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建筑1】西塔里生
莱特说:“建筑是一颗树”。
我仔细地琢磨着莱特的这句话,再与西塔里生的外形结合,却是挠了半天头依然无解。唉,不懂就不懂吧,这是装不来的。
我想,亏了莱特没有我这样的学生。看来,读懂建筑师的理念与欣赏建筑还差着一大截。我第一次为自己着急了。
远古时代的有巢氏发明了在树上构造木屋,人们在睡觉时不必再担心野兽的侵袭。这是从穴居转向了巢居,这代表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有巢氏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
而西塔里生的建筑特点却跟树,跟“鸟巢”是没有半点关系的,它更趋向于穴居特点。
回头再想“建筑是一颗树”这句话,我还是不甘心地想发挥一下儿,是不是莱特期待自己的建筑设计像树一样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可那分明是不可能的,建筑只是某个时代留下的印记,保护得好,未来成为历史遗迹就不错了。
看西塔里生,使劲地找树干与“鸟巢”。思维一发散,竟跑到避难所上去了,房子不就是为生存所用嘛,遇到了洪水地震,这房子安全吗?沙漠虽无水,但以前该是绿洲吧?无解了,因为莱特的思维不可能穿越。那么“建筑是一棵树”也应该不是我所解读的答案。
我倒是倾向汉宝德对西塔里生的定位,“西塔里生是伏在沙漠上的蜥蜴”。
想着蜥蜴匍匐在沙漠中的样子,会联想到远古人类借用大型猛犸骨架作为庇护所的智慧。如果海底的大型鲸鲨能上岸,它们的骨架同样会被人类作为庇护所吧!
而这种庇护所与更久远的原始洞穴相比,表明着是人类智慧长足的发展,今天存在于中国黄土高原的窑洞,不就是穴居思维的延续吗?!这是土生土长的东方文明智慧。
西塔里生,是美国鼎鼎大名的建筑师莱特在南加州沙漠中建造的一栋房子。这栋房子也让他曾经的设计生涯无比辉煌。因崇尚自然观念并带有东方色彩使得莱特的作品与众不同。
西塔里生有莱特的追随者和从世界各地来的学生。因为莱特一向反对正规的学校教育,他与学生住在一起,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设计画图,干家事与从事农事,作建筑与修理工作。这里是莱特半工半读的学园和工作室。
它呈现在亚利桑那干燥苍凉的景色中,河流把沙漠切开一个高数十米的大沟,远处有低矮的枯山,巨石嶙峋,沙漠里可见的灰绿色植物。西塔里生是超越原始洞穴所表现的科技作品,建筑中透露着莱特刻意营造的美。
莱特以附近地面取得的赭、红、黄等多种石块为骨架,建成具有装饰意味的坚实壁面,上面搭建着红木框架,以帆布设计为屋顶过滤自然光,而需要通风时,帆布板是可以打开或移的。
房间由大石块砌成的墙围成,使每间房间都有石穴的感觉,某些木架与石壁之间嵌了小面积的玻璃,可窥见沙漠植物,用于取暖的壁炉设计在室内的中心位置。
据说西塔里生在设计时,根本没有固定的规划,今天增添一处,明天又更新改建。它是石头堆砌的地堡,临时搭设的帐篷,与沙漠荒野连成一片。它不拘形式,充满了野趣,与沙漠景物很匹配,有人形容,它像沙漠里的植物,是从土地中长出来的建筑。
“空间感情大于利用空间”,我喜欢莱特这句设计理念。他把木头漆成红色,与白帆布和石壁色彩相互映衬,在低矮与高阔、狭窄与开敞的空间设计里营造了阴凉、安全又舒心的环境。外观很有东西方建筑相融合的感觉。
建筑大师都没法推测出莱特运用大石块的施工方法,我在私下大胆地推测了一下儿,是不是莱特再次借用了咱中国老祖先工匠建筑运用米汤的技巧?除了使用水泥,沙漠沙被现代证实是无法成为建材材料的,莱特是如何施工的,这竟成为这座世界著名建筑没有公开的秘密。
“精神上崇尚自由,政治上崇尚民主,生活上崇尚自然”,这是美国文化的根基。西塔里生建筑边缘设计的确有自由的表达,与天地日月为伍与大自然融合,又像蜥蜴匍匐于沙漠中自然。
有一天,我看见日本建筑大师伊东丰雄所言 “好的建筑就像一棵树”,无论内在外在都符合自然结构,有益于生态平衡。
我豁然开朗,寻觅了半天,原来这才是“建筑是一颗树”的答案啊!
前两天一位与树同住了30年的爷爷火爆了微博,因为不舍得伤害千年古树而干脆把房子和树建在了一起。与树同住,听起来充满了超现实主义浪漫童话色彩,脑海中自然飘过小飞侠彼得潘跳跃穿梭的树上基地, 或是宫崎骏笔下哈尔的移动城堡,树顶上还有千与千寻在和你招手。其实,与树同住也不是什么困难事儿,小满君为你搜罗来了全球那些梦幻的树屋民宿,放纵内心的孩子气,来一次真正的大逃离吧~
位于美国亚特兰大州的这间Whimsical Treehouse被评为Airbnb上最受欢迎的民宿,仿古风格树屋,客房之间用小吊桥连结,主人还用心的装饰上星星灯条,到了晚上,小桥上的吊灯点点生辉,像极了爱情电影里的浪漫镜头。
主人Peter Bahouth是一位环保主义者,为了明确理念,在自家后院绿意茂盛的七棵树之间,打造了三洞树屋,彼此连结;Peter赋予这三间树屋不同的主题:心灵(mind)、身体(body)、精神(spirit)。
客厅里面有着古董家具,卧室可睡两人,床下配备有轮子,以便它可以被推到可俯瞰下方或房间内的露台上。浴室也在离树屋步行30秒的地方,十分便利。远离汽笛声,让小鸟的声音伴随着你起床。
如果你想住这间树屋可得赶紧,因为在Airbnb上它每个月都有大概300,000的浏览量,并且有151,000人把它加到愿望清单。要订到它,你不仅要有钱,手速也得够快。
Peter Becker
这是一家位于德国黑森州森林深处的树屋酒店——Robin’s Nest Treehouse Hotels。酒店的主人Peter Becker从小迷恋英国民间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罗宾汉,因此为这里取了这个名字。
Peter在10几个人的帮助下,花了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树屋的建造,期间历经了许多艰辛。
最终Robin’s Nest Treehouse Hotels有了三座空中茶室,一座球形树屋和一座高架树屋。树屋距地7米,茶室间透过吊桥连接,在房间内可以纵览四周的森林美景。鸟语花香,树影婆娑,相信热爱乡村度假的人一定会爱上这里。
在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里,隐藏着一幢造型别致的的小木屋。它们栖身在高大的树木枝干上,被浓荫遮蔽。有门有窗还家具齐全,就像是雨林里的精灵们的住所。这一片树屋里有常住居民,也招待游客,就像是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桃源乡,它的名字是 Finca Bellavista。
Finca Bellavista 的创建者 Erica 和 Matt Hogan 是一对夫妻,丈夫在一次冲浪旅行中路过此地,喜欢上了这里的风景。就和妻子一起来雨林中尝试建造他们理想中的住所。
通过将近五年居民和游客的建设,Finca Bellavista 里已经有了一个大餐厅、一间有 Wi-Fi 的休息室,甚至还有一间浴室等设施。各个树屋之间用铁索或者走廊相连,纵横在天空中的交通网已经建成。居住和交流都没什么障碍,它越来越像一个功能齐全的小型社区。
过几天远离网络、远离电器的日子试试看吧。当城市已经人满为患,不妨在林荫之下寻一块适合修身养性的朴素居所。
Pete Nelson 是一个拥有崇高追求的建筑师。5岁时迷上了树屋,他爸爸帮助他建造了一个,于是树屋情节就此生根,带着自己的团队开始全美各地打造不同结构的树屋,作为全美最佳树屋建造者的他已经在26个州以及9个国家里建造了数百个树屋了。
而位于华盛顿州的这间木屋是造价最高的,高达365000美元。
Pete的树屋还可以开放为新人举办婚礼,穿上婚纱穿梭在树林木屋间似乎也是一段曼妙的记忆。
如果你在哥斯达黎加的丛林中看到一架巨大飞机挂在树上,可不要以为美剧Lost在现实中重演了。这可是当地最酷炫的727 Fuselage Home森林酒店。
这架飞机是曾经执飞南非航线的波音727,如今被Costa Verde事务所改建成仅有两个房间的精品酒店,呈起飞状悬在曼努埃尔安东尼奥国家公园边缘的一块大石板上,连接一棵苍天大树。
通过螺旋石梯到达飞机内部,仿佛走进了空间之门,立刻转换到了欧洲中世纪的皇宫里。酒店只有两个房间—大床或双床、带浴室、厨房、起居室。
为了符合丛林气质,酒店所有的装饰都采用柚木进行装饰,配套的家具则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无论是在客厅中一边享用咖啡,一边躺在摇椅上悠闲地看电视;还是躺在柔软舒适的床上,幻想自己在万米高空平稳飞行,都有一种特别的美妙感觉。但最赞的还是以飞机右翼特别设计的露台,在这里视野越过热带丛林层层叠叠的绿,一直延伸到远方闪着微光的金色海滩,而四周静谧,只有各种虫鸣鸟语相伴,仿佛人间秘境。
这个树屋有点不一样,来自于年轻艺术家Jayson Fann的创意,没有屋顶没有地板也没有卫生间卧室...空间只够容得下双人床,因为没有屋顶你要随时关注天气,不止天气!还有丛林里可能出现的浣熊,蝙蝠,老鼠....
尽管如此,每年还是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体验,提供户外烧烤和野炊,享受正儿八经的户外体验。
不过在这儿,躺在床上你就能享受到整个太平洋的美景。(只接受18岁以上的成年人入住哦)
瑞典北极圈附近的Harads小镇小巧却有着强大的自然力量,Tree Hotel创始人Kent&Britta夫妇初次来到这儿就被大片森林、河水和一望无际的荒野所征服,决心要建立一座另类而环保的旅馆。
Tree Hotel是目前瑞典炙手可热的酒店之一。酒店只有6个主题房间,全部挂在距离地面约4-6米高的百年松树群上。房间几乎都用木头建造而成,而且至少有一大面玻璃窗,以便将户外的绿色风景与微风全部引入室内。
当然最棒的还是这间戏剧化的Mirror Cube(镜子屋)。这个由特殊玻璃做外墙的房间,仿佛一座在树林间漂浮的发光盒子,映照出四周绿意茂盛与蔚蓝天空的景象,而房子本身却是隐形的。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防止飞鸟撞上透明的立面墙,设计师特别采用一种只有鸟类才看得见的红色胶片,并将之隐藏在铝制夹层里。
其他的主题房间也各有不同外形,例如鸟巢、货柜箱、UFO等等,从名字中就可推断出它们独特的设计理念。据说,酒店每年都会增加5间新树屋,直至25间屋子布满树林为止。
如果你有一颗无处安放的少女心,浪漫之都法国的这间树上城堡 Châteaux Dans les Arbres绝对正中你的小心心。这座树屋位于法国波尔多的东面,外形就是一座迷你城堡。
这里远离闹市,周围是广阔茂密的森林,风景优美,是一座顶级的树屋酒店。走到外面,茂密的森林中湖泊点缀其中,林间鸟语虫鸣,仿佛真的置身于童话当中。
一共有三个森林城堡可选,风格都有些类似,不过每间都有自己的炮塔、热水浴池,你还可以预约spa,如果你想再吃一顿美食晚餐,还有值班厨师。
投票
-
在小满生活公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里有你理想的下榻之处,拒绝千篇一律,
寻味城市中最原始的好味道;
跟着当地人寻觅发现市井街头的精彩之处;
从房间到街角,发现只属于你的城市视角。
当你走近这个陌生而温暖的家,
一段新的故事和旅程也全新开始…
1、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全称为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是古根海姆美术馆群的总部。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是纽约著名的地标建筑,由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建筑坐落在纽约市一条街道的拐角处。
与其他任何建筑物都迥然不同,可以说外观像一只茶杯,或者像一条巨大的白色弹簧,可能是因为螺旋线结构也有人说像海螺。
2019年7月,古根海姆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流水别墅
流水别墅(Fallingwater,另译为落水山庄)是世界著名的建筑之一,它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耶特县米尔润市郊区的熊溪河畔,由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
别墅的室内空间处理也堪称典范,室内空间自由延伸,相互穿插;内外空间互相交融,浑然一体。
流水别墅共三层,面积约380平方米,以二层(主入口层)的起居室为中心,其余房间向左右铺展开来,别墅外形强调块体组合,使建筑带有明显的雕塑感。
楼层高低错落,一层平台向左右延伸,二层平台向前方挑出,几片高耸的片石墙交错着插在平台之间,很有力度。
溪水由平台下怡然流出,建筑与溪水、山石、树木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像是由地下生长出来似的。
3、罗比住宅
罗比住宅(Robie House)由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于1908年,并于1908年-1910年建造于世界顶级学府美国芝加哥大学校园内。
罗比住宅被誉为赖特“田园学派”(Prairie School)最伟大的代表作之一和第一所纯美式建筑。
4、塔里埃森
1911年,赖特在威斯康星州斯普林格林(Spring Green, Wisconsin)建造了一处居住和工作的总部,他按照祖辈给这个地点起的名字,把它叫做“塔里埃森”(Taliesin)。
1938年起,他在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Scottsdale, Arizona)附近的沙漠上又修建了一处冬季使用的总部,称为“西塔里埃森”。
西塔里埃森呈 45° 倾斜的混凝土结构则是以当地的巨大圆石头为骨料 ,加上木屋架和帆布蓬的有机结合体 ,使得该建筑与亚利桑那沙漠融为一体。
5、罗宾别墅
罗宾别墅坐落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库克县,是著名建筑师赖特为弗雷德理克·罗宾设计的别墅。
罗宾别墅是美国建筑师协会指定予以保留的,同时也是赖特为美国文化作出贡献的17个建筑实例之一,该别墅被称作是芝加哥的地标式建筑,也是赖特的草原式建筑风格(美国第一个独特的建筑风格)最佳代表作之一。
罗宾别墅立面的形式、内部空间及与外部环境关系的处理都有独到之处。
73岁的老木匠,在城里的家中打造了一座30多平米的小木屋,耗时半年,花了不到1万块。
这位老木匠名为彭哲俊,来自贵州贵阳。他有许多“特异功能”,比如建房不用钉子,大脑可以“制作”施工图纸,一眼就能看出好木料,不用电动工具就能盖房……
“想让孙子们看看,我们以前在农村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让他们也了解一下这种榫卯建筑的文化。”这个初衷,让年近古稀的彭哲俊花了半年打造了这座小木屋。
脑中“制作”施工图纸
不同于现代化建筑的修建,要反复测算,还要画图纸。“都在这里。”老爷子得意地指指自己布满银发的头,“我们木匠盖房子,从来都是用脑子。”
动工前,他先把图纸“画”在脑子里:外观什么样,内部结构如何,细节什么样,他都要反复想很多遍,不断修改。
然后根据“图纸”在心中估算木料的用量和种类。“造屋的木材很有讲究,杉树做大梁最好,不会生虫,不会烂掉;梓木的结构紧密,可以用来做窗户。”一切在脑子里演算得差不多了,他才开始动工。
一眼就能看出好木料
这座小木屋的木料是老爷子到废料市场淘的,花了不到1万块钱,就买了大概5立方米的杉树材料。其中,他还淘到了一块价值三四十万的金丝楠木,仅花了700块就拿下,并把它打造成了家中的一方长桌。
全屋不用一颗钉
彭哲俊打造的木屋采用的是传统的榫卯结构,只通过各种嵌套结构就把零件牢牢固定在一起,无需用到一颗钉子。这样的结构牢固耐用,不存在五金件锈蚀腐坏的问题。在排除火灾等意外情况下,这种木房子可以留存六七十年。
盖木屋也是个体力活,何况老爷子现在已经73岁高龄了。但他却坚持使用传统工具,他觉得这样用着更顺手,而且作业噪音小,不会打扰到邻居。
小木屋架梁那天,老爷子的亲朋好友都来帮忙。小朋友们也觉得有意思,跟着跑前跑后。
但大多数时间他都是一个人完成工作:做门,雕窗,打 家具 。完工的小木屋是彭哲俊在老家祖屋的缩小版。
木匠生涯的尽头
这座小木屋很有可能是彭哲俊木匠生涯中最后一栋高架木工作品了,他说自己已经老了,做不动了,只能做些精细木匠活。
除了快做不动的自己,彭哲俊发现,老家的木匠也在逐渐减少,因为人们都更愿意住水泥房子了。木匠这个行业,渐渐被居住在钢筋水泥高楼的人们遗忘。
虽然感觉可惜,但老爷子觉得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们都愿意过快捷省事的现代化生活。”他说,“建这个小木屋,我只是希望,我们手艺人的手艺以后不要消失。”
木头建筑的灵魂——榫卯
彭哲俊建的木屋用到了榫卯结构,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古人建房子时不用钉子、胶水,而是通过榫卯来连接不同的建筑构件。如下图,凸出的部件叫榫,凹进的部件叫卯。
一榫一卯之间,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粹。后来,这种工艺传到了日本,由日本的工匠一代代继承下来。在日本,这种工艺被称为“河合继手”。
榫卯在现代建筑中的可能性
如今,榫卯结构仍然运用在一些木质家具的制造中,但在现代住房的建造过程中,这种传统的建筑结构已被钢筋混凝土所取代。不过,日本著名建筑师坂茂就别出心裁地把榫卯用到了现代大楼的建造中,他在瑞士苏黎世打造了一座榫卯结构的大厦,惊艳了全世界。
在tamedia大厦中,榫卯结构与现代化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生活中重新焕发活力的可能性。
回到文章开头老爷子建的小木屋,它在城市的钢筋水泥房里多少显得有些孤独。但是,正因为有了这些坚守传统工艺的“彭哲俊们”,古老的智慧和文化才得以在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中一直传承下去,屹立不倒。
(来源:环球网,建E室内设计网,大浪爱莎博客,筑龙网;网易家居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