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松锦江木屋村怎么样
锦江木屋村,国家级古村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号称“中国最后的木屋村落”,地处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漫江镇附近,原来叫"孤顶子",以村旁一座孤立突出的山峰而得名。村落毗邻发源于长白山的锦江,后改名为锦江村。
锦江木屋村是东北地区和长白山区仅存的一处传承性的满族木屋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护最好的木屋群落,是长白山深处一个自然形成的村落,这里地处长白山腹地,漫山原始森林,古树参天,遮云蔽日。
木屋传承至今,被当地人称为“木嗑楞”,此房屋沿用至今是当地人继承和传承满族先人的智慧的结晶和满族先人的建造技艺的遗存。乾隆东巡时,见到长白山区的“木嗑楞”房子和满语称之为“呼兰”的烟囱,赋诗称赞:木柱烟囱犹故俗,纸窗日影正新嘉。盆中更有仙家草,五叶朱旒拙四桠。
木屋系就地取材,以相同粗细、长短的树干,横梁竖柱,卯榫相扣,结合到一起,外面敷以黄泥,挡风御寒,易于维护。
房顶铺就的是厚厚的一片片木板瓦,自下而上摞放而成,雨雪会顺着木板瓦流滑下来,防水隔寒。
最神奇的是每家每户的烟囱,居然是用中空的整根枯树干制成,经过打磨处理,烧饭取暖时虽喷云吐雾,烟囱却不会燃烧,越用得久越耐火,极有特色。
这里您将体验乘坐牛拉爬犁游览木屋村落,感受东北先民的初级雪地运动。在村里您将看到完全由木头建造的房子,近距离了解先人怎样一种智慧成就了这样一种神奇。
更多关于抚松锦江木屋村怎么样?,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a075b71615731967.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一到冬天,东北游便火了起来,往年冰雪之旅,位于黑龙江省的雪乡总是稳坐热门榜。其实雪乡只是东北冰雪之旅的代表性景区,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类似雪乡的村落有很多,只不过真正有名气的很少。
和朋友一起到长白山 旅游 ,行程将近结束的时候决定走走附近的人文景点,问了一些当地人都没有合适的推荐,后来在网上搜索了一下,锁定了锦江木屋村。
锦江木屋村顾名思义保留了众多木屋建筑。
这座村落位于吉林省抚松县漫江镇,因为当地有一座孤立突出的山峰,村落一度叫“孤顶子”。
走进锦江村,但见地上白茫茫一片,农家的烟囱冒着袅袅炊烟,据当地人讲,这些白烟不一定是做饭时产生的,有一部分是烧炕产物。因为锦江村远离城市,加上相对偏僻,没有集体供暖,村民需要通过烧炕使室内保持温暖。
大雪过后,天空蓝得让人心醉,沿山坡修建的木屋、栈道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特别好看,就连原本残败的草木也成为亮色提当。
同样是冰雪丛林里的村落,锦江木屋村拥有雪乡的神韵,但比雪乡更原始,只是远没有雪乡的人气,虽然距离长白山西景区山门只有二十多公里,也是默默无闻。
经过多年的开发,雪乡已经非常成熟,相比起来,长白山下的这个“雪乡” 旅游 业刚刚萌芽,虽然少数本地人在路边摆起摊挡售卖一些土特产,但生意并不是很好,因为游客实在是太少了。
有人喜欢到热闹的地方去,我更喜欢这种未经深度开发的地方。
当地人很淳朴,我们到村口的一间房子里避寒,阿姨正在认真地制作 美食 ,看起来像是在烙饼,我问饼怎么卖,阿姨笑称只做不卖,说毕热情地邀请我们几个人品尝。
此时,室外温度在零下十度左右,在室内却可以穿短袖,比南方舒服很多。
这里的炕既是睡觉的地方,也是当地村民聚会聊天的场所,在地上铺一张毯子,上面放一张桌子就可以写字、做作业,如果有客人来访,还可以当作餐桌。
冬天大地冰封,农事暂停,正是村民最休闲的时候,串门、侃大山成为当地人的日常,二人转这类接地气的文艺形式大概就是在这种生活状态下自然形成的。
雪景是锦江木屋村最好看的风景,在村里还可以看到怀旧的架空喇叭,但凡村里有什么重要事情都是通过这种喇叭广播告知村民的。
锦江木屋村始建于1937年,已经有80多年,是迄今已发现的保存得最完好的木屋群。
真的很喜欢这个白色梦幻的天地,希望它一直保持原生态的美丽。
长白山素有“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而在这美丽的山峰下,藏有无数“国宝级遗产”。其中,地处吉林省抚松县漫江镇南侧2.5公里的丛林中的锦江木屋,就是长白山脚下的一处“国宝”。
锦江木屋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村落,原名“孤顶子”村,因村北一座平顶孤峰而得名。相传,该村由1677年清朝留守满族人居住开始,至今已300余年。
1677年,康熙派人寻找祭拜长白山之路,在兵丁们寻山结束准备返京时,其中有一部分兵丁留了下来,并在此建村、设营,等待康熙前来祭祖。可由于当时葛尔丹叛乱,加之北方沙俄进犯等原因,康熙直至去世也未曾抵达长白山祭祖,当初留下的人从此定居这里。
但村落建筑群的形成,据抚松县史志记载,始建于1937年,至今有80多年的 历史 ,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护最好的木屋群落,堪称“中国最后一个木屋村落”,被住建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这个村落在未被大众知晓之前,称得上是一个”隐世村落”,是10多年前被一个大学美术系教授发现的,也正是因为他的发现,锦江木屋村才能够如此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整个村落从清朝末年的几户,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的100余户,规模十分宏大,村里有很多人是当年闯关东来的。
这里的房屋不见一块砖瓦,完全由原木建造,木墙、木瓦、木烟囱、木栅栏、木柴垛……被定为“长白山木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
木屋村作为长白山区居民生活的自然形态,是当时人们生活的自然场景的保存,它反映了人们依山靠山、依水靠水,这种人与自然的深切依赖,体现了当地老百姓的创造和智慧。
同时,这里除了木文化,还有剪纸文化、狩猎文化、萨满文化、抗联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古老而传统的深厚 历史 。
第一次走进这里,就被一份独特风格和文化深深吸引着。这里的雪、这里的生活,完全可以媲美雪乡。
虽说它没有雪乡那么闻名遐迩,但河流、山川、村庄、田野……整个大地沉浸在一片洁白静谧的雪域世界中,依旧是一个“隐世村落”,既能了解当下,也能回顾往昔。
这里的冬,是古老的。晶莹的雪反射着阳光,苍穹之间银白一片。
人们忘却寒冷,尽情地在屋檐下,雪地里打雪仗、放爬犁、挖雪洞、堆雪人、做雪房子。只有当那袅袅的炊烟升起时,才能将人们唤回屋里,还一片冬的宁静。
在这连绵不绝的长白林海中,雪后初晴,蔚蓝色的天空下,皑皑白雪映衬着冬日暖阳,原始古朴的老旧屋舍,宛如水墨画般动人,完全可与北京四合院、云南竹楼相媲美。
今冬,贤弟绪彬把我带进了他的家乡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
我们一行是在雪后的早晨,从鸭绿江畔的长白县起身去抚松的。离开长白县时,我升起了无人机,我看到的是莽莽雪原中的大美长白山河,鸭绿江在皑皑白雪的装点下,沿着江道向着远方奔流。鸭绿江流经的临江市,与长白县同被白山市所辖,是当年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地方之一。
据介绍,当年,我志愿军的35万威武人马,就是从临江的鸭绿江桥上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
01
为了能在午间赶到抚松,载着我们的大巴车穿行在在林海雪原之中。车窗外,各种风景一起向我们涌来,让人目不暇接,感受到了长白冬日美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是的,长白冬季的美,是一种粗狂的美;是一种豪放的美;是一种夺人魂魄的美,是一种选择不出精准语言描绘的美……直到一群野鸡在雪野中腾空而起,才惊的我收回了野马放僵般的思绪。
还是透过车窗,一幅幅长白冬季风景画交替映入我的眼帘,点燃了我的创作思绪,于是,隔着车窗,我取出相机按动快门。
“这样美妙的风景不拍摄下来,对一个摄影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痛苦和折磨!”在拍摄时,我心里想。
02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抚松的锦江木屋村。
陪同我们的泳清老弟对我说:“韩哥,锦江木屋村相当得美,积淀着美不胜收的木屋民居建筑,是隆冬长白风情画卷,千万要留出cf卡拍摄呀!”
就在我应允的时候,锦江木屋村出现并定格在了车窗的窗框里,一幅完全没有经过裁剪的银装素裹图,瞬间惊艳了我的双眼!
锦江木屋村声名遐迩,一年四季充满原生态的梦幻和美丽,是游人向往的地方。
如画如诗的木屋村位于长白山东南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漫江镇北部。原来叫"孤顶子",以村旁一座孤立突出的山峰而得名。村落毗邻发源于长白山的锦江,文革期间改名为锦江村。
跳下车来,便看到一位游客姑娘在雪地里手捧木屋村洁白的冬雪向空中扬去,引来了其他游客的一片欢笑声。
原来,锦江木屋村的游客,基本上都来自距离村庄不到两公里的特色产业小镇——长白山鲁能胜地。游客在那里体验了冰雪乐趣,再来到木屋村感受东北民俗魅力,鲁能胜地每年百万人次的游客量就是木屋村客源的保障和补充。
我面对的锦江木屋村,在白雪的簇拥中美如冠玉。如果天上人间有着和谐和统一,那个地方就应该是锦江木屋村!漫步在锦江木屋村,我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山村 历史 的起点。
03
绪彬和泳清介绍,锦江木屋村的前身叫“孤顶子”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77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 历史 。这个村庄藏在深山之中,是由康熙年间钦差大臣武默纳所带领的巡山祭祖留下的旗人与原住居民共同建立的。
我在拍摄木屋村时,遇到了一位画家在雪中画素描。上去搭话,很快就有了共同语言。原来,画家来自长春,既是一位知名画家还是一位民俗专家,对当地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画家朋友快人快语,他介绍说,锦江村是长白山满族木文化遗存,是满族的发祥地。商周时期属于满族先人肃慎地。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在民国初期,辽宁省凤凰城一带的游民先后进入长白山封禁地打猎为生,其中有少部分游民进入了漫江附近的原始森林,就是现在的锦江村,他们用木头垒垛成房子,开始了“棒打狍子碗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黑熊野猪进园子,人蛇同睡被窝里”的生活。文明的种子,在人们不经意的生活间萌发。
这不就是“伊甸园”吗?今天,我们向往诗与远方,其实,在我们的骨子里,依然对一切古老、单纯、原生态充满了怀念与梦想……我站在雪地里想。
画家的这番介绍,在隆冬时节提振了我的精气神,于是我的思绪又开始放飞,我想到了白山黑水,想到了满族,想到了赫图阿拉,想到了世外桃源。
04
锦江木屋村被人们誉为长白山下中国“最后的木屋村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护最好的木屋群落。2006年,锦江木屋村被抚松县列为县级传统民居文化遗产保护单位,2008年,被白山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里还被住建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个村的满族木屋建造技艺被列为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令人称奇的是,在锦江木屋村,几乎一切都是木头制成的。
木屋村的房屋不仅四壁由圆木垒砌,就连房顶的瓦片也由木片制成,甚至连烟囱也是由整棵空心的树杆制成,家家房前屋后都有木制的篱笆,一派原生态的气息。
近年来,抚松县将这里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这里大力发展 旅游 经济,在保护的基础上对锦江木屋进行开发,更多的游人纷纷来到这里一睹长白山脚下民俗文化村的风采。
这是让我落泪的风景!
我出生在东北的黑水畔,小时候就神往白山那嘎达,因为这才是白山黑水。我的童年时光和少年时代就是在被人们称为“木刻楞”的房中度过的,而那些木刻楞房,和现在我眼前的这些木屋房十分地相似。大东北,满族文化刻写进了黑土的深层,需要我们去一层层求解。
瞧,这口水井,和我家门前的水井几乎一模一样;而乡亲们门前挂着的金黄玉米,上面好像有我收获的汗水……太亲切的画面,让我想起了歌谣《在那遥远的小山村来》。
如今,跟着绪彬来到锦江木屋村,这里满足了我对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一切美好回忆。
在这里,“水墨丹青养眼,蓝天黑土养肺,酸菜血肠养胃,民俗文化养心,田园生活养神”,处处彰显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是一个“以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
就在我尽情地拍摄的时候,传来了绪彬的呼喊声:“韩哥,家来吃饭了,猪肉炖粉条子、酸菜血肠都上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