个20世纪80年代化肥施用量年均增长15%,年进口量为220万吨,1990-1991年化肥使用量达104万吨。越南也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以增加农业产量,每年需用农药量从1959年的100吨增加到1978年的2.2万吨。80年代以来,越南加大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1986年前每公顷使用尿素27.9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84.4公斤。合作社对农药的保管和使用很随便,农药浓度往往超标两三倍甚至十倍。
杀虫剂、除草剂、化肥的大量使用,虽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农业产量,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化学物质使用于农业生产,造成环境污染。一是使土地肥力下降。在全球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最近45年,全球耕地面积的17%已有某种程度上的退化,其中11%严重退化,这些土地面积相当于中国和印度面积之和。土地退化面积有28%是由于有害的农业操作,如过度施肥、欠缺排灌、忽视休耕等。二是病虫害增多。杀虫剂在使用一段时期后,由于昆虫繁殖、变异极快,不久就具有了抗药性,于是就需要更多的不同的化学杀虫剂。这些化学药品还因杀死鸟类而增加了害虫的数量。印尼在80年代早期,由于杀虫剂的大量使用,结果褐色蝗虫因天敌灭绝而数量大增,导致印尼1986年虫害成灾,水稻严重减产。印尼前总统苏哈托在1985年3月下令禁止使用57种杀虫剂中的56种,以帮助水稻产量恢复到大量使用杀虫剂之前的水平,1988年取消了每年耗资2000亿盾(约1.1亿美元)的农药补贴。三是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损害。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残余,化肥使用后残留的高浓度硝酸盐和磷酸盐,以及因灌溉在土壤中积累的盐,不仅渗透到土壤和水中,而且还会残留在粮食和蔬菜上,有损人类的身体健康。有毒化学制品的主要健康风险是癌症,而恶性淋巴肿瘤的形成可能要20年。如染色体的主要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受损,将会给下一代带来先天残损。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有50万至100万人因杀虫剂中毒,其中有5000到2.6万人死亡,至少有一半中毒者和75%的死亡者是从事农耕者,大多数发生在欠发达国家。1993年,菲律宾国际大米研究所(IRI)——一个帮助东南亚传播绿色革命的农业研究组织的研究也发现,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不再增加大米产量,且在那些操作的农民中产生了健康问题。
二、采取的应对措施
东南亚国家农业发展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和这些国家的政府及社会的普遍关注。东南亚国家已采取有关应对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措施主要有:
一是减少和停止原始的耕作、无周密考证的移民垦荒。泰国、缅甸、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的政府重视山民经济的改造,指导山民掌握农业知识,建立永久性农田发展替代种植,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老挝政府于2001年确定的2001-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2020年奋斗目标,已明确了在今后几年内要消灭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停止没有经过周密考证的移民垦荒。如越南近年来实施定居定耕的移民政策,移民点均要经过认真考证,将经常发生洪水、泥石流地区及贫困山区的居民移迁到新经济区。
二是禁止非法砍伐,鼓励植树造林护林。面对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以及所带来的严重环境后果,加上国际社会的压力,东南亚国家尤其是老东盟国家自70年代中期以来,逐步限制砍伐森林和木材出口,实施造林计划,建立森林保护区。印尼政府自70年代中期即实行限制原木出口、鼓励发展木材加工业和植树造林的政策。印尼政府以课税的方式来限制原木的出口,规定每出口1立方米原木课以25.5美元的出口税、13美元的出口许可费,加上各地区制定的重新绿化费等,每出口1立方米的原本所支付的费用约为50美元。菲律宾1974年开始实施《森林改革法》,鼓励发展国内木材加工业,规定进行选择性伐木和造林,1986年禁止原木出口,1989年又禁止出口锯木。1978年马来西亚政府也制定了保护森林政策,限制原木的产量和出口量。此时,泰国政府也开始实行了造林计划,政府和公司合资有计划地进行伐木和造林,1990年森林采伐受到禁止。越南1991年禁止原木出口,1992年又宣布禁止所有木材出口,但这一禁令不适用于农业部和林业部,这两个部门仍可以继续出口和转运木材。越南近年来十分重视植树造林工作从1999年开始实施“500万公顷造林计划”,造林护林已取得成效,到2000年底,森林覆盖率达33.2%。
三是发展生态农业和生物科技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开始了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和试验。1982年成立了一个地区性的协作研究机构——东南亚大学农业生态研究网。新加坡是典型的城郊农业,注重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开发,用生物科技来发展农业。菲律宾在70年代就开始实行生态农业的实践,建立生态农场,以马雅农场较为典型。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变废为宝的封闭循环和应用生物之间的生产、消费、分解关系,禁止或减少外来能量(化肥、农药、生长剂)的投入,通过“清洁生产”来生产“健康产品”。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30年前就培育出了点燃绿色革命火种的“神奇水稻”品种。该研究所目前正在考虑将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应用于食物的生产,既可提供健康食品,又可节省土地和水资源,减少耕地退化。马来西亚目前也开始重视生物科技农业的研究与开发,强调高增值产品的发展,如知识密集型食物加工产品和与健康有关的、具有安全性和环保性的生物科技产品。现在,利用生物科技发展农业已经成为马来西亚的一个新兴产业,该国已经建立了对胡姬花和香蕉进行组织培养的生物工业、油棕的组织培养业。
四是控制人口的增长。为了缓解快速的人口增长对经济、就业、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压力,东南亚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实施家庭计划,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东南亚国家的生育率已有所下降,到1998年,平均每个妇女生育孩子的数量,新加坡是1.5个,马来西亚是3.1个,印尼是2.7个,菲律宾是3.6个,越南是2.3个,柬埔寨是4.5个,老挝是5.5个,缅甸是3.1个,泰国是1.9个。虽然一些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已下降,但是菲律宾、柬埔寨、老挝和缅甸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仍保持较高的生育率。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对经济和环境的压力仍是东南亚国家面临的课题。
东南亚国家尽管已采取了减缓农业发展造成环境退化的有关措施,但是,由于经济、社会、政府等方面的原因,保护环境的成效并不乐观。虽然禁止原木出口和非法采伐,但是执法不严,收效不大。为了增加外汇收入,有的国家政府下令禁止了,随之又放开,如老挝政府于1991年8月禁止一切采伐活动,但1992年又取消了禁令,向几个外国公司租让了伐木权。缅甸于1988年宣布禁止砍伐森林,但该国政府后来又同几家泰国公司签订采伐木材的合同。印尼虽然限制出口原木,但是,几十年来,印尼以扩大木材产品出口作为其经济的增长点,开始是出口原木,禁止原木出口后,又出口木材产品。目前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国,胶合板产品成为该国的非石油天然气产品中仅次于纺织品的第二大出口创汇的产品。据官方统计,1999年印尼有105个胶合板工厂,1701个锯木加工厂和6个造纸厂,胶合板出口创汇总计达85亿美元。这些胶合板和造纸厂,均以木材为原料,胶合板、纸浆的生产和创汇越多,需要的木材也越多,砍伐森林就越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水质和土壤也带来了新的污染。由此可见,如何减少农业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仍是摆在东南亚各国政府面前有待解决的课题。(njdk212)
这些年,越南印刷业发展较快,全国印刷企业有2000家,有知名度的企业500家,其中私营企业200家。在500家大型企业中有40家规模较大。印机制造商有2家,河内一家,胡志明市一家,现在都已改为印机修理厂。越南印刷厂多,印刷机械制造厂少,设备大部分靠进口。
书刊印刷占全部印刷业的20%,包装占50%,其余各种印刷品占30%。
江西省 抚州市 广昌县新建路
电话:0794-3811006 邮编:344000
上甘山竹胶合板有限公司
江西省 宜春市 上高县上甘山
电话:0795-2490378 邮编:336000
金达木业胶合板厂
江西省 抚州市 金溪县工业园区
电话:0794-5299216 邮编:344000
铜鼓县胶合板厂
江西省 宜春市 铜鼓县定江西路214号
电话:0795-8690899 邮编:336000
昌盛胶合板厂
江西省 抚州市 广昌县沙子岭
电话:0794-3610523 邮编:344000
东方红胶合板厂
江西省 宜春市 靖安县后港路
电话:0795-4667317 邮编:336000
全南县胶合板厂
江西省 赣州市 全南县含江路
电话:0797-2606720 邮编:341800
福川胶合板厂
江西省 赣州市 瑞金市黄柏绿草湖院内
电话:0797-2341458 邮编:342500
古亭胶合板厂
江西省 赣州市 崇义县古亭镇
电话:0797-3841068 邮编:341000
永德胶合板厂
江西省 吉安市 永丰县
电话:0796-2222878 邮编:343000
华兴胶合板厂
江西省 赣州市 龙南县东江江头开发区
电话:0797-3537899 邮编:341700
峡江县宝林胶合板厂
江西省 吉安市 峡江县工业园区
电话:0796-3692269 邮编:343000
建龙胶合板厂
江西省 赣州市 龙南县
电话:0797-3556983 邮编:341700
肖田乡胶合板厂
江西省 赣州市 宁都县肖田乡肖坊村
电话:0797-6969166 邮编:342808
崇义县胶合板厂
江西省 赣州市 崇义县
电话:0797-3820670 邮编:341300
这些应该够用了吧
越南乳胶国企有:HDN乳胶、莲亚(LIENA)、金丹 (KYMDAN)、同富(DONG PHU)、cbd床垫。
1、HDN乳胶
前身为法国独资,现为越南国企。是越南唯一一家达到OEM代加工资质的集团公司。与美国唯一生产乳胶寝具的TALALAY公司合作,并引进了全球橡胶业最先进的第四代美国TALALAY工艺,并通过了SGS、CMA、CNAS、ILAC-MRA等国际认证。HDN乳胶公司专注做乳胶,不生产其他产品。
2、莲亚(LIENA)
莲亚成立于1987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以3P立足于越南及国际市场。3P,即激情、自豪感和声望(Passion-Pride-Prestige)。
莲亚是国际睡眠产品协会(ISPA-International Sleep Products Association)的成员。国际睡眠产品协会是以床垫制造商为主的国际最权威协会,致力于改善人类睡眠质量,保护和提高床垫制造业的发展与服务水平。
3、金丹 (KYMDAN)
金丹创立于1954年,创始人阮文丹。像很多企业的品牌名称一样,KYMDAN也是几个名字的组合:KY(琪,父亲的名字)、Minh(明,大儿子的名字)、DAN(丹,创始人的名字)。
从1954年第一张床垫的生产到1975年,金丹已经是大众耳熟能详的名字。1975年后,阮文丹定居法国,技术出身的次子却选择继续留在越南研究橡胶工艺技术。1989年,随着经济环境的积极转变,那个消失了十多年的“KYMDAN”以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多行业工艺慕斯(KY nghe Mousse DA Nganh)。
4、同富(DONG PHU)
产品使用纯天然乳胶制作而成,承受压力能力强,弹回度高,一旦外力消失就迅速恢复原来的状态。产品的安全性除了体现在零危害的材料外,防火,或者说不容易燃烧也是安全性的体现之一。将燃烧着的香烟放在床垫上并不会出现明火。
5、cbd床垫
这个越南乳胶床垫品牌中有一句很霸气的话,“世界只有一个意大利,中国只有一个CBD”。这个同时也说明了cbd寝具的出名,早在2009年的时候,cbd寝具就成了中国的寝具第二大品牌。而且cbd推出的是打造全中国原生态0甲醛的床垫,全部床垫我们都可以进行拆洗,这是很诱人的一个功能。
胶合板是一种常见的建材产品,它相对于普通的木材而言更加经济实惠、使用的范围比较广,而且适合的人群、能够提供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我们发现市面上不仅仅胶合板厂数目多,而且旗下的款式价位更是不少。那么小编今天就举例具有代表性的几家,通过分析它们的规模技术、经营理念或者是服务方面的信息来为有意向参考的朋友介绍。
胶合板厂举例
1、上海誉苑木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致力于木业研究及防腐木生产、批发销售、设计、安装于一体的大型防腐木生产厂家,公司与欧美、加拿大、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常年保持木材的进出口业务,公司的主要产品有:欧洲赤松、美国南方松、樟子松、红松、落叶松、白松、花旗松、辐射松、加拿大红雪松、柚木、巴花、铁杉、云杉、碳化木、柳桉、银口树、山樟木、梢木(巴劳木)、菠萝格等。
上海誉苑木业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诚信经营、服务客户的理念,以创建绿色环保、美丽家园为目标,与众多防腐木经销商、房地产开发商、园林景观公司结成合作伙伴,成功合作了诸如:南京中山陵、上海中凯佘山曼荼园、上海滨江花苑、上海高尔夫别墅、上海美兰湖高尔夫场、浙江绿城玫瑰园别墅、苏州君之地等大型项目。得到合作者的好评,同行业的肯定。上海誉苑木业公司拥有国内先进的防腐木生产设备、标准化的防腐木生产车间、及一流的防腐木施工人才,现为满足市场需求。
2、上海通森木业有限公司创业于2001年。是专业从事密度板生产、批发的中型企业,并且代理数十家名牌高林、永林、东盾、业事,宝源,丰林,大亚,森岚,丽人,绿源等中、高密度板厂家的产品,密度板,E0级,E1级,E2级,并可以定做特殊规格,规格在2.0mm-30mm大量供应通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空气资源管理委员CARB认证P1阶段,P2阶段环保板,并销售大量特殊规格的大板规格分别如下:1220*2440*2mm-30mm,1220*3050*9mm-18mm,1220*3660*9mm-18mm,1220*4880*12mm-18mm,1830*2745mm*9mm-25mm,1830*3660*16mm-18mm,2070*2500*4.7mm-7.7mm,2100*2400*7.8mm,均为高密度板,酒店装修装潢专用,特殊门板专用板,材质:杨杂木,表面平整度高,可任意贴三聚氢胺饰面板花色面,抗紫外线、抗污力、抗耐磨力强,表面处理有柔光、麻面、浮雕、花雕、刺雕、杉雕、瓦楞、高光镜面等可供客户选择,质量保证
3、上海景然木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致力于木业研究及防腐木生产、批发销售、设计、安装于一体的大型防腐木生产厂家,公司与欧美、加拿大、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常年保持木材的进出口业务,公司的主要产品有:欧洲赤松、美国南方松、樟子松、红松、落叶松、白松、花旗松、辐射松、加拿大红雪松、柚木、巴花、铁杉、云杉、碳化木、柳桉、银口树、山樟木、梢木(巴劳木)、菠萝格等。
上海景然木业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诚信经营、服务客户的理念,以创建绿色环保、美丽家园为目标,与众多防腐木经销商、房地产开发商、园林景观公司结成合作伙伴,成功合作了诸如:南京中山陵、上海中凯佘山曼荼园、上海滨江花苑、上海高尔夫别墅、上海美兰湖高尔夫场、浙江绿城玫瑰园别墅、苏州君之地等大型项目。
胶合板是家具常用材料之一,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以及代表性的人造板材,它是飞机、船舶、火车、汽车、建筑和包装箱等等的生产制造原材料之一,而且市面上的胶合板型号尺寸、价位规格、花纹样式多种多样,能够尽可能满足不同朋友的需求,而作为消费者,小编认为只要提前了解厂家的信息,并且能够综合自己的需求预算入手,那么都可以有不错的收获。
1.轮胎
自21 世纪以来,亚洲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为世界所瞩目。经济快速增长刺激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汽车销售量大增,并促进该地区的轮胎等橡胶制品对西方国家大量出口,使得以中国和印度为中心的亚洲地区成为世界轮胎业的制造中心。
据2009 年度全球轮胎75 强统计数据,按销售收入排序, 75 强企业中亚洲有54 家。其中中国24 家、印度9 家、日本4 家、韩国3 家、伊朗、土耳其、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各2 家;新加坡、斯里兰卡、马来西亚、以色列、越南和巴基斯坦各1 家。2008年,上述54 家主要轮胎企业完成轮胎销售收入681.88亿美元,占当年全球轮胎总销售收入的48.7 %。
2.非轮胎橡胶制品
据2009 年度非轮胎橡胶制品50强统计数据,按销售收入排序,50 强企业中亚洲有17 家,占34%。其中日本企业16家,2007年完成销售收入168. 527 亿美元。在亚洲,日本是该地区名副其实的橡胶大国、轮胎强国。无论是在轮胎领域,还是非轮胎橡胶制品领域,普利司通公司均在世界前四名之列。在日本本土,普利司通公司的巨型工程机械轮胎厂在下关,航空轮胎厂分别在东京和久留米。
多年来,日本住友橡胶工业公司、横滨橡胶公司和东洋橡胶工业公司一直保持全球轮胎75 强第二梯队(前12 名) 及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50 强前30 名的位置,充分体现了强者恒强的特点。2008 年,上述4 家日本企业共完成轮胎销售收入346.655亿美元,约占当年亚洲轮胎总销售收入的50.9%。
二、美洲地区
1.轮胎
根据2009 年度全球轮胎75 强统计数据,按销售收入排序, 75 强企业中美洲有8家, 占10.7 %。其中美国有6家,阿根廷和厄瓜多尔各1 家。2007 年,上述8家主要轮胎企业完成轮胎销售收入234.599亿美元,占当年全球轮胎总销售收入的16.8%。
2.非轮胎橡胶制品
据2009 年度非轮胎橡胶制品50 强统计数据,按销售收入排序,50 强企业中美洲有13 家,占26 %。这13 家全部是美国企业,2007 年完成销售收入约144 亿美元,占50 强总销售收入的25. 8%。
三、欧洲地区
1.轮胎
欧洲是子午线轮胎技术的发源地,也是“绿色化工”立法最早的地区。主要轮胎生产国有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欧洲同时还是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产业最密集的地区。
2.非轮胎橡胶制品
据2009 年度非轮胎橡胶制品50 强统计数据,按销售收入排序,50 强企业中欧洲有19 家,占38 %,居全球之首。其中德国7 家、英国3 家瑞典、法国和荷兰各2 家;奥地利、意大利和瑞士各1 家。四、大洋洲和非洲地区
1.轮胎
大洋洲和非洲地区是橡胶工业发展的薄弱地区,目前共有20 多家轮胎厂,生产能力居世界末位,全球轮胎75 强中没有该地区的企业。
2.非轮胎橡胶制品
澳大利亚安塞尔(Ansell)有限公司是该地区最主要的非轮胎橡胶制品生产企业。该公司成立于1905 年,创立者Eric Ansell 最初在澳大利亚开始生产天然橡胶手套;1969 年,安塞尔公司被澳大利亚邓禄普公司收购,遂改名为Pacific Dunlop公司;2003 年,又改名为Ansell 公司。目前该公司有1. 2 万多名员工,遍及全球50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专业科研人员超过700人。2007 财政年度销售收入达到9. 75 亿美元。2009年度排在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50 强第15位,每年研发经费投入超过1000万美元,是全球领先的防护产品制造商,其合成橡胶手套市场份额稳居全球第一,约占25%。
五、全球橡胶市场
1.天然橡胶
(1)产量
根据国际橡胶研究组织(IRSG)公布的《世界橡胶统计数据报告》,拉丁美洲2007~2009年天然橡胶产量分别为22.8万吨、24.7万吨和22.8万吨;非洲同期天然橡胶产量分别为44.4万吨、44.2万吨和44.6万吨;亚洲同期天然橡胶产量分别为935.9万吨、937.1万吨和902.1万吨。这三大地区2007~2009年的天然橡胶产量总计为980.1万吨、1003.6万吨和961.7万吨。
(2)消耗量
2007~2009年,北美天然橡胶消耗量分别为115.7万吨,117.9万吨和79.0万吨;拉丁美洲分别为56.8万吨、57.4万吨和44.8万吨;欧盟分别为139.3万吨、125.6万吨和82.4万吨;其他欧洲国家分别为28.2万吨、22.8万吨和16.7万吨;非洲分别为11.4万吨、12.8万吨和9.2万吨;亚洲/大洋洲分别为665.5万吨、683.2万吨和713.1万吨。这六大地区2007~2009年的天然橡胶消耗量总计为1014.4万吨、1017.3万吨和93.9万吨。
2.合成橡胶
(1)产量
北美2007~2009年合成橡胶产量分别为279万吨、241万吨和203.6万吨;拉丁美洲同期合成橡胶产量分别为68.4万吨、63.9万吨和60.1万吨;欧盟同期合成橡胶产量分别为266.3万吨、248.1吨和212.3万吨;其他欧洲同期合成橡胶产量分别为126.3万吨、120.8万吨和98.9万吨;非洲同期合成橡胶产量分别为7.1万吨、7.5万吨和6万吨;亚洲/大洋洲同期合成橡胶产量分别为591.6万吨、592.7万吨和627.4万吨。这六大地区2007~2009年的合成橡胶产量总计为1338.8万吨、1274.3万吨和1208.7万吨。
(2)消耗量
北美2007~2009年合成橡胶消耗量分别为212.9吨、189.7万吨和160.6万吨;拉丁美洲同期合成橡胶消耗量分别为86.7万吨、84.3万吨和76.7万吨;欧盟同期合成橡胶消耗量分别为248.9万吨、244.5万吨和186.2万吨;其他欧洲同期合成橡胶消耗量分别为101.2万吨、89.3万吨和67.5万吨;非洲同期合成然橡胶消耗量分别为10.7万吨、11.4万吨和9.6万吨;亚洲/大洋洲同期合成然橡胶消耗量分别为650.2万吨、625.6万吨和668.8万吨。这六大地区2007~2009年的合成橡胶消耗量合计为1326.4万吨、1260.3万吨和1175.4万吨。
(一)亚太竹区
亚太竹区是世界最大的竹区。南至南纬42°的新西兰,北至北纬51°的库页岛中部,东至太平洋诸岛,西至印度洋西南部。
本区竹子约50多属,900多种。既有丛生竹,又有散生竹,前者约占3/5,后者约占2/5,其中有经济价值的约有100多种。
主要产竹国家有中国、印度、缅甸、泰国、孟加拉、柬埔寨、越南、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斯里兰卡等。
1.印度
印度有19个属136种竹子,竹林面积约有209.7万hm2。主要是丛生型竹种,只在北部山区有些散生型竹种分布。竹林可分为4种类型。
(1)竹子纯林:125丛/hm2以上,产量平均为2.52t/hm2。
(2)竹木混交林:50~125丛/hm2;产量为1.85t/hm2。
(3)稀疏竹林:25~50丛/hm2,产较平均为0.17t/hm2。
(4)零星竹林:少于25丛/hm2,l竹丛约有5~30株竹子。
2.缅甸
有90多个竹种,竹林面积有217万hm2,一般管理粗放。估计每年可提供150万t竹材。
3.泰国
有13个属60多种竹子。竹林面积81万hm2左右。1981~1984年,泰国每年平均产竹秆5,200万根(不包括农村用竹)。泰国有2个竹胶合板厂,在Kanchanaburiug省和Lampoon省。年产20000张。1936年,建立了Kanchanaburi纸厂、Prachinburi省有笋加工厂22个,1984年产笋37975t。
4.孟加拉
有30多种竹子,竹林面积60万hm2。其中纯竹林10万hm2,四旁竹林10万hm2,竹木混交林40万hm2。
主要竹种有:梨竹、马甲竹、龙头竹、茨竹、大巨竹、锐药竹、长穗竹等。全国有两个竹造纸厂。
5.柬埔寨
有竹林28.7万hm2,竹林管理粗放。竹子主要用作农村建筑、农具和手工业制品。
6.越南
越南有竹林面积100万hm2,占全国森林面积的3.6%~4%。竹材用以农村建筑、农具和手工业制品。
7.日本
有13个属230种竹子(曾报道有662种)。全国竹林面积为14.13hm2。全国竹林97%为私人所有,经营管理集约,全国年产竹材 20~30万t,竹笋15万t。
日本国经营竹林目的,20世纪50年代由“材用竹林”转化为“笋用竹林”,70年代由“笋用竹林”转化为“观光竹林”。
50年代以来,日本国竹林面积日益减少,竹材产量逐年降低;而日本人民喜爱竹子和竹产品的传统习惯并没有降低。因此,每年向外国大量进口竹材和竹产品。
8.马来西亚
在马来半岛地区,竹林面积20650hm2。每年生产竹材21000t。竹子主要用作农村房屋和农具等。
9.菲律宾
1979年该国林业局发表竹林面积7924hm2,若加上天然混交竹林的面积,实际竹林面积有15万hm2。
有11个属55种竹子。竹子用为作农村建筑、手工业产品,每年有一些竹制品出口。
(二)美洲竹区
至南纬47о的阿根廷南部,北至北纬40о的美国东部,共有18个属,270多种。
美洲竹类植物中,青篱竹属为散生型,其余17属均为丛生型。
在北美,除大青篱竹及其两个亚种外,没有乡土竹种。
在拉丁美洲,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墨西哥、危地马拉、哥斯达尼加、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巴西的亚马逊流是竹子分布的中心,竹种十分丰富,由此而南直至阿根廷则逐渐减少。
在南北美洲,竹子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
竹子的垂直分布,由海拔几米至海拔3000m(智利)。
20世纪以来,南北美洲还从亚洲引种了大量的竹种。
据11985~1986年巴西竹类调查,主要竹类植物有:Arundimaria属17种,Merotstachys属16种,Guadua属17种,chusqu属22种,Bambusa属70种。据野村隆哉估计,亚马逊河流域有34000万hm2森林中,竹子约占3%,即有1020万hm2的竹林。
(三)非洲竹区
该区竹子分布范围较小,南起南纬22o莫桑比克南部,北至北纬16o苏丹东部。
在这范围内,由非洲西海岸的塞内加尔南部,几内亚、利比利亚,象牙海岸南部、加纳南部、尼日尼亚、喀麦隆、卢旺达、布隆迪、加蓬、刚果、扎伊尔、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直到东海岸的马达加斯加岛,形成从西北到东南横跨非洲热带雨林和常绿落叶混交林的斜长地带,这是非洲竹子分布的中心。
在非洲北部苏丹境内的尼罗河上游河谷地带和埃塞俄比亚的温带山地森林地区都有成片的竹林分布。然而非洲大陆的竹类区系很贫乏,根据记录,乡上竹种有锐药竹(Oxytenantheraabyssicillca)和高山箭竹(Arundhoriaalpha)等几种,加上引种的也不过十几种,分属山竹属、滇竹属和青篱竹属,形成大面积的天然纯林,或与其它树种伴生成为混交林的下层。例如在肯尼亚的山区就有青篱竹13万hm2,在埃塞俄比亚有10万hm2的滇竹。
东非的马达加斯加岛,降水量高,气候温暖,竹种比非洲大陆丰富。
(四)欧洲、北美引种区
世界竹子分布,主要在亚、非、拉的一些国家。欧洲没有天然分布的竹种,北美原产的竹子也只有几种。近百年来,英、法、德、意、比、荷等欧洲国家和美国、加拿大等从亚、非、拉的一些产竹国家引种了大量的竹种。例如,美国从中国引种的刚竹属竹种就有35种。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竹林仍处于荒芜状态,滥砍滥伐严重,经营管理水平低,产量不高。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热带、亚热带国家都重视发展竹业生产。其中,经营历史较久、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要算中国和日本。
目前,开发商放缓了楼盘的开发进度。一是因为银行大幅加息,令其融资成本提高;二是购房者在观望,导致需求减少。在政策、市场双重作用下,越南一些城市的房价持续回落,政府对楼市的调控措施已初见成效。
越南政府已经意识到,地产商开发的高档住宅过多,面向低收入人群的房子则较少。因此,从今年起也开始鼓励发展经济适用房。
越南中国商会胡志明市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岩认为,过去越南的老百姓习惯几代同堂地住在两三层楼高的小楼里,现在一是人多地少,资源有限;二是独立的小洋楼也贵,所以,未来越南的城市化,只能走“大盘开发”的道路。而由于像胡志明市这样的大城市拆迁很难,所以,大的房地产商都是沿着城市规划,到新区布局。“城市化将会加快越南房地产业的发展。”
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越南分公司的总经理余索认为,越南这次“金融动荡”造成的影响,主要打击了炒楼者,对越南楼市长期发展反而是好事,可以让购房者、开发商更加理性地看待楼市。“长期来看,越南房地产潜力很大,这是需求决定的,仅胡志明市就有700万~800万常住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