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油怎么用?
桐油适用木材,特别是室外的木头,擦上桐油就不容易腐烂,表面形成一种保护膜,不透气,因而产生防水,防腐的效果。上后木料会完全把油吃进,使木料含油量更高。
上桐油一般使用绘画用高密度软毛刷,不是使用棕毛刷,也不是用棉布刷的,棉布在擦的过程中会因为与木材摩擦后发生起球或者残留碎粒,效果会大打折扣,且上油量极难控制,容易发生混合反应。
组成
桐油为脂肪酸甘油三酯混合物。桐油和木油色泽红色,金黄或黄色,都是优良干性油。
产地
云南省是中国桐油的重要产区,年产量现居全国第六位。产区分布于昭通、文山、曲靖、保山、大理、玉溪、德宏等地、州的五十多个县,其中以昭通地区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为主产区。中国桐油几个重要产区是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河南大别山区,四川盆地,湖南湖北两省也是重要产区。
使用价值
桐油是将采摘的桐树果实经机械压榨,加工提炼制成的工业用植物油,整个过程为物理方法。桐树是多年生木本林木,生长在远离城市的山区。
抗病虫能力特强,整个生长过程中不须施肥和农药。桐油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油,它具有迅速干燥、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桐油还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广泛用于建筑,油漆、印刷(油墨)、农用机械、电子工业等方面。
扩展资料:
桐油又分生桐油和熟桐油两种,生桐油用于医药和化工;熟桐油由生桐油加工而成,可代替清漆和油漆用于机器保养,室内木地板,木制天花板,桑拿板,木制阳台扶手等;室外木地板,花架,木屋,凉亭,围栏,木桥,船只,坐椅等。
从直观上判断,混合熟桐油较生桐油粘稠,且颜色呈深咖啡色。因为成分含有松香、清漆等化学物质。纯油则不会过于粘稠。与植物油相近,没化学刺激气味。
熟桐油分两种一种为熟纯桐油,另外一种属混合熟桐油。纯熟桐油的榨取方法是桐子炒熟榨油,不人为的去添加任何化学成分,适合环保无污染装修,尤其适合室内。
混合熟桐油属于漆的一种,按照2:2:6的方法勾兑,20%的清漆+20%的松香+60%的桐油,加热熬制到260度的温度。此种方法熬制后桐油需要过滤之后方可使用与木器。混合的熟桐油味道大,有强烈的漆的气息。此种桐油的压榨方式是传统古老的方法。此方式逐渐被淘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熟桐油
桐油的用途非常广泛:
桐油是优良的干性油。
具有比重轻、干燥快、光泽度好、附着力强、耐酸、耐碱、耐热、防腐、防锈、不导电等特点。
桐油分生桐油和熟桐油两种,生桐油可用于医药和化工,熟桐油可做涂料,代替清漆和油漆。
甘辛,寒,有毒。有探吐风痰作用,可用于治疗化脓性炎症,阑尾炎,胆囊炎,扁桃体炎等。
生桐油可以用于治疗慢性镰疮,溃疡,冻伤和火烧伤。
生桐油还可以用于解砒霜的毒性,一般在口服呕吐后,就解毒了。
熟桐油可用于机器保养,因为熟桐油有润滑,防锈,防腐,不导电,干燥快的作用。
熟桐油可用于油刷木地板,天花板,木质阳台,木桥,围栏,船只,座椅,木制农具等,因为在木料在擦伤桐油后,会把桐油吸进去,让木料经久耐用。
桐油的气味对人体没有任何危害。
桐油一直是两次世界大战里中国最重要的出口战略物资,而且是独占性资源,它们是配对使用的,当时中国本土产的猪是半放养的,所以有长而坚韧的鬃毛,
可以作为武器保养所需的优质毛刷的原料,而中国独有的桐油有毒,具有天然的防虫性、防酸性,是武器钢材外表必备的油漆材料,尤其是对于舰船、潜艇,更是必不可少,所以,桐油、猪鬃和石油、橡胶一样,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云南省是我国桐油的重要产区,年产量现居全国第六位。产区分布于昭通、文山、曲靖、保山、大理、玉溪、德宏等地、州的五十多个县,其中以昭通地区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为主产区。
桐油是一种优良的带干性植物油,具有干燥快、比重轻、光泽度好、附着力强、耐热、耐酸、耐碱、防腐、防锈、不导电等特性,用途广泛。
它是制造油漆、油墨的主要原料,大量用作建筑、机械、兵器、车船、渔具、电器的防水、防腐、防锈涂料,并可制作油布、油纸、肥皂、农药和医药用呕吐剂、杀虫剂等。
扩展资料:
桐油又分生桐油和熟桐油两种,生桐油用于医药和化工;熟桐油由生桐油加工而成,可代替清漆和油漆等涂料,直接用于机器保养,室内木地板,木制天花板,桑拿板,木制阳台扶手等;室外木地板,花架,木屋,凉亭,围栏,木桥,船只,坐椅,木制农用工具等。
从直观上判断,熟桐油较生桐油粘稠,且颜色呈深咖啡色。
熟桐油分两种一种为熟纯桐油,另外一种属混合熟桐油。
纯熟桐油的榨取方法是桐子炒熟榨油,不人为的去添加任何化学成分,适合环保无污染装修,尤其适合室内。
混合熟桐油属于漆的一种,按照2:2:6的方法勾兑,20%的清漆+20%的松香+60%的桐油,加热熬制到260度的温度。此种方法熬制后桐油需要过滤之后方可使用与木器。
混合的熟桐油味道大,有强烈的漆的气息。此种桐油的压榨方式是传统古老的方法。此方式逐渐被淘汰。此种混合油容易辨别,可以拉丝,粘度较大,且颜色较深,施工后一般3-6个月刺激化学气味方可散出。
由于人们对环保生活的追求愈来愈高,因此,原先最早的老工艺混合熬制的化学合成熟桐油已经渐渐被人们抛弃。纯熟桐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
参考资料来源:桐油-百度百科
一..藏 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三.香港年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四.澳门年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五.台湾春节习俗拾趣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七.桂林春节习俗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
•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八.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十.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十一.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十二.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十三.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十五.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十六.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十七.侗族:芦笙会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十八.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汤圆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
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
桃花源上接五强溪,下连武陵,相传是古代秦人躲逃连年战乱和苛捐兵役的避难之所。他们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自劳自食,繁衍子孙,独成一方风水。至今这里古扑的民风民俗,仍展示着她作为洞天福地的往日的情愫。
桃花源有秦人洞,秦人洞里有一村庄名三合村。三合村有数十户人家,他们大都姓秦,因此该村也叫秦人村。这些姓秦的村民是否是进洞避乱的古代秦人的后裔?没有谁去做具体的考证,反正一个“秦”字贯古今,他们的衣食住行习俗确实与当今现代社会风尚有许多不同。
衣: 以前这里人们的衣料全为家织土布。各家备有纺车、织机,自产棉花,自纺自织,织成的土布再用植物染料染成或青或兰或灰或紫的颜色。衣裳多为自家制做,将染色的土布裁成片,再一针一线用手工连缀。也有上门做衣的裁缝,一个灰包,几根针,几络线,一双形似当今带把小铝锅的生铁熨斗就是他们的全部工具。衣服的式样是男为封襟衣。女为大件衣,一色的布扣襻,裤子全为大折裆裤,4尺大的裤腰,在肚前一抄一折,再系上布带。如今,村里年轻人的服式与洞外人的几乎没什么两样,但不少老年人仍穿着对襟衣,大件衣,折裆裤。不过老年人衣服的布料再也不是土纺土织的了,而是去市面上挑选。去村里走走,仍可寻见木制的纺车和织机。虽然这些都闲置不再用,但也展示着历史。即使在普遍使用缝纫机的今天,村里仍有提火熨斗拿灰包的土裁缝。
食:当然是主食大米,与洞外的村民几乎没什么两样。这里所指的“食”,是专指加工大米的工具。秦入村里的村民们以前加工大米的工具是碟子、石碓、风车。碟子圆形,有上下两扇。下扇固定在木架上,中间有一硬木轴,上扇绕木轴在下扇上转动。上下两扇磨擦的面有规则地嵌有许多硬木片以为齿,齿缝间用黄土夯紧将齿固定。碟子的作用是将壳肃去粗壳。用碟子加工时将稻壳堆在上扇盛壳的容斗内,以人力推动上扇转动,稻壳通过木齿磨擦,从上下礧面的缝隙间洒下去了粗壳的糙米。糙米再经过石碓加工便成为熟米。如今村民食用的大米大都是机器加工的,但村里仍有作坊可为村民用古法加工大米。确实有的村民原来作坊里用礧子、石堆加工大米,他们(特别是老年人)认为,这比机器加工大米味更香质更柔。
住:以前村民的住房全是清一色的竹篱茅屋。茅屋傍山而建,各自独立,确是“鸡犬两相闻”。屋内存设简陋,石板木块是凳,木板相拼为床,葫芦(俗称芦瓜)剖开成瓢,砖头砌垒即灶。如今茅屋为木屋所代替。木屋又全是小青瓦、白粉墙,仍具古代遗风。家家户户虽然有了电视机、电冰箱,那剖开的芦瓜瓢却一脉相沿。
行:秦人村虽紧临国道,但村里不通公路,在田园上纵横交织的是阡陌交通田园上的这些阡陌并非说优于水泥路、柏油路,但的确也有它的优点。它透着芳草的青味和泥土垢湿气,赤脚踩在上面使人感到温乎乎的舒坦,更使人感受大地脉膊的跳动。
版纳民居
民居建筑是某个民族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也是传统文化的缩影。西双版纳的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的民居建筑,因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以及人口、经济、宗教、科技、思想等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多种不同的形式和建筑风格。
雅桑木底盖竹楼
远古时候,傣家人没有房子住,只能住山洞,是一个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学会建盖房子后,才教大家建盖傣家竹楼的。
次,下大雨了,帕雅桑木底躲在一棵大树下避雨。他看见身旁一片片簸箕大的麻芋叶挡住了雨点,芋叶下面是干的。他想到,人也可以搭起芋叶一般的窝棚来避雨,于是,他用树枝搭起一个棚架,上面盖上树叶、茅草,盖成一个平顶窝棚。他从山洞搬出来,住到窝棚里面。
不久,一阵大雨降下,树叶和茅草挡不住雨水,雨停了,屋内还不停地漏下水来,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帕雅桑木底只能搬回山洞住。
一次,帕雅桑木底带着一只狗上山打猎。又下大雨了,他躲在大树根下避雨,而那只狗却撑着前腿坐在地上,昂着头,尾巴拖在地上。雨水顺着成斜坡形的狗毛往下流,狗胸前的地面却是干的。帕雅桑木底又想到盖一间屋面是斜坡的屋子来避雨。他砍来两高两矮四棵树杈栽在地上,用树叶、茅草盖成一个斜坡屋面,前边高,后边矮,让雨水顺斜坡往下流。因为是学看狗坐地的姿势盖的房,桑木底把房子叫“杜玛些”,即狗头窝铺的意思。桑木底从山洞搬出来,住进“杜玛些”。老天又下雨了,雨水顺着斜坡屋面流下,屋内是干的。后来,又刮风又下雨,雨滴被风吹成歪脚雨,飘落到屋内,流到地面的雨水也流入屋内,屋内又全是水了。帕雅桑木底觉得“杜玛些”还是不好,但又想不出要盖一种什么样的房子。
天王帕雅英看到帕雅桑木底不停地盖房,受了感动,决心给他指点。一天,下着雨,天王帕雅英变成一只美丽的凤凰飞下人间,落在帕雅桑木底面前,对他说:“你看看我的两只翅膀吧,看它能不能遮风挡雨。”凤凰立定两只长脚,把双翅微微向两边伸开,形成一个“介”字形的姿势。帕雅桑木底听见凤凰会说话,吃了一惊。他双手合掌,对凤凰拜了一拜,认真观察雨水如何顺着双翅和颈毛、尾巴流下,凤凰身下地面是干的。帕雅桑木底边看边想,决心盖一间象雨中站立的凤凰式样的房子。
帕雅桑木底砍来许多树木劈成柱子,割来茅草编成草排。这房子立在柱脚上,分上下两层,人住上层,不会受潮。屋脊像凤凰展翅,左一厦右一厦,前一厦后一厦,都是斜坡形,可挡四面雨水。这种高脚竹楼果然能遮风避雨,桑木底住在里面,十分舒适,他给这种房子起个名字叫“轰恨”(傣语:凤凰起飞)。
帕雅桑木底盖成了“轰恨”之后,傣族家人纷纷来向他学盖房。从此,一家又一家,一寨又一寨的傣家竹楼盖起来了,人们都从山洞搬进了高脚竹楼。
傣家人住上竹楼之后,一直没有忘记建房始祖帕雅桑木底。为了纪念帕雅桑木底的功绩,傣族把楼房改了名,由“轰恨”改称“恨帕雅桑木底”,这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赞哈唱歌驱魔贺新房
在傣族村寨,无论哪一家新房落成,都要要举办贺新房活动,其中少不了请赞哈(歌手)来唱歌贺新房。你知道这个习俗的来历吗?它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大江里住着一条蛟龙,这条蛟龙每年都要到天宫游玩一次。蛟龙借以登天的是一棵笔直高大的埋波那树。这棵树长在江岸边的一个大土堆上,蛟龙派蛇魔乌沙拉两夫妇俩专门为他看守这棵大树。
一个夏天的中午,太阳火辣辣地蒸烤着大地,乌沙拉丙夫妇借以藏身的那个土洞也热得像一个大火塘。蛇魔夫妇以为这样热的天气不会有人来砍树,就爬出土洞,放心地去江中洗澡去了。
恰在这时,一个名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冒着酷热,到山上砍盖新房的柱子。他看到土堆上那棵高大笔直的埋波那树,实在是最好的木料了,便把树砍倒,抬回去做新房的柱子。
蛇魔乌沙拉丙夫妇在江水里痛痛快快地洗了半天澡,才返回他俩住的土洞。他俩发现土堆上的蛟龙登天树被砍走了,吓得愣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阵,他俩决定一定要去把树找回来。公蛇魔对母蛇魔说:“你往东边找,我往西边找,说什么也得把龙王的登天梯找回来!”
那公蛇魔往西边爬了一百约(约:傣族长度单位),母蛇魔也往东爬了一百约,他俩 找了三天,也没有找到蛟龙登天的那棵埋波那树。
两个蛇魔碰面之后,一刻也不敢在家停留,又急忙分头到南边和北边去找。母蛇魔往南边爬了二百约之后,看到一个村寨。只见寨子里人声嘈杂,叫叫喊喊正在盖新房。母蛇魔见寨子人多,便钻进草丛,观察正在建盖的那间新房,仔细察看新房的每一根木料。她突然发现立在新房中间那根中柱正是自己和丈夫寻找的那棵埋波那树。母蛇魔急忙赶回家去告诉丈夫自己的发现。公蛇魔一听,便高兴地说:“好,下午好好休息,等天黑以后,我俩去把那棵柱子拔出来栽在土堆之上。”
天黑下来了,母蛇魔带着公蛇魔往村寨爬去。他俩找到那间新房,便一上一下地缠住那根中柱,想用力把它拔出来拖走。可是,木柱的根端深埋在土洞中,身上的孔洞里也穿斗着不少横木,十分牢固。他俩一直拔到天亮也无法把柱子拔出来。
天亮了,帕雅桑木底一家把行李什物从旧房中搬出来,要搬到新房中去。他们走进新房,发现有两条大蛇缠绕在中柱上。那两条大蛇见人来一点儿也不害怕,仍紧紧地缠在木柱上。帕雅桑木底拿起一根竹棍要去打那两条蛇,那两条蛇也不逃走,而是顺着柱子爬上去,缠绕在木柱的顶端再也不下来。
帕雅桑木底正在无计可施时,乡亲们簇拥着两位赞哈一起赶来祝贺新房落成。赞哈走上竹楼,唱了几句祝福的歌,乐得乡亲们“水水水”地欢呼起来。欢呼声震天动地,吓得缠在中柱顶端那两条大蛇掉下地面来,没命地爬出房子,躲进了草丛中。帕雅桑木底一家就搬进了新房。
从此以后,傣族人家每当新房落成,房主人一定置办酒席请乡亲们来贺新房,而且一定要请赞哈来歌唱,以便用歌声把房中的邪魔赶去,让新房主人一家平安幸福。
动物们帮助帕雅桑木底盖竹楼
傣家竹楼的屋子架上,有着不少部件是动物肢体的名称,什么“狗脊背”、“白鹭翅膀”,什么“象舌头”、“猫下巴”……要问这些名称的来由,还得听听这古老的传说。
帕雅桑木底原以狩猎为生,平时对狗、猫、雀、兽十分喜爱。后来,他把捕到的飞禽走兽都饲养起来,在他的住房附近,处处是小鸟的窝、动物的巢穴。
有一年,勐巴纳西地方一连下了几个月的大雨,平地变成了汪洋,帕雅桑木底的竹楼被洪水淹没了。他急忙扎了一张竹筏,撑上一根竹竿在洪水中逃命。不少动物在洪水中拼命挣扎,天上的飞鸟也被暴雨打落在洪水中。帕雅桑木底可怜那些飞禽走兽,便从洪水中把它们救上竹筏,运到洪水淹不到的高坡上放生。
不知过了多少昼夜,风停了,雨停了,洪水退了,大地重新露了出来。帕雅桑木底回到原先居住的地方,竹楼不知被洪水冲到哪里去了。得重新盖一间住房,他开始砍木料,劈柱子,割茅草。被帕雅桑木底从洪水中救出的那些小动物知道救命恩人在盖新房,就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助他。动物们在一块商量之后,都愿意从自己身上拿出一样东西来安在桑木底的屋架上,帮助他迅速盖好新房,以报答救命之恩。小猴子把自己的脖子和头献出来给桑木底做“环垛”(木锤),大象献出舌头做“宁掌”(竹楼部件),蚂蝗把身子献给桑木底作拴草排的扎篾,乌龟愿躺在楼梯脚下做“丁补”(竹楼部件),老龙愿把身子作楼梯,团鱼献出鳖甲给帕雅桑木底做篱笆,白鹭献出双翅作草排,狗献出脊背,小猫献出下巴,老鼠也献出尾巴;燕子和麻雀则飞到山上为帕雅桑木底抬来茅草盖屋脊……所有的动物都为帕雅桑木底盖新竹楼献出一部份躯体,为他出力。由于动物们的全力帮助,帕雅桑木底很快就盖好竹楼。
从那以后,帕雅桑木底把动物们所献出的东西全记在盖竹楼的图样上,传给后人。所以,竹楼的屋架上便出现了“狗脊背”、“猫下巴”“象舌头”、“白鹭翅”等名称。人们还往往在竹楼的楼梯上刻龙头图案,以纪念老龙的献身精神。
从《天龙八部》开始关注她到现在,从没有感觉刘亦菲像仙女...无论是从外表还是气质或是言行、作品等,都没感觉刘亦菲达到了仙女的级别...说她像邻家姐姐还差不多。
《仙剑奇侠传》、《天龙八部》和《神雕侠侣》这三部剧算是刘亦菲的颜值巅峰了。当时看这三部剧时我还未成年,但感觉刘亦菲的长相就属于小家碧玉,清秀芙蓉的感觉,十分符合东方美人的特点,可剧中别的女演员,在同样的古装扮相下也一样不差,刘亦菲并没有感觉有多突出。
但也正因这三部剧,将刘亦菲的人气推到了极点,“神仙姐姐"这个标签也从《神雕侠侣》开始挂在了刘亦菲的身上,刘亦菲也发展越来越好,成功进入演员心中最高的殿堂”好莱坞“。但说实话,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这种感觉:”除了刘亦菲之前拍的三部电视剧外,她在其他的影视剧作品中的角色,几乎都没什么印象,并且烂片居多。“
生活照不如古装惊艳这种事其实会发生在很多女明星身上,但说实话刘亦菲无论是古装剧照还是现代生活照,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我到现在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把她捧到“仙女”的级别。之前其实和朋友特意讨论过刘亦菲的五官,朋友是刘亦菲的铁粉,但说起刘亦菲的长相却撇撇嘴说:“刘亦菲的长相真的很神奇,额头、眉毛、眼睛、鼻子、嘴巴,五官单独择出来看,真的一个比一个丑,看起来十分不顺眼,但组合到一起后,却又有一种别样的美感。”
感觉现在说刘亦菲是“仙女”的人,大多也是因为刘亦菲在《仙剑奇侠传》、《天龙八部》和《神雕侠侣》这三部剧中的古装扮相,我承认的确很惊艳,但其实台词、剧情和服装才是她能成为“仙女”最大的原因吧?
不过如果非得称刘亦菲是仙女,我觉得她唯一“仙”的地方就是和当今娱乐圈很多女星不同。不炒作不营销自己,几乎没有绯闻,真正喜欢看书和旅行,是一个会享受生活,喜欢生活的独立女性,这点比她的外表更像仙女。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景谷、新平、金平、元江、双江等地,现有人口1075128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和竹楼、竹桥显示出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先民汉晋时期被称为“滇越”、“掸”、“擅”、“僚”、“鸠僚”,同时其分布地区亦被称之为“乘象国”;唐宋时期被称为“茫蛮”、“金齿”、“银齿”、“白衣”等;元明时期被称为“白衣”、“百夷”等;清以后被称为“摆夷”或“摆衣”。“傣”为本民族自称。按分布地区又有“傣力”、“傣雅”、“傣那”、“傣绷”、“傣端”等自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傣族。此外,不同地区的傣族,因其风俗习惯、服饰特点的差异,分别被称为“旱傣”、“水傣”和“花腰傣”。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来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原有傣力、傣那、傣绷、金平四种,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文字。
美丽的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边陲,这里聚居着傣、哈尼、布朗、基诺、拉祜、瑶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唐宋时期属南诏、大理地方政权管辖;宋淳熙年间(公元1180年),傣族首领叭真以景洪为中心,建立了名为“景龙金殿圆”的勐泐地方政权;元朝设车里军民总管府;明清改为车里宣慰司;民国时期设立思普沿边总局,后改为思普殖边总办公署;1953年1月23日建立自治区,1955年6月改为自治州,辖有景洪、勐海、勐腊三个县,总面积为19220平方公里。
相传有个叫帕雅拉吾的傣族首领,为了捉到一只金色的鹿,翻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条大河,眼前现出一泓美丽的金湖,金鹿跃入金湖,刹时湖面莲花盛开,湖边林木苍翠,百鸟啼鸣。帕雅拉吾深深地爱上了这“美好而神奇的乐土”——勐巴拉纳西,这就是今日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傣语意为“十二千田”。“西双”即十二,“版纳”为一千块田。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区域划成十二个田赋单位,每个“版纳”为一份田赋额。后来,他又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十二个行政区。
西双版纳风光旖旎,物产丰富,生长着两万多种植物,仅热带高等植物就有大约5千种,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这里不仅是植物王国,也是天然动物园,有珍禽异兽200多种。同时也是“南药之乡”、“普洱茶”的原产地。
有趣的傣语地名
类似“西双版纳”这样的傣语地名在傣族地区多不胜数,但其汉语字面意义与其实际含意相差甚远,所以对这些地名千万不能望文生义,“勐龙飞龙没有龙,弄岛冰岛未见岛,姐告姐相非姐妹,南京不是石头城”的打油诗就是对这种状况的说明。傣语“龙”是大,勐龙、飞龙是“大坝子”、“大树荫”;“岛”为青苔,弄岛、冰岛是“长青苔的水塘”和“长青苔的角落”;“姐”为城,姐告、姐相是“老城”、“宝石城”;云南省镇源县有南京乡、南京街,瑞丽县有南京里,其实傣语中“南”为江河、水源、“京”为吃,“里”为好,“南京”就是有水吃的地方,“南京里”就是有好水吃的地方。
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景洪,是黎明之城的意思,“景”为城镇,“洪”为黎明。传说佛主释迦牟尼四处巡游传教,当抵达该地时,正是夜尽天晓,雄鸡啼鸣的时候,于是佛主便将此地命名为“黎明之城”。佛祖继续前行,走到今景洪庄洪路时,正值早餐时分,于是便有:“庄洪路”之称。“庄洪路”为傣汉语混用地名,“庄洪”为傣语,意为头道餐即早餐,“路”是汉语。佛主绕过勐养蹬上基诺山的曼坡时,回首眺望,发现还有一小块地方自己没有走到,于是惊呼“勐养囡!”——还剩下一小块地方!此地便有了勐养或小勐养之称。“勐”为地方,“养”为剩余,“囡”为小。以上地名来源于佛教,不难看出傣族人民对佛主的敬仰与崇拜之情。
还有一些与环自然境、物产资源有关的傣语地名。嘎栋区的曼浓罕,意为“金湖寨”。“曼”为寨,“浓”为湖,“罕”为金子。据传,此地原有一湖,常有金马鹿前来饮水,遂得此名。这便让人联想到帕雅拉吾追逐金鹿来到神奇的西双版纳的传说,也许这里就是当初金鹿跃入的金湖吧。勐海县的勐混,意思是河水倒流的地方,“勐”是地方,“混”是倒退。勐混县境内有一条河叫南混河,意思是转道而流的河。传说南混河原本从格朗河流向东南,佛祖经游此地,用神杖向西一指,河水便转道向西倒退流去。于是就有了“南混”、“勐混”之称。还有勐腊,意为产茶之地;勐仑,意为软石之地;磨黑,意为“盐井”;磨整,意为“铅井”等等。
习俗/礼仪
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等佛家圣物。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傣族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开门节,均为小乘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内容与活动都和当地汉族一样。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一家盖房,全寨都要来帮助,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上桌子,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人称为“去拉曼”,意思为保护神,每年要祭拜两次,栽秧前祭拜是为了祈求丰收,秋收后祭拜是为了感恩。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在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傣族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婚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服饰
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其不同的装饰代表着其支系的服饰文化。尤其是新平"花腰傣"服饰和金平清代傣族服饰很有文化价值。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各地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
傣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身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统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统裙短上衣,色彩艳丽,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则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统裙;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各种傣族妇女服饰均能显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
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节庆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开门节,均为小乘佛教节日。
傣族的天文历法
西双版纳傣族常用的算术叫“维萨算”,受汉族的影响较多,也有其它民族的影响。傣文算术书中的乘法口诀,有从汉族口诀翻译的,也有其它民族的;使用时要用本民族语言。傣族算术没有加、减、乘、除符号;计算方法是从左至右,边计算,边将已计算过的数码擦掉,最后剩下得数。善于计算又懂得历法的人,能用这种方法准确地推算出闰年、闰月和日月食。�
傣族把历法叫“祖腊萨哈”或“萨哈拉乍”,有很多记载和研究历法的书籍。常见的历法书有两种:一种是推算节令时间的,其中列有很多表格,把很多年历书的主要内容都排列在上面;另一种是年历。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的元年。傣历以六月为岁首,至第二年六月为一周年,由于闰年和闰月,年节在六月的哪一天不固定,有时也可能延至七月。傣历年节要过三天或四天,第一天为除夕,是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最后一天,第三天或第四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其余的一天或两天既不属旧的一年,也不属新的一年。傣历有闰年,也有闰月,平年十二个月,单数月为大月,每月三十天;双数月为小月,每月二十九天,一年共三百五十四天。每隔三至六年闰年一次,固定在八月,这年八月为三十天。闰月是两年或三年一闰,十九年七闰,固定闰九月,是三十天,这一年又称双九月。傣历的一月称登景,二月称登甘。傣历是按月亮的圆缺周期为一个月的。因此,每个月的日序和汉族农历的日序基本一致。傣历还把每个月的上半月的每天依次叫做月上一日,月上二日……;把下半月的每天依次叫做月下一日、月下二日……。十五日月亮圆称登柄,月末一日称登达。傣族一月为四周,每周有七天或八天的计日法。傣历和农历一样,用干支纪年和纪日;不过傣族十二地支所代表的对象和汉族不完全相同,如“子”不以表鼠而代表大象,“辰”不代表龙,而代表蛟或大蛇。�
傣族根据当地气温特点,把一年分为三个季节,傣历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实际上一年明显地只分旱季和雨季。德宏、耿马、新平、元江等地,主要使用汉族的农历。