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木屋 > 正文

伤痕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及作家

愉快的小熊猫
寒冷的糖豆
2022-12-22 03:32:09

伤痕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及作家

最佳答案
单薄的哈密瓜
淡淡的白羊
2025-10-15 19:34:03

伤痕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及作家有以下: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张贤亮的《灵与肉》,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袭巧明的《思念你,桦林》,陈建功的《飘逝的花头巾》,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宗璞的《我是谁》,冯骥才的《啊》,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

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最新回答
正直的鱼
悲凉的棉花糖
2025-10-15 19:34:03

古华(1942.6.20—) 原名罗鸿玉,湖南嘉禾人。

1961年冬结业于郴州农业专科学校。

1962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杏妹》。此后10余年间陆续写了一些中、短篇小说,大多反映农村新人新事。

1975年秋入郴州歌舞团任创作员。

1978年以后,对现实生活有了较深的认识,艺术上也日益成熟。长篇小说《芙蓉镇》发表后,引起文艺界很大关注,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作品通过湖南山村普通劳动妇女胡玉音劳动发家,屡遭不幸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深刻揭露极“左”思潮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短篇小说《爬满青藤的木屋》,也着力批判极“左”路线,获1981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到北京,入文学讲习所学习。

1985年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湖南省作协副主席。

他的作品以描写湖南风情见长。已出版作品30余部,获得过11种文学奖励。主要著作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意等10余种文字,有的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或歌剧。现任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副主席。 古华1962年从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作为农业工人和农村技术员,古华在五岭山区一小镇旁生活了十四年,劳动、求知、求食,并身不由己被卷进各种各样的运动洪流里,经历时代风云变幻、大地寒暑沧桑。遥远的古老的山区小镇,苍莽的林区四时风光,淳朴的民风,石板街、老樟树,吊脚楼、红白喜庆、鸡鸣犬吠。对古华有一种古朴的吸引力和历史的亲切感。

与农民长期的共同生活构成了古华创作的深厚基础,也是他获得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古华阅读兴趣广泛,中外古今、文野雅俗,文史哲均在涉猎之中。古华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学习写作,1962年开始发表短篇习作,1980年3月到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1985年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湖南省作协副主席。现旅居加拿大。

古华的作品以描写湘地风情见长,主要有:长篇小说《山川呼啸》、《芙蓉镇》;中、短篇小说集《爬满青藤的木屋》、《金叶木莲》、《礼俗》、《姐姐寨》、《浮屠岭》、《贞女》等,其中《芙蓉镇》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爬满青藤的小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山川呼啸(长篇小说)1976,湖南人民莽川歌(短篇小说集)1978,湖南人民

芙蓉镇(长篇小说)1981,人文

爬满青藤的木屋(短篇小说集)1983,人文

金叶木莲(短篇小说集)1983,福建人民

古华中短篇小说集 1983,湖南人民

礼俗(短篇小说集)1983,文联

在地球那一边(散文集)1984,江西人民

姐姐寨(短篇小说集)1984,花城

古华中篇小说集,1985,湖南人民

古华小说选 1985,四川文艺

古华获奖小说集 1985,花城

古华在拍摄现场

浮屠岭(中篇小说集)1986,中原农民出版社

从小活到电影(文论集)1986,群众

小说创作花絮(文论集)1986,江西人民

贞女(中篇小说集)1987,香港香江出版公司

雾界山传奇(中篇小说)1987,上海文艺 我的联邦德国之行(散文集)1987,文联

乐观的店员
迅速的板凳
2025-10-15 19:34:03
恪生

1936年生人。1960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雷恪生在话剧“阿Q正传”中以扎实的舞台功底,深入的理解力演活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因此获得了首届戏剧“梅花奖”最佳演员奖。1983年,他正式涉足影坛,在《四渡赤水》中出演国民党要员。他先后在影片《爬满青藤的木屋》、《马铁腿外传》、《屠城血证》、《夜盗珍妃墓(上下)》以及《秋菊打官司》等片中出任角色。雷恪生形象淳朴,可塑性强,他以含而不露,韬晦于心的表演风格演绎了性格各异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或是土得掉渣的农民,或是被社会忽视的边缘人,但都有其闪光感人的一面,雷恪生以自己的实力很到位地将之表现出来,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

参与影片:

给您道喜啦 (1999)

司马敦 (1998)

太阳的味道 (1998)

桃源镇 (1996)

大捷 (1995)

背靠背脸对脸 (1994)

背靠背,脸对脸 BACK TO BACK,FACE TO FACE(1994)

冲出死亡营 (1993)

沙镇的故事 (1993)

秋菊打官司 (1992)

香魂女 OIL MAKER’S FAMILY(1992)

现世活宝 (1990)

夜盗珍妃墓(上、下) (1989)

屠城血证 MASSACRE IN NAIJING(1987)

马铁腿外传 STORY OF IRON-LEGS MA(1986)

月牙儿 CRESCENT MOON(1986)

雷北利号沉没在印度洋 SANK TO THE INDIAN OCEAN(1985)

爬满青藤的木屋 THE CABIN COVERED WITH VINES(1984)

结婚 TROUBLES AT WEDDING(1983)

四渡赤水(上下集) CROSSING THE CHISHUI RIVER FOUR TIMES(1983

奋斗的手机
现实的柠檬
2025-10-15 19:34:03
古华(1942-

),原名罗鸿玉。湖南嘉禾人。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他曾长期生活在湘西五岭山区,对乡镇风俗很熟悉,创作主要以这一地区的生活为背景。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爬满青藤的木屋》、中篇小说集《浮屠岭》、长篇小说《芙蓉镇》等。《爬满青藤的木屋》获1981年全国短篇小说奖,《芙蓉镇》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现旅居加拿大。

呆萌的猫咪
欢喜的啤酒
2025-10-15 19:34:03
古华:《芙蓉镇》

连载: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出版社: 作者:大洋网

作者:古华

ISBN号:702002570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次:1981年11月第1版

页数/字数:223/159000

开本:32

长篇小说《芙蓉镇》在81年《当代》第一期刊载后,受到全国各地读者的注意,数月内《当代》编辑部和作者收到了来信数百封。文艺界的师友们也极为热情,先后有新华社及《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当代》、《文汇报》、《作品与争鸣》、《湖南日报》等报刊发了有关的消息、专访或评论。

精彩片段:(选自第97页)

胡玉音的心都抽紧了……啊啊,老谷,老谷都被人看守起来了……,这是她怎么也料想不到的。在她的心目中,在镇上,老谷就代表新社会,代表政府,代表共产党……可如今,他都被人看起来了。这个老好人还会做什么坏事?这个天下就是他们这些人流血流汗打出来的,难道他还会反这个天下?

胡玉音退回到青石板街上。她抬眼看见了老谷住的那二层楼上尽西头那间屋子,还亮着灯光。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老谷是坐在灯下写检讨,还是在想法子如何骗过看守他的人,要寻自尽?不能,不能!老爷啊,你要想宽些,准定是有人搞错了,搞反了。人家冤枉不了你,芙蓉镇上的人都会为你给县里、省里出保票,上名帖。你的为人,镇上大人小孩哪个不清楚,你只做过好事,没有做过坏事……有一刻,胡玉音都忘记了自己的恐怖、灾祸,倒是在为老谷的遭遇愤愤不平。

啊啊……想起来了,三个多月前,工作组女组长李国香来她的新楼屋,坐在楼上那间摆满了新木器的房子里,给她算过一笔账,讲她两年零九个月,卖米豆腐赚了六千多块钱,也提到有人为她提供了一万斤大米做原料……看看,老谷如今被看守,肯定就是因了这个……啊啊,一人犯法一人当,米豆腐是自己卖的,钱是自己赚的,怎么要怪罪到老谷头上?卖米豆腐的款子,还有一笔存放在满庚哥的手里呢。

作者简介:

古华,1942年生于湖南省嘉禾县一个小山村。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由于他曾长期生活在五岭山区农村,故对乡镇风俗很为熟悉。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爬满青藤的木屋》等5部、中篇小说《浮屠岭》等10部、长篇小说《芙蓉镇》等2部。其中《爬满青藤的木屋》是他的长篇力作,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

清脆的抽屉
义气的黄豆
2025-10-15 19:34:03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有的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

然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斗》、《献身》、《姻缘》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

代表作有:

《班主任》/刘心武

《伤痕》/卢新华

《灵与肉》/张贤亮

《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

《思念你,桦林!》袭巧明

《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

《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

《我是谁》/宗璞

《啊!》/冯骥才

《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

《将军吟》莫应丰

《芙蓉镇》古华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

《走出迷惘》辛北

无限的歌曲
苹果康乃馨
2025-10-15 19:34:03

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思想解放呼声的高涨,在文学创作中,实性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恢复。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伤痕文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它的价值、它的感染力,也都取决于它的真实性。随着伤痕文学的兴起,回避真实、粉饰真实、歪曲真实的虚假文学逐渐失去了市场,这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是有着里程碑的意义的。文学真实性的确立标志着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标志着极左思潮对作家的束缚开始得到解除,也标志着统治中国文坛十年之久的“假、大、空”的创作模式已趋于解体。

代表作品:卢新华的《伤痕》、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贤亮的《灵与肉》及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

参考资料:九章论坛 文学天地

从“伤痕文学”的出现至今,对其评说争论从未停止过,它甚至引发了当代文学史上几次著名的文艺争论。“伤痕文学”最初是带有贬斥含义的称谓,被一些批评家看作是五六十年代“暴露文学”“写阴暗面”等在1980年代的重演。围绕《伤痕》等作品,在1978年夏到次年秋天发生了热烈的争论。文艺与意识形态、文艺的社会功用等命题得到的重新辩论与争鸣。1979年1月陈恭敏在《戏剧艺术》上发表《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同年4月《上海文学》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工具”说》,两文都有力驳斥了文艺纯粹为功用政治附庸的说法,对“伤痕文学”暴露性描写给予了肯定。

代表作品

《班主任》/刘心武   

《伤痕》/卢新华

《灵与肉》/张贤亮

《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

《思念你,桦林!》袭巧明

《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

《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

《我是谁》/宗璞

《啊!》/冯骥才

《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

《将军吟》莫应丰

《芙蓉镇》古华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

《走出迷惘》辛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