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植物叫什么?有什么功用?放在办公室桌上可以么?
鹅掌柴,鸭脚木,亦称伞树。五加科,几种热带常绿灌木或乔木的统称,能耐弱光条件,广泛栽作室内观叶植物。
基本信息
亦称伞树(umbrella tree)。五加科(Araliaceae)几种热带常绿
灌木或乔木的统称,能耐弱光条件,广泛栽作室内观叶植物。舍夫勒氏木属(Schefflera)植物如新西兰七指树(S. digitata)可高7.5公尺(25呎);S. octophylla原产亚洲,亦高7.5公尺。最普通的种是澳大利亚伞树(S. actinophylla或Brassaia actinophylla),高达12公尺,在夏威夷及其他温暖地区广泛栽作风景树,也是世界各地最受欢迎的室内植物之一。夏威夷舍夫勒氏木(B. arboricola)植株矮小,叶小。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黄绿鹅掌柴,叶片黄绿色。
亨利鹅掌柴,叶片大而杂有黄斑点。
鹅掌藤,常绿灌木。小叶7~9枚,长圆形,全缘。产于海南、台湾、广西。
放射叶鹅掌柴,常绿乔木。掌状复叶,小叶5~8枚,有光泽,有明显脉纹。产于澳大利亚。
短序鹅掌柴,灌木。小叶5~11枚,先端尾尖,有时呈镰刀状。产于云南、贵州、四川及湖北。
台湾鹅掌柴,常绿小乔木。掌状叶,小叶4~7枚,先端尾尖,全缘,有叶柄。
澳大利亚鹅掌柴。
编辑本段地理分布
原产南洋群岛、我国广东、福建等亚热带雨林,日本、越南 、印度也有分布。现广泛植于世界各地。喜温暖、湿润、半阳环境。宜生于土质深厚肥沃的酸性土中,稍耐瘠薄。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及用途
常绿大乔木或灌木,栽培条件下株高30~80cm不等,在原产地可达,40m。分枝多,枝条紧密。掌状复叶,小叶5~9枚,椭圆形,卵状椭圆形,长9~17cm,宽3~5cm,端有长尖,叶革质,浓绿,有光泽。花小,多数白色,有香气,花期冬春;浆果球形,果期12月至翌年1月份。
株形丰满优美,适应能力强,是优良的盆栽植物。适宜布置客厅书房及卧室。春、夏、秋也可放在庭院蔽荫处和楼房阳台上观赏。也可庭院孤植,是南方冬季的蜜源植物。叶和树皮可入药。
能给吸烟家庭带来新鲜的空气。叶片可以从烟雾弥漫的空气中吸收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质,并通过光合作用将之转换为无害的植物自有的物质。另外,它每小时能把甲醛浓度降低大约9毫克。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鹅掌柴喜半阴,在明亮且通风良好的家内可较长时间观赏。如室内每天4小时左右的直射光即能生长良好。有黄、白斑纹的品种如光照太弱或偏施氮肥都会使其斑纹模糊,从而失去了原有特征。
生长适温15~25℃,冬季最低温度不应低于5℃,否则会造成叶片脱落。新叶将在翌年春天出现。
在空气湿度高、土壤水分充足的环境下生长良好,但对北方干燥气候有较强适应力。注意盆土不能缺水,否则会引起叶片大量脱落。冬季低温条件下应适当控水。
生长季节每1~2周施1次液肥。
每年春季换一次盆,如使用塑料容器则要注意排水。盆土用泥炭土、腐叶土、珍珠岩加少量基肥配制。亦可用细沙土盆栽。
鹅掌柴生长较慢,又易萌发徒长枝,平时需经常整形修剪。多年老株在室内栽培显得过于庞大时,可结合换盆进行重修剪,去掉大部分枝条,同时把根部切去一部分,重新盆栽。
编辑本段繁殖
用播种及扦插繁殖。播种行春播,保持盆土湿润,温度20~25℃条件下,2~3周出苗。幼苗高5~7cm时移植一次,次年即可定植。扦插亦于春季进行,剪取一年生枝条8~10cm,去掉下部叶片,扦插于河沙或蛭石做的床土上,保温保湿,25℃时4~6周生根。
家庭繁殖
鹅掌柴基质繁殖、快速繁殖。扦插时间宜在春抹夏初,一般室温:夜间15℃,白天25℃左右,这是鹅掌柴扦插后最适的生长温度。
扦条的选择:从生长几年的母株上,剪下一年生枝条6~8厘米,或结合换盆、春季重剪,剪下的枝条作为扦插材料。去掉插入部分的叶片,扦插在事先用水泡过的珍珠岩为基质,口径为15~20厘米的塑料花盆里,盆底加托盘,以便接渗出液。每盆插3株或单株,扦插后约1个半月左右便可生根,插后要经常灌水保持湿润。插后放在室内弱光处,加强肥水管理,生根后要浇营养液,盆中每周补液1次,每次补液100毫升。
注意:补液当日不能补水,以免影响营养液的浓度。盆插繁殖取6寸-8寸盆,底孔用小石堵住,将珍珠岩或经筛细干净的河沙装于中,岩面或沙面低盆边高1厘米,如用珍珠岩装盆上面最好压一层河沙(增加紧实度),此时可从成株鹅掌柴上剪取10厘米-12厘米的插穗,底部剪成斜面形,如有生根粉可沾少许没有也可以,将插穗的2/3插入沙或珍珠岩中,每盆3株-4株,插后浇透水,将盆放于一个盛水的塑料盆或其它容器中,容器中的水位应经常保持高于插穗盆的1/2然后用一个透明大塑料罩在插穗盆上放置在散射光的明亮处,温度保持在15℃-25℃,经30天-40天插穗根系生成,此时就可将鹅掌柴苗移栽入6寸-8寸盆中,盆土应装筛细的优质农肥、腐殖土、细沙按3∶2∶1充分混匀的肥沃营养土,栽后浇透水,放置半阴处7天,以后移放到明亮处管理。
水插繁殖取大瓶空可口可乐或高脚玻璃瓶罐头瓶,冲洗干净,里面装满干净的清水(自来水),将剪下的鹅掌柴插穗,固定好插入瓶中(插穗底部离开瓶底1厘米),每瓶可插2枝-3枝,用透明塑料袋罩好,放于明亮处,温度保持15℃-25℃,经30天-35天,插穗底部长出0.5厘米-1厘米长的白根,此时就可按上述方法,移出上盆。
普通繁殖栽培管理
繁殖方法:播种和扦插繁殖,但以扦插法为主。
于1月份后采收黑色球形浆果,用细沙拌和后搓揉去果皮果肉,再用清水漂洗去空瘪种粒,即可得到干净饱满的种籽,可行随采随播,也可先行沙藏催芽,等种粒裂口露白后,再行盆播或地播。用腐叶土或沙土盆播,覆土深度约为种子直径的1~2倍。种子发芽适温为20℃至25℃,保持盆土或苗床湿润,随采随播者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约15天至20天即可出苗,经沙藏催芽后再行播种者,在适温下一周后即可出土。生长良好。出苗后应及时搭棚遮荫,秋季给予全光照,冬季加盖地膜防寒,只要苗床局部空间的环境温度不低于5℃,一般可平安过冬。留床培育一年,再行扩距移栽,或直接用于上盆。值得注意的是:因其播种苗不能完好地保持亲本植株具黄斑等优良性状,一般具黄斑的园艺变种,不能用播种法育苗,而只能用扦插、压条、分株等方法育苗。
扦插繁殖每年3-9月为适期,鹅掌柴易萌发徒长枝,春季可结合换盆修剪进行扦插。剪取8~10cm长的枝梢或枝条,去掉下部叶片,扦插在河沙或蛭石做成的插床上。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放于阴凉处,温度在25℃时,4-6周可生根盆栽。
栽培管理:盆栽用土可以泥炭土、腐叶土加1/3左右的珍珠岩和少量基肥混合而成,也可用细砂土盆栽。室内培育每天能见到4小时左右的直射阳光就能生长良好,在明亮的室内可较长时期观赏。浇水量视季节而有差异,夏季需要较多的水分.每天浇水一次,使盆土保持湿润,春、秋季列每隔3~4天浇水一次。如水分太多或渍水,易引起根腐。夏季生长期间每周施肥一次,可用氮、磷、钾等量的颗粒肥松土后施入。斑叶种类则氮肥少施,氮肥过多则斑块会渐淡而转为绿色。鹅掌柴生长较慢,又易发生徒长枝,平时需注意经常整形和修剪。每年春季新芽萌发之前应换盆,去掉部分旧土,用新土盆栽。多年生老株在室内栽培显得过于庞大时,可结合换盆进行修剪。
鹅掌柴植株所结的果实中种粒不饱满或不见种仁的原因:一是栽培花木,头1年至3年,因其尚未达到完全生殖成熟,所以结出的种粒大多空瘪,因而不具种仁;一般情况下,3年以后结出的种粒才能正常用于育苗。二是在它花粉授精后的胚胎发育过程中,遇到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或者与原生环境条件悬殊过大,使胚株终止发育,导致其种粒空瘪。三是最好能有较多的开花植株,不同品种的开花植株搁放在一起,为其花粉自由传播创造条件,方有利于其孕育出饱满的种粒。
编辑本段注意事项
鹅掌柴也称鸭脚木,为五加科的常绿乔木,叶呈掌状分裂,小叶5-8枚,革质具光泽,花绿白色,后变成红色,有芳香。常见栽培的还有其变种花叶鹅掌柴,其叶上有不规则黄、白色块斑,观赏价值更高。鹅掌柴属植物共有150种左右。本种原产澳大利亚,目前栽培这一品种的养花者很多。此植物喜温暖湿度大的环境,忌烈日照射,较耐阴,培养时给予明亮的散射光最相宜,适合栽植于环境通风良好,肥沃深厚的土壤中。
鹅掌柴生性较强健,栽培比较容易。较大的植株,春季出房前应做翻盆处理,并要作适当的整形修剪,对过高脱脚的植株,可作回缩修剪,以促进新梢萌发。出房后宜放置在半阴处,夏季要注意及时遮荫,不要让烈日直射。要保持土壤湿润,不待干透就要及时浇水,天气干燥时,还应向植株喷雾增湿;梅雨期间要防止盆中积水。在5-9月这段时间内,每月施2次20%的饼肥水。对花叶品种,若氮肥多,光照弱,会使叶片上的斑块不明显。另外,鹅掌柴长时间放室内观赏,如果通风不良或光线太暗,会导致叶片脱落,这点值得萌养者注意。
11月初入室后应放置在冷室内,温度不宜低于5℃,否则会造成落叶。土壤要稍为湿润些,环境也不能太干燥。鹅掌柴若需大量繁殖,可用播种法;少量的可以用分株法或扦插法。扦插最好在5-7月进行,做法是剪取带2-3个节的绿枝扦入蛭石中,放置在阴湿处,约30天可以生根。
编辑本段病虫害防治及园林用途
病虫害防治
主要有叶斑病和炭疽病危害,可用10%抗菌剂401醋酸溶液1000倍液喷洒。虫害主要有介壳虫危害,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另外,红蜘蛛、蓟马和潜叶蛾等危害鹅掌柴叶片,可用10%二氯苯醚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杀。
园林用途
鹅掌柴四季常春,植株丰满优美,易于管理。盆栽布置客室、书房和卧室,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大型盆栽植物,适用于宾馆大厅、图书馆的阅览室和博物馆展厅摆放,呈现自然和谐的绿色环境。
鹅掌柴对乙烯高度敏感,在贮运过程中容易发生落叶现象。为了防止鹅掌柴在贮运过程中受到乙烯伤害,可在运输前2~3周采用喷洒0.4~0.5毫摩尔/升硫代硫酸银溶液来抑制盆栽鹅掌柴乙烯的产生。运输集装箱温度为10~13℃,保持相对湿度80%~90%,可忍耐16~30天的黑暗。
编辑本段药用功效
鹅掌柴
鸭脚木皮(《岭南采药录》)【异名】西加皮(《陆川本草》),鸭脚皮(《岭南草药志》)。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鹅掌柴的根皮及树皮。
【药材】干燥树皮呈长方形块片状,向内方微弯,长3~5.5厘米,阔2.5~3.5厘米,厚0.2~0.3厘米,外面灰暗色有不明显的横向皮孔,内面灰棕色而光滑。质地疏松,木栓易于脱落,有时可见内皮之块片,横切面强纤维性,能层层剥离。气微香。产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皮含酚类、氨基酸、有机酸。
【性味】苦涩,凉。①《生草药性备要》:根皮:味涩,性平。②《岭南采药录》:味苦。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苦涩,凉。
【功用主治-鸭脚木皮的功效】①《生草药性备要》:根皮:治酒病,洗烂脚,敷跌打,十蒸九晒,浸酒祛风。
②《岭南采药录》:治斑痧毒,以之煎水服。
③《陆川本草》:驳骨止血,消肿止痛。治风湿骨痛,跌打骨折,伤积肿痛,刀伤出血。
④《岭南草药志》:除湿舒筋活络,清胃肠酒湿积滞。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发汗解表,祛风除湿。治流感发热,咽喉肿痛,风湿骨痛,跌打瘀积肿痛。
⑥《广西中草药》:活血祛瘀,清热。治风湿,跌打,烧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外用:酒炒敷或熬水洗。
【选方】①接骨方:生鸭脚木皮六两,生犁片木叶四两,生官榕木叶四两,雄鸡一只。共捣烂,双酒炒热敷患处,二十四小时去药,再加酒炒热熨患处。(《陆川本草》)②治红白痢疾:鸭脚木皮去外皮,洗净,一蒸一晒,用四两,水煎服。(《岭南草药志》)③治风湿骨痛:鸭脚木皮
六两,浸酒一斤。每日服两次,每次五钱至一两。(《广西中草药》)。
鹅掌柴
鸭
脚木,亦称伞树。五加科,几种热带常绿灌木或乔木的统称,能耐弱光条件,广泛栽作室内观叶植物。舍夫勒氏木属植物如纽西兰七指树,可高7.5公尺,原产亚
洲,亦高7.5公尺。最普通的种是澳大利亚伞树或,高达12公尺,在夏威夷及其他温暖地区广泛栽作风景树,也是世界各地最受欢迎的室内植物之一。夏威夷舍
夫勒氏木植株矮小,叶小。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鹅掌柴
拉丁学名
Scheffleraoctophylla(Lour.)Harms
科
五加科
别称
手树,鸭脚木,小叶伞树,矮伞树,舍夫勒氏木。
界
植物界
属
鹅掌柴属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伞形目
花期
11-12月
产地
中国
目录
1 基本简介
2 地理分布
3 形态特征
4 生活习性
5 繁殖培育
6 注意事项
7 园林用途
8 药用功效
9 主要区别
展开
1 基本简介
2 地理分布
3 形态特征
4 生活习性
5 繁殖培育
5.1 家庭繁殖
5.2 普通繁殖栽培管理
6 注意事项
7 园林用途
7.1 病虫害防治
7.2 园林用途
8 药用功效
9 主要区别
1 基本简介
亦称伞树(umbrella
tree)。五加科(Araliaceae)几种热带常绿灌木或乔木的统称,能耐弱光条件,广泛栽作室内观叶植物。舍夫勒氏木属(Schefflera)
植物如新西兰七指树(S. digitata)可高7.5公尺(25呎);S.
octophylla原产亚洲,亦高7.5公尺。最普通的种是澳大利亚伞树(S. actinophylla或Brassaia
actinophylla),高达12公尺,在夏威夷及其他温暖地区广泛栽作风景树,也是世界各地最受欢迎的室内植物之一。夏威夷舍夫勒氏木(B.
arboricola)植株矮小,叶小。
2 地理分布
原产南洋群岛、我国广东、福建等亚热带雨林,日本、越南、印度也有分布。现广泛植于世界各地。喜温暖、湿润、半阳环境。宜生于土质深厚肥沃的酸性土中,稍耐瘠薄。
3 形态特征
常绿大乔木或灌木,栽培条件下株高30~80cm不等,在原产地可达40m。分枝多,枝条紧密。掌状复叶,小叶5~9枚,椭圆形,卵状椭圆形,长9~17cm,宽3~5cm,端有长尖,叶革质,浓绿,有光泽。花小,多数白色,有香气,花期冬春;浆果球形,果期12月至翌年1月份。
株形丰满优美,适应能力强,是优良的盆栽植物。适宜布置客厅书房及卧室。春、夏、秋也可放在庭院蔽荫处和楼房阳台上观赏。也可庭院孤植,是南方冬季的蜜源植物。叶和树皮可入药。
能给吸烟家庭带来新鲜的空气。叶片可以从烟雾弥漫的空气中吸收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质,并通过光合作用将之转换为无害的植物自有的物质。另外,它每小时能把甲醛浓度降低大约9毫克。
4 生活习性
鹅掌柴喜半阴,在明亮且通风良好的家内可较长时间观赏。如室内每天4小时左右的直射光即能生长良好。有黄、白斑纹的品种如光照太弱或偏施氮肥都会使其斑纹模糊,从而失去了原有特征。
生长适温15~25℃,冬季最低温度不应低于5℃,否则会造成叶片脱落。新叶将在翌年春天出现。
在空气湿度高、土壤水分充足的环境下生长良好,但对北方干燥气候有较强适应力。注意盆土不能缺水,否则会引起叶片大量脱落。冬季低温条件下应适当控水。
生长季节每1~2周施1次液肥。
每年春季换一次盆,如使用塑料容器则要注意排水。盆土用泥炭土、腐叶土、珍珠岩加少量基肥配制。亦可用细沙土盆栽。
鹅掌柴生长较慢,又易萌发徒长枝,平时需经常整形修剪。多年老株在室内栽培显得过于庞大时,可结合换盆进行重修剪,去掉大部分枝条,同时把根部切去一部分,重新盆栽。
5 繁殖培育
用播种及扦插繁殖。播种行春播,保持盆土湿润,温度20~25℃条件下,2~3周出苗。幼苗高5~7cm时移植一次,次年即可定植。扦插亦于春季进行,剪取一年生枝条8~10cm,去掉下部叶片,扦插于河沙或蛭石做的床土上,保温保湿,25℃时4~6周生根。
5.1 家庭繁殖
鹅掌柴基质繁殖、快速繁殖。扦插时间宜在春末夏初,一般室温:夜间15℃,白天25℃左右,这是鹅掌柴扦插后最适的生长温度。
扦条的选择:从生长几年的母株上,剪下一年生枝条6~8厘米,或结合换盆、春季重剪,剪下的枝条作为扦插材料。去掉插入部分的叶片,扦插在事先用水泡过的珍珠岩为基质,口径为15~20厘米的塑料花盆里,盆底加托盘,以便接渗出液。每盆插3株或单株,扦插后约1个半月左右便可生根,插后要经常灌水保持湿润。插后放在室内弱光处,加强肥水管理,生根后要浇营养液,盆中每周补液1次,每次补液100毫升。
注意:
补液当日不能补水,以免影响营养液的浓度。盆插繁殖取6寸-8寸盆,底孔用小石堵住,将珍珠岩或经筛细干净的河沙装于中,岩面或沙面低盆边高1厘米,如用
珍珠岩装盆上面最好压一层河沙(增加紧实度),此时可从成株鹅掌柴上剪取10厘米-12厘米的插穗,底部剪成斜面形,如有生根粉可沾少许没有也可以,将插
穗的2/3插入沙或珍珠岩中,每盆3株-4株,插后浇透水,将盆放于一个盛水的塑料盆或其它容器中,容器中的水位应经常保持高于插穗盆的1/2然后用一个
透明大塑料罩在插穗盆上放置在散射光的明亮处,温度保持在15℃-25℃,经30天-40天插穗根系生成,此时就可将鹅掌柴苗移栽入6寸-8寸盆中,盆土
应装筛细的优质农肥、腐殖土、细沙按3∶2∶1充分混匀的肥沃营养土,栽后浇透水,放置半阴处7天,以后移放到明亮处管理。
水插繁殖取大瓶空可口可乐或高脚玻璃瓶罐头瓶,冲洗干净,里面装满干净的清水(自来水),将剪下的鹅掌柴插穗,固定好插入瓶中(插穗底部离开瓶底1厘米),每瓶可插2枝-3枝,用透明塑料袋罩好,放于明亮处,温度保持15℃-25℃,经30天-35天,插穗底部长出0.5厘米-1厘米长的白根,此时就可按上述方法,移出上盆。
5.2 普通繁殖栽培管理
繁殖方法:播种和扦插繁殖,但以扦插法为主。
于1月份后采收黑色球形浆果,用细沙拌和后搓揉去果皮果肉,再用清水漂洗去空瘪种粒,即可得到干净饱满的种籽,可行随采随播,也可先行沙藏催芽,等种粒
裂口露白后,再行盆播或地播。用腐叶土或沙土盆播,覆土深度约为种子直径的1~2倍。种子发芽适温为20℃至25℃,保持盆土或苗床湿润,随采随播者在适
宜的温度条件下,约15天至20天即可出苗,经沙藏催芽后再行播种者,在适温下一周后即可出土。生长良好。出苗后应及时搭棚遮荫,秋季给予全光照,冬季加盖地膜防寒,只要苗床局部空间的环境温度不低于5℃,一般可平安过冬。留床培育一年,再行扩距移栽,或直接用于上盆。值得注意的是:因其播种苗不能完好地保持亲本植株具黄斑等优良性状,一般具黄斑的园艺变种,不能用播种法育苗,而只能用扦插、压条、分株等方法育苗。
扦插繁殖每年3-9月为适期,鹅掌柴易萌发徒长枝,春季可结合换盆修剪进行扦插。剪取8~10cm长的枝梢或枝条,去掉下部叶片,扦插在河沙或蛭石做成的插床上。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放于阴凉处,温度在25℃时,4-6周可生根盆栽。
栽培管理:
盆栽用土可以泥炭土、腐叶土加1/3左右的珍珠岩和少量基肥混合而成,也可用细砂土盆栽。室内培育每天能见到4小时左右的直射阳光就能生长良好,在明亮的
室内可较长时期观赏。浇水量视季节而有差异,夏季需要较多的水分.每天浇水一次,使盆土保持湿润,春、秋季列每隔3~4天浇水一次。如水分太多或渍水,易
引起根腐。夏季生长期间每周施肥一次,可用氮、磷、钾等量的颗粒肥松土后施入。斑叶种类则氮肥少施,氮肥过多则斑块会渐淡而转为绿色。鹅掌柴生长较慢,又易发生徒长枝,平时需注意经常整形和修剪。每年春季新芽萌发之前应换盆,去掉部分旧土,用新土盆栽。多年生老株在室内栽培显得过于庞大时,可结合换盆进行修剪。
鹅掌柴植株所结的果实中种粒不饱满或不见种仁的原因:一是栽培花木,头1年至3年,因其尚未达到完全生殖成熟,所以结出的种粒大多空瘪,因而不具种仁;一般情况下,3年以后结出的种粒才能正常用于育苗。二是在它花粉授精后的胚胎发育过程中,遇到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或者与原生环境条件悬殊过大,使胚珠终止发育,导致其种粒空瘪。三是最好能有较多的开花植株,不同品种的开花植株搁放在一起,为其花粉自由传播创造条件,方有利于其孕育出饱满的种粒。[1]
6 注意事项
鹅掌柴也称鸭脚木,为五加科的常绿乔木,叶呈掌状分裂,小叶5-8枚,革质具光泽,花绿白色,后变成红色,有芳香。常见栽培的还有其变种花叶鹅掌柴,其
叶上有不规则黄、白色块斑,观赏价值更高。鹅掌柴属植物共有150种左右。本种原产澳大利亚,目前栽培这一品种的养花者很多。此植物喜温暖湿度大的环境,
忌烈日照射,较耐阴,培养时给予明亮的散射光最相宜,适合栽植于环境通风良好,肥沃深厚的土壤中。
鹅掌柴生性较强健,栽培比较容易。较大的植株,春季出房前应做翻盆处理,并要作适当的整形修剪,对过高脱脚的植株,可作回缩修剪,以促进新梢萌发。出房
后宜放置在半阴处,夏季要注意及时遮荫,不要让烈日直射。要保持土壤湿润,不待干透就要及时浇水,天气干燥时,还应向植株喷雾增湿;梅雨期间要防止盆中积水。在5-9月这段时间内,每月施2次20%的饼肥水。对花叶品种,若氮肥多,光照弱,会使叶片上的斑块不明显。另外,鹅掌柴长时间放室内观赏,如果通风不良或光线太暗,会导致叶片脱落,这点值得萌养者注意。
11月初入室后应放置在冷室内,温度不宜低于5℃,否则会造成落叶。土壤要稍为湿润些,环境也不能太干燥。鹅掌柴若需大量繁殖,可用播种法;少量的可以用分株法或扦插法。扦插最好在5-7月进行,做法是剪取带2-3个节的绿枝扦入蛭石中,放置在阴湿处,约30天可以生根。
7 园林用途
7.1 病虫害防治
主要有叶斑病和炭疽病危害,可用10%抗菌剂401醋酸溶液1000倍液喷洒。虫害主要有介壳虫危害,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另外,红蜘蛛、蓟马和潜叶蛾等危害鹅掌柴叶片,可用10%二氯苯醚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杀。
7.2 园林用途
鹅掌柴四季常春,植株丰满优美,易于管理。盆栽布置客室、书房和卧室,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大型盆栽植物,适用于宾馆大厅、图书馆的阅览室和博物馆展厅摆放,呈现自然和谐的绿色环境。
鹅掌柴对乙烯高度敏感,在贮运过程中容易发生落叶现象。为了防止鹅掌柴在贮运过程中受到乙烯伤害,可在运输前2~3周采用喷洒0.4~0.5毫摩尔/升
硫代硫酸银溶液来抑制盆栽鹅掌柴乙烯的产生。运输集装箱温度为10~13℃,保持相对湿度80%~90%,可忍耐16~30天的黑暗。
8 药用功效
鹅掌柴
鸭脚木皮(《岭南采药录》)
【异名】西加皮(《陆川本草》),鸭脚皮(《岭南草药志》)。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鹅掌柴的根皮及树皮。
【药材】干燥树皮呈长方形块片状,向内方微弯,长3~5.5厘米,阔2.5~3.5厘米,厚0.2~0.3厘米,外面灰暗色有不明显的横向皮孔,内面灰棕色而光滑。质地疏松,木栓易于脱落,有时可见内皮之块片,横切面强纤维性,能层层剥离。气微香。产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皮含酚类、氨基酸、有机酸。
【性味】苦涩,凉。①《生草药性备要》:根皮:味涩,性平。②《岭南采药录》:味苦。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苦涩,凉。
【功用主治-鸭脚木皮的功效】①《生草药性备要》:根皮:治酒病,洗烂脚,敷跌打,十蒸九晒,浸酒祛风。
②《岭南采药录》:治斑痧毒,以之煎水服。
③《陆川本草》:驳骨止血,消肿止痛。治风湿骨痛,跌打骨折,伤积肿痛,刀伤出血。
④《岭南草药志》:除湿舒筋活络,清胃肠酒湿积滞。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发汗解表,祛风除湿。治流感发热,咽喉肿痛,风湿骨痛,跌打瘀积肿痛。
⑥《广西中草药》:活血祛瘀,清热。治风湿,跌打,烧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外用:酒炒敷或熬水洗。
【选方】
①接骨方:生鸭脚木皮六两,生犁片木叶四两,生官榕木叶四两,雄鸡一只。共捣烂,双酒炒热敷患处,二十四小时去药,再加酒炒热熨患处。(《陆川本草》)
②治红白痢疾:鸭脚木皮去外皮,洗净,一蒸一晒,用四两,水煎服。(《岭南草药志》)
③治风湿骨痛:鸭脚木皮六两,浸酒一斤。每日服两次,每次五钱至一两。(《广西中草药》)。
9 主要区别
澳洲鸭脚木株形优雅,易于管理,是理想的室内观叶植物。但目前多由南方引进,成本较高。通过栽培笔者发现,只要保持15℃至30℃的气温,一年四季均可扦插繁殖大叶伞。茎干直立,少分枝,初生枝干绿色,后逐渐木质化;表皮呈褐色,平滑。叶为掌状复叶,小叶数随成长而变化较大,幼年时3-5片,长大时9-12片,可多达16片。
鹅掌柴,鸭脚木,亦称伞树。五加科,几种热带常绿灌木或乔木的统称,能耐弱光条件,广泛栽作室内观叶植物。
参考资料:
1. 鹅掌柴(鸭脚木)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 花百科 . 2014-04-11 . [2014-4-15]
扩展阅读
1 鹅掌柴简介 http://www.hmw365.com/view_xx_202120.html
桦木,耐寒、速生,对病虫害较有免疫力,用於重新造林、控制水土流失、防护覆盖或作保育树木。多要求湿润、肥沃的砂土或壤土,播种和嫁接繁殖。
桦木年轮略明显,纹理直且明显,材质结构细腻而柔和光滑,质地较软或适中。桦木富有弹性,干燥时易开裂翘曲,不耐磨。加工性能好,切面光滑,油漆和胶合性能好。常用于雕花部件,现在较少用。易分特征是多“水线”(黑线)。桦木属中档木材,实木和木皮都常见。产东北华北,木质细腻淡白微黄,纤维抗剪力差,易“齐茬断”。其根部及节结处多花纹。古人常用其做门芯等装饰。其树皮柔韧美丽。蒲人对此极有感情,常镶嵌刀鞘弓背等处。唯其木多汁,成材后多变形,故绝少见全部用桦木制成的桌椅。
生长于北半球,具有闪亮的表面和光滑的机理。黄白色略带褐,年轮明显,木身纯细,略重硬,结构细,力学强度大,富有弹性,吸湿性大,干燥易开裂翘曲。在易于腐朽的环境下不十分耐久,更多以夹板形式使用。桦木通常用于特种胶合板、家具、细木旋作等。所制家具光滑耐磨,花纹明晰。如今用于结构、镶花木细工和内部框架的制作。它结实的木材常被拿来制造家具、农具与居家用品。桦木也是常见的装饰性路树。
桦木的树汁都被用来调制药酒,其叶片冲茶喝则有利尿作用。它也是乳液与软膏中的成份之一,也许是因为它具有收敛的作用。近年来则被使用于香水中。
桦木也可作为医学药物;1、乳痈初起(肿痛结硬,欲破未破)。 用桦皮烧存性,研为末,温酒送服一匙。服后即卧床休息。一服见效。 2、肺风毒疮(遍身疮疥如疠,以及急仍瘙痒,脸上风刺,妇女粉刺等)。 用桦皮灰四两、烧枳壳(去穰)四两、荆芥穗二两、炙甘草半两,共研为末;另用杏仁(水煮过,去皮尖)二两,研为泥,与药末调匀。每服二钱,饭后服,温酒调下。病得者,服药三次,此方名“桦皮散”。 3、小例热而短。和桦皮煮成浓汁饮服。
大部分的中药材在采摘后都会选择晒干,再进行回收加工处理。这样会让药材能够时间长一点。
鸭脚木皮,中药名。为五加科植物鹅掌柴的根皮,具有清热解表,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烫伤,无名肿毒,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
厚朴读“hòu pò”
厚朴,是木兰科、木兰属植物。
落叶乔木,高达20米;树皮厚,褐色,不开裂;小枝粗壮,淡黄色或灰黄色,幼时有绢毛;顶芽大,狭卵状圆锥形,无毛。叶大,近革质,7至9片聚生于枝端,长圆状倒卵形,长22至45厘米,宽10至24厘米,先端具短急尖或圆钝,基部楔形,全缘而微波状,上面绿色,无毛,下面灰绿色,被灰色柔毛,有白粉;叶柄粗壮,长2.5至4厘米,托叶痕长为叶柄的2/3。
花白色,径10至15厘米,芳香;花梗粗短,被长柔毛,离花被片下1厘米处具包片脱落痕,花被片9至17,厚肉质,外轮3片淡绿色,长圆状倒卵形,长8至10厘米,宽4至5厘米,盛开时常向外反卷,内两轮白色,倒卵状匙形,长8至8.5厘米,宽3至4.5厘米,基部具爪,最内轮7至8.5厘米,花盛开时中内轮直立;雄蕊约72枚,长2至3厘米,花药长1.2至1.5厘米,内向开裂,花丝长4至12毫米,红色;雌蕊群椭圆状卵圆形,长2.5至3厘米。聚合果长圆状卵圆形,长9至15厘米;蓇葖具长3至4毫米的喙;种子三角状倒卵形,长约1厘米。花期5至6月,果期8至10月。
产地生境
产于我国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河南东南部(商城、新县)、湖北西部、湖南西南部、四川(中部、东部)、贵州东北部;广西北部、江西庐山及浙江有栽培。生于海拔300至1500米的山地林间。喜光,幼龄期需荫蔽,喜凉爽、湿润、多云雾、相对湿度大的气候环境,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腐殖质丰富、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上生长较好,根系发达,生长快,萌生力强。
主要价值
药用:树皮、根皮、花、种子及芽皆可入药,以树皮为主,为中药,有化湿导滞、行气平喘、化食消痰、驱风镇痛之效;种子有明目益气功效。
经济:子可榨油,含油量35%,出油率25%,可制肥皂。木材供建筑、板料、家具、雕刻、乐器、细木工等用。
观赏:叶大荫浓,花大美丽,可作绿化观赏树种。
鹅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 (Lour.) Harms),为常绿灌木。分枝多,枝条紧密。掌状复叶,小叶5~8枚,长卵圆形,革质,深绿色,有光泽。圆锥状花序,小花淡红色,浆果深红色。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常见的植物,原产大洋洲、中国广东、福建、以及南美洲等地的亚热带雨林,日本、越南、印度也有分布。现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
观赏价值:
鹅掌柴大型盆栽植物,适用于宾馆大厅、图书馆的阅览室和博物馆展厅摆放,呈现自然和谐的绿色环境。春、夏、秋也可放在庭院蔽荫处和楼房阳台上观赏。可庭院孤植,是南方冬季的蜜源植物。盆栽布置客室、书房和卧室,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能给吸烟家庭带来新鲜的空气。叶片可以从烟雾弥漫的空气中吸收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质,并通过光合作用将之转换为无害的植物自有的物质。另外,它每小时能把甲醛浓度降低大约9毫克。
香椿 Toona sinensis (A.Juss.) Roem
香椿是高大的乔木树木,原产中国。人们食用香椿久已成习,汉代就遍布大江南北。古代农市上把香椿称椿,把臭椿称为樗。
香椿为楝科,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叶呈奇数羽状复叶,圆锥花序,两性花白色,果实是椭圆形蒴果,翅状种子,种子可以繁殖。树体高大,除供椿芽食用外,也是园林绿化的优选树种。
【科属】为楝科植物香椿春天生长的嫩芽、叶。
【别名】山椿、虎目树、虎眼、大眼桐。
【特征特性】香椿是多年生的落叶乔木,树木可高达10多米。叶互生,为偶数羽状复叶,小叶6—10对,叶痕大,长40厘米,宽24厘米,小叶长椭圆形,叶端锐尖,长10—12厘米,宽4厘米,幼叶紫红色,成年叶绿色,叶背红棕色,轻披蜡质,略有涩味,叶柄红色。圆锥花序顶生,下垂,两性花,白色,有香味,花小,钟状,子房圆锥形,5室,每室有胚珠3枚,花柱比子房短,朔果,狭椭圆形或近卵形,长2厘米左右,成熟后呈红褐色,果皮革质,开裂成钟形。6月开花,10—11月果实成熟。种于椭圆形,上有木质长翅,种粒小,发芽率低,含油量高,油可食用。
香椿喜温,适宜在平均气温8—10℃的地区栽培,抗寒能力随苗树龄的增加而提高。用种子直播的一年生幼苗在一10℃左右可能受冻。香椿喜光,较耐湿,适宜生长于河边、宅院周围肥沃湿润的土壤中,一般以砂壤土为好。适宜的土壤酸碱度为pH5.5—8.0。
我国香椿品种很多,根据香椿初出芽苞和子叶的颜色不同,基本上可分为紫香椿和绿香椿两大类。属紫香椿的有黑油椿、红油椿、焦作红香椿、西牟紫椿等品种;属绿香椿的有青油椿、黄罗伞等品种。香椿品种不同,其特征与特性也不同。紫香椿一般树冠都比较开阔,树皮灰褐色,芽孢紫褐色,初出幼芽紫红色,有光泽,香味浓,纤维少,含油脂较多;绿香椿,树冠直立,树皮青色或绿褐色,香味稍淡,含油脂较少。
【栽培要点】
(1)栽培方式:
①普通栽培。香椿的繁殖分播种育苗和分株繁殖(也称根蘖繁殖)两种。
播种繁殖的由于香椿种子发芽率较低,因此,播种前,要将种子在30—35℃温水中浸泡24小时,捞起后,置于25℃处催芽。至胚根露出米粒大小时播种(播种时的地温最低在5℃左右)上海地区一般在3月上中旬。出苗后,2—3片真叶时间苗,4—5片真叶时定苗,行株距为25x15厘米。
分株繁殖,可在早春挖取成株根部幼苗,植在苗地上,当次年苗长至2米左右,再行定植。也可采用断根分蘖方法,于冬末春初,在成树周围挖60厘米深的圆形沟,切断部分侧根,而后将沟填平,由于香椿根部易生不定根,因此断根先端萌发新苗,次年即可移栽。
香椿苗育成后,都在早春发芽前定植。大片营造香椿林的,行株距7x 5米。植于河渠、宅后的,都为单行,株距5米左右。定植后要浇水2—3次,以提高成活率。
②矮化密植栽培。这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栽培方式。它的育苗方法与普通裁培相同,只是在栽植密度和树型修剪方面不同。一般每666.7平方米栽6000株左右。树型可分为多层型和丛生型两种:多层型是当苗高2米时摘除顶梢,促使侧芽萌发,形成3层骨干枝,第1层距地面70厘米,第2层距第1层60厘米,第3层距第2层40厘米。这种多层型树干较
高,木质化充分,产量较稳定。丛生型是苗高1米左右时即去顶梢,刘新发枝只采嫩叶不去顶芽,待枝长20—30厘米时再抹头。特点是树干较矮,主枝较多。
③保护地栽培。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将栽植在温室(或管棚)的矮化密植香椿,到11月中旬(指华北南部)进行扣膜。另一种是将已通过休眠的二三年苗木假植于温室(或管棚)内。室(棚)内温度白天保持18—24℃,夜温不低于12℃,经40—45天,就可采食嫩叶。
(2)管理:香椿的田间管理虽属粗放,但为了使生长快、产量高,还要注意肥水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如天气干旱,应及时浇水;每年要中耕松土,在行间最好套种绿肥,5月间翻压入土或者浇施人畜粪尿。
虫害有香椿毛虫、云斑天牛、草履介壳虫等,可用杀螟杆菌等农药防治;病害有叶锈病、白粉病等,可用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药剂防治。
(3)采摘:普通栽培和矮化密植栽培的香椿,一般在清明前发芽,谷雨前后就可采摘顶芽,这种第—次采摘的,称头茬椿芽,不仅肥嫩,而且香味浓郁,质量上乘;以后根据生长情况,隔15—20天,采摘第二次。新栽的香椿,最多收2次,3年后每年可收2—3次,产量也相应增加。至于保护地栽培的,通过加温,冬季也可采摘,如不加温的,可在早春提前供应树芽。
【营养与食用】香椿头含行极丰富的营养。据分析,每100克香椿头中,含蛋白质9.8克、含钙143毫克、含维生素C115毫克,都列蔬菜中的前茅。另外,还含磷135毫克、胡萝卜素1.36毫克,以及铁和B族维少素等营养物质。
【性味归经】性凉,味苦平;入肺、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健胃理气,润肤明目,杀虫。主治疮疡,脱发,目赤,肺热咳嗽等病症。
【食疗作用】
1.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润泽肌肤 香椿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物质,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有很好的润滑肌肤的作用,是保健美容的良好食品。
2.涩血止痢,止崩 香椿能燥湿清热,收敛固涩,可用于久泻久痢,肠痔便血,崩漏带下等病症。
3.祛虫疗癣 香椿具有抗菌消炎,杀虫的作用,可用治蛔虫病、疮癣、疥癞等病。
【保健食谱】
1.香椿炒鸡蛋 香椿250克,鸡蛋5枚。将香椿洗净,下沸水稍焯,捞出切碎;鸡蛋磕入碗内搅匀;油锅烧热,倒入鸡蛋炒至成块,投入香椿炒匀,加入精盐,炒至鸡蛋熟而入味,即可出锅。此食品具有滋阴润燥,泽肤健美的功效。适用于虚劳吐血,目赤,营养不良,白秃等病症。常人食之可增强人体抗病防病能力。
2.香椿竹笋 鲜净竹笋200克,嫩香椿头500克。竹笋切成块;嫩香椿头洗净切成细末,并用精盐稍腌片刻,去掉水分待用;炒锅烧热放油,先放竹笋略加煸炒,再放香椿末、精盐、鲜汤用旺火收汁,点味精调味,用湿淀粉勾芡,淋上麻油即可起锅装盘。此菜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肺热咳嗽,胃热嘈杂以及脾胃湿热内蕴所致的赤白痢疾,小便短赤涩痛等病症。
3.香椿拌豆腐 豆腐5O0克,嫩香椿50克。豆腐切块,放锅中加清水煮沸
沥水,切小丁装盘中;将香椿洗净,稍焯,切成碎末,放入碗内,加盐、味精、麻油,拌匀后浇在豆腐上,吃时用筷子拌匀。此食品具有润肤明目,益气和中,生津润燥的功效。适用于心烦口渴,胃脘痞满,目赤,口舌生疮等病症。
4.潦香椿 嫩香椿250克。将香椿去老梗洗净,下沸水锅焯透,捞出洗净,沥水切碎,放盘内,加入精盐,淋上麻油,拌匀即成。此菜具有清利湿热、宽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尿黄,便结,咳嗽痰多,脘腹胀满,大便干结等病症。
5.煎香椿饼 面粉500克,腌香椿头250克,鸡蛋3枚,葱花适量。将香椿切成小段,用水将面粉调成糊,加入鸡蛋、葱花、料酒,和切段香椿拌匀;平锅放油烧热,舀入一大匙面糊摊薄,待一面煎黄后翻煎另一面,两面煎黄即可出锅。本食品具有健胃理气,滋阴润燥,润肤健美的功效。适用于体虚纳差,毛发不荣,四肢倦怠,大便不畅等病症。
【注意事项】据《食疗本草》载“椿芽多食动风,熏十经脉、五脏六腑,令人神昏血气微。若和猪肉、热面频食中满,盖壅经络也”。故食之不可过量。
【文献选录】
《食疗本草》:“女子血崩及产后血不止,月信来多,亦止带下,疗小儿疳痢。”
《大明本草》:“止女子血崩,产后血不止,赤带,肠风泻不住,肠滑泻,缩小便。”
《本草纲目》:“白秃不生发,取椿、桃、楸叶心捣汁,频之。”
《医林纂要》:“泄肺逆,燥脾湿,去血中湿热。治泄泻,痢,肠风、崩、带、小便赤数。”
【香椿种植技术】
在香椿种植上,要抓好以下科技管理。
一、调节温、湿度及光照。1、温度调节。据观察,棚温在25℃左右,24小时嫩芽可长3—4厘米;而15℃情况下,只长1厘米;棚温超过35℃时,影响椿芽着色和品质。扣膜后10—15天是缓苗期,应着力提高气温,白天棚温可在30℃左右。经过1个多月的自然光温积累,芽子萌出后,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夜间控制在13—17℃,采芽期间气温以18—25℃为宜。视情况加盖草苫、纸被以增温或保温。2、温度调节。温棚中栽的苗木,根系吸水能力差,因而初期宜保持较高的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栽植后要浇透水,以后视情况浇小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以上,晴天还要向苗木喷水,以防失水干枯。萌芽后,空气相对湿度以70%为宜,湿度过大,不仅发芽迟缓,且香味大减,应及时放风排湿。3、光照调节。香椿喜光,应尽量选用无滴膜,白天及时揭开草苫、纸被,还要经常清扫膜上杂物,以增加光照,若光照过强,可适当盖草遮阳。
二、打顶促分枝。在采摘第2茬香椿时,将顶部同时摘掉定干(从离地面40厘米处打顶)。定干后喷洒15%多效唑溶液,浓度为200—500ppm,以控制顶端优势,促进分枝迅速生长,达到矮化栽培。此后根据树型发育情况,及时打顶、打杈,确保树冠多分枝、多产椿芽,达到高产优质。
三、水肥管理。香椿为速生木本蔬菜,需水量不大,肥料以钾肥需求较高,每300平方米的温棚,底肥需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2500公斤左右、草木灰75—150公斤或磷酸二氢钾3—6公斤、碳酸二铵3—6公斤。每次采摘后,根据地力、香椿长势及叶色,适量追肥、浇水。
四、套隔光薄膜袋。谷雨后地温在18℃以上即可撤掉棚膜,让树苗自然生长。此后树苗虽发育较快,但容易老化,应及早准备黑红2层2色聚乙烯薄膜袋,当香椿芽长到5厘米时,即可套上隔光薄膜袋。这样既可增加产量,又能保证椿芽不老化。当椿芽长到15厘米时,连袋一起采下,然后去袋销售,这种薄膜袋可多次利用。
五、采芽与包装。扣膜后40—60天,当椿芽长到15厘米,且着色良好即可开始采芽。采芽宜在早、晚进行。头茬芽(即着生于枝头顶端的芽)品质和色泽均佳,为上品,宜在12—15厘米时采收。二茬芽长到20厘米时,及时采收打顶,促其发出侧芽、隐芽,提高产量。一般每隔10天可采收1次,采后酌情追肥、浇水,促进椿芽生长。
在春节前后上市的香椿芽,采下后要整理扎捆,一般每50—100克为1捆,装入塑料袋内封好口,防止水分散失。
【文化欣赏】宋·苏武。《春菜》:“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 历史传说:早在汉朝,我们的祖先就食用香椿,曾与荔一起作为南北两大贡品,深受皇上及宫廷贵人的喜爱。宋苏颂盛赞:“椿木实而叶香可啖。”
哦哦哦哦~~~~
香椿又称白椿、香椿芽,属楝科,含钙、磷、钾、钠等成分。肯有补虚壮阳固精、补肾养发生发、消炎止血止痛、行气理血健胃等作用。
凡肾阳虚衰、腰膝冷痛、遗精阳痿、脱发者宜食之。
若跌打损伤,亦用韭菜或根切细与黄酒煮沸后,热饮之。
若治漆疮作痒,亦以韭叶捣烂敷之。
《日华子本草》指出,香椿能”止泄精尿血、暖腰漆、除心腥痼冷、胸中痹冷、痃癖气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中风失音研汁服;心脾胃痛甚,生研服;蛇犬咬并恶疮,捣敷”。
【注意事项】:
阳春三月,正是采食香椿的季节。不少专家都提到,香椿不仅风味独特,诱人食欲,而且营养价值较高,富含钾、钙、镁元素,维生素B族的含量在蔬菜中也是名列前茅。另一些研究还发现,香椿对于预防慢性疾病有所帮助。其中含有抑制多种致病菌的成分,含有帮助抗肿瘤、降血脂和降血糖的成分,以及相当丰富的多酚类抗氧化成分。
但是,也有很多人指出,香椿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远高于一般蔬菜;而香椿中蛋白质含量高于普通蔬菜,还有生成致癌物亚硝胺的危险,故而食用香椿具有安全隐患。那么,怎样才能吃到安全又营养的香椿呢?不妨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首先,选择质地最嫩的香椿芽。
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品种和生长期的香椿,其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都有差异。最要紧的是,香椿发芽初期的硝酸盐含量较低,随着香椿芽的不断长大,其中硝酸盐的含量也在上升。到四月中旬之后,大部分地区香椿芽中的硝酸盐含量都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也就是说,香椿芽越嫩,其中硝酸盐越少,那么将来储藏中产生的亚硝酸盐也越少。
第二,选择最新鲜的香椿芽。
测定还表明,到了四月中旬之后,香椿芽中的硝酸盐含量尽管上升,亚硝酸盐含量仍然较低。所以,如果吃新鲜的香椿芽,仍不至于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问题。然而,在采收之后,室温下存放的过程中,大量的硝酸盐就会转化成为亚硝酸盐,从而带来安全隐患。所谓香椿芽亚硝酸盐含量高,正是这样的原因。
也就是说,新鲜从树上采摘的椿芽立即食用是安全的,而从市场上购买的椿芽,因为已经经过了运输过程,亚硝酸盐的含量会大幅度地升高。如果已经到了叶子一碰就掉的时候,必然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
第三,焯烫除去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如果香椿芽已经不够新鲜,但香气犹在,扔掉又很可惜,那么不妨焯烫一下。在沸水中焯烫1分钟左右,可以除去三分之二以上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同时还可以更好地保存香椿的绿色。无论是凉拌、炒菜还是炸香椿鱼,都不妨先焯一下,可以极大地提高食用香椿时的安全性。由于香椿的香气成分主要来自于香精油,它是不溶于水的成分,所以焯烫并不会明显影响菜品的风味。
第四,速冻之前也要焯一下
香椿是季节性蔬菜,很多人喜欢把它冻藏起来,周年食用。但是,香椿速冻之前也要焯一下。研究数据表明,焯烫50秒钟之后再冻藏,不仅安全性大大提高,而且维生素C也得以更好地保存。冻藏2个月时,焯烫过的香椿中维生素C含量相当于鲜品的71%,而没有烫过的只有35%。同时,无论是颜色还是风味,都是烫过再冻的更为理想。焯烫之后,装入封口塑料袋,放在冰箱速冻格中,即可储存1个月以上,保持嫩绿和芳香特色。
第五,腌制椿芽时间长一些
很多人喜欢把香椿用盐腌两三天再吃,这是一个非常不安全的习惯。因为香椿腌制之后,亚硝酸盐的含量会迅猛上升,在三四天的时候达到高峰(添加盐量为10%~20%时),含量远远超过许可标准。焯烫之后再腌制,可以大大减少硝酸盐含量,也就降低了腌香椿的危险,但是最安全的做法还是把焯烫后的香椿腌到一周之后,待亚硝酸盐含量降低之后再食用。加入维生素C、茶叶等配料可以降低腌制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最后,要把香椿和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一起吃。香椿本身维生素C含量高于普通蔬菜水果,如果能够吃新鲜香椿,维生素C可以帮助阻断致癌物亚硝胺的形成。如果香椿已经不够新鲜,那么不妨把它和其他新鲜蔬菜水果一起吃,就能尽量避免亚硝酸盐带来的隐患。研究证明,在维生素C和亚硝酸盐的摩尔比在2:1时,就能很好地阻断亚硝胺致癌物的合成。
总而言之,嫩芽、鲜吃、焯烫、慢腌,就能保证吃香椿的安全性。
香椿子
别名:椿树子、香椿铃、香铃子。
英文名:Fruit of Chinese Toona
拉丁植物名:Toona sinensis(A.Juss.)Roem.〔Cedrela sinensis A.Juss.〕
来源:为楝科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的果实。
功效分类:祛风药
性味归经:辛;苦;温;肝;肺经
功效: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外感风寒;风湿痹痛;胃痛;疝气痛;痢疾
各家论述
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发汗,治心胃气痛。
2.《四川中药志》: 除风寒,治冷骨风及风湿关节痛。
选方
①治风寒外感:香椿子、鹿衔草。煎水服。(《四川中药志》)②治胸痛:香椿子、龙骨。研末冲开水服。(《湖南药物志》)③治风湿关节痛:香椿子炖猪肉或羊肉服。(《四川中药志》)④治疝气痛:香椿子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⑤治痔漏:香椿子、饴糖。蒸服。(《贵州中医验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6-15g;或研未。
出处:《中华本草》
是木香。
木香
放大图
木香中药
木香的作用:行气止痛,调中导滞。可用于治疗脘腹胀痛,湿热泻痢,肋痛等病症。
木香的功效与作用
01
功效作用
核心功效
行气止痛,调中导滞。
性味
性温,味辛,苦
主治
可用于治疗脘腹胀痛,湿热泻痢,肋痛等病症。
适宜人群
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嗳气,恶心呕吐,湿浊中阻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久服不梦寤魇寐,消毒,杀鬼精物,温疟蛊毒,气劣气不足,肌中偏寒,引药之精的人
不宜人群
阴虚火旺的人
禁忌人群
尚不明确
木香主要含有挥发油、木香碱、菊糖等。
辛行苦泄温通,芳香气烈味厚,善行气止痛,健脾消食,也可行大肠的滞气;气香醒脾,味辛能行,味苦能泄,走三焦和胆经,行气健脾又可疏肝利胆。
现代研究表明木香具有抗胃溃疡、保肝利胆、解痉、抗肿瘤、抗炎等功效。
百科名片
刺桐产亚洲热带,中国华南地区及四川栽培较广。喜强光照,要求高温、湿润环境 和排水良好的肥沃沙壤土,忌潮湿的粘质土壤,不耐寒,北方忿栽,冬季温 度应保持4℃以上。 落叶乔木,高约20m,干皮灰色,具圆锥形皮刺。三出复叶互生,小叶菱形或菱状卵形。总状花序,花萼佛焰状暗红色,花蝶形,鲜红色,花期3月。荚果呈念珠状,种子红色。
中文学名: 刺桐
拉丁学名: Erythrina indica Lam
别称: 山芙蓉、空桐树、木本象牙红
科: 蝶形花科
属: 刺桐属落叶乔木
分布区域: 原产热带亚洲,我国福建、广东、海南、台湾、江苏等地均有栽培。
目录
相关简介
产地分布
形态特征
生态习性
常见品种
繁殖方法
栽培管理
应用价值
展开
编辑本段
相关简介
刺桐大乔木,高可达20m。树皮灰棕色,枝淡黄色至土黄色,密被灰色绒毛,具黑色圆锥状刺,二三年后即脱落。叶互生或簇生于枝顶;托叶2,线形,长l-1.3cm,早落;3出复叶;小叶阔卵形至斜方状卵形,长10-15cm,顶端小叶宽大于长,先端渐尖而钝,基部近截形或阔菱形,两面叶脉均有稀疏毛茸。 刺桐总状花序长约15cm,被绒毛;总花梗长7-10cm;花萼佛焰苞状,长2-3cm,萼口斜裂,由背开裂至基部;花冠碟形,大红色,旗瓣长5-6cm,翼瓣与龙骨瓣近相等,短于萼;雄蓝10,二体,花丝淡紫色,长3-3.5cm,花药黄色;花柱1,淡绿色,柱头不分裂,密被紫色软毛。荚果串珠状,微弯曲。种子l-8颗,球形,暗红色。花期3月。
乔木刺桐,高7-8m。树皮有刺。三出复叶,小叶肾状扁圆形,长10-20m,宽8-19m,先端急尖,基部近截形,两面无毛;小叶柄粗壮。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于总花梗上部;花序轴及花梗无毛;花萼2唇形,无毛;花冠红色,长达4cm,翼瓣短,长仅为旗瓣的1/4,龙骨瓣菱形,较翼瓣长,均无爪;雄蕊10,5长5短;子房具柄,有黄色毛。荚果梭状,稍弯,两端尖,顶端具喙,基部具柄,长约10cm,宽约1.2cm。
刺桐原产亚洲热带,树身高大挺拔,枝叶茂盛,喜强光照射,否则开花不良,每年花期时,花色鲜红,花形如辣椒,花序硕长,若远远去,每一只花序就好似一串熟透了的火红的辣椒。
刺桐属植物约50种,常见的观赏种有:珊瑚刺桐,又名龙牙花,原产北美及西印度群岛,为落叶小乔木;火炬刺桐,又名象牙红,原产非洲东南部,为半落叶乔木;黄脉刺桐,叶片上面叶脉处具金黄色条纹,为著名观叶植物;大叶刺桐,别名鹦哥花,原产中国南部,印度也有分布,为落叶小乔木。
刺桐适合单植于草地或建筑物旁,可供公园、绿地及风景区美化,又是公路及市街的优良行道树。刺桐木材白色而质地轻软,可制造木屐或玩具。树叶、树皮和树根可入药,有解热和利尿的功效。
过去,刺桐曾被某些地方的人们看作时间的标志。如300多年前,当汉人移民到台湾垦植时,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刺桐在我国某些地方的旧俗里,人们曾以刺桐开花的的情况来预测年成,如头年花期偏晚,且花势繁盛,那么就认为来年一定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否则相反。
阿根廷人普遍喜欢刺桐,并以之为国花,这可能与当地的一个古老传说有关:据说当时阿根廷境内,有许多地区常遭水灾,可是说也奇怪,只要有刺桐的地方,就不会被洪水淹没。因此,人们就把刺桐看成是保护神的化身,四处广为栽培,并更进一步将它推举为国花。每年元旦节,阿根廷人都要将许多新鲜的刺桐花瓣撒向水面,然后跳入水中,用这些花瓣搓揉自己的身体,以表示去掉以往的污垢,得到新年的好运。
刺桐的树叶、树皮和树根可入药,有解热和利尿的功效。叶片主治小儿疳积,蛔虫症。树皮的中药名为海桐皮。
编辑本段
产地分布
刺桐(图2)原产热带亚洲,即印度、马来西亚,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浙江、贵州、四川、江苏等地均有栽培。
是阿根廷国花 , 我国福建省泉州市市花 , 日本冲绳县县花
编辑本段
形态特征
刺桐(图3)为豆科刺桐属落叶乔木,高和冠幅均可达10米,分枝粗壮,铺展。树皮灰色,有圆锥形刺。叶为羽状三出叶互生,膜质,平滑,幼嫩时有毛,小叶3枚,顶部1枚宽大于长。叶柄长,有托叶,茎部各有一对腺体。先花后叶,早春枝端抽出总状花序,长15厘米,花大,蝶形,密集,有橙红,紫红等色。荚果壳厚,念珠状,种子暗红色。花期3~5月,果期9~10月。
编辑本段
生态习性
刺桐(图4)此花原产印度及马来西亚等地,性强健,萌发力强,生长快,开花时新梢可长达1.5米,花序长达50厘米,喜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的环境,耐旱也耐湿,对土壤要求不严,宣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不甚耐寒。南京地区露地栽植稍加覆盖可越冬,但盆栽要放入冷室方才安全。
编辑本段
常见品种
刺桐(图5)本属约30种以上,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栽培的珍奇种有金脉刺桐E.variegata,又称黄脉刺桐,为落叶灌木。叶脉金黄色。总状花序。花大红色。花期3月。喜高温、湿润、向阳的环境和排水良好而肥沃的砂质壤土。不耐寒,冬季温度宜保持在10℃以上,枝条才不致受冻害。繁殖以扦插为主,4月间选择充实的枝条,插入砂土中,插后注意保持湿润,极易成活。春夏季要求水分充足,通风透光。炎热季节宜放在半阴处养护,5~8月每半月施肥一次,落叶后只保持土壤微湿润即可。老龄植株要适当截干,重发枝叶后,可适当河整株形。除此,还有鹦哥花 E.arborescens,又称刺木通、乔木刺桐。花密集总状花梗顶部,花色。龙牙花E.corallodendrom,顶生小叶菱形,稀疏总状花序,花深红色。
刺桐属植物约50种,常见的观赏种有:珊瑚刺桐,又名龙牙花,原产北美及西印度群岛,为落叶小乔木;火炬刺桐,又名象牙红,原产非洲东南部,为半落叶乔木;黄脉刺桐,叶片上面叶脉处具金黄色条纹,为著名观叶植物;大叶刺桐,别名鹦哥花,原产中国南部,印度也有分布,为落叶小乔木。
编辑本段
繁殖方法
刺桐(图6)盆栽管理较为粗放,但出房前应隔年翻盆一次,盆土宜用塘泥2份、堆肥和荟糠灰各1份混合使用。植株需要进行重剪,对直径l厘米以下的一年生枝仅留1-2个芽,直径1厘米以上的可留2-3个芽。重截后,会刺激隐芽和腋芽抽出强壮的新梢,长大后可使满树着花繁茂。对根部的桑枝及弱枝要及时剥除。出房后要给予充足的光照。盛夏可稍遮荫。浇水以问干间湿为原则,抽出新梢后,每10天施一次饼肥水。花后,除正常施肥外,再追施2次磷钾肥,以促进枝条发育充实。10月以后逐渐停止施肥。10月底入室后,放阳光充足处,保持盆土稍湿润。
繁殖以扦插为主,也可播种。扦插,于4月间选择1-2年生,生长充实、健壮的枝条剪成12~20cm的枝段作插穗,插入砂土中。插后要注意浇水保湿,极易生根成活。苗应置于半阴处,经常保持盆土湿润。当插穗上长出红色的小芽时,即表示已经生根。扦插成活的幼苗,可在翌春分枝定植。
编辑本段
栽培管理
刺桐(图7)它适合于阳光充足,温度高而通风较好的环境;须见干见湿,但不宜涝。不耐寒,10月下旬人室,越冬温度保持15℃左右,不能低于4℃,并应注意控制水分。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盆栽可用蹄角片作底肥,每隔2-3周追施一次豆饼液肥,薄肥勤施。在露地栽培中,幼龄树应注意修剪,以养成圆整树形。盆栽宜选规格稍大的盆,温室盆栽可用大缸。刺桐的根木质化程度高,须根少,如盆土排水不良或盆土积水,极易烂根,故应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作培养上,忌用排水不良的粘质土壤。上盆或换盆时,一般中等植株每盆应施用100~150g蹄角片作底肥。从5~9月,应每半月追施一次腐熟有机液肥。刺桐不喜大水,盆土以经常保持半干半湿为好。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可每天浇一次水。炎热的夏季,需放置室外半荫处养护。冬季一般可每2~3天浇一次水。入室前修剪抹头的植株,可每10~15天浇一次水。老龄植株要适当截干,以利调整株形。对生跃过长的枝条,可在花后采取摘心的办法控制枝长势,也可将开过花的枝条从基部剪除,萌生的枝条开花更为繁茂。每年春季进行换盆。
栽培要点:
于春、秋季剪取枝条,长10~15厘米,进行温床砂插,后遮阳,注意浇水保湿,极易生根成苗。
温室盆栽需用大盆,春、夏要求水分充足,通风透光。过分炎热应放置半阴处培育。
5~8月每隔2周施液肥1次。冬季要控制浇水,盆土湿润即可。老龄植株,要适当截干,重发枝叶后,调整树形
编辑本段
应用价值
园林应用
刺桐适合单植于草地或建筑物旁,可供公园、绿地及风景区美化,又是公路及市街的优良行道树。刺桐木材白色而质地轻软,可制造木屐或玩具。 刺桐(图8)
药学应用
树叶、树皮和树根可入药,有解热和利尿的功效。
常用配方
1、治风湿两腿肿满疼重,百节拘挛痛:海桐皮一两,羚羊角屑、薏苡仁各二两,防风、羌活、筒桂(去皮)、赤茯苓(去皮)、熟地黄各一两,槟榔一两。上为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脚气治法总要》海桐皮散)
2、治腰膝痛不可忍:海桐皮二两,牛膝、芎藭、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两,甘草半两,薏苡仁二两,生地黄十两。八物净洗,焙干,细锉,生地黄以芦刀子切,用绵一两,都包裹,入无灰酒二斗浸,冬二七日,夏一七日,候熟。空心饮一盏,每日早、午、晚各一次,长令醺醺。合时不用添减。禁毒食。(《续传信方》)
3、治脚挛不能伸举:海桐皮、当归(去芦,洗净,焙干)、牡丹皮(去心)、熟干地黄、牛膝(去芦,酒浸,焙干)各一两,山茱萸、补骨脂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入葱白二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海桐皮散) 刺桐4、治大风疾:知母、贝母、乌梅肉、海桐皮、金毛狗脊(去毛)。上等分,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日中、临睡各服三十丸;又每夜第一次睡觉(醒)时,急于头边取三十丸便服,并用羊蹄根自然汁下。大忌酒及房事、一切发风之物,只吃淡粥一百日,皮肉自渐皆复。(《百一选方》神仙退风丹)
5、治中恶霍乱:海桐皮煮汁服之。(《圣济总录》)
6、治风虫牙痛:海桐皮煎水漱之。(《圣惠方》)
7、治风癣有虫:海桐皮、蛇床子等分,为末,以腊猪脂调搽之。(《如宜方》)
8、治伤折,辟外风,止疼痛:海桐皮一两(锉),防风二两(去芦头),黑豆一两(炒熟),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酒下二钱,日三、四服。(《圣惠方》海桐皮散)
9、治时行赤毒眼疾:海桐皮、两,切碎,盐水洗,微妙,用滚汤泡,待温洗眼。(《本草汇言》)
10、治乳痈初起:刺通五钱,红糖一两,煎水服。
科学研究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茎皮有毒。小鼠腹腔注射5g/kg茎皮的石油醚提取物出现翻正反射消失、肌肉松弛,可持续4小时;小鼠腹腔注射21g/kg、嫩枝的水提取物后3分钟出现活动减少、扭体、闭眼伏地。成人肌肉注射30g茎皮的提取物后出现头昏、嗜睡、全身无力等症状茎皮中总生物碱10—20mg/kg能引起大鼠和小鼠痉挛,5mg/kg能延长大鼠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它有神经肌肉阻断作用、平滑肌松弛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总碱的大鼠腹腔注射LD50为127.8mg/kg。
编辑本段
刺桐文化
刺桐(图9)过去,刺桐曾被某些地方的人们看作时间的标志。如300多年前,当汉人移民到台湾垦植时,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在我国某些地方的旧俗里,人们曾以刺桐开花的的情况来预测年成,如头年花期偏晚,且花势繁盛,那么就认为来年一定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否则相反。
阿根廷人普遍喜欢刺桐,并以之为国花,这可能与当地的一个古老传说有关:据说当时阿根廷境内,有许多地区常遭水灾,可是说也奇怪,只要有刺桐的地方,就不会被洪水淹没。因此,人们就把刺桐看成是保护神的化身,四处广为栽培,并更进一步将它推举为国花。每年元旦节,阿根廷人都要将许多新鲜的刺桐花瓣撒向水面,然后跳入水中,用这些花瓣搓揉自己的身体,以表示去掉以往的污垢,得到新年的好运。
编辑本段
相关诗词
在我国的唐宋诗词里,刺桐的踪影时有所现: 刺桐(图10)南乡子
唐 李珣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
骑象背人先过水。
刺桐花
唐 王毂
南国清和烟雨辰,刺桐夹道花开新;
林梢簇簇红霞烂,暑天别觉生精神;
秾英斗火欺朱槿,栖鹤惊飞翅忧烬;
直疑青帝去匆匆,收拾春风浑不尽。
刺桐花
宋 丁谓
闻道乡人说刺桐,花如后发始年丰;
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春不爱红。
泉州刺桐花咏兼呈赵使君
陈陶
仿佛三株植世间,风光满地赤城闲。
无因秉烛看奇树,长伴刘公醉玉山。
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
可怜虎竹西楼色,锦帐三千阿母家。
石氏金园无此艳,南都旧赋乏灵材。
只因赤帝宫中树,丹凤新衔出世来。
猗猗小艳夹通衢,晴日熏风笑越姝。
只是红芳移不得,刺桐屏障满中都。
不胜攀折怅年华,红树南看见海涯。
故国春风归去尽,何人堪寄一枝花。
赤帝常闻海上游,三千幢盖拥炎州。
今来树似离宫色,红翠斜欹十二楼。
直疑青帝去匆匆,收拾春风浑不尽。
刺桐城
福建泉州的雅号。
泉州位于福建南部,东濒浩瀚的东海,北、西、南三面环山。晋江穿过城市南部,注入东海。自秦至初唐,先后属闽中郡、闽越国、建安郡、晋安郡、南安郡、丰州、武荣州地。唐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开元六年(718年)州治由南安县迁至今泉州市地。后12年建城郭。五代时节度使刘从效扩城,环城及在巷陌中遍植刺桐,因此别称刺桐城。
马可·波罗游记中“宏伟秀丽的Zai tun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就是以刺桐的音译来称泉州。可见当时此别名的应用甚至超过本名。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唐宋以来,福建不少地方就引种了它,但种得最多的还是泉州。历代诗人对刺桐的题咏不少。这恐怕是因为它的美丽和富有独特的南国情趣,特别容易缭人情思吧。宋普济和尚在《五灯会元》一书中说,刺桐还有这么个颇为神奇的特性:每年先萌芽后开花,则其年丰, 否则反是。 所以刺桐又名“瑞桐”。因为这一点,在宋代还引出一场小小的争论哩!争论的一方是作为廉访使来泉的丁渭,他很希望能先看到刺桐的青叶,使泉州年谷丰熟,于是曾写下这么一首诗:
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卜年丰。
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
争论的另一方是到泉州来当郡守的王十朋,他与丁渭抱有相同的愿望,但他不相信先芽后花或先花后芽那一套谶语。为此也写下了一首诗:
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
花先花后年俱熟,莫道时人不爱红。
吟咏刺桐的诗,到元代以后就少了。这大概是因为树逐步减少的缘故吧。
到了现代,这种树就更少了。所以郭沫若同志来到泉州,曾发出过“刺桐花谢刺桐城”的慨叹!黄寿祺先生在遥想当年泉州刺桐花开满城的景象时,曾留下这样的诗句:
泉城已渺刺桐花,空有佳名异代夸。
寄语州人勤补种,好教万树灿朱霞。
可喜的是,近年来,在开元寺石栏前,在百源川池靠华侨大厦的一侧,已补种了一些刺桐树,愿关心刺桐的泉州游客,切莫忘记到那里,一睹它的丰采!
编辑本段
刺桐花趣闻
沙漏时钟记载着光阴的流逝,但是你听过用刺桐来计时吗?刺桐曾被一些地方的人们看作时间的标志。比如有史料记载在300多年前,台湾的平埔族山里的同胞们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又一年。这样自然美丽的时钟带着淳朴的乡趣,也是人们心中的图腾所向。
在我国某些地方的旧俗里,人们曾以刺桐开花的的情况来预测年成:如头年花期偏晚,且花势繁盛,那么就认为来年一定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否则相反;还有一种说法是刺桐每年先萌芽后开花,则其年丰,否则反之。所以刺桐又名“瑞桐”。代表着吉祥如意。因为这一点,在宋代还引出一场小小的争论呢!争论的一方是作为廉访使到泉州的丁渭,他很希望能先看到刺桐的青叶,使泉州年谷丰熟,于是曾写下这么一首诗:“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卜年丰。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争论的另一方是到泉州来当郡守的王十朋,他与丁渭抱有相同的愿望,但他不相信先后花或先花后芽那一套谶语。为此也写下了一首诗:“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花先花后年俱熟,莫道时人不爱红。”虽有争论,但流传人间的却是一段佳话。真是可爱的公仆可爱的花。
在国外刺桐也被世人推崇。阿根廷人普遍喜欢刺桐,并以之为国花。这可能与当地的一个古老传说有关:很久很久以前在阿根廷境内,有许多地区常遭水灾,可是说也奇怪,只要有刺桐的地方,就不会被洪水淹没。因此,人们就把刺桐看成是保护神的化身,四处广为栽培,并更进一步将它推举为国花。
编辑本段
刺桐花
( 刺桐花又称苍梧花)
每年元旦节,阿根廷人都要将许多新鲜的刺桐花瓣撒向水面,然后跳入水中,用这些花瓣搓揉自己的身体,以表示去掉以往的污垢,得到新年的好运。
刺桐日常的作用也多多。它适合单植于草地或建筑物旁,可供公园、绿地及风景区美化,又是公路及市街的优良行道树。刺桐木材白色而质地轻软,可制造木屐或玩具。树叶、树皮和树根可入药,有解热和利尿的功效。刺桐带着热情带着美好的祝福给人间添上百般乐趣。
又,泉州故称刺桐城。
(图片:[1][2][3][4][5][6][7][8][9][10])
参考资料
1
刺桐(图1)
http://www.atuallojas.com.br/sandrojardinagem/popup_image.php/pID/46
鸡冠刺桐
百科名片
鸡冠刺桐
鸡冠刺桐别称为巴西刺桐,鸡冠豆,学名为Erythrina variegata L. 蝶形花科刺桐属半落叶小乔木。株高2~4公尺的落叶小乔木。叶长卵形,羽状复叶,奇数,1回,小叶1-2对卵形,羽状侧脉;三出复叶,革质。花期约4~7月,腋生,总状花序,花冠橙红色,旗瓣倒卵形特化成匙状,与龙骨瓣等长,宽而直立,翼瓣发育不完全。余瓣几成一束,雄蕊花药黄色,裸露。荚果长10~30公分,内有种子3~6枚。
中文学名: 鸡冠刺桐
拉丁学名: Erythrina variegata L
别称: 鸡冠豆
界: 植物界
科: 豆科
属: 蝶形花科刺桐属
分布区域: 原产南美巴西,秘鲁及南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目录
地理分布
园艺栽培
应用价值
展开
编辑本段
地理分布
原产南美巴西,秘鲁及南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我国华南地区也有栽培。
编辑本段
园艺栽培
鸡冠刺桐果实
习性
喜光,也耐轻度荫蔽,喜高温,但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适应性强,生性强健,耐旱且耐贫瘠,还能抗盐碱。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排水良好的肥沃壤土或砂质壤土生长最佳。北方盆栽时,冬季适温应保持4℃以上。
繁殖
采用播种或扦插繁殖。播种繁殖,种子随采随播最好。播前适当浸种,直接播于苗床,苗床土以疏松的沙壤土为宜,播后覆土以盖过种子的两倍高度为宜,注意喷水保湿。10天左右就可出苗,1个月后待幼苗长至20厘米时进行移栽。扦插繁殖,剪去半木质化枝条,长约20--40厘米,插于沙床或疏松苗床中,保持湿润,约15天即可生根发芽,1--2个月即可成苗。华南沿海地区常用长枝扦插,1--2个月后即可生根。
栽培
在春季定植,定植前应先下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定植后及时补充
鸡冠刺桐照片集锦(20张)水分。定植成活后,每季施一次有机肥料,并每个月浇一次500倍液的尿素水肥,以促进枝叶生长。成株后每年施一次有机肥或复合肥,可保证其正常生长。树干自然分枝低,在园林中可通过定杆抹芽,培植主干作小乔木。
编辑本段
应用价值
鸡冠刺桐适应性强,树态优美,树干苍劲古朴,花繁且艳丽,花形独特,花期长,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园林绿化中独具一格,孤植,群植,列植于草坪上,道路旁,庭园中或与其他花木配植,显得鲜艳夺目,是公园,广场,庭院,道路绿化的优良树种。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http://image.baidu.com/i?wd=%BC%A6%B9%DA%B4%CC%CD%A9&word=%BC%A6%B9%DA%B4%CC%CD%A9&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m=hao123
http://image.baidu.com/i?wd=%B4%CC%CD%A9&word=%B4%CC%CD%A9&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m=hao123
杜鹃~!很有名气的欣赏花卉~! 杜鹃的主要是指一种花卉,它是杜鹃花科中一种小灌木,有常绿性的,也有落叶性的,北半球温带各地,都有杜鹃花的分布,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在中国境内有530余种。杜鹃除了常用的花卉定义外,还包括了鸟类,画家,名模等多个义项。
杜鹃花:花中西施 杜鹃花
【科名】杜鹃花科 Ericaceae 【学名】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 【拉丁名】Rhododendron simsii & R.spp.(rhododendrons - subgenus Pentanthera、 rhododendrons - subgenus Titsushi ). 【英文名】Sims Azalea、Indian Azalea 【日文名】ツツジ 、花の中で西施 域:真核域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杜鹃花目(Ericales) 科:杜鹃花科 属: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种:杜鹃花 【别名】杜鹃花、红杜鹃、映山红、艳山红、艳山花、清明花、金达莱(朝鲜语)、山踯躅、红踯躅、山石榴、羊角花(羌族)等。 杜鹃花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花卉之一。它是杜鹃花科中一种小灌木,有常绿性的,也有落叶性的。北半球温带各地,都有杜鹃花的分布。在全世界900多个品种中,中国有近600种,因此杜鹃花被一些热心人推举为中国候选国花之一。五彩缤纷的杜鹃花,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热烈美好的感情,它也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这就是我国人民热爱杜鹃的真谛。 南亚著名的山国尼泊尔,把杜鹃花定为国花。尼泊尔的国徽中有一朵盛开的红杜鹃花。 杜鹃花十分美丽。管状的花,有深红、淡红、玫瑰、紫、白等多种色彩 。当春季杜鹃花开放时 ,满山鲜艳,像彩霞绕林,被人们誉为“花中西施”。杜鹃花通常为5瓣花瓣,在中间的花瓣上有一些比花瓣略红的红点。杜鹃花的生命力超强,既耐干旱又能抵抗潮湿,无论是大太阳或树荫下它都能适应。根浅,分布广,能固定在表层泥土上。最厉害的是它不怕都市污浊的空气,因为它长满了绒毛的叶片,既能调节水分,又能吸住灰尘,最适合种在人多车多空气污浊的大都市,可以发挥清静空气的功能。通常在春、秋两季开花。 杜鹃花的代表种,就是俗称的“映山红”。它几乎遍布长江流域各省以至云南、台湾等山地和丘陵上的疏林或灌木丛中。漏斗状的花,花瓣有酸味,可当水果吃,但一次食用不能过多,否则会引起鼻出血。 注意: 黄色杜鹃的植株和花内均含有毒素,误食后会引起中毒;白色杜鹃的花中含有四环二萜类毒素,中毒后引起呕吐、呼吸困难、四肢麻木等。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约2米;枝条、苞片、花柄及花等均有棕褐色扁平的糙伏毛。叶纸质,卵状椭圆形,长2—6厘米,宽1—3厘米,顶端尖,基部楔形,两面均有糙伏毛,背面较密。花2—6朵簇生于枝端;花萼5裂,裂片椭圆状卵形,长2—4毫米;花冠鲜红或深红色,宽漏斗状,长4—5厘米, 5裂,上方1—3裂片内面有深红色斑点;雄蕊7—10,花丝中部以下有微毛,花药紫色;子房及花柱近基部有糙伏毛,柱头头状。蒴果卵圆形,长约1厘米,有糙伏毛。花期4—5月,果熟期10月。为酸性土指示植物。叶含黄酮类(杜鹃花醇)、三萜成分、乌苏酸。
分布
生于山坡、丘陵灌丛中;广布于长江流域各省,东至台湾、西南达四川、云南;湖北麻城拥有中国最大的古杜鹃花群落,已被上海吉尼斯总部获批。 世界分布:杜鹃花在全世界约有960余种,亚洲最多约850种,北美洲24种,欧洲9种,澳大利亚1种,中国约占560种,占全世界种类的59%。我国的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地区是世界杜鹃花的现代分布中心之一。
生长环境
杜鹃花喜欢酸性土壤,在钙质土中生长得不好,甚至不生长。因此土壤学家常常把杜鹃花作为酸性土壤的指示作物。杜鹃花经过人们多年的培育,已有大量的栽培品种出现,花的色彩更多,花的形状也多种多样,有单瓣及重瓣的品种。 杜鹃性喜凉爽、湿润、通风的半阴环境,既怕酷热又怕严寒,生长适温为12℃至25℃,夏季气温超过35℃,则新梢、新叶生长缓慢,处于半休眠状态。夏季要防晒遮阴,冬季应注意保暖防寒。忌烈日暴晒,适宜在光照强度不大的散射光下生长,光照过强,嫩叶易被灼伤,新叶老叶焦边,严重时
会导致植株死亡。冬季,露地栽培杜鹃要采取措施进行防寒,以保其安全越冬。观赏类的杜鹃中,西鹃抗寒力最弱,气温降至0℃以下容易发生冻害。
繁殖方法
1.扦插法:此法应用最广,优点是操作简便、成活率高、生长迅速、性状稳定。①时间,西鹃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毛鹃在6月上、中旬,春鹃、夏鹃在6月中下旬,此时枝条老嫩适中,气候温暖湿润。②插穗,取当年生刚木质化的枝条,带踵掰下,修平毛头,剪去下部叶片,保留顶部3片至5片叶,保湿待插;③扦插管理,扦插基质可用兰花土、高山腐殖土、黄心土、蛭石等,扦插深度以穗长的1/3至1/2为宜,扦插完成后要喷透水,加盖薄膜保湿,给予适当遮荫,一个月内始终保持扦插基质湿润,毛鹃、春鹃、夏鹃约一个月即可生根,西鹃约需60天至70天。 2.嫁接:可一砧接多穗,多品种,生长快,株形好,成活率高。①时间,5月至6月间,采用嫩梢劈接或腹接法;②砧木,选用2年生的毛鹃,要求新梢与接穗粗细得当,砧木品种以毛鹃“玉蝴蝶”、“紫蝴蝶”为好。③接穗,在西鹃母株上,剪取3厘米至4厘米长的嫩梢,去掉下部的叶片,保留端部的3片至4片小叶,基部用刀片削成楔形,削面长约0.5厘米至1.0厘米。5嫁接管理,在毛鹃当年生新梢2厘米至3厘米处截断,摘去该部位叶片,纵切1厘米,插入接穗楔形端,皮层对齐,用塑料薄膜带绑扎接合部,套正塑料袋扎口保湿;置于荫棚下,忌阳光直射和暴晒。接后7天,只要袋内有细小水珠且接穗不萎蔫,即有可能成活;2个月去袋,翌春再解去绑扎带。
种植方法
1.栽植 长江以北均以盆栽观赏。盆土用腐叶土、沙土、同土(7:2:1),搀入饼肥、厩肥等,拌匀后进行栽植。一般春季3月上盆或换土。长江以南地区以地栽为主,春季萌芽前栽植,地点宜选在通风、半阴的地方,土壤要求疏松、肥沃,含丰富的腐殖质,以酸性沙质壤土为宜,并且不宜积水,否则不利于杜鹃正常生长。栽后踏实,浇水。 2.光照与温度 4月中、下旬搬出温室,先置于背风向阳处,夏季进行遮荫,或放在树下疏荫处,避免强阳光直射。生长适宜温度15 -25℃,最高温度32℃。秋未10月中旬开始搬入室内,冬季置于阳光充足处,室温保持5 -10℃,最低温度不能低于5℃,否则停止生长。 3.浇水与施肥 栽植和换土后浇1次透水,使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以利根部成活生长。生长期注意浇水,从3月开始,逐渐加大浇水量,特别是夏季不能缺水,经常保持盆土湿润,但勿积水,9月以后减少浇水,冬季入室后则应盆土干透再浇。台理施肥是养好杜鹃的关键,喜肥又忌浓肥,在春秋生长旺季每10天施1次稀薄的饼肥液水,可用淘米水、果皮、菜叶等沤制发酵而成。在秋季还可增加一些磷、钾肥,可用鱼、鸡的内脏和洗肉水加淘米水和一些果皮沤制而成。除上述自制家用肥料外,还可购买一些家用肥料配合使用,但切记要“薄”肥适施。入冬前施1次干肥(少量),换盆时不要施盆底肥。另外,无论浇水或施肥时用水均不要直接使用自来水,应酸化处理(加硫酸亚铁或食醋),在pH值达到6左右时再使用。 4.整形修剪 蕾期应及时摘蕾,使养分集中供应,促花大色艳。修剪枝条一般在春、秋季进行,剪去交叉枝、过密枝、重叠枝、病弱枝,及时摘除残花。整形一般以自然树形略加人工修饰,随心所欲,因树造型。 5.花期控制 若想春节见花,可于1月或春节前20天将盆花移至20℃的温室内向阳处,其他管理正常,春节期间可观花。若想“五一”见花,可于早春萌动前将盆移至5℃以下室内冷藏,4月10日移至20℃温室向阳处,4月20日移出室外,“五一”可见花。因此,温度可调节花期,随心所愿,四时开放,另外,花后即剪的植株,10月下旬可开花;若生长旺季修剪,花期可延迟40天左右;若结合扦插时修剪,花期可延迟至翌年~2月。因此,不同时期的修剪,也影响花期的早晚。
药用价值
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以根、叶及花入药。春末采花,夏季采叶,秋冬采根,晒干备用或鲜用。 1. 性味归经 根:酸、涩,温。有毒。 叶、花:甘、酸,平。 2. 功能主治 根:祛风湿,活血去瘀,止血。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闭经;外用治外伤出血。 花、叶: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止痒。用于支气管炎,荨麻疹;外用治痈肿。 3. 用法用量 根2~3钱;花、叶3~5钱;外用适量,根研粉,叶鲜品捣烂敷患处。 4. 注意 孕妇忌服。 ·资料来源:《全国中草药汇编》 杜鹃花-温馨花语 杜鹃花的花语——永远属于你。 杜鹃花代表爱的喜悦,据说喜欢此花的人纯真无邪。 杜鹃花的箴言是当见到满山杜鹃盛开,就是爱神降临的时候。 花语:爱的欣喜,节制,节制欲望。 花色含意:爱的喜悦。 白色:被爱的欣喜。 它只在自己的花季中绽放,即使杜鹃总是给人热闹而喧腾的感觉。而不是花季时,深绿色的叶片也很适合栽种在庭园中做为矮墙或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