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曾出现荒唐的“共妻令”,到底为了啥?
十月革命胜利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诞生。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不同,这个新生的政权一经出现便几乎遭受到全世界主流国家的一致反对,在以资本主义为主要构成的世界大家庭里,出现这么一个号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全人类”的异端,的确会让大多数人感到心里不是滋味。
苏俄的历史,就是一部俄罗斯人民的苦难史。布尔什维克攫取政权后却背信弃义发动“一月剧变”,导致俄国陷入残酷的内战之中。列宁又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使俄国擅自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又引发了协约国之间大规模的国际干涉接踵而至。混乱的形势之下,各种匪夷所思的情况不断出现,其中关于革命政权实行“共妻法令”的传闻甚嚣尘上。
布尔什维克宣扬的gong产主义理论中一方面主张将社会资源实行公有化,另一方面认为“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关系是典型的私有制产物,也应当被公有化。也就是说他们宣扬的gong产主义制度,就是要消灭建筑在私有制上的一切,包括婚姻和家庭关系。
因此,布尔什维克们主张没收个人的私有财产以充公,实行“gong产”;一些更为激进的布尔什维克们甚至还以革命的名义宣扬全面摒弃人类应有的个体情感与道德,将两性关系也公有化,实行所谓的“共妻”。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理论简直令人发指,但不幸的是,在苏俄的这片土地上这种理论正不间断的被实施着,十月革命后不仅大量的俄国有产者财富被无情掠夺,践踏性道德的行为也比比皆是。
在1918年,俄国的许多地方报纸上,赫然刊登出一道《俄国少女及妇女公有法令》。
在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中一个名叫赫瓦托夫的布匹店小业主以苏维埃的名义宣布“从1918年5月1日起,苏维埃政权控制下的所有17至32岁的女性应摆脱个人控制的束缚,宣布自己为人民的公共财产”,意即“共妻法令”。
这道“法令”由19段文字组成,通篇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在无产阶级领导的新社会中勇敢争取自己享受“性爱”的权利,同时宣称“所有绝色佳人都成为了资产阶级的笼中金丝雀,这必将严重扰乱人类在地球上的正常繁衍”,劳苦大众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解放自己的“性束缚”。
“该“法令”堂而皇之的规定:符合17至32岁年龄条件的妇女将被公有化,成为新社会的“公有财产”,所有成年男子将有权按照计划任意同这些成为“公有财产”的妇女发生性行为,但每次不得超过三个小时,且每周不得超过三次。
成年男子想要获得上述“公有财产”的使用权必须首先加入一个名叫“劳动家庭”的组织成为其会员,并从工厂委员会、工会或地方苏维埃领取或办理相应的会员资格证明。拥有家室的会员将其符合年龄条件的妻子公有化的,除按照计划享用“公有财产”外,还应当给予一定的照顾,允许同自己的妻子额外发生一定次数的性行为。如果拥有家室的会员拒绝将符合年龄条件的妻子变成“公有财产”的,那么他将被剥夺享用任何“公有财产”的权利。
同时该“法令”还规定所有成为“劳动家庭”的会员,必须扣除其收入的10%缴入一个名叫“人民后代”的基金,相关管理部门将通过该基金支付给公有化的妇女232卢布作为补偿金,且对其中怀孕的妇女还将发放补贴,对她们所生子女进行抚养直至17岁成年为止,失去劳动能力的妇女还可领取相应的退休金。
该“法令”一经宣布,竟然受到了人们的热烈反响,尤其是一些好色的无业游民更是对此热衷异常,许多年轻人甚至带着自己的女友找到赫瓦托夫纷纷要求加入“劳动家庭”。 赫瓦托夫买下一幢位于索科利尼基村的乡间木屋,取名“爱宫”,作为“劳动家庭”会员享用“公有财产”的活动场所。
会员们在“爱宫”里每10人安排在一个房间,那些充作“公有财产”的妇女们则被安排在另一个独立房间。会员房间同妇女房间相邻的位置被间隔出了一个可供两人睡觉的小单间。在征得领导(赫瓦托夫)批准同意后,会员可选择一位女士一起住进小单间,然后便可尽情享受性爱的欢愉。
当然了,也有一些不愿成为“劳动家庭”会员的人在支付每次100元卢布的费用后,也可以临时参加到“爱宫”的相关活动中来。赫瓦托夫有时也会批准自己参加“爱宫”的活动,免费“享用”一下他中意的年青女子。如此这般,赫瓦托夫通过实际行动,将“共妻法令”规定的内容大部分认真落实,他通过组织“爱宫”活动并收取基金费用或临时费用的方式敛聚了巨额的财富,达到了财色兼收的火爆效果。
赫瓦托夫及其“爱宫”的“性爱解放事业”平稳进行了长达一个月有余,期间尽管当时国内局势处在一片混乱之中,但“共妻法令”的有组织实施却在俄国大地上如同闪电一般广泛传播并蔓延开来。
一些与苏维埃政权敌对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报纸也都纷纷转载这一新闻,如在维亚特卡边区,社会革命党人维诺格拉多夫就从《乌法生活报》摘录了赫瓦托夫的“共妻法令”的实施情况,并以《不朽的文件》为标题,转载刊登在《维亚特卡边区报》上,造成全国轰动性的影响。
通过媒体的渲染与鼓噪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才意识到了其治下的赫瓦托夫及其行为的不当之处,随即下令将其逮捕并交付审判。
对赫瓦托夫的审判也堪称一时奇闻,造成了极大的争议。为将“共妻法令”这一事件审理清楚,苏俄党政机关派出了一些骨干人员参与到法庭审判的各个环节中来。
主审法官由莫基拉担任,他嫉恶如仇是一位奋战在内战前线的剑术高强的红军老战士,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人数众多的人民陪审员也被要求积极参与到庭审中去。
公诉人由布尔什维克莫斯科委员会妇女部主任维诺格拉茨卡娅和著名的“布尔什维克党医”扎尔金德担任。
而作为被告赫瓦托夫一方的辩护人则由苏维埃国家救济人民委员会女委员科隆泰和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成员拉林一起担任。这样的司法人事配置,竟然牵扯到众多布尔什维克的中高层人士,在当时的各类审判活动中也是极为少见的。
庭审中,两位公诉人分别做了有关赫瓦托夫罪行的表述和认定,要求法庭追究赫瓦托夫的刑事责任,判处其有期徒刑五年,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但公诉人在对被告的指控中并没有表明出苏维埃政权对“共妻法令”本身所持有的相关认识和反对态度,也没有否认在其他地区存在有相似的“共妻法令”正在施行。
轮到辩护方发言时,女辩护人科隆泰进行了以“爱神理论”为根据的长达40分钟的辩护发言:俄国在沙皇的反动统治下,整个社会呈现出自由散漫的特征,而社会伦理道德也在不断沦丧,导致男女关系过于随便,既缺乏道德上的约束,也不存在任何形式上的管控措施,在“爱神的自然催化作用”之下,使得世人普遍举止轻浮,这才会使得赫瓦托夫突发奇想颁布的“共妻法令”存在实施的土壤。但他的本意是符合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意图在于打破资产阶级对性爱的专属控制,倡导广大人民群众在新社会里按照有序条件下自由的、解放的满足自身性爱需求。
女辩护人不断强调指出,在革命胜利后的俄国那些本属于资产阶级的沉渣陋习还会时不时的泛起,并不会随着新生社会的出现而自动消亡,“共妻法令”的出现正是资产阶级错误的享乐思维作祟,从而使得赫瓦托夫在法令实施中产生一些错误的行径。鉴于赫瓦托夫的主观出发点是革命的,但客观条件却无法更好的满足“共妻法令”所能表达出的真实革命宗旨,赫瓦托夫的行为是超前的,且不具备主观恶意,但确实存在一些不当之处,因此辩护人一致要求法庭对赫瓦托夫法外开恩,判处其无罪释放;但对于其从“爱宫”活动及其他好色之徒手中收取的钱款,则应当给予没收,并上缴国库。
对于辩护人提出的辩护意见法官及人民陪审员们却表现的有些不置可否,公诉人也未提出有效抗议。而出人意料的是法庭聚集了很多赫瓦托夫的支持者,主要以女性支持者为多数。
这些被告的支持者们在法庭里高呼“无罪释放被告”、“他是一个好人”、“将公平正义给他”等等口号向主审法官表达着自己强烈的呼吁,有些情绪激动的女性支持者甚至向法庭乱扔臭鸡蛋、烂果蔬和小动物的尸体以表达自己的不满。
在一片混乱之中,法庭最终竟然接受了抗议人群的意见,主审法官莫基拉当场做出判决:被告人赫瓦托夫因犯罪证据不足,判处无罪并当庭释放。但鉴于被告存在敛财等不当行为,没收赫瓦托夫及其“爱宫”取得的所有非法收入一并上缴国库。
就这样赫瓦托夫被无罪释放了,不但没有受到苏维埃政府的实质性惩处,而支持者们还把他视为英雄一般将其迎送回家。可惜好景不常,赫瓦托夫回到家的第二天就被一群无政府主义者给谋杀了,理由是他发布的“共妻法令”内容色情不堪,严重玷污到了无政府主义组织的相关声誉。
虽然赫瓦托夫莫名其妙的获得了苏俄政府的宽宥,又莫名其妙的被人给谋杀了,但他自行颁布的“共妻法令”似乎并没有受到苏俄政府官方的、彻底的否定,反而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似乎被视作是一个“默认允许的法令”在俄国大地上广泛流传与实施着,甚至一直到1930年,还有一些好色之徒借口这样的“法令”重复实践着赫瓦托夫的“性爱解放事业”!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发生“共妻法令”如此荒唐之事,成为了后来一些西方国家炒作攻讦苏联制度长盛不衰的话题。
对于“共妻法令”这样敏感而离奇的事件,前苏联史学界曾长期持否认的态度,直到苏联行将解体的20世纪80年代末,诸如《星火》、《论据与事实》等苏联中央媒体才先后披露相关的史实。
而苏联解体后,所有解密的文档也确切的表明,在苏维埃政权刚刚成立的混乱年代里,这样的丑闻并不是孤例,而是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现实。实事求是的说,尚未找到有证据表明当时的苏维埃政权直接颁布或支持实施了所谓的“共妻法令”。
当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首要任务是取得内战的胜利,主要精力在于不顾一切的将所有社会资源实行公有化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实行所谓的“战时gong产主义”政策,而对其他事务的处理则略显精力不足。
但从其对诸如“赫瓦托夫案件”之类假借政府名义发布“共妻法令”的事后处理结果来看,则并没有对这些假法令的产生与蔓延做到及时、彻底的否定与肃清,这或多或少给后人留下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存在有意默认或者故意纵容“共妻法令”的印象。
而结合当时苏维埃政权的主要领导人诸如托洛茨基、布哈林、安东诺夫、克朗黛等人来看,他们都是较为激进的革命分子也都曾普遍提倡“性解放”,且他们的私生活确实大都比较随便,可见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者的气质也多少反映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是如何看待“共妻法令”的出现与蔓延的。
也许从这群领导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内心似乎会有这么一种认识——“共妻法令”肯定是不合法的,但多少有那么点革命的味道,也许是合理的。
历史大学堂特邀作者:陈翔
1.雅林现代农业园
雅林现代农业园餐厅构造从外观上看很有特点,全部是玻璃结构,里面的桌椅在外面一览无遗。进入农业园内,一片绿意盎然,就像是进入秀美的景区,种满了鲜花和绿色植物,一股股清新的植物气息扑鼻而来。细听有细细的流水声和悠扬的音乐声,坐在绿树花丛中,与亲朋好友吃饭、喝酒,真是一种享受。
雅林的包厢风格迥异,有建在水池上的“蒙古包”,还有模仿“鸟巢”形状的,有独门独户“别墅型”包厢,也有夜店咖啡茶水间式的包厢。这些包厢或隐藏在毛竹林中,或在长廊的那方,凉亭的旁边,在花木的包围中,一如园林般的古色韵味。
【交通】从温州上高速,往福州-瑞安方向,过了飞云江大桥后就在飞云出口下高速,出了收费处往左边就到。
2.楠溪江香樟花园
楠溪江香樟花园坐落于永嘉县境内,小楠溪的端口处。它成立于2001年。因被香樟树环抱而得此名。香樟花园的房屋造型古朴,制作精细,古色古香。四周景致幽静,山水旖旎,古木葱葱,周边农田犹如一副山水画。穿梭在树林当中的内道河流以及小桥犹如小桥流水人家之意境
香樟花园依托楠溪江之自然山水、周围风光、乡村风情,是当地的特色产业。“游楠溪碧水、赏香樟古树、吃农家饭菜、饮农家美酿、玩农家之乐、品全羊美食、住乡间木屋”为主要特色。同时还提供游客体验三农特色“的体验农家生活、享受农耕文明、学习乡村文化、感受自然风情”等项目。让您真正体会到农家乐给您带来的无比轻松和快乐.
【特色】烤火鸡、炒锦粉面、家烧老鸭、排骨炖玉米、红烧牛排等。
【交通】甬台温高速永嘉出口下岩楠溪江景区方向至渠口乡香樟花园。
3.雁荡山环山生态休闲园
雁荡山环山生态休闲园位于乐清市雁荡山风景区,离高速出口2公里。环山村自然乡村风光得天独厚,四面环湖,群山环绕,空气清新,绿色覆盖。精心设置的农家旅游、亲子游、单位野外聚会活动,是都市人工作之余放松紧张精神,体验农家淳朴、天然、生化情趣所追求向往的理想场所。
更能让都市儿童真正体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领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是开拓孩子生活视野,陶冶勤劳自立情操体验教育的理想场所。园内还配有成人拓展,垂钓,船上烧烤,棋牌娱乐,会议室,篝火晚会等,是您远离城市喧嚣的另一选择!
【交通】温瑞大道→温州南枢纽→台州/G15/福州方向→南白象枢纽→沈海高速→沿沈海高速行驶68.9公里从雁荡山出口离开沈海高速→雁荡山互通→104国道
【推荐餐饮】环山生态休闲园,农家乐较多
4.仰义观光农业园区
仰义观光农业园区位于温州鹿城仰义林里村,距离温州市区15公里。此园是温州市第一个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集休闲观光旅游和农业示范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是远离都市喧嚣、摆脱工作压力的好地方,这里风光旖旎,使人陶醉,高尔夫球、农田挖地瓜、小朋友真人CS等也将会是小朋友休闲游玩的好选择。
该片于1982年获得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改编剧本。片中的父女俩扮演者在生活中也是父女俩。
影片讲述了年老的诺曼与女儿一直心存芥蒂,隔阂很深,在帮女儿照顾比利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了天伦之乐,而且也转变对人生的态度,并且在妻子的帮助下,父女终于冰释前嫌的故事。
诺曼和艾塞尔夫妇离开了喧闹的城市,来到了位于金色池塘边的乡间木屋度假。
这对老夫妇性格迥异,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性格开朗,积极阳光乐观,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热情,温柔,包容,善良有爱,爱自己,也会爱别人,成长性思维,散发着青春的活力。一个则恰恰相反, 诺曼患心绞痛,记忆力也不好,常担心死神降临,意志消沉,没有生机和活力,也可以说死气沉沉,脾气古怪,还总喜欢唱反调,拿别人寻开心,好强,固执,蛮横,言辞刻薄,出言不逊,不积口德。
艾塞尔在人生暮年依然保持着如人生之初一样对生活与自然的新鲜和激动。刚下车听到潜鸟的歌唱如此惊喜,艾塞尔兴奋,激动地喊诺曼来听“潜鸟欢迎我们回来了”,满脸笑意,诺曼则面无表情的说没听见。
艾塞尔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总能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诺曼恰恰看到的是糟糕的一面。
半杯水,你是看到空的部分,还是看到有的那部分?
刚进房屋后,诺曼说乱七八糟,而艾塞尔说“一会儿就会变好的,变得井然有序,而且暖和。”然后就去树林捡柴了。
诺曼退休前是一所大学的教授,看着自己年轻时举重的照片,还有《宾夕法尼亚日报》的头版,再看看镜中年迈的自己,这其中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曾经的辉煌不再,他低头“唉”了一声,能够感受到他深深的失落感。
埃塞尔到树林捡柴,遇到塞哥利亚夫妇邀请他们吃饭,看看他们对自己年龄的看待。他们俩的心理年龄至少差了二十多岁。精神状态也就不一样,埃塞尔总是欢呼雀跃,充满好奇欢喜,诺曼总是死气沉沉,有种压抑感。
埃塞尔就像活泼可爱的小女生,诺曼就是古板的老学究,对死亡津津乐道,滔滔不绝。
艾塞尔就是多么的包容着诺曼。
每每遇到这种事情况,都是艾塞尔主动示弱,和解,并给诺曼温暖的拥抱。
艾塞尔的连接能力特别强,她和自然万物以及所有接触到的人之间都能产生很深的连接,是一位对生命充满了热爱,对自己家人和周围的人,充满了热情和热力的老太太。能量满满,就像小太阳一样随时散发温暖。
夕阳的余辉撒在金灿灿的水面上
稍微安排停顿,艾塞尔就和诺曼一起划船到湖中专门看潜鸟,就像看望老朋友。金色的湖面,波光粼粼,好一幅和谐动人的画面。
艾塞尔还经常和潜鸟聊天,她对湖边一草一木充满热爱。
即使她一个人在树林中采野花时,也会兴高采烈地翩翩起舞,她仿佛金色森林中一只旋转的白色蝴蝶。这是一颗精神饱满、清澈纯净心灵的舞蹈。
她情商高,与别人关系都处理的很好,无论是加油年轻人,邮差,女儿,女婿和小比利。她都有尊重到他们,看到他们,支持,鼓励他们,有很好的连接和沟通。
再来看看诺曼的连接,面对对他有些鄙夷的年轻人,他直接就吼上了
出言不逊,言辞刻薄
他对年轻人的吼叫是想显示自己老当益壮,不要小看我。
他让邮差把信给他咬开,不尊重,蛮横
第一次与准女婿见面,诺曼并没有听从妻子的劝告,尖酸刻薄的毛病一如既往,女婿比尔本想和诺曼好好交流一下,诺曼则直接甩出一句“补颗牙要多少钱?”
然后越来越糟糕
比尔一忍再忍,终于憋不住了,揭穿诺曼老底。“由着性子胡闹吧,我会尽量的容忍”
看看她口中的女儿
什么感受?
诺曼不小心点着了房子,为了掩饰自己犯的错,不仅不称赞外孙,反而大声呵斥比利“天哪,看你把这儿搞的!”
为什么诺曼经常用吼的方式?
诺曼不愿承认自己已年老健忘,他像一头老去的狮子一样嘶吼着,想证明自己的存在和曾有的威严。
每一种行为的背后,都是需求没有被看到,被满足。只有艾塞尔可以理解他的丈夫,她可以看到他,理解他,接纳他,尊重他,包容他就是这个样子。
对年老和死亡的恐惧,他想获取家人的关注和肯定,他想证明自己残存的价值。
坚强的外表拥有一颗脆弱的心
想继续工作是想要证明自己还有价值
埃塞尔让诺曼去摘草莓,他记不起去老镇的路了,十分害怕的跑回来,就像迷路的孩子回来找妈妈,他在艾塞尔面前是真实的。
埃塞尔给他肯定,支持和信心,你会记起那条路的,你永远是我潇洒的白马王子。
金色池塘边美丽的风景和妻子无微不至的照顾都没有让老诺曼摆脱对年华老去的恐慌。心脏的毛病让诺曼对死亡充满了恐惧。
这一切的转机在于诺曼八十寿辰,隔阂很深的女儿切尔西为庆祝父亲生日,带着即将与之完婚的丈夫和13岁比利来到金色池塘。
可热闹的表面仍然掩饰不了父女间的情感危机,经过这么多年,他们之间依旧没有和解的迹象,诺曼言语间的刻薄尖酸也造成了他与女儿及女婿之间的难于交流和隔阂。
原生家庭的创伤深深的伤害着切尔西,切尔西选择逃避,离开家远远的,但正如她自己说的那样,依然摆脱不了。非常痛苦,她不接纳,指责抱怨。说父亲是讨厌鬼,当对父亲不敬时,埃塞尔提醒他用词。
艾塞尔反省原生家庭对切尔西的伤害
太爱争斗,要强,执拗,切尔西跟父亲一样。埃塞尔开导女儿,不要对过去发生的事耿耿于怀,跟自己过不去,惩罚别人其实就是惩罚自己。
生活是不断进步的,放下过去,才能轻松前行。
切尔西与其男朋友比尔到欧洲旅行,把比利留在金色池塘,委托老夫妻俩照顾。
比利先来个下马威
艾塞尔倡议去钓鱼,诺曼已经好久没摸鱼竿了。
比利留下来,感受是被嫌弃的,被冷落的。
诺曼用了比利的口头语胡说,以牙还牙。
找个台阶下,不屑的语言贬低别人来提升自己,有没有觉得他们祖孙3人有很多相似点。
比利对诺曼的大吼大叫很不舒服,诺曼出现了转变,说了对不起,很难得,比利则说没关系,彼此连接更深了。
答应照看比利,诺曼明显上心,尽量放低身段,和善耐心对待比利,仿佛对待自己女儿一样。
爷孙俩从开始的互不信任到互相理解,二人常在一起泛舟垂钓,跳水嬉戏,还把纱门修好了。比利终于找到了久违的快乐和欢笑,诺曼也从孩子身上体会到了天伦之乐,激活了他的生命能量,找到价值感,找回了生活的意义。
切尔西度假归来,看着诺曼和比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相处的如此融洽,既开心但更多的是吃醋,羡慕,嫉妒,恨,有没有?
自怨自艾的抱怨着“为什么那老家伙不能和我成为朋友?”
艾塞尔先肯定女儿,再婉转的指出不当之处,尊重。
切尔西告诉母亲他们在布鲁塞尔结婚了
听女儿说完婚了艾塞尔非常高兴,说父亲肯定会为他骄傲的,切尔西则说他不会的,他是一个自私的老东西,这触犯了艾塞尔的底线,她赏了切尔西一记耳光,因为女儿没有尊重和敬畏心。
切尔西痛苦地跳入了水中
提到新奥尔良(New Orleans)大多数人会想到“奥尔良烤翅”,但新奥尔良有烤生蚝炸鳄鱼炸各种海鲜,就是没有烤翅,哈哈。新奥尔良位于路易斯安那州南部密西西比河下游入海处,是仅次于纽约港的美国第二大港口城市,同时也是该州最大的城市,人口规模和GDP产值均超过路州首府巴吞鲁日(Baton Rouge)。新奥尔良以爵士乐,法国殖民时期建筑,克里奥(Creole)美食和文化而闻名,是美国最具特色的城市之一。高晓松就曾称新奥尔良是他最爱的美国城市,晓松奇谈中也多次提到NOLA。总之,新奥尔良是个很值得一去的城市。
一、地理位置
新奥尔良位于密西西河下游入海处,大约在墨西哥湾上游的169公里处,所以简单来说新奥尔良就是一个密西西比河汇入墨西哥湾形成的河口三角洲,城市周围的庞恰特雷恩湖 (Lake Pontchartrain)和博恩湖(Lake Borgne)就是因为泥沙沉积脱离墨西哥湾而形成的潟湖。密西西比河在新奥尔良城市内转了个大湾,顺着流向将城市分为了“上城”和“下城”,所以又有“新月城”之城。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新奥尔良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气温较高降水量多,夏天多暴雨,AAG的最后一天就下起了大暴雨。
二、历史变迁
新奥尔良有一个很美的名字“诺拉”(NOLA),是“新奥尔良,路易斯安那州”的英文首字母。赋格在《寻欢》中说“路易斯安那”的名字由波旁王朝的“太阳王”路易十四而来,而新奥尔良(La Nouvelle Orleans)得名于路易十五的摄政王奥尔良公爵。下面这段关于历史的内容主要来自于百度百科和知乎。
1718年,通过印第安部落的指引,法国人头目Jean-Baptiste Bienville带领划桨奴,淘金士,清洁工,妓女等一众在密西西比河口的高地安了家(现法国区)。因为首批居民的组成不堪,加上法国宫廷由上而下的穷奢极欲,新奥尔良很快成为法国新贵最奢靡腐化的殖民地,夜夜笙歌,日日糜烂。【 开启法国殖民 】
当时英国殖民势力扩张,法国决定和西班牙联手来牵制英国。于是1762年,一纸“枫丹白露协约”将新奥尔良作为政治秘密献礼送给了西班牙。两三年后,西班牙总督姗姗来迟,可殖民地的法国人和德国人要恢复路易十五的昔日荣光,于1768年发动和平政变将西班牙总督赶了回去。之后西班牙派来铁血新督平乱,枪决五名中坚分子,血洒杰克逊广场(Jackson Square),开启西班牙在新奥尔良的殖民时代。【 易手西班牙 】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强势的拿破仑上台后西班牙在北美的势力逐渐消亡,西班牙在1801年被迫将新奥尔良归还法国。但西班牙40年的统治期间法国区两次大火,现在的建筑大多是西班牙的建筑风格,虽然保留着法国人风流奢华的生活态度。【 40年后归还法国 】
拿破仑收回后没多久就面临着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的威胁,而海地独立革命又使拿破仑征服加勒比新大陆的计划宣告失败,急需资金的拿破仑于 1803年将整个路易斯安那殖民地(西至落基山脉,北抵加拿大边境)连同新奥尔良以低价卖给美国(见图2)。【 美国低价购入 】
不管几易其主,老城区里总也笙歌不断,后庭花回荡在慵懒的密西西比河之上,诺拉一派歌舞升平。
三、风俗文化
新奥尔良的风土人情风俗特色在美国属于独一无二的,这与其历史变迁息息相关。
新奥尔良开埠后,为了区别于从欧洲大陆来的第一批移民,在路易斯安那殖民地出生的第二代移民都被统称为克里欧人。法国裔,西班牙裔或者二者混血的克里欧人依然讲法语,被称为法国克里欧人;而殖民地上的有色人种,尤其是由西非掠夺来的黑奴后裔则被称为黑克里欧人。同时,路州是美国黑人人口占比最高的州之一,仅次于密西西比州。黑克里欧人,法国、西班牙殖民者逐步种族融合,形成了既有欧洲传统又有非洲特色的风俗习惯。这一点在饮食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路易斯安那殖民地归属美国后,为了区别南下的美国人,新奥尔良地区的本地人称自己为克里欧人。【 克里欧人 】
卡真人则是从加拿大地区移居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法国人后裔。18世纪中后期,现今加拿大地域的英国与法国殖民者之间展开了一场争夺新法国殖民地的战争,许多法国人开始举家南迁。其中大部分法国阿卡地亚地区的殖民者们就展转流落到了今天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成为今天卡真人的鼻祖,至今卡真人的语言仍然是带有浓重阿卡地亚口音的法语。【 卡真人 】
十九世纪中期,新奥尔良优良的海港与运输便利使其成为南方最具吸引力的大城市。法国人,西班牙人,拉美贵族,南迁的美国人,爱尔兰人,德国移民,意大利人,希腊人,克罗地亚人,菲律宾人等纷纷涌入,新奥尔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文化熔炉。这些不同的语言、文化、信仰交织在一起,演变出了独特的新奥尔良文化。比较著名的有新奥尔良三月份最具盛名的Mardi Gras狂欢节,拥有众多爵士乐的演出的爵士乐天堂,以及繁华的同性恋区。【 新奥尔良文化 爵士乐 狂欢节 同性恋 】
爵士乐可以说是新奥尔良的灵魂,奈何我对此没有太多欣赏能力,回头再去的时候可以多了解一下。可以说, 地理位置+历史变迁+风俗文化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新奥尔良 ,而作为游客的我们,感受到的也只是它浓厚底蕴中的一缕幽香。
四、传统美食
路州有名的是 Cajun food 和 Creole food ,从北向南,到新奥尔良基本就是Creolefood。
Cajun food基本上是法国和加拿大的农村家乡菜,烹饪手法简单,大量采用南方本地的原料与香料,比如几乎每菜必放的洋葱、芹菜与青椒碎丁,风格十分浓厚辛辣其中,麻辣小龙虾是最著名的季节性卡真食。米饭永远是卡真风味的主食,这与美国其余地区面包就大肉的风格不同。
Creole food烹饪风格混合了法国、西班牙、加勒比和非洲的传统影响,虽然也如同卡真食物一样大量运用南方本地原料,但手法上更接近欧洲大陆的传统风味,味道上也没有那么辛辣。比如著名的新奥尔良海鲜稀饭,红豆米饭,海鲜炒饭(Jambalaya),小龙虾浇饭(CrawfishEtouffee),乌龟汤,炸生蚝,面包布丁等。
此外,新奥尔良还有一个自创的传统美味叫“穷汉三明治“(Po-Boy),简单来说就是用香脆的法式面包,配上油炸生蚝/虾尾,再配上生菜、番茄、腌黄瓜、洋葱等各种作料。
其实在Yelp上搜索,直接按照评分就可以去找各种特色餐馆了,进入一家local店浏览一遍菜单就对Creole food有了大概的了解。值得一提的是在Bourbon Street上经常看到一种名叫Tropical Isle的饮料,可以尝试一下。法国区还有一家叫做Café Du Monde的小咖啡馆,它家有一种特别的法式甜点Beignet,是一种类似甜甜圈的东西,上面撒了很多糖粉,据说是一家百年老店。
五、特色建筑
新奥尔良最有特色的建筑大多聚集在法语区老城,法语区里的法式建筑都是木制结构,现在法语区里那些浮华精致的雕花生铁阑干阳台都是西班牙建筑的风格,只有位于杜梅街上的“约翰夫人家”还可隐隐窥见法国乡间木屋的风貌,当然我没有看到。
另外,该地区还保留了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Streetcar,3块钱可以做24小时,在搜索路线的时候也将它作为了交通工具,不过更多的是作为旅游观光所用,就像经常看到parish的警察骑着马在街上晃悠一样。
杰克逊广场属于一个地标性建筑,四周分别是迪凯特街、圣彼得街、圣安妮街和沙特尔街,广场隔迪凯特街(Decatur Street)便是密西西比河。广场的左侧有三个18世纪的历史建筑,其中最重要的是新奥尔良圣路易斯主教堂(St. Louis Cathedral)。广场中心是1856年树立的杰克逊骑马雕像,为了纪念其在英美战争中获胜。
新奥尔良是爵士乐的天堂,虽然我欣赏不太来,但是街头巷尾到处可见各种表演。其中Bourbon Street上经常看到黑人小孩利用塑料桶作为道具进行创作,路人觉得不错就会向桶里扔小费。不得不感慨下西方人对音乐的领悟力,随时随地可以闻曲起舞,可能中国人对文字更敏感些。
另外由于Airbnb住在seventh ward这一地区,才知道它是新奥尔良第二大的街区。这一地区的建筑也很有特色,很多都是狭长的布局,进门是living room,然后走进去是卧室或者是厨房,依次排开(不知道属不属于典型)。这一地区的犯罪率较高,夜晚很不安全,与其历史形成是相关的,但是还没研究。这一块的建筑色彩鲜艳,特别适合街拍。
六、其他
像其他城市一样,新奥尔良还是有很多好玩的地方的。当然爵士乐是它的灵魂,文化交融是其特色。最后扒一扒值得玩的地方。
法国区 FrenchQuarter/Bourbon Street
杰克逊广场 JacksonSquare
狂欢节 Mardi Gras (真的没有flesh)
法国人街爵士乐FrenchmenStreet 不是波本街上酒吧里的那种
密西西比河游船 Cruiseon Mississippi River
橡树庄园 Oak AlleyPlantation
墓地特色地上悬棺 圣路易斯一号/二号公墓
城市公园(City Park)闲逛
奥格登南方艺术博物馆 Ogden Museumof Southern Art
新奥尔良艺术博物馆New OrleansMuseum of Art
国家二战博物馆 The NationalWorld War II Museum
杜兰大学 Tulane University
圣查尔斯街车St. CharlesAvenue Streetcar
法国市场溜溜 French Market
水族馆 Aquarium
看一场鹈鹕的比赛
露天饮酒
购物退税
……
最后,每一个地方都值得去看一看,如果可以,就多出去走走~
原文写于2018年4月
怀念那时光和那时的人儿
——2019年5月
他的作品有1945年于法国所创作的香颂,法文的原名是《落叶Les Feuilles Mortes"(the dead leaves)》,和一个故事有关,一个男孩在车站遇到一个女孩,一见钟情,却被人流无情冲散,于是男孩经常守候在车站,希望再遇到这个女孩,一直到老也没有再找到那个女孩,这就是“枯叶”的故事。1946年,法国歌手加影星Yves Montand(伊夫·蒙坦),在影片" Les Portes de la Nuit《夜之门》"中,唱响了这支香颂。
上世纪中叶,Jazz大乐队时期(1940-1954), 美国佐治亚洲艺人John Herndon Mercer(1909-1976)又将"Les Feuilles Mortes"改写成英文版的"Autumn Leaves"进口到了美国,之后全球风靡。在电影《廊桥遗梦》里,弗朗西丝卡和罗伯特在遥远的南依阿华乡间木屋摇曳的蜡烛中,纳京高吟唱的《Autumn Leaves》悠然响起。此后,罗伯特在西雅图孤寂岁月中,一次次的在那间酒吧中聆听高音萨克斯手吹奏这段名曲……
恩 就这么多了 希望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